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古帝王全表
二祖
編輯開天大帝/盤古真人 盤古氏 (洪荒之始,人之起初,歷經萬年之孕化降生於黑龍江河畔與風水之間。盤古之時,天地四維,有半輕清在上成天,有半重濁墜以下成地。盤古見天地已成,盤古遂而不見,安居中嶽,其壽一萬八千歲。娶石頭縫太元聖女,生子元始於脊膂之間)
元始氏 (號元始天王,無宗無上,而獨能為萬物之始,故名元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氣,俯飲地泉。位居三十六天最上層大羅天中之玉清境,因位居至上,又稱上帝。生於正月初一,有彩雲護體。元始修治百歲。娶太元玉女,又娶西北隅熊耳、龍門二山之間上元夫人,生長子天皇、次子閼逄、三子旃蒙、四子柔兆、五子疆圉、六子著雍、七子屠維、八子上章、九子重光、十子玄默、十一子昭陽、十二子閹茂、十三子大淵獻。娶九天玄女,生子赫天氏)
三皇五帝
編輯木德王 天皇氏 望獲[天靈、防五、天霧、天穹] (立國稱皇,各傳國一萬八千年。娶聞南岷山后土夫人,生子十一人,長子地鏗、次子困敦、三子赤奮若、四子攝提格、五子單閼、六子執徐、七子大荒落、八子敦牂、九子協洽、十子涒灘、十一子作噩。天皇與兄弟十三人制天干定歲。見天干已成,遂而不見,繼者為地皇氏出)
火德王 地皇氏 岳鑒[岳鏗、文悅、地鏗] (在龍門和熊耳山一帶即位,馬踶妝首,十一君龍迭辟繼道共在位三萬六千年。娶西洲天竺國姥摩利支天,以萬為姓,號泰陽,生子九,長天英、次天任、三天柱、四天心、五天禽、六天輔、七天沖、八天芮、九天蓬。繼之者為人皇氏)
土德王 人皇氏/泰皇氏/九頭氏/居方氏 愷胡洮[愷文生、愷天英] (兄弟九人「駕六羽,乘雲車,出谷口,依山川大地之勢,分大地為九州,兄弟九人各居一方,傳一百五十世,立國四萬五千六百年。生子五,長皇伯、次皇仲、三皇叔、四皇季、五皇少。繼之者有五龍氏皇伯出)
卌六氏
編輯五色帝 五龍氏 (人皇氏之子,五龍氏有兄弟五人,治在五方,以五行,布山嶽,各馭一龍,長青龍、次紅龍、三黃龍、四白龍、五黑龍同朝為官,分為五洲,治理天下無為之化。兄弟五人治在五方,亦曰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令,布五方東西南北中央之山嶽。五龍氏沒,繼之者分有五十九姓,攝提氏出)
攝提氏 (五十九姓氏,繼五龍氏而得天下,以歲首為紀,繼五龍氏以治,分畫山川,各統一隅,因五龍之政,略不改作。攝提氏沒,繼之者合雒氏出)
合雒氏 (三姓,系攝提氏之派,名旺中、旺正、旺丁者,分居三方,教民開土穴而居,乘蜚鹿以理,龜圖出洛,從而合之也,謂君民同是穴居,無分高下,乃定其制,君長居山洞岩穴,下民仍居土窟。合雒氏沒,連通氏繼治)
連通氏 (六姓,系合雒氏之派,名僚、侈、佳、住、仁、信者六人,乘蜚麟以治天下,道化相承,通徹無間。連通氏沒,繼治者有敘命氏出)
敘命氏 (四姓,名曰連一、連二、連三、連四,乃係連通氏之派。敘命氏四姓作乘,煩居弟,居忠,居信三弟,亦召其為首者至,吾自有分付."三弟各領旨而去。敘命氏沒,修水氏繼治)
修水氏/六龍氏 (繼敘命氏而得天下,共八十三君,治世四千五百三十五載。是時奸宄未恣,情慾未侈。修水氏沒,循蜚氏出)
循蜚氏 (循蜚氏之世,已經前五六七君為治,天下百姓有山可採食,有穴可安身,循蜚一治,天下莫不循化,真如蜚之神速,故其號循蜚。因其有神通,居區恆處,特喜於巴蜀地方纏跡。握大象,持化權以治民。循蜚氏沒,繼之者有鉅靈氏出)
屍氣皇/鉅靈氏 五丁力士 (生於汾陰睢上,有兄弟五人。鉅靈召之,逸而不出,鉅靈乃烈火焚林,不得已皆來拜服。五丁身長力大,凹處填平,焚開林木,搭起浮橋。功成復命,鉅靈大善,乃教以修真養靜之道,相隱蜀之深山。治世二百五十五萬四千年。繼之者人有句疆氏)
句強氏 (繼鉅靈氏而得天下,治世五百三十五萬四千年。句疆氏沒,譙明氏出)
譙明氏 (繼句疆氏而得天下,治世五萬七千年。譙明氏沒,涿光氏出)
涿光氏 (繼譙明氏而得天下,治世四萬四千年。涿光氏沒,鉤陣氏出)
鉤陣氏 (繼涿光氏而得天下,治世五千六百年。鉤陣氏沒,黃神氏出)
金德王 提挺氏/黃神氏/皇神氏/黃襪氏/矩神氏 黃襪 (偉體宏聲,獨知性命之道,常以清淨致治,歷三百四十年,容顏不衰。時長淮有鉅神氏,亦善修煉之學。黃神以其志向相同,乃讓之為君,自匿山中安養。繼鉤陣氏立,治世五百五十萬五百六十年。黃神氏沒,鉅神氏出)
鉅神氏/拒神氏/狙神氏 (黃神之時,鉅神出駕六蜚羊,其行若電,巡行天下,人民從其化,治世三百歲,亦隱而不現。五傳共一千五百歲,有犁靈氏相繼而治。鉅神氏沒,屍在東荒,經百歲不壞)
犁靈氏/藜蘆氏 (繼鉅神氏而立,居巴蜀,蜀中五兄弟能驅陰陽,反山川,險修通。削平成坦途,將隔斷處能使不隔斷,易流處能使同流。山川因此安排之好。真是按圖正端而治天極。自循蜚紀氏至犁靈活氏沒,共計九君世,一千五百歲。犁靈氏沒,繼之者有大騫氏出)
大騫氏/泰塊氏 (生於南密之曲,居青要之山,得武羅為佐,相治而治。昔時黃帝訪泰塊於具茨山之地。其後有龠茲氏,居住河之九都之和山,往來於負山之陽,出入俱有神光,民見莫不從化。泰塊即徙居具茨山仙人廣成子。大騫氏沒,繼之者分有天瑰氏)
天瑰氏/大騩氏 (繼大騫氏而立,御世既久,見歲月如駛,生世無常。游於泰清,乃教武羅獨掌治柄,避入具茨之奧。天瑰氏沒,繼之者分有鬼隗氏)
鬼騩氏 武羅 (生而有異,人面豹文,小腰白首,聲鳴如珮,耳穿以鐻。自大騩去後,更號鬼隗氏,鬼隗出入叵測,因游敖岸山首,遇一人跨獸閒行,問其號氏,雲是野民薰池。鬼隗見其辭氣雍和,知可任重,遂以天下托之,薰池不敢辭,是為掩茲氏)
弇茲氏/掩茲氏 薰池 (居弇州之山,乘四角白鹿,生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蛇,名曰弇茲。鳥即鳳,蛇即龍,是為龍鳳同源的象徵。掩茲繼鬼隗氏而得天下,弇茲氏隱去,泰逢氏出)
泰逄氏 (居於萯山,是山曲回五重,實惟河之九都。泰逢好游,出駕文馬,游於萯山之陽。出入有光,能動天地之氣,致興雲雨,民稱之曰吉神,皆從之游。泰逢遂隱和山自修,冉相氏繼立)
冉相氏 (冉相生於陽紆,得其環中,思治道必以省約,以隨成與,無終無始,無幾無時,不樂巡遊,民都歸化,謂之曰真人。冉相歿,蓋盈氏出)
蓋盈氏 (生於若濱禺中之地,亦因其治。繼冉相氏而得天下,治世二千五百四十載,蓋盈氏沒,大敦氏出)
大敦氏 (繼蓋盈氏而得天下,治世三千五百載,大敦氏隱於山中,靈陽氏繼出)
雲陽氏/靈陽氏 (是為陽帝,處於千沙之丘,寄跡甘泉山,衡山之陽。厥化混混,厥生澇,自號雲陽山人。常言云陽之墟可以避世,遂深入養晦。後有巫常氏出,務以退讓化民)
巫常氏 (繼靈陽氏而得天下,治世六千三百載,巫常氏沒,泰壹氏繼出)
泰壹氏 天真皇人/皇人(生於峨眉山,即傳以三一真道。他能制天下大同之制,調宇宙大鴻之氣,操法攬而常存者,為政四百餘歲,頗厭塵囂。皇人與長子都、少子章隱於天中雲陽山,在衡山之陽。其弟鎮元子自在西方萬壽山修真,不欲治天下,而空桑氏繼出)
空桑氏/直桑氏/廣桑氏 鎮元子 (生於中區空桑之地,其處有中空廣桑一株,故地以木名,人以地號,因曰空桑氏,又曰廣桑氏,都城於陳留縣南十五里,名為空桑城,能一遵泰壹之政,而民相安。後伊尹生於此城。空桑氏沒,神民氏出)
神民氏 神皇 (都城於神民之丘,使民神異業,各治一事,精氣通行。令編草為衣,易果而食。又伐木作桴,便於水道,民皆悅從,因呼曰神皇。駕五花六蜚鹿,治三百歲,入山不出。政三歲。詩云:「今古由來只一情,遇人駭古不疑今,試將今古從頭看,今即古兮古即今。」神民氏沒,繼之者有猗帝氏)
倚帝氏 (治於猗帝之山,故以為號。初循蜚紀時,惟德相承,有號無世,至此則父子繼立,有號無世,咸有製作,後人因而利之,是謂因提紀,凡十三世。猗帝氏沒,次民氏繼之,皆從神皇之教令)
次民氏 (天地易命,是為皇次屈。時多陰風四起,玄霜大作,那草木衣服,難禁得這些風霜之寒。人們背挨的背挨,偎抱的偎抱,每值一陣風來,個個縮頸吐舌,口不能言。次民氏沒,繼之者有因提氏出)
因提氏 (繼次民氏得天下,父子相傳, 有號有世。因提氏沒,繼之者有元皇出,天地易命,以地紀穴處始終也)
辰放氏 元皇 (出於渤海之地,生得渠頭四乳,駕六飛麟,而從日月,上下天地,常入水行,能與鬼神比德合謀。百姓聽他言,去削剝軟樹皮,覓藤蘿裹在身上。果然是御得風霜雨,時皆曰:為衣皮之民,治二百五十歲,臨終命葬於峨眉山旁,傳位皇次氏)
皇次氏/禪通氏 (開始信神封禪。繼辰放以治,共有十三氏,共為七十世。禪通氏沒,繼之者蜀山出)
蜀山氏 (伯雍世守蜀山,因以為號。有君曰景生,人氓椎結左言,不知文字,因教以會理民物,使之智流四還。時大通門復有豕傀氏出)
豗傀氏 (繼蜀山氏後,豗傀氏作,居大通門,繼蜀山氏而得天下,治東北,傳六世,而有渾沌氏出)
渾沌氏/混沌氏 (作於西北,生而不殺,予而不奪,執中涵和。除日無歲,無內而無外者,渾沌之始也。傳七世,東方有東戶氏出)
東戶氏 (東方之時,九土荒屯,禽獸生息得繁多,成群而游,竹木也生息得茂盛,稠密而深。百姓路不拾遺,讓失主自來撿去,耕種者有吃不完的餘糧,也不藏起來,也無人偷取。共同勞動,共同食住,同笑同歌,至德之世,其傳始遠,傳十七世,而皇潭氏作,其時有六鳳凰出)
水德王 通姓氏/皇覃氏/黃談氏/皇栗氏/離光氏 (皇覃於太白,授以二景靈符。歷衡山之野,黃蓋童子叩其丹元,攜廣壽老人作伴,而治天下合雄之時,盈易三男三女,以女為姓,始三頭,謂之合雄紀,時有六鳳凰出,生得五彩身體。鳳凰是天地間瑞鳥,今有此五六鳳凰成群,母系氏族產生。皇覃氏治二百五十歲,遂而不見,傳七世,有啟統氏作)
啟統氏 (皇覃之時,女姓日出,則成群相邀同行,拉手拍肩,各人尋自己意受,同類而處。不拘生熟,男不分,女無別,男女紛雜居住相愛,即相交媾,生下子女,惟母親骨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百姓居住,如鶉鳥一般,出無一個常居之住處,到處為家。傳三世,有吉夷氏作)
吉夷氏 (繼啟統氏而得天下,傳四世,二氏皆韜光晦跡,而民自化,萬庶如涵泳於和氣之中。及幾蘧氏出)
兒遽氏(吉夷之時,不治亦不亂徇,耳目內通,而外乎心知。時天下之人,已將人皇所設配合之道廢弛,晝則旅行,夜則雜處,是以所生子女,惟知有母,不知其父,一似鶉居觳飲,生世不求不譽,死則槁舁風化而已。幾蘧氏任民情所欲,謂之曰知生之民。幾蘧氏沒,提梃氏出)
提梃氏 (皇潭氏之裔,繼幾蘧氏而得天下,傳三十五世,通紀七十二姓,故號通姓氏。提梃氏沒,稀韋氏出,作有苑囿以自適)
希韋氏/豬韋氏 (生於中方崇,為《六十六君》第五十七君。稀韋之時,人居土穴,處在郊野,與物類相為友,人類與鳥獸也互不傷害。女人力小,常被獸咬傷。眾人齊上,擒虎豹熊羆之猛獸,眾人大獲全勝,百姓聽之,故由母系氏族轉化父系氏族。稀韋氏沒,大巢氏出)
大巢氏/鴻蒙氏 (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為防野獸侵害,鴻蒙教之巢居,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於是民皆巢居避之,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後人稱其為巢湖人。傳二世,有巢氏出。遷都於北方聖地石樓山)
巢皇 青龍氏/前有巢氏(太古之先覺,駕六龍,從日月,棲於石婁之山顛。識於天地草木蟲魚鳥獸,俾人居巢穴,食鳥獸之肉,聚草木之實,天下九頭咸歸,有巢始君也。有巢氏以仿鳥築巢,構木為屋在樹上居住。治三百餘歲而隱,傳有七世,有燧人氏出)
燧皇 燧人氏 (遂明國不識四時晝夜,有火樹名遂木,屈盤萬頃。後世有聖人,遊日月之外,至於其國,息此樹下。有鳥若鴞,啄樹則燦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距今三萬年前,燧人氏首領與弇茲氏首領結合,建立互為婚姻的血緣聯盟,始稱燧人弇茲合雄氏。弇茲氏的織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領,後世人追尊她為女帝,又稱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須女、帝弇茲等。她在距今三萬年前就發明了用樹皮搓繩的技術。她發明的繩有三種:單股的繩稱作「玄」,兩股合成的稱作「茲」,三股合成的稱作「索」。燧人弇茲氏在崑崙山立挺木牙交,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宮天極星,為天之中。天極星即天北極,故又稱北極星。北極星的首創者是燧人弇茲氏,故又稱紫宮、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稱,紫宮即玄宮,宮中女主為陰德星,是為弇茲聖母九天玄女)
伏羲十六氏
編輯伏羲氏首任帝至伏羲氏十一任帝
編輯木德王/青帝/春皇/犧皇/皇羲/泰皇/天皇/人帝/人皇/羅奉帝/帝伏羲/東方天帝/東方上帝/中華聖子/太古正神/人文始祖 伏羲氏 風伏戲[風四象、風包犧、風宓犠、風炮犧、風庖犧、風慮羲、風伏犧、風蒼牙、風亞良當公、風亞當、風蒼精](前7724年—前7707年在位,父親是雷澤氏,母親是風兗部落的女首領,名叫華胥,她居住的山渚因她而名華胥山之渚,她的部族也因她的名子被稱為華胥氏。前7744年,伏羲前往鳳州走婚,結識了少女女媧。當時伏羲已經三十一歲,而女媧只有十六歲。前7724年,山東半島、中原地區和關中數百個部落聯合罷免了燧人氏的最後一位大酋長,推舉伏羲為帝,立都於榆中,把天下分為六十四個部落,亦稱六十四國。前7717年遷都於陳倉,前7709年遷居於泌陽盤古山)
創世女神/聖母/媧皇/靈媧/倉媧/帝媧/夏媧/風皇/女陰/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陰皇/陰帝/帝女/女陰娘娘/中華聖女/上古賢王 女媧氏 風裡希[鳳里犧] (前7707年—前7653年在位,女媧與伏羲為兄妹,她與伏羲結婚。生子五:長子以風、次以慮、三以伏、四以羲、五以包。女媧五十歲被帝伏羲封女媧氏於汝陽,五十三歲即帝位,建都於汝陽)
- 風 ? (伏羲女媧之子,女帝嬟移之祖父)
- 風 ? (伏羲女媧之孫,女帝嬟移之親父)
女帝嬟移 風嬟移 (前7653年——前7615年在位,曾祖父是伏羲,曾祖母是女媧。立都於鳳城,後遷居於汶上)
女帝師嬟 風師嬟 (前7637年——前7569年在位,女帝嬟移之女,依然立都於汶上)
帝太昊/帝大嗥/帝太皞/帝大皥/白帝 風太昊[風大嗥、風太皞、風大皥] (前7569年——前7527年在位,女帝師嬟之子,立都於宛丘。娶五世女媧氏女之為妻,生四子:長重,次該,三修,四熙)
女帝昊嬟 風昊嬟 (前7527年——前7525年在位,帝太昊的小女兒,依然立都於宛丘)
帝少昊/帝少皞/帝小昊/帝小皞 風摯[風少昊、風小昊、風少皞、風小皞] (前7525年——前7509年在位,帝太昊之孫,該之子,女帝昊嬟之甥,立都於窮桑)
女帝嬑節 風嬑節 (前7509年——前7481年在位,帝少昊之女,立都於具茨山)
女帝伏泰 風伏泰 (前7481年——前7444年在位,女帝嬑節之女,立都於密城)
帝羲暤 風羲暤(前7444年——前7403年在位,父祖兩代一直都居住在洛川,他本人也是在陝北長大成人,是一個地道的陝北人,立都於臨潼)
女帝印槍 風印槍(前7403年——前7361年在位,父係為純血緣伏羲氏,母係為女媧氏。祖輩世居於榆陽,母親也只是女媧氏族中的一名普通女子,依然立都於臨潼。當時,崛起於太行山的大庭氏部落最為強大,年輕的女酋長新印頗有才華。經過各部落大酋長民主選舉,新印被確定為帝位繼承人,並且入朝協助帝印槍主持朝廷工作。帝印槍去世,新印正式即位稱帝)
大庭氏/居龍氏 (前7361年~前7224年)
編輯- 風 ? (伏羲氏政權初期,大庭氏為六大朝臣之一,被首任帝伏羲封為居龍氏,故大庭氏又稱居龍氏)
- 風 ? (前7706年,帝女媧將大庭氏封在了中原的具茨山)
- 風 ? ( ? ——前7383年在位)
女帝新印 風新印(前7361年——前7335年在位,二十三歲被大庭氏族人推選為新一任大酋長,四十五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臨潼)
女帝姯印 風姯印(前7335年——前7271年在位,帝新印的侄女,依然立都於臨潼)
帝隨象 風隨象(前7271年——前7224年在位,帝姯印的族孫。帝姯印在隨象十六歲的時候,便以自己年老多病為由,讓他主持代理朝政,。翌年,她召集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長開會,正式宣布立隨象為帝位繼承人。二十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臨潼。這時,興起於河南中原地區的柏皇氏一族強大起來,柏皇氏的女首領大酋長伏顯積極領導災民自救,同時盡最大努力支援受災的部落,幫他們提供食物和住所,贏得了各部落族民的好評。各部落大酋長一致推舉柏皇氏的大酋長伏顯執掌朝政,取代大庭氏的執政權)
柏皇氏 (前7224年~前7085年)
編輯- 風 ? (前7720年,帝伏羲封柏皇氏大酋長為下相,為朝中的主政大臣)
- 風 ? (前7706年,帝女媧執政時仍任用柏皇氏大酋長為下相,將其族封在柏香於王屋)
- 風 ? ( ? ——前7227年在位)
女帝伏顯 風伏顯 (前7224年——前7191年在位,就任柏皇氏大酋長時只有二十五歲,二十八歲即帝位,立都於象邑)
女帝可塑 風可塑 (前7191年——前7159年在位,帝伏顯的侄女,十幾歲時就被推選為村長。在她二十歲時,便得到了帝伏顯的重用,進入都城輔佐朝政,三十九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郁莟 風郁莟 (前7159年——前7143年在位,帝可塑之女。二十九歲被確定為帝位繼承人,三十九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佘蓄 風佘蓄 (前7143年——前7085年在位,帝郁莟的侄女。二十三依歲即帝位,然立都於象邑。帝佘蓄去世後,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長聯合罷免了柏皇氏的執政權,一致推舉伏羲氏大酋長象團為帝)
伏羲氏十二任帝
編輯- 風 ? (前7361年—— ? )
- 風 ? ( ? ——前7088年在位)
女帝象團 風象團 (前7085年——前7024年在位,十五歲時便被族人推選為大酋長,十八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帝象團執政的晚年,沒有把帝位傳給純血緣伏羲氏的後代,而是出以公心,重用中央氏大酋長象偉,並且立她為帝位繼承人)
中央氏/中河氏 (前7024年~前6871年)
編輯- 風 ? (前7706年,被帝女媧封為上相,遷居沁陽於沁水流域)
- 風 ? ( ? ——前7034年在位)
女帝象偉 風象偉(前7024年——前6990年在位,十九歲便當選為中央氏的大酋長,二十九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節觸 風節觸(前6990年——前6955年在位,帝象偉是她的母輩。滿二十歲的時候,帝象偉召集各部落大酋長開會,提議立節觸為帝位繼承人,三十一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伏案 風伏案(前6955年——前6931年在位,帝節觸是她的母輩。在二十四歲以前一直被族人冷落,方方面面都被人看不起。但她自己並不自卑,每天照舊高高興興。三十三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曲秦 風曲秦(前6931年——前6896年在位,帝伏案是她的母輩。少女時代是在祥和的太平盛世度過的,因為她從小就聰明機靈,頗得族人喜歡。成人後她得到村民們的擁護,陸續被推上村長、社長等領導崗位。三十二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隨秦 風隨秦(前6896年——前6871年在位,帝曲秦是她的母輩。二十帝二歲帝曲秦推舉隋秦為帝位繼承人,二十八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帝隨秦死後,大伏羲氏族更加混亂了。各部落大酋長都想爭奪執政權,相互間劍拔弩張,局勢非常緊張。在這種情況下,純血緣伏羲氏的大酋長只好出來主持政務,召開各部落大酋長會議,討論由哪個部落來執政。但爭執了很久也沒有結果,各部落大酋長互不相讓,唇槍舌劍,據理力爭。最後大家一致同意繼續由純血緣伏羲氏來執政。這樣,伏羲氏的大酋長晁安便被推上了帝位)
伏羲氏十三任帝
編輯- 風 ? (前7024年—— ? )
- 風 ? ( ? ——前6896年在位)
帝晁安 風晁安(前6871年——前6856年在位,十七歲被推上了伏羲氏的大酋長,二十五歲入帝都協助國君主持朝政,三十二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帝。晁安為了討好栗陸氏大酋長伏安,對她言聽計從百依百順。有一次,伏安只是偶爾提起喜歡豹皮褥子,晁安便記在了心上,決定親自上山去射獵豹子,把上好的豹皮奉獻給伏安。帝晁安在橫梁山打獵追蹤一隻豹子時失足摔下山崖,摔得頭破血流骨斷筋折,不及救治,當場氣絕身亡。由於多年來伏安一直協助帝晁安處理國政,而且她也的確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各部落大酋長便一致推舉伏安為帝位繼承人。這樣,栗陸氏便正式成為執政部落)
栗陸氏/黑龍氏/水龍氏 (前6856年~前6732年)
編輯- 風 ? (前7720年,帝伏羲命栗陸氏居北為冬官,其族最初佔據的是黃河以北之地,為北方之栗邑,號黑龍氏或水龍氏)(
- 風 ? (前7706年,帝女媧命栗陸氏居於西華及栗廣之野,專門負責水利建設,堪稱世襲水利專家)
- 風 ? ( ? ——前6872年在位)
女帝伏安 風伏安 (前6856年——前6826年在位,十八歲被推選為栗陸氏的大酋長,三十四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起望 風起望 (前6826年——前6801年在位,帝伏安的外甥女,起望的母親只是栗陸氏部落的一名普通女子,她和帝伏安是同代姐妹。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河圭 風河圭 (前6801年——前6732年在位,帝起望是她的母輩。二十八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帝河圭聽說伏羲氏部落出了位德才兼備的少女,便宣召她到帝都工作,讓她管理朝政上的一些日常瑣事。這位少女果然不是平庸之輩,對所做之事盡職盡責,工作十分出色。她召集各部落大酋長議事,宣布立純血緣伏羲氏的女子圭嬜為帝位繼承人)
伏羲氏十四任帝
編輯- 風 ? ((前6856年—— ? )
- 風 ? ( ? ——前6734年在位)
帝圭嬜 風圭嬜(前6732年——前6666年在位,十五歲時入朝輔政代管天下,十七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帝圭嬜晚年時也效法先帝河圭,沒有在本氏族中挑選接班人,而是重用功勳卓著的驪連氏大酋長泰望,並且親自向上天和大伏羲氏族臣民舉薦泰望為帝位繼承人)
驪連氏/驪畜氏/厘連氏/昆連氏 (前6666年~前6477年)
編輯- 風 ? (前7706年,女媧為帝時封驪連氏於驪山,葛天氏於長葛,陰康氏於太康,共同主管農業生產。前7705年,共工氏不肯聽命於女媧,欲自立為帝。帝女媧命驪連氏率族人與祝融氏族聯合攻打共工氏,將共工氏一族趕往祁連山以北)
