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血红素的合成

血液的生物化学 - 血浆蛋白质 - 血红素的合成 - 血细胞物质代谢
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是红细胞中最主要的成分,由珠蛋白和血红素(heme)组成。血红素不但是Hb的辅基,也是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等的辅基。血红素可在机体多种细胞内合成,参与血红蛋白组成的血红素主要在骨髓的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中合成。

血红素的合成过程

编辑

合成血红素的基本原料是甘氨酸、琥珀酰CoA和Fe2+等。合成的起始和终末阶段均在线粒体内进行,而中间阶段在胞质内进行。血红素的生物合成可受多种因素的调节。血红素的生物合成可分为四个步骤。

σ-氨基-γ-酮戊酸的合成

编辑

在线粒体内,由琥珀酰 CoA 与甘氨酸缩合生成 σ-氨基-γ-酮戊酸 (σ-aminolevulinic acid, ALA)。催化此反应的酶是ALA合酶(ALA synthase), 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此酶是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受血红素的反馈调节。

胆色素原的合成

编辑

ALA 生成后从线粒体进入胞质,在 ALA 脱水酶(ALA dehydrase)催化下,2分子 ALA 脱水缩合生成 1 分子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 , PBG)。ALA脱水酶含有巯基,对铅等重金属的抑制作用十分敏感。

尿卟啉原与粪卟啉原的合成

编辑

在胞质中,由尿卟啉原Ⅰ同合酶 (UPG Ⅰ cosynthase, 又称胆色素原脱氨酶)催化,使 4 分子胆色素原脱氨缩合生成1分子线状四吡咯,后者再由UPG Ⅲ同合酶催化生成尿卟啉原Ⅲ(UPG Ⅲ)。这两种酶的关系尚不清楚。但是UPG Ⅲ同合酶单独存在时并无活性,必须与UPG Ⅰ同合酶协同作用;反之,若无UPG Ⅲ同合酶时,线状四吡咯化合物不稳定,可自然环化生成尿卟啉原Ⅰ(UPG Ⅰ)。UPG Ⅰ与UPG Ⅲ的区别是,前者第7位侧链为乙酸基(A),第8位为丙酸基(P);而后者却相反,第7位为丙酸基(P),第8位为乙酸基(A)。在正常生理情况下,UPG Ⅲ的合成是主要途径,UPG Ⅰ极少(Ⅲ:Ⅰ为10 000: 1)。在某些病理情况下,UPG Ⅲ合成受阻,生成较多的UPG Ⅰ。UPG Ⅲ进一步经尿卟啉原Ⅲ脱羧酶催化,使其4个乙酸基(A)侧链脱羧基变为甲基(M),从而生成粪卟啉原Ⅲ(coproporphyrinogen Ⅲ, CPG Ⅲ)。

血红素的生成

编辑

胞质中生成的粪卟啉原Ⅲ再进入线粒体,经粪卟啉原Ⅲ氧化脱羧酶作用,使其 2,4 位两个丙酸基(P)氧化脱羧变成乙烯基(V),从而生成原卟啉原Ⅸ,再由原叶啾原Ⅸ氧化酶催化,使其4个连接吡咯环的亚甲基氧化成次甲基,则成为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 Ⅸ)。通过亚铁螯合酶(ferrochelatase , 又称血红素合成酶)的催化,原卟啉Ⅸ和 Fe2+结合,生成血红素。铅等重金属对亚铁螯合酶也有抑制作用。
血红素生成后从线粒体转运到胞质,在骨髓的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中,与珠蛋白结合成为血红蛋白。
血红素合成的特点可归结如下:①体内大多数组织均具有合成血红素的能力,但合成的主要部位是骨髓与肝,成熟红细胞不含线粒体,故不能合成血红素。②血红素合成的原料是琥珀酰 CoA、甘氨酸及 Fe2+等简单小分子物质。其中间产物的转变主要是吡咯环侧链的脱羧和脱氢反应。各种卟啉原化合物的吡咯环之间无共轭结构,均无色,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对光尤为敏感。③血红素合成的起始和最终过程均在线粒体中进行,而其他中间步骤则在胞质中进行。这种定位对终产物血红素的反馈调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关于中间产物进出线粒体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血红素合成的调节

编辑

血红素的合成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步骤是 ALA 的合成。

ALA合酶

编辑

ALA 合酶是血红素合成体系的限速酶,受血红素的反馈抑制。由于血红素与该酶的底物和产物均不类似,因此可能属于别构抑制。此外,血红素还可以阻抑 ALA 合酶的合成。由于磷酸吡哆醛是该酶的辅基,维生素 B6缺乏将影响血红素的合成。ALA 合酶本身的代谢较快,半衰期约为 1 小时。正常情况下,血红素合成后迅速与珠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不致有过多的血红素堆积;血红素结合成血红蛋白后,对ALA合酶不再有反馈抑制作用。如果血红素的合成速度大于珠蛋白的合成速度,过多的血红素可以氧化成高铁血红素,后者对ALA合酶也具有强烈抑制作用。某些固醇类激素,例如睾酮在体内的5-β还原物,能诱导ALA合酶的合成,从而促进血红素的生成。许多在肝中进行生物转化的物质,例如致癌物质、药物、杀虫剂等,均可导致肝 ALA合酶显著增加,因为这些物质的生物转化作用需要细胞色素P450,后者的辅基正是铁卟啉化合物。由此,通过肝ALA合酶的增加,以适应生物转化的需求。

ALA脱水酶与亚铁螯合酶

编辑

ALA 脱水酶虽然也可被血红素抑制,但并不引起明显的生理效应,因为此酶的活性较 ALA 合酶强 80 倍,故血红素的抑制基本上是通过 ALA 合酶而起作用。ALA 脱水酶和亚铁螯合酶对重金属的 抑制均非常敏感,因此血红素合成的抑制是铅中毒的重要体征。此外,亚铁螯合酶还需要还原剂(如谷胱甘肽),任何还原条件的中断也会抑制血红素的合成。

促红细胞生成素

编辑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主要在肾合成,缺氧时即释放入血,运至骨髓,借助一种含两个不同亚基和一些结构域的特异性跨膜载体,EPO 可同原始红细胞[如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nd ,BFU-E)和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erythroid, CFU-E)] 相互作用,促使它们繁殖和分化,加速有核红细胞的成熟以及血红素和 Hb 的合成。因此,EPO 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剂。它是一种由16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糖蛋白,分子量30~39kD。
铁卟啉合成代谢异常而导致卟啉或其中间代谢物排出增多,称为卟啉症(porphyria)。卟啉症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先天性卟啉症是由某种血红素合成酶系的遗传性缺陷所致;后天性卟啉症则主要指铅中毒或某些药物中毒引起的铁卟啉合成障碍,例如铅等重金属中毒,除抑制前面提及的两种酶外,还能抑制尿卟啉合成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