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声调教学

编辑

台语是相当能够表达音韵之美的一种语言,声调较为丰富,有“台语八音”的说法。然而台语八音的说法常有争议,有一说法是第 2 与第 6 声相同,所以其实只有 7 个声调;不过在《白话字基础教材》里头提到,海口腔保有第 6 声,这里的第 6 声不同于其他 7 个声调,以此定义,则确实有 8 个音调。

对于初学台语的人来说,声调是比较难以学习的一环。而即使以台语为母语者,也需要花一点时间重新学习声调的表示与阅读,因为即使从小就会说台语,却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到台语声调的变化。尤其大多人接受所谓的国民教育,学习所谓的“国语”,在华语里头,声调较为简单,就是大家熟悉的 1,2,3,4 声,再加上一个轻声,远不及台语的音律完整、变化丰富。

下方表格是八音的完整介绍。其中第 6 音已和第 2 音同化,故未列出。此外,右方的图则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八音的音调变化。学习时可两个两个去比较体会,如第一声和第七声同样发音是平的,但第一声音调高、第七声音调低。第三声和第五声,前者是降,后者是升。第二声和第三声,音调同为下降,但第二声起始的音调较高,是高降调。第四声和第八声都是入声(见后段说明),但第八声发音的音调较高。

 
台语有八音,然而,第 6 音今已与第 2 音同化,只在少数地方腔调仍听得出分别。
声调
名称
传统
术语
音调
调值
描写
POJ
调号
举例

声音
备注
第一声
阴平
55
高平
kun
kun
第二声
上声
53
高降
kún
kún
第三声
阴去
21
低降
kùn
kùn
第四声
阴入
32
低短
kut
kut
字尾必为
p t k h
第五声
阳平
13
︿
kûn
kûn
第七声
阳去
33
中平
kūn
kūn
第八声
阳入
55
高短
ku̍t
ku̍t
字尾必为
p t k h

很难记吗?其实有一句口诀,是由台语八音依顺序各挑一字所组成的句子:“衫 短 裤 阔 人 矮 鼻 直”。这样记,想必是容易多了。

入声韵尾

编辑

上表我们可以看到第四和第八音,备注写着字尾必为 p, t, k, h,这就是所谓的入声韵尾。 在学校学习华语的时候,老师上课教到诗词等古文学,总会说到“入声字短促有力”。然而用华语念,会发现就算念到海枯石烂,也感觉不出哪里短促有力。这是因为台语其实比较贴近华文的古音,唐的诗人作诗也都还是用这样的音;而后来的统治阶层将入声字打散了,分散在其它声调中,造成很多入声字在发音时被“断尾”。是以今日的华语没有入声字,只有类似的所谓“轻声”发音。 入声韵尾有 p, t, k, h,其实这样的写法应该不难体会,上方举了很多范例都有声音档可听。入声之所以短促乃是因为在音节尾端产生了声音的急停,好像“堵塞”的感觉一般,在语言学上称做“无声除阻”(unreleased stop)。之所以使用 p, t, k, h 来记录这些音节尾其实是不难理解的:

  • h: "h" 音发出时没有主动使用舌头和口腔的其他部位,语言学上称为“声门音”(glottals)。“声门”是喉咙里声带之间的空隙;声门打开的时候,发出清音,如果通过口腔的空气不受控制,就叫做“清声门音”。而 "h" 在字尾的时候,则称为“声门塞音”(glottal stop),也就是声门在极短的时间内完全关闭后放开。
  • p: 音节尾端,双唇紧闭,做出好像要发出 "ph" 的音的前置动作,而不吐出气。
  • t: 音节尾端,舌尖顶住上排牙齿与牙龈接缝,做出好像要发出 "th" 的音的前置动作,而不吐出气。
  • k: 音节尾端,舌根顶住上颔,做出好像要发出 "kh" 的音的前置动作,而不吐出气。

变调系统

编辑

连续变调是台语学习关键,有极重要的地位。大部分初学者单独念字时候大多能发音正确,却无法流畅表达一个句子,问题正是“连续变调”。虽然大部分的母语人士无法说出变调系统理论,却早已不知不觉运用这些法则。 POJ(包含台罗等多数音标)是一套文字书写系统,并不指示百分之百的发音,是故平时只标本调,因为不同的腔调中变调方式也有差异;若标变调,容易产生误解。 台语变调发生在,词组(指词组或小句,包括名词组、动词组、形容词组、副词组、介词组等)的最后一个字或音节,若出现轻声字,则前一字不需变调。变调规则如下表:

 
台语的变调,可简记为 5 → 7 → 3 → 2 → 1 → 7(漳州腔), 与 5 → 3 → 2 → 1 → 7 → 3(泉州腔) 以及 4 → 8 → 3, 与 8 → 4 → 2。
本调
变调
备注
例字
听声音
造词
变调结果
听声音
一声
七声
ko
ko
Ko-hiông
高雄
kō-hiông
kō-hiông
二声
一声
khó
khó
khó-lêng
可能
kho-lêng
kho-lêng
三声
二声
khì
khì
khì-chit
气质
khí-chit
khí-chit
四声
八声
字尾为
p t k
kok
kok
kok-ka
国家
ko̍k-ka
ko̍k-ka
四声
二声
字尾为
h
kheh
kheh
kheh-thiaⁿ
客厅
khé-thiaⁿ
khé-thiaⁿ
五声
七声
漳州腔
tâi
tâi
Tâi-ôan
台湾
tāi-ôan
tāi-ôan
五声
三声
泉州腔
tâi
tâi
Tâi-pak
台北
tài-pak
tài-pak
七声
三声
chū
chū
chū-jiân
自然
chù-jiân
chù-jiân
八声
四声
字尾为
p t k
la̍t
la̍t
la̍t-thâu
力头
lat-thâu
lat-thâu
八声
三声
字尾为
h
io̍h
io̍h
io̍h-kio̍k
药局
iò-kio̍k
iò-kio̍k

简单记法:舒声 5 → 7 → 3 → 2 → 1 → 7(漳州腔), 与 5 → 3 → 2 → 1 → 7 → 3(泉州腔), 入声 4 → 8 → 3, 8 → 4 → 2 。上表右方是这个规则的示意图。

方音差异

编辑

台湾早期先民多数来自中国的漳州、泉州,所以台语多以漳州、泉州腔调为主;而漳州移民早先多居住在台湾内陆地区,泉州移民早先多居住在台湾沿海一带,所以有学者主张区分方音为“内山腔(漳音)”与“海口腔(泉音)”。然而,在几百年的融合之下,在台湾几乎不存在纯粹的漳州腔或是泉州腔,一般的民众都使用“漳泉滥”的混合音。

如同上方的变调规则,常见的变调是 5 → 7 ,但也有 5 → 3 的变调。例如 Tâi-ôan 跟 Tâi-pak 中的 "tâi" ,许多人念起来会是不同声调,此为个人习惯使然。

腔调差异当然不仅止于此,另外还影响到了许多字的拼写与念法,然而由于已经脱离本文范围,故不在此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