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解熱鎮痛抗炎藥/阿司匹林(aspirin)

阿司匹林(aspirin)又稱乙醯水楊酸(sodium salicylate)

體內過程 編輯

  • 是有機酸(pk2:3.5),p.o.後大部分在胃液中形成非離子態,很快吸收;高濃度時易損傷胃黏膜,合用適當鹼性藥物提高胃內pH值可緩解之
  • 分布於全身, 能進入關節腔、腹腔、腦脊液和乳汁
  • 主要經肝藥酶生物轉化,用量<1g 時一級動力學,>1g 時0級動力學;代謝產物水楊酸鹽仍具有活性
  • 本藥排泄量與尿液pH密切相關, 鹼化尿液時可排出85%,而酸化尿液時僅排出5%,

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 編輯

阿司匹林可將其結構中的乙醯基轉移到COX的活性基團的絲氨酸的羥基上, 從而抑制COX的催化活性。作用不可逆; 低劑量時對COX1有選擇性。

解熱鎮痛及抗風濕 編輯

  • 鎮痛:主要是抑制外周及炎症組織PGs的合成;降低PGs對痛覺感受器的致痛作用以及增敏效應;但不排除中樞因素的參與。
  • 解熱:抑制發熱時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合成PG,通過汗腺分泌、皮膚血管擴張等使散熱增加,從而降低體溫;對正常體溫無影響。
  • 用於各種原因所致的高熱,以防虛脫;非特異性緩解各種輕中度疼痛(頭痛、牙痛、關節肌肉痛、痛經等),亦可合用控制癌痛。
  • 急性風濕熱:緩解關節紅、腫、熱、痛、活動障礙等症狀,降低體溫和脈率,但不能縮短病程。用最大耐受量(3-4g/天),接近中毒量(5g/天),應監測C
  • 類風濕關節炎:為同類藥物的首選,除有效鎮痛外還能減輕關節及周圍組織的炎症反應,從而緩解或推遲關節損傷變形的發生發展,這對防止致殘後遺症尤其重要。

影響血小板的功能 編輯

常採用 小劑量 阿司匹林(75-150 mg/日)預防血栓形成。用於防治動脈硬化,心肌梗塞,休克後DIC,腦血栓等,亦可用於心絞痛和血管成形術。

兒科用於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川崎病)的治療 編輯

不良反應 編輯

胃腸道反應 編輯

  • PGI2抑制胃酸分泌,PGE2和PGF2A促進胃、小腸中保護性粘液的合成;aspirin↓這些保護性的PGs。
  • 阿司匹林直接刺激胃黏膜和延髓CTZ久用易引起或加重胃潰瘍和胃出血,應餐後服用、同服抗酸藥或使用腸溶片 。

加重出血傾向 編輯

  • 一般劑量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久用可抑制凝血酶原生成,延長凝血酶原時間, 易致出血;vitK可預防。
  • 肝功能不全、凝血酶原缺乏者慎用,手術前1周停用。

水楊酸反應 編輯

大劑量阿司匹林(5g/天)可引起頭痛、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視力減退,重者出現高熱、昏迷驚厥等,應立即停藥並鹼化尿液。

過敏反應 編輯

瑞夷綜合徵 編輯

病毒感染伴發熱的兒童或青少年服用本藥可出現肝損害和腦病,可致死。

藥物相互作用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