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性病學/病毒性皮膚病

病毒性皮膚病是由某些病毒感染皮膚或黏膜所致的疾病。病毒是一種非細胞形態病原微生物,不含能量代謝酶,侵入人體活性細胞內,其生物代謝依賴宿主細胞,在複製繁殖過程中引起細胞代謝紊亂,進而產生各種損害。感染皮膚和黏膜的病毒多數是直接引起局部皮疹,少數由病毒的抗原性作用引起超敏反應性皮疹。由於病毒性質及種類的不同,所致皮膚疾病的臨床表現亦不相同。
病毒分兩大類,即脫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和核糖核酸(RNA)病毒,引起皮膚感染主要是DNA病毒。
病毒性皮膚病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根據皮疹特點分3型。

  • 新生物型:多由乳頭多瘤空泡病毒所致,少數是痘病毒引起。皮疹以疣狀或乳頭瘤狀增生為主,病程慢性,有自愈傾向。臨床上常見有尋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銳濕疣、傳染性軟疣等。
  • 疱疹型:多由疱疹病毒所致,少數是痘病毒或小RNA病毒引起。皮疹以疱疹為主,急性經過,有自愈性。臨床上常見有單純疱疹、水痘、帶狀疱疹、牛痘樣濕疹、手足口病等。
  • 紅斑發疹型:多由RNA病毒所致,皮疹以紅斑或斑丘疹為主,急性經過,有自愈性。臨床上常見有麻疹、風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