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之中,不能獨立充當句法成分,而只起到語法意義的詞,便是「虛詞[1],可依其功能分爲介詞連詞助詞等。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例如:[2]」、「」、「」、「」、「」、「」、「」、「[註 1]」、「[註 2]」、「[註 2]」、「」、「」、「」、「」、「」、「」、「」、「」、「」、「」、「」、「」、「」、「」、「」、「」、「」、「)」、「」、「」等。其中,因爲「之乎者也」作爲白話中的一個習語,這四個字最爲衆所知。這些字往往除了做虛詞之外,還有做實詞的,而下面僅列出這些詞做虛詞時(依例將代詞、時間副詞和情態副詞用法一併記入)的常見解釋。本文彙總了上列虛詞的主要用法。

關于「之」字實詞的用法,見
  1. 第三人稱代詞,通常用作賓語,稱代人、物、事,相當于「他」「她」「他們」「她們」「它」等等。
    • 鄭伯克段于鄢》:「愛共叔段,欲立」(姜氏偏愛共叔段,想立爲世子)
    • 扁鵲見蔡桓公》:「桓侯故使人問」(蔡桓公因此派人詢問
    • 尚書·皋陶謨》︰「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
    • 童區寄傳》:「與衣裳,吏護還鄉」
    • 可活用于稱代自身或對方。
    • 用作雙賓語中的近賓語。
    • 用作兼語,既是前面動詞的賓語,又是後面謂語的主語。
    • 當主謂詞組擔任賓語時, 可用作主謂詞組的主語。
      • (出典?):「聞死,欲住」
  2. 指示代詞,相當于「此」「這」。
    • 韓非子》:「至市,而忘操之」
  3. 結構助詞,表示領屬、修飾,相當于「的」。
    • 石鐘山記》:「窾坎鏜鞳者,魏莊子歌鐘也」
    • 左傳·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余弟也」
    • 蘭亭集序》:「暮春初,會于會稽山陰蘭亭」
    • 莊子·養生主》:「今臣刀十九年矣」
    • 說苑·貴德》:「此乃秦所以亡天下也」(這就是秦失去天下原因,「所以」相當于「原因」)
  4. 結構助詞,用在主語與謂語中間,使其失去獨立性而變成主謂結構,做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以及狀語,定語等。
    •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天棄商久矣」
    • 禮記·禮運》:「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 史記·賈誼傳》:「夫禍與福兮,何異糾纆」(那禍與福啊,和纏在一起的兩根繩子有什麼區別。)
  5. 結構助詞,用在前置的賓語和動詞之間,不必譯出。
  6. 結構助詞,用在主語與介詞結構之間,以強調介詞結構,不必譯出。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適的例句,請您添加後移除此模板
  7. 韻律助詞,用在句末,在動詞,形容詞或時間詞後湊音節,無實義,不必譯出。

語氣助詞

编辑
  1. 語氣助詞,表疑問或反問的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嗎」「呢」,見文言/文法#疑問法
    • 列子·湯問篇》:「古初有物?」
    • 項脊軒志》:「兒寒?欲食?」(孩子你冷嗎?你想吃東西嗎?)
    • 前赤壁賦》:「此非曹孟德之詩?」(這難道不是曹孟德的詩?)
    • 師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 史記·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
    • 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
  2. 語氣助詞,表測度或商量語氣,相當于「吧」。
  3. 助詞,用在句中,表停頓,無實意。
  4. 感嘆詞,表感叹,相當于「啊」「呀」。
    • 阿房宮賦》:「嗟!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 蜀道難》:「噫吁嚱!危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介词

