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字母與鍵位 倉頡輸入法
輔助字形
漢字分割 

光用24个倉頡字母還不足以組合出數萬件中文字形,因此又根據這些字母的外形衍生,選取輔助字形作為組合漢字的基本單位。

現今一般將中文輸入法的組字基本單位統稱字根,因此也有人把倉頡字母稱作主根,把輔助字形稱作輔根。倉頡字母和輔助字形在取碼時通常地位相同,為精簡起見,本教科書將直接統稱「字根」。

輔助字形列表

以下列出倉頡輸入法所有輔助字形,它們都由所屬的倉頡字母(或同一字母麾下的其他輔助字形)在外形衍生變化而來,只要運用視覺聯想理解同組字根之間的形狀演變關係即可自然記住。

有些輔助字形極爲相似,可視為相同形狀,不同敎材列出的數量略有出入。本敎科書盡可能羅列所有細微差異,以便讀者掌握每個實際可應用的情況,因而列出的形狀較多。然而,列在同一橫行的形塊,一般可視爲相同形狀,一併記憶。坊間有不少敎材於各橫行只列出其中一個形狀,算作一字根,以此方式計算,哲理類有27个字根(其中有7主根,20輔根),筆畫類有27个(7主根,20輔根),人體類有18个(4主根,14輔根),字型類有29个(6主根,23輔根),共計101个。[1]

輔助字形列表
倉頡字母 按鍵 輔助字形 字例 說明
A            」的原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90度躺臥。
B                」的原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或「 」的外框。
         」變矮的形狀。
          」內作累增式衍生,即內有重影。[2]
            斜「 」形。
          」的整形。
C           」的原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下方的兩點。
           」倒轉的形狀。
          」的變形。
D             」的原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的主榦。
          」90度躺臥。
E           」的原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的左右兩邊筆畫相疊。
         」偏旁的形狀。
           」字底的形狀。
         」的變形。(五代新增)
F           」的原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字底的形狀。
           」減一點。或輕微改變筆形。「 」也是「 」的上半部。
          」或「 」倒轉的形狀。「 」也是「 」的上半部。
           」的衍生形。
G           」的原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的變形。
(斜) H           」的原形。或「竹字頭」。
           「斜」形,「 」的首筆。
         」的衍生形。
(點) I          」的原形。
         「點」形,「 」的最頂一筆。
         」向下衍生。
         」向左衍生。
(交) J            」的原形,橫豎相「交」之形。包括書法上爲美化而輕微左撇者。
         」的左右兩端向下垂,中間向上縮。
(叉) K            」的原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的左上角。
         撇捺交「叉」之形,「 」改變角度。
         」的變形衍生。
(縱) L          」的原形。
         「縱」形,「 」的中間。包括書法上爲美化而輕微左撇者。
           」的變形,上下皆豎。或輕微改變筆形。
         」的變形,上下皆豎。
(橫) M          」的原形,「橫」形。
          」的整形。
         」左端向下衍生。
         」的變形。
          」累增式向下衍生,有如下方連着了重影。
(鉤) N          」的原形。
        豎「鉤」形,「 」的末尾。
           橫「鉤」形,「 」90度躺臥,「 」的首筆。或輕微改變筆形。
          」向左衍生。
            」向下衍生。
O              」的原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的末筆變形。
          」偏旁的形狀。或首筆略爲整形。
          」的右邊。或輕微改變筆形。
            」的末筆。包括書法上讓右縮點者。
P          」的原形。
         」偏旁的形狀。
          」字底的形狀。
             取「 」的中央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的變形。
          」的變形。
           」中央的倒轉。
Q          」的原形。
         」偏旁的形狀。
            」的主榦。
          」的變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的變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R          」的原形。內部不含其他筆畫。
(側) S           」的原形。
        「側」形,「 」的上半部。
           」的末尾縮短。或輕微改變筆形。
          「側」形,「 」的反轉。
          」的半累增式衍生形,有如在形塊當中疊着半個重影。
         」的豎筆上下延伸。(五代新增)
廿(並) T          」的原形。
          」的末筆伸長。或輕微改變筆形。
              「並」形,兩側對稱,「 」的主榦。
          」的變形。
          」的主榦。
          」的變形。
(仰) U          」的原形。
        「仰」形,「 」的主要部份。
          」的末尾縮短。包括書法上讓右屈鉤者。
          」的豎筆伸長。
(紐) V           」的原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紐」形,「 」的主榦。或輕微改變筆形。
          」改變角度。
          」改變角度。
        把「 」打斜。
         」向右衍生。
(方) W          」的原形。
         「方」形,「 」的外框。內部含有其他筆畫。
         」的變形。
Y           」的原形。或輕微改變筆形。
            」或「 」90度躺臥。或輕微改變筆形。
        把「 」的橫縮成點。
           」向下衍生。

※注意:上表有些輔助字形有版本差異,例如「 」、「 」,只適用於五代倉頡,其他版本則不支援,必須改用其他倉頡字母或輔助字形分割相關漢字。可參見各輔助字形的說明欄,以及〈三代與五代編碼差異·五代新增輔助字形〉一節的整理。

