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發展歷史
本節的提綱請參見討論頁,歡迎討論並提出改進意見
Wiki的發明
編輯1991年8月6日,提姆·伯納斯-李(英文:Timothy John Berners-Lee)在新聞組alt.hypertext發表了一個簡短的聲明,這標誌著萬維網開始成為因特網上一項公共的服務。隨後幾年是因特網與萬維網爆炸式的發展:1992年5月,支持圖形的瀏覽器ViolaWWW出現;隨後的1993年Mosaic瀏覽器登上歷史舞台,它成為一個發展的標誌,使得萬維網從此不再遠離大眾。Wiki的概念與技術便誕生於萬維網發展的早期階段。
事情還得從生活在美國奧勒岡州的沃德·坎寧安的經歷談起。1987年9月,來自Apple公司的Kent Beck和Ward一起撰寫了一篇論文《為面向對象的程序應用模式語言》(Using Pattern Languages for Object-Oriented Programs),並在該年的OOPSLA會議上得以發表。這篇論文所表達的思想影響非常廣泛,因為它可以幫助程序員通過一種格式來交換彼此的編程理念。此後,Ward一直活躍在有關模式的社區里。到了1991年11月,Ward和他妻子Karen利用他們的專業技能,一起創立了一家咨詢公司Cunningham & Cunningham。1994年10月Ward他們註冊了域名c2.com,並且開始建立一個在線的模式資料庫PPR(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參與OOPSLA和PLoP會議的一些研究人員開始通過PPR和email與Ward交流。
1994年,Ward開始用Perl為PPR開發一個補充性質的工具WikiWikiWeb。這是一種協作式的資料庫,它使得大家可以快速的直接撰寫Web頁面;而WikiWiki便是夏威夷語「快點、快點」的意思。同年11月6日,Ward把他的一個WikiWikiWeb的原型部署到了他的站點c2.com上。然而,直到1995年3月,這個WikiWikiWeb才真正能夠工作。3月16日,Ward給他的一個夥伴發了一封信,寫到:
Steve -- I've put up a new database on my web server and I'd like you to take a look. It's a web of people, projects and patterns accessed through a cgi-bin script. It has a forms based authoring capability that doesn't require familiarity with html. I'd be very pleased if you would get on and at least enter your name in RecentVisitors. I'm asking you because I think you might also add some interesting content. I'm going to advertise this a little more widely in a week or so. The URL is http://c2.com/cgi-bin/wiki. Thanks and best regards. – Ward
Ward Cunningham把1995年3月25日作為WikiWikiWeb正式開張的日期。到了1995年5月1日,Ward發信給模式社區的郵件列表,邀請大家一起參與使用WikiWikiWeb這種新的工具。由於當時萬維網還是非常新奇的事物,加之參與者的素質比較高,WikiWikiWeb在模式社區迅速走紅。
這就是Wiki的發明過程。
溯源
編輯萬事萬物都有本有源,Wiki技術也概莫能外。Wiki的創始也是基於前人的很多工作。……
在中文世界的發展
編輯蹣跚起步
編輯Wiki究竟什麼時候最先引入的中文圈子,限於掌握的材料,這是很難徹底探討清楚的話題。就我們所瞭解到的情況,在2001年~2002年左右,中文環境裡有分散成幾群的Wiki實踐者,他們各自獨立嘗試這種新技術。
可查最早的中文Wiki是由索秘軟體工作室(Softme Studio)發起WebPM項目的一個子項目jWiki。WebPM項目(Project Management On Web)的主要目標是為中文自由軟體的開發者、使用者和推廣者提供基於網際網路的開放式管理平台環境。其中jWiki子項目第一階段開始於2001年12月 27日,結束於2002年01月14日。相關人員告知ID為「漿糊」的網友對這個階段的貢獻最大。第一階段結束後不久,他們就開設了一個測試的站點softme.org(目前這個站點已經廢棄),來測試他們的Wiki系統。WebPM項目的開發團隊還是中文環境裡面比較早實踐XP的隊伍。jWiki項目在2004年依然活躍,曾經發佈了jWiki-v2.0.1的版本。