编辑
  1. 對象介詞,表对象,相當于「对」「对于」。
  2. 處所介詞,相當于「在」。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適的例句,請您添加後移除此模板
  3. 時間介詞,表地点,时间等范围,相當于「在」「在N的時候」。
    • 師說》:「生吾前」
  4. 比事介词,引出比较对象,相當于「比」。
    • 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吾,吾從而師之」(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聞道一定我早,我追隨並學習他)
  5. 結構助詞,後綴,做词尾,表示「~的样子」「~地」,構成副詞,相當于「然」。
    • 前赤壁賦》:「飄飄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僊」
  1. 結構助詞,在判斷句中表示主語。
    •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 古文觀止·師說》:「師,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名叫軒轅)
  2. 代詞,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相當于「的」、「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地方」。
    • 漁父》:「新沐必彈冠,新浴必振衣」
  3. 語氣助詞,表語氣結束。
  1. 語氣助詞,用于判斷句句末,表示肯定語氣。見判斷句
    •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陳勝陽城人)
    • 岳陽樓記》:「此則岳陽樓之大觀」(這就岳陽樓壯觀的景象)
    • 詩品》:「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
    • 項脊軒志》:「項脊軒,舊南閤子
  2. 語氣助詞,表示疑問語氣。
    • 史記‧滑稽列傳》:「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嗚,王知此鳥何
  3. 語氣助詞,表示感嘆語氣。
  4. 語氣助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 長楊賦》:「蓋聞聖主之養民,仁霑而恩洽,動不為身」
    • 春日憶李白》:「白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也者

编辑
  1. 相當于「的人」。
    • 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1. 原因介詞,相當于「因為」「由于」。
  2. 方式介詞,相當于「通過」「憑藉」。
    • 韓非子·五蠹》:「儒文亂法,俠武犯禁」
    • 捕蛇者說》:「其始,太醫王命聚之」
    • 捕蛇者說》:「吾嘗疑乎是,今蔣氏觀之,猶信」
  3. 工具介詞,相當于「用」。
    • 論衡·程材篇》:「如比於文吏,洗泥者水,燔腥生者用火」
  4. 時間介詞處所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相當于「在」、「從」。
  5. 並列連詞,相當于「和」。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適的例句,請您添加後移除此模板
  6. 遞進連詞,關係,相當于「而」「又」「並且」或不譯。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適的例句,請您添加後移除此模板
  7. 承接連詞,相當于「而」或不譯。「以」前的行動,為動作的手段或方式。
  8. 目的連詞,相當于「以」「來」「以致」。
    • 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 捕蛇者說》:「退而甘食其土之有,盡吾齒」
  9. 因果連詞,相當于「因為」。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適的例句,請您添加後移除此模板
    • 往往與「是」構成「以是」或「是以」,相當于「因爲這」,即「于是」「遂」「所以」。
  10. 假設連詞,相當于「如果」「假使」。
    • 捕蛇者說》:「齧人,無禦之者」(如果它咬人,沒有可以防護的方法[則必死無疑])
    •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幾千里,非特閭巷之資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遭萬世之變,則不可稱諱也」
