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aspirin)

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sodium salicylate)

体内过程

编辑
  • 是有机酸(pk2:3.5),p.o.后大部分在胃液中形成非离子态,很快吸收;高浓度时易损伤胃黏膜,合用适当碱性药物提高胃内pH值可缓解之
  • 分布于全身, 能进入关节腔、腹腔、脑脊液和乳汁
  • 主要经肝药酶生物转化,用量<1g 时一级动力学,>1g 时0级动力学;代谢产物水杨酸盐仍具有活性
  • 本药排泄量与尿液pH密切相关, 碱化尿液时可排出85%,而酸化尿液时仅排出5%,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编辑

阿司匹林可将其结构中的乙酰基转移到COX的活性基团的丝氨酸的羟基上, 从而抑制COX的催化活性。作用不可逆; 低剂量时对COX1有选择性。

解热镇痛及抗风湿

编辑
  • 镇痛:主要是抑制外周及炎症组织PGs的合成;降低PGs对痛觉感受器的致痛作用以及增敏效应;但不排除中枢因素的参与。
  • 解热:抑制发热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合成PG,通过汗腺分泌、皮肤血管扩张等使散热增加,从而降低体温;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 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热,以防虚脱;非特异性缓解各种轻中度疼痛(头痛、牙痛、关节肌肉痛、痛经等),亦可合用控制癌痛。
  • 急性风湿热:缓解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等症状,降低体温和脉率,但不能缩短病程。用最大耐受量(3-4g/天),接近中毒量(5g/天),应监测C
  • 类风湿关节炎:为同类药物的首选,除有效镇痛外还能减轻关节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或推迟关节损伤变形的发生发展,这对防止致残后遗症尤其重要。

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编辑

常采用 小剂量 阿司匹林(75-150 mg/日)预防血栓形成。用于防治动脉硬化,心肌梗塞,休克后DIC,脑血栓等,亦可用于心绞痛和血管成形术。

儿科用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

编辑

不良反应

编辑

胃肠道反应

编辑
  • PGI2抑制胃酸分泌,PGE2和PGF2A促进胃、小肠中保护性粘液的合成;aspirin↓这些保护性的PGs。
  • 阿司匹林直接刺激胃黏膜和延髓CTZ久用易引起或加重胃溃疡和胃出血,应餐后服用、同服抗酸药或使用肠溶片 。

加重出血倾向

编辑
  • 一般剂量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久用可抑制凝血酶原生成,延长凝血酶原时间, 易致出血;vitK可预防。
  • 肝功能不全、凝血酶原缺乏者慎用,手术前1周停用。

水杨酸反应

编辑

大剂量阿司匹林(5g/天)可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减退,重者出现高热、昏迷惊厥等,应立即停药并碱化尿液。

过敏反应

编辑

瑞夷综合征

编辑

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少年服用本药可出现肝损害和脑病,可致死。

药物相互作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