練習

輔助字形取碼原則

輔助字形作漢字組件時取對應倉頡字母即可。

  • 如「仕」取碼「人土」,「双」取碼「水水」。

倉頡字母單獨成字時取一碼即可;輔助字形單獨成字時則須分割取碼。

  • 如「土」是倉頡字母,「土」字取一碼作「土」;「士」是輔助字形,「士」字分割取碼作「十一」。
  • 如「水」是倉頡字母,「水」字取一碼作「水」;「又」是輔助字形,「又」字分割取碼作「弓大」。
  • 如「尸」是倉頡字母,「尸」字取一碼作「尸」;「匚」是輔助字形,「匚」字分割取碼作「一女」。
  • 如「山」是倉頡字母,「山」字取一碼作「山」;「乚」是輔助字形,「乚」字分割取碼作「中山」。

但有些字已是基本筆畫,無法再分割,因此雖是輔助字形單獨成字,也只取一碼。

  • 「丿」取一碼「竹」,「丶」取一碼「戈」,「丨」取一碼「中」,「亅」取一碼「弓」。

尚有些字雖是輔助字形單獨成字,但因其他考量也只取一碼。[3]

  • 「曰」取一碼「日」,「乂」取一碼「大」。

相近字形辨析

形狀 說明
  「口」的主根,四邊形內不含任何東西。如:
  讀「圍」,是「田」的輔助字形。撇除「日」形,四邊形內有任何筆畫皆屬之。如:西
  四邊形內除了原來的一筆,沒有其他筆畫。如:
形狀 說明
  「金」的輔助字形,多在整個字的中間,有時亦寫成「 」,如:西
  通常在字的下半部,且佔整個字或整個部份的一半左右,如:,取碼「竹山」。但獨立成字時視爲兩豎並列,取「中山」。(參見下方「 」與「 」之說明。)
形狀 說明
  「十」的輔助字形,頂上有直點。如:
  「月」的輔助字形,頂上無點。如:
  「弓」的輔助字形,首筆爲撇,起筆處明顯比「 」高。如:
形狀 說明
  「十」的主根,中間基本上是直豎,但寫行楷時可能稍微左斜,以連接下方字形,如:
  「十」在字形左方、下方、左下方、內部,為書法美觀而輕微變形,如:;或原作「十」,因寫在偏旁美化者,如:(字首原作「辛」)、(字首原作「丰」);或左斜而下接折筆者,但仍屬「十」不屬「大」,如:
  「大」的輔助字形,多用於右下方或右方連有字形者,如:
形狀 說明
  「中」的輔助字形,由上而下,上方無其他筆畫相連,原則上是豎筆,但有時爲書法美觀而由直轉左撇,如:;常二豎並列,有時也可寫作「 」的筆畫亦屬之,如:
  「竹」的輔助字形,由右上而左下,基本上不能寫作筆直的豎筆,其上部也常會與其他筆畫相連,如:
形狀 說明
  「戈」的輔助字形,頂上有直點,如:
  「一」的輔助字形,首筆爲橫,頂上無點,如:
  「竹」的輔助字形,首筆爲短撇,如:
形狀 說明
  「一」的輔助字形,由左下往右上提者皆屬之,如:
  「竹」的輔助字形,右上到左下的短撇,如:
形狀 說明
  「山」的輔助字形,豎末右彎及上鉤,如:
  「山」的輔助字形,本作「 」,置左時常轉為屈鉤筆形,但仍屬「山」不屬「女」,如:(字首原作「光」)、(字首原作「元」)、(字首原作「己」)。
  「女」的輔助字形,這些「 」形必須作鉤,不可寫作「 」,如:
  「女」的輔助字形,豎末右彎但無上鉤,如:
形狀 說明
  「人」的輔助字形,本作「 」,置左時常轉為長點「 」,但仍屬「人」不屬「戈」,如:(字首原作「夫」)、(字首原作「失」)、(字首原作「 」)。
  「戈」的輔助字形,無論置左置右,均作點,不能作捺,如:,這些字的「 」筆不可寫作「 」。
形狀 說明
  「人」的輔助字形,右作捺,如:
  「人」的輔助字形,本作「 」,結字避讓時末捺常轉為長點,但仍屬「人」,如:
  「竹戈」(  )組合,左撇與上方橫畫相接,右作點。如:
形狀 說明
  「尸」的輔助字形,如:
  「心」的輔助字形,首筆爲撇,如:
形狀 說明
  「尸」的輔助字形,取碼「一尸竹人」(    ),因爲頭碼「一」(字根「 」)已包括撇。同理,爲「月尸竹竹」(    )、爲「大尸竹」(   )。
  「心」的輔助字形, 取碼「廿心竹人」(    ),的字身取碼「廿心人」(   ),因爲頭碼的「廿」(字根「 」)不包括撇。
形狀 說明
  「女」的輔助字形,是一連筆,如:
  「人」的輔助字形,是兩筆,末筆爲捺,常用於「豕」形尾碼,如:
  「人」的輔助字形,是兩筆,與前者極似,末筆爲點,如:
形狀 說明
  「卜」的輔助字形,爲二長點,多用於字尾,如:
  「戈一」(  )組合,爲點提,多用於左方的「冫」偏旁,如:。也用於如:等字。
形狀 說明
  「中」的輔助字形,是「衣」偏旁的字典部首變形,末部有兩點,如:
  「戈弓火」(   )組合,是「示」偏旁的字典部首變形,末部只有一點,如:祿。作字首或次字首時,取頭尾碼「戈火」。
形狀 說明
  「弓」的輔助字形,通常位於整個字或整個部份的上方或左上方,如:
  「心」的輔助字形,在「 」內半包着另一些筆畫或字塊,如:
  「竹尸」(  )組合,通常位於整個字或整個部份的左下方,如:
形狀 說明
  「心」的輔助字形,兩筆,首筆爲撇,然後作「 」,如:的第一及第二筆。
  「女尸」(  )組合,通常位於整個字或整個部份的下方,如:,還有第三筆等。
  「卜尸」(  )組合,通常位於整個字或整個部份的下方,如:
  「卜尸」(  )組合,通常位於整個字或整個部份的下方,如:的第三及第四筆。
形狀 說明
  「廿」的輔助字形,左方是「 」,右方是「 」,如:
  「中中金」(   )組合。「 」取碼「中中金月」,用作字首或次字首時,取頭尾碼「中月」,如 是「中月一一人」, 是「日中月人」。
  「廿一」(  )組合,如:
  「廿金」(  )組合,如:
形狀 說明
  「人大」(  )組合,共四畫,用於部首屬「攵」的字,多爲在右的偏旁,如:。或用於「攸」的變形,如:。用在下方的例子有:
  「竹水」(  )組合,共三畫,多爲在上、在左,如:。有些字源上從「攵」的簡化字或俗筆字也改從此,如:
  「竹水」(  )組合,共三畫,台灣標準獨有[4],是由前項分化出來的形體,多在下,如:。但「變」寫作「攵」,屬「人大」組合。
形狀 說明
  「十月」(  )組合,四筆,讀「(注音)ㄈㄨˊ,(漢拼)fú,(粵音)忽」,如:
  「卜中月」(   )組合,五筆,讀「(注音)ㄕˋ,(漢拼)shì,(粵音)時以切」,如:
形狀 說明
  「大」的輔助字形,末尾無鉤,如:
  「大尸」(  )組合,如是「大尸竹」。由於「犭」部件通常用作字首或次字首,取頭尾碼「大竹」,因此有人誤會「 」是「大」的輔助字形。
形狀 說明
  「卜」的輔助字形,首筆爲點,如:
  「卜」的輔助字形,首筆爲直點(不是豎),楷書裏也寫作側點,通常位於整個字或整個部份的上方,如:
  「中一」(  )組合,首筆爲略長的豎,不可寫作點,如:
  「卜」的輔助字形,首筆爲橫點,楷書裏也寫作側點,通常位於整個字或整個部份的上方,如:
  「一一」組合,首筆爲略長的橫,不可寫作點,如:
形狀 說明
  「竹」的輔助字形。亦可寫作撇,尤其明體,楷書有時變形作「左點」,如:的第六筆、的第六筆、的第九筆。
  「戈」的輔助字形,不可寫作撇,如:
形狀 說明
「口山」(  )組合,如:
「尸山」(  )組合。
「尸山」(  )組合,如:
  「尸山」(  )組合,如:
形狀 說明
  「金」的輔助字形,如:
  「人一心」(   )組合,非輔助字形[5]。作字首或次字首,取頭尾碼「人心」,如:
形狀 說明
  「戈」的輔助字形,如:
  「弓戈」(  )組合,與上方形狀相反,如:

附註

  1. 作為對照,《第五代倉頡輸入法手冊》列出了24个倉頡字母及90个輔助字形,共114字根。
  2. 《第五代倉頡輸入法手冊》未列出此輔助字形,但實際編碼如「冎」(月月)、「卨」(卜月月口)反映了此輔助字形的存在。三代倉頡手冊未列出此輔助字形也未收「冎」字,但「咼」及其衍生字皆取「月月口」,由於與「咼」相似之「商」、「啇」等字形官方皆視為整體字,若「咼」視為整體字,取碼「月月口」只能用此輔助字形解釋;加上五代倉頡手冊並未提及此輔助字型之更動,視為三代倉頡支援此輔助字形可使規則較一致。有網友去信詢問,沈紅蓮亦回答在三代及五代確實都有此輔助字形[1]。注意非官方三代倉頡編碼表可能未完全遵循,例如微軟倉頡把「冎」編碼作「月一中月」。
  3. 這做法有點爭議,詳見〈爭議編碼〉一節的討論。
  4. 傳承字形(如康熙字典體),以及香港標準、大陸標準等,寫法都與前項「夂」無異。
  5. 「钅」曾於1987版的五代倉頡歸於「金」的輔助字形,後來版本取消。詳見〈版本差異〉一章。


 倉頡字母與鍵位 倉頡輸入法
輔助字形
漢字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