- 風 ? ( ? ——前6679年在位)
女帝泰望 風泰望(前6666年——前6631年在位,十七歲被驪連氏部落推選為大酋長,二十五歲入朝中輔佐朝政,一年後帝圭嬜正式確定她為帝位繼承人。三十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帝施公 風施公(前6631年——前6598年在位,帝泰望的侄子。三十七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帝團良 風團良(前6598年——前6554年在位,帝施公是他的父輩。二十八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帝冠象 風冠象(前6554年——前6515年在位,帝團良是他的父輩。前6563年,西戎部落入侵大伏羲氏族的西部邊境。帝團良聽說冠象領導的村子男女都善於打架,便命令冠象為首領,由他在全族中挑選五百名勇士進行訓練,然後前去征討西戎的入侵者。他提出只要男人不要女人,藉以證明衝鋒陷陣男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冠象因其功勳卓著,被帝團良任命為輔政大臣。三十一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帝團伏 風團伏(前6515年——前6477年在位,帝冠象是他的父輩。三十三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伏秧山中墜崖殞命後,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長聯合罷免了赫胥氏的執政權。幾個較大的氏族部落爭奪帝位,大伏羲氏族內部出現了紛爭。這時,純血緣伏羲氏的團暤挺身而出,制止了執政權的爭奪,平息了氏族內部的混亂。於是,各部落一致推舉團暤為帝)
赫胥氏/華胥氏/赤龍氏(前6477年~前6352年)
編輯- 風 ? (帝伏羲封赫胥氏居南,為夏官,號赤龍氏。是大伏羲氏族最初六十四個部落的骨幹,取得政權是最為輕鬆的)
- 風 ? ( ? ——前6486年在位)
女帝伏義 風伏義(前6477年—前6450年在位,十九歲時被赫胥氏族民推舉為本部落的大酋長。三年後,被帝團伏召入帝都輔佐朝政。帝團伏晚年時把她立為帝位繼承人,二十八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娍義 風娍義(前6450年——前6415年在位,帝伏義是她的母輩。十幾歲時就成了本部落青年中的佼佼者,三十三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娍義便把驪連氏葵興留下來做了自己的丈夫,生有兩男一女)
女帝肆杤 風肆杤(前6415年——前6384年在位,帝娍義的女子。四十一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帝歸紋 風歸紋(前6384年——前6367年在位,帝肆杤是他的姑母。四十三歲即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帝伏秧 風伏秧(前6367年——前6352年在位,帝歸紋是他的父輩。二十六歲即位,依然立都於象邑。帝伏秧在華山打獵時被摔死,各部落族民一致認為赫胥氏政治腐敗,難以服眾,已經沒有資格繼續執政了。於是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長聯合罷免了赫胥氏的執政權,並且一致支持團暤為帝)
伏羲氏十五任帝
編輯- 風 ? (前6666年—— ? )
- 風 ? ( ? ——前6359年在位)
女帝團暤 風團暤(前6352年——前6323年在位,二十六歲時就被推選為伏羲氏的大酋長,三十三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帝團暤執政的晚期,重用尊盧氏大酋長秦槍為執政大臣,並把他推舉為帝位繼承人)
尊盧氏 (前6323年~前6178年)
編輯- 風 ? (在燧人氏晚期,燧人氏柯約耶勞的一個分支,於環江上游建元城)
- 風 ? (柯約耶勞的後世沿桑乾河及支流黃水河發展,遷居於渾河、壺流河,建都於代王城)
- 風 ? (再遷都於涿鹿山,建洛烏城)
- 風 ? (北遷於大王店,建都於遂城,定天地之中靈台)
- 風 ? (前7706年,帝女媧封尊盧氏於鴻盧水)
- 風 ? ( ? ——前6332年在位)
女帝秦槍/伏牛山女俠 風秦槍(前6323年——前6288年在位,二十七歲被尊盧氏族人推選為新一任大酋長,三十六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革池 風革池(前6288年——前6254年在位,帝秦槍之女兒。三十八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槍蘭 風槍蘭(前6254年——前6228年在位,帝革池之女兒。十五歲的時候,她的武功就已經成為大伏羲氏族年輕一代中的佼佼者。四十四歲即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三那 風三那 (前6228年——前6196年在位,帝槍蘭之女兒。四十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她先後生下了十幾名兒女,其中有幾位出生後就死了,長大成人的只有生五女二男)
帝革蘭 風革蘭(前6196年——前6178年在位,帝三那之子。帝三那的兒女們都想繼承帝位,但帝三那寵愛小兒子革蘭,最後不顧多數人的反對,推舉他為帝位繼承人。三十三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革蘭死後,大伏羲氏族各部落的大酋長聯合罷免了尊盧氏的執政權,擁立祝融氏大酋長赤禪為帝)
祝融氏 (前6178年~前6078年)
編輯- 風 ? (燧人氏發明利用火的能源為人類造福開始,一直擔當著管理火的重任,故此人們都稱祝融氏為火神)
- 風 ? (三萬年時,居住在崑崙山上的燧人氏族團因雪線下移,被迫分兩路轉移)
- 風 ? (進入長江以南,發展成為燧人氏苗蠻集團即燧人氏的黑虎的一個分支)
- 風 ? (家鄉遭遇大洪水,族民分散逃亡,其中一支轉移到了關中一帶,居住在太白山,這些當與黑虎支祝融氏居住於此有關)
- 風 ? (前7705年,共工氏不肯聽命於女媧,欲自立為帝。帝女媧怒而命火正祝融氏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又命驪連氏率族人與祝融氏族聯合攻打共工氏,將共工氏一族趕往祁連山以北)
- 風 ? ( ? ——前6184年在位)
女帝赤禪 風赤禪(前6178年——前6141年在位,十九歲時就被推舉為祝融氏部落的大酋長,二十五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生有兩個兒子,長附前,次洛槍)
帝洛槍 風洛槍(前6141年——前6124年在位,帝赤禪是他的母親。三十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帝附前 風附前(前6124年——前6110年在位,帝赤禪是他的母親,帝洛槍是他的同母弟弟。前6141年,他的母親帝赤禪去世後,附前的弟弟洛槍繼承了帝位,三十六歲而他自己則快快樂樂地繼續當他的祝融氏部落大酋長。五十三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帝洛前 風洛前(前6110年——前6078年在位,帝赤禪是他的祖母。帝洛槍和帝附前都是他的舅父。他的母親是祝融氏部落的一名普通女子。附前即位稱帝後便開始重用洛前,把他由普通村民逐漸提拔為村長、社長、族長、大酋長,後來又把他調入帝都輔政,正式確定他為帝位繼承人。三十四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 風 ? (帝戲器時,魁隗氏少女與祝融氏少年婚會,魁隗氏少女為了紀念自己的男人,同時也為了給兒子明確身世,便給起名叫祝融。前4827年,帝戲器去世,祝融即位稱帝)
伏羲氏十六任帝
編輯- 風 ? ((前6323年—— ? )
- 風 ? ( ? ——前6096年在位)
女帝桑味 風桑味(前6078——前6044年在位,二十四歲被推選為伏羲氏部落的大酋長,四十二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帝桑味執政的晚年,重用混沌氏大酋長伏紀為相,主持朝政。由於工作出色,桑味便推舉她為帝位繼承人)
後混沌氏 (前6044年~前5884年)
編輯- 風 ? (前7706年,帝女媧封混沌氏於昆吾屯留)
- 風 ? (遷居於黃河以北)
- 風 ? ( ? ——前6051年在位)
女帝伏紀 風伏紀 (前6044年——前6005年在位,二十歲時就當上了混沌氏的大酋長,二十七歲帝桑味把風伏紀召入帝都,封為上相,主持朝政。三年後,帝桑味正式推舉她為帝位繼承人。三十二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隨嬄 風隨嬄 (前6005年——前5970年在位,帝伏紀的外甥女,她的母親和帝伏紀是堂姐妹。二十八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鵬爍 風鵬爍 (前5970年——前5923年在位,帝隨嬄是她的姨母,她的母親是混沌氏的一名普通女子。三十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茜河 風茜河 (前5923年——前5884年在位,帝鵬爍是她的姨母。三十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茜河死後,大伏羲氏族在純血緣伏羲氏大酋長的主持下,召集各部落大酋長開會,聯合罷免了混沌氏的執政權,推舉在抗洪救災中做出重大貢獻的昊英氏大酋長規辛為帝)
皞英氏/潛龍氏 (前5884年~前5763年)
編輯- 風 ? (帝伏羲封昊英氏為潛龍氏,最初的六十四國之一,負責製造甲歷)
- 風 ? (前7706年,帝女媧仍命昊英氏為歷官,主修甲歷,准其居伊水鳴皋)
- 風 ? ( ? ——前5891年在位)
女帝規辛 風規辛 (前5884年——前5847年在位,二十九歲已經是昊英氏大酋長,三十六歲即帝位,遷都於遂城)
女帝金烏 風金烏 (前5847年——前5803年在位,帝規辛的外甥女。三十歲即位,依然立都於遂城)
帝掮師 風掮師 (前5803年——前5763年在位,帝金烏是他的姨母。三十二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遂城。掮師死後,因為沒有確立帝位繼承人,昊英氏部落內亂,有幾個人都想爭奪帝位繼承權,因此發生了窩裡鬥。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長聯合罷免了昊英氏的執政權,推舉純血緣伏羲氏的大酋長雪河為帝)
伏羲氏十七任帝
編輯- 風 ? (前6044年—— ? )
- 風 ? ( ? ——前5776年在位)
女帝雪河 風雪河(前5763——前5722年在位,十七歲被族人推舉為伏羲氏的大酋長,三十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遂城。帝雪河在晚年時推舉有巢氏的大酋長汝信為帝位繼承人。她認為汝信才可以擔當起治國的重任)
後有巢氏 (前5722年~前5649年)
編輯- 風 ? (伏羲女媧氏政權早期的六十四國之一,成為伏羲女媧氏政權的屬國)
- 風 ? (前7706年,帝女媧封有巢氏於朝城,也稱巢邑)
- 風 ? (改名巢邑為朝邑,但其族大部分仍居住在中原的朝邑)
- 風 ? (來定居於今安徽壽縣華祖鄉一帶,以農業和漁業為主)
- 風 ? ( ? ——前5726年在位)
女帝汝信 風汝信(前5722年——前5682年在位,二十五歲被推選為有巢氏首領大酋長,二十九歲即帝位,前5720年遷都於泌陽)
帝羅秦 風羅秦(前5682年——前5649年在位,帝汝信他的姨母。三十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泌陽。葛天氏部落的大酋長風誥利用帝羅秦對他的信任和執掌朝政的方便條件,廣交朝中大臣和各部落的大酋長,大肆擴張自己的政治勢力,不久便控制了整個朝政,完全架空了有巢氏二任帝羅秦。風誥逐漸不把帝羅秦放在眼裡,朝中的大小事情都由他自己說了算)
葛天氏/蓋天氏/青龍氏/蒼龍氏 (前5649年~前5539年)
編輯- 葛天氏一世 風 ? (帝伏羲統一中原後,葛天氏曾作歌八闋,歌頌伏羲氏族東遷創業的史跡,居於豫中平原腹地一處有山有水的地方,最初的六十四國之一。前7720年,帝伏羲命葛天氏居東,為春官,號青龍氏,又稱蒼龍氏)
- 葛天氏二世 風 ? (前7706年,帝女媧命葛天氏於長葛,驪連氏於驪山,陰康氏於太康,共同主管農業生產)
- 葛天氏三世 風 ?
- 葛天氏四世 風 ?
- 葛天氏五世 風勾芒[風句芒] (帝太昊執政時,提升葛天氏勾芒木正為天棟勾陳柱下史總官,並拜為上相,改任長子重代替勾芒木正之職,主東方木星,龍星的觀測)
- 葛天氏六世 風 ?
- 葛天氏七世 風 ?
- 葛天氏八世 風 ?
- 葛天氏九世 風 ?
- 葛天氏十世 風 ?
- 葛天氏十一世 風 ?
- 葛天氏十二世 風 ?
- 葛天氏十三世 風 ?
- 葛天氏十四世 風 ?
- 葛天氏十五世 風 ?
- 葛天氏十六世 風 ?
- 葛天氏十七世 風 ?
- 葛天氏十八世 風 ?
- 葛天氏十九世 風 ?
- 葛天氏二十世 風 ?
- 葛天氏二十一世 風 ?
- 葛天氏二十二世 風 ?
- 葛天氏二十三世 風 ?
- 葛天氏二十四世 風 ?
- 葛天氏二十五世 風 ?
- 葛天氏二十六世 風 ?
- 葛天氏二十七世 風 ?
- 葛天氏二十八世 風 ?
- 葛天氏二十九世 風 ?
- 葛天氏三十世 風 ?
- 葛天氏三十一世 風 ?
- 葛天氏三十二世 風 ?
- 葛天氏三十三世 風 ?
- 葛天氏三十四世 風 ?
- 葛天氏三十五世 風 ?
- 葛天氏三十六世 風 ?
- 葛天氏三十七世 風 ?
- 葛天氏三十八世 風 ?
- 葛天氏三十九世 風 ?
- 葛天氏四十世 風 ?
- 葛天氏四十一世 風 ?
- 葛天氏四十二世 風 ?
- 葛天氏四十三世 風 ?
- 葛天氏四十四世 風 ?
- 葛天氏四十五世 風 ?
- 葛天氏四十六世 風 ?
- 葛天氏四十七世 風 ?
- 葛天氏四十八世 風 ?
- 葛天氏四十九世 風 ?
- 葛天氏五十世 風 ?
- 葛天氏五十一世 風 ?
- 葛天氏五十二世 風 ?
- 葛天氏五十三世 風 ?
- 葛天氏五十四世 風 ?
- 葛天氏五十五世 風 ?
- 葛天氏五十六世 風 ?
- 葛天氏五十七世 風 ?
- 葛天氏五十八世 風 ?
- 葛天氏五十九世 風 ?
- 葛天氏六十世 風 ?
- 葛天氏六十一世 風 ?
- 葛天氏六十二世 風 ?
- 葛天氏六十三世 風 ? ( ? ——前5661年在位)
帝風誥 風風誥 (前5649年——前5614年在位,十九歲時當選為葛天氏部落的大酋長,二十五歲時被帝羅秦召入帝都任執政大臣。三十二歲帝羅秦去世,風誥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和各部落大酋長開會,選舉伏羲女媧氏政權的新一任帝。選舉結果是早在人們意料之中,風誥坐上了伏羲女媧氏政權六十一任帝的寶座,依然立都於泌陽)
女帝峙龍 風峙龍 (前5614——前5571年在位,十幾歲就開始幫助村長處理一些生產和生活上的事情,贏得了族人的好評。後來村長改選,她被選為村長,因才華出眾,又陸續被推選為社長、族長,二十三歲時就被推選為葛天氏部落的大酋長。二十八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泌陽)
女帝達河 風達河 (前5571——前5539年在位,峙龍的外甥女,三十三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泌陽。後主動讓位給陰康氏大酋長荷曲,自己回到了故鄉藤邑安度晚年,前5536年冬天去世)
陰康氏/黃龍氏 (前5539年~前5377年)
編輯- 風 ? (燧人氏東遷時有兩個支脈居住在這裡,一支居住在磬玉山下的平原地帶,稱作陰氏;一支居住在磬玉山高地,稱作康氏)
- 風 ? (陰氏與康氏成為兩個互為婚姻的部落聯合體,始稱作陰康氏)
- 風 ? (前7720年,帝伏羲以陰康氏為中官,號黃龍氏)
- 風 ? (前7706年,帝女媧命陰康氏於太康,葛天氏於長葛,驪連氏於驪山,共同主管農業生產)
- 風 ? ( ? ——前5547年在位)
女帝荷曲 風荷曲 (前5539年——前5496年在位,二十二歲為陰康氏大酋長,於是各部落大酋長共同推舉風荷曲為執政大臣,協助帝達河治理朝政。三十歲即帝位,仍都於泌陽,不久將都城遷回到故都象邑)
女帝達耳 風達耳 (前5596年——前5451年在位,帝荷曲是她的姨母。三十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媒蘭 風媒蘭 (前5451年——前5417年在位,帝達耳是她的姨母。三十七歲即位,依然立都於象邑)
女帝立路 風立路 (前5417年——前5377年在位,帝媒蘭是她的姨母。三十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象邑立路。帝立路終生沒有結婚。六十歲以後,她因體弱多病,政務上的事情基本上都交給了伏羲氏大酋長因康。她已經無法也不可能再推薦本部落的後人上台執政了,便正式宣布推舉純血緣伏羲氏大酋長因康為帝位繼承人)
伏羲氏十八任帝
編輯- 風 ? (前5722年—— ? )
- 風 ? ( ? ——前5389年在位)
女帝因康 風因康 (前5377年——前5346年在位,二十歲被族人推舉為大酋長,二十七歲入帝都主持朝政,三十二歲即帝位,仍立都於象邑。因康晚年時重用朱襄氏大酋長牆爍為執政大臣,立朱襄氏大酋長牆爍為帝位繼承人)
朱襄氏 (前5346年~前5274年)
編輯- 風 ? (朱氏和襄氏兩個部落互為婚姻的部落聯合體叫朱襄氏)
- 風 ? (前7720年,帝伏羲以朱襄氏為左監)
- 風 ? (前7706年,帝女媧命朱襄氏為史官,居柘城,主造書契)
- 炎帝 風爍旺 ( ? ——前5361年在位,活到一百零九歲)
女帝牆爍 風牆爍 (前5346年——前5303年在位,十八歲被推舉為本部落的大酋長,二十七歲帝因康把風牆爍召入都邑任命她為執政大臣,三十三歲即帝位,仍立都於象邑)
女帝澤治 風澤治 (前5303年——前5274年在位,二十三歲帝牆爍正式任命風澤治為輔政大臣,輔佐朝政。四十三歲即帝位,仍立都於象邑。在澤治執政的後期,她已經無法控制大伏羲氏族的整個局面了。幾個勢力強大的部落,不僅不服從她的命令,甚至還喊出口號要與朱襄氏爭奪帝位。在這種情況下,她不敢繼續把帝位傳給本部落的後人,便推薦了伏羲氏年輕的大酋長渭茂為帝位繼承人)
伏羲氏十九任帝
編輯- 風 ? (前5346年—— ? )
- 風 ? ( ? ——前5288年在位)
女帝渭茂 風渭茂 (前5274——前5241年在位,二十一歲被推舉為伏羲氏部落的大酋長,三十三歲帝澤治召入帝都,任命為執政大臣。三十五歲即帝位,仍立都於象邑。帝渭茂到了執政的後期,由於年老體衰,沒有能力再親臨各部落去工作,她便召無懷氏的大酋長蒼芒入都輔政,任命她為執政大臣。因為蒼芒工作出色,後來帝渭茂便推舉她為帝位繼承人)
無懷氏(前5241年~前5175年)
編輯- 風 ? (燧人氏東遷分流於北方的風姓支脈,居住地主要集中在今河南焦作市的武陟縣和溫縣一帶,武陟縣古稱懷邑)
- 風 ? (前7706年,帝女媧封無懷氏於裴城)
- 風 ? ( ? ——前5256年在位)
帝蒼芒 風蒼芒(前5241年——前5209年在位,二十三歲為無懷氏部落的大酋長,二十七歲帝渭茂提拔風蒼芒為執政大臣,留在帝都輔佐朝政。三十八歲即帝位,仍立都於象邑)
帝節曲 風節曲(前5209——前5175年在位,帝蒼芒是她的姨母。三十五歲即帝位,仍立都於象邑。在節曲執政時期,女媧氏開始爭奪帝位,爭奪大伏羲氏的執政權。在這種情況下,帝節曲為了維護大伏羲氏族的完整和統一,晚年時只好推薦純血緣伏羲氏的大酋長風和為帝位繼承人)
伏羲氏二十任帝至伏羲氏二十四帝
編輯- 風 ? (前5241年——前5205年在位)
帝風和 風風和(前5175年——前5151年在位,十七歲被推選為本部落的大酋長,四十七歲即帝位,仍立都於象邑)
帝節氏 風節氏(前5151年——前5117年在位,仍立都於象邑)
帝太河 風太河(前5117年——前5073年在位,遷都於宛丘)
帝大耀 風大耀(前5073年——前5035年在位,仍立都宛丘)
帝節芒 風節芒(前5035年——前5008年在位,仍立都宛丘。炎帝魁隗氏率族人入主中原,純血緣伏羲氏族人被迫放棄中原,退守山東半島,自此退出中原的歷史舞台)
女媧氏
編輯- 女媧氏二世 風 ? (前7653年—— ? )
- 女媧氏三世 風 ?
- 女媧氏四世 風 ?
- 女媧氏五世 風 ? (帝太昊娶五世女媧氏女子為妻,生有四子。長子名重,次子名該,三子名修,四子名熙)
- 女媧氏六世 風皇娥[風書戚] (白帝太昊的次子風該的妻,帝少昊風摯的母親)
- 女媧氏七世 風 ? (帝少昊有兩位重要的妻子。一位是女媧氏族的女子「羲和」,一位是西陵氏女子「常羲」。羲和和常羲後來發展成為兩大部族,是伏羲女媧政權的重要力量)
- 女媧氏八世 風 ?
- 女媧氏九世 風 ?
- 女媧氏十世 風 ?
- 女媧氏十一世 風 ?
- 女媧氏十二世 風 ?
- 女媧氏十三世 風 ?
- 女媧氏十四世 風 ?
- 女媧氏十五世 風 ?
- 女媧氏十六世 風 ?
- 女媧氏十七世 風 ?
- 女媧氏十八世 風 ?
- 女媧氏十九世 風 ?
- 女媧氏二十世 風 ?
- 女媧氏二十一世 風 ?
- 女媧氏二十二世 風 ?
- 女媧氏二十三世 風 ?
- 女媧氏二十四世 風 ?
- 女媧氏二十五世 風 ?
- 女媧氏二十六世 風 ?
- 女媧氏二十七世 風 ?
- 女媧氏二十八世 風 ?
- 女媧氏二十九世 風 ?
- 女媧氏三十世 風 ?
- 女媧氏三十一世 風 ?
- 女媧氏三十二世 風 ?
- 女媧氏三十三世 風 ?
- 女媧氏三十四世 風 ?
- 女媧氏三十五世 風 ?
- 女媧氏三十六世 風 ?
- 女媧氏三十七世 風 ?
- 女媧氏三十八世 風 ?
- 女媧氏三十九世 風 ?
- 女媧氏四十世 風 ?
- 女媧氏四十一世 風 ?
- 女媧氏四十二世 風 ?
- 女媧氏四十三世 風 ?
- 女媧氏四十四世 風 ?
- 女媧氏四十五世 風 ?
- 女媧氏四十六世 風 ?
- 女媧氏四十七世 風 ?
- 女媧氏四十八世 風 ?
- 女媧氏四十九世 風 ?
- 女媧氏五十世 風 ?
- 女媧氏五十一世 風 ?
- 女媧氏五十二世 風 ?
- 女媧氏五十三世 風 ?
- 女媧氏五十四世 風 ?
- 女媧氏五十五世 風 ?
- 女媧氏五十六世 風 ?
- 女媧氏五十七世 風 ?
- 女媧氏五十八世 風 ?
- 女媧氏五十九世 風 ?
- 女媧氏六十世 風 ?
- 女媧氏六十一世 風 ?
- 女媧氏六十二世 風 ?
- 女媧氏六十三世 風 ?
- 女媧氏六十四世 風 ?
- 女媧氏六十五世 風 ?
- 女媧氏六十六世 風 ?
- 女媧氏六十七世 風 ?
- 女媧氏六十八世 風 ?
- 女媧氏六十九世 風 ?
- 女媧氏七十世 風 ?
