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普通心理学/记忆/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是已经存放在脑海中,要用回忆方式召回,它是过去的记忆,因与现在的事件相较,所有的记忆都算是“以前的”。长期记忆容量是很大的,而且以很有组织的方式存放着。大脑皮质上有视觉记忆区、感觉区与语言区等,都和记忆的贮存有关,假如这些地方受损,相关的记忆就会消失。而海马回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位于大脑皮质下方,具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

从讯息处理的观点来看,长期记忆是感官记忆和短期记忆的相对概念,一般指讯息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上,最长可以保存终生的记忆。按照Willim James的看法,长期记忆构成了一个人“心理上的过去”,它是个体经验积累和心理发展的前提。长期记忆中储存着我们从世界中习得的知识,提供活动所需的知识基础。

认知心理学对长期记忆的研究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 长期记忆被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系统,而不再被视为单一的实体,如情节记忆和语意记忆、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等。
  • 着眼于内部的处理过程,重视讯息的内部表征和组织。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对长期记忆的研究主要针对语意记忆,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模型。

人类的长期记忆几乎可以说是无限量的,且容量较无限制。短期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复诵,可以转换为容量极大的长期记忆,其储存在脑海中的时间可长至数月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是人们解决各种日常生活问题的重要工具。尤其在情绪激动或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荷尔蒙会帮助长期记忆,让记忆的内容长久不忘。

复诵容易使讯息由短期进入长期记忆,短期记忆中的讯息,会因为受到干扰而快速消失(约20秒)。覆诵能将讯息持续保持在短期记忆中,而保持愈久的讯息愈可能被转化为长期记忆。然而,仍需要经过记忆稳固的历程,才会变成长期记忆。有意义的事物较容易形成长期记忆。

影响长期记忆的因素

编辑

时间

编辑

根据巴立克(Bahrick, 1975)等学者的研究,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讯息能正确保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时间过得越久,遗忘得也就越多。

复诵

编辑

短期记忆必须借由重复行为才能形成长期记忆。但是,单纯的重复没有太大意义,必须以“记忆”为前提不断复诵才行。德国心理学家 Ebbinghaus 的研究发现,多数人现下读的书,在二十分钟之后只记得其中六成,到了隔天更是只记得其中的三成。但之后遗忘的速度较为趋缓,到了一个月后还能记得其中的两成。研究发现,如果在阅读后的九小时之内对阅读的内容做一次复习,则可以有效提升长期记忆量。专心复诵的过程可以促使我们仔细对讯息内容进行纪录,并藉以加深印象。复诵分为两种类型:

a.维持复诵(maintenance rehearsal):单纯背诵而不赋予其意义。如:背诵一串电话号码。
b.引申复诵(elaborative rehearsal):将背诵内容赋予其特别意义,将产生良好记忆效果。如:背诵亲友的出生年月日。

闪光灯效应(flashbulb effect)

编辑

当发生戏剧化、震撼或是惊人的事件时,人们不只会记住该事件,还能记住与此事件不直接相关的细节。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能让我们产生非常生动的记忆,不仅细节丰富且持续时间非常长。因为事件多与自身相关,且通常当下的警觉性比较高,我们通常能记得这些事情的存在或是在哪个时间点存在。举例而言,当事人对于921大地震发生当下、车祸发生当下、开学第一天发生的事情、婚礼上突发的事件等特别的生活经验会比较容易成为长期记忆。

闪光灯效应只能代表对这些事情印象很深刻,对于这些事情的内容却不一定是正确的。在解释性新闻网站 The Conversation 中,拉法耶特学院的心理学副教授在“Flashbulb对戏剧性事件的记忆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准确‘写到’他们发现虽然每个人都有生动且完整的回忆,但有些回忆却发生了很大变化。”[35] 因为当人在回想事件时,不只回想那事件发生的记忆,也包括情绪的记忆在内,而情绪的记忆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所以内容不一定是正确的。

闪光灯存储器(FM)
最初被称为闪光灯记忆(FM)的理论,这个术语是由Roger Brown和James Kulik在1977年创造的。他们认为闪光灯记忆是非常重要的现象,因为这些记忆经常被排练,因为记忆是重要的或情感上与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使记忆更容易和更生动地记忆。根据该理论,人们在生动的细节中记得有关FM的六个重要特征:
  • 地点(事件发生时该人的位置)
  • 正在进行的活动(他们正在做什么)
  • 举报人(他们如何了解这一事件)
  • 自己的影响(他们的感受以及事件对他们的影响)
  • 其他影响(其他影响和感受)
  • 后果(事件的重要性/结果)
例如:在看到震憾人心事件的新闻报道之后,留下不容易磨灭的印象。

序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 effect)

编辑

指个人在记忆许多个连续项目时,这些项目在序列中的位置,会影响记忆的效果。

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分野的证据之一来自序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 effect)。由艾宾浩司最早发现,回忆的正确率会随事件刺激发生的时间点不同而有所不同。个人在回忆一连串连续项目时,会因项目的先后顺序影响记忆效果。其中,若是此记忆为长期记忆,则连续项目的最初的项的回忆成功几率最高,称为初始效应(Primacy Effect);若连续项目最后出现的刺激回忆成功几率最高,则此记忆停留在短期记忆中,称为新近效应(Recency Effect)。

前面项目记得比较好,回忆的成功率最高的原因是-当一个人在记一连串的项目时,每次都会重头开始复诵,所以最初的项目就复习(复诵)很多次。短期记忆慢慢成为长期记忆。最后项目成功几率高是因为-最近接收到或听到的讯息还记忆犹新,所以容易回忆。而居于序列中间部分的项目,可能受前后项目讯息的干扰,以致最不容易记得。研究显示长期记忆较差但短期记忆正常的人多是内侧卢叶受损;而长期记忆正常但短期记忆缺失的人多是顶叶与颞叶受损。

在生活中我们写作或是演讲都能运用到初始效应和新近效应。像是要写一篇好的文章的方法就是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来吸引读者兴趣,然后在作文的最后面需要有一个强而有力的结论。当读者在阅读一篇很长的文章时,中间的内容会因为文章太长使读者不易记住,但是读者对开头与结尾却印象深刻。因为文章开头只受到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terference),文章结尾只受到顺摄抑制(proactive interference),文章中间的内容则是受到顺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个的影响。相同的,在演讲时在一开始讲得很好和在结尾的时候讲的很好,中间不太好也对整体的结果差异太大,因为听众不会清楚记得中间的内容。

酒精

编辑

在摄入过量的酒精之后,酒精可能会对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都产生影响。

外显记忆

编辑

酒精可能损害情境记忆的编码,喝酒后产生的短暂失忆便可能是由于酒精导致情境记忆编码困难的结果。此外,过量的酒精也可能严重损害外显记忆的检索。醉酒者在情境记忆的回忆和反应时间上表现较差,也可能对辨识能力造成损害。[1]

酒精对外显记忆的影响不仅限于编码困难和检索困难。研究显示,醉酒者在回忆情境记忆时,可能会出现信息片段的回忆,而非完整的情境。这种片段性的回忆可能会导致酒后失忆的现象,因为情境记忆的编码受到酒精影响而不完整或混乱。此外,酒精还可能对记忆的时间顺序和详细信息的回忆能力造成损害,进一步影响个体对特定事件或情境的准确记忆。

内隐记忆

编辑

内隐记忆不需要意识或有意识的回忆,是由先前经验引发的记忆,通常为通过经验和重复学习形成的,比如骑脚踏车、弹钢琴。酒精可能严重损害外显记忆的检索,但对内隐记忆的检索则不会产生影响。在实验中,醉酒者在内隐记忆识别任务上的表现通常优于外显记忆的表现。尽管酒精对于内隐记忆的检索影响较小,醉酒者对于内隐记忆任务的执行能力仍然会受到酒精影响而随个人体质程度不一的降低。尤其在运动、肢体技能相关任务的执行上,酒精会对人体的注意力、认知、运动协调能力产生影响,间接使人无法达到平常的水平。

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

编辑

艾宾浩斯 (Ebbinghause,1850~1909)将实验法引入人类记忆的研究时,意识到个体的知识、经历和兴趣影响着日常生活的回忆和保存。实验之所以采用无意义音节就是为了尽量减少相关经验的影响。为了排除受试者使用已经习得的技巧与策略的可能性,他将实验材料快速的序列呈现。由此,艾宾浩斯研究了加强联想的机制和记忆的一般规律。其后的研究者通常呈现给受试者一个不相关的词表,要求受试者立即或在一段时间后再现词表,以此来探讨记忆一般规律和记忆容量。

在传统的记忆模型中,即时自由回忆从暂时的短期记忆中直接提取项目,或者从历时更长的长期记忆中透过提取线索来提取。短期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一个组块相应于长期记忆中一个熟悉的模式。短期记忆中的储存是暂时的,当注意转移后,原来储存在短期记忆中的讯息在几秒钟后就无法提供。与短期记忆不同,长期记忆中却储存量大、时间长,不同的项目之间以及项目与当前情境的特征主要以联想的形式储存。从长期记忆提取的主要瓶颈是缺乏长期记忆中透过目标项目联系的提取线索。长期记忆中储存讯息的另一个特点是后端相讯息的储存可能干扰原先储存的讯息。人类记忆的这些特性与长期工作记忆的概念是一致的,但是长期工作记忆存在与长期记忆不同的特点:长期记忆的提取很慢,需要1秒;而且新的可提取记忆痕迹的储存也非常缓慢,需要5至10秒。学者的估计,对不熟悉材料以每个组块10秒的速度记忆,但是,对于长期工作记忆,专家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将专业领域的表征材料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另外,覆诵单字的实验结果也发现了序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的新进效应初始效应。最末背诵的单字距离作答时间最近,所以即使来不及复习也能正确回答。最前面覆诵的单字一直被复习,因而得以进入长期记忆,也更容易被记起。从此实验也可得证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属于不同系统。

记忆的登录(Encoding)

编辑

登录记忆的方式:

  • 语义代码(Semantic code):长期记忆会转换成意义的方式登录
  • 意义编码(Encoding meaning):用概念的方式记忆
  • 图像代表(Representing images):用图像的方式记忆

此外,记忆登录也有其特殊性(Encoding specificity):

