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人工合成抗菌藥

喹諾酮類抗菌藥 編輯

概述 編輯

喹諾酮類藥物分為4代。1962年美國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率先開發的萘啶酸是第1代喹諾酮類(quinolones)藥物,來自氯喹合成的副產品。1973年合成的第2代藥物吡哌酸(pipemidic acid)對大多數革蘭陰性菌有效,口服易吸收;因其血藥濃度低而尿中濃度高,僅限於治療泌尿道和腸道感染,現較少使用。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研製的氟喹諾酮類(fluoroquinoloness)為第3代喹諾酮類。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新研製的氟喹諾酮類為第4代。臨床上使用的喹諾酮類藥物主要局限於氟喹諾酮類。

構效關係 編輯

體內過程 編輯

  • 口服吸收較好,血藥濃度較高
  • t1/2較長,3.5 ~ 7 h  
  • 血漿蛋白結合率低
  • 體內分佈廣,尤骨、關節、前列腺
  • 主要經肝代謝,腎排泄差異較大

抗菌作用 編輯

作用機制 編輯

DNA迴旋酶
是喹諾酮類抗革蘭陰性菌的重要靶點。
拓撲異構酶Ⅳ(topoisomerase Ⅳ)
是含有ParC和ParE兩種亞單位的四聚體蛋白酶,分別由parC和parE基因編碼,該酶是喹諾酮類藥物抗革蘭陽性菌的重要靶點。

耐藥性 編輯

交叉耐藥

  • 高濃下,細菌DNA迴旋酶染色體突變
  • 低濃下,膜結構改變,通透性降低

臨床應用 編輯

  • 泌尿生殖道感染
  • 呼吸系統感染  
  • 腸道感染與傷寒

不良反應 編輯

少且輕微,有胃腸反應、CNS興奮症狀、過敏反應、軟骨損害。

  • 胃腸道反應
  • 中樞神經系統毒性
  • 光敏反應(光毒性)
  • 心臟毒性(cardiotoxicity)
  • 軟骨損害

禁忌證及藥物相互作用 編輯

  • 抗酸藥可減少其生物利用度
  • 依諾沙星、環丙沙星抑制茶鹼代謝
  • 非甾體類抗炎藥增加其中樞毒性反應

常用喹諾酮類藥物 編輯

諾氟沙星 (norfloxacin) 編輯

用於泌尿系和腸道感染

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 編輯

應用廣,抗菌活性強,用於G-、耐藥菌株感染

氧氟沙星(ofloxacin) 編輯

用於全身感染

司氟沙星(sparfloxacin) 編輯

主要對G- 、G+ 用於耐藥菌株感染

磺胺類抗菌藥 編輯

磺胺類藥物(sulfonamides, 磺胺藥)是第一個應用於臨床的治療細菌感染的化學治療藥物,屬光譜抑菌藥,曾廣泛用於臨床。

概述 編輯

化學及分類 編輯

體內過程 編輯

抗菌譜 編輯

作用機制 編輯

耐藥性 編輯

不良反應及禁忌證 編輯

藥物相互作用 編輯

常用磺胺類藥物 編輯

其他合成類抗菌藥 編輯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 TMP) 編輯

硝基呋喃類(nitrofurans)藥物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