2002年5月份,中蟒大雜院開通。中蟒大雜院是一個修改過的基於MoinMoin的Wiki系統,它服務於中蟒計劃。中蟒是一種基於Python2.1.3 版的中文編程語言,除了保留字,變量名稱可用中文外,很多內建的數據類型也都是用中文來表示的。目前中蟒計劃已不再維護,而中蟒大雜院在2006年之後也已經鮮有人編輯了。中蟒大雜院的討論主要集中在Python的技術方面,而對Wiki自身的討論比較少。2002年10月,中文維基百科開始正式起步,它是到目前為止中文圈中最大的Wiki站點之一。2002年11月初,貿大Wiki開通,它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校園Wiki網站,但如今也已經廢棄不用了。
在網志空間的傳播
編輯如果說2001年~2002年大家都還在工具上作研究,經過一年左右的實踐和學習,2003年~2004年大家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闡釋自己對Wiki的理解。而同時,在中文環境裡Blog也開始興起,Blog為Wiki的傳播提供了全新的途徑。
其實早在2002年底,中文Blog的先行者cnblog.org就開始了關於Wiki的探討。2002年11月22日峨橋的主人goghs發了一篇介紹Wiki的文章《Wiki/Wakka/Blog - 一點淺見》,他對Wiki的理解已經相當深刻了——
「Wiki站點一般都有著一個嚴格的共同關注,Wiki的主體一般是明確的堅定的。Wiki站點的內容要求著高度相關性。最其確定的主旨,任何寫作者和參與者都應當嚴肅地遵從。Wiki的協作是針對同一主題作外延式和內涵式的擴展,將同一個問題談得很充分很深入。Wiki非常適合於做一種 「All about something」的站點。個性化在這裡不是最重要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以及權威性才是真正的目標。Wiki由於其技術實現和含義的交織和複雜性,如果你漫無主題地去發揮,最終連建立者自己都會很快的迷失。Wiki使用最多也最合適的就是去共同進行文檔的寫作或者文章/書籍的寫作。特別是技術相關的(尤以程序開發相關的)FAQ,更多的也是更合適地以Wiki來展現。」
貿大Wiki撰文探討Wiki的開放性,並且也幽默的貼出了「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Wiki將永存於世!」的口號,網際網路早期的理想在這裡回蕩。2003年9月5日,台灣的自由軟體鑄造場計劃網站發表了《名家專訪:Blog 與 Wiki 的對話》,專門探討Blog與Wiki。
2003年~2004年也是維基百科迅速成長的時期,敏感的網友開始對這個計劃表示關注。2004年6月初cnblog.org上Eric Nash《關於wiki的一些聯想》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Eric Nash從自己使用Google和Wikipedia的搜索習慣談起,認為Wiki的龐大訪問量和長時效的特點會彌補它在準確與權威上的問題,又從信息組織方式的有序與無序的角度探討Wiki和搜尋引擎的不同,最後他得出這樣的結論:
「web是一個通過Link連起來的雜亂無章的世界,wiki的無非是人們在無序中尋求次序的本能需要,一個理想的web應該是雜亂無章無序世界加上一個有序的龐大的wiki的有序世界,這兩個相反的世界在web上又是共生共容,就相當與太極圖上的黑白兩個半圓——到最好總是那麼簡單和諧。」
在這篇文章引發的討論里,網友maomy的評論至今值得我們思考:
「但是有一個問題,wiki對任何人的可寫性,可能導致你今天剛寫上去的內容就被人塗改了,甚至改的觀點完全不同——這還不包括惡意破壞,或者因強烈的觀點衝突而刪除你的原文重寫的可能。理想的狀態當然是每個人都足夠認真嚴肅地去寫wiki,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我們能信任wiki中的大多數信息,因為我們都知道人的偏見和狹隘是多麼難於克服。更何況,這種理想狀態的達到都是非常困難的。」
中文早期的Blog寫手Zheng也撰文探討Wiki無窮盡的生成能力和蔑視時間變化的特性。
「如何才是Wiki區別於其他Web應用的不同之處呢?應該是如下兩點?1、無窮盡的網頁自動生成功能:Wiki創建頁面的方式一直讓我很著迷。對其他文檔處理程序來說,可以通過創建命令來創建出很多很多的文檔,但是文檔之間並沒有彼此的聯繫,它們就像散沙。可是Wiki不同,它不用特別的創建命令,在人們需要的地方,它就能夠自動生成,並且所成的頁面和原來的頁面存在一個由詞構成的聯結點。人們可以在Wiki上無限制的創建出新的頁面,而這些頁面,無論它們相距多遠,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不斷的、沒有終結的在擴展的書。這種擴展無處不在,任何一個縫隙都能成為一個無窮盡迷宮的入點。它沒有距離、沒有空間,但卻有無窮盡的可能出現。