  • 情境相关记忆(Context-dependent memory),是指回到背诵时的相同情境下,将有助于记忆的提取。例如:背诵时让受实验者喝酒。之后验收,没有酒的时候很难背出来,但提供受试者酒以后,就可以很顺利背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觉得别人讲的某些话会很容易的连结到他们所讲话的时空背景。
  • 语言相关记忆(Language-dependent memory):若提取时跟当初背诵时所使用的语言相同,会有较好的提取效果。

记忆的储存与遗忘(Storing and forgetting)

编辑

记忆的储存有 total-time hypothesis :在短期记忆时花的时间越长,资讯在长期记忆中保留的时间越久。而在花一样的时间之下:可用分散式背诵 (distributed learning )或集中式背诵 (massed learning),而把时间分散在不同日子去背诵,也就是分散式背诵,效果会比集中式背诵好。因此学生每次上课后回家念个一小时,会比一次集中念很多小时来的有效果。此外,用精致化背诵 (elaboration learning )经过自己有意义的重组与安排,在长期记忆可以保存的时间最久。举例而言,上课多做笔记、转化为自己所容易理解的,将可记忆更久。

组织记忆资讯(Organizing information)

编辑

组织记忆资讯的方法有:

  • 语意记忆 Semantic memory(事实),这不受时间地点影响。例如:台湾最高的山为玉山,这个答案不受时间、地点影响。
  • 情节记忆 Episodic memory(事件)。例如:五岁生日当天(时间),在很特别精致的小公园里(空间)的庆生会记忆;或是把一个刚看过的电影情节用口述的方式讲出来。
  • 基模 Schema:倾向将类似的概念重组起来。在长期记忆里,记忆量太大了,所以会倾向把类似概念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成为基模。例如:吃饭的基模是进餐厅、看菜单、点菜、吃东西、付钱、离开。

长期记忆的排列与架构

编辑
  • 归类:将所要记忆的资料加以归类。
  • 分层次:将所要记忆的材料,依其性质、特征或属性给予分层组织,将有益于记忆。
  • 语意网络:有一些资料不容易作系统的分类与分层次组织,但是可以由这些资料的相关概念组成语意网络,来帮助记忆。
  • 先前经验的图象:对某些特定事物产生记忆图象,利用某些名词产生图象,所组成的印象。

人类有将不同事物以意义以及概念分类的能力。例如:回忆先前至卖场买了什么一定会将同类商品一起回忆 :苹果、牛奶、零食归类时食品区,而牙刷、牙膏等归类于日常用品区。上述的概念包含一个物体的属性、抽象想法以及关系。

生理机制

编辑

长期记忆维持记忆与大脑神经元之间联系的强化息息相关。当这些由神经建构的网络更加频繁地对彼此发送讯号时,神经元的化学突触在联络上会变得更有效率,而这些变化创造了记忆。这个过程便称为“长期增强作用”(LTP,longterm potentiation),是指加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以达到更经常刺激的结果。当然,由于突触的改变并非瞬间一蹴可几的,所以LTP也是循序渐进。我们将LTP发生与记忆储存的周期合称为固化(consolidation)。

LTP主要发生在突触上的改变,故神经传递物质以及荷尔蒙都有机会影响到记忆的生成。如:压力大时,人们会分泌更多的麸胺酸(Glutamate),而麸胺酸这种神经传递物质会促使记忆的生成(LTP),这也是为什么在考试前我们通常能记住较多东西的原因。此外血清素(serotonin)、肾上腺素(epinephrine)、雌性激素(estrogen)皆有助于记忆的形成。

有个迷思要澄清,就是记忆不仅仅发生在大脑的皮质而已,如外显记忆中,海马回(Hippocampus)便扮演了记忆前处理的重要角色。海马回帮助我们编码使我们能够更清楚两件不同记忆之间的连结(Eichenbaum,1999);此外,海马回也可切换记忆,短暂地把记忆引导到大脑的其他部分,如皮质。少了海马回,我们的外显记忆将变得效率低下且杂乱无章。除了海马回之外,还有小脑(cerebellum)和杏仁核(amygdala),它们分别处理内隐和情感记忆。

在生理学上,长期记忆的建立涉及大脑中神经元结构的物理变化过程,此过程被称为长期增强,虽然仍有许多细节尚未被完全了解,但是最主要的原理机制已被确定:人在进行学习时,大脑中的神经元电路(即所谓的神经网络)会被建立,并且随着学习进行而改变、加强神经网络结构,这些神经回路是由许多神经元组成,而这些神经元通过称为突触的特殊连接相互通信。然后,因为在神经元内部涉及创造新蛋白质的过程,利用神经传导物质跨越突触间隙向受体进行电化学讯号转移,大脑神经元中的某些回路因为被重复使用(学习中进行的重复练习或意义联想)使得回路的通讯强度得到加强,最后,随着重复使用,这些突触连接的效率也会增加,促进神经冲动沿特定神经回路通过,在经过视觉皮层、听觉皮层、皮层关联区域等的许多连接之后,长期记忆基本上就会形成。

长期记忆形成的过程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短期(工作)记忆的创建不同,短期记忆是利用额叶,前额叶和大脑的顶叶来主控各区域的神经元执行瞬态模式的沟通以进行记忆,长期记忆则是由大脑主控广泛分布于各神经回路的那些稳定持久的电位变化讯号。和长期记忆的形成有关的另一个构造是海马回,海马回这个构造基本上是长期记忆的一个临时中转点,虽然海马回并不用于储存信息,但是海马回对于将短期记忆合并到长期记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有研究认为海马回参与了神经连接结构在最初学习后三个月以上的维持及改变。

传统与非传统观点

编辑
焦点 传统的三贮存所观点 其他的记忆观点
记忆贮存所的关系 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性质不同,可能是并排或上下连结著。 短期记忆、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成巢内包围的关系;工作记忆只包含最近被激发的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只包括少部分的工作记忆。
讯息的移动 讯息直接从短期记忆被移到长期记忆,反之亦然。讯息从未同时放置在此贮存所中。 讯息保留在长期记忆中。当被激发时讯息移到工作记忆中,此处是长期记忆的一个专门区,工作记忆积极的将讯息活跃的移进或移出短期记忆中。
术语 工作记忆是短期记忆的另一名称;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不同。 工作记忆是长期记忆的一部分,是最近被激发的知识(事件与程序知识),包含了快速消失的短期讯息。
强调 强调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不同。 强调讯息被激发而移入工作记忆中以及工作记忆在记忆历程的重要性。

附注:工作记忆的观点是由Cantor&Engle 1993;Engle, 1994;Engle, Cantor&Carullo,1992等人所提出。

长期记忆的类型

编辑

长期记忆概念上可透过“习得知识(memory with knowledge)”的有无分为两大类:含有知识之“陈述记忆”与通常为习惯、技术等无知识之“非陈述记忆”。 分类依据透过“是否对特定记忆内容产生有意识的内省(whether conscious introspection about the contents of the particular memory trace is absent[2])”(Fabbro, 1999),白话来说就是你不能透过绞尽脑汁思考出“非陈述记忆”里的内容。 大部分认知心理学家将长期记忆分为两个类别:外显和内隐。外显记忆是长期记忆中可以被回想和有意识深思熟虑的知识。另一方面,内隐记忆则是我们无法有意识回想的知识,但在没有察觉下,将影响我们的行为或想法。这些不同种类的记忆连结脑中的不同部位。 行为与神经科学家利用不同记忆测量方式将长期记忆作了以下的分类:

陈述性/外显性记忆(declarative/explicit memory)

编辑

“可陈述”指能够明确想起某事件或事实,并能用言语表达、描述的记忆,可透过有意识的回忆过程直接提取,又可称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或意识记忆(conscious memory),储存于脑内侧卢叶 (hippocampal and neocortex)。一辈子所累积的经验、知识可用语言描述或以心像呈现,因此皆可被称为“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不完美且容易被扭曲的,其中又分为“情节记忆”与“语意记忆”两种。

语意记忆(Semantic memory)

编辑

与习得的知识相关,以概念为组织元素。用来储存非个人经验的一些事实性知识,以网络的方式组成,并以属性阶层和语意关联性连结网络。举例:美国第一任总统是乔治华盛顿。

  • 不太随年纪增长而衰退。
  • 由内侧颞叶(inferotemporal lobe)调控,受损会造成记忆困难。
  • 脑伤病人的研究进一步指出,概念除了知觉与语意属性也包含功能(如:椅子可以坐)与操作(如:圆形门把利用扭转力打开)的多元属性。

语意记忆是意义的记忆,包括文字、事实、理论和概念-陈述性知识;这些记忆不需要与特殊经验连结,它是以命题、影像和基模储存。

命题和命题网络
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位,它能判断真假。这个陈述:“1.他借了桌布。2.这桌布是古董。”命题共有的讯息彼此相关,认知心理学家称为命题网络。例如上述两个命题共有的讯息是桌布(他借了桌布和这桌布是古董)。存在网络中的是意义而不是确切的字或字的顺序。相同的命题网络存在这个命题:“这古董桌布被他借了”。这意义相同且以一组关系存在记忆中。
大部分的讯息有可能是以命题网络的方式储存和表征。当我们想要回忆一些讯息的时候,我们可能转换他的意义(像命题网络中的表征)为熟悉的说法或句子或心理图片。同时,因为命题是以网络存在,回忆一些讯息能触发或活化其他的讯息。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网络,因为他们不是我们意识记忆的一部分。这个情形很像当我们用母语形成一句话的时候,并不会意识到内在的文法结构,我们不会为了要说一个句子而做一个图表。
影像
影像是基于讯息的结构或现象的表征。当我们形成影像时(像你在做一个问题时),我们会试着去记住或创造讯息的物理特征和空间结构。例如:当人们被问到他们的客厅窗户有多少片玻璃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会在“他们心里的眼睛”中形成窗户的影像,并开始数有几片-当有越多片时,反应所花的时间就越多。如果讯息是以像“我的客厅的窗户有七片玻璃”这样的命题表征,每个人大约花相同的时间来回应,不论这数字是多少(7或是27)。然而,有些心理学家相信影像和图片一样储存;有些则相信我们将命题储存在长期记忆当中,当有需要时才将它转换到工作记忆中成为图片。另外,影像有可能包含每种程序的特征-有些影像的记忆,有些语言或命题陈述的记忆。“你心里的眼睛”看到的影像与实际影像并不完全相同,要完成心理影像复杂的转换较实际影像的转换困难。
基模
命题和个别的影像用在表征个别的概念和关系时是好的,但是通常我们对一个主题的知识会结合影像和命题。为了解释这种复杂的知识,心理学家们发展了基模的概念(Gagne,Yekovich,&Yekovich,1993)。基模是组织大量讯息的抽象知识结构,可以视为一种较大的记忆单位。一个基模(单数形式)是表征一个事件,概念或技巧的样式或指南。