  11. 認爲「以……爲」
  12. 能够,可以「可以……」
    • 捕蛇者說》:「可已大風、攣、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13. 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于「因此」的意思。
    • 庖丁解牛》:「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1. 承接連詞,相當于「然後」。
    • 論語·學而》:「學時習之,不亦說乎」
    • 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道生」
    • 論語·爲政》:「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眾星共之」
    • 論語·爲政》:「吾十有五志于學;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
    • 論語·爲政》:「溫故知新,可以爲師矣」
    • 論語·爲政》:「先行其言,後從之」
    • 論語·泰伯》:「死後已,不亦遠乎」
  2. 並列連詞,相當于「和」「及」「並」「並且」「而且」。
    • 荀子·勸學篇》:「蟹六跪二螯」(蟹有六條腿兩個鉗子)
    • 左傳·桓公元年》:「美艷」
    • 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信,節用愛人,使民以時」
    • 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汎愛眾,親仁」
    • 論語·學而》:「吿諸往知來者」
    • 論語·爲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無恥」
    • 論語·爲政》:「退省其私,亦足以發」
    • 論語·爲政》:「舉善教不能,則勸」
    • 論語·泰伯》:「任重道遠」
  3. 遞進連詞,相當于「並」「且」。
  4. 轉折連詞,相當于「然而」「卻」。
    • 論語·學而》:「其爲人也孝弟,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論語·學而》:「爲人謀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
    • 論語·學而》:「貧無諂,富無驕」
    • 論語·學而》:「未若貧樂,富好禮者也」
    • 論語·爲政》:「君子周不比,小人比不周」
    • 論語·爲政》:「學不思則罔,思不學則殆」
    • 論語·爲政》:「人無信,不知其可也」
    • 論語·爲政》:「非其鬼祭之,諂也」
    • 荀子·勸學篇》:「目不能兩視明,耳不能兩聽聰」
  5. 目的連詞,相當于「以」「來」。
  1. 第三人稱代詞,相當于「他」、「他的」、「他們」、「他們的」、「它」、「它的」、「它們」、「它們」、「其中」。
    • 師說》:「生乎吾前,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2. 指示代詞,指代事物。相當于「這」、「這個」、「這些」、「那」、「那個」、「那些」。
    • 《自相矛盾》:「其人弗能應也」(其:那)
  3. 情態副詞,多用在句首,表示推測,相當于「大概」、「也許」、「恐怕」、「還能」、「怎麼」、「難道」 。
    • 《左傳·隱公三年》:「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其:難道,表示反問語氣)
  4. 表示第一人稱,相當于「己」。如「先脩其身」,其身者,己身也。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適的例句,請您添加後移除此模板
  5. 不明
    • 左傳·僖公十一年》:「晉侯無後乎!」
    • 論語·學而》:「孝弟也者,爲仁之本與?」
    • 論語·爲政》:「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何以行之哉?」(車沒有車軸,怎麼前行呢?)
    • 師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1. 對象介詞,相當于「向」「對」「給」。
  2. 時間介詞,相當于「在S的時候」「等到S」。
  3. 因事介詞,表目的、原因等,相當與「由于」「因爲」。
    • 孟子·告子上》:「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之」
  4. 施事介詞,引出施事者,相當于「被」。有時在被動句中與「」構成「N1爲(N2)(所)V」的結構,見文言/文法#被動法
  5. 語氣助詞,表疑问或反诘,相當于「呢」。

