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過量體溫的經歷。當我們的體溫高於37℃時,我們就說自己發燒了,處於一種非正常狀態。那麼什麼是體溫?體溫恆定的意義是什麼?人體又是怎樣使自己的體溫保持相對穩定的呢?
人的體溫及其意義
編輯人的體溫是指人身體內部的溫度。直腸溫度最接近人體內部的溫度,正常人約為36.9至37.9℃(平均為37.5℃),但是不便於測量。臨床上常測量口腔溫度或腋窩溫度來代表體溫。對於正常人正常人,口腔溫度為36.7至37.7℃(平均為37.2℃),腋窩溫度為36.0至37.4℃(平均為36.8℃)。
正常情況下,體溫的平衡會因年齡、性別等的不同,而在狹小的範圍內變動。具體來說,新生兒和兒童的體溫稍高於成年人,成年人體溫稍高於老年人,而女性的體溫平均比男性高0.3℃。對於同一個人的體溫而言,它的平衡是動態的,一般在清晨2至4時最低14至20時最高,但體溫的晝夜差別不超過1℃。
新陳代謝是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而恆定的體溫保證了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體溫過高或過低,會直接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影響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各種各樣的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功能發生紊亂,破壞內環境的平衡,嚴重時還會導致死亡。據臨床觀察,體溫低於28℃時人會喪失意識,而低於22℃時,可能導致死亡;當體溫高於41℃時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障礙,出現說胡話神志不清等症狀,而當體溫高於43℃時,就有生命危險了。可見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保證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體溫的相對穩定。
低溫麻醉
編輯在常溫下阻斷腦部血流超過五分鐘,會使大腦細胞遭受不可恢復的損害,這一點已經被醫學實驗所證明。但是當體溫下降,而不低於28℃時,由於機體的代謝率降低,腦對缺氧的耐受性增強,就可以在大腦細胞不被損害的前提下,延長腦部血流被阻斷的時間,甚至可達10至15分鐘。以此為原理,臨床上可以採用藥物和人工降溫的方法,對患者進行低溫麻醉。因此醫生既可以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來完成複雜的心臟手術,又可以避免因血流被阻斷而對腦心臟等造成不可恢復的損害。
體溫的調節
編輯人的體溫主要來源於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放能,由以骨骼肌和肝臟產熱為多。體溫的相對恆定是機體產熱量和散熱量保持動態平衡,結果,而這種動態平衡的調節所依靠的是完善的體溫調節結構和功能。
在實驗中,科學家們發現,下丘腦及其下神經結構被保留的動物,仍具有維持體溫恆定的能力;如果下丘腦被破壞,動物就不再具有維持體溫恆定的能力了。這一個事實可以證明調節體溫的主要中樞在下丘腦,而神經調節是進行體溫調節的重要部分。而溫度感受器,包括對溫覺敏感的溫覺感受器和對冷覺敏感的冷覺感受器兩大類,作為反射弧的起點,分佈於人體的皮膚、黏膜和內臟器官中。
當人處於寒冷環境中時,皮膚里的冷覺感受器被寒冷所刺激,產生興奮,並將興奮傳入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中樞的分析、綜合,有關神經興奮,進而引起皮膚血管收縮,皮膚的血流量減少,從而使皮膚的散熱量減少。同時,皮膚的立毛肌收縮而產生雞皮疙瘩,骨骼肌也產生不自主戰慄以增加產熱量。上述過程中,有關神經的電信號,還可以促進腎上腺的分泌活動,增加了腎上腺素的分泌量,體內代謝活動增強,產熱量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人體調節體溫能力是有限的。人如果在寒冷環境中停留過久,機體產生的熱量不足以補償散失,就會引起體溫的降低,阻礙機體生命活動的發生。相反,人如果在高溫環境中過久的停留,也會因體內的熱量散不出去,導致體溫升高。無論對於哪一種情況,我們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並採取針對性措施,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