- 女媧氏七十一世 風 ? (帝節曲執政時期,女媧氏開始爭奪帝位,女媧氏便宣稱如果下一屆帝繼續由無懷氏擔任,女媧氏部落就退出大伏羲氏族聯盟,宣告獨立)
- 女媧氏七十二世 風 ? (帝節氏執政時期,女媧氏大酋長公然向伏羲氏政權挑戰,便率領族民在宛丘西「一溜十八崗」的高地上修建了女媧城,對伏羲氏政權構成了很大威脅)
- 女媧氏七十三世 風 ? (帝太河執政時期,女媧氏部落繼續和伏羲氏對抗,隔三岔五就向伏羲氏部落挑釁,攪擾得伏羲氏不得安寧,帝太河只好將帝都遷到了帝太昊時所建的宛丘)
- 女媧氏七十四世 風 ? (帝大耀執政時期,大伏羲氏族混亂更加嚴重,女媧氏部落不僅公開叛離大伏羲氏族,聯合其他部落,攻打純血緣伏羲氏)
女媧氏七十五世 女媧帝 風 ? (帝節芒即位後不久,女媧部落的大酋長公開宣布稱帝,立都於宛丘西一溜十八崗的女媧城,自此大伏羲氏族內部更加混亂,你爭我奪,相互攻殺赤。帝魁隗乘大伏羲氏族內部混戰之際,率領長江流域數十個部落北征,向伏羲女媧氏政權發難,女媧氏此刻為求自保都紛紛向魁隗氏投降)
炎帝兩氏
編輯魁隗氏 (前5008年~前4513年)
編輯- 桑水氏/赤水氏 聽訞 ( ? ——前5010年在位,把赤水氏大酋長的位置讓給姜魁隗)
赤帝/帝魁隗 姜魁隗[姜柱](前5008年——前4951年在位,魁隗的母親是有蟜氏的女首領任姒,父親是少典氏部落的一名普通男子。少典生兩子:長子炎帝、次子勖其。魁隗十九歲當上了赤水氏部落的大酋長,二十一歲即帝位,廢棄了伏羲氏的都城宛丘,立都於陳倉)
帝炎居 姜炎居(前4951年——前4918年在位,父親是帝魁隗,母親是赤水氏的女子聽訞。四十五歲即帝位,將帝都遷到了祁連山以東古浪河畔的古浪鎮)
女帝節並 姜節並(前4918年——前4876年在位,帝炎居是她的舅父,她的母親是帝炎居的妹妹。二十二歲即帝位,將帝都遷於偏城)
帝戲器 姜戲器(前4876年——前4827年在位,帝節並的族侄。二十三歲即帝位,遷都於不周山)
帝祝融 姜祝融(前4827年——前4781年在位,依然立都於不周山。帝祝融的母親魁隗氏少女與祝融氏少年婚會,雖然出生於魁隗氏族,實乃祝融氏之後。祝融少年時便以才德出眾而聞名於世。帝戲器看他是棵好苗子,便對他進行重點培養,使其精通治國之道,晚年時帝戲器將祝融立為帝位繼承人)
- 帝長琴 姜長琴(帝祝融娶驪山氏女子為妻,生一子長琴,立為帝位繼承人。帝祝融死後,長子長琴即位稱帝,共工氏不服,率本部族眾征討。長琴也率領祝融氏族人與其對抗,雙方進行了一場惡戰。結果,共工擊敗了祝融之子長琴,長琴被迫放棄帝位,帶領著祝融氏部族離開帝都。共工進入帝都,宣布自立為帝,此後長琴的這一支脈改稱炎帝祝融氏,仍與共工氏所對抗,此後數十年,兩個部族經常因為生活和生產上的一些事情發生爭鬥)
帝共工 姜共工(前4781年——前4740年在位,立都西於川。帝共工母親和共工氏族人婚會,共工氏男子走婚於魁隗氏族,與魁隗氏女子成婚生下了一名男子,取名共工。前4766年,神農氏第十代大酋長姜農以討伐叛亂為由,率中原各部落聯合西征,擊敗了魁隗氏族。帝共工失去帝位,仍為本部落大酋長,繼續執政二十五年,其死後傳位於侄子姜后土。但其宗族所屬部落的勢力依然十分強大,一直與執政的神農氏相對抗)
- 姜后土(前4740年--前4696年在位,死後傳位於侄子姜噎鳴)
- 姜噎鳴(前4696年--前4676年在位,死後傳位於族弟姜信)
- 姜信(前4676年--前4643年在位,死後傳位於侄子姜赤召)
- 姜赤召(前4643年--前4603年在位,死後傳位於侄子姜牆夷)
- 姜牆夷(前4603年--前4584年在位,死後傳位於族弟姜捷個)
- 姜捷個(前4584年--前4557年在位,死後傳位於族弟姜大笪)
- 姜大笪(前4557年--前4535年在位,死後傳位於族弟姜大漢)
- 姜大漢(前4535年--前4515年在位,死後傳位於族侄姜夸父)
- 姜夸父(前4515年--前4513年在位,被黃帝政權所滅)
神農氏 (前5032年~前4513年)
編輯- 神農氏第一代 姜 ?(前5032年---前5001年在位,為伏羲女媧政權的大典氏,為柱下史,世居秦嶺以南的華陽地區。神農與魁隗為兄弟,他們的父親皆為伏羲女媧氏集團的柱下史姜柱,世居秦嶺以南的華陽地區。神農為長子,襲父爵為柱下史,魁隗為次子)
- 神農氏第二代 姜 ?(前5001年---前4966年在位,炎帝魁隗氏稱帝後恐神農氏與其爭奪帝位,便將神農氏一族封在了洛水流域的熊耳山,仍襲柱下史之職)
- 神農氏第三代 姜 ?(前4966年---前4930年在位)
- 神農氏第四代 姜 ?(前4930年---前4896年在位)
- 神農氏第五代 姜 ?(前4896年---前4857年在位)
- 神農氏第六代 姜 ?(前4857年---前4828年在位)
- 神農氏第七代 姜 ?(前4828年---前4806年在位)
- 神農氏第八代 姜 ?(前4806年---前4788年在位)
- 神農氏第九代 姜 ?(前4788年---前4767年在位)
烈山氏/厲山氏/連山氏 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 姜羭紇(前4766年——前4733年在位,神農乘炎帝魁隗氏內亂之機,聯合中原地區各氏族各大部落西征,姜共工被迫讓出帝位,建立炎帝神農氏政權,初都於陳留,前4761年遷都於宛丘。帝神農共有三子:長子臨魁初封為烈山氏,帝神農命他遷居關中西部,在那裡發展神農氏的勢力。次子名叫姜居,被帝神農封為連山氏,命他遷居江南,在江南推廣炎帝族的政治主張。三子名叫姜石年,帝神農封他為伊耆氏,又稱伊祁氏,命他遷居渭水以西至秦嶺一帶,領導當地部落發展農業和畜牧業。姜石年後來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專門從事醫學研究,使神農氏的醫藥事業得以延續和發展)
帝臨魁 姜臨魁[姜雨、姜大隗](前4733年——前4692年在位,父親是炎帝神農,母親是莽水氏之女聽談。二十四即帝位,遷回都於陳留。帝臨魁娶了三位妻子,先後生下了十幾個兒女,但這些子女全都智力平平,唯有少妻生的小兒子姜承一枝獨秀,從小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帝臨魁認為他是繼承帝業的最佳人選,晚年時便把他立為帝位繼承人)
帝承 姜承[姜號](前4692年——前4655年在位,父親是炎帝臨魁。二十歲即帝位,前4689年遷都窮桑)
帝明 姜明[姜鈫、姜穗相](前4655年——前4628年在位,父親是炎帝承,母親是帝承的三夫人。二十歲即帝位,前4652年遷都於嗚皋。前4638年興起於黃河以北的史皇倉頡氏強大起來,公然稱帝,與炎帝神農氏政權相對抗。帝明既而南巡至五嶺,接得婺僊女生祿續。帝明奇之,欲使嗣位。祿續固讓其兄,不敢奉命。帝明於是立帝宜為嗣,治北北,封王為涇陽王,治南方,號赤鬼國。涇陽王娶洞庭君之女神龍生貉龍君,貉龍君娶帝來之女嫗姬生百男,是為百越之祖)
帝宜 姜宜[姜直、姜燕麥、姜宣](前4628年——前4582年在位,帝明的長子,初封在淶源。十五歲時,父親為了考察他的工作能力,派他去管理物質和文化比較落後的宜陽,讓他獨力治理該地。二十一歲即帝位,遷都於宜陽。前4584年九黎族首領風虺在河北稱帝,國號「冀」。勢力強大的九黎族對炎帝神農氏政權構成了很大威脅,帝姜宜命他的兒子姜來駐守淶源,以防九黎族人進犯)
帝來 姜來[姜笄](前4582年——前4563年在位,父親是炎帝宜。帝宜娶伏羲氏女子為妻,生下了姜來。五十歲稱帝,前4581年遷都於榆林。帝來晚年時,中國北方有兩股勢力強大起來。一是九黎蚩尤氏佔據了太行山以東數千里之地,對中原地區正虎視眈眈。二是崛起於西部甘陝地區的軒轅氏,他們正在沿桑乾河流域快速地向東部發展,企圖與九黎蚩尤氏爭奪太行山以東的廣闊地域)
- 姜節莖[姜並初、姜薦] (姜來的兒子,早死,沒能繼承帝位)
帝克 姜克[姜里、姜厘、姜揬、姜縉雲、姜孟朝](前4563年——前4539年在位,祖父是炎帝來,父親是姜節莖。十六歲時,祖父帝來把他封在承留,二十一歲即帝位,前4558年遷都於古陽。前4545年,東夷人騷擾和入侵神農氏東部邊境,姜克命他的兒子十七歲的姜榆罔領兵駐守舊都伊川,並且在那裡招募和籌建軍隊,與東夷人作戰。姜榆罔不僅武功高強,而且精通戰法。他多次擊退東夷人的進攻,狠狠地打擊了侵略者。姜克非常欣喜,對兒子進行了表揚和嘉獎)
帝榆罔 姜榆罔[姜參盧](前4539年——前4513年在位,父親是炎帝克。二十二歲即帝位,初都於伊川,前4536年遷都於窮桑,前4532年又遷回都於伊川,前4527年再遷都於榆林.軒轅氏平定了四方,姜榆罔自知無力與軒轅氏抗爭,只好答應讓出帝位.黃帝降封炎帝姜榆罔為諸侯,封在洛水盧氏城.姜榆罔不肯受封,棄爵率家人遷徙江南,後定居湖南茶鄉,於是以醫為業,逝於前4494年)
九黎氏 (前4620年~前4404年)
編輯- 姜鼿 (前4620年--前4583年在位,帝虺的叔父,為九黎氏的創始人。率族人由故鄉嶓冢山由西向東一路游牧,進入玉邦河流域定居下來)
帝虺 姜虺 (前4582年--前4556年在位,姜鼿去世,族人推選姜虺為大酋長,建都於龍門。不久又自立為帝,國號為冀,史稱冀州)
帝吼 姜吼 (前4555年--前4540年在位,父親是帝虺。三十二歲即位,將帝都遷至東暖泉,於桑乾河南岸)
帝蚩尤/阪泉氏 姜蚩尤 (前4539年--前4515年在位,父親是帝吼。十七歲即帝位,把國都遷到了涿鹿,涿鹿西南有一名泉稱作阪泉,所以他便自號阪泉氏。帝蚩尤時與黃帝軒轅氏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經過十幾年的征戰,軒轅氏和神農氏聯合擊敗了蚩尤氏,並將蚩尤殘忍地殺死。這場戰爭便是中國遠古歷史上著名的涿鹿、阪泉之戰。蚩尤族雖然兵敗,但並不屈服於黃帝政權,仍與黃帝族展開頑強的鬥爭)
帝蚩啄 姜蚩啄 (前4514年--前4493年在位,父親是帝吼。長兄帝蚩尤兵敗被軒轅氏殺害,族人擁立姜蚩啄即帝位,立都於狼山西北的沙城)
帝回虻 姜回虻 (前4492年--年前4464年在位,父親是帝蚩啄。黃帝軍隊一路進攻,帝回虻率族人逃離都城往東逃竄,經今北京市的延慶,繼續往東,翻過燕山,進入今河北的承德市境內,建都於霧靈山。好在黃帝姬芒沒有繼續東征,回虻得以在霧靈山一隅安居下來)
帝螭 姜螭 (前4463年--前4435年在位,父親是帝回虻,是帝回虻的少妃所生。黃帝軒轅氏政權出動大批軍隊,兵分兩路越過燕山向九黎蚩尤氏部落發起猛烈的進攻。帝螭率族人穿過今興隆縣進入唐山境內後,稍事休息又繼續南進,穿過遵化、玉田、豐南,直至灤南縣,這才在灤南安居下來,並在當地重建都城。因為一路逃奔至此,便給都城命名為倴城。於是,姜螭便又在冀東建起了偏安小朝廷)
帝蚦 姜蚦 (前4434年--前4404年在位,帝姜螭的長子。前4432年,黃帝豕施行軍事擴張政策,出兵東征,攻打偏安於冀東的九黎蚩尤氏政權。帝蚦兵敗只好棄城逃亡,隨行的族眾多達數千人。一行直奔東北部山區。時值盛夏,酷熱難當,軒轅軍追至今古馬鎮一帶,將士叫苦,軍心浮動,於是便停止了追擊,不久便撤軍了。這時帝蚦率族人已經逃至今灤縣一帶,聞黃帝軍隊已經撤離,便駐紮下來,在當地開闢疆土,建城立都。前4404年,黃帝本決定趁其羽翼未豐迅速出兵剿滅,帝蚦率族民英勇反擊,直至戰死。只有少數倖存者逃入燕山東部的老齡,他們隱姓埋名,改族號為墨胎氏)
史皇氏 (前4637年~前4528年)
編輯- 風侯岡 (倉頡的母親,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領,主要活動在渭水流域)
史皇一世/倉帝/帝頡 倉頡[風頡] (前4637年--前4596年在位,二十三歲被族人推選為大酋長。當時正是炎帝神農氏帝明執政,倉頡認為自己獨霸一方,於是拒絕朝拜炎帝,並且率族人東征。佔據了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三十歲旋即自立為帝,立都於陽武)
史皇二世 帝菊 倉菊[風菊](前4596年--前4587年在位,依然立都於陽武)
史皇三世 帝虞 倉虞[風虞](前4587年--前4568年在位,依然立都於陽武)
史皇四世 帝樂 倉樂[風樂](前4568年--前4546年在位,依然立都於陽武)
史皇五世 帝碩 倉碩[風碩](前4546年--前4528年在位,,依然立都於陽武。北方軒轅氏入侵倉頡氏的統治區域,倉頡五世被擊敗後,率族人投降,旋即去帝號。倉頡六世以後,倉頡氏一直在黃帝軒轅氏朝中擔任典史官)
黃帝
編輯有熊氏
編輯- 有熊氏一世 公孫少典 (系無懷氏所生,娶有蟜氏女安登,曰任姒為妃生兩子:長子炎帝、次子勖其)
- 有熊氏二世 公孫勖其 (則嗣父少典之位,世為諸侯,故以公孫為姓。娶妃扶胥氏,生子二,長子臣駓、次子箕文)
- 有熊氏三世 公孫臣駓 (襲父職,娶妃蜀山氏,生子芒昧)
- 有熊氏四世 公孫芒昧 (襲父職,娶妃逿伊氏,生子夷粟)
- 有熊氏五世 公孫夷粟 (襲父職,娶妃女儀氏,生子柏堅)
- 有熊氏六世 公孫柏堅 (襲父職,娶妃赤水氏,生子諱節)
- 有熊氏七世 公孫諱節 (襲父職,娶妃鉅間氏,生子赫明)
- 有熊氏八世 公孫赫明 (襲父職,娶妃廔利氏,生子封胥)
- 有熊氏九世 公孫封胥 (襲父職,娶妃女娥氏,生子依盧)
- 有熊氏十世 公孫依盧 (襲父職,娶妃九方氏,生子二,長子啟昆、次子桓)
少典軒轅氏 (前5089年——前4936年)
編輯- 少典軒轅氏一世 槍術(前5089年——前5049年在位,女性。槍術的母親為雷澤氏,因以龜和黿為圖騰,故而稱天黿氏,後被訛傳為軒轅氏,於是天黿氏就變成了軒轅氏)
- 少典軒轅氏二世 茴芒(前5049年——前5016年在位,女性。立都於嵐皋)
- 少典軒轅氏三世 赤哲 (前5016年——前4969年在位,女性。立都於長安)
- 少典軒轅氏四世/有熊氏十一世 大迥[公孫啟昆](前4969年——前4936年在位,娶有蟜氏之女附寶為妃,因走婚入贅於方雷氏部落,被推選為大酋長,立都於千陽。大迥死後傳位給方雷氏女附寶的兒子黃夷,始稱姬姓黃夷氏)
姬姓黃夷氏 (前4936年——前4513年)
編輯- 姬姓黃夷氏一世 人文初祖/新朝太初祖 土德王/帝鴻氏 姬黃夷[公孫黃夷、公孫伯荼](前4936年——前4900年在位,立都於軒轅谷,少年時便在家中發明了獨輪車。古時候稱車蓬為「軒」,車輪為「轅」,因黃夷發明了獨輪車,人們便稱他為軒轅氏)
- 姬姓黃夷氏二世 姬大號 (前4900年——前4861年在位,立都於鎮原)
- 姬姓黃夷氏三世 姬節過 (前4861年——前4813年在位,立都於姬塬)
- 姬姓黃夷氏四世 姬號澤(前4813年——前4774年在位,立都於雷牙)
- 姬姓黃夷氏五世 姬葛應(前4774年——前4741年在位,立都於黃龍)
- 姬姓黃夷氏六世 姬回樣(前4741年——前4706年在位,立都於方山)
- 姬姓黃夷氏七世 姬昌奎(前4706年——前4663年在位,立都於軒崗)
- 姬姓黃夷氏八世 姬象爻[姬象女](前4663年——前4609年在位,立都於天鎮。炎、黃、共工戰爭,黃帝勝)
- 姬姓黃夷氏九世 姬連邦(前4609年——前4558年在位,立都於南天門。炎、蚩、黃、共工戰爭,黃帝勝)
- 姬姓黃夷氏十世 姬邦卉[姬邦共](前4558年——前4514年在位,親父是少典軒轅氏十三任大酋長姬連邦。立都於雲州,南征北戰,東討西殺,先後征服了倉頡氏、蚩尤氏、少昊氏、魁隗氏、神農氏,還沒來得及坐上帝位就病死了)
黃帝軒轅氏 (前4513年——前4053年)
編輯帝芒 姬芒 (前4514年——前4476年在位,父親是少典軒轅氏十四任大酋長姬邦卉。三十歲繼承黃夷氏大酋長之位,遂在原涿鹿城以北重建都城,仍稱涿鹿城,前4513年三十一歲正式稱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稱『天子』的人,建立黃帝政權)
帝蔡 姬蔡 (前4476年——前4437年在位,父親是黃帝芒。依然立都於涿鹿)
帝豕 姬豕 (前4437年——前4416年在位,父親是黃帝蔡。依然立都於涿鹿,對十四個部族分封和賜姓)
帝本 姬本 (前4416年——前4383年在位,父親是黃帝豕。依然立都於涿鹿。前4404年,黃帝本滅掉九黎蚩尤氏政權,黃帝軒轅氏政權自十四任少典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前4557年開始起兵與九黎蚩尤氏爭奪冀州,陸續征戰了一百五十餘年才滅掉蚩尤氏)
帝常 姬常 (前4383年——前4366年在位,父親是黃帝豕。黃帝本是姬常的長兄。姬本稱帝後不久,便把他正式封在了武安。依然立都於涿鹿)
帝號 姬號 (前4366年——前4330年在位,父親是黃帝本,母親是黃帝本少妃姜氏。黃帝常是姬號的叔叔。立都於霍山)
帝咁 姬咁 (前4330年——前4303年在位,父親是黃帝號。黃帝號娶荊山氏女子為妃,生一子姬咁。姬咁十幾歲時便開始在朝中幫助父親處理政務,成了父親的得力助手。二十歲時娶有熊氏女子為妻,生下了長子姬轉茸。二十五歲正式即位稱帝,立都於陽平)
帝傳茸 姬傳茸 (前4303年——前4278年在位,父親是黃帝咁,母親為有熊氏女子。十幾歲時就成了出名的少年才子。不久,他被父親召入帝都學習政務,迅速成長為一個精通政務的能臣。前4310年,黃帝咁封長子姬轉茸於澠池。前4308年,姬轉茸娶炎帝神農氏後裔姜氏為妻。前4305年,姬轉茸的妻子姜氏在澠池宮中生下了一名男嬰,取名姬貫俞。前4304年,姬轉茸奉命入朝輔政。二十六歲正式即天子位,依然立都於陽平)
帝貫俞 姬貫俞 (前4278年——前4258年在位,帝傳茸的長子,母親是炎帝神農氏後裔姜氏。前4285年,帝轉茸封長子姬貫俞於宜陽。二十八歲即帝位,立都於宜陽)
帝恚文 姜恚文 (前4258年——前4219年在位,姜恚文是炎帝大隗氏祝融後裔,入贅於黃帝族後很快就成了黃帝姬貫俞的得力助手。黃帝貫俞的行為正合了他的心意,他便乘機廣交朝中大臣,樹立自己的威望。黃帝貫俞因縱慾過度,突然間暴病身亡,眾大臣紛紛推選姜恚文為新一任黃帝,立都於劉寨)
大鴻氏/帝鴻氏 帝成契 姜成契[姜鴻](前4219年——前4184年在位,姜成契是炎帝魁隗氏共工後裔,因入贅於黃帝族,成為黃帝政權朝中的重臣,後被推舉為帝,立都於洎城)
縉雲氏 帝仡諒 酉仡諒 (前4184年——前4140年在位,酉仡諒是炎帝魁隗氏後裔縉雲氏的後代,先祖因入贅於黃帝族,被黃帝賜姓為酉,成為黃帝族人,後被推舉為帝,依然立都於洎城)
帝江陽 祁江陽 (前4140年——前4106年在位,祁江陽先祖是炎帝神農氏,他的父親娶黃帝軒轅氏嫡系女子為妻,入贅於黃帝族,成為黃帝朝中的重臣。黃帝姬豕統一全國後,封炎帝神農氏後人於盧氏,賜姓為祁,後被推舉為帝,立都於祁家,遷都於祁家河)
帝昌塊 依昌塊 (前4106年——前4075年在位,依昌塊是黃帝軒轅氏姬姓後裔,因為有功於黃帝政權,被封在解池,並且賜姓為依,後被推舉為帝,遷都於雙池)
帝號次 祁號次 (前4075年——前4053年在位,祁號次是炎帝神農氏後裔,他的母親是十四任黃帝依昌塊的妹妹。因為十四任黃帝自己沒有兒子,就把黃帝政權交給了他的外甥祁號次,遷都於軒崗。那時候,東夷少昊集團聯合江南三苗九黎族和炎帝后裔的共工、祝融等部落,大舉進攻黃帝族統治的區域,沒辦法的黃帝祁號次北遷至雲中山北端的軒崗要做一個偏安一隅的安樂王。少昊部首領風清嚳,再次出兵北伐,攻打退守涿鹿的黃帝軒轅氏政權。兵微將寡的祁號次無力抵抗,被迫讓出帝位,向少昊金天氏政權稱臣)
金天氏/窮桑氏/桑丘氏/雲陽氏/清陽氏
編輯風姓金天氏
編輯- 金天氏一世 風該 (帝太昊之次子,被親父任命為金正,號蓐收,又稱金天氏,主西方金星的觀測。生二子,長摯後為帝少昊,次缺名承襲金天氏大酋長)
- 金天氏二世 風 ? (該之次子,帝少昊之弟)
- 金天氏三世 風 ?
- 金天氏四世 風 ?
- 金天氏五世 風 ?
- 金天氏六世 風 ?
- 金天氏七世 風 ?
- 金天氏八世 風 ?
- 金天氏九世 風 ?
- 金天氏十世 風 ?
- 金天氏十一世 風 ?
- 金天氏十一世 風 ?
- 金天氏十二世 風 ?
- 金天氏十三世 風 ?
- 金天氏十四世 風 ?
- 金天氏十五世 風 ?
- 金天氏十六世 風 ?
- 金天氏十七世 風 ?
- 金天氏十八世 風 ?
- 金天氏十九世 風 ?
- 金天氏二十世 風 ?
- 金天氏二十一世 風 ?
- 金天氏二十二世 風 ?
- 金天氏二十三世 風 ?
- 金天氏二十四世 風 ?
- 金天氏二十五世 風 ?
- 金天氏二十六世 風 ?
- 金天氏二十七世 風 ?
- 金天氏二十八世 風 ?
- 金天氏二十九世 風 ?
- 金天氏三十世 風 ?
- 金天氏三十一世 風 ?
- 金天氏三十二世 風 ?
- 金天氏三十三世 風 ?
- 金天氏三十四世 風 ?
- 金天氏三十五世 風 ?
- 金天氏三十六世 風 ?
- 金天氏三十七世 風 ?
- 金天氏三十八世 風 ?
- 金天氏三十九世 風 ?
- 金天氏四十世 風 ?
- 金天氏四十一世 風 ?
- 金天氏四十二世 風 ?
- 金天氏四十三世 風 ?
- 金天氏四十四世 風 ?
- 金天氏四十五世 風 ?
- 金天氏四十六世 風 ?
- 金天氏四十七世 風 ?
- 金天氏四十八世 風 ?
- 金天氏四十九世 風 ?
- 金天氏五十世 風 ?
- 金天氏五十一世 風 ?
- 金天氏五十二世 風 ?
- 金天氏五十三世 風 ?
- 金天氏五十四世 風 ?
- 金天氏五十五世 風 ?
- 金天氏五十六世 風 ?
- 金天氏五十七世 風 ?
- 金天氏五十八世 風 ?
- 金天氏五十九世 風 ?
- 金天氏六十世 風 ?
- 金天氏六十一世 風 ?
- 金天氏六十二世 風 ?
- 金天氏六十三世 風 ?
- 金天氏六十四世 風 ?
- 金天氏六十五世 風 ?
- 金天氏六十六世 風 ?
- 金天氏六十七世 風 ?
- 金天氏六十八世 風 ?
- 金天氏六十九世 風 ?
- 金天氏七十世 風 ?
- 金天氏七十一世 風 ?
- 金天氏七十二世 風 ?
- 金天氏七十三世 風 ?
- 金天氏七十四世 風 ?
- 金天氏七十五世 風 ?
- 金天氏七十六世 風 ?
- 金天氏七十七世 風 ?
- 金天氏七十八世 風 ?
- 金天氏七十九世 風 ?
- 金天氏八十世 風 ?
- 金天氏八十一世 風 ?
- 金天氏八十二世 風 ?
- 金天氏八十三世 風 ?
- 金天氏八十四世 風 ?
- 金天氏八十五世 風 ?
- 金天氏八十六世 風 ?
- 金天氏八十七世 風 ?
- 金天氏八十八世 風 ?
- 金天氏八十九世 風 ?
- 金天氏九十世 風 ?
己姓金天氏
編輯- 金天氏九十一世 少昊/少皞/少皓/少顥/小昊/小皞/小皓/小顥 白帝/帝鷙/帝俊 風玄枵[己玄枵、風鷙、己鷙、己質] (八十四年在位,前4510年帝芒封玄枵為東夷鳥師大司馬,賜姓為己,稱作己鷙。自此,風姓少昊氏改姓為己)
- 金天氏九十二世 己 ?
- 金天氏九十三世 己 ?
- 金天氏九十四世 己 ? (前4436年,帝豕對十四個部族分封,封少昊青陽於江水)
- 金天氏九十五世 己 ?
- 金天氏九十六世 己 ?
- 金天氏九十七世 己 ?
- 金天氏九十八世 己 ?
- 金天氏九十九世 己 ?
