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性病學/真皮的基本病理變化

真皮內的病變與全身其他器官的病變基本相同,因此在真皮中可見與普通病理相類似的變化,常見的真皮病變如下:

炎症(inflammation)

編輯

 皮膚病理中炎症的概念雖然與普通病理相同,但在分類上有區別,常見的分類有以下幾種:

一般分類

編輯

分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急性炎症以嗜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慢性炎症則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超敏反應性皮膚病的浸潤細胞中可見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此外,還可分為以變質為主的變質性炎症、以滲出為主的滲出性炎症和以增生為主的增殖性炎症。

按浸潤細胞的性質分類

編輯
  • 單純性炎症浸潤:又名非特異性炎症,浸潤細胞主要有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漿細胞、纖維細胞及成纖維細胞等。
  • 肉芽腫性炎症浸潤:又名增殖性炎症浸潤,為局限性境界清楚的結節狀病灶,具有下列特點:一是有一定的細胞浸潤,包括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上皮樣細胞、纖維細胞及多核巨細胞等;二是血管變化,有毛細血管內皮增生、管壁增厚及新生毛細血管形成等變化;三是結締組織變化,如纖維增生、變性及壞死,根據病因及機體反應不同,肉芽腫可表現為某種特殊的組織結構,如結核性肉芽腫、異物性肉芽腫、麻風結節及樹膠腫等,具有相對的特異性。

按炎症細胞的浸潤分類

編輯
  • 瀰漫性浸潤:炎症細胞呈瀰漫性浸潤,邊界不清,見於非特異性炎症。
  • 血管周圍浸潤:炎症細胞集中在血管周圍,而且愈接近血管愈緊密。見於非特異性炎症及離心性紅斑、梅毒等。
  • 灶狀浸潤:炎症細胞呈團塊狀散在分布,邊界清楚,見於盤狀紅斑狼瘡、斑塊型日光疹等。
  • 袖口狀浸潤:炎症細胞在血管及神經周圍呈袖口狀分布,見於梅毒及麻風。
  • 帶狀浸潤:炎症細胞於表皮下聚集呈帶狀,下界清楚,上界模糊,見於扁平苔蘚、血管萎縮性皮膚異色症。

血管炎

編輯

表現為血管內皮細胞腫脹,管壁增厚,管壁及管周有炎症細胞浸潤,出現纖維蛋白樣變性及壞死,紅細胞、嗜酸性及中性粒細胞外滲,嚴重者可見中性粒細胞核碎裂形成核塵。常見於血管超敏反應,如蟲咬皮炎、過敏性紫癜、多形紅斑及各型變應性血管炎。

萎縮、變性和物質沉著

編輯

真皮萎縮(atrophy of dermis)

編輯

指真皮厚度變薄,系膠原纖維或彈性纖維減少所致,常伴毛囊及皮脂腺萎縮或消失,見於萎縮性慢性皮炎、斑狀萎縮及線狀萎縮等。

透明變性(hyaline degeneration)

編輯

又名玻璃樣變,指組織或細胞內出現玻璃樣、半透明的均質性嗜酸性物質,即所謂的透明蛋白,主要成分為糖蛋白。見於瘢痕疙瘩、皮肌炎及類脂質蛋白質病等。

纖維蛋白樣變性(fibrinoid degeneration)

編輯

是組織壞死的一種表現,也稱纖維素樣壞死。主要是纖維蛋白滲入膠原內,使受累部位呈現明亮強嗜酸性均質的外觀,見於紅斑狼瘡、變應性血管炎等。

黏液樣變性(mucinous degeneration)

編輯

真皮膠原纖維基質中出現類黏液的聚集,使膠原纖維束間隙增寬,其間充滿藍色的半液體物質,透明無結構,PAS染色陽性(紫紅色),見於皮膚黏液性水腫、纖維瘤及神經纖維瘤等。

嗜鹼性變性(basophilic degeneration)

編輯

指真皮上部膠原纖維在HE染色時失去其嗜酸性,而出現無定形、顆粒狀或捲曲狀的嗜鹼性變化,甚至可表現為不規則排列的嗜鹼性纖維,病變與表皮之間出現一狹窄的境界帶。用特殊染色時,其染色反應與彈性纖維相似。見於光線性肉芽腫、日光性彈性纖維病及老年性彈性纖維病。

均質化(homogenization)

編輯

指真皮膠原纖維腫脹,失去其輪廓,彼此融合成不定形的均質性斑片,呈淡染的嗜酸性或嗜鹼性,見於硬化萎縮性苔蘚、日光性彈性纖維病及放射性皮炎。

彈性纖維變性(elastic fiber degeneration)

編輯

指彈性纖維斷裂、破碎、聚集成團或呈粗細不勻的捲曲狀、嗜鹼性變化,須做彈性纖維染色才能確定,見於彈性纖維性假黃瘤及皮膚鬆弛症等。

澱粉樣變性(amyloid degeneration)

編輯

指組織或血管壁內出現半透明、無結構、均質性的澱粉樣物質,HE染色呈均勻一致的淡紅色團塊,其間可出現裂隙,結晶紫染色呈紫紅色異染反應,剛果紅染色呈紅色,見於皮膚澱粉樣變。

類脂質沉著(lipoidosis deposition)

編輯

指類脂質沉積於真皮內,並被巨噬細胞吞噬,製片中類脂被溶解,使胞質呈泡沫狀,形成所謂的泡沫狀細胞。有時還可見多頓(Touton)巨細胞,多見於黃色瘤等。

鈣沉著(calcinosis)

編輯

指鈣鹽沉著於真皮及皮下組織,HE染色呈深嗜鹼性的顆粒狀或塊狀沉積,其周圍常有異物巨細胞反應。多見於皮肌炎、硬皮病及鈣化上皮瘤等。

壞死(necrosis)

編輯

指機體某一部分組織或細胞的死亡,其特徵為細胞核固縮、碎裂或溶解,胞質紅染呈顆粒狀,膠原腫脹、斷裂或液化。HE染色中,壞死區呈一片均質無結構的淡紅色、顆粒狀區域。
此外,在皮膚病理中還可見到另外兩種特殊的壞死。

乾酪樣壞死(ceseation)

編輯

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凝固性壞死,特點是壞死組織分解徹底,正常的組織結構完全被破壞,形成無定形的顆粒狀,其內含有大量類脂質,因而呈現灰黃色,類似乾酪狀團塊。在HE染色切片中,乾酪樣壞死呈嗜酸性,壞死周圍可有上皮樣細胞、淋巴細胞及朗格漢斯細胞浸潤。多見於皮膚結核、晚期梅毒及結核樣型麻風的神經損害。

漸進性壞死(necrobiosis)

編輯

指結締組織的一種不完全壞死,表現為壞死區膠原纖維排列紊亂,呈均質化,淡嗜酸性染色,細胞輪廓可見,壞死中央炎症反應較輕,邊緣可見成纖維細胞、組織細胞或上皮樣細胞呈柵狀排列。多見於環狀肉芽腫、類脂質漸進性壞死及類風濕結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