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水、鈉代謝紊亂

體液容量減少——脫水 編輯

體液容量的明顯減少(>2%)在臨床上稱為脫水(dehydration)。在體液容量減少的同時,常常伴有血鈉濃度的變化,血鈉濃度是決定細胞外液滲透壓的重要因素。

等滲性脫水 編輯

等滲性脫水是指體液容量減少,按正常血漿中的濃度比例丟失水和鈉,血清鈉濃度仍維持在130~150mmol/L及血漿滲透壓仍維持在280~310mmol/L正常水平的病理過程。

原因 編輯

  • 胃腸道丟失(gastrointestinal losses)

麻痹性腸梗阻、胃腸瘺、新生兒消化道先天畸形

  • 液體積聚在第三間隙(accumulate in third space)

大量抽胸腹水

  • 體表丟失

大面積燒傷

對機體的影響 編輯

等滲性脫水時主要丟失細胞外液,血漿容量及組織間液量均減少,但細胞內液量變化不大。

防治原則 編輯

高滲性脫水 編輯

高滲性脫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是指體液容量減少,以失水多於失鈉,血清鈉濃度>150mmol/L及血漿滲透壓>310mOsm/L為主要特徵的病理過程。

原因和機制 編輯

對機體的影響 編輯

  • 口渴感:因失水多於失鈉,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刺激渴覺中樞(渴覺障礙者除外)產生渴覺,促使患者找水喝。
  • 尿少:除尿崩症患者外,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刺激丘腦下部滲透壓感受器,致ADH釋放增多,而使腎重吸收水增多、尿量減少而相對密度增高。
  • 細胞內液向細胞外轉移: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使細胞內液中的水向細胞外轉移。

以上三點都能使細胞外液得到水分補充,使滲透壓傾向於回降。可見在高滲性脫水時,細胞內外液都有所減少,但因細胞外液可從以上幾個方面得到補充,故細胞外液和血容量的減少不如低滲性脫水時明顯,發生休克者也較少。

  •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使腦細胞脫水時,可引起一系列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症狀,包括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甚至導致死亡。腦細胞脫水而顯著縮小時,顱骨與腦皮質之間的血管張力增大,因而可致靜脈破裂而出現局部腦內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 尿鈉變化:早期或輕症患者,由於血容量減少不明顯,醛固酮分泌不增多,故尿中仍有鈉排出,其濃度還可因水重吸收增多而增高;在晚期和重症病例,可因血容量減少,醛固酮分泌增多而致尿鈉含量減少。
  • 脫水熱:脫水嚴重的患者,由於皮膚蒸發的水分減少,機體散熱受到影響,可導致體溫升高,尤其是嬰幼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因而容易發生脫水熱(dehydration fever)。

另外,臨床上也有單純滲透壓升高的情況。例如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引起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促使細胞內水向細胞外轉移,導致細胞內脫水,血鈉水平因稀釋而降低。此時治療的重點主要是降低血糖水平。

防治原則 編輯

低滲性脫水 編輯

體液容量增多 編輯

水腫 編輯

水中毒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