- 金天氏百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一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二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三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四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五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六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七世 己 ? ( ? ——前4059年在位)
朱宣天子
編輯帝清嚳/帝少昊 己清嚳(前4053年——前4018年在位,二十歲時就被推選為東夷少昊集團的大酋長,二十六歲出兵北伐,兵困涿鹿城,逼迫末代黃帝祁號次讓出帝位,立都於窮桑)
帝犬 己犬(前4018年——前3983在位,帝清嚳的少子。帝清嚳納青城女子犬氏為妃,生下了少子己犬。己犬從小勤奮好學,能文能武,在帝清嚳的諸子中,是一位佼佼者。因此,帝清嚳晚年時立下遺囑,他死後傳位給少子己犬。己犬二十八歲即帝位,立都於高青)
帝罄/帝箐 己罄[己箐](前3983年——前3947年在位,父親是帝犬。帝犬娶北方玄枵氏女子為妃,生下一子,取名為箐。己箐二十二歲即帝位,立都於觀城)
帝暘珢 己暘珢(前3947年——前3918年在位,父親是帝箐。帝箐娶羲和氏女子為妃,生下了兒子暘珢。十七歲時父親把他封在了海陽,讓他獨自管理一個區域。二十七歲即帝位,立都於海洋)
帝琨 己琨(前3918——前3885年在位,父親是帝暘珢。己暘珢為帝時前往各部落巡視,在諸城結識了羲和氏女子伃兒,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琨。己琨二十五歲即帝位,立都於景芝)
帝暢葵 己暢葵(前3885年——前3825年在位,父親是帝琨。帝琨娶羲和氏女子清兒為妻,立為少妃,將她封在清青,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暢楑。己暢楑跟隨母親在封地清青長大,十歲時被確定為天子繼承人。十七歲即位稱帝,立都於洺州)
- 己昌吉 (帝己暢楑封少子昌吉於城陽,昌吉娶當地女子為妻,生下一子,取名匠敬)
帝匠敬/帝清陽 己匠敬[己清陽](前3825年——前3790年在位,祖父是帝暢楑,父親是帝暢楑的少子昌吉。帝暢楑很看好這個聰明能幹的孫子,晚年時把他召入朝中輔政,有意要立他為帝位繼承人。於是他的十幾位兒子和孫子都覬覦天子之位,唇槍舌戰,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結果,己匠敬憑藉自己的實力爭得了多數人的支持,最終二十四歲坐上了帝位,立都於臨朐。己匠敬有一位姐姐叫己昌仆,被先帝封在蜀山,主管天象觀測。人們稱她為蜀山氏。昌仆嫁給了黃帝后裔昌意的後代韓流,生下了一位非常聰明的兒子,取名顓聆。帝匠敬聽說外甥有治國奇才,便讓他入朝為官,輔佐他治理朝政。後來,帝匠敬禪位給顓聆,少昊金天氏政權宣告結束,禪位後又活了二十年,卒於前3770顓頊二十年)
高陽氏
編輯方雷氏
編輯- 方雷氏一世 妘昌意 (前4510年—— ? 黃帝芒的庶子,降封到若水,以監視少昊族的活動,賜姓為妘)
- 方雷氏二世 妘 ?
- 方雷氏三世 妘 ?
- 方雷氏四世 妘 ?
- 方雷氏五世 妘 ?
- 方雷氏六世 妘 ?
- 方雷氏七世 妘 ?
- 方雷氏八世 妘 ? (入贅於方雷氏族,發展為強大的氏族,世居於潼關以西北洛河的宜川、宜君一帶)
- 方雷氏九世 妘 ?
- 方雷氏十世 妘 ?
- 方雷氏十一世 妘 ?
- 方雷氏十二世 妘 ?
- 方雷氏十三世 妘 ?
- 方雷氏十四世 妘 ?
- 方雷氏十五世 妘 ?
- 方雷氏十六世 妘 ? (入贅於朝雲司彘國,生子名莽)
彘國君主
編輯- 妘莽 (前3902年——前3878年在位,二十八歲時開始在朝雲執掌彘國朝政,傳位於兒子妘相)
- 妘相 (前3878年——前3840年在位,三十二歲繼承父業,傳位於兒子妘魁槍)
- 妘魁槍 (前3840年——前3827年在位,二十七歲繼父位成為彘國國主,傳位於弟弟妘魁粵)
- 妘魁粵 (前3827年——前3804年在位,三十歲時繼兄位執掌彘國國政,傳位於侄子妘韓流)
- 妘韓流[妘乾荒] (父親妘魁槍去世時,他才只有十三歲,因年幼國政便由叔父妘魁粵繼承了。三十六歲時叔父妘魁粵去世,遺命由韓流執掌國政。這樣,妘韓流便離開了昌仆母子,前往彘國就職。此後妘韓流一直沒有回到中原,死於何時不詳)
高陽天子
編輯黑帝/玄帝/頊帝/天帝/帝顓頊 妘顓頊[顓聆、高羊、弓高羊、有穹高羊](前3804年——前3748年在位,十歲時入朝輔佐舅舅帝清陽,十五歲時被封於高陽,號高陽氏。前3790年二十一歲即帝位,把國都臨朐仍留給舅父清陽,自己把國都立在了幹城,前3782年遷都於帝丘)
帝宥個 妘宥個(前3748年——前3695年在位,父親是帝顓頊,母親是東夷少昊族的女子。顓頊四十三歲時視察東夷諸國,結識了一位美麗的東夷少女,旋即納少女為妃,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宥個。妘宥個十八歲即帝位,遷都於高陽)
帝焙央 妘焙央(前3695年——前3659年在位,父親是帝宥個。妘焙央也是父親最小的兒子,他的母親是九黎蚩尤氏後裔。十九歲即帝位,遷都於頓丘)
帝上強 妘上強(前3659年——前3631年在位,帝焙央的長子,系原配夫人所生。二十歲時,帝焙央決定讓他代理朝政。三十歲即帝位,仍立都於頓丘)
帝茍羿 妘茍羿(前3631年——前3596年在位,帝上強的小兒子,系第三個妃子所生。帝上強有了十幾個兒子,但他還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小兒子的身上。茍羿十幾歲時便讓他入朝熟悉朝政,晚年時又立他為帝位繼承人。三十二歲即帝位,立都於帝丘)
帝住元 妘住元(前3596年——前3573年在位,帝苟羿的長子。三十歲即帝位,仍立都於帝丘)
帝肖會 妘肖會(前3573年——前3537年在位,帝住元的長子。三十一歲即帝位,立都於幹城)
帝美勾 妘美勾(前3537年——前3500年在位,帝肖會的少妃所生,是妘肖會最小的兒子。二十七歲即帝位,遷都於帝丘)
帝卜習 妘卜習(前3500年——前3468年在位,父親是帝美勾。帝美勾納少昊族一名年輕美女為妃,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卜習。卜習因得父親寵愛,晚年時被父親立為帝位繼承人。二十五歲即帝位,遷都於頓丘)
帝貴尤 妘貴尤(前3468年——前3429年在位,父親是帝卜習。因他在眾多兄弟中各方面都比較突出,他的父親晚年時就把他立為帝位繼承人。三十一歲即帝位,仍立都於頓丘)
帝祥象 妘祥象(前3429年——前3385年在位,帝貴尤最小的兒子,是貴尤的一個愛妃所生。因為他從小就聰明伶俐能言善辯,妘貴尤認為他可以繼承祖宗基業,晚年時便把他立為帝位繼承人。二十三歲即帝位,遷都於高陽)
帝佳琚 妘佳琚(前3385年——前3348年在位,父親是帝祥象。妘佳琚的母親也是帝貴尤的寵妃,因此他也就占了母親的光,被選定為帝位繼承人。二十七歲即帝位,仍立都高陽。前3380前,因共工氏水淹顓頊政權的都城,迫使顓頊族向北逃亡。顓頊的重臣高辛氏大酋長姜嚳美率領本部族人東征,擊敗共工氏,旋即被各部落聯合推舉為帝。自此,顓頊高陽氏政權失去了象徵最高權力機構的天子之位,成了偏居北方一隅的小朝廷。前3348年,共工氏在中原失利後,逐漸向北方轉移,經過了三十餘年的發展,勢力再次強大起來,多次逼迫顓頊族向其臣服。妘佳琚不肯屈從,與共工氏再次發生衝突。共工氏以強大的兵力攻打顓頊族的都城高陽。妘佳琚兵敗,被迫率族人向東北地區逃亡,卒於前3341年)
高辛氏
編輯高辛先祖
編輯- 高辛氏一世 姬玄囂 (黃帝之子,母曰女節)
- 高辛氏二世 姬 ?
- 高辛氏三世 姬 ?
- 高辛氏四世 姬 ?
- 高辛氏五世 姬 ?
- 高辛氏六世 姬 ?
- 高辛氏七世 姬 ?
- 高辛氏八世 姬 ?
- 高辛氏九世 姬 ?
- 高辛氏十世 姬 ?
- 高辛氏十一世 姬 ?
- 高辛氏十二世 姬 ?
- 高辛氏十三世 姬 ?
- 高辛氏十四世 姬 ?
- 高辛氏十五世 姬蟜極
- 高辛氏十六世 姬 ?
- 高辛氏十七世 姬 ?
- 高辛氏十八世 姬 ?
- 高辛氏十九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一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二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三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四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五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六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七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八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九世 姬 ?
- 高辛氏三十世 姬 ? (高辛氏族共分為三大支脈,一支在甘肅,一支在湖北,一支在河南。河南的一支勢力最為強大,是帝嚳氏的主力軍。顓頊政權晚期,自陳倉向東遷移,進入太行山以南的河洛地區,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後來遷居於濮陽地區,成為顓頊政權的核心力量)
- 薑岌 (前3430年——前3426年在位,母系為炎帝氏族,改姓薑。三十四歲在陳倉立中天建木,施行春秋二季太陽歷。他死後由於兒子年幼,便由他的弟弟姜夏代為執政)
- 薑夏 (前3426年——前3402年在位,遷都於潼關,與炎帝後裔的誇父族和祝融族結盟)
- 薑未 (前3402年——前3380年在位,父親是姜夏。遷都於靈寶)
高辛天子
編輯帝嚳/帝嚳美 薑嚳美[薑俊](前3380年——前3354年在位,父親是姜未。十五歲入朝輔政,被帝祥象封在了高辛,號高辛氏。三十歲率本部族東征反叛的共工氏族,共工氏兵敗後向北方逃竄。因顓頊政權已經完全衰落,中原各大部落共同推舉薑嚳美為帝,立都於野狐)
帝沙芙 薑沙芙(前3354年——前3340年在位,帝嚳美次子,嚳美在少年時娶昊英氏女子為妻,居住在洛水河畔,先後生下了晏龍和沙芙。沙芙十幾歲時就已經能夠協助父親治理國政,帝嚳美見他很有治國的才能,便決定立他為帝位繼承人。三十一歲即帝位,遷都於亳邑)
帝剛歌 薑剛歌(前3340年——前3307年在位,帝嚳美的第三個兒子,帝姜沙芙是他的次兄,是帝嚳美的一位愛妃所生。帝沙芙突發急病而死,族人和朝中大臣一致推舉他的弟弟姜剛歌二十八歲為帝,仍立都於亳邑)
帝香莫 薑香莫(前3307年——前3266年在位,父親是帝剛歌。帝剛歌即位後與娵訾氏結盟,並納娵訾氏女子香香為妃。香香溫柔賢淑,深得帝剛歌寵愛,一直讓她留在帝都宮中。不久,香香懷孕,為他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帝剛歌十分高興,為兒子取名香莫。在他二十歲時,父親把他封在了故都龍門,二十五歲即帝位,仍立都於亳邑)
帝長晝 薑長晝(前3266年——前3240年在位,父親是帝香莫,母親為娵訾氏女子。他的父親才召他入都輔佐朝政,那一年他已經三十歲了,四十歲時才被父親確立為帝位繼承人。四十五歲即帝位,遷都於告城)
帝散 薑散(前3240年——前3209年在位,父親是帝長晝。帝香莫執政時期,將長子姜長晝封在了別都密城,姜長晝在密城娶大鴻氏女子為妻,生下了兒子姜散。三十八歲即帝位,仍立都於告城)
帝千 薑千(前3209年——前3178年在位,帝散的長子,姜散在沒稱帝之前,被父親封在密城。他在密城娶了鸛兜氏的女子為妻,生下一子。因此時姜散已經雕刻了大大小小各種姿態的木龍上千個,為祝賀兒子誕生,便給兒子取名千。二十歲時,父親為了考察他的實際工作能力,便把他封在了郟邑。四十一歲即帝位,仍立都於告城)
帝桑甘 薑桑甘(前3178年——前3141年在位,父親是帝千。帝千娶了大隗氏女子為妃,生下一子,取名桑甘。在桑甘以前,帝千已經生有十幾個兒子,長子都已經二十多歲了。但是,這些兒子都不被帝千所看好偏偏喜愛少妃所生的幼子,使他很快成長為一個能文善武的少年英雄。帝千十分高興,便在朝廷上宣布立桑甘為帝位繼承人。三十歲即帝位,遷都於平頂山)
帝沒 薑沒(前3141年——前3117年在位,父親是帝桑甘。帝桑甘娶炎帝后裔祝融氏女子為少妃,生下一子,取名姜沒。前3148年,帝桑甘把長子姜沒召回帝都甘邑輔佐朝政。三十五歲即帝位,仍立都於平頂山)
帝杜裡 薑杜裡[薑杜里](前3117年——前3106年在位,父親是帝沒。帝姜沒年輕時被父親封在魯陽,他娶當地的一名女子為妻,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杜里。三十歲即帝位,遷都於舞陽)
帝牡 薑牡(前3106年——前3067年在位,帝沒的少子,帝杜里是他的長兄。姜沒稱帝後,娶鄒屠氏的女子為少妃,生下了少子姜牡。因防風氏的進逼,帝杜里在恐懼中病死,姜牡三十一歲在大臣們的擁戴下坐上了帝位,遷都於宛丘)
帝姍先 薑姍先(前3067年——前3045年在位,帝姜牡的長子。姜牡稱帝前被父親封在臨潁,他在臨潁娶當地女子為妻,生下了長子姍先。前3076年,帝牡將兒子姜姍先調入帝都輔政,四十三歲即帝位,仍立都於宛丘。帝姍先也娶了多名妃子,但這些妃子只給他生下了三個兒子:長子名叫森浸,次子名叫閼伯,三子名叫實沈。帝姍先晚年時決定:立長子森浸為帝位繼承人。為防止兩個弟弟與他爭位,他把次子閼伯封於商丘,封三子實沈於大夏,他們在自己的封地有完全的自主和自治的權力)
帝森浸 薑森浸(前3045年——前3025年在位,帝姍先的長子。姜姍先稱帝前被父親封在舞陽,他娶當地女子為妻,生下了一位兒子,取名森浸。三十八歲即帝位,仍立都於宛丘)
帝謠 薑謠(前3025年——前3003年在位,帝森浸的第七個兒子,是姜森浸宮中的一個妃子所生。二十歲即帝位,遷都於亳城。他的三叔薑實沈不服,意欲奪位,便率領本部軍隊征討姜謠,逼迫他讓位。帝謠任命二叔閼伯為護國大將軍,派他帶領本部軍隊迎戰三叔實沈,讓兩個叔叔互相殘殺,他則穩坐帝都,坐山觀虎鬥。經過了數月的惡戰,終於擊敗了三弟姜實沈。姜實沈兵敗服輸,表示不再反對姜謠稱帝。於是,戰亂平息,叔侄和好)
帝親義 薑親義(前3003年——前2971年在位,帝森浸最小的兒子,是姜森浸最寵愛的一位少妃所生。帝謠是他的七兄。帝謠死後,因為兒子年幼,他臨終前沒有確立帝位繼承人。朝中群臣便推舉他的弟弟姜親義三十一歲為帝,遷都於高辛)
帝上施 薑上施(前2971年——前2952年在位,父親是帝親義。帝親義結識了黃帝軒轅氏後裔的一名少女姬雲,生下了一名男孩,取名上施。四十一歲即帝位,仍立都於高辛)
帝森輩 薑森輩(前2952年——前2923年在位,帝上施的少子。三十一歲即帝位,遷都於陳留)
帝山回 薑山回(前2923年——前2899年在位,姜輩的長子。帝上施將兒子姜森輩封在了靠近帝都北部的黃河南岸,是為森侯,其封地改稱作森邑。姜森輩在森邑娶軒轅氏女子為妻,生下一子,取名山回。二十二歲時,父親把他調回帝都森邑,三十八歲即帝位,仍立都於陳留)
帝立庫 薑立庫(前2899年——前2865年在位,父親是帝山回,母親是姜山回的原配夫人祝融氏女子。三十歲即帝位,遷都於浚邑)
帝講述/帝將肅 薑講述[薑將肅](前2865年——前2836年在位,父親是帝立庫。帝立庫在顓頊族的封地干城結識了顓頊高陽氏少女妘英,生下了一名男孩,這個男孩就是將肅。四十二歲即帝位,遷都於帝丘)
帝巴加 薑巴加(前2836年——前2799年在位,父親是帝將肅,母親是姜將肅的原配夫人顓頊高陽氏女子。三十八歲即帝位,遷都於莘邑。帝巴加追求起了自身的享樂,終日和妃子們歌舞嬉戲,全然不顧社會的治理和百姓的安危。帝巴加的自私行為激怒了眾多百姓,就連都城中的百姓也反抗起來,開始發動暴亂。他去世後,各大氏族頭領聯合起來共同推舉薑角為帝,擁立他為中原天子)
青陽氏/雲陽氏
編輯青陽先祖
編輯- 青陽氏一世 薑 ? (前3354年—— ? 帝嚳族的嫡傳子裔入贅於少昊清陽氏族,生子號稱玄枵鷙,又作玄囂摯,襲承少昊「鷙」的名號,成為摯氏族的大酋長)
- 青陽氏二世 薑 ?
- 青陽氏三世 薑 ?
- 青陽氏四世 薑 ?
- 青陽氏五世 薑 ?
- 青陽氏六世 薑 ?
- 青陽氏七世 薑 ?
- 青陽氏八世 薑 ?
- 青陽氏九世 薑 ?
- 青陽氏十世 薑 ?
- 青陽氏十一世 薑 ?
- 青陽氏十一世 薑 ?
- 青陽氏十二世 薑 ?
- 青陽氏十三世 薑 ?
- 青陽氏十四世 薑 ?
- 青陽氏十五世 薑 ?
- 青陽氏十六世 薑 ?
- 青陽氏十七世 薑 ?
- 青陽氏十八世 薑 ? ( ? ——前2805年在位)
雲陽天子
編輯帝摯/帝鷙/帝角 薑角[薑摯、薑鷙](前2799年——前2771年在位,三十歲為青陽氏的大酋長。帝巴加晚年時,因其治水有功,把他封在了昆陽。三十六歲在伊洛地區的野狐正式即位稱帝。帝摯先祖父系是帝嚳氏,但其母系是少昊東夷族系,因此,其所建政權稱帝摯青陽氏。帝摯代表帝嚳父系的下傳,青陽氏代表母系少昊族血統)
帝繼 青陽氏 薑繼(前2771年——前2741年在位,父親是帝角。姜角在昆陽娶蚩尤族女子為妻,生下了兒子姜繼。姜繼四十一歲即帝位,遷都於平頂山)
帝裘 青陽氏 薑裘(前2741年——前2706年在位,帝繼的第六個兒子。母親是蚩尤氏女子,帝姜繼的少妃。三十三歲即帝位,仍立都於平頂山)
帝嗆 青陽氏 薑嗆(前2706年——前2680年在位,父親是帝裘。姜裘娶蚩尤氏女子為少妻,生下一子取名姜嗆。前2711年,帝裘把兒子姜嗆召入帝都輔政,並宣布立他為帝位繼承人。姜嗆四十一歲即帝位,仍立都於平頂山)
帝凱 青陽氏 薑凱(前2680年——前2641年在位,父親是帝姜嗆,母親是夸父族女子。三十歲即帝位,遷都於魯陽)
帝咣哴/雲陽候 薑咣哴(前2641年——前2600年在位,父親是帝凱。姜凱二十歲時被父親封在了魯陽,納蚩尤氏女子蜂兒為妃,生下了薑咣哴。薑咣哴三十二歲即帝位,遷都於雲陽)
帝向妹 雲陽氏 祁向妹[祁曷](前2600年——前2586年在位,遷都於留山。向妹是炎帝神農後裔伊祁氏的後人,其先祖由洛水流域移居於伏牛山以南的雲陽。帝薑咣哴受封於雲陽之時。也許是天緣巧合,十五年後二人竟然結成了夫妻。帝薑咣哴去世,遺命傳位於少子山叭。但向妹認為山叭性格懦弱,恐難駕馭群臣,便宣布自立為帝,她成為青陽氏政權唯一的一位女帝)
帝山叭 雲陽氏 薑山叭(前2586年——前2561年在位,父親是帝咣哴,母親是帝向妹。四十五歲即帝位,遷都於寶豐)
帝孤 雲陽氏 薑孤(前2561年——前2526年在位,父親是帝山叭。姜山叭被父親封在了安皋,娶伊祁氏女子為妻,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姜孤。姜孤三十一歲即帝位,遷都於博望)
帝溝次 雲陽氏 薑溝次(前2526年——前2503年在位,帝孤的第四個兒子。姜孤即位前被父親封在了汝城,他又把汝城封給了少妃祝融氏,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溝次。溝次二十八歲即帝位,遷都於鳴皋)
帝控卯 雲陽氏 薑控卯(前2503年——前2482年在位,父親是帝孤,帝姜溝次是他的兄長。帝孤一生臨幸過的女子有多少他自己都不清楚,光有名號有封地的妃子就有十幾位。他在五十三歲那年納神農氏後裔的一位祁姓少女為妃,生下了小兒子控卯。帝溝次把小弟弟姜控卯封在了帝都東北的野狐, 姜控卯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帝溝次因縱慾過度,突然暴病身亡。姜控便以奔喪為藉口,立刻起兵開往都城鳴皋。姜控卯兵臨城下,帝都的臣民都慌了。帝溝次的兒子年少無謀,束手無策,那些大臣們見此情景,個個都明哲保身,見風使舵,大部分都支持擁立姜控卯為帝。控卯三十六歲即帝位,遷都於野狐)
帝川壻 雲陽氏 薑川壻(前2482年——前2469年在位,父親是帝控卯。前2523年,帝溝次把少弟姜控卯封在了舊都野狐。姜控卯便在野狐娶妻生子,陸續生了三男二女。前2511年,迎娶伊祁氏女子為第二個妻子,與伊祁氏建立了友好聯盟娶伊祁氏女子為妻,生下了第三個兒子川壻。姜川壻二十八歲即帝位,遷都於壻城。帝川壻在天子的寶座上屁股還沒坐穩,他的異母弟弟長幅不服,起兵攻打帝都。帝川壻一聲令下,都城內立刻忙亂起來,除了帝宮中的數百人外,還有許多大臣也都帶著家小,由僕人攜帶著細軟之物,一起上路逃亡。十年後,姜長幅暗中使人買通了帝川壻宮中的廚師,讓他暗中在食物中投毒。姜川壻吃了廚師投了毒的飯菜,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中毒身亡)