基模告诉你一个类别的典型特征,对一个物品或情境的预期是什么。当我们将基模用在一个特定的情境时,这型态有填满特定讯息的“开槽”。基模是个人的。例如,我的古董基模比起一个古董收藏家,发展的较不丰富。这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所谈到的基模有非常类似的概念。

当你听到,“他借了这古董桌巾”这个句子时,你知道的甚至比两个命题还要多。这是因为你有“借”、“桌巾”、“古董”和“他”这个人的基模。没有人另外告诉你其他资讯,但你知道的有:

  • 借出桌巾的人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条桌巾了,因为已经在他那里了。
  • 他有责任还桌巾给借他的人。

这些讯息并没有明确的陈述出来,但它是我们基模中对于“借”的意义的一部分,所以会套用此基模得到特定讯息的背后资讯。其他的基模可能会让你想到,桌巾不是塑胶做的(如果它真的是古董的话)、他可能邀请客人来吃饭。如果你认识他,你对他这个人的基模甚至能让你预测,他会在什么情况下归还这个桌巾。

另一种基模,故事文法(有时候称为内容或故事结构的基模)能帮助学生了解或记住故事(Gagne,Yekovich,&Yekovich,1993;Rumelhart & Ortony,1977)。故事文法可能像:谋杀案的发现、寻找线索、确定凶手致命的错误、设下让嫌疑犯供认的妙计、凶手进入圈套,最后谜案获得解答!也就是说,故事文法是可以适用于很多个别故事的一般典型结构。为了了解一个故事,我们选择适当的基模。然后,我们用这个架构来决定哪些细节是重要的、要找哪些讯息,以及要记住什么。基模就好像是故事中应该发生什么事的理论。基模用“质问”内容的方式引导我们,指出我们预期要找的特定讯息,让故事有意义。如果我们活化“谋杀谜案基模”,我们可能会对线索或是凶手的致命错误产生警觉。如果没有适当的基模,要了解一个故事、教科书或教室中的课程,会是一个非常慢且困难的过程,就像你没有地图,却要在新的城市找路一样。用来表征日常生活情境中事件的典型顺序之基模称之为“脚本”或是“事件基模”。

  • 语意记忆模型:

若论及模型的建构,语意记忆的本质是它的内容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经验实例,如情景记忆。相反,存储在语意记忆中的是经验的“要点”,一种适用于各种经验对象的抽象结构,并描述了这些对象之间的分类和功能关系。因此,完整的语意记忆理论不仅要考虑这些“要点”的表征结构,还要考虑如何从经验中提取它们。


一、网络模型:

各种网络在许多语意记忆理论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般而言,网络由通过链路连接的一组节点组成。节点可以表示概念,单词,感知特征,或者根本不表示任何东西。可以对链接进行加权,使得一些链接比其他链接更强,或者等效地具有这样的长度,使得一些链接比其他链接花费更长的时间来遍历。网络的所有这些特征已经被用在语意记忆的模型中,其示例在下面找到。
举例:可教语言理解(Teachable Language Comprehender,TLC)。在这个模型中,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单词,代表一个概念(如“Bird”)。每个节点存储一组属性(如“可以飞”或“有翅膀”)以及指向其他节点(如“鸡”)的指针(即链接)。节点直接链接到那些节点,它们是子类或超类(即“Bird”将连接到“Chicken”和“Animal”)。
因此,TLC是一种分层知识表示,其中表示大类别的高级节点(通过子类的节点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那些类别的许多实例,而表示特定实例的节点处于较低级别,仅连接到他们的超级。此外,属性存储在它们适用的最高类别级别。例如,“黄色”将与“金丝雀”一起存储,“有翅膀”将与“鸟”一起存储(一级向上),“可移动”将与“动物”一起存储(另一级别)。
节点还可以存储对其上级节点的属性的否定(即,“NOT-can fly”将与“penguin”一起存储)。这提供了一种表示的经济性,因为属性仅存储在它们变得必不可少的类别级别,即它们成为关键特征(见下文)。TLC中的处理是一种传播激活的形式。也就是说,当节点变为活动状态时,该激活通过它们之间的链接传播到其他节点。
Collins和Quillian后来更新了TLC以包括加权连接以解释这种影响。这个更新的TLC能够解释熟悉效果和典型效应。它的最大优点是它清楚地解释了启动:如果相关信息(“素数”)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呈现,你更有可能从内存中检索信息。 TLC还没有一些记忆现象,包括为什么人们能够快速回应明显错误的问题(比如“鸡是流星?”)。

二、特征模型:

意指将语义类别视为由相对非结构化的特征集组成。由Smith,Shoben和Rips(1974)提出的语义特征比较模型将存储器描述为由不同概念的特征列表组成。根据这种观点,不会直接检索类别之间的关系,而是间接计算它们。例如,受试者可以通过比较表示其主题和谓词概念的特征集来验证句子。
这种计算特征比较模型包括Meyer(1970), Rips(1975), Smith等人提出的模型。 (1974)。早期的感知和概念分类工作假设类别具有关键特征,类别成员资格可以通过特征组合的逻辑规则来确定。最近的理论已经接受了类别可能具有不明确或“模糊”的结构并且已经提出了用于验证类别成员资格的概率或全局相似性模型。

三、联想模型:

关联” - 两条信息之间的关系 - 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不同层次的心理表征的关联对于记忆和认知模型至关重要。内存中的项集合之间的关联集等同于网络中节点之间的链接,其中每个节点对应于存储器中的唯一项。实际上,神经网络和语义网络可以被表征为认知的关联模型。然而,关联通常更清楚地表示为N×N矩阵,其中N是存储器中的项目数。因此,矩阵的每个单元对应于行项和列项之间的关联强度。
通常认为学习是一个关联强化的过程;每当内存中的两个项同时处于活动状态时,它们之间的关联就会变得更强,且两项讯息之间更容易互相激活。
三个在联想记忆研究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模型分别是SAM(Search of Associave Memory)TODAM( Theory of Distributed Associative Memory)MatrixSAM 属于情景记忆模型TODAM语义记忆模型Matrix模型为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混合模型

四、统计模型:

将语义信息的获取表征为来自一组离散体验的统计推断,分布在多个“上下文”中。虽然这些模型的细节不同,但它们通常使用(项目×上下文)矩阵,其中每个单元格表示在给定上下文中内存中的项目发生的次数,通过矩阵的统计分析收集语义信息。这些模型中的许多模型与搜索引擎中使用的模型类似(例如,参见Griffiths等,2007 和Anderson,1990 ),尽管尚不清楚它们是否实际使用相同的计算机系统。
举例而言,超空间模拟到语言(HAL)仅将上下文视为直接围绕给定的单词。 HAL计算NxN矩阵,其中N是其词典中的单词数,使用10个字的阅读框逐步移动通过文本语料库。与SAM中一样(见上文),只要两个单词同时在帧中,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就会增加,即NxN矩阵中的相应单元递增,两个单词之间的距离越大,关联增加的量就越小(具体来说,Delta = 11-d,其中d是两者之间的距离框架中的两个单词)。如在LSA中(参见上文),两个单词之间的语义相似姓由它们的向量之间的角度的余弦给出(也可以对该矩阵执行维数减少)。然后,在HAL中,如果两个单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单词,则它们在语义上是相关的。注意,即使被比较的词实际上并不共同发生(即“鸡”和“金丝雀”),这也可能成立。
  • 语意记忆的位置:
目前关于此议题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方面,许多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认为语义记忆是由情景记忆中涉及的相同脑系统存储的。这些包括内侧颞叶(MTL)和海马结构。在该系统中,海马结构“编码”记忆,或者使得记忆可以完全形成,并且皮质在初始编码过程完成之后存储记忆。最近,已经提出了新的证据来支持对这一假设的更精确的解释。海马结构包括其他结构:海马本身,内嗅皮质和周围皮质。后两者组成了“海马旁皮质”。虽然完全丧失了情景记忆,但是对海马体有损伤的遗传学但是一些幸免的海马旁皮质能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完整语义记忆。
这有力地表明,导致语义记忆的信息编码在海马体中没有生理基础。然后,这就提出了语义记忆可能位于何处的问题。有些人认为语义记忆存在于时间新皮层中。其他人认为语义知识广泛分布在所有大脑区域。为了说明后一种观点,请考虑您对狗的了解。持有“分布式语义知识”观点的研究人员认为,您对狗的声音的知识存在于您的听觉皮层中,而您识别和想像狗的视觉特征的能力存在于您的视觉皮层中。最近的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即时间极点是双峰的单峰语义表示为多模态表示的收敛区。这些区域特别容易受到语义痴呆的损害,语义痴呆的特征在于全局语义缺陷。
  • 神经相关和记忆学习:
海马区域对于语意记忆涉及陈述性记忆非常重要。左下前额叶皮层(PFC)和左后颞区是涉及语意记忆使用的其他区域。影响外侧和内侧皮质的颞叶损伤与语义障碍有关。对大脑不同区域的损害会对语意记忆产生不同的影响。神经影像证据表明左侧海马区域在语意记忆任务期间表现出活动增加。在语义检索期间,右中额叶回的两个区域和右下颞回的区域同样表现出活动的增加。对语意记忆中涉及的区域的破坏会导致各种不足,具体取决于损坏的区域和类型。
例如,Lambon Ralph,Lowe和Rogers(2007)发现,根据损伤的位置和类型,患者对一种语义类别的知识缺陷不同,可能会发生类别特异性损伤。类别特异性损伤可能表明知识可能依赖于在不同区域编码的感觉和运动特性(Farah和McClelland,1991)。特定类别的损伤可能涉及皮质区域,其中表示生物和非生物的东西,以及表征特征和概念关系的区域。根据对语义系统的损害,一种类型可能比另一种类型更受青睐。在许多情况下,有一个领域比另一个领域更好(即生活和非生命事物在特征和概念关系上的表现,反之亦然)。不同的疾病和病症可以影响语意记忆的生物学运作。已经进行了各种研究以试图确定对语意记忆的不同方面的影响。
例如,Lambon,Lowe和Rogers(2007)研究了语义痴呆和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对语意记忆的不同影响。他们发现语意性痴呆症具有更广泛的语意障碍。此外,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导致的语意记忆缺陷倾向于具有更多类别特异性损伤。其他影响语意记忆的疾病 - 例如阿尔茨海默病 - 在临床上被观察为命名,识别或描述对象的错误。而研究人员将这种损害归因于语意知识的退化(Koenig等人,2007)。各种神经成像和研究指向由大脑中不同区域产生的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还有其他研究表明,语意记忆和情景记忆都是单一的陈述性记忆系统的一部分,但在更大的整体中代表不同的部门和部分。根据是否访问语意或情景记忆,激活大脑内的不同区域。某些专家仍在争论这两种类型的记忆是否来自不同的系统,或者神经成像是否会因为在检索过程中激活不同的心理过程而使其看起来如此。
  • 语意记忆障碍:
  1. 语意类别特定的损伤
    特定类别的损伤可能导致广泛的,不完整的损伤或局部损伤。特定类别的损伤可分为四类。感知和功能特征,地形组织,信息量和相互关系是语意记忆障碍功能下降的领域(Warrington和Shallice,1984)。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语意记忆障碍,导致错误描述和命名对象,但不一定是类别特定的。语意痴呆是另一种与语义记忆相关的疾病。语意痴呆是一种语言障碍,其特征在于理解和识别单词的恶化。损伤包括难以生成熟悉的单词,难以命名对象和视觉识别的困难。研究表明,颞叶可能是语意记忆障碍的类别特定障碍的原因。除了特定类别的损伤外,语言记忆障碍还包括模态特异性损伤(Cohen等,2002)。
  2. 模态特定的损伤
    还参考模态讨论了语义记忆。不同的组件表示来自不同感觉运动通道的信息。基于输入模态,模态特定损伤被分成单独的子系统。不同输入模态的示例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输入。模态特定损伤也根据信息类型划分为子系统。视觉与口头和感知与功能信息是信息类型的例子。模态特异性可以解释语意记忆障碍中的类别特定损伤。视觉语意的损害主要损害生物的知识,对功能语意的破坏主要损害无生命事物的知识。
  3. 语意难治性访问和语义存储障碍
    语意记忆障碍分为两组,语意难治性进入障碍与语意存储障碍。可以根据以下四个因素分辨。
  • 时间因素:语意难治性进入障碍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时间扭曲。与自然响应时间相比,注意到对某些刺激的响应时间的减少。
  • 响应一致性:在语意难治性进入障碍中,会发现在理解和响应多次出现的刺激方面存在不一致。时间因素影响响应一致性。在语意存储障碍中,没有观察到在语意难治性进入障碍中那样对特定项目的不一致反应。
  • 刺激频率:决定了认知的所有阶段的表现。极端词频效应在语意存储障碍中是常见的,而在语意难治性接入障碍中,词频效应是最小的。
  • 语意相关性:有实验利用“近距离”和“远距离”组的比较测试了语意相关性。“关闭”分组具有相关的单词,因为它们来自同一类别。例如,服装类型列表将是“近距离”分组。“远程”分组包含具有广泛分类差异的单词。不相关的词语将属于这一类。比较近距离和远距离群体表明,在语意难治性进入障碍中,语意相关性具有负面影响。在语意存储障碍中没有观察到这种情况。特定类别和形态特定的损伤是语意记忆的访问和存储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近代/未来研究方向:
语意记忆在过去的15年中引起了人们的兴趣,部分原因在于功能性神经影像学方法的发展,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这些方法已用于解决一些问题。关于我们理解语意记忆的核心问题。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功能磁共振(fMRI)允许认知神经科学家探索关于语意记忆的神经网络组织的不同假设。通过使用这些神经影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参与者在执行认知任务时的大脑活动。这些任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命名对象,决定两个刺激是否属于同一对像类别,或者将图片与其书面或口头名称相匹配。
语意记忆不是在表达或检索各种语义知识中扮演专用和特权角色的任何一个大脑区域,而是功能和解剖学上不同的系统的集合,其中每个属性特定的系统与感觉运动模态相关联(即视觉),甚至更具体地说是该模态中的属性(即颜色)。神经影像学研究还提出了语意处理和感觉运动处理之间的区别。仍处于开发早期阶段的新想法是语意记忆,如感知,可以细分为视觉信息的类型 - 颜色,大小,形式和动作。 Thompson-Schill(2003)发现左侧或双侧腹侧颞叶皮质似乎参与了颜色和形态知识的检索,左侧颞侧皮层的运动知识,以及顶层皮层的大小知识。神经影像学研究提出了一个庞大的,分布式的语意表征网络,这些语意表征由属性最小化,也可能另外按类别组织。
这些网络包括“腹侧(形态和颜色知识)和侧面(运动知识)颞叶皮层,顶叶皮层(大小知识)和前运动皮层(操纵知识)的广泛区域。其他区域,例如更多的颞叶皮层前区,可能涉及非感性(例如言语)概念知识的表示,也许是以某种明确组织的方式。“有人认为,在颞顶网络中,前颞叶对于语意处理相对更为重要,而后验也是如此。语言区域对于词汇检索来说相对更重要。

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

编辑

情节记忆是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觉经验,是个人对特殊事件的记忆,包含事件脉络、时空背景、人物、活动,以及当时个人情绪、感官、意念等内在状态,可由有意识的从回想经验中提取。我们大多可以知道事件何时发生。相反的,我们通常无法描述何时获得语意记忆。另外,一般认为情节记忆系统能够提供语意记忆最基本的支持。 例如:回想生日会想到每年吃的水果蛋糕、大后天要考试、去年跨年在台北101跟男朋友吃了昂贵的烛光晚餐。

对于情节记忆的提取,如同拼拼图一般,若提取时对这段记忆的线索越多、干扰越少,则越容易成功提取记忆,例如记忆的编码具有特异性,在相同的环境元素下,我们更容易想起自己与特定人有见过面,这便是由于线索较多。 可以特别注意的是,想不起来的记忆并非消失,而是提取失败。提取失败的原因,则可能是讯息丧失或受到干扰。

  • 随年纪增长呈线性衰退:Ex:921 地震发生的时候人在哪里、在做什么
  • 内侧颞叶(medial temporal lobe)(海马回及其周边组织):若无颞叶内侧,则只有办法将记忆变成新的程序性记忆(如:弹钢琴),而无法记得事件发生经过。
  • 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特别是左脑):能帮助组织讯息能更有效地储存,依照每个部位的特定功能,使讯息能在其发挥作用。

上述的两项划分有得到一些病例的支持,如:有些失忆症患者难以回忆特定情境(情节记忆),但可以对此做一般的言语描述(语意记忆);有些智力落后症患者可以记住个人具体事件(情节记忆),但难以记忆抽象的数学运算规则(语意记忆)。不过两者在某些情况下,也难以二分法看待,例如吃过的香蕉保存于情节记忆,但香蕉本身是语意记忆;以及对特定时空的情节记忆,经过在不同背景的多次重复后,便会逐渐概括为语意记忆。因此,现在倾向于将两者视为一个连续体的两端。

涂尔文定义了情节记忆(回忆)的三个关键属性:
  1. 主观的时间感(或心理时间旅行)
  2. 与自我的联系
  3. 自主意识(自主意识是指一种特殊的意识,伴随着记忆的行为,使个体能够在主观时间内意识到自我。)
  除了涂尔文之外,其他人还提到了回忆的重要方面,包括视觉意象,叙事结构,语义信息检索和熟悉感。记录到情景记忆中的事件可以触发情节学习,即由于事件而发生的行为变化。例如,被狗咬伤后对狗的恐惧是偶然学习的结果。情景记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回忆过程。回忆是一个过程,它引发与特定事件或经历相关的上下文信息的检索。
  • 情节记忆的认知神经科学深究:新的情景记忆的形成需要内侧颞叶,包括海马体的结构。没有内侧颞叶,人们就能够形成新的程序记忆(例如:弹钢琴),但却无法记住它们发生的事件。此外,前额叶皮层(特别是右半球)也参与新的情景记忆的形成(也称为情节编码)。对前额叶皮层有损伤的患者可以学习新的信息,但往往会以无序的方式这样做。例如,他们可能会显示他们过去看过的对象的正常识别,但无法回想起何时何地被查看过。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前额皮质有助于组织信息,以便更有效地存储,并利用其在执行功能中的作用。其他人认为,前额叶皮层是增强编码的语义策略的基础,例如考虑研究材料的意义或在工作记忆中排练它。因此,研究人员不同意情节记忆存储在海马体中的时间长短。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情节记忆总是依赖于海马体。其他人认为海马只能在短时间内存储情节记忆,之后记忆会被整合到新皮质中。最近的证据表明,成人海马中的神经发生可以缓解旧记忆的消除并提高形成新记忆的效率,从而加强了后一种观点。
  • 年龄差异:情节记忆在大约3至4岁时出现。检索情节记忆时,在年轻(23-39岁)和老年人(67-80岁)之间激活的特定脑区(主要是海马体)似乎不同:老年人往往会激活他们的左右海马体,而年轻人只激活左边。
  • 脑伤和情节记忆
  1. 根据对行为研究的回顾,有人认为某些自闭症患者可能会对边缘 - 前额外情节记忆系统产生选择性损伤。[24]另一项研究则指出了个人经历事件的偶发性或自觉性记忆中的自闭症缺陷的证据。
  2. 阿尔茨海默病往往会在其他大脑区域之前损害海马体。
  3. 一种罕见的贝类中毒称为失忆性贝毒中毒(Amnesic shellfish poison, ASP):有些海洋藻类会产生软骨藻酸(Domoic acid),累积在滤食性贝类中,人类若吃下含足量软骨藻酸的贝类,会出现癫痫、丧失记忆,少数情况会死亡。
  4. 高沙可夫综合症(Korsakoff's syndrome,又称健忘综合症)是由硫胺素(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常肇因于酗酒、长期呕吐、缺乏饮食等造成的营养不良。
  5. 皮质醇(Cortisol,又称压力贺尔蒙)水平上升会显著抑制记忆,可能导致抑郁症中的记忆缺陷。
  6. MDMA(俗称摇头丸)的使用与情景记忆的持续缺陷有关。
  • 动物的记忆:最初是认为动物不具有情节记忆,但后续的实验中发现有情节记忆的部分特征,目前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对于情节记忆的异同目前仍存在争议。
  • 与“语义记忆”的关系:情节记忆允许想像回到过去,提供了将先前感受与当前情况相关联的手段。另一方面,语义记忆是我们“已获得的”事实、概念和技能的结构化记录,因此,语义信息源自累积的情节记忆。情景记忆可以被认为是将语义记忆中的项目联系在一起的“地图”。例如,所有遇到“狗”外观和声音的方式都将构成该词的语义表示。然后,关于狗的所有情节记忆将参考“狗”的这种单一语义表示,同样地,所有与狗的新体验将修改该狗的单个语义表示。
  语义和情境记忆共同构成了我们的陈述性记忆。它们各自代表上下文的不同部分以形成完整的图像。因此,影响情景记忆的东西也会影响语义记忆。例如,来自内侧颞叶损伤的顺行性遗忘是声明记忆的损害,其影响发作和语义记忆操作。最初,涂尔文提出,情节和语义记忆是在检索中相互竞争的独立系统。然而,当Howard和Kahana完成支持相反的潜在语义分析(LSA)的实验时,这个理论被拒绝了。当时间关联的强度降低时,两者一起工作,而不是语义相似性的增加,因此当情节线索也很强时,检索的语义线索最强。
  • 情节记忆与“Déjà vu”(既视感)
  既视感指的是人在第一次经历或见到某场景时,对此场面或周围的事物有着莫名的熟悉感,仿佛和曾经经历过一般。
  而此现象有一部分解释和情节记忆有关,例如我们曾去过建筑设计非常类似的地方,并有着我们来过这种建筑的记忆(也是一种情节记忆)。而当我们之后看到非此地却设计相似的建筑物时,因为记忆中我们曾经去过或看过相似建筑的记忆被调出,此刻看到的建筑与脑中的情节记忆进行比对,使我们产生了所谓的“Déjà vu”。

