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病(mycosis)是由真菌(fungus)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spore)和多细胞的丝状体-菌丝(hypha)。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相对湿度95%~100%,pH 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线均不能杀死真菌,但甲醛、1%苯酚、2.5%碘酊和0.2%~0.5%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真菌(mold)两大类。酵母菌的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真菌的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真菌又称为丝状真菌(filamentous fungus)。有一类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寄生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此类真菌称为双相真菌(diamorphic fungi)。

除极少数情况外,人类的真菌感染主要来自外在环境,通过接触、吸入或食入而感染。少数真菌可使正常人患病,大多数则在一定条件下致病,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fungi)。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皮肤表浅感染的真菌称为浅部真菌(superficial fungi),引起深部组织器官感染的称为深部真菌(deep fungi)。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亲角蛋白,可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其中有些菌种亦可引起皮下组织感染。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的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但也有少数按致病菌命名,如叠瓦癣菌引起的皮肤病称叠瓦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及公共场所共用拖鞋、毛巾、梳子以及接触感染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因素。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念珠菌病等。大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菌,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随着近年来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的增多,使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感染机会增多,不但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增高,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真菌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是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其结果具有诊断价值。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酶切指纹图、基因探针杂交等已用于真菌的菌种鉴定分类。某些深部真菌目前尚不能人工培养分离,故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病变组织进行特殊染色(如PAS或六胺银染色),发现组织中的真菌可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