帝長幅 雲陽氏 薑長幅(前2469年——前2447年在位,父親是帝控卯,帝川壻是他第三兄。帝控卯在娶了伊祁氏後不久,為了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勢力,他又前往娵訾氏部落,娶娵訾氏女子為妻,生下了第四個兒子,取名長幅。前2491年,帝控卯封三子川壻於壻城,封四子長幅於亳。姜長幅聞兄長已死,便以奔喪弔孝為幌子,率眾多武士趕往帝都。眾大臣見姜長幅勢力強大,都想巴結他,便紛紛提議推舉他四十歲為新帝,邑立都於亳邑)
帝美 雲陽氏 薑美(前2447年——前2419年在位,父親是帝長幅。姜長幅在封地亳邑,結識了九黎蚩尤氏後裔的一位女子蛟兒,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美。前2468年,帝長幅把長子姜美二十歲封在了黃河以北的沁陽,讓他監管中條山以東黃河北岸的部分地區。姜美四十一歲即帝位,遷都於承留)
帝斯績 雲陽氏 薑斯績(前2419年——前2403年在位,父親是帝美。前2463年,姜美在沁陽封地娶了這名軒轅氏貴族女子為妻,生下了長子斯績。姜斯績四十二歲即帝位,仍立都於承留)
帝嚳/帝斯遂 高辛氏 薑斯遂[薑遂](前2403年——前2369年在位,父親是帝姜美,帝姜斯績是他的兄長。帝美即位後,連續納了六名妃子。其中一名妃子生下一子,取名斯遂。前2424年,帝美封少子斯遂於沁陽。前2403年,帝斯績在與一名宮女交歡時暴病身亡。而這時,沁陽侯姜斯遂的勢力已經強大起來。他對朝中伊祁氏專權十分不滿,正蓄積力量準備以武力對付伊祁氏,奪回帝摯青陽氏執政的實權。伊祁氏起兵對抗,結果被斯遂的聯合軍隊打的大敗。斯遂的軍隊很快便攻進了帝都承留。朝中那些不得志的大臣此時都站了出來,他們一致推舉姜斯遂四十歲為帝。認為帝摯青陽氏政權原本就是帝嚳高辛氏政權的延續,沒必要改稱族號。因此,他即位後仍稱帝嚳高辛氏,把自己列為帝嚳高辛氏政權第三十七任帝,宣布立都於沁陽)
帝鷙/帝匡二 薑匡二[薑鷙](前2369年——前2357年在位,父親是帝斯遂。帝斯遂初封於沁陽時,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親自拜訪臨近部落娵訾氏的大酋長,在那裡娶了少女常儀為妻,常儀便成了他的原配妻子,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取名鷙。薑鷙四十一歲即帝位,五十四歲禪位於異母弟薑堯,病死於莘邑宮中,終年五十八歲。薑堯改國號為唐,建立帝堯陶唐氏政權)
陶唐氏
編輯陶唐天子
編輯帝堯/唐堯 薑堯(前2357年——前2318年在位,帝斯遂的四子,帝姜匡二是他的長兄。姜斯遂娶陳鋒氏女子慶都為妻,生下了堯。十五歲時入帝都輔政被父親封在了陶邑,十八歲時又改封於唐邑,始稱陶唐氏。唐堯領導全國各大氏族聯盟集團戰勝自然災害,平定國內的叛亂,取得了天下百姓的擁護。於是,各氏族聯盟的大酋長向姜匡二發難,逼迫他退位,將帝位禪讓給弟弟唐堯。唐堯二十三歲即帝位,立都於平陽。而是立下遺囑,死後傳位於女婿伊放勛)
- 伊祁氏一世 姜石年 (帝神農的三子,父親封他為伊耆氏,活動在黃河與洛水之間的盧氏)
- 伊祁氏 ? 世 薑 ? (黃帝政權時賜姓為祁,封在伊水,故稱伊祁氏)
- 伊祁氏 ? 世 薑 ? (遷居於白龜山一帶)
- 伊祁氏 ? 世 薑 ? (被少昊政權所逼,離開中原,遷居於黃河以北的涿鹿一帶)
- 伊祁氏 ? 世 薑 ? (分為兩大支脈一支以伊為姓,一支以祁為姓)
- 伊祁氏 ? 世 薑 ? (其族的一個分支就定居在了平陽)
- 伊祁氏 ? 世 薑 ? (帝摯政權晚期,伊祁氏與天子聯姻結盟,成為帝摯政權的重要力量)
帝祁/帝鰩/唐堯 伊祁放勛/伊放勛(前2318年——前2266年在位,在少年時代便以卓越的才華贏得了唐堯的好感,後來便召他入贅,把小女兒英嫁給他為妻。遷都於堯城。效法先帝「傳賢不傳親」,臨終前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或孫子而是傳給了外孫姬江)
- 姬敬 (黃帝軒轅氏後裔,被帝祁看中,把姬敬招為上門女婿,入贅於帝堯陶唐氏族中。於是,姬敬與帝祁的長女鳳結為夫妻,生下一子,取名姬江。帝祁把他們封在了故都沁陽)
帝江/唐堯 姬江(前2266年——前2224年在位,姬敬的兒子,帝祁的外孫。十五歲時便能獨自處理朝政,十六歲即帝位,遷都於承留)
- 薑 ? (帝堯的兒子,帝起的祖父被封在了太嶽山西部的空靈山一帶)
- 薑 ? (帝堯的孫子,帝起的親父)
帝起 薑起[薑栔](前2224年——前2186年在位,帝堯的直系後裔,他的祖父和親父都沒有繼承帝位。十三歲入朝為官,成為帝江的得力助手,十六歲即帝位,遷都於陽平)
帝裘 祁裘(前2186年——前2165年在位,祁裘是炎帝神農氏後裔,父親入贅於陶唐氏,母親是帝堯陶唐氏直系後代。帝起是他的母舅,他是帝起的親外甥,帝密的表叔。三十九歲即帝位,依然立都於陽平)
- 薑 ? (帝起的兒子,帝密的父親,被帝起封在了黃河北岸的溫邑)
帝密 薑密(前2165年——前2128年在位,祖父是帝起,父親沒有繼承帝位。十九歲帝起提拔自己的孫子姜密入朝為官,姜密在朝為官清正廉潔,深得百姓擁戴。一年後,他的祖父把他封在了原陽,為原陽侯。帝祁裘執政後,又把他召入朝中輔佐朝政。四十四歲即帝位,遷都於原陽。前2145年,堯帝姜密年老,召集大臣們推選天子的繼承人。許多大臣都建議傳位於堯帝的長子姜朱,姜密卻搖頭說:「朱雖然是我的兒子,但他品行不端,傳位於他對天下百姓不利,我不能為了使他一人得利而讓天下人受害。」大臣們很受感動,便向他推薦了冀州賢者舜,說舜以孝聞名天下,品德高尚,萬民敬仰,有天子德義。前2141年,堯帝姜密率領文武百官祭天拜祖,正式立舜為天子繼承人。正月初六,虞舜在文祖廟接受了堯帝的任命,正式代理朝政,改國號為虞。堯帝姜密退居二線,成為掛名天子)
- 薑朱[薑丹朱、薑開明](帝密共有十個兒子:長監明、次丹朱、三啟明、四瑞明、五胤明、六覺明、七臥明、八晦明、九源明、十敖明。帝密的元妃名叫女皇,是散宜氏的女子,生了丹朱。有人告發丹朱為了謀求天子之位。帝密很生氣,便把他封在了丹水。舜繼承帝位之初,故意使丹朱理政,丹朱無德,民不歸丹朱而歸舜。於是丹朱唆使作亂,舜帝將丹朱誅滅)
唐劉國
編輯- 薑監明[劉源明] (帝密之長子,早亡。娶古氏、巫氏,生一子:永河)
- 薑祁式[劉式、劉永河] (舜封帝密之孫,薑監明之子祁式於劉,以劉為姓。盡其父監明未盡之事業,食那裡的采邑。娶密氏,生二子:濟安、濟樂)
- 劉濟樂 (娶甘氏、姚氏,一子:歲紀)
- 劉歲紀 (娶藜氏、陸氏,三子:正成、正定、正坤)
- 劉正坤 (娶媯氏,生一子:長曆)
- 劉長曆 (娶翟氏、有熊氏,三子:德仁、德堯、德科)
- 劉德堯 (娶薛氏,吉氏,生二子:仁宏、仁發)
- 劉仁宏 (娶高陽氏、孟氏,四子:廷光、廷坤、廷紳、廷玖、廷貴)
- 劉廷光 (娶姒氏、雍氏,生一子:爵南)
- 劉爵南 (娶尚氏,生二子:行矩、行清)
- 劉行矩 (娶慕容氏、晏氏,生三子:復盛、復旺、復松)
- 劉復旺 (娶蒙氏、易氏,生四子:茂光、茂清、茂華、茂文)
- 劉茂清 (娶史皇氏、丁氏,生一子:孔陽)
- 劉孔陽 (娶巢氏,生三子:日盛、日永、日貴)
- 劉日永 (娶西梁氏,生二子:德榮、德康)
- 劉德榮 (娶逢氏,生一子:聚義)
- 劉渝[劉聚義] (娶吉氏、姜氏,生三子:累、宗、祖)
- 劉累[劉華美] (劉聚義之長子,享壽107歲。生時,兩手握拳凡三年。張開時兩掌現龍紋,並有文在手曰:累,因以為名。前1706年,夏帝孔甲晉封劉累為右丞相,並御批賜累公為御龍氏。前1873年,一雌龍死,累公潛醢以食王,王使求之。劉累恐懼,帶領家少奔魯避禍,時年二十六歲,遂遷於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安家置業。娶吉氏、姒氏,生九子:大益、萬益、永益、洪益、正益、宗益、順益、昌益、伯益)
- 劉昌益[劉佑]
- 劉信盛[劉歆]
- 梅桂號統 劉詠八[劉詠] (在商朝時被商湯封為豕韋國君,所以劉氏在商稱豕韋氏 。娶高陽氏,生一子:相承)
- 劉相承[劉淋、劉虞、劉玉拔] (娶秦氏、農氏,生二子:岳、麓)
- 劉全福[劉麓、劉開瑤] (娶巢氏,生二子:美然、美勛)
- 劉美勛[劉洪周] (娶京氏,生四子:釗勝、釗胎、釗寧、釗銅)
- 劉釗寧[劉申] (娶熊氏,生二子:昞亮、昞寬)
- 劉昞寬[劉茂高] (娶呂氏,生二子:文成、文盛)
- 劉文盛[劉道山] (娶媯氏,生三子:明亮、明清、叼明)
- 劉明亮[劉錦遙] (娶米脂氏,生三子:升吉、升禧、升和)
- 劉升吉[劉先] (娶芋氏,生二子:瑞明、端明)
- 劉瑞明[劉坤] (娶任氏,生三子:先柱、先揚、先輝)
- 劉先柱[劉案臨] (娶吉氏,生三子:源傳、源佼、源福)
- 劉源傳[劉智和、劉浪] (娶姒氏,生二子:維益、維宗)
- 劉維宗[劉繪] (娶西梁氏,生二子:新興、新輿)
- 劉新興[劉元遠、劉朋琳] (娶芋氏、休氏、屠氏,生三子:建呂、建腤、建腷)
- 劉建呂[劉觀榜] (娶文氏、姒氏,生二子:寶招、文祥)
- 劉寶招[劉文楨] (娶呂氏,生四子:晨福、簋、管、符)
- 劉符[劉假、劉晨祿] (商王武丁將劉假封於豕韋,稱豕韋氏。娶詹氏、張氏,生三子:任期、任玉、任授)
- 劉韋假[劉任玉、劉九齡] (娶姒氏,生二子:添禎、添祥)
- 劉添楨[劉道總、劉秉新] (娶妣甘、魏氏,生六子:樹湖、樹漣、樹淦、樹淮、樹江、樹鴻)
唐杜國
編輯- 劉樹鴻 (被封於唐,稱唐氏,建立唐國。生一子:登貴)
- 劉登貴[劉篤慶] (娶狄氏、呂氏,生二子:俊通、俊達)
- 劉俊通[劉楚揚、劉啟兆] (娶田氏、曹氏,生二子:彥文、彥武)
- 劉彥武[劉楚熊、劉弼、劉略] (娶巢氏,生四子:猛、勇、剛、強)
- 劉勇[劉標林、劉積傳] (娶金費氏,生三子:德勝、德朋、德暗)
- 唐杜敬 劉敬[劉德朋、劉建平] (前1043年,周成王滅唐國,將劉敬遷於杜原,改稱杜氏,立杜國,從此稱唐杜氏。娶任氏、曹氏,生三子:敬唐、建典、建培)
- 杜建典[劉朝良、劉經] (娶張氏,生子二:廷樂、廷聲)
- 杜廷聲[劉照燃、劉美華] (娶毛氏、董氏、張氏,生二子:元振、元拔)
- 杜元振[劉之雄、劉福立] (娶古氏、風氏,生二子:勝清、勝海)
- 杜勝海[劉林枝、劉茂、劉芳炳] 修氏,生二子:平澴、平源)
- 杜平澴[劉試集]
- 杜華封
- 杜祿源
- 杜星亮
- 杜拱炤
- 杜報聯
- 杜伯 杜恆[杜平濃、杜獻、杜致祿] (周宣王的大臣,周宣王聽說有女子危害周朝江山,把很多婦女、女嬰都殺死了。杜伯勸諫,周宣王不聽,殺死了杜伯)
晉國祁姓范氏宗主
編輯- 隰叔 (杜伯之子。杜伯被害,杜國亡,逃入晉國。受到禮遇為士師,即晉國的司法官,稱士氏。生二子:長蒍、次原款)
- 士蒍[士子與](隰叔之長子,在晉武公、晉獻公手下為官,奠定了晉國發展的基礎。幫助晉獻公清除桓莊之族,提出先消滅桓、莊之族中最強大的富子,然後再解決其它的公子公孫。生二子:長缺、次縠)
- 士成伯 士缺(士蒍之長子,父親士蒍是晉獻公的司空,他繼續擔任晉國的司空。生二子:長會、次朔)
- 隨武子/范武子 士會[士季、隨會、隨季、范子、范會、武季](成伯缺之子,晉國中軍將、太傅。封於隨邑,立隨氏。又封於范邑,立範氏。士會嫡子範文子士燮,為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立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後代)
- 文子 范燮[士燮](士會之長子,受其父士會的薫陶很深,引退後擔任晉景公的上軍佐)
- 宣子 范匄[士匄](士燮之子)
- 獻子 范鞅[士鞅](士匄之子)
- 昭子 范吉射[士吉射](士鞅之子。前497年,士吉射與中行文子,不服趙簡子殺死邯鄲大夫趙午,攻打趙氏。趙鞅聯合魏襄子、智文子、韓簡子,反擊范氏、中行氏。士吉射與中行寅失敗,逃至朝歌。士吉射與中行寅又糾合齊景公、宋景公、衛靈公甚至周敬王相助他們。第二年,趙鞅率領軍隊圍攻朝歌長達六年。前490年,最後還是趙鞅得勝,柏人失守,士吉射與中行寅逃奔齊國,范氏退出六卿)
有虞氏/天虞氏/天吳氏/騶虞氏
編輯前有虞氏
編輯- 有虞氏一世 水伯 虞幕[虞窮蟬、虞姑昧、虞昧](帝顓頊的兒子,姑幕國領袖)
- 有虞氏二世 虞 ?
- 有虞氏三世 虞 ?
- 有虞氏四世 虞 ?
- 有虞氏五世 虞 ?
- 有虞氏六世 虞 ?
- 有虞氏七世 虞 ?
- 有虞氏八世 虞 ?
- 有虞氏九世 虞 ?
- 有虞氏十世 虞 ?
- 有虞氏十一世 虞敬康
- 有虞氏十二世 虞 ?
- 有虞氏十三世 虞 ?
- 有虞氏十四世 虞 ?
- 有虞氏十五世 虞 ?
- 有虞氏十六世 虞 ?
- 有虞氏十七世 虞 ?
- 有虞氏十八世 虞 ?
- 有虞氏十九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一世 虞句望
- 有虞氏二十二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三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四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五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六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七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八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九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一世 虞橋牛
- 有虞氏三十二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三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四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五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六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七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八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九世 虞 ?
- 有虞氏四十世 虞 ?
- 有虞氏四十一世 虞瞽瞍[虞寞、虞槔]
虞朝天子 (前2127年——前2071年)
編輯有虞氏四十二世 虞舜/大舜/帝舜 姚重華[姚都君](前2127年——前2089年在位,天吳氏落魄子弟瞽叟娶鄒屠氏女子握登為妻,生舜於姚墟。舜的母親早亡,父親瞽叟又續娶了一位後妻,成為他的繼母。繼母后來懷孕生下一子,取名象。父母偏疼小兒子,對舜進行歧視和虐待,但舜胸懷大度,始終對他們進行忍讓,贏得了鄉鄰們的好評。堯帝便讓舜入朝為官,把他封在了虞邑三十歲入朝為官,四十五歲即帝位,把帝都遷到了蒲坂。前2089年,姒禹已經完全控制了朝政,為了給父親報仇,他迫使八十四歲的帝舜南巡,害得虞舜病死於江南)
- 有虞氏四十三世 虞商均 姚商均[姚義均、虞均、虞姁](前2099年,姒禹羅織罪名強迫帝舜把他的兒子姚義鈞及其全家流放於商邑)
有虞氏四十四世 虞美叔/帝章鷁 姚美叔[姚章鷁](前2089年——前2071年在位,父親是虞舜的兒子商侯姚義鈞。三十四歲即帝位,仍立都於蒲坂。前2073年,帝美叔的身體日益衰弱,他知道自己陽壽不多了,便破天荒地臨朝,召集大臣祭天告祖,宣布立姒禹為帝位繼承人。姚美叔死後,姒禹正式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夏)
後有虞氏 (前2071年——前1046年)
編輯- 有虞氏四十五世 虞箕伯[虞夷伯] (大禹即位後,將帝章鷁之子虞箕伯封於商地,承繼舜帝「有虞氏」之號。生一子:強余)
- 有虞氏四十六世 虞強余 (生一子:頡)
- 有虞氏四十七世 虞頡 (生二子:夢熊、思)
- 有虞氏四十八世 虞思[虞賓] (虞頡之少子,生一子:友龍。夏朝太康失位,東夷有窮氏的領袖后羿奪取了中康、相的政權。寒浞殺死后羿,相的兒子少康逃奔有虞氏,擔任庖正,虞思以兩個女兒二姚為少康之妻,虞思幫助少康復位)
- 有虞氏四十九世 虞有龍 (生一子:壽肸)
- 有虞氏五十世 虞壽肝[虞青旰] (生一子:叔儀)
- 有虞氏五十一世 虞叔儀 (生二子:康伯、康仲)
- 有虞氏五十二世 虞康仲 (叔儀之少子,生一子:祖媯)
- 有虞氏五十三世 虞祖媯[虞袓] (生一子:發)
- 有虞氏五十四世 思公 虞發
- 有虞氏五十五世 虞直柄
- 有虞氏五十六世 虞媯方[虞方]
- 有虞氏五十七世 虞振
- 有虞氏五十八世 虞維
- 有虞氏五十九世 虞遂 (被商湯封於陳國)
- 有虞氏六十世 虞壽固
- 有虞氏六十一世 虞敖
- 有虞氏六十二世 虞勝
- 有虞氏六十三世 虞元捷
- 有虞氏六十四世 虞偃
- 有虞氏六十五世 虞姑猛
- 有虞氏六十六世 虞公允
- 有虞氏六十七世 虞藺
- 有虞氏六十八世 虞填叔[虞頊叔]
- 有虞氏六十九世 虞野
- 有虞氏七十世 虞無斁[虞無羈、虞無執]
- 有虞氏七十一世 虞菑[虞莖]
- 有虞氏七十二世 虞叔正
- 有虞氏七十三世 虞猷子[虞獻子]
- 有虞氏七十四世 虞亞壽
- 有虞氏七十五世 虞原壽
- 有虞氏七十六世 虞夢延 (生二子:伯戲、遏父)
- 有虞氏七十七世 虞遏父[虞瘀父、虞閼父、虞期思](夢延之少子。繼承了先祖製陶的手藝,做陶的本領首屈一指,因此獲得周人垂青,擔任了周族陶正之官。周文王后來還特意將長女太姬許配給遏父之子滿)
周代陳國 (前1046年——前478年)
編輯- 胡公 媯滿 (前1046年—前986年在位,武王滅商後分封部分上古聖賢名王的後裔為諸侯承奉聖祀,虞滿既是舜的後裔又是姬周親戚兼高官之子,所以被冊命派遣到陳地取代虞遂後代當了陳侯,賜姓媯,始建都於株野,後遷於宛丘)
- 申公 媯犀侯 (前985年—前961年在位,胡公之子)
- 相公 媯皋羊 (前960年—前939年在位,申公之弟)
- 孝公 媯突 (前938年—前905年在位,申公之子)
- 慎公 媯戎 (前904年—前855年在位,孝公之子)
- 幽公 媯寧 (前854年—前832年在位,慎公之子)
- 僖公/釐公 媯孝 (前831年—前796年在位,幽公之子)
- 武公 媯靈 (前795年—前781年在位,釐公之子)
- 夷公 媯說 (前780年—前778年在位,武公之子)
- 平公 媯燮 (前777年—前755年在位,夷公之弟)
- 文公 媯圉 (前754年—前745年在位,平公之子)
- 桓公 媯鮑 (前744年—前707年 在位,文公之子)
- 厲公 媯佗 (前707年─前706年在位,桓公之弟)
- 利公 媯躍 (前706年─前700年在位,桓公之子)
- 莊公 媯林 (前699年—前693年在位,厲公之弟)
- 宣公 媯杵臼 (前692年—前648年在位,莊公之弟)
- 穆公 媯款 (前647年—前632年在位,宣公之子)
- 共公 媯朔 (前631年—前614年在位,穆公之子)
- 靈公 媯平國 (前613年—前599年在位,共公之子)
- 媯徵舒[夏徵舒] (前599在位數月,宣公曾孫)
- 成公 媯午 (前598年—前569年在位,靈公之子)
- 哀公 媯弱 (前568年—前534年在位,成公之子)
- 陳君留 媯留 (前534年在位9月,哀公之子。前533年,楚滅陳,楚靈王以弟熊棄疾為陳公)
- 惠公 媯吳 (前529年—前506年在位,哀公之孫。復國,追前533年為元年)
- 懷公 媯柳 (前505年—前502年在位,惠公之子)
- 閔公 媯越 (前501年—前478年在位,懷公之子。吳國崛起,與楚國競爭。陳國又只得遊走於吳楚兩國。不久吳國被興起後的越國壓制,親吳的陳國便最終為楚所滅)
夏后氏
編輯天黿氏
編輯- 天黿氏一世 姒駱明(帝顓頊的兒子,娶共工氏之女)
- 天黿氏二世 姒 ?
- 天黿氏三世 姒 ?
- 天黿氏四世 姒 ?
- 天黿氏五世 姒 ?
- 天黿氏六世 姒 ?
- 天黿氏七世 姒 ?
- 天黿氏八世 姒 ?
- 天黿氏九世 姒 ?
- 天黿氏十世 姒 ?
- 天黿氏十一世 姒 ?
- 天黿氏十二世 姒 ?
- 天黿氏十三世 姒 ?
- 天黿氏十四世 姒 ?
- 天黿氏十五世 姒 ?
- 天黿氏十六世 姒 ?
- 天黿氏十七世 姒 ?
- 天黿氏十八世 姒 ?
- 天黿氏十九世 姒 ?
- 天黿氏二十世 姒 ?
- 天黿氏二十一世 姒 ?
- 天黿氏二十二世 姒 ?
- 天黿氏二十三世 姒 ?
- 天黿氏二十四世 姒 ?
- 天黿氏二十五世 姒 ?
- 天黿氏二十六世 姒 ?
- 天黿氏二十七世 姒 ?
- 天黿氏二十八世 姒 ?
- 天黿氏二十九世 姒 ?
- 天黿氏三十世 姒 ?
- 天黿氏三十一世 姒 ?
- 天黿氏三十二世 姒 ?
- 天黿氏三十三世 姒 ?
- 天黿氏三十四世 姒 ?
- 天黿氏三十五世 姒 ?
- 天黿氏三十六世 姒 ?