以爲

编辑

相當于「認爲」。

  1. 處所介詞,引出動作發生、進行、到達的地點,相當于「從」「在」「到」等。
    • 報任少卿書》:「身直為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臧巖穴邪?」
    • 三國志·魏書·董卓傳》:「望垣硤北爲羌、胡數萬人所圍」
    • 史記·魏公子列傳》:「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魏」
    • 項脊軒志》:「然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然而我住這裏,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
  2. 時間介詞,引出動作發生、持續、終止的時間,相當于「從」「在」「到」等。
    • 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鮮也」
    • 報任少卿書》:「且夫人不能蚤自財繩墨之外,以稍陵夷至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
  3. 原因介詞,相當于「由于」。
  4. 承接連詞,詞組「于是」,相當于「于是」。
    • 戰國策·趙策四》:「于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5. 來源介詞,相當于「從」「由」「自」。
    • 荀子·勸學》:「青, 取之藍而青於藍」(靛青是蓼藍提取出來的,但是它的顏色比蓼藍更藍)
    •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
  6. 比事介詞,前接形容詞,後接比較基準,作补语,「N1A於N2」相當于「N1比N2更A」「N1V比較於N2」則相當于「把N1和N2V比較」,見文言/文法#比較法
    • 荀子·勸學》:「青, 取之於藍而青藍」(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出來的,但是它的顏色蓼藍藍)
    • 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泰山,或輕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人必然會有一死,死有的泰山還重,有的鴻毛還輕,這是因爲他們所追求的不同)
    • 史記·魏公子列傳》:「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人」(這時平原君不敢把自己他人比較。)
  7. 施事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執行者,相當于「被」「爲」,見文言/文法#被動法
    • 屈原列传》:「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鄭袖,外欺張儀」 (懷王因爲不分忠佞,所以在宮內鄭袖所迷惑,在宮外張儀所欺騙)
  8. 對象介詞,引出動作行爲所涉及、服務、影響、討論的對象,相當于「對」「对于」「關于」「向」等。
    • 報任少卿書》:「今雖欲自彫瑑,曼辭以自解,無益,俗不信,祗取辱耳」
    • 報任少卿書》:「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魏」
  1. 處所介詞,相當于「在」「從」
    • 鄭伯克段于鄢》:「鄭武公娶申」(鄭武公申國娶妻)
    • 蘭亭集序》:「暮春之初,會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稧事也」
  2. 客事介詞,相當于「把」。
    • 尚書·盤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朕志」
  3. 與事介詞,相當于「给」。
  4. 對象介詞,引出動作針對(相當于「在」「对于」)、服務(相當于「爲」「給」)的對象。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群臣不盡力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群臣不願鲁君盡力,並不是因爲他們沒有能力服務君主)
    • 續夷堅志·張居士》:「澶州人張居士,禪學有所得」
  5. 共事介詞,引出與主語共同進行動作的執行者,相當于「與」「同」等。
  1. 承接連詞,相當于「那麼」。
    • 六國論》:「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那麼秦國最想要的,諸侯最怕的,本來就不在戰爭)
  2. 轉折連詞,相當于「卻」「然而」。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適的例句,請您添加後移除此模板
  3. 副詞,加強判斷語氣,相當于「就是」「即」,時和「非」、「不」呼應使用:「不是……就是」,亦構成排比,表示對比(參見判斷句)。
    • 岳陽樓記》:「此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就是岳陽樓壯觀的景象)
    • 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憂其民;處江湖之遠,憂其君」
    • 岳陽樓記》:「登斯樓也,有……登斯樓也,有……」