陈述记忆的运作方式

编辑
登录
编辑

登录表示所碰到的东西曾被注意、处理、准备储存于记忆中,当登录的程度精致且深层时,这个记忆会比浅的、随便记忆的来得好。当我们对于一件事思考越久就容易记得越清楚,越去研读记忆就越好。偏好会主导我们的注意力,注意力则决定登录的品质与数量,因此兴趣与偏好便决定了记忆本质与强度。

储存
编辑

永远储存的记忆并没有分别的储藏地点,实验数据仅显示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的记忆储存都有相同的原则,记忆是储存在与知觉和处理记忆相同的大脑结构中,目前为止没有方法可以直接指出记忆在大脑的哪里,当然也没办法找出某一物体存在大脑的位置。虽然没有单一的记忆储存仓库,且记忆并非散于神经系统的各处,而是大脑几个区域合起来才代表一个表征,每一个区域的贡献也不同。登入一个经验并构成该经验的纪录时,称为‘engram’。陈述性记忆的engram散布于大脑不同区域,这些区域都有特殊的知觉与讯息处理历程,这个原则也帮住我们了解什么样的人可以在特殊的领域有不同成就。举例来说:职业运动选手可以记得以前球赛的细节、围棋大师可以记得以前比赛的棋谱,但这些专家的知识并不是记忆的能力,而是借由经验得来的能力,使其可以登录和组织某些特别的讯息。

提取
编辑

记忆是个重新建构的历程,而不是重演过去发生的事情。心理学家Endel Tulving 和哈佛大学的薛克特强调提取‘线索’的重要,记忆储存的好不代表日后可以成功的提取。想要有效的回忆,提取的线索必须有效,最有效的线索就是这件事的特点。记忆提取与登录时的心情与情境也有关,剑桥大学Alan Baddeley和Duncan Godden做了一个研究,当潜水者站在沙滩上或十呎的海水下记忆四十个没有相关的字,然后测量这两个情境中他们的记忆,结果显示:在水底的字于水底测试时有较好的成绩,在沙滩上的字于在沙滩上测时有较好的成绩。整体来说,登录与提取情境相同时,回忆出来的字会多出百分之十五。

编码特异性(Encoding Specificity)
编辑

当检索条件(例如上下文或线索)与形成记忆时存在的条件重复时,会比较容易记得,即编码和提取的效果较好。例如,如果你在一个特定的房间学习考试,并之后在同一个房间参加考试,你会在那个考试中表现得更好。

遗忘
编辑

对于遗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说法:

  • 消退理论(Decay Theory):当记忆生成后即会在脑部中形成记忆痕迹(engram),长时间不被利用就会慢慢消失,但却有许多现象是消退理论无法解释的,例如人们经常回忆起很久以前的往事等,单靠消退理论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短期记忆很快就消失,有些却会长期保存。 记忆痕迹:当记忆生成后,会使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产生深浅不一的皱褶,若此记忆经过一段时间而不被使用,留下的痕迹则会因为新陈代谢而逐渐变化、消失,最终形成遗忘。但目前记忆痕迹只是假设性的推论,并没有生理学上的支持与论证。 记忆痕迹因废用而消退:记忆因长期的废弃不用,在人体自然的作用下,逐渐消除遗忘。若无法做到则形成疾病,例如超忆症(hyperthymesia)。
  • 干扰理论(Interference Theory):新旧记忆的相互干扰。具体而言,人们的记忆不只会消退或消失,更有可能互相干扰、影响。其中依照记忆产生的先后而互相影响的情形,又可分为顺向干扰及逆向干扰。 顺向干扰(proactive inhibition):即旧学习的记忆影响新学习的记忆。例如:先读生物学再读心理学,然后在心理学测验中想起生物学的内容;朋友重办手机门号后,当你想打电话给他时,会回想不起新号码,是由于旧号码的干扰。 逆向干扰(retroactive inhibition):即新记忆影响旧记忆的提取与存取。例如:先读生物学再读心理学,然后在生物学的测验中想起心理学的内容;睡前学习的效果优于白天,因为所受后继学习的干扰较少;朋友重办手机门号后,会回想不起旧号码,是由于新号码的干扰。
  • 压抑说(repressed memory):又称动机性遗忘。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提出的一种说法,常见于创伤后压力综合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即因某些过去发生的事情,导致脑部产生防卫机制,压抑住某些想法或记忆。
  • 同化说(assimilation theory):由奥苏贝尔提出,认为遗忘是学习到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可代替低级的,使低级的观念遗忘,从而简化知识,减轻记忆量,是积极的遗忘,相反,若巩固原有知识导致新旧知识混淆,导致记忆错误,是消极的遗忘。
  • 提取失败假设(retrieval failure hypothesis):有人把人脑比作一个图书馆。记忆就是从图书馆里取书的过程。如果没有线索找不到书,图书就会就会隐身在图书馆无法看到,这就好比遗忘。遗忘是找不到合适的提取线索而发生的,例如“舌尖现象”(也就是常说的“话在嘴边”)。
  • 记忆检索困难(Clue Dependent Forgetting):当人对受到的刺激解码不完全时,会进入看似“知道却想不起来的”状态,也就是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phenomenon)。因为人类将同一记忆编成形码、声码、意码并分为不同部分存放,若无法透过解码全部取回时,即会造成此现象。
  • 机体性因素:大脑严重损伤,经治疗后如无法完全后原,就可能导致记忆力衰退或健忘。

除了极少数的情况(例如重大消息或目睹一件意外发生)会使记忆深刻外,时间会使原本清晰充满细节的记忆消弱。这个随时间消失的记忆就是我们熟悉的遗忘现象。正常的记忆并不是事件的每一个细节,由于忘记细节,才能形成概念,逐渐将不同的经验训练累积,形成知识。

非陈述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

编辑

无法用言语表达描述的记忆,是关于如何去做某些事的知识,又称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储存于多种不同脑区。 “非陈述”是指属于无意识,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且不能被表达的记忆形式,如动作与知觉技能,失忆症患者保有这些技能,且能表现出正常的条件反射与语意促发效应。当人学习过某知识,虽然无法主动回忆起来,但透过做了某一特定动作时,可触发这个记忆。代表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回想交通工具,会想到汽车、火车、公车、捷运等等。

依照在脑中储存位置不同,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种:促发、非联结学习、联结学习与程序记忆。

定义 举例
促发 外界刺激的记忆诱发特定决策或反应的过程,包含“知觉促发”与“概念促发” 上课时老师不断提到"defend"这个单字,下堂课的老师要大家举例"de"开头的单字,你会马上说"defend",这便是一种概念促发
非联结学习 包含“习惯化”与“敏感化”,这两项学习有相反的效应。对刺激的习惯化会使行为或神经反应减弱,且刺激通常较弱而无害,另外其对刺激的针对性高,效应时间长。敏感化则是使行为或神经反应增强,且刺激通常较强或有害,其对刺激的针对性低,效应时间短。 习惯化:住在大马路边久了就不觉得吵

敏感化:看恐怖片一直被吓到,突然有小声音就被吓到

联结学习 包含古典制约与操作制约,古典制约是指预测性的学习,而操作制约指的是试误学习。
程序记忆 是技术性知识记忆。动作与知觉技能,可借由练习,在不涉及有意识思考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提取记忆并完成程序;所谓的程序,指的是“看到A便做B”这样的流程顺序 阅读镜中字以及光点追踪。

促发 —— 知觉学习(perceptual learning)与促发效果(priming)

编辑

皆储存在大脑皮质。知觉学习是在刺激下无意识习得的;促发效果则是在先前的经验中无意识影响了行为,包含:重复促发(发生快,展现在知觉和概念层次)与语意促发(来自前一个刺激,而使后者发生较快)。

在第五章“意识”的无意识历程(nonconscious processes)中有提到阈下知觉(subliminal)是无意识地受到刺激的影响。

隐式促发( subliminal priming ) 就是当一个人接触到的一个新资讯会留在短期记忆或长期记忆中,这些新资讯没有刻意地被回想,但是因为这些资讯是最近才接触加上时间的初始效应,这个新资讯在人的脑中会比其他的资讯还要脱颖而出。这个新资讯会无意识地第一个跳出来,影响人的思考、记忆回想,以及回答问题。

促发是经由一些意识之外的程序,活化已经存在长期记忆的讯息。初始是指先前经验会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之下,影响一个人当下的判断和行为。一个人在遇到一种刺激之时,可能会激发相关联的内存(记忆),从而影响判断。促发的类型很多,有重复初始:一个刺激的重复导致影响后来的判断;概念初始:相关概念的刺激影响后来判断;语意初始是指一个“语意”的创造影响了后来的想法;感知初始是指以感官接收到的刺激影响后来想法;反向初始是指当人们意识到了他们“正在被初始”,而在刺激呈现过度的状况下人们觉得它有偏见,因而受到影响而产生反向判断。你可以从下面的填字问题,看到初始的例子。如果你写的是MEMORY,而不是MENTOR或MEMBER或METEOR或其他ME开头的字,那么,初始可能已经扮演了角色,因为“MEMORY”这个字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初始可能是提取记忆系统中相关事物的活化和延伸的重要程序。

