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號表

編輯

中華民國國民小學教育所使用的注音符號表為傳統中文的直排。順序由上而下、由右而左。

韻母 介音 聲母 國語注音符號
捲舌韻母 鼻韻母 複韻母 單韻母 介音 平舌音 翹舌音 舌面前音 舌根音 舌尖中音 唇音

符號字源及發音

編輯
聲母
注音 圖檔 原型 原型字(字源字)讀音 字源 筆順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例子

(注音,漢語拼音)

發音
  bāo 「包」之古字,取其聲。   p b p 八 (ㄅㄚ, bā)   
  「扑」之古字,取其聲。   p 杷 (ㄆㄚˊ, pá)   
  「冪」之古字,取其聲。   m m m 馬 (ㄇㄚˇ, mǎ)   
  fāng 《說文》:「匚,受物之器。」古代盛器,音ㄈㄤ,取其聲。   f f f 法 (ㄈㄚˇ, fǎ)   
  𠚣 dāo 「刀」字異體,來自其小篆( ),取其聲。   t d t 地 (ㄉㄧˋ, dì)   
  𠫓 同「突」(倒「子」形:「𠫓 」、「子  」),取其聲。   t 提 (ㄊㄧˊ, tí)   
  𠄎 nǎi 「乃」字異體,取其聲。   n n n 你 (ㄋㄧˇ, nǐ)   
  𠠲 「力」字異體,取其聲。   l l l 利 (ㄌㄧˋ, lì)   
  kuài 「澮」字異體,音-{zh-tw:ㄍㄨㄞˋ;zh-cn:guài;},取其聲。   k g k 告 (ㄍㄠˋ, gào)   
  kǎo 象樹枝形,「柯」之初文,音同「考」,亦為「考」之聲符,取其聲。   k 考 (ㄎㄠˇ, kǎo)   
  hǎn 非「廠」之簡化字,部首名,說文解字:「山石之厓巖,人可居。」,音-{zh-tw:ㄏㄢˇ;zh-cn:hǎn;},取其聲。   x h h 好 (ㄏㄠˇ, hǎo)   
  jiū 「糾」之古字,取其聲。   t͡ɕ j ch 叫 (ㄐㄧㄠˋ, jiào)   
  𡿨 quǎn 同「畎」,田間水道,音ㄑㄩㄢˇ,取其聲。   t͡ɕʰ q chʻ 巧 (ㄑㄧㄠˇ, qiǎo)   
  xià 「下」之古字,取其聲。   ɕ x hs 小 (ㄒㄧㄠˇ, xiǎo)   
  𡳿 zhī 「之」之古字( ),取其聲。   ʈ͡ʂ zh ch 主 (ㄓㄨˇ, zhǔ)   
  chì 《正字通》:「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彳、亍』為『行』。」,音ㄔˋ取其聲。   ʈ͡ʂʰ ch chʻ 出 (ㄔㄨ, chū)   
  𡰣 shī 「屍」字異體,取其聲。   ʂ sh sh 束 (ㄕㄨˋ, shù)   
  「日」字異體,取其聲。   ɻ r j 入 (ㄖㄨˋ, rù)   
  jié 「節」之古字,老國音時讀尖音ㄗㄧㄝ˙(入聲),取其聲;新國音尖團合流後聲母才改為ㄐ。   t͡s z ts 在 (ㄗㄞˋ, zài)   
  𠀁 「七」之《說文》小篆( ),老國音時讀尖音ㄘㄧ˙(入聲),取其聲;新國音尖團合流後聲母才改為ㄑ。   t͡sʰ c tsʻ 才 (ㄘㄞˊ, cái)   
  「私」之古字,取其聲。   s s s 塞 (ㄙㄞ, sāi)   
介音/韻母
注音 圖檔 原型 原型字(字源字)讀音 字源 筆順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例子

(注音,漢語拼音)

發音
  源自數字的「一」,取其韻。
橫排時可寫成一豎「 」,尤其大陸地區多用一豎之形。
  j / i y / i i 逆 (ㄋㄧˋ, nì)   
  「五」之古字,取其韻。   w / u w / u u 努 (ㄋㄨˇ, nǔ)   
  𠙴 《說文》:「𠙴盧,飯器,以柳爲之。象形。」,音ㄑㄩ,即「去」( )之聲符(下半部)。取其韻。   ɥ / y yu / ü ü 女 (ㄋㄩˇ, nǚ)   
韻母
注音 圖檔 原型 原型字(字源字)讀音 字源 筆順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例子

(注音,漢語拼音)

發音
單音韻母
  《廣韻》:「丫,象物開之形。物之歧頭曰丫。」取其韻。   ä a a 大 (ㄉㄚˋ, dà)   
  𠀀 huō 同「呵」,取其韻。原本ㄛ、ㄜ視為同音位,後分出ㄜ。   o o o 多 (ㄉㄨㄛ, duō)
  「ㄛ」之轉化,由「ㄛ」添筆而成,為後來新加。   ɤ e ê 得 (ㄉㄜˊ, dé)   
  𠃒 「也」之異體,《說文》:「 ,秦刻石『也』字。」取其韻。   ɛ ê eh 爹 (ㄉㄧㄝ, diē)   
複音韻母
  𠀅 hài 即「ㄚㄧ」。「亥」之異體,取其韻。   ai̯ ai ai 曬 (ㄕㄞˋ, shài)   
  fēi 即「ㄝㄧ」。《字彙》:「丿右戾譌左,乀左戾譌右,𠀤非。」,讀作ㄈㄟ,取其韻。   ei̯ ei ei 誰 (ㄕㄟˊ, shéi)
  yāo 即「ㄚㄨ」。「麼」,小也,細也,截取「麼」字,音ㄧㄠ,取其韻。   ɑu̯ ao ao 少 (ㄕㄠˇ, shǎo)   
  yòu 即「ㄛㄨ」。「又」字小篆( )為右手之象形,取其韻。   ou̯ ou ou 收 (ㄕㄡ, shōu)
  𢎘 hàn 即「ㄚㄯ」。截取「圅」(函)字上方。
《說文》:「𢎘,艸木之華未發圅然。」,音ㄏㄢˋ,取其韻。
  an an an 山 (ㄕㄢ, shān)   
  𠃑 yǐn 即「ㄜㄯ」。今字作「隱」,匿也,為「𠃊」字小篆楷化而來。取其韻。   ən en ên 申 (ㄕㄣ, shēn)   
  𡯁 wāng 即「ㄚㆭ」。腳跛也,小篆( )形如跛了一腳而彎曲,
《玉篇·尢部》:「𡯁,跛、曲脛也。」,音ㄨㄤ,取其韻。
  ɑŋ ang ang 上 (ㄕㄤˋ, shàng)
  𠃋 gōng 即「ㄜㆭ」。同「肱」,截取「厷」而來,如人胳臂彎曲模樣,
《說文》段玉裁註:「ㄥ,古文厷,象形,象曲肱。」取其韻。
  ɤŋ eng êng 生 (ㄕㄥ, shēng)
兒化韻母
  rén 截取「兒」而來。本為「人」之異體。
隸變後,「人」位於下方作「兒」形,「兒」亦從之。取其韻。
  ɑɻ er êrh 而 (ㄦˊ, 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