然則

编辑
  1. 承接連詞,表示前後順承,相當于「那麼」「既然如此」「既然這樣的話」。
    • 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那麼什麼時候歡樂呢?)
  2. 轉折連詞,表示雖有前項,也有前項以外的情況,相當于「不過」「然而」「雖然如此」「雖然是這樣」。
    • 岳陽樓記》:「然則北通……得無異乎?」(然而此地向北通往……難道都會一樣嗎?)
  1. 結構助詞,使動詞性短語名詞化。
    • 說苑·貴德》:「此乃秦之以亡天下也」(這就是秦失去天下的原因,「所以」相當于「所憑藉」「憑藉的東西」,也就是說「原因」)
    •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此乃天之欲救也,《春秋》之獨幸也,莊王以禱而請也」
  2. 結構助詞,用于動詞前,與「爲」字呼應,構成「N1爲N2所V」表示被动,相當于「N1被N1V」,見文言/文法#爲所形
  1. 並列連詞,連結名詞,表示前後兩項並列,相當于「和」「及」。
    • 太平御覽》:「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為千金之裘而狐謀其皮」
    • 報任少卿書》:「昔衛靈公雍渠同載,孔子適陳」(曾經衛靈公雍渠坐了同一輛車,孔子便去了陳國)
  2. 語氣助詞,同「」。
  1. 疑問代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相當于「為甚麼」、「哪裡」、「甚麼」。
  2. 疑問副詞,用在句首或動詞前,表示反問,相當于「怎麼」。
  1. 時態助詞,表示完成體,相當于「了」。
    • 史記·五帝本紀》:「汝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直譯:你做事到位、說話可成事,已經三年;意譯:你這三年做事做得到位,說話可以成事。)
    • 鄭伯克段于鄢》:「可!」(可以!)
    • 論語·爲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溫習舊知而悟出新知,那麼就可以做老師
    • 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庭院裏有枇杷樹,是我妻子死的那一年親手種植的;現在已經亭亭如蓋。)
  2. 語氣助詞,表示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 論語·學而》:「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是很少的
    • 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談話絲毫不涉及道義,卻喜歡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是難辦啊!)
  1. 情態副詞,表示肯定,相當于「就是」,見判斷副詞
    • 說苑·貴德》:「此秦之所以亡天下也」(這就是秦失去天下的原因)
    • 受「無」否定,構成例如「無乃P乎?」的反問句,相當于「難道不是P嗎?」。
      • 論語·雍也》:「居簡而行簡,無大簡乎?」(寬于律己,寬于待人的人,難道不是太過于寬容了嗎?)
      • 論語·憲問》:「無爲佞乎?」(難道不是在花言巧語嗎?)
      • 論語·季氏》:「無爾是過與?」(難道不是你錯了嗎?)
  2. 情態副詞,相當于「祇」「僅」。
    • 呂氏春秋·義賞》:「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l2=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
  3. 承接連詞,相當于「就」「然後」。
    • 《貓捕雀》:「有憑權位,張爪牙,殘民以自肥者,何也?」
  4. 轉折連詞,相當于「卻」「竟然」。
關于「若」字實詞的用法,見
  1. 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你」。
    • 史記·陳涉世家》:「為庸耕,何富貴也?」(是被僱傭耕田的人,怎麼會富貴呢?)
  2. 假設連詞,相當于「如果」。
    • 論語·述而》:「聖與仁,則吾豈敢?」(如果說到聖人和仁者,那麼我怎麼敢當?)
    • 論語·憲問》:「君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成人:完美的人)
  3. 選擇連詞,相當于「或」「或者」。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適的例句,請您添加後移除此模板
  4. 比事介詞,相當于「如」「像」「比得上」等,見比較法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適的例句,請您添加後移除此模板
    • 受「不」「未」等否定副詞的否定,構成「不若」「未若」的結構,相當于「不如」「不像」「比不上」等。
      • 論語·學而》:「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是比不上貧窮時歡樂,富貴時好禮的人的。)
  5. 代詞,相當于「這」。
    • 論語·公治長》:「君子哉人!」(人真的是君子啊!)
    • 論語·憲問》:「君子哉人!尚德哉人!」(人真的是君子啊!人真的崇尚道德啊!)
  1. 並列連詞,相當于「和」。
    • 鄭伯克段于鄢》:「生莊公、共叔段」(武姜生下了莊公共叔段)
  2. 條件介詞,引出要利用的時間、機會,相當于「趁」。
    • 左傳·僖公》:「彼眾我寡,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敵多我少,他們還未完全渡過,請您下令進攻他們)
  3. 相當于「等到」。
  1. 語氣助詞,相當于「啊」「呢」。
    • 捕蛇者說》:「悍吏之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
  2. 語氣助詞,調整語氣,不譯。
    • 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
    • 阿房宫赋》:「縵立遠視,而望幸,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3. 同「于是」「于之」,相當于「在那裏」等。
    • 論語·里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人想去趕上,見到不賢的人在內心自省)
    • 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愼於言,就有道而正:可謂好學也已。」
  4. 代詞,相當于「他」、「他們」、「它」、「在這裡」、「在那裡」。
    • 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
  5. 疑問代詞,相當于「豈」、「如何」、「怎麼」。
    • 論語·爲政》:「人廋哉?人廋哉?」(人怎麼能藏住?人怎麼能藏住?)
    • 論語·八佾》:「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得儉?」
    • 論語·里仁》:「里仁爲美。擇不處仁,得知?」
    • 論語·公冶長》:「用佞?」
    • 論語·公冶長》:「棖也慾!得剛?」
    • 論語·公冶長》:「未知,得仁?」

