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分类

病因 编辑

凡是影响心室射血或充盈的任何结构性及功能性的病变,均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心机受损 编辑

原发性心肌损伤 编辑

继发性心肌损伤 编辑

心室负荷过度 编辑

容量负荷过度 编辑

压力负荷过度 编辑

心室充盈障碍 编辑

心律失常 编辑

诱因 编辑

大多数不同病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经过机体代偿调节,心功能尚能满足日常代谢水平需要,维持在无临床症状的代偿状态。当再有诱因促使心肌损伤和(或)心室负荷加重时,才发展为心力衰竭。据流行病学分析,60%~90%的心力衰竭发生都伴有诱因。因此,及时发现和清除心力衰竭的诱因,对预防和控制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感染 编辑

  • 感染产生内毒素→抑制心肌舒缩功能
  • 感染→发热→交感兴奋代谢↑→心率↑→耗氧↑
  • 心率快→舒张期短→冠脉灌流↓
  • 呼吸道感染→肺血管阻力↑→右心负荷↑

心律失常 编辑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编辑

  • H+↑竞争性抑制Ca2+与肌钙蛋白的结合
  • 抑制Ca2+内流和肌浆网释放Ca2+→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 H+↑→肌球蛋白ATP酶活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 H+↑→微循环灌大于流→回心血量↓→CO↓

增加心脏负荷 编辑

过度体力劳动、情绪、妊娠和分娩、输液的过多过快、甲亢等→增加心脏负荷。

分类 编辑

从不同着重点切入,心力衰竭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心功能障碍的发展速度分类 编辑

急性心力衰竭 编辑

慢性心力衰竭 编辑

按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水平分类 编辑

低排血量性心力衰竭 编辑

高排血量性心力衰竭 编辑

造成心力衰竭的病因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1缺乏和动-静脉瘘等,首先引起体内高动力循环状态,患者心排血量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心力衰竭时其心排血量低于心力衰竭前水平,但仍在正常人水平或高于正常人水平。

按心机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状态分类 编辑

收缩性心力衰竭 编辑

舒张性心力衰竭 编辑

收缩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编辑

按心力衰竭的发生部位分类 编辑

左心衰竭 编辑

右心衰竭 编辑

全心衰竭 编辑

按心力衰竭症状严重程度分类 编辑

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 编辑

心功能Ⅰ级(心功能代偿期) 编辑

生理活动不受限(一般生理活动不出现疲劳, 心悸、呼吸困难)。

心功能Ⅱ级(轻度心力衰竭) 编辑

生理活动轻度受限.(静息状态无症状,但重体力活动会出现疲劳, 心悸、呼吸困难)。

心功能Ⅲ级(中度心力衰竭) 编辑

生理活动明显受限. (静息状态无症状,但日常活动会出现疲劳, 心悸、呼吸困难)。

心功能Ⅳ级(重度心力衰竭) 编辑

不能进行任何生理活动。静息状态也出现心衰症状和体征。

心力衰竭分期 编辑

前心力衰竭阶段(阶段A) 编辑

前临床心力衰竭阶段(阶段B) 编辑

临床心力衰竭阶段(阶段C) 编辑

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阶段(阶段D)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