联结学习 —— 古典制约学习(classical conditioning)

编辑

又称为古典条件学习,是一种联结学习。包含情绪反应(储存在杏仁核)以及肢体学习(储存在小脑),由刺激间互相连结而习得的。最有名例子即巴甫洛夫的古典制约实验。

神经机制:Hebb's Rule
俗称为“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若两个突触前神经元时常同时向一突触后神经元刺激,因为该突触后神经元同时接收到两个突触前神经缘的神经传导物质,导致突触传递效能的增加,使两神经元的联结变强;反之则会变弱。赫布认为,当细胞 A 的轴突足够接近以激发 B 细胞并以重复和持续的方式参与其刺激活化时,一个或两个细胞中就会发生某种类型的生长过程或代谢变化,因此提高细胞A激活B的效率──'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附近神经元的同时刺激活化导致它们之间突触连接的强度增加。需要注意的是,神经元必须预先连接,彼此足够接近,以便可以加强突触。1970年代初期,LTP(长时程增强)被发现,证实了赫布的理论。证明发生了形态变化,分裂成海马的受体树突,加强了突触连接。简而言之,Hebb 原理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之间关系的基础,因为它提供了将学习和行为与神经网络联系起来的一般框架。

非连结学习 —— 习惯化(Habituation)敏感化(Sensitization)

编辑

皆属于非联结学习。属于反射路径的一种。指重复执行而自动化的行为。习惯化指重复接受刺激后,在短期会造成运动神经元变迟钝,而长期则是会导致神经突触数目减少。是一种重复刺激造成神经与行为的反应降低而产生一种对某刺激“习惯”的现象。例如:人住在马路旁久了,就不觉得吵了。而敏感化则是和习惯化有相反的效果,被外界刺激后,神经与行为反应反而增强了。敏感化通常发生在面对强而有害的外界刺激,效应持续的时间较习惯化短,对刺激的针对性也较低,是可以快速保护自身的反应。例如:看鬼片一直受惊吓刺激,有任何微小动静时,反应就会很大(如尖叫)。

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

编辑

程序记忆属于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一种长期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做事方法的记忆。记忆有时候会被贮存在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中,当一个人做了某一特定身体动作时,便触发了这个记忆。例如: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学家用补笔任务(一个单词缺几个字母,让被试填补成最先想到的单词)发现了这种记忆。

  • 程序记忆的发现

心理学家对遗忘症患者进行记忆测验时,发现失忆症患者虽然在自由回忆和再认任务的成绩明显要差于正常人,但在补笔任务和词干补笔任务的成绩与正常人没有差别。于是,心理学家推测有一种新概念的记忆形式——内隐记忆,遗忘症患者只是在外显记忆上有缺陷,而他们的内隐记忆并没有损伤。 同时心理学家在普通人的记忆测验中也发现,自由回忆和再认任务的成绩在几天后的重测成绩变化很大,而补笔任务和词干补笔任务的成绩变化不大,也因此推测这种新概念的记忆形式对于时间的影响并不敏感。 关于脑部特殊区域受损(如海马回损伤)案例研究指出,程序记忆和情节记忆是使用脑部的不同地方,且可以各自独立运作的。对一个陈述性记忆正常、程序记忆受损的病患而言,他可能被反复训练一个任务或动作、并且记得先前的训练的经历,但在任务完成的速度或是程度上却不会有改善的现象;若是程序记忆正常、陈述记忆受损的人,情况刚好相反,他没办法想起之前做过的实验内容,但实际表现上却会一次比一次好。另外小脑和基底核受损可能会影响程序记忆的学习。

  • 程序记忆的历史

程序和陈述性记忆系统之间的区别首先是用简单的语义来探索和理解的。两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开始写关于记忆的文章。 “机械记忆”于1804年由Maine de Biran首次发现。威廉詹姆斯在其著名的著作“心理学原理”(1890)中提出,记忆和习惯之间存在差异。认知心理学在其早期忽视了学习对记忆系统的影响,这极大地限制了直到20世纪在程序学习中进行的研究。世纪之交使人们对程序记忆获取,存储和检索过程中涉及的功能和结构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McDougall (1923)首先区分了显性和隐性记忆。在20世纪70年代,程序和陈述性知识在人工智能的文献中得到了区分。 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分为两个工作领域,一个侧重于动物研究,另一个侧重于遗忘患者。第一个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表明,陈述性记忆(“知道什么”)和非陈述性或程序性(“知道如何”)记忆来自Milner(1962),通过证明一位严重失忆的患者Henry Molaison,以前知道作为患者HM,可以在没有任何记忆之前学习手眼协调技能(镜子绘图)。尽管这一发现表明记忆不是由位于大脑中一个位置的单个系统组成,但当时其他人一致认为运动技能可能是一种特殊情况,代表了一种较少认知的记忆形式。

然而,通过改进和改进实验措施,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使用具有不同位置和程度的结构损伤的遗忘患者。与失忆患者的工作增加导致他们能够保留和学习除运动技能之外的任务。然而,这些发现在如何被认为是遗忘症患者有时在正常表现水平上达不到的缺点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健忘症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恢复缺陷。对遗忘患者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正常功能记忆的更大领域的技能。例如,使用镜像阅读任务,失忆患者表现出正常速度的表现,即使他们无法记住他们正在阅读的一些单词。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了关于程序记忆中涉及的机制的解剖学生理学。小脑,海马,新纹状体和基底神经节被确定为参与记忆获取任务。


  • 程序记忆的益处

程序记忆带来的第一个帮助,是工作记忆相关的技巧。工作记忆的模型主要集中在声明性上,直到Oberauer认为声明性和程序性记忆在工作记忆中可以被不同地处理。[3]工作记忆模型被认为分为两个子组件;一个负责声明,而另一个负责程序记忆。这两个小节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在考虑工作记忆的任何一种形式时,已经确定选择过程在性质上可能非常相似。

再来,获得技能也是很重要的益处。获得技能需要练习。然而,仅仅重复一项任务并不能确保获得技能。当观察到的行为由于经验或实践而改变时,实现技能获取。这被称为学习,不能直接观察。信息处理模型结合了这种经验理念,提出技能是从信息处理的四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发展而来的。这些组件包括:处理速度,在我们的处理系统中处理信息的速率;陈述性知识的广度,个人事实信息存储的大小;程序技能的广度,执行实际技能的能力;和处理能力,工作记忆的代名词。

处理能力对程序存储器很重要,因为通过程序化过程,个体存储程序存储器。这通过将环境线索与适当的响应相关联来提高技能使用。 Fitts(1954)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种理解技能获取的模型,该模型提出了通过完成各个阶段可以学习的想法。涉及的阶段包括:

阶段模型
阶段 特征
认知阶段 逐渐理解观察到的技能如何构成,此阶段对获得技能非常重要,过程包括将要学习的技能拆解,并理解部分如何聚集在一起以执行任务,个人组织部分的方式称为模式,原认知描述了个体选择模式的方式
联想阶段 此阶段反复练习,直到出现反应模式,剃除无效行为以学习技能,在此阶段区分重要与非重要刺激非常重要,且认为与技能相关的重要刺激量越大,此阶段耗时越久
自治阶段 最后阶段,涉及完善技能的获取,此阶段最重要的是观察技能的经验与事实知识的储存。
  • 另类观点:“预测周期”

Tadlock(2005)提出了另一种通过程序记忆理解技能获取的模型。该模型与Fitts 1954年的观点有很大不同,因为它不需要有意识地理解技能的组成部分。相反,学习者仅需要在意识觉醒中保持期望的最终结果的概念。 Tadlock已将该视图成功应用于阅读修复(Scott et al,2010 )。涉及的阶段包括:尝试、失败、隐含地分析结果、隐含地决定如何改变下一次尝试以实现成功。这些阶段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直到学习者建立或改造神经网络以在没有有意识思考的情况下适当且准确地指导活动。这种观点的背景类似于物理治疗如何帮助脑损伤患者恢复失去的功能。

患者在进行重复尝试的同时保持期望的最终结果(例如,对手的运动的控制),而没有意识到使手移动所需的神经活动。患者继续尝试直到实现移动。在脑损伤的情况下,取得多少进展取决于受伤的程度以及个人施加的“精神力”或“意志力”。大多数有阅读障碍的人的大脑不受脑损伤的影响,但在阅读领域的早期学习中存在不明确的问题而受到负面影响。由于大脑健康,Tadlock使用与预测周期相关的高度结构化方法成功地修复了轻度至重度阅读问题(包括阅读障碍)的个体。最后,有关实践与学习的权力规律,如果涉及结果的知识,通常称为反馈,则练习可以是学习新技能的有效方式。有观察到的现像被称为学习的幂律,它预测技能获取率超过练习时间。

学习的幂律表明,学习在开始时以最快的速度发生,然后急剧减少。练习丧失锐化执行能力的速度与所练习的技能和学习技能的动物类型无关。例如,阅读速度研究的参与者在实验的最初几天取得了最大的飞跃,而额外的练习日只有轻微的改善。如果主体被展示为完成任务的更有效方式,则可以克服学习的幂律。研究对象展示了一部电影,比较了他的任务表现,尽可能快地踢目标,以及最小化踢球时间的已知方法。虽然这个主题已达到他通过学习的力量定律所预测的通过实践提高的能力的极限,但观看这部电影导致了他的能力的突破,这违背了学习的幂律。观看电影是观察性学习的一个例子,它有效地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技术的新记忆,可以利用他或她未来的任务表现。

关于程序记忆的测试有很多,以下为几个经典例子:

  1. 追求转子任务用于研究视觉 - 运动跟踪技能和手眼协调的装置,要求参与者用光标跟踪移动物体或使用手写笔在计算机屏幕或转盘上跟踪目标。使用计算机屏幕版本,参与者在圆形路径上跟随一个点。追踪转子任务是一种简单的纯视觉 - 运动追踪测试,在年龄组内具有一致的结果。这显示了程序记忆的测量,并展示了参与者的精细运动技能。追踪转子任务测试由下面的绿色部分所示的运动皮层控制的精细运动技能。然后通过参与者的时间和对象的时间来计算结果。在后续试验中进行测试时,遗忘参与者表明该运动任务没有受损。然而,它确实受到睡眠不足和吸毒的影响。
  2. 连续反应时间任务:这项任务涉及让参与者保留并学习程序技能,评估程序运动技能的特定记忆。通过观察参与者保留和获得新技能的能力的速度和准确性来衡量这些技能。反应时间是参与者回应提交给他们的指定线索所需的时间。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和健忘症的参与者表现出较长的保留时间,这表明他们能够保留技能并在稍后的时间点证明该任务的有效表现。
  3. 镜像跟踪任务:这项任务更具体地考虑了感官的整合,因为它是一种视觉运动测试,参与者学习一种涉及手眼协调的新运动技能。由于遗忘参与者能够学习并保留这项任务,因此证据表明程序性记忆。绘制图像是程序记忆的工作;一旦你弄清楚如何在镜子中绘制图像,你第二次就没那么困难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无法回忆起镜像追踪任务中获得的技能,但他们无论如何都能获得程序性能。
  4. 天气预报任务:具体而言,该任务使用天气预报的实验分析。作为概率学习任务,参与者需要指出他们用于解决任务的策略。这是一种以程序方式学习的以认知为导向的任务。它是使用多维刺激设计的,因此参与者会获得一组带有形状的卡片,然后被要求预测结果。在做出预测之后,参与者会收到反馈并根据反馈进行分类。例如,参与者可以显示一种模式,然后被要求预测模式是指示好天气还是恶劣天气。实际天气结果将由基于每张卡的概率规则确定。失忆的参与者在训练中学习这项任务,但在以后的训练控制中受到损害。
  5. 选择反应任务:选择反应任务已用于评估工作记忆。通过要求参与者遵循刺激反应规则,已经确定有助于衡量程序性工作记忆。

早期记忆的建构

编辑

我们不记得三岁之前的事并不代表幼儿没有记忆。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普尔玛特和他的同事发现35~38个月大的婴儿可能回想起七个半月前发生的事,45~54个月大的幼儿能记得14个半月前的事。

辨认记忆:对幼小儿童来说,辨认记忆最先开始。六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区别家人、朋友、和完全陌生人的脸孔。举例来说,原本爸爸有又浓又密的落腮胡,剃光胡子后出现在6个月大的小婴儿面前,小婴儿便会以为是陌生人靠近而哇哇大哭。

回想记忆:当他们接近8~12个月大时,记忆开始扩大并加深,回忆开始出现,这是最早期的陈姓记忆形式。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卖达诺夫和曼德勒的研究显示11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忙着形成持久的意识记忆。他们给12个婴儿看所谓的因果顺序的示范,此即吸引婴儿注意的因果关系活动,例如把一个钮扣放在盒子里摇,让盒子发出声音,三个月后婴儿又回到实验室,同时让他们玩盒子即钮扣,所有婴儿都会模仿前一次聚会时实验者做给他们看的事情:他们会把钮扣放到盒子里摇晃,让盒子发出声音。

自传式记忆的开始:经由回想记忆,幼儿会逐渐发育出完整的自传式记忆,也就是他们自己在时间中所经历的个人回忆,根据想要正确知道自传式记忆何时第一次出现的研究,发现大部分人的最早回忆是约三岁半时形成,而一般女性的记忆比男性早一两个月。

大部分的早期记忆是视觉的,而且有着鲜明的色彩,内容范围很广,但对150名高中及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 重大创伤:像是受伤、惊吓或走失。
  • 过渡性的:像是新的弟弟妹妹的出生或搬到新家。
  • 琐碎不重要的:各种其他零碎记忆。

虽然第一个记忆的重要性较低,仍被某些心理学家认为可以显示自己的主要本质。心理学家阿德勒写道:“第一个记忆显示出每个人对人生的基本看法。”阿德勒的第一个记忆是看着他较强壮较健康的兄弟在玩耍,自己则坐在一旁的长椅,不被重视,他长大后开创了一个以自卑情结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派。童年对大部分人而言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其他人则认为与其说忘记童年是记忆逐渐损耗,不如说是审慎的选择(即使是无意识的)。根据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家科尔斯壮的说法,成人后的个性导致记忆的选择性:人会记得并强化自我形象的过去事件,因此随着变化中的现在而转移递嬗。

某些神经生物学家认为童年失忆症从生物机制来说可能有个简单的解释。虽然人生来就已有所有的神经元,新生大脑的功能却尚未完全完成,在生下来的头几个月,数千个神经突触形成但又被修剪掉,主要的关键发育期来了又去。其中显著的是学习语言的关键发育时机,大约是在18个月的时候开启,而到幼儿准备上学时关闭。一旦语言学习之窗开启,幼童必须尽其所能学习,如果至少一种语言的句法没有在这重要的时刻学好,语言的能力将终生受损,自传式记忆这个把我们生活中的片段串起来成为连贯故事的记忆,似乎与语言一前一后发展,表示某些新的能力是语言及自传式记忆所共有的。

事件记忆能固化成终身的回忆,可能也仰赖海马回的成熟,海马回在颞叶内面,主要负责把某些资讯从短期记忆移转到长期记忆,有些证据显示海马回一直到四、五岁才发育完全。也许遗忘幼年时的事情不是失掉记忆的结果,而是记忆从未适当的建立。大部分早期的记忆可能暂时被正在发育的脑草率处理掉了,只有当成熟的心智机器可用时,真正永远的记忆才能形成并且保留下来。有些人认为越聪明的人,第一个永久记忆形成的越早,而根据瑞彼特和麦可因尼斯在377位年龄从54~83个月的受试者中,的确发现高智商受试者的最早记忆比智商低的更早产生。天才儿童不仅显示出很早就有事件记忆,他们也有语意记忆。研究者认为也许这些结果表示聪明的脑比较快成熟,较有智慧的脑系统在发育时较早完成,且可能比他们同年龄的孩子来的早。

崔艳娟《交替传译中长时工作记忆研究》

编辑

当我们从外界接收讯息后,我们的大脑会先对讯息作初步的整理、归类,然后暂存在短期记忆中,接着,较为重要的讯息会被更进一步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可能会一段时间都不再想起,但当我们有需要使用的时候,便会再次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来到短期记忆来使用。 受试者对熟悉的材料的处理比不熟悉的好,这说明了长时记忆对口译的重要性非常高,口译工作者为了追求口译的速度和正确性,必须要时常阅读,吸收新知,才能保有对语言的敏感度和长期记忆数据库的活络。这项研究也表明了长期记忆是可以透过大量的学习、训练来增进,而不是有限制性的。

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编辑

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从讯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期记忆分为两个系统,即表现系统和言语系统。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储存关于具体的客体和事件的讯息,它构成了非言语思维的表征方式;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来储存言语讯息,具有听觉-运动性质。这两个系统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Paivio认为,长期记忆中,除了语意代码外,还存在一种表象代码。语意代码又称为命题代码,是一种抽象的意义表征,具有命题的形式。表象代码是记忆中事物的形象,有着与实际知觉相似的性质,并且与外部客体相类似,所以表象代码被看作类比表征。这两类代码的存在都有一些实验上的证据。现在一致公认的是,语意代码在长期记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表象代码是否存在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海马回的空间记忆与方向定位

编辑

空间讯息的储存与处理涉及海马回的功能。在老鼠的海马区里,插一根记录单个神经细胞的电极(electrode),让老鼠在一个开放式的试验区域自由的跑动,老鼠沿高架轨道来回跑动,停在各端吃小食品作为奖励,同时记录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 和老鼠跑的路线及位置,当老鼠跑到实验房间的某个地方的时候,海马回内的某一个特定的神经细胞A就会动作(active),而周围的其他细胞是不动作(inactive)的,而跑到其他地方的时候,这个A细胞就不会产生做用,而另一个或多个细胞就会放电,这种对自身在环境中所处位置而产生对应反应的神经细胞,被称为定位细胞(place cells)。对于每个 place cell 所对应的实际位置区域便被定义为 place field。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推测,这些 space cells 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 Locale system:在学习时,知道自己位置和空间位置,形成图谱(绝对位置)。
  • Taxon system:用某东西指引另一东西的位置(相对位置)。

认知舆图理论与实验证据

编辑

海马回储存了与环境相对应的空间舆图(以外界空间相对位置为基准),他独立于动物的自身观点,到某一地方,海马回某一细胞就有反应 。 实验:莫氏水迷津-->海马回受损影响表现 人的海马回也是,无论想像或实际处于该处都有反应。

细胞空域的形成受经验的影响

编辑

海马回表征空间的方式,可能只是不同细胞对应不同位置,也就是说,海马回中细胞的距离关系未必反映环境中的距离关系(视网膜细胞-环境:topographical),可能海马回中细胞间距离是反映某种重要特质。

海马回涉及灵活运用记忆应付问题

编辑

实验:老鼠闻某一位味道(a or x),其指涉的接下来的味道相反,要从b or y中择一 Eichenbaum认为,海马回的存在,能够灵活运用规则性知识。

记忆与常人的海马回

编辑

后侧海马回与空间记忆有关 。 计程车司机海马回后方的灰质较正常人大,而此现象有两种解释:

  • 因为计程车司机开车开久了,时常运用到空间记忆的他们,海马回会开始产生变化,像是生成新的神经或是突触增加,因此体积增大。
  • 海马回较小的人在计程车执照的考试时被淘汰了,留下来的合格者的海马回本来比较就大,因此计程车司机才会被观察到海马回较大的特征。

(海马回是否会经训练而变大待研究)

长短期记忆是次第或并行历程?