介詞

编辑
  1. 原因介詞,相當于「因为」「由于」。
  2. 凭借,依靠。
    • 隆中對》:「高祖之以成帝业」
    • 过秦论》:「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 趁着,趁此。
  4. 通过,经由。

副詞

编辑
  1. 于是,就。
  2. 仍然。
    • 段太尉逸事状》:「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恬然」
  3. 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前一分句,表原因。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適的例句,請您添加後移除此模板
  1. 遞進連詞,相當于「而且」「況且」。
  2. 並列連詞,相當于「又」「與」。
  3. 時間副詞,相當于「即將」「暫時」。
    • 黔之驢》:「驢一鳴,虎大駭,逐遁,以為且噬己也。」
  4. (需要譯義)
    • 項脊軒志》:「聞姊家有閤子,何謂閤子也?」
    • 庄子·逍遥游》:「以游无穷者,彼恶乎待哉!」
    • 史記·項羽本紀》:「不者,若屬皆為所虜」
    • 報任少卿書》:「夫人不能蚤自財繩墨之外,以稍陵夷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
  1. 發語詞,發起論述。
    • 岳陽樓記》:「予觀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 蘭亭集序》:「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2. 語氣助詞,表感嘆,相當于「啊」。
    • 莊子·在宥》:「悲,有土者之不知也!」
    • 莊子·在宥》:「不明於道者,悲!」
    • 蘭亭集序》:「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後人看今人,也就像是今人看前人,可悲!)
    • 報任少卿書》:「悲!悲!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
  1. 時間介詞
    • 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癸丑,暮春之初」
  2. 處所介詞
    • 論語·述而》:「子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1. 語氣助詞,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因此有時會倒裝,相當于「啊」。
    • 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
    • 論語·八佾》:「管仲之器小!」(管仲真小氣!)
    • 論語·八佾》:「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我怎麼看這個人!)
    • 論語·八佾》:「大問!」
    • 論語·公冶長》:「君子若人!」(這人真的是君子!)
    • 論語·雍也》:「賢回也!」(顏回真聰明!)
    • 論語·憲問》:「君子若人!尚德若人!」(這人真的是君子!這人真的崇尚道德!)
  2. 語氣助詞,表示強烈的疑問、反問語氣。
    • 論語·雍也》:「觚不觚,觚!觚!」(觚不當觚用,這還是觚?這還是觚?)
    • 論語·爲政》:「人焉廋?人焉廋?」(人怎麼能藏住?人怎麼能藏住?)
    • 論語·爲政》:「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車沒有車軸,怎麼前行?)
    • 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我有哪些?)
    • 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焉能繫而不食!」(我難道是匏瓜?怎麼能只繫着不吃!)
  1. 情態副詞,表示未然,相當于「將要」。
    • 論語·季氏》:「季氏伐顓臾」(季氏將要討伐顓臾)
    • 論語·八佾》:「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以夫子為木鐸」(木鐸:本指用以警衆的巨大響器,有木舌的銅製鈴鐺,這裏引申指警醒世人的聖者。)
  2. 時間副詞,相當于「即將」「快」。
    • 論語·泰伯》:「鳥之死,其鳴也哀;人之死,其言也善」
    • 扁鵲見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深」
  3. 時間副詞,相當于「剛剛」。
    • 論語·雍也》:「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入門,策其馬」
  1. 相當于「也」。
    • 項脊軒志》:「然余居於此,多可喜,多可悲」(然而我住在這裏,有很多可喜的事情,有很多可悲的事情。)
    • 蘭亭集序》:「後之視今,由今之視昔,悲夫!」(後人看今人,就像是今人看前人,可悲啊!)
  1. 假設連詞,相當于「如果」
    • 史記·陳涉世家》:「富貴,無相忘」(如果有誰富貴了,不要互相忘記)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如果對國家有利情願死,怎麼可以因為有禍而去避開它?)
  2. 時間副詞,表示「姑且」「苟且」「暫時」「暫且」
    • 前出師表》:「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姑且在亂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 成語:「延殘喘」(暫且拖延剩下的一口氣)
  1. 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又作「爾」。
    • 說苑·奉使》:「此乃匹夫愚人之怒,非布衣韋帶之士怒也」(這不過就是匹夫愚人的憤怒罷了,不是布衣韋帶之士的憤怒。)
  1. 「之于」合音。
    • 論語·學而》:「吿往而知來者」
    • 論語·爲政》:「舉直錯枉,則民服;舉枉錯直,則民不服」
    • 論語·八佾》:「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斯乎?」
    • 論語·公冶長》:「我不欲人之加我也,吾亦欲無加人」
    • 論語·公冶長》:「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其鄰而與之」
    • 論語·憲問》:「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市朝」
    • 論語·衞靈公》:「君子求己,小人求人」
  2. 「之乎」合音。
    • 論語·雍也》:「雖欲勿用,山川其舍?」
    • 論語·雍也》:「堯舜其猶病!」
    • 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
    • 論語·先進》:「聞斯行?」
    • 論語·顏淵》:「聞斯行雖有粟,吾得而食?」
    • 論語·子路》:「爾所不知,人其舍?」
    • 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
    • 論語·憲問》:「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

文言虛詞專著

编辑

古書

编辑
  • 劉淇《助字辨略》
  • 王引之《經傳釋詞》
  • 袁仁林《虛字說》

今本

编辑
  • 呂叔湘《文言虛字》
  •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
  • 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
  • 秦禮君《古代關連詞語手冊》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備註 

编辑
  1. 「爲」「為」二字爲全等異體字,本文採正字「爲」而例文則儘量忠於原文。
  2. 2.0 2.1 」「」本爲二字,古音不同,儘管含義接近,後世近乎混同,然若有別,自當分清爲宜。

参考文献

编辑
  1. 蒲立本. 古汉语语法纲要.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5. 
  2. 依先秦兩漢該字出現次數(數據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和字之相關性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