它像不像人們所擁有的知識本身?像不像人們海闊天空的聯想本身?2、它超出時間之外,也就是它是可逆的:這實際上來源於Wiki的版本記錄和恢復功能。和其他文檔處理程序不同,Wiki把過程也作為他重點處理的對象和最終的文本地位一樣。所有的變化都被記錄,能夠任意恢復到變化前的某一點。從這方面來說,時間對它無效。從前台看,它一直向前,但是在後台,所有的歷史、所有的數據都被保存。這是一個經典物理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奇妙變異體。一方面,誰也無法預知它的未來,另一方面,卻可以回到過去。作為一個對比,人的狀態可以被記錄,但老去是不可逆的。 Wiki卻可以。那是否意味著,Wiki的獨特之處在於對空間無窮盡的深刻理解和對時間的蔑視?」
The Way We Web是中國大陸一位有影響的Blogger,他在2005年1月18日寫了一篇blog—《WIKI,感覺不僅僅是百科全書》,其中有一段這樣說的:
「百科全書試圖將詞條定義為某種相對靜止從而可以把握的東西,而WIKI不一樣,它既將這種相對的靜止抽象出來,也記錄了這一靜止後面的流動不居的書寫過程,這二者的共存使人明白:歷史無定論,任何東西都沒有定論,歷史就是我們書寫時應該保持謙卑的那位主人。」
所有這些吉光片羽式的小小討論片段都給讀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中文維基百科
編輯2002年10月,中文維基百科創建。在完成了基本的界面漢化之後,除了撰寫文章,早期的參與者也把很多精力放到了移植英文版的各種政策之上,而這些政策體現了維基百科社群對Wiki的認知。
Formulax在2003年3月20日將英文版NPOV最初的翻譯貼上來,這就是維基百科的基礎政策之一—中立的觀點。
對「共識」這個概念的首次討論來源於2003年底對「理想語」爭論。一個用戶反復張貼自己原創的、卻又無法令別人解讀的「理想語」條目,這在社群內部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最終這個條目被刪除。但在爭論過程之中,社群覺得有必要建立一個政策產生的機制,Dersonlwd創建了頁面決議產生的程序,而Lorenzarius在討論中第一次提到了「共識」這個概念。
- Wikipedia一般都是採用consensus來決定事情的(而不是投票!!!Tyranny of the majority)。而且正如Formulax所說,在這裡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這正是Wiki的精神!不要把管理員當作是elite!…… Consensus追求的是達致一個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合理性的決定,以嘗試照顧所有人的意見。如果每人都執著自己的想法,不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即使強行下了個決定,總會有一方會不開心。所以我認為投票是一種非常差的決議形式,雖然它是很快,但它強行把所有人分到不同的類別中(但事實上人的意見不是如此壁壘分明的,而應該是像一個spectrum一樣),造成分化和對立,而這與Wiki的協作精神相差太遠了。
- 第一次被封
- 鄉鎮條目的爭論
傳統媒體的關注
編輯2003年10月《中國電腦教育報》發表了作者布衣蝶的文章《我也來寫百科全書》,這是中文媒體第一次介紹維基百科。
2004年2、3月間大陸主流媒體開始了對維基百科的報導。2004年2月15日《新週刊》在第173期發表了記者蔣亦凡的報導《知識狂歡時代的自由百科》,這是中文媒體第一次以中文維基百科為主題的新聞報導。2月29日上海《星期日新聞晨報》第16版發表了記者劉迪關於維基百科的報導。
2004年2月26日《三聯生活週刊·總275期》,記者尚進對Wiki作了長篇報導。這篇編譯過來的報導,其中有對Ward Cunningham的專訪,所涉及的內容非常深入,在當時頗有影響。
2004年3月16日《中國青年報》登刊了記者周欣宇關於維基百科的文章《維基百科:分享知識的新方式》。緊接著《新京報》報導記者周文翰的文章《自由知識革命從自由百科全書開始》。3月23日《南方都市報》報導了維基百科:《維基百科:互動的烏托邦?》。
2004年5月10日《新京報》報導:維基百科獲得電子藝術大獎。其後,又有兩家台灣主流媒體也報導了維基百科:5月16日台灣《中時晚報》第4版刊登了《維基網路百科:大家來寫百科全書》專題,是台灣主流媒體第一次以顯著版面介紹維基百科。6月台灣聯合報報導了記者陳宛茜的文章《Wiki百科網書,你也可寫一筆》。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計算機技術的專業媒體非常忽視非商業性質的Wiki技術,而中國大陸比較新銳的傳統媒體卻對Wiki技術和維基百科給予了相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