首頁
隨機
登入
設定
資助我們
關於維基教科書
免責聲明
搜尋
病理生理學
語言
監視
編輯
病理生理學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及其機制的科學,着重從功能與代謝的角度探討患病機體的生命活動規律,其任務是揭示疾病的本質,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目次
1
緒論
2
疾病概論
3
水、電解質紊亂
4
酸鹼平衡和酸鹼平衡失調
5
缺氧
6
發熱
7
應激
8
缺血-再灌注損傷
9
凝血與抗凝血平衡紊亂
10
休克
11
代謝綜合徵
12
腫瘤
13
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
14
心功能不全
15
呼吸功能不全
16
肝功能不全
17
胃腸功能障礙
18
腎功能不全
19
腦功能不全
20
多器官障礙綜合徵
緒論
編輯
病理生理學的性質、任務及特點
病理生理學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方法
病理生理學的發展簡史、近年進展與展望
疾病概論
編輯
健康與疾病的概念
病因學
發病學
疾病的轉歸——康復與死亡
疾病模型
水、電解質紊亂
編輯
正常水、鈉代謝
水、鈉代謝紊亂
鉀代謝紊亂
鎂代謝紊亂
鈣、磷代謝障礙
酸鹼平衡和酸鹼平衡失調
編輯
酸鹼的自穩態
反應酸鹼平衡常用指標的意義及相互關係
單純型酸鹼平衡失調
混合型酸鹼平衡失調
判斷酸鹼平衡失調的基本方法
缺氧
編輯
缺氧的原因、分類和血氧變化特點
缺氧時機體的功能與代謝變化
缺氧的防治原則
發熱
編輯
發熱的病因和發生機制
發熱的時相及其熱代謝特點
發熱時機體的功能與代謝變化
發熱的生物學意義及處理原則
應激
編輯
缺血-再灌注損傷
編輯
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發生機制
缺血-再灌注損傷時機體的功能與代謝變化
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防治原則
凝血與抗凝血平衡紊亂
編輯
正常機體凝血與抗凝血平衡
凝血與抗凝血平衡紊亂的基本類型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休克
編輯
休克的病因和分類
休克的發生機制
休克時機體的功能與代謝變化
休克的防治原則
失血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過敏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代謝綜合徵
編輯
腫瘤
編輯
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
編輯
心功能不全
編輯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分類
心功能不全的發生機制
心功能不全時機體的功能與代謝變化
心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則
呼吸功能不全
編輯
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與發生機制
呼吸功能不全時機體的功能與代謝變化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則
肝功能不全
編輯
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分類
肝功能不全時機體的功能與代謝變化
肝功能不全的分期
肝纖維化
肝功能不全的主要併發症
肝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則
胃腸功能障礙
編輯
腎功能不全
編輯
急性腎衰竭
慢性腎衰竭
尿毒症
腦功能不全
編輯
多器官障礙綜合徵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