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性病學/皮膚病的症狀
自覺症狀
編輯自覺症狀亦稱主觀症狀,如瘙癢、疼痛、燒灼、麻木及蟻行感等。自覺症狀的輕重程度與皮膚病的種類、性質、嚴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個體感覺能力的差異性有關。瘙癢是皮膚病最常見的自覺症狀,可輕可重,可陣發性、間斷性或持續性發作,可僅發生於局部,亦可泛發全身。產生劇烈瘙癢的皮膚病有皮膚瘙癢症、痒疹、神經性皮炎、蕁麻疹、疥瘡及濕疹等;此外,某些惡性腫瘤(如惡性淋巴瘤)、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慢性腎功能衰竭以及某些肝、膽和造血系統疾病等,亦常伴有劇烈瘙癢。疼痛常見於癤、丹毒、帶狀疱疹及結節性紅斑等。接觸性皮炎除瘙癢外可有燒灼感,或有脹痛。麻木感是由於感覺神經末梢受損、功能減退或喪失所致,常見於麻風。當皮膚病累及機體功能伴有全身反應時可出現全身症狀,表現為畏寒、發熱、頭痛、乏力、食慾缺乏及關節痛等。
他覺症狀
編輯他覺症狀即皮膚損害,亦稱皮損或皮疹,是指可以看得到或摸得着的皮膚及黏膜損害。皮損的性質和特點是診斷皮膚病的主要依據,分原發性損害和繼發性損害兩大類。原發性損害是皮膚病病理變化直接產生的最早損害;繼發性損害是由原發性損害演變或因搔抓、感染所產生的損害。但兩者並非都能決然分開。例如:色素沉着斑在黃褐斑是原發性損害,在固定型藥疹則是繼發性損害。膿疱型銀屑病的膿疱是原發的,但濕疹的膿疱則是繼發感染引起的,因此,對某些皮損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決定其屬於原發性損害還是繼發性損害
原發性損害
編輯斑疹(macula)
編輯斑疹是局限性皮膚顏色的改變,既不隆起,也不凹下,直徑小於1cm。直徑大於2cm者稱斑片(patch)。斑疹可分為4種。
紅斑
編輯由於毛細血管充血或擴張引起,壓之褪色。分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兩種,前者略腫脹,局部溫度稍高;後者局部皮溫不高,也不腫脹,可呈不規則片狀,如鮮紅斑痣。
出血斑
編輯由於血液外滲至真皮組織所致,壓之不褪色。皮疹開始呈鮮紅色,漸變為紫紅色及黃褐色,經1~2周可消退。直徑小於2mm者稱瘀點,大於2mm者稱瘀斑。
色素沉着斑
編輯由於表皮或真皮內色素增多所致,呈現褐色或黑色。人為的皮膚內注入外源性色素稱文身。
色素減退斑及色素脫失斑
編輯由於皮膚內黑色素減少或脫失所致。前者如白色糠疹,後者如白癜風。
丘疹(papule)
編輯丘疹系局限性、隆起性、實質性損害,直徑小於1cm,病變位於表皮或真皮淺層。其形態可呈圓形、類圓形或乳頭狀,表面可為尖頂、平頂或圓頂。可附有鱗屑,呈不同顏色。丘疹可由斑疹轉變而來,扁平而稍隆起,介於斑疹和丘疹者稱斑丘疹(maculopapule);丘疹頂端伴有水疱者稱丘疱疹(papulovesicle);伴有膿疱者稱丘膿疱疹(pustulopapule)。
斑塊(plaque)
編輯斑塊為較大的或多數丘疹融合而成的直徑大於1cm的扁平、隆起性損害。
水疱(blister)
編輯水疱為高出皮面的、內含液體的局限性、腔隙性損害。如疱內含漿液,呈淡黃色;疱內含血液,呈紅色(血疱);疱內含淋巴液則澄清透明。損害可位於角質下、表皮中下部或表皮下。直徑小於0.5cm者稱小疱(vesicle),大於0.5cm者稱大疱(bulla)。
膿疱(pustule)
編輯膿疱是含有膿液的疱。疱液渾濁,可稀薄或黏稠,疱周可有紅暈。可原發、亦可繼發於水疱。大多由化膿性細菌感染所致,如膿疱瘡;少數由非感染因素引起,如膿疱型銀屑病。
