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呼吸道和肺炎症性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
呼吸道和肺炎症性疾病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肺尘埃沉着病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呼吸窘迫综合征 -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
胸膜疾病
鼻炎、鼻窦炎
编辑咽炎、喉炎
编辑急性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炎
编辑肺炎
编辑细菌性肺炎
编辑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
编辑是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散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病变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临床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咳铁锈色痰,有肺实变体征及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等。一般经5~10天,体温下降,症状和体征消退。
病因和发病机制
编辑大叶性肺炎90%以上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其中1、2、3和7型多见,但以3型毒力最强。此外,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也可引起,但均少见。肺炎链球菌存在于正常人鼻咽部,带菌的正常人常是本病的传播源。当受寒、醉酒、疲劳和麻醉时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减弱,机体抵抗力降低,易致细菌侵入肺泡而发病。进入肺泡内的病原菌迅速生长繁殖并引发肺组织的变态反应,导致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浆液和纤维蛋白原大量渗出并与细菌共同通过肺泡间孔(Cohn孔)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向邻近肺组织蔓延,波及部分或整个肺大叶,而肺大叶之间的蔓延则是经肺叶支气管播散所致。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编辑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肺泡腔内的纤维素性炎,常发生于单侧肺,多见于左肺或右肺下叶,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个或多个肺炎。
并发症
编辑- 肺肉质变(pulmonary car nification) : 亦称机化性肺炎。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称肺肉质变。
- 胸膜肥厚和粘连:大叶性肺炎时病变常累及局部胸膜伴发纤维素性胸膜炎,若胸膜及胸膜腔内的纤维素不能被完全溶解吸收而发生机化,则致胸膜增厚或粘连。
- 肺脓肿及脓胸:当病原菌毒力强大或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混合感染者易并发肺脓肿,并常伴有脓胸。
- 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严重感染时,细菌侵入血液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致。
- 感染性休克:见于重症病例,是大叶性肺炎的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和微循环衰竭,故又称中毒性或休克性肺炎,临床较易见到,死亡率较高。
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
编辑是主要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以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常以细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主要发生于儿童、体弱老人及久病卧床者。
病因和发病机制
编辑病理变化
编辑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
肉眼,双肺表面和切面散在分布灰黄、质实病灶,以下叶和背侧多见。病灶大小不一,直径多在0.5~1cm(相当于肺小叶范围),形状不规则,病灶中央常可见病变细支气管的横断面。严重病例,病灶可互相融合成片,甚或累及整个大叶,发展成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临床病理联系
编辑结局和并发症
编辑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区别
编辑大叶性肺炎 | 小叶性肺炎 | |
---|---|---|
患病对象 | 青壮年 | 小儿、老年体弱者,常为其他疾病并发症 |
病因 | 主要为肺炎球菌 | 主要为化脓菌,常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
病变特点 | 弥漫性肺泡内纤维素炎。病变肺叶肿大,质实如肝。可分为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一般不破坏肺泡壁结构 | 以肺小叶为单位的化脓性炎。双肺散在大小不等的灰黄色病灶(直径1cm)。表现为化脓性细支气管炎及其肺泡化脓性炎,重者可形成融合性小叶性肺炎。肺泡结构常有不同程度破坏 |
X线检查 | 肺实变期可见大片致密阴影 | 双肺散在小灶状阴影 |
症状体征 | 起病急,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叩诊浊音,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 | 发热咳嗽,咳粘液脓性痰,重者呼吸困难。听诊可闻及湿啰音 |
结局和并发症 | 大多痊愈,少数可并发肺肉质变、肺脓肿及脓胸、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 少数可并发心衰、呼衰、脓血症(肺脓肿及脓胸)、支气管扩张 |
军团菌肺炎
编辑病毒性肺炎
编辑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常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引起该类肺炎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等。除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外,其余病毒所致肺炎多见于儿童。此类肺炎发病可由一种病毒感染,也可由多种病毒混合感染或继发于细菌感染。临床症状差别较大,除有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外,还表现为频繁咳嗽、气急和发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