- 天黿氏三十七世 崇伯 姒鯀[姒鮌、姒白馬](帝密的大臣,受封於崇邑。曾經治理洪水長達九年,被封汶山石紐,娶有莘氏之女修己為妻,生下禹。因鯀與堯之子丹朱、舜爭部落聯盟共主之位失敗而被堯流放至羽山,堯令祝融殺鯀於羽山)
前夏 (前2070年--前2002年)
編輯高祖 崇伯/夏伯/帝禹/後禹/伯禹/戎禹/大禹 姒文命[姒高密](前2070年--前2061年在位,鯀之子。初都於高密,遷都於陽城。大禹生有三子:大兒子啟,姓姒。小兒子叫罕,封姓為余,禹妻是紹興塗山之女,禹封小兒子姓余,有紀念妻子之意)
帝啟/後啟/齊德尊聖皇帝 姒啟[姒開](前2061年--前2052年在位,大禹的兒子。大禹駕崩後,啟即位為天子,即位後擊敗有扈氏的反叛, 鞏固了政權,首次確立了王朝世襲制度,將國都遷至安邑)
後太康/帝太康 姒太康(前2052年--前2048年在位,夏啟的兒子,繼啟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鬆弛。在他外出打獵時,有窮氏首領后羿乘機入侵,自己作了君長,史稱「太康失國」。四十六歲即王位,遷都於斟尋,在位四年時失國,失國偏居於洛水以南,又過了十年,死於前2038帝仲康十年)
帝仲康 姒仲康[姒中康、姒仲盧](前2048年--前2030年在位,太康的弟弟。即位後無力恢復夏的天下,這時后羿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死。立都於斟尋,遷都於帝丘,實際上仍由后羿專政)
帝相/後相 姒相[姒相安](前2030年--前2002年在位,仲康的兒子。遷都於斟灌,即位28年後,諸侯國寒國寒浞反叛夏朝並攻打姒相,姒相被寒浞之子澆所殺)
有窮氏
編輯- 妘 ? (妘被黃帝軒轅氏政權首任黃帝選為射官)
- 妘 ? (帝嚳為表彰羿族的功績,賜以銅弓素矢,封於鉏)
- 司羿 妘 ? (被唐堯封為諸侯,將其族封於有窮,號有窮氏)
后羿 妘羿[夷羿、窮羿、司羿、大羿、羿](前2040年--前2022年在位,夏禹初年被推選為有窮部落的大酋長,四十一歲即帝位,六十歲生日被寒浞赤裸裸地殺死在寢宮的床上)
- 妘瞰(有窮國太子,歸降了夏王朝。夏王姒相仍命他鎮守窮石)
伯明氏
編輯- 寒哀(為黃帝朝中的車正,因功封於寒,其族人以寒為姓)
- 寒虎
寒浞[韓浞、寒漪、韓漪](前2022年--前1962年在位,有窮氏部落首領后羿的相,後來殺死后羿,奪取有窮氏大權,隨後消滅了夏後相,使自太康失國以來分裂了54年的天下重新統一。晚年驕奢淫逸,不修政事,最後死於少康的復國之戰中)
- 過澆 寒澆[寒奡、寒敖、寒奧]
後夏 (前1933年--前1601年)
編輯世祖 帝少康 姒少康[姒杜康] (前1933年--前1916年在位,相的遺腹子。少康攻打寒浞並斬盡殺絕寒浞一族,寒浞絕嗣。夏後少康是夏朝很有作為的一位明君,史稱「少康中興」。中斷了四十年之久的夏王朝得以復興。前2043年,遷都於黃河以北的原邑)
帝予 姒予[姒予、姒寧、姒佇、姒宇、姒相曼、姒輿、姒季杼] (前1916年--前1889年在位,少康的兒子。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朝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了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先遷都於原,後遷都於老邱)
帝槐/帝芬/後芬 姒槐[姒芬、姒祖武、姒芬發] (前1889年--前1861年在位,杼的兒子。期間先後征服九夷、即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等,夏朝國力強盛,國土廣大,威名遠揚)
帝芒 姒芒[姒和、姒荒] (前1861年--前1843年在位,槐的兒子。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
帝泄 姒泄[姒洩、姒世] (前1843年--前1818年在位,芒的兒子,他在位時,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
帝不降 姒不降[姒降、姒江成] (前1818年--前1749年在位,泄的兒子。帝不降因自己的兒子孔甲性情乖僻,傳位於自己的弟弟姒扃。禪位後,又活了十一年才病卒)
帝扃 姒扃[姒喬、姒高陽、姒禺] (前1749年--前1728年在位,不降的弟弟)
帝廑 姒廑[姒胤甲、姒廣、姒頊、姒董江、姒廛、姒𦙍甲] (前1728年--前1708年在位,扃的兒子。退居於西河地區)
帝孔甲 姒孔甲 (前1708年--前1677年在位,不降的兒子。孔甲被周武王時期,周王室重典《尚書》之《厚父》篇尊稱為夏朝「三後」之一)
帝皋 姒皋[姒昊、姒簡昊、姒皋苟] (前1677年--前1666年在位,孔甲的兒子。遷都於澠池附近)
帝發/後發/後敬 姒發[姒敬、姒敬發、姒發惠] (前1666年--前1653年在位,皋的兒子)
桀王/帝履癸 姒履癸[姒履、姒癸] (前1653年--前1601年在位,發的兒子。因為夏王桀內政不修、酗酒、軍事實力不如商湯,又時逢夏都斟鄩地區連年大旱,終被成湯追上俘獲,並放逐在南巢,夏王朝結束)
- 姒獯鬻[姒獯粥、姒淳維] (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夏桀的兒子獯粥,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史上所稱的匈奴)
杞國
編輯- 姒 ? (商湯擊敗夏桀,滅亡夏朝後,將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遺族遷到杞國,大致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
- 姒 ? (遷到今山東省新泰)
- 姒 ? (遷至昌樂、再至安丘東北)
- 姒 ? (商王武丁曾娶一位杞國女子為妃,是其六十多位后妃之一。當時,杞國的爵位是伯爵)
- 東樓公/東婁公 姒 ? (前1046年 -- ? 周武王滅商之後,尋找大禹的後裔,結果找到了東樓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
- 西樓公 姒 ? (東樓公之子,繼承其爵位)
- 題公 姒 ? (西樓公之子,繼承其爵位)
- 謀娶公 姒 ? (題公之子,繼承其爵位。其當政時是周厲王時期,將杞國從杞縣一帶遷到了山東。當時,杞國曾先後受到宋國、淮夷、徐國等勢力的攻打,無法在河南立足,只得暫到山東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而後遷徙到到新泰一帶)
- 杞伯每亡 姒每亡[姒每刃] ( ? --前751年在位,遷國至緣陵)
- 武公 姒 ? (前750年--前704年在位,謀娶公之子。將國都遷至緣陵)
- 靖公 姒 ? (前703年--前681年在位,武公之子)
- 共公 姒 ? (前680年--前673年在位,靖公之子,承襲杞靖公的爵位)
- 德公/惠公 姒 ? (前672年--前655年在位,共公之子)
- 成公 姒 ? (前654年--前637年在位,德公之子,桓公之兄。將杞國遷到緣陵,即今山東昌樂縣附近)
- 桓公 姒姑容 (前636年--前567年在位,成公之弟,繼承其爵位)
- 孝公 姒匄 (前566年--前550年在位,桓公之子,繼承其爵位)
- 文公 姒益姑 (前549年--前536年在位,桓公之子,孝公之弟,平公的哥哥。把國遷到淳于)
- 平公 姒郁 (前535年--前518年在位,文公之弟,繼承其爵位)
- 悼公 姒成 (前517年--前506年在位,平公之子,繼承其爵位)
- 隱公 姒乞 (前506年七個月在位,悼公之子,繼承其爵位。即位當年,即被其弟弟杞厘公所殺)
- 釐公/僖公 姒遂[姒過] (前505年--前487年在位,隱公之弟,於隱公即位當年殺了兄長,自立為君主)
- 湣公 姒維 (前486年--前471年在位,釐公之子,繼承爵位。十六年,湣公弟閼路弒湣公代立,是為哀公)
- 哀公/懿公 姒閼路 (前470年--前461年在位,湣公之弟,殺兄湣公而立)
- 出公 姒敕 (前460年--前449年在位,湣公之子)
- 簡公 姒春 (前448年--前445年在位,出公之子。杞國亡於楚國,其地盡歸楚國)
商朝
編輯夏代商國
編輯- 始祖 閼伯/火神/玄王/素王/宣明王 子契[子卨] (帝嚳薑斯遂之三子,有娀氏簡狄所生。前2410年,姜斯遂訪問了西北部最大的部落有娀氏。有娀氏的政治活動中心在蒲州。他如法炮製,又在那裡娶了有娀氏的少女簡狄,簡狄也懷上了他的孩子,生下了第三個兒子,取名契。帝嚳薑斯遂把他封在了商邑,賜姓為子,是為商侯,主管火正。父親在位時,他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朝中輔佐父親。前2368帝鷙元年,子契離開都城,帶著自己的家人回封國去了。前2357年,帝堯任命子契為大司馬,主管軍隊。契佐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晚年時遷居於蕃邑)
- 子昭明 (遷居於河北砥石)
- 子相土[子乘杜] (夏帝相的司馬,為了解決軍隊遠征運送軍用物資難題。前2026夏帝相十五年,發明了馬車,並越燕山南下,環渤海灣發展,後遷居於谷熟)
- 子昌若 (遷居於東都)
- 子曹圉[子糧圉]
- 子冥 (前1952夏少康十一年任命為治水的官員,主管全國水利工程,前1904夏帝杼十三年死在治理黃河工作中。後世之人奉為水神,稱之為玄冥)
- 高祖亥/高且亥 子王亥[子振、子垓、子核、子該、子胲、子永、子泳] (前1904年--前1832年在位,子冥之子。子王亥發明用牛拉車和耕田,在各諸侯國間從事商業貿易,後來在黃河北岸販牛時,因酒後失控強姦有易貴族女子,被有易人所殺)
- 子王恆[子亙] (前1832年--前1828年在位,子王亥的弟弟)
- 子微[子昏微、子上甲、子報甲] (子王恆的侄子,子王亥之子。子報甲以許多珠寶和牛、馬賄賂河國的國君,請求河國出兵協助他討伐有易國,幫他報殺父之仇。在河國的幫助下,上甲微兵困有易國都城。有易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是終於還是被攻破城池。上甲微殺了有易國的國君綿臣和他的家人,為父親報了仇,同時還獲取了有易國的許多財寶、糧食、布匹、牲畜等。他沒有屠殺有易國的百姓,而是讓他們做了生產奴隸。上甲微把軍隊還給河國,並真誠地表示感謝。由這件事上甲微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做大,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自此他便開始籌建自己的武裝力量,上甲微於前1814年遷居於有易。前1770年,子報甲滅皮氏,在皮氏舊城建都,命名為殷,是年又把國都遷於殷)
- 子報乙 (子報甲之子)
- 子報丙[子外丙] (子報乙之子)
- 子報丁 (子報丙之子)
- 主壬 子示壬 (報丁之子,娶妻庚生主癸)
- 夔宗 主癸 子示癸 (前1699年--前1618年在位,子主壬之子。不滿足於安居北方,意圖立足中原與夏王朝一爭高下,將國都遷回到河南的谷熟,史稱南亳)
商朝天子 (前1601年—前1046年)
編輯太祖/大乙宗/高且乙/高祖乙 太武王/文武帝乙 子履[子武湯、子天乙、子成湯、子成、子唐、子成唐、子大乙、子太乙] (前1617--前1589年在位,子主癸之子,為夏方伯。遷都於蒙邑,史稱北亳。湯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輔助國事,又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以及夏的聯盟韋﹑顧﹑昆吾等部落﹑方國,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湯誓》伐夏。商部落首領17年,滅夏後初都於西亳。前1601年建商朝,前1591年遷都於鄭亳)
- 太祖 代王 太丁[子大丁、子托、子以跌] (成湯之長子,未立而卒)
哀王 子外丙[子勝、子卜丙、子外壬] (前1589--前1587年在位,成湯的兒子,太丁之弟)
懿王 子仲壬[子中壬、子燕壬、子工壬、子其壬、子南壬、子庸] (前1587年--前1583年在位,成商湯的兒子,太丁和外丙的弟弟)
- 伊尹[伊摯、阿衡] (前1583年--前1576年在位,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執政時間都很短,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於伊尹手中。《竹書紀年》記載:伊尹放逐太甲後,自立為王,七年後,太甲潛回殺掉篡位的伊尹)
太宗 文王 子太甲[子祖甲、子至] (前1576年--前1564年在位,成湯之長孫,太丁的兒子。即位初,因「顛覆湯之典刑」,前1574年被伊尹送至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居住。三年後改過復立,親迎太甲回到亳都,並還政於他成為有成之君。這就是「桐宮悔過」的故事)
昭王 子沃丁[子羌丁、子絢] (前1564年--前1545年在位,太甲的兒子)
宣王/帝太庚 子太庚[子小庚、子大庚、子辯] (前1545年--前1540年在位,太甲之子,沃丁之弟)
敬王/帝小甲 子小甲[子高] (前1540年--前1523年在位,太庚之子)
元王/帝雍己 子雍己[子伷、子密、子佃] (前1523年--前1511年在位,太庚之子,小甲之弟。商朝開始衰弱)
中宗 景王/帝太戊 子太戊[子大太戊、子天戊、子大戊、子密] (前1511年--前1436年在位,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之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國撫民,頗有振作)
孝成王 子中丁[子仲丁、子莊] (前1436年--前1427年在位,太戊之子都城從。亳遷於囂)
思王/帝外壬 子外壬[子卜壬、子發] (前1427年--前1412年在位,太戊之子,仲丁之弟)
平王 子河亶甲[子戔甲、子整] (前1412年--前1403年在位,太戊之子,仲丁和外壬之弟。把國都由囂遷都於相)
中宗 穆王 子祖乙[子且乙、子滕、子勝] (前1403年--前1384年在位,河亶甲之子。前1402年從相地遷都於耿,前1401年由於河患又將都城遷至邢。商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商朝又興盛起來)
桓王 子祖辛[子且辛、子旦] (前1384年--前1370年在位,祖乙之子)
僖王 子沃甲[子羌甲、子開甲、子踰] (前1370年--前1345年在位,祖乙之子,祖辛之弟)
莊王 子祖丁[子且丁、子新、子小丁] (前1345年--前1313年在位,祖辛之子)
頃王 子南庚[子更] (前1313年--前1307年在位,沃甲之子。祖丁死後,商王室發生了爭奪王位的紛爭,最後由沃甲的兒子南庚繼承王位,遷都於奄)
悼王 子陽甲[子象甲、子和、子兔甲、子彖甲] (前1307年--前1303年在位,祖丁之子)
世祖 文成王 子盤庚[子般庚、子旬] (前1303年--前1275年在位,祖丁之子,陽甲之弟。前1300年盤庚遷都於殷。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發展,殷都成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繼續「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故後世又稱商為「商殷」)
章王 子小辛[子頌、子般庚] (前1275年--前1272年在位,祖丁之子,陽甲和盤庚之弟。拋棄了盤庚治國之策,商朝國力又逐漸衰落)
惠王 子小乙[子斂、小祖乙、後祖乙、子亞祖乙] (前1272年--前1251年在位,祖丁子,陽甲、盤庚和小辛之弟。征伐過東夷、鬼方等;制定了商代祭祀制度)
高宗 襄王 子武丁[子昭] (前1251年--前1192年在位,小乙之子。武丁是盤庚以後最好的國王,政治改善,商朝復興,他還擊敗四方入侵,商朝威鎮四方)
- 小王/小王父己 祖己[子且己、子孝己、子兄己、子以跌、子孝子] (武丁的嫡長子,作為王位繼承人的太子,祖己曾參議政事,輔佐父王武丁修政行德而國勢復振。高宗武丁在又祭成湯的時候,忽有一隻孔雀飛到鼎耳上鳴叫,武丁為此有點擔心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祖己趁此機會勸諫父王節儉。史官記錄了這件事,名叫《高宗肜日》。繼母妣辛虐待孝己。並捏造事實、誹謗孝己。父親武丁聽信,流放孝己,餓死於野外。妣辛生祖庚即武丁位為商王)
- 子祖戊
- 未聞其祭名也 (篡位,甲骨文中有記載,一般人並不知道,商朝最神秘的君主)
平王 子祖庚[子且庚、子躍、子曜、子躍] (前1192年--前1181年在位,武丁之子,祖己之弟。採用了武丁的治國之策,積極開拓,遵行利制,商王朝依然非常強盛)
世宗 定王/帝甲 子祖甲[子且甲、子載、子躍] (前1181年--前1165年在位,武丁之三子,祖己祖和庚之弟。武丁疼愛第三子,本想立他為繼承人,但祖甲勸說,以防再次出現九世之亂,於是離開了都城。祖庚非常感動,繼位後立即將祖甲立為繼承人)
甲宗 共王 子廩辛[子馮辛、子先、子憑辛] (前1165年--前1159年在位,祖甲之子。廩辛時期多次征討周邊方國,但總以失敗而終)
康祖 安王 子庚丁[子康丁、子祖丁、子康且丁、子囂] (前1159年--前1148年在位,祖甲之子,廩辛之弟。康丁時期沿襲其兄的方針,繼續對周邊方國征戰,可依然無成果,晚年信奉巫教,使得其勢力大增,已危機到王權)
武祖 烈王/武烈王/帝武乙/王武乙 子武乙[子瞿、子武且乙] (前1148年--前1113年在位,庚丁的兒子,被雷電擊死。武乙時期,連年向周邊方國征戰,但效果甚微,因武乙殘暴,國勢逐漸衰落,但武乙卻顛覆了傳統的神權,讓王權更集中,這個時期,周部落開始興起)
匡王/帝文丁 子文武丁[子太丁、子大丁、子文丁、子托] (前1113年--前1102年在位,武乙之子。太丁時期,夏朝周邊不穩,太丁賜予周國諸侯季歷專征伐權,季歷屢次戰敗周邊方國,致使周國勢力大增,太丁覺得季歷越來越厲害,恐不好控制,於是召喚季歷來朝,並殺了他。周國季歷死後,由其子繼位,其子就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周文王)
德王/帝乙/帝乙大帝 子羨 (前1102年--前1076年在位,太丁之子。商朝國勢已趨於沒落,以和親的方式與姬昌媾和。帝乙在位末年,遷都於沫)
紂王/壽王/帝辛 子受[子受德] (前1076年--前1046年在位,帝乙之子。遷都於沫,後改沬邑為朝歌。商紂為人聰穎,膂力過人。曾大舉攻伐東夷,取得勝利,為中原文化的傳播有一定的貢獻。但商紂為人殘暴,且好色無比。寵幸妲己,酷刑於民,大修宮舍,民不聊生。而此時西方周逐漸強大,終於滅商。紂王自鹿台焚而死,商亡。商紂與夏桀也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桀紂之君」)
周代殷國 (前1046年--前1040年)
編輯- 子武庚[子祿父](前1046年-前1042年在位,周武王即位後,立商帝紂辛之子武庚以守商祀,封武庚管理商朝的舊都殷,命管、蔡、霍三叔監管。前1041年,武庚聯合了管、蔡二叔以及商的屬國奄、徐、楚等十幾個國家一同向西進軍,反周陣營聲勢浩大。後三監之亂武庚兵敗被殺,周武王把紂王兄微子啟封於殷地,以代殷後,爵為宋公)
周代宋國 (前1040年—前286年)
編輯- 宋微子/微子啟 子啟[子開] (前1040年--前1025年在位,商帝乙之長子,原為微子國君主,周初被封於商丘,成為宋國首任君主)
- 微仲 子衍[子泄、子仲思] (前1024年--前986年在位,商帝乙之子,微子啟之弟)
- 宋公稽 子稽 (前985年--前942年在位,微仲之子,諡號失傳)
- 丁公 子申 (前941年--前919年在位,宋公稽之子)
- 湣公/愍公/閔公 子共 (前918年--前895年在位,丁公之子)
- 煬公 子熙 (前894年--前879年在位,丁公之子,湣公之弟,自立)
- 厲公 子鮒祀[子魴祀] (前878年--前859年在位,湣公之子)
- 僖公/釐公 子舉 (前858年--前831年在位,厲公之子)
- 惠公 子覵 (前830年--前800年在位,僖公之子)
- 哀公 子 ? (前800年在位,惠公之子)
- 戴公 子白 (前799年--前766年在位,哀公之子)
- 武公 子司空 (前765年--前748年在位,戴公之子)
- 宣公 子力 (前747年--前729年在位,武公之子)
- 穆公/繆公 子和 (前728年--前720年在位,武公之子,宣公之弟)
- 殤公 子與夷 (前719年--前711年在位,宣公之子,為華父督試殺)
- 莊公/嚴公 子馮 (前710年--前692年在位,穆公之子)
- 湣公/閔公/愍公 子捷 (前691年--前682年在位,莊公之子)
- 宋公游/前廢公 子游 (前682年在位,莊公之子)
- 桓公 子御說 (前681年--前651年在位,莊公之子)
- 襄公 子茲甫[子茲父] (前650年--前637年在位,桓公之子,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
- 公子目夷/公子魚 子目夷[子子魚、司馬子魚] (桓公之子,前639年楚成王捉住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宋人立公子目夷為假公)
- 成公 子王臣 (前636年--前620年在位,襄公之子)
- 宋公御/後廢公 子御 (前620年在位,襄公之子)
- 昭公 子杵臼 (前619年--前611年在位,成公之子)
- 文公 子鮑革[子鮑] (前610年--前589年在位,成公之子)
- 共公 子瑕 (前588年–-前576年在位,文公之子)
- 平公 子成(前575年–-前532年在位,共公之子)
- 元公 子佐(前531年–-前517年在位,平公之子)
- 景公 子頭曼[子欒、子兜欒](前516年–-前469年在位,元公之子,執政期間一舉滅曹)
- 宋君啟 子啟 (前469年在位,元公曾孫,祖父元公子公子褍秦,父公孫周)
- 昭公 子特[子得](前468年–-前406年在位,宋君啟之弟,元公曾孫)
- 悼公 子購由(前405年-–前398年在位,昭公之子)
- 休公 子田(前397年-–前375年在位,悼公之子)
- 辟公/桓公/桓侯 子辟兵[子辟、子璧兵](前374年-–前356年在位,休公之子)
- 剔成君 子剔成[戴喜、子罕](前355年–-前329年在位,宋戴公後裔,史稱「戴氏取宋」)
獻王/元王/康王/桀王/宋王偃 子偃[戴偃](前328年 -- 前286年在位,剔成君之弟,逐兄自立。戴偃在第十一年時,自立為王.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有其地。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後被齊國、楚國與魏國聯手滅掉宋國,三國瓜分宋國領土)
周朝
編輯邰侯
編輯- 邰侯一世 始祖 后稷/稷王/稷神/農神/西伯 姬棄[姬度展] (帝嚳薑斯遂四子,邰氏女姜原所生。前2416年,姜斯遂訪問了西部最大的部落有邰氏。有邰氏大酋長便把族裡最優秀的女兒姜嫄許配他為妻,並為他主持了隆重的婚禮。不久,姜嫄生下了第二個兒子,取名棄。帝嚳薑斯遂把他封在了邰邑,賜姓為姬,是為邰侯。父親在位時,他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朝中輔佐父親。前2368帝鷙元年,姬棄離開都城,帶著自己的家人回封國去了。前2357年,帝堯把姬棄召入朝中,任命為農正號曰後稷,主管全國的農業。母將棄置於狹隘巷,牛羊不踩,又棄之森林,伐木人救起。又丟寒冰,有鳥遮護。娶姞氏,生子嫠璽)
- 邰侯二世 姬厘繭[姬嫠璽、姬戒璽、姬楘璽、姬台璽] (襲父職,為后稷之官農師,父薨,哭泣過傷,逾七旬亦卒,生子叔均)
- 邰侯三世 姬叔均 (襲父職為農官,娶有窮氏,生子叔望)
- 邰侯四世 姬叔望[姬素望] (襲父職為農官,娶有虞氏,生子叔重)
- 邰侯五世 姬叔重[姬若重] (初仕堯,襲父職為司農官,教民稼穡;繼佐舜,亦官大司農,播種五穀。娶有莘氏,生子叔農)
- 邰侯六世 姬叔農 (襲父職佐啟,為農官,娶姚氏,生子叔辛)
- 邰侯七世 姬叔辛 (襲父職佐夏帝太康,為農官。辛與岐伯為鄰,其世修仁德,其子必有天下。娶蜀山氏之女,生子不窯)
豳侯
編輯- 豳侯一世 姬不窋[姬敘望不、姬叔望子、姬育] (夏太康失國,廢稷官,不復務農,失其官,逃至西北戎狄居之,立國於豳,號北豳。娶餘慶王之女,生子鞠陶)
- 豳侯二世 老王 姬鞠[姬陶、姬鞠陶、姬德宣、姬撫] (太康廢稷官,鞠陶不務稼穡,隨父在戎狄間,復修后稷之業。娶葛天氏之女,生子侯亞)
- 豳侯三世 姬侯亞[姬侯陶、姬拔] (娶姒氏之女,生子昭臣)
- 豳侯四世 姬昭臣[姬都、姬譍] (娶高氏,生子季堅)
- 豳侯五世 姬季堅[姬仲、姬勝、姬公孫] (娶呂氏,生子叔壬)
- 豳侯六世 姬叔壬[姬含章] (娶徐氏,生子啟封)
- 豳侯七世 姬啟封[姬郝] (娶許氏,生子昆伯)
- 豳侯八世 姬昆伯[姬乾] (夏時衰亡時,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與子公劉逃奔,復遷國於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
- 豳侯九世 姬公劉 (前1632夏桀王二十二年,公劉逃奔到戎狄部落之間,重修后稷事業,率領同族來到豳,建立豳國,受到豳地百姓的歡迎。娶姒氏之女,生子施德)
- 豳侯十世 姬施德[姬叔芒、姬堃] (娶伊祁氏之女,生子行仁)
- 豳侯十一世 姬行仁 (娶徐氏之女,生子慶節)
- 豳侯十二世 姬慶節 (正式在豳地建立了周國,周國的範圍,東到子午嶺,南到彬縣、旬邑,西到涇川、靈台、鎮原,北到環縣、華池,成為當時西北勢力較強的部落方國。娶姜氏之女,生子皇仆)
- 豳侯十三世 姬皇仆[姬皇朴、姬母音] (娶伊祁氏,生子差佛)
- 豳侯十四世 姬差弗[姬差佛、姬羌弗] (娶伊耆,生子毀喻)
