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高中)/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背景

編輯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自為墓誌銘》

「陶庵國破家亡...,飢餓之餘,好弄筆墨...,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陶庵夢憶》 夢憶序


張岱,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出生貴族,明亡後國破家敗,隱居寫作,著書多部。字裏行間,懷念故國、追憶往事,感歎人生世事,有遺世獨立的孤高氣概。
本文即收錄於其《陶庵夢憶》中。

西湖位於今中國大陸浙江省杭州市,現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析解字句

編輯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析
崇禎五年十二月
編輯

即西元一六三二年。崇禎(1628-1644),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

即「我」

是日
編輯

是,即「這」

更定
編輯
  • 更(gēng/ㄍㄥ),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1]一說文中指八點(初更)。

此詞有爭議。可參閱更定一詞之解釋的討論(簡體中文)。一般認為是指入夜時,又有一說則稱是日出時。
或許也可以理解作指更鼓(報更的鼓)聲停止;

  • 定,《康熙字典》釋作「止」。[2]

同「拏」(ná/ㄣㄚˊ)。拏舟:划船,撐船。

  • 宋郭彖《睽車志》卷三:「自城拏舟迎候。」
  • 《說文解字》:「牽引也」。[3]

(cuì/ㄘㄨㄟˋ)

  • 《說文》:「獸細毛也。」

毳衣即是動物毛皮製成的大衣。但是值得注意另一解釋:

  • 《毛傳》:「毳衣,大夫之服」[4],是古代官場制服。

霧凇沆碭

編輯

霧,現代科學認為是水蒸氣。

  • 《爾雅·釋天》:「地氣發,天不應,曰霧。霧謂之晦。」
  • 《廣韻》元命包曰:「隂陽亂爲霧。」

凇(sōng/ㄙㄨㄥ),水氣凝結成的冰花。

  • 《康熙字典》:「凇...寒氣結木如珠,見晛(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5]

沆(hàng/ㄏㄤˋ)碭(dàng/ㄉㄤˋ),白氣之狀。

  • 《康熙字典》:「沆碭,白氣貌。《前漢禮樂志》:『西顥沆碭,秋氣蕭殺。』」[6]

一白

編輯

一,即「全」、「同」、「均」。一白,都是白色的。

小草。或是芥菜的種子。喻船的小。

即「哪裏」,疑問詞。

罰酒用的酒杯。泛指酒杯。

  • 《康熙字典》:「又罰爵名。《說苑》:『魏文侯與大夫飲,使公乘不仁爲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7]

喃喃

編輯

低聲說話。

  • 《玉篇》:「呢喃,小聲多言也。」[8]

相公

編輯

對讀書人的敬稱。原為對宰相的敬稱。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