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消化系統
人體的消化系統 (digestive system) 由一條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組成。
消化系統具有三個方面的主要功能:將食物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將這些小分子化合物吸收到血液中;將消化後產生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
消化
編輯人體將食物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的過程叫消化 (digestion)。消化有兩種類型,分別是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在物理消化過程中,食物會逐漸被軟化和細化,如食物在口腔中被牙切割、研磨成小碎塊;在化學消化過程中,食物在各種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即營養物質。
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的區別是看是否有消化酶參與消化。
酶
編輯酶 (enzyme) 是生物體細胞製造的一種蛋白質,它能使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變成可吸收的物質,我們稱它為生物催化劑。唾液中就有幫助澱粉消化的唾液澱粉酶。
特性
編輯專一性、高效性、多樣性,受溫度、pH 等條件的影響。
酶與新陳代謝的關係
編輯新陳代謝過程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化學反應。新陳代謝實際上是發生在細胞內的所有化學反應的總稱。這些化學反應是生物體在常溫常壓條件下進行的,這要歸功於具有高效催化能力的酶。
酶
編輯人體中有很多種酶,不同的酶催化體內不同的化學反應。酶的催化效率很高,它可以使人體細胞內的各種反應迅速進行,保證正常的生命活動。酶具有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某一種或某一類化學反應。人體細胞中如果缺乏某種酶或酶不足時,就會發生代謝紊亂,並可能出現疾病。如白化病是皮膚、毛髮、眼睛都缺乏黑色素的一種先天性疾病,是由於缺乏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酶造成的。
大部分酶在人體內最適溫度為 37℃ 左右。酶在高溫環境下(超過 60℃)會變性失活(被破壞),而在低溫環境下只會使其活性降低,不會失活。
吸收
編輯當食物消化後,營養物質通過消化系統的管壁進入血液的過程叫做吸收 (absorption)。吸收主要在小腸內完成。小腸的結構非常適應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它是消化系統中最長的一段,小腸壁上還有無數微小的指狀突起,叫做小腸絨毛 (villi),每根小腸絨毛內都分布着豐富的毛細血管。這些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小腸的表面積,加快了營養物質的吸收。
消化腺
編輯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臟、腸腺、胰腺。
其中唾液腺分泌能將澱粉分解為麥芽糖的唾液澱粉酶,胃腺分泌能初步消化蛋白質的胃液,肝臟分泌能乳化脂肪的膽汁(不含消化酶),腸腺分泌腸液,胰腺分泌胰液,腸液和胰液負責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消化道
編輯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口腔
編輯內有牙齒,有利於切斷、磨碎食物。舌輔助吞咽食物及感覺味覺。
咽
編輯食道和氣管的共同通道。
食道
編輯食物的通道,連接咽和胃。
胃
編輯暫時貯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質,吸收水、無機鹽、酒精。
小腸
編輯很長,有豐富的小腸絨毛,有利於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小分子物質無須消化就可被小腸直接吸收。。
大腸
編輯進一步吸收水(但吸收作為主要水分的是小腸)、無機鹽、維生素,並形成糞便。
肛門
編輯排便。
各器官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編輯口腔只有消化功能,咽和食道不具消化和吸收功能,胃和小腸同時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大腸只有吸收功能。
口腔
編輯物理消化
編輯食物+唾液 在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下形成食團。
化學消化
編輯澱粉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麥芽糖。
胃
編輯消化
編輯物理消化:食團+胃液 在胃的蠕動下形成食糜。
化學消化:蛋白質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多肽。
吸收
編輯少量的水、無機鹽、酒精
小腸
編輯消化
編輯物理消化:小腸蠕動,使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膽汁的乳化作用使脂肪變成小顆粒。
化學消化:澱粉在胰澱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質在腸肽酶、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胺基酸,脂肪在腸、胰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吸收
編輯胺基酸、單糖(葡萄糖)、水、無機鹽、可溶於水物質及維他命C 進入微血管,大部分甘油、脂肪酸被吸收到乳糜管
大腸
編輯吸收
編輯水、無機鹽、維生素
形成糞便
編輯不能被消化的食物形成糞便
肛門
編輯排出糞便
小測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