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号表

编辑

中华民国国民小学教育所使用的注音符号表为传统中文的直排。顺序由上而下、由右而左。

韵母 介音 声母 国语注音符号
卷舌韵母 鼻韵母 复韵母 单韵母 介音 平舌音 翘舌音 舌面前音 舌根音 舌尖中音 唇音

符号字源及发音

编辑
声母
注音 图档 原型 原型字(字源字)读音 字源 笔顺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音 例子

(注音,汉语拼音)

发音
  bāo “包”之古字,取其声。   p b p 八 (ㄅㄚ, bā)   
  “扑”之古字,取其声。   p 杷 (ㄆㄚˊ, pá)   
  “幂”之古字,取其声。   m m m 马 (ㄇㄚˇ, mǎ)   
  fāng 《说文》:“匚,受物之器。”古代盛器,音fāng,取其声。   f f f 法 (ㄈㄚˇ, fǎ)   
  𠚣 dāo “刀”字异体,来自其小篆( ),取其声。   t d t 地 (ㄉㄧˋ, dì)   
  𠫓 同“突”(倒“子”形:“𠫓 ”、“子  ”),取其声。   t 提 (ㄊㄧˊ, tí)   
  𠄎 nǎi “乃”字异体,取其声。   n n n 你 (ㄋㄧˇ, nǐ)   
  𠠲 “力”字异体,取其声。   l l l 利 (ㄌㄧˋ, lì)   
  kuài “浍”字异体,音-{zh-tw:ㄍㄨㄞˋ;zh-cn:guài;},取其声。   k g k 告 (ㄍㄠˋ, gào)   
  kǎo 象树枝形,“柯”之初文,音同“考”,亦为“考”之声符,取其声。   k 考 (ㄎㄠˇ, kǎo)   
  hǎn 非“厂”之简化字,部首名,说文解字:“山石之厓岩,人可居。”,音-{zh-tw:ㄏㄢˇ;zh-cn:hǎn;},取其声。   x h h 好 (ㄏㄠˇ, hǎo)   
  jiū “纠”之古字,取其声。   t͡ɕ j ch 叫 (ㄐㄧㄠˋ, jiào)   
  𡿨 quǎn 同“畎”,田间水道,音quǎn,取其声。   t͡ɕʰ q chʻ 巧 (ㄑㄧㄠˇ, qiǎo)   
  xià “下”之古字,取其声。   ɕ x hs 小 (ㄒㄧㄠˇ, xiǎo)   
  𡳿 zhī “之”之古字( ),取其声。   ʈ͡ʂ zh ch 主 (ㄓㄨˇ, zhǔ)   
  chì 《正字通》:“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彳、亍’为‘行’。”,音chì取其声。   ʈ͡ʂʰ ch chʻ 出 (ㄔㄨ, chū)   
  𡰣 shī “尸”字异体,取其声。   ʂ sh sh 束 (ㄕㄨˋ, shù)   
  “日”字异体,取其声。   ɻ r j 入 (ㄖㄨˋ, rù)   
  jié “节”之古字,老国音时读尖音zie(入声),取其声;新国音尖团合流后声母才改为j。   t͡s z ts 在 (ㄗㄞˋ, zài)   
  𠀁 “七”之《说文》小篆( ),老国音时读尖音ci(入声),取其声;新国音尖团合流后声母才改为q。   t͡sʰ c tsʻ 才 (ㄘㄞˊ, cái)   
  “私”之古字,取其声。   s s s 塞 (ㄙㄞ, sāi)   
介音/韵母
注音 图档 原型 原型字(字源字)读音 字源 笔顺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音 例子

(注音,汉语拼音)

发音
  源自数字的“一”,取其韵。
横排时可写成一竖“ ”,尤其大陆地区多用一竖之形。
  j / i y / i i 逆 (ㄋㄧˋ, nì)   
  “五”之古字,取其韵。   w / u w / u u 努 (ㄋㄨˇ, nǔ)   
  𠙴 《说文》:“𠙴卢,饭器,以柳为之。象形。”,音qū,即“去”( )之声符(下半部)。取其韵。   ɥ / y yu / ü ü 女 (ㄋㄩˇ, nǚ)   
韵母
注音 图档 原型 原型字(字源字)读音 字源 笔顺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音 例子

(注音,汉语拼音)

发音
单音韵母
  《广韵》:“丫,象物开之形。物之歧头曰丫。”取其韵。   ä a a 大 (ㄉㄚˋ, dà)   
  𠀀 huō 同“呵”,取其韵。原本ㄛ、ㄜ视为同音位,后分出ㄜ。   o o o 多 (ㄉㄨㄛ, duō)
  “ㄛ”之转化,由“ㄛ”添笔而成,为后来新加。   ɤ e ê 得 (ㄉㄜˊ, dé)   
  𠃒 “也”之异体,《说文》:“ ,秦刻石‘也’字。”取其韵。   ɛ ê eh 爹 (ㄉㄧㄝ, diē)   
复音韵母
  𠀅 hài 即“ㄚㄧ”。“亥”之异体,取其韵。   ai̯ ai ai 晒 (ㄕㄞˋ, shài)   
  fēi 即“ㄝㄧ”。《字汇》:“丿右戾讹左,乀左戾讹右,𠀤非。”,读作fēi,取其韵。   ei̯ ei ei 谁 (ㄕㄟˊ, shéi)
  yāo 即“ㄚㄨ”。“幺”,小也,细也,截取“么”字,音yāo,取其韵。   ɑu̯ ao ao 少 (ㄕㄠˇ, shǎo)   
  yòu 即“ㄛㄨ”。“又”字小篆( )为右手之象形,取其韵。   ou̯ ou ou 收 (ㄕㄡ, shōu)
  𢎘 hàn 即“ㄚㄯ”。截取“函”(函)字上方。
《说文》:“𢎘,艸木之华未发函然。”,音hàn,取其韵。
  an an an 山 (ㄕㄢ, shān)   
  𠃑 yǐn 即“ㄜㄯ”。今字作“隐”,匿也,为“𠃊”字小篆楷化而来。取其韵。   ən en ên 申 (ㄕㄣ, shēn)   
  𡯁 wāng 即“ㄚㆭ”。脚跛也,小篆( )形如跛了一脚而弯曲,
《玉篇·尢部》:“𡯁,跛、曲胫也。”,音wāng,取其韵。
  ɑŋ ang ang 上 (ㄕㄤˋ, shàng)
  𠃋 gōng 即“ㄜㆭ”。同“肱”,截取“厷”而来,如人胳臂弯曲模样,
《说文》段玉裁注:“ㄥ,古文厷,象形,象曲肱。”取其韵。
  ɤŋ eng êng 生 (ㄕㄥ, shēng)
儿化韵母
  rén 截取“儿”而来。本为“人”之异体。
隶变后,“人”位于下方作“儿”形,“儿”亦从之。取其韵。
  ɑɻ er êrh 而 (ㄦˊ, 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