- 豳侯十五世 姬毀隃[姬毀喻、姬毀俞、姬偽榆、姬毀湡] (娶陶唐氏,生子公非)
- 豳侯十六世 姬公非[姬公非遞、姬公卯] (娶西陵氏之女嬌娥,生子辟方)
- 豳侯十七世 姬辟方[姬至詳] (娶端木氏之女,生子高圉)
- 豳侯十八世 姬高圉 (高圉能修祖之道,豳人效化。娶公孫氏徵惠,生子夷侯。前1389商祖乙十五年,命豳侯高圉)
- 豳侯十九世 姬夷俟 (娶理氏之女,生子侯牟)
- 豳侯二十世 姬侯牟[姬侯侔、姬侯弁] (娶伊氏之女,生子侯旅)
- 豳侯二十一世 姬侯旅 (娶伊氏之女,生子亞圉)
- 豳侯二十二世 姬亞圉 (承祖遺訓,敬謹自持在位六十三年,娶公范氏之女太貞,生子景伯。前1281商盤庚十九年,命豳侯亞圉)
- 豳侯二十三世 姬景伯[姬夷竣] (為政九年病死,娶劉氏,生子云都)
- 豳侯二十四世 姬雲都[姬雲都皇] (娶陸氏,生子木公)
- 豳侯二十五世 太公 姬木公 (娶卓氏之女,生子祖紺)
- 豳侯二十六世 公叔祖 姬組紺[姬祖紺] (娶陳留氏靜淑,生子公叔。前1169商祖甲十三年,命豳侯組紺)
- 豳侯二十七世 祖英 姬公叔 (娶理氏,生子諸盩)
- 豳侯二十八世 姬諸盩[姬諸執] (娶公孫氏,生子周太公)
西伯侯
編輯- 西伯侯一世 太公 公叔祖類/公祖類/公祖 姬類 (大修后稷,公劉之業,施德行仁,國人皆戴之。時狄人獯鬻正強,子古公亶父以皮幣犬馬珠玉與之,逾梁山,居於岐山,豳人舉國相從,營築宮室城郭,南邑於周原,立周國。居三年,始作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司土,典司五眾。生子周太王)
- 西伯侯二世 太王/大王/古公亶父/公亶父/古公 姬亶 (娶有邰氏之女太姜為妃,美而賢。生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借為父親採藥為名,結伴到周族鄰近游牧狩獵,民族荊蠻勾吳郡里。所以立少子季歷為太子。太公崩,兄弟奔喪,季歷將王位讓給泰伯。伯不受,季歷不依。惟與弟仲雍出逃荊蠻不歸。前1148商武乙元年,古公亶父率族遷到岐山下的周原,此處土地肥美,宜農稼,周人以邑為名,故號為周.建房舍,設宗廟,奠定了周室強盛的基礎。由豳遷岐,居岐之陽,實施翦商。前1146商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
- 西伯侯三世 季歷/季李/公季/王季 姬歷 (前1138年—前1102年在位,太丁於牧師。修古公遺道,篤於仁義,諸侯順之。娶挈任氏仲女太任為妃,與姑太姜比德。及其娠,武乙癸卯季秋之月甲子,大任生子,日角鳥隼,胸有四乳,取名曰昌,即周文王。又娶薛侯之女薛孟君為妻,皆賢婦人,次子東虢叔、三子西虢叔。前1103商文丁十一年,命周公季歷為伯。後因權重遭忌,被文丁軟禁絕食死,歸罪為文丁所殺)
西伯侯四世 始祖 周西伯/文王/文皇帝 姬昌(前1102年--前1057年在位,季歷之長子,四十二年稱王。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娶有辛氏之女太姒,生十子:長伯邑考、次周武王、三管叔鮮、四周公旦、五蔡叔度、六郕叔武、七霍叔處、八衛叔康、九毛叔鄭、十聃季載。庶妃生:十一叔郜、十二雍伯、十三曹叔振鐸、十四錯叔繡、十五畢公高、十六原伯、十七酆侯,十八郇伯、十九叔明、廿子孝伯、庶子燕召公)
- 中天北極紫微大帝 伯邑考 姬考 (周文王長子,未即位而蚤死於商都朝歌。父親因觸怒紂王而被監禁,伯邑考為了營救父親,帶了七香車、醒酒氈與白色猿猴三樣異寶,獻給紂王)
西周 (前1046年--前760年)
編輯世祖 武王/虎王 姬發[姬珷] (前1057年--前1043年在位,周文王的次子。前1046年聯合諸侯在牧野大敗商軍,終於滅商建周,定都於鎬。娶齊太公之女邑姜,生二子:姬誦、姬虞。次妃生三子:邘叔、應侯、韓侯)
成王 姬誦 (前1043年--前1021年在位,武王之子。即位時12歲,剛建立的周王朝還不大穩固。於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理天子的職權。歷史上通常不稱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文王第三子管叔鮮和第五子蔡叔度見周公代行天子職務,心懷妒忌,就傳出流言蜚語,說周公企圖奪取王位。商紂王之子,封於殷的殷君武庚就乘機拉攏管叔鮮和蔡叔度,聯絡淮夷,一起舉兵反叛。周公出師東征,經過3年苦戰,終於殺死了武庚和管叔鮮,俘虜和放逐了蔡叔度,從而平定了叛亂,安定了大局。姬誦親政後,並大封諸侯,造東都洛邑。後來,姬誦病倒,擔心兒子姬釗不能勝任國事,就命召公、畢公用心輔佐。從此,這種帝王臨終前將嗣君託付給宗室或大臣的命令,就稱之為顧命,受託付的宗室或大臣稱之為顧命大臣)
康王 姬釗 (前1021年--前996年在位,成王之子。姬釗繼位時,召公、畢公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儀式。召公、畢公還率領諸侯。陪姬釗來到祖廟,把文王、武王創業的艱辛告訴康王,又作了一篇文章,告誡姬釗要節儉寡慾,勤理國事,守住祖先的基業。康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周王,史稱"成康盛世"。康王時,周朝較強盛)
昭王/邵王 姬瑕 (前996年--前977年在位,康王之子。"昭王之時,王道微缺",周國力開始下降,昭王南巡死於楚)
繆王/穆王/穆天子 姬滿 (前977年--前922年在位,昭王之子。穆王時作《呂刑》,是流傳下來的我國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周王)
龔王/恭王/共王 姬繄扈 (前922年--前900年在位,穆王之子)
懿王 姬囏 (前900年--前892年在位,共王之子。懿王時,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無力抵抗)
孝王/考王 姬辟方 (前892年--前886年在位,穆王的兒子,共王的弟弟)
夷王/𢕌王 姬燮 (前886年--前878年在位,懿王的兒子。夷王時,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尖銳化,夷王曾烹殺齊哀公)
厲王/剌王/汾王 姬胡 (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夷王的兒子。厲王是一位暴君,對外戰爭屢敗,國勢日危,竟被國人放逐)
- 共和(前841年—前828年,周厲王逃離鎬京,召穆公和周定公管理朝政。一說為皇君姬和攝行天子政,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
世宗 宣王 姬靜[姬靖] (前828年--前782年在位,厲王的兒子。即位後針對周王室的內憂外患,進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稱"宣王中興")
幽王 姬宮涅[姬宮湦、姬宮生] (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宣王的兒子。貪淫無道,為博寵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戲諸侯",從而亡國被殺。這就是"一笑傾國"的由來)
攜惠王/攜王/惠王/惠侯 姬余臣[姬余] (前771年--前760年在位,父親是周宣王,周幽王是他的兄長。周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與許文公擁立原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與此同時,虢公翰也在攜地擁立王子余臣為王,稱攜王。周王室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平王得到鄭、晉、秦、衛等諸侯國的擁護,被認作是周王室的正統,攜王則相對孤立。前760年,晉文侯幫助周平王攻殺攜王,周王室由周平王姬宜臼統一)
東周 (前771年-前256年)
編輯平王 姬宜臼[姬宜咎] (前771--前720年在位,幽王之子,母王后申後。幽王於後宮得褒姒以後,生子伯服。不久,竟廢申後及姬宜臼,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於是姬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進攻周幽王,周幽王與鄭桓公均被犬戎所殺。隨後,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姬宜臼繼位。前768年,平王為躲避犬戎的侵襲東遷洛邑。生三子:長子姬泄父、次子姬狐、少子姬武)
- 太子泄父 姬孤[姬洩、姬泄、姬泄父、姬洩父] (平王之長子,在平王駕崩之前就已經去世了,未即位,曾在鄭國作人質)
桓王 姬林(前720年--前697年在位,平王的孫子。由於平王駕崩時,太子洩父早死,身為洩父之子的他被擁立繼位。生二子:長子姬佗、次子姬克)
莊王 姬佗 (前697年--前682年在位,桓王的長子。前694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為王,事情洩露,周公黑肩被莊王與辛伯所殺,王子克逃亡至南燕國。莊王與姚姬所生的庶子頹,為莊王所寵愛,在東周春秋時期發動叛亂並稱王)
厘王/僖王 姬胡齊 (前682年--前677年在位,莊王的長子。在位期間執政為虢公醜、周公忌父)
惠王 姬閬[姬聞] (前677年--前652年在位,僖王的兒子。曾一度失國於子頹,後在鄭厲公和虢叔幫助下復位。在位期間執政為虢公醜、周公忌父、宰孔。生二子:長子姬鄭、次子姬帶)
- 王子頹 姬穨 (前675年-前673年在位,莊王庶子。前675年,蔿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和蘇子奉王子頹進攻惠王。失敗之後,蘇子奉王子頹出奔衛國。衛國和南燕國聯合討伐東周勝利。惠王出奔。當年的冬季,王子頹正式稱王。前673年,鄭厲公和虢叔率領各國的軍隊攻入王城,殺掉王子頹和蔿國等五位大夫。王子頹之亂平定。惠王獎賞鄭厲公,將虎牢以東土地給與鄭厲公)
襄王 姬鄭 (前651--前619年在位,惠王的兒子。曾一度失國於叔帶,後在晉文公幫助下復位。在位期間執政為宰孔、周公忌父、王子虎、周公閱、王叔桓公。生二子:長子姬壬臣,幼子名不詳"其子為王孫滿")
- 大叔帶/大叔/叔帶/王子帶/甘昭公 姬帶 (前636年-前635年在位,惠王之次子,襄王之異母弟。前649年,王子帶召揚邑、拒邑、泉邑、皋邑戎人以及伊、雒之戎一同討伐京師,攻入王城,焚燒東門。秦穆公和晉惠公討伐戎人來救周。戎人退走。次年,襄王為此討伐王子帶。王子帶逃到齊國。前636年,周王室發生了王子帶之亂,後晉文公出兵殺王子帶,並護送襄王回國)
頃王 姬壬臣(前619年--前613年在位,襄王之子。在位期間執政為周公閱、王叔桓公、王孫蘇。生二子:長子姬班,庶子姬瑜)
匡王 姬班(前613年--前607年在位,頃王之長子。在位期間執政為周公閱、王孫蘇、召桓公、毛伯衛)
定王 姬瑜(前607年--前586年在位,頃王之次子,匡王之弟。在位期間執政為王孫蘇、召桓公、劉康公、毛伯衛、單襄公。楚莊王為稱霸天下,不斷北侵並打敗了晉國、齊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等國,在定王元年征伐陸渾之戎,進軍到周京雒邑的南郊,向周王耀武示威。定王不敢責問楚莊王,便派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詢問周朝鎮國之寶的九鼎大小輕重,欲逼周取天下。後王孫滿以婉辭說服了楚莊王,使楚不敢輕舉妄動去取代周朝,便撤兵回國)
簡王 姬夷(前586年--前572年在位,定王之子在位。期間執政為單襄公、劉康公、周公楚、尹武公)
靈王 姬泄心(前572年--前545年在位,簡王之子。在位期間執政為王叔陳生、伯輿、單靖公。生三子:長子姬晉,庶子姬貴,三子姬佞夫)
- 太子晉 姬晉 (周靈王的長子,天性聰明,善吹笙,立他為太子,不幸早逝)
景王 姬貴 (前545年—前520年在位,靈王的次子,太子晉之弟。在位期間執政為單靖公、劉定公、成簡公、單獻公、單成公、劉獻公、單穆公。生四子:長子姬壽、庶子姬猛、三子姬匄、四子姬朝)
- 太子壽 姬壽 (由周景王王后所生,早死)
悼王 姬猛 (前520年在位,景王之子,敬王之同母兄。景王太子壽早死,立王子猛為太子,卻寵愛庶長子王子朝,還一度打算刺殺支持王子猛的單穆公、劉文公。公元前520年,周景王病重,囑咐賓孟要擁立王子朝。王子朝未及立為嗣君,景王卻突然病死,由王子猛即位,被王子朝殺害)
- 西王/王子朝 姬朝 (前520年--前505年在位,景王的庶出的長子。悼王即位,王子朝在六月率百工和靈王、景王的族人起兵,與悼王爭奪王位。此舉亦得到了毛伯得、尹文公、召莊公的支持。王子朝擊敗了悼王。悼王出奔,並向晉國告急。十月,晉國派大夫籍談、荀躒率軍保護悼王回到王城。十一月十二日,王子朝遂殺悼王,晉國攻其而立周敬王。在晉國的幫助下,敬王把王子朝趕到了王京洛邑。隨後晉軍便撤軍回國了。王子朝再度擊敗敬王,佔領了王城,自稱周王。敬王退往王城東面的狄泉,人稱「東王」;王子朝則被稱作「西王」。雙方混戰了三年之久)
東王/敬王 姬匄[姬丐] (前520年—前477年在位,景王的兒子,悼王同母弟。景王的庶長子王子朝在悼王病死後,晉國派兵攻打王子朝,立王子匄為王。此後敬王與王子朝不時仍有衝突。前516年王子朝逃到楚國。前505年,楚國被吳國擊敗,險些亡國,周敬王趁機派人在楚地殺死王子朝。儋翩帶領王子朝支持者在次年起兵舉事,敬王出逃,在前503年得晉國幫助下回都。在位期間執政為單穆公、劉文公、單武公、劉桓公、萇弘、單平公)
元王 姬仁 (前477年—前469年在位,敬王之子。前473年,越王句踐滅吳。句踐隨後北上遷都琅琊,與齊國、晉國等諸侯會盟於徐州,「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周元王正式承認句踐為霸主)
貞定王/貞王 姬介 (前469年—前441年在位,元王之子。生四子:長子姬去疾、庶子姬叔襲、三子姬嵬、四子姬揭)
哀王 姬去疾 (前441年在位,貞定王之長子,繼承王位三個月後,即遭其弟王子叔襲所殺害)
思王 姬叔襲 (前441年在位,貞定王之庶子,哀王之弟。殺害周哀王即位,在位僅五個月,八月又被弟王子嵬所殺)
考王/考哲王/考悊王 姬嵬 (前441年—前426年在位,貞定王之三子,周哀王與周思王之弟,殺害其兄周思王自立。前440年,考王封其弟姬揭於河南,是為西周桓公,姬揭子威公傳位於惠公,惠公又封少於班於鞏,史稱「東周」。形成周朝領土內的「西周」、「東周」小國,周朝的領土便更為縮小,此時已接近春秋後期)
威烈王 姬午 (前426年—前402年在位,考王之子。前403年,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此即「三家分晉」)
安王/元安王 姬驕 (前402年—前376年在位,威烈王之子。在位時封齊國大夫田和為齊侯,是謂「田氏代齊」。前376年,韓、趙、魏一起將徒有虛名的晉國國君俱酒廢為平民,瓜分了他僅有的一點領地,使晉國名實俱亡)
烈王/夷烈王 姬喜 (前376年—前369年在位,安王之子。前370年,齊威王朝見周天子,威王賢名更盛)
顯王/顯聖王/顯聲王 姬扁 (前369年—前321年在位,安王之子,烈王之弟。前364年,發生河西之戰,秦獻公親率主力進至河東,秦將章蟜在石門山大敗魏軍,斬首6萬。由於趙國出兵救援魏國,秦才退兵。此戰為秦國對魏國的首次重大勝利,諸侯震動,周顯王亦祝賀「獻公稱伯」,並頒賞他繡著黼黻圖案的服飾)
慎靚王 姬定[姬順] (前321年—前315年在位,顯王之子。當時戰國七雄為了壯大自己,各自找尋盟友,有不少弱小的國家聯合起來對抗一個強國,稱為「合縱」,以蘇秦為首;也有一些強國相互結合,攻打較弱的國家,史稱「連橫」,以張儀為首)
赧王/隱王/然王/周王赧 姬延[姬誕、姬赧] (前315年—前256年在位,慎靚王之子。隱王時,東周國勢益弱,同時內部爭鬥不休,以至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隱王遷都西周。前307年,秦借道兩周之間攻韓,周人兩邊都不敢得罪,左右為難。東西兩周位於諸強國之間,不能同心協力,反而彼此攻殺。前256年,西周國為秦所滅,隱王死。七年後,東周國亦為秦所滅)
- 東周昭文君/東周靖君/東周文君/東周惠文君/東周靖公 姬傑 (前256年—前249年在位,史家以原東周君爵為諡爵,未確定是否即位,但憑他的身份,他是之後天下的共主,被秦相呂不韋所滅)
徐戎/徐夷/徐方 (前2070年-前512年)
編輯- 始祖 實費氏 嬴若木(前2070年-前2054年在位,伯益之次子。因父輔佐虞舜治國,夏禹治水之功勳,賜嬴姓,封於徐地為徐子爵,食邑東海。生四子:長征國、次終、三季勝、四簡)
- 嬴奄延[嬴征國、嬴徐調](前2053年-前2003年在位,嬴若木之長子。夏帝太康、帝仲康、帝相時承襲徐國國君,生一子房)
- 東海侯 嬴琛[嬴房](前2002年-前1986年在位,嬴征國之子。后羿、寒浞時承襲徐國國君,生二子:長卿、次仁)
- 東海侯 嬴鑠[嬴仁、嬴廣文](前1985年-前1918年在位,嬴房之次子。夏帝少康時承襲徐國國君,生一子豹)
- 東海侯 嬴泓顯[嬴豹](前1917年-前1903年在位,嬴仁之子。夏帝杼時承襲徐國國君,生一子謙)
- 東海侯 嬴亮[嬴謙](前1902年-前1868年在位,嬴豹之子。夏帝槐時,承襲徐國國君。生二子:長澄、次僉)
- 東海侯 嬴允迪[嬴僉](前1867年-前1833年在位,嬴謙之次子。夏帝芒時承襲徐國國君。娶趙氏生三子:長圭、次起、三曄)
- 東海伯/東海侯 嬴絳[嬴曄](前1832年-前1804年在位,嬴僉之三子。夏帝泄時承襲徐國國君。娶曹氏生二子:長祖平、次祖禹)
- 東海侯 嬴敦[嬴祖禹](前1803年-前1783年在位,嬴曄之次子。夏帝不降時承襲徐國國君。娶鄒氏生一子濟)
- 東海侯 嬴旌[嬴濟](前1782年-前1731年在位,嬴祖禹豹之子。夏帝扃時承襲徐國國君。娶柏氏生一子寶)
- 東海侯 嬴頤[嬴寶](前1730年-前1695年在位,嬴濟之子。夏帝廑時承襲徐國國君。娶孫氏生二子:長紹、次寬)
- 東海侯 嬴睿[嬴寬](前1694年-前1668年在位,嬴寶之次子。夏帝孔甲、帝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楊氏生二子:長興、次通民)
- 東海侯 嬴璟[嬴興、嬴治平](前1667年-前1624年在位,嬴寬之長子。夏帝發、帝履癸時承襲徐國國君。娶杜氏生二子:長明、次強)
- 東海侯 嬴靖[嬴強](前1623年-前1593年在位,嬴興之次子。商太祖太武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劉氏生一子車)
- 東海侯 嬴雲[嬴車、嬴旭明] (嬴強之子。商哀王、懿王、太宗文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葛氏生一子能)
- 東海侯 嬴炎[嬴能] (嬴車之子。商昭王、宣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張氏生一子弘)
- 嬴蕭[嬴弘] (嬴能之子。商敬王、元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劉氏生二子:長茂叔,次瑞)
- 嬴遜[嬴瑞] (嬴弘之次子。商中宗景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吳氏生四子:長侍長、次元良、三仲長、四季長)
- 嬴翀[嬴季長] (嬴瑞之四子。商孝成王、平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秦氏生三子:長並、次權、三世長)
- 嬴肈[嬴世長、嬴清用] (嬴季長之三子。商中宗穆王、桓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程氏生一子恭候)
- 東海男 嬴振[嬴恭候、嬴必列](嬴世長之子。商僖王、莊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孫氏生四子:長論、次詳、三遠、四同)
- 嬴關[嬴論] (嬴恭候之長子。商頃王、悼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殷氏生一子籜籠)
- 咸陽侯 嬴興[嬴籜籠](嬴論之子。商世祖文成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殷薛氏生二子:長安、次龍)
- 咸陽侯 嬴表[嬴龍、嬴深窩](嬴籜籠之次子。商章王、惠王承襲徐國國君,遷居郊西西安府高陵縣南郊。娶郝氏生三子:長忠、次質、三瓊)
- 嬴常[嬴忠] (嬴龍之子。商高宗襄王時承襲徐國國君。生一子超)
- 嬴蕃[嬴超] (嬴忠之子。商平王、世宗定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毛氏生一子康)
- 嬴蕃暢[嬴康] (嬴超之子。商甲宗共王、康祖安王、武祖烈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劉氏生一子淹)
- 咸陽侯 嬴廣[嬴渰、嬴淹] (嬴康之子。商匡王、德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甘氏生一子彥)
- 忠義侯武/乙列侯 嬴通[嬴彥] (嬴淹之子。商紂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周氏生一子訓)
- 東平侯/駒王/句君"左句右貢" 嬴禐[嬴訓] (嬴彥之子。周武王、成王時承襲徐國國君,生一子綏。前1042年,武庚為首的商朝殘餘貴族針對周朝叛亂。徐子自稱王,反抗周公的東征。徐駒王起兵直接攻打周朝一直打到黃河邊)
- 懿王 嬴紱[嬴綏](駒王之子。周康王時封為列國侯不受,隱居泗州平原。娶東姜氏生一子誕)
偃王/靈惠仁慈聖濟英烈王 嬴誕[嬴子孺](前994年——前927年在位,嬴綏之子。周昭王、穆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娶姜氏生三子:長寶宗、次寶衡、三寶明。由於徐偃王好行仁義,國力強盛,來歸者日增,勢力範圍不斷擴展。當時各地來朝者「三十有六國」,周穆王因其勢大,承認其為東方霸主。周穆王巡視各國,聽聞徐君威德日遠,遣楚國襲其不備,大破之。徐偃王不是敗退彭城東山,而是南逃江蘇)
- 穎侯/穎川侯/佑順侯 嬴寶宗[嬴宗](偃王之長子。偃王棄國出走後,因他在當地很得民心,周穆王封長子寶宗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前921年周共王時,被封為「穎川候」。生一子仁)
- 嬴邁[嬴仁](嬴寶宗之子。周懿王時承襲徐國國君,被封為司馬。娶唐氏生一子寵)
- 嬴修[嬴宏、嬴寵](嬴仁之子。周孝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前884年被封為大夫。娶李氏生一子希)
- 嬴牟[嬴希](嬴寵之子。周夷王時承襲徐國國君,被封為大夫,生一子虺)
- 嬴軌[嬴尫、嬴虺](嬴希之子。周厲王時承襲徐國國君,被封為大夫。娶肖氏生一子恭)
- 嬴景[嬴恭、嬴功](嬴虺之子。周宣王、幽王時承襲徐國國君,被封為「列國候」。娶趙氏,生三子:長參加、次暢、三信)
- 嬴渾[嬴暢、嬴垂先](嬴恭之子。周平王時承襲徐國國君,被封為大夫。娶鄭氏生一子永)
- 嬴恕[嬴永、嬴可行](嬴暢之子。周桓王、莊王時承襲徐國國君,被封為大夫。娶江氏生二子:長起、次思)
- 嬴衡[嬴恩、嬴思、嬴及思](嬴永之子。周厘王、惠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前670年舉兵伐魯,以報「婁林之役」後於周厲王時。娶洪氏生一子強)
定國侯/徐王季糧 嬴季糧[嬴監、嬴強、嬴詳、嬴仲理](嬴思之子。周襄王、頃王、匡王時承襲徐國國君,魯僖公至魯文公時期。娶程氏生子一亙)
徐王庚 嬴庚[嬴毅、嬴亙、嬴長公](嬴強之子。周定王、簡王時承襲徐國君,魯宣公至魯成公時期。娶孫氏生二子:長章禹、次寧)
徐王旨後 嬴旨後[嬴次又、嬴𠂔又](𠂔音同姊,魯昭公時期)
徐王義楚 嬴義楚[嬴子旋](疋改同,春秋晚期人)
徐王章禹 嬴章禹[嬴章羽、嬴文肅](嬴亙之長子。周靈王、景王、悼王時承襲徐國國君。前512年,吳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國。徐王章禹披髮文面,綁縛自己,領著妻子跪求夫差保留國土,夫差不准。章羽帶著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國,徐國自此失去國號)
荊楚
編輯熊氏先祖
編輯- 顓頊國一世 伯稱[伯服、服稱] (帝顓頊之長子,顓頊之妻女祿所生。伯服至東海外,自立顓頊國)
- 顓頊國二世 ?
- 顓頊國三世 ?
- 顓頊國四世 ?
- 顓頊國五世 ?
- 顓頊國六世 ?
- 顓頊國七世 ?
- 顓頊國八世 ?
- 顓頊國九世 ?
- 顓頊國十世 ?
- 顓頊國十一世 ?
- 顓頊國十二世 老童[卷章] (娶於根水氏之子,謂之驕福)
- 顓頊國十三世 ?
- 顓頊國十四世 ?
- 顓頊國十五世 ?
- 顓頊國十六世 ?
- 顓頊國十七世 ?
- 顓頊國十八世 ?
- 顓頊國十九世 ?
- 顓頊國二十世 ?
- 顓頊國二十一世 ?
- 顓頊國二十二世 ?
- 顓頊國二十三世 ?
- 顓頊國二十四世 吳回[吳雷] (高辛氏時代,吳因遷居吳人之地而稱吳回。吳回的哥哥重黎擔任了高辛氏的火官,叫做祝融,後因辦事不力被帝嚳消滅。這樣,吳回接替重黎擔任帝嚳的管火之官,任祝融。吳回擔任祝融後,聲威遠振,死後被尊為祝融神,死後成為火神,也叫「朱天菩薩」)
- 顓頊國二十五世 ?
- 顓頊國二十六世 ?
- 顓頊國二十七世 ?
- 顓頊國二十八世 ?
- 顓頊國二十九世 ?
- 顓頊國三十世 ?
- 顓頊國三十一世 ?
- 顓頊國三十二世 ?
- 顓頊國三十三世 ?
- 顓頊國三十四世 ?
- 顓頊國三十五世 ?