結節(nodule)
編輯結節為局限性、實質性損害,深度可達真皮或皮下組織。呈圓形或類圓形,大小為粟粒樣至櫻桃樣,有一定硬度。可由真皮或皮下組織的炎症浸潤(如瘤型麻風)、代謝產物沉積(如結節性黃色瘤)、寄生蟲感染(如豬囊蟲病)或腫瘤等引起。結節可自行吸收,亦可破潰而形成潰瘍。結節直徑大於2cm者稱腫塊(mass或tumer)。
囊腫(cyst)
編輯囊腫為內含液體、黏稠物質和其他成分的局限性囊性損害。呈圓形或類圓形,觸之有彈性感。一般位於真皮或皮下組織,如皮脂腺囊腫。
風團(wheal)
編輯風團為真皮淺層水腫引起的暫時性、局限性、隆起性損害。顏色呈淡紅或蒼白色,大小不等,形態不一,邊緣不規則,周圍有紅暈。常於數小時或10餘小時內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自覺劇癢,如蕁麻疹。
繼發性損害
編輯鱗屑(scale)
編輯為即將脫落或累積增厚的表皮角質層細胞,其大小、厚薄及形態不一。有的小如糠秕(如花斑糠疹),有的較大而呈片狀(如剝脫性皮炎),有的乾燥呈灰白色(如單純糠疹),有的油膩呈黃褐色(如脂溢性皮炎)。生理情況下,鱗屑脫落小而少,不易被察覺;在病理情況下,由於表皮細胞形成加速(如銀屑病)或角化過程發生障礙(如尋常型魚鱗病),鱗屑明顯增多。
浸漬(maceration)
編輯為皮膚長期浸水或受潮濕所致的表皮鬆軟變白、起皺。常發生在指(趾)縫等皺褶部位。浸漬處如受摩擦,則可發生表皮脫落,形成糜爛。
抓痕(excoriation)
編輯抓痕為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真皮淺層的缺損。表面常呈線條狀或點狀,可有血痂,愈後一般不留瘢痕。常見於劇烈瘙癢性皮膚病。
糜爛(erosion)
編輯為表皮或黏膜上皮的缺損,露出紅色濕潤面。常由水疱或膿疱破潰、浸漬表皮脫落或丘疱疹表皮的破損等損傷所致。因損害表淺,尚有部分基底細胞未受損害,故愈後不留瘢痕。
潰瘍(ulcer)
編輯潰瘍為皮膚或黏膜深層真皮或皮下組織的局限性缺損。其形態、大小及深淺,可因病因和病情輕重而異。潰瘍面常有漿液、膿液、血液或壞死組織。主要由結節或腫塊破潰,或外傷後而形成,癒合後可形成瘢痕。
裂隙(fissure)
編輯裂隙亦稱皸裂。系皮膚的線條狀裂口。深度常可達真皮,並有疼痛或出血。多發生於掌跖、指(趾)關節部位以及口角、肛周等處。常由於局部皮膚乾燥或慢性炎症等引起的皮膚彈性減弱或消失,再加外力牽拉而成。
痂(crust)
編輯痂是由皮損表面的漿液、膿液、血液以及脫落組織等混合而凝成的附着物。其顏色可因內含成分不同而異。例如漿液性痂呈淡黃色,膿痂呈黃綠色,血痂則呈棕色或黑褐色。
苔蘚樣變(lichenification)
編輯亦稱苔蘚化。表現為皮膚局限性浸潤肥厚,皮溝加深,皮嵴突起,呈多個多角形的丘疹,群集或融合成片,表面粗糙,似皮革樣,邊緣清楚。常因經常搔抓或摩擦使角質層及棘細胞層增厚,真皮產生慢性炎症等所致。常見於神經性皮炎及慢性濕疹。
萎縮(atrophy)
編輯是皮膚組織的一種退行性變所引起的皮膚變薄。可發生於表皮、真皮或皮下組織。
表皮萎縮
編輯為局部表皮菲薄,呈半透明羊皮紙樣,表面可有細皺紋,正常皮紋多消失。
真皮萎縮
編輯為真皮結締組織減少所致,常伴有皮膚附屬器的萎縮。表現為局部皮膚凹陷、變薄,但皮紋正常。
皮下組織萎縮
編輯主要由皮下脂肪組織減少所致。表現為局部皮紋正常,但凹陷明顯。
瘢痕(scar)
編輯瘢痕為真皮或真皮以下組織的缺損或破壞,經新生結締組織修復而成。表面光滑,無皮紋,亦無毛髮等皮膚附屬器,皮損缺乏彈性。增生明顯而隆起者,稱增生性瘢痕;局部凹陷,皮膚變薄、柔軟而發亮者,稱萎縮性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