编辑

长期记忆定要有短期记忆才出现吗?若然,则无短期记忆者,一定没有长期记忆。但是病人KF的verbal STM很差,而长期记忆却是正常的,这显示两者好像是独立运作的。但此现象可能有另外解释:KF空间视觉长短期记忆皆正常。刺激只要用视觉方式呈现,KF短期记忆表现较佳。

神经影像的研究显示与这两种工作记忆有关的区域包括:(D),Broca’s area (B),语音回路(P)以及前叶动眼区 (F)。 视觉工作记忆PFD,语文工作记忆涉及PBD。KF后者受损,但是前者可能完好。

记忆稳固

编辑

讯息在收录到长期记忆前,必须经过“稳固”历程才能留下稳定的记忆。

在西元一世纪时,一位罗马演说家在其训练课程提及睡眠会使讲稿的记忆变得更加成熟,现代实验证据确实发现学习后睡眠有助于讯息的储存(Walker & Stickgold, 2006)。十九世纪末,法国学者Ribot(1882)注意到因意外使脑部受冲击的人,苏醒之后常常不记得意外是如何发生,甚至连意外前一段时间的事情也忘记了。他认为这逆溯失忆症源于新收录的记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稳定留在记忆当中,若过程中脑部受到打击,记忆便无法稳固。此外,许多失忆症患者的逆溯失忆梯度显示越是新的记忆愈容易受到脑部受损的冲击。

研究证据

  • Muller & Pilzecker(1900)让参与者学习无意义的音节列表,发现在学完十分钟内的几次回忆测试中,失误会越来越少。据此他们认为刚学完时,多数项目在脑中还是处于尚未稳固的状态,所以容易发生错误。另外,研究也发现若在学习与回忆测试间插入其他心智活动,回忆效果将变差;但若插入活动与学习的间隔越远,干扰效果就越小。因此他们认为学习后有某些生理活动在神经回路中持续,而这是使记忆连结固定所必需的。
  • 另一项支持记忆稳固的证据来自于忧郁症病人,医学界透过“痉挛脑部电击治疗”缓解忧郁症状,但发现在治疗后,病人常会忘记治疗前一段时间的事情。这份医疗报告吸引了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的注意,有两个研究先后报告在老鼠学完迷宫作业后给予痉挛性脑部电击,会妨碍尔后的记忆,而且电击的时间越接近学习,干扰的效果越大;如果学完后隔半天才给予电击,记忆就不会受影响。
  • 加拿大心理学家海伯(Donald Hebb)在经典著作《行为建构》一书中,提出了记忆的双痕迹理论。他认为事件发生后早期的记忆有赖于事件刺激引起的神经震荡活动,当这些震荡活动在脑中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造成神经网络在结构上的永久性变化,成为长期记忆的基础。
  • 墨戈注意到海伯的理论正好可以解释脑部电击的效果,脑电击干扰了海伯所谓的神经震荡活动,故阻碍了长期记忆的行程。若是如此,则学习后加强脑部的相关震荡活动应该可以促进记忆。墨戈实验发现在学习后立即注射神经刺激确实能促进老鼠的长期记忆。后续研究发现海伯所谓的生化改变涉及了神经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Barondes & Cohen, 1966),且学习确实可以助长神经突触的增加( Chang & Greenough, 1984)。脑中新合成的某些蛋白质可能就是突触生长之所必须,也是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不可或缺的因素(Davis & Squire, 1984)。最近有研究发现运动有助于记忆的稳固,在学习后一段时间运动的参与者,48小时后记忆表现优于不运动的控制组或学后立即运动组。这显示运动在稳固的某些阶段里,提供有意于讯息储存的促进因子。

对于记忆需要多少时间来稳固,不同研究显示的时间从短于几秒到长达数年。对于这样巨大的差异,认知心理学家Larry R. Squire提出下列看法:

记忆稳固是个连续的历程,可大致分为——突触稳固、系统稳固两阶段。前者是讯息在记忆关键区海马回建立统合性神经连结,透过神经共振活动产生结构与生化变化,使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通常数小时内可以完成。后者指联系记忆中关键讯息的神经连结由海马回一到大脑皮质做永久性储存,要花上较长的时间。学习后施予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会影响前者,逆溯性失忆梯度是几小时;而切除海马回会影响后者,逆溯性失忆梯度是几个月,甚至几年(Squire & Avarez, 1995)。

记忆稳固理论的一项挑战是有研究发现,在记忆完成稳固并测得正常记忆表现后,施予干扰脑部运作的处置还可以削弱再测时的回忆表现。因此有学者认为记忆其实从未稳固而可以被干扰(Lewis, 1979)。Karim Nader 则以实验证据显示,已经稳固的记忆在提取后会变得不稳定,因而需再度稳固曾能重回稳定的状态。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记忆稳固可以排除其他无关讯息的干扰需要长期保存的关键资讯,但记忆活化后的再稳固可以使得再提取旧记忆应付新挑战时,融入新增的资讯。再稳固的历程使的个体应付环境的知识能够与时俱进。

双过程理论

编辑

不同的理论家Anderson & Bower提出自由回忆和再认的双过程理论只稍有不同。之所以称为双过程理论,是因为假设自由回忆涉及两个独立的过程:第一个过程为提取过程,可能的项目被从长时间记忆中提取出来;第二个过程为决定或再认过程,涉及决定从长时间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是否是适当的。

这一理论假设再认记忆只涉及决定或再认过程,而不涉及提取过程。且按照双过程理论,自由回忆永远也不会比再认好:如果决定过程不能有效的工作,再认就会失败;而无论是提取过程无效还是决定过程无效,自由回忆都会失败。

  • 巴瑞科(Bahrick)报告了一些支持双过程理论的证据:他给被试者呈现一些单词,然后要求被试者进行自由回忆。如果被试者不能自由回忆起来,就给它们呈现一些和单词有关的回忆线索。根据双过程理论,有线索的成功自由回忆概率,应该等于正确提取每个单词的概率与提取之后再认的概率乘积。正是巴瑞科的发现,说明自由回忆包括双过程理论所确认的两个过程。

然而,双过程理论过于简单,一些预测没有得到证实,例如:瓦特金斯(Watkins)检验了自由回忆不可能比再认好这一预测,他给被试者呈现成对的有关联之词,让他们进行有线索的回忆,然而自由回忆的成绩是67%,而再认成绩只有90%。

总之,双过程理论描述了在自由回忆和再认中有时涉及到的过程,但它并不是一个普遍充份的理论,例如:有时候在试图回忆一个熟人的名字时,我们可能会提取几个可能的名字,并从中选择一个。然而,假如有人问起你前男友或前女友的名字,在回答前,你就不太可能会想起好几个名字,换句话说,双过程理论在自由回忆任务较难时比较具应用性。

编码特殊性原则

编辑

在理解从长时间记忆中提取信息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来自于图尔文(Endel Tulving)。他的核心思想是编码特殊性原则:一个要被记住的项目是根据他学习时的上下文编码的,产生了一个将目标与上下文联系起来的唯一痕迹。当提取要被记住的项目时,线索信息必须与情境中的项目痕迹恰当的匹配起来。 换句话说,提取时的信息需要尽可能的与包含在记忆痕迹中的信息保持重叠。

编码特殊性原则试图应用于解释自由回忆和再认记忆。再认记忆通常之所以好于自由回忆,原因是在绝大多数再认记忆测验中,可利用信息与储存于记忆痕迹中的信息有更大的重叠。

有一种现象叫作可回忆词的再认失败,可以用编码特殊性原则来解释,而不是双过程理论。有好几个类似的研究中,先给被试者进行再认测验,然后让再认被试者进行自由回忆,其中有些不能被再认的项目被回忆起来。按照双过程理论,这种现象根本不会发生,但实际上这一现象相当普遍。图尔文和佛赖克谢对各种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他们注意到,再认与自由回忆间只有令人吃惊的微小联系。他们提出,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可用于自由回忆测验的信息与可用于再认测验的信息几乎毫不相干。

总结来说,编码特殊性原则认为提取的信息(含情境信息)与记忆痕迹中的信息有大量重合时,记忆成绩会提高。但提取涉及的远不只提取环境中的信息与记忆痕迹中信息的简单匹配。

先备知识

编辑

所谓的先备知识(prior knowledge),指的是习得且存于LTS的知识,对于学习新的知识相当有帮助。每个人具有的先备知识不尽相同。此外,个人记忆系统分有以下几种记忆,这对于理解先备知识有其重要性:事件记忆(注重时间与环境背景进而将之形成“心象”)、语意记忆(即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像是盐酸不能喝;而我们通常透过“基模”与心智模式来认知外在世界)、程序性记忆(透过练习习得“如何做”某件事)、条件记忆。

错误与干扰

编辑

与短期记忆不同,发生在长期记忆中的遗忘是当神经网络中神经元之间的先前强化突触连接变弱,或者是当新神经网络被激活叠加在较旧神经网络上时,会导致旧神经网络被干扰而失去旧记忆。最近的研究表明,长期记忆并不会保存在静止状态,而是以完全动态的方式进行储存,与之相应的理论有信息处理模型所强调的动态信息连接与提取。

有研究人员在每天访问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的研究中发现,每次访问此人对于同一件事的描述都稍有不同,换句话说就是长期记忆可能会因为其他记忆干扰而容易遗忘细节(即此长期记忆有部分被转换成其他记忆)。

另外,记忆专家Elizabeth Loftus就曾示范如何轻松地触发人们的虚假记忆,在她最著名的一项实验中,她能够让四分之一的参与者相信他们在儿童时期有在购物中心迷路过的虚假记忆,即使全部参与者在实验前全部声称自己没有迷路的经验。 此外,Loctus于2005《False Beliefs About Fattening Food Can Have Healthy Consequences》指出,她尝试向人植入更加正面的记忆,协助人们远离不健康食品、喜欢健康食品、戒酒。如此制造虚假记忆的手法可以改善人体健康,带来正向影响,然而实验的道德底线是我们必须关切的

理论解释

编辑

有理论解释说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错过有关事件的重要细节,为了填补信息中缺失的部分,大脑会制作看似有意义的细节,且在某些情况下,新记忆会叠加于旧记忆上,因此使得人们很难回忆起实际发生的事情。这个理论虽然目前还不是很完备,但已有实际研究证据的支持,因此,长期记忆的动态储存似乎真的是人们能建立持久却易被干扰的记忆信息的机制基础。

上述过程的发生经过多个研究结论的整合后,推测其原因是因为长期记忆的形成过程中神经元首先会编码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回以使记忆产生主体,所以每次进行编码时,都会被一组相似但不相同的神经元重新进行编码,所以进行访问通常让被访问者的记忆更为加强。

但这种重新编码的方式会对信息的记忆结构产生影响,也就是记忆的细节可能会改变,让有些方面的细节会被强化记忆而另一些方面的细节却会被削弱记忆甚至完全丢失,至于哪方面的细节会被强化或削弱取决于哪些神经元在重新编码的过程被激活。

参考文献

编辑
  1. (Cobb, G. M., Larkin, K. T., Ziolko, S. K., & Goodwin, A. H.,2000)
  2. Fabbro, F. (1999). The neurolinguistics of bilingualism: An introduction. Psychology Press/Taylor & Francis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