- 顓頊國三十六世 陸終 (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是生六子: 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籛鏗,是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為鄶人;其五曰晏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
熊族領袖
編輯- 始祖 季連 (陸終第六子,由於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團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季連舉族南徙後又從蠻俗,故而後來的華夏族視之為「楚蠻」、「蠻荊」)
- 附沮
- 穴熊
- 熊完
- 熊服
- 熊元
- 熊機
- 熊杼
- 熊懷
- 熊胤
- 熊靡
- 熊祖
- 熊潛
- 熊僅
- 熊紳
- 熊克
- 熊成
- 熊單
- 熊輔
- 熊佐
- 熊文
- 熊浩
- 熊杰
- 熊啟
- 熊苞
- 熊越
- 熊儃
- 熊俊
楚國國君
編輯- 鬻熊 熊蚤[羋蚤] (率領楚民背棄商紂王,九十歲西行投奔拜見周文王,文王把他當作老師。到了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於衛的事。成王大量分封異姓諸侯,其時鬻熊已經去世,他的兒子熊麗,孫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孫熊繹於楚地)
- 熊麗[羋麗] (鬻熊的長子,舉部南遷至睢山與荊山之間,暫時避棲於荒野之地。母親為妣厲生熊麗時難產死去,熊麗存活。妣厲死後,巫師用楚條包裹其腹部將其埋葬。為了紀念她,後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楚」)
- 熊狂[羋狂] (熊麗之子,周公避禍於楚,楚人敬之如上賓,周公大感其德,回朝後訴說此事,感動了周成王。於是,周成王封熊狂的兒子熊繹為楚君)
- 熊繹[羋繹] (前1042年--前1006年在位,熊狂的長子。周成王封其為諸侯,受子爵,賜田地,地五十里,都丹陽)
- 熊艾[熊只] (前1005年--前981年在位,熊繹之子。周昭王曾有兩次南征楚國,但都被楚熊艾擊敗。這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誌。至此,熊艾時期雄踞南方,楚國開始強大起來)
- 熊黵[熊亶、熊瞻、熊䵣] (前980年--前970年在位,熊艾之子)
- 熊勝 (前969年--前946年在位,熊黵之子。)
- 熊楊[熊煬、熊賜、熊錫] (前945年--前887年在位,熊黵之子,熊勝之弟)
- 熊渠(前886年--前877年在位,稱得上是楚國一代明君,國勢由弱轉強。伐庸、楊越、鄂。「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直接仿效周天子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別封王,公然對抗周室,後恐周厲王討伐,自去王號)
句亶王 熊毋康[熊康、熊艾] (熊渠的繼承人長子,早逝)
鄂王 熊摯[熊摯紅] (前876年在位,熊渠的次子。楚熊渠死,他的長子熊毋康早逝,按西周王朝的制度立次子熊摯紅繼承楚君之位)
越章王 熊延[熊執疵] (前875年--前847年在位,熊渠的少子,卻發動政變,弒次兄鄂王熊摯紅代立為君)
- 熊勇 (前846年--前838年在位,熊延之子)
- 熊嚴 (前837年--前828年在位,熊延之子,熊勇之弟。熊嚴有子四人:長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
- 熊霜 (前827年--前822年在位,熊嚴的長子)
- 熊徇 (前821年--前800年在位,熊嚴的少子。熊霜去世,三弟爭立。仲雪死,叔熊[叔堪]避難於濮,少弟季徇立)
- 熊咢 (前799年--前791年在位,熊徇之子)
- 若敖 熊儀 (前790年--前764年在位,熊咢之子)
- 宵敖 熊鹿[熊坎] (前763年--前758年在位,熊儀之長子)
- 厲王/冒熊帥/蚡冒/鼢冒 熊眴 (前757年--前741年在位,熊鹿之長子。開疆拓土,征服陘隰,使楚國實力增強)
武王 熊徹[熊通] (前740年--前690年在位,蚡冒之弟,殺侄自立,滅權國,創縣制。三次伐隨:一求尊位「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前704年,自立為王「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三病逝征途)
文王 熊貲 (前689年--前675年在位,武王之子,遷都於郢。伐申返程伐鄧。伐蔡滅息。立申縣、息縣。伐巴敗,伐黃勝,返程時病逝)
堵敖/杜敖/壯敖/莊敖 熊艱 (前676年--前672年在位,文王長子,成王同母兄,母息夫人,被殺)
成王 熊惲 (前671年--前626年在位,文王之子,母息夫人,莊敖之弟。弒殺其兄楚堵敖奪位。楚成王即位後,布施恩德,與諸侯修好結盟,向周天子進貢以鞏固王位,鎮壓夷越各族,大力開拓疆域。先後滅亡弦、黃、英、夔等國齊楚召陵之會。東征淮水。宋楚泓之戰。晉楚城濮之戰。被太子商臣逼迫自殺。成也若敖氏,敗也若敖氏)
穆王 熊商臣 (前625年--前614年在位,成王之子,弒父自立,所作所為無足稱道)
莊王/莊哀王/臧王 熊侶[熊呂、熊旅] (前613年--前591年在位,穆王之子,春秋五霸之一。「蜚將沖天」「鳴將驚人」,平庸、巴之亂。「問鼎」周室,伐陸渾之戎,觀兵周室王畿,「在德不在鼎」。滅若敖氏。晉楚邲之戰。「止戈為武」「武有七德」)
共王/恭王/龔王 熊審 (前590年--前560年在位,莊王之子。屈巫叛楚奔晉,聯吳抗楚。晉楚鄢陵之戰。吳國始強)
康王 熊招 (前559年--前545年在位,共王之長子。晉楚弭兵之盟,一百三十三年和平)
郟敖/嗣子王/孺子王 熊員[熊紝] (前544年--前541年在位,康王之子。郟敖在位時,其叔公子圍任令尹,有篡位野心。他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在鄭邊境修築犨、櫟、郟三城,鄭人害怕。郟敖四年,公子圍弒楚郟敖及其子熊慕、熊平夏而自立)
靈王 熊圍[熊虔] (前540年--前529年在位,共王次子公子圍,殺侄郟敖自立。章華台、細腰。靈王三個弟弟政變,靈王逃亡,隨從相繼離去,最後吊死郊外,自縊身亡。靈王有二子熊祿、熊罷敵,都被蔡公熊棄疾殺死)
初王/訾敖/王比/公子比/右尹子干 熊比 (前529年在位,共王子,靈王弟。靈王暴虐,國人咸怨,左右離心,諸侯攜貳。羋比與公子棄疾、公子子晳欲乘機取王位。時靈王在乾溪,羋比遂率陳、蔡、不羹、許、葉之師入郢,殺靈王太子。立為王。使人至乾溪,令靈王之眾散。靈王自縊。而棄疾使人走郢,以靈王將至恐嚇初王、子皙。王及子皙皆自殺。棄疾即位)
陳公/蔡公/平王/景平王 熊居[熊棄疾] (前528年--前516年在位,共王幼子公子棄疾,殺共王三子、四子公子比、公子干。平王與伍員的仇怨,伍員奔吳)
昭王/卲王 熊珍[熊壬] (前515年--前489年在位,平王與嬴夫人之子。伍員輔佐吳王闔廬。吳師入郢,歷時十月。前505年遷都鄀都,後復遷回)
惠王/獻惠王 熊章 (前488年--前432年在位,昭王之子。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使楚國國勢得以迅速復甦。先後平定白公勝之亂,滅亡陳國、蔡國、杞國,將楚國領土擴至東海、淮海、泗水一帶,成為一方強霸。遷都鄢都,後復遷回郢都)
- 白公 熊勝 (太子建之子,楚平王的孫子,早年因故流奔外國。回楚後,被封於白地,號白公。後發動「白公之亂」,劫楚惠王,被葉公高打敗,自縊而死)
簡王/柬大王 熊中 (前431年--前408年在位,昭王之子。北伐滅莒國,以莒為邑。前413年,伐魏、攻至上洛 ;並三度圍攻宋國都城)
聲王/聲桓王/聖桓王 熊當 (前407年--前402年在位,簡王之子。在位時期,楚國社會動盪不安,國事積弊日深,「為盜所殺」)
悼王/悼折王/悼哲王 熊疑[熊類] (前401年--前381年在位,聲王之子。吳起變法,歷時9年,楚國由弱變強,南平百越取得蒼梧,在西和秦,在北鞏固陳、蔡之地,往北救趙,前381年,與魏軍大戰於州西,出梁門,軍駐林中,兵鋒直抵黃河兩岸。楚、趙大勝魏國,開拓了楚國疆土)
肅王 熊臧 (前380年--前370年在位,悼王之子,無子。楚悼王剛死,舊貴族射殺吳起,吳起跑入靈堂,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結果貴族殃及楚悼王的屍首。肅王繼位後,以傷害悼王屍體罪,因吳起誅殺貴族70餘家)
宣王 熊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在位,肅王之弟。前343年,發兵滅亡陳、蔡。令尹昭奚恤當權,北方諸國都怕他。楚宣王甚異之,大臣江乙告訴楚宣王,昭奚恤只是狐假虎威,靠著楚宣王的權勢作威作福)
威王/盛王 熊商 (前339年--前329年在位,宣王之子。繼承其父楚宣王救趙伐魏與開拓巴蜀的格局,戰國時代,楚國繼楚悼王以後,使楚國國勢發展最強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復楚莊王時代的霸業為志業,力圖使楚國冠絕諸國之首。前333年,伐越,殺越王;破齊師)
懷王 熊槐 (前328年--前299年在位,盛王之子。繼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進行改革,大敗魏國,楚國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執政中期他誤信秦國宰相張儀,毀掉齊楚聯盟,國土淪落,楚國從崛起走向了衰亡,在秦國遭囚禁3年後死)
頃襄王/頃王/襄王 熊橫 (前298年--前263年在位,懷王之子。前278年秦攻破楚國都城郢都,頃襄王遷都陳郢)
考烈王/考王/烈王 熊元[熊完] (前262年--前238年在位,頃襄王之子。前253年遷都矩陽,前241年遷都壽春)
幽王/隱王 熊悍 (前237年--前229年在位,考烈王晚年得子,實為春申君之子)
哀王 熊猶 (前228年在位,幽王之弟,在位僅二月余,為其庶兄負芻所殺)
楚王 熊負芻 (前227年--前223年在位,哀王庶兄。前228年,負芻的門客殺死楚哀王,負芻自立為楚王。前223年,秦軍攻入楚都壽春,楚王負芻被俘,楚國滅亡)
荊王/昌平君 熊啟[熊啟] (楚之公子,其母親為秦國公主,外祖父為秦昭襄王。被楚將項燕擁為荊王,在淮南一帶繼續反抗秦國。王翦、蒙武率秦軍來攻,兵敗身死,項燕自殺,秦滅楚)
- 昌文君 熊顛
蜀國
編輯蠶叢氏
編輯青衣神 蠶叢氏一世 (帝顓頊娶蜀山氏的女子為妃,生下一男嬰。男嬰長大後是「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里。他善於養蠶,因「教民蠶桑」有功,而被部族人稱作「蠶叢」。後成為蜀地羌族首領。蠶叢巡行郊野常著青衣,因此被人們呼為青衣神。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後來蠶叢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居住,其目縱,始稱王)
蠶叢氏 ? 世 (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將軍扁攻打蠶叢氏和有緡氏,於是蠶叢氏跟有緡氏說用美女來讓夏桀沒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後,宣布要回到朝廷)
蠶叢氏 ? 世 (商王祖甲執政後期,蠶叢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領導部族奮起反抗,結果弱不勝強,戰死岷山,族人四處逃散,他們的一支,「從茂汶盆地的東面翻過與岷山相連的玉壘山脈進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志在伺機重新抗爭)
蠶叢氏 ? 世 (商王廩辛繼位初,羌方在今陝、甘一帶重又崛起,屢犯商王朝,常使商戍軍遭到很大損失,促使廩辛決定用兵平定西戎。商王廩辛針對羌方武裝力量強悍等特點,戰前進行全面的謀劃和布置,一面命戍軍暫避敵鋒,待機而動,一面組織精銳部隊適時增援抗擊羌方進犯,打散了蠶叢氏部落,蠶叢氏首領被射殺)
柏灌氏/拍濩氏/狛護氏/折權氏/柏雍氏
編輯柏灌氏一世 (商朝末期,由於不堪長期征戰,一部分蜀人隨著一位青年重新進入今四川盆地,以躲避戰爭。他們來到一處有河流流經的柏樹林落腳,那裡有豐富的銅礦和玉石、陶土,可供生活需用。一些人發現林間有白鶴棲息,想著像白鶴那樣飛離了戰爭,於是在青年的倡議下改稱部族為「柏灌氏」,那位帶領大家安家的青年人被推舉為新的部落首領)
柏灌氏二世 (前1063年,勢力衰弱的柏灌氏部落被南邊的新起的魚鳧氏部落兼併了)
魚鳧氏/魚易氏/魚尾氏
編輯魚鳧氏一世 (魚鳧成為蜀王,率領蜀人從茂汶盆地東遷至廣漢平原。蜀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進入奴隸制社會,魚鳧是蜀國奴隸制政權的第一位統治者)
魚鳧氏 ? 世 (治導江,逮蒱澤俾明。時人氓, 結左言,不知文字)
魚鳧氏 ? 世 (齊太公姜尚派使節入蜀,聯絡蜀王魚鳧氏,會同西南巴、濮各部。蜀國軍隊是伐紂聯軍中最具戰鬥力的隊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紂王的重要力量)
蒲卑氏/蒲澤氏/蒱澤氏
編輯蒲卑氏一世 杜主君 杜篤慕[杜篤米、杜祝明、杜獨姆、杜居姆、杜仲牟由、杜篤祖] (西周中期,蒲卑氏被其他部落打敗後,蒲卑氏的子孫後代,都各別逃到姚和雟)
蒲卑氏二世 杜 ?
蒲卑氏三世 杜 ?
蒲卑氏四世 杜 ?
蒲卑氏五世 杜 ?
蒲卑氏六世 杜 ?
蒲卑氏七世 杜 ?
蒲卑氏八世 杜 ?
蒲卑氏九世 杜 ?
蒲卑氏十世 杜 ?
蒲卑氏十一世 望帝 杜宇[杜] (定都魚鳧城,後來把君主位讓給同姓部人杜靈,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淒切。後常指悲哀悽慘的啼哭)
丹犁國開明氏 (前666年~前316年)
編輯叢帝/開明奇帝/開明一世 杜靈[鱉靈、鱉令、鱉泠、鄨令、鄨靈、弊靈] (鱉靈在峨眉山下治水的事跡迅速傳開,蜀中平原的百姓都熱望他的到來。望帝也正苦於治水無策,聽說了蹩靈治水的事跡,不禁欣喜異常,便派人前來峨眉山下的開明王城相邀,並以國中大事相托,拜鱉靈為丞相。鱉靈走馬上任,望帝杜宇交給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治水。他將岷江分流,開挖兩條江,一條叫湔江,一條叫牧馬河,以此疏浚和利用岷江之水。有了鱉靈在前方治水,望帝便一萬個放心,在宮中整日尋歡作樂,追花逐艷,連鱉靈的妻子也不放過。鱉靈憤怒之下,將杜宇趕出了宮去。鱉靈立國,改帝號為叢帝,國號為開明。同時在峨眉山下青衣江流域建立了部族政權「丹梨國」)
盧帝/成帝/開明二世 杜萬通 (鱉靈的兒子,在位期間,蜀人越過大巴山和秦嶺,兵鋒一直威脅到當時秦國的首都雍城,也就是說,當時的蜀人不但探索出經川西平原翻越大巴山和秦嶺到達關中平原的「蜀道」,而且在事實上很可能將漢中盆地據為己有)
保帝/褒子帝/開明三世 杜褒[杜蘆保] (國力強盛,又大舉向南興兵,沿岷江南下,征服僚、僰之地)
青帝/開明四世 杜胡
赤帝/別帝/開明五世 杜 ? (開始在成都立宗廟)
黃帝/開明六世 杜 ?
白帝/開明七世 杜 ?
黑帝/開明八世 杜 ?
聖帝/開明九世 杜 ?
尚王/開明十世 杜尚 (前368年滅亡昔阝,平周二國。杜尚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宣布苴國成立。次年,為方便與藩屬國苴國的聯繫,蜀國遷都成都,實行君主制,去帝號,稱王)
後王/開明十一世 杜 ? (任苴侯要求被納的貢和稅日益頻繁,苴侯覺得做的這漢中侯窩囊,於是在巴國的拉攏下多次聯合抗蜀,交到蜀國的貢和稅也少了,這下子惹惱了蜀國,但礙於苴國存在的重要性,以及苴侯是同宗族人,蜀王十一世只是派人回應了句「往後若有秦兵至,自退之」。自此,苴侯一度中斷了與同宗蜀國的來往)
末王/蘆子霸王/開明十二世 杜蘆 (前316年,蜀國擊退巴國來犯軍隊,得勢的蜀王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蜀王令「五丁力士」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石牛道,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苴侯求救於秦,秦惠王伐蜀,蜀滅身死,苴侯被廢。秦惠王任太子為蜀侯,張若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國滅亡。杜蘆之子名制率部分貴族及殘兵,從武陽輾轉南下至雲貴地區自稱安治王。前257年,杜制之子名泮自稱安陽王,於越南滅掉了文郎國,收服吞併了周邊部族,建立起甌雒國,建都於古螺,後被秦末將領趙佗所滅)
蜀侯國 (前314年~前285年)
編輯- 蜀侯通國 嬴通國 (前314--前309年在位,秦惠王太子。前309年,蜀相陳壯謀反,殺蜀侯通國。秦派司馬錯、甘茂、張儀再次領兵前往蜀地平亂,殺陳莊。明年,秦又封蜀侯子惲為新任蜀侯)
- 蜀侯煇 嬴煇[嬴惲] (前308--前301年在位,蜀侯通國之子。前301年,蜀侯惲又密謀策劃反秦暴亂。秦昭王命司馬錯三人蜀地平息叛亂。司馬錯不負王命,很快平定蜀地,蜀侯惲夫婦自裁,其大臣郎中令等二十七人被誅殺。秦又封其子綰為蜀侯)
- 蜀侯綰 嬴綰 (前300--前285年在位,蜀侯煇之子。前285年,秦又懷疑蜀侯綰有謀反跡象,因此誅殺倌。從此秦在蜀侯廢除侯、相制度,只置郡守,同於內地)
舒國
編輯偃氏先祖
編輯- 偃氏一世 伯偃 (皋陶之五子)
- 偃氏二世 偃 ?
- 偃氏三世 偃 ?
- 偃氏四世 偃 ?
- 偃氏五世 偃 ?
- 偃氏六世 偃 ?
- 偃氏七世 偃 ?
- 偃氏八世 偃 ?
- 偃氏九世 偃 ?
- 偃氏十世 偃 ?
- 偃氏十一世 偃 ?
- 偃氏十二世 偃 ?
- 偃氏十三世 偃 ?
- 偃氏十四世 偃 ?
- 偃氏十五世 偃 ?
- 偃氏十六世 偃 ?
- 偃氏十七世 偃 ?
- 偃氏十八世 偃 ?
- 偃氏十九世 偃 ?
- 偃氏二十世 偃 ?
- 偃氏二十一世 偃 ?
- 偃氏二十二世 偃 ?
- 偃氏二十三世 偃 ?
- 偃氏二十四世 偃 ?
- 偃氏二十五世 偃 ?
- 偃氏二十六世 偃 ?
- 偃氏二十七世 偃 ?
- 偃氏二十八世 偃 ?
- 偃氏二十九世 偃 ?
- 偃氏三十世 偃 ?
- 偃氏三十一世 偃 ?
- 偃氏三十二世 偃 ?
- 偃氏三十三世 偃 ?
- 偃氏三十四世 偃 ?
舒國國君
編輯- 偃應氏 (周文王時)
- 偃光
- 偃幾
- 偃群桑
- 偃慶陽
- 偃留叔
- 偃隔叔
- 偃戈
- 偃珉
- 偃絞
- 運公/舒子平 偃平(前657年,舒國被徐國所滅)
掩王 偃 ?(群舒復起,稱王)
亨王 偃 ?
圖邱王 偃 ?
介王 偃 ?(前615年,國亡於楚)
勾吳 (前1147年—前473年)
編輯- 吳伯/泰伯/太伯公 姬 ? (前1147年 -- 前1099年在位,周太王之長子,享年91歲。太王欲傳位季歷及其子昌,太伯乃與仲雍讓位三弟季歷而出逃至荊蠻號勾吳。娶卜氏,無生)
- 吳仲/虞仲/仲雍公/恭孝王 姬雍[姬孰哉](前1098年 -- 前1093年在位,周太王之次子。太王生有三子,鍾愛幼子季歷之子昌,意欲傳位於季歷後立昌。仲雍與兄太伯體父意,主動避位,從渭水之濱來到今無錫、常熟一帶,斷髮文身,與民並耕,當地人民擁戴太伯為勾吳之主。太伯身後無子,仲雍世襲兄位,享壽九十二歲。仲雍娶萬氏生有二子:長曰季簡,次曰居簡)
- 季簡 姬簡 (前1092年 -- 前1083年在位,仲雍之長子,過繼給太伯為子。娶高氏生二子:長曰叔達,次曰叔夏)
- 叔達 姬茂[姬叔達] (前1082年 -- 前1065年在位,季簡之長子。娶黃氏生四子:周德、周福、周章、虞仲)
- 姬周章 (前1064年 -- 前1043年在位,叔達之三子。娶林氏生四子:熊遂、斌、爽、高。周章繼位任吳君時,周武王已攻滅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朝初期實行分封制,封周王親族、滅商功臣、歷代先聖的後裔到各地做諸侯。周王朝尋找太伯、仲雍後裔封諸侯,因周章已做吳君,就因地制宜正式冊封周章為句吳國君主,改封姬仲雍的四世孫姬仲於虞地,建立了虞國,為侯爵,亦稱虞仲)
- 姬熊遂 (前1042年 -- 前995年在位,周章之長子,娶蘇氏生一子:柯相)
- 姬柯相 (前994年 -- 前992年在位,熊遂之子,娶朱氏生一子:強鳩夷)
- 姬彊鳩夷 (前991年 -- 前957年在位,柯相之子,娶杜氏生一子:余橋疑吾)
- 姬餘橋疑吾 (前956年 -- 前919年在位,疆鳩夷之子,娶顏氏生二子:柏廬、柯廬)
- 姬柯盧 (前918年 -- 前860年在位,余橋疑吾之次子,娶梅氏生二子:周繇、次仲)
- 姬周繇 (前859年 -- 前828年在位,柯盧之長子,娶江氏生一子:屈羽)
- 姬屈羽 (前827年 -- 前794年在位,周繇之子,娶張氏生一子:夷吾)
- 姬夷吾 (前793年 -- 前761年在位,屈羽之子,娶鄧氏生一子:禽處)
- 姬禽處 (前760年 -- 前722年在位,夷吾之子,娶彭氏生一子:轉)
- 姬轉[姬君轉] (前721年 -- 前681年在位,禽處之子,娶董氏生一子:頗高)
- 姬頗高 (前680年 -- 前672年在位,轉之子,娶梅氏生一子:勾卑)
- 姬句卑 (前671年 -- 前621年在位,頗高之子,娶梅氏生子一:去齊。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
- 姬去齊 (前620年 -- 前586年在位,勾卑之子,娶劉氏生三子:壽可、壽昌、壽夢)
興王/攻盧王/吳王壽夢 姬壽夢[姬乘、姬熟姑] (前585年 -- 前561年在位,去齊之三子,開始稱王。這時,申公巫臣逃到吳國,申公巫臣原為楚國著名貴族將軍,因與楚王爭美貌傾城的夏姬而帶夏姬逃出晉國投奔吳國。壽夢得此良臣,開始與中原交流。引進中原文化。經過數十年,吳國成為擁有今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國,並開始進攻親楚的小邦巢、徐。壽夢娶文氏生五子:諸樊、余祭、余昧、季札、蹶由)
順王/吳王諸樊 姬諸樊[姬遏、姬謁、姬姑發者反、姬姑發反] (前560年 -- 前548年在位,壽夢之長子)
安王/吳王餘祭 姬餘祭[姬戴吳] (前547年 -- 前531年在位,壽夢之二子)
度王/吳王餘眛 姬餘眛[姬夷末、姬夷昧] (前530年 -- 前527年在位,壽夢之三子。生三子:州於、掩余、燭庸)
武王/吳王僚 姬僚[姬州於、姬州於] (前526年 - 前515年在位,夷昧之長子。夷昧去世,欲傳弟季札。季札不受,遂傳長子僚。僚被其堂兄弟公子光的刺客專諸刺殺,公子光終究取代吳王僚即位為王,是為吳王闔廬)
道王/吳王闔閭 姬闔閭[姬光、姬闔廬、姬蓋廬、姬闔閭、姬闔廬] (前514年 - 前496年在位,諸樊之子。闔閭執政時期,以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確定先破強楚,再服越國的爭霸方略,採取分兵輪番擊楚之策,頻頻攻楚於江淮之間大別山以東地區,使楚疲於奔命。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稱霸南方。闔閭生三子:夫差、波、山)
- 吳王夫概 (闔閭之弟。前505年,趁吳國被秦軍、越軍擊敗之機,自立為王,後兵敗投奔楚國)
末王/吳王夫差 姬夫差 (前495年─前473年在位,闔閭之子。前494年於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使越屈服。此後,又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時,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後匆匆趕回。前473年,越再次興兵,終滅吳國,夫差自刎)
越國(前1888年—前214年)
編輯於越/于越
編輯- 越侯無餘 姒榆 (夏少康的庶子;始封諸侯,號無餘君, 建都秦余望南)
- 越侯丕誠 姒丕誠[姒丕祧] (無餘的兒子,辟治荒蕪,播種五穀,人民始聚,勤奉陵祀)
- 越侯宗元 姒宗元 (無餘之孫,按輩分是夏朝君主芒的弟弟。按輩分是夏朝君主芒的弟弟,恪守遺業,祭祀無缺)
- 越侯紹聖 姒紹聖 (克承先志,躬勤撫綏)
- 越侯毅正 姒毅正 (春守宗廟,國家安定)
- 越侯子誠 姒子誠 (國力逐漸衰微)
- 越侯婁玉 姒婁玉[姒婁] (徒襲空名,而無權位不能自立,轉從眾庶,同為編氓,遺無恆產,後皆隱身匿跡,無聞於世)
- 越侯俶 姒俶[姒佹] (商朝時期,前1598年遷都埤中)
- 越侯枋 姒枋
- 越侯菪 姒菪
- 越侯潛 姒潛
- 越侯戶 姒戶[姒扃]
- 越侯厲 姒厲
- 越侯皓 姒皓
- 越侯僮 姒僮
- 越侯渾淳 姒渾淳
- 越侯仲庚 姒仲庚
- 越侯太辛 姒太辛
- 越侯咸享 姒咸享
- 越侯寀 姒寀 (遷都大部)
- 越侯浤 姒浤
- 越侯天表 姒天表 (西周時期)
- 越子訶 姒訶
- 越子加佑 姒加佑
- 越子子升 姒子升
- 越子綱 姒綱
- 越子汝稷 姒汝稷
- 越子洽 姒洽
- 越子汜 姒汜[姒杞]
- 越子少連 姒少連 (春秋時期,前770年遷都山南)
- 越子騮 姒騮
- 越子逸 姒逸
- 越子鯉 姒鯉
- 越子必高 姒必高
- 越侯無壬 姒無壬[姒勛宰] (前621年—前591年在位,三十歲左右可開始執政。重新統一越國,「安集鳥田」,發展農業生產「以為百姓請命」,安撫了越地各部族大大小小酋長:「自為稍有君臣之義」建立了較完整的國家體制。使于越成為一個中型的諸侯國,遷都嶕峴,自越竄閩鳩遺民,不稱王而稱伯)
- 越侯無瞫 姒無瞫[姒無考] (前591年—前565年在位,無壬的兒子。所謂「專心守國,不失上天之命)
- 越侯夫譚 姒夫譚[姒夫鐔] (前565年—前538年在位,無瞫之子)
越侯允常/越王允常 姒允常 (前538年—前497年在位,夫鐔之子。開始稱為越王,遷都勾嵊,開疆拓土,奠定了霸業的基礎。制訂了聯楚扼吳的國策)
霸王/越王勾踐 姒勾踐[姒鳩淺、姒句踐、姒菼執] (前496年—前465年在位,允常之子。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前490年遷都平陽;前489年遷都會稽;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前468年遷都琅琊號令中原)
越王鹿郢 姒鹿郢[姒與夷、姒於賜、姒於賜、姒鼫與] (前464年—前459年在位,句踐之子。勵精圖治,帶領越國成為一個大國。並任春秋列國的霸主)
越王不壽 姒不壽[姒盲姑、姒亓北古] (前458年—前449年在位,在他的治理下,越國並沒有像勾踐時代那樣富於侵略,而是在列國默默無聞起來。在不壽擔任越國國王的第十個年頭,前448年,野心勃勃的太子朱勾發動政變推翻了他,並且在政變殘忍地將其殺害)
越王朱勾 姒朱勾[姒翁、姒州勾] (前448年—前412年在位,不壽之太子,殺死父親越王不壽自立為君。前413年,出兵併吞了滕國、郯國兩小國,俘虜郯國君主鴣)
越王翳 姒翳[姒授、姒不光] (前411年—前376年在位,朱勾之太子。前379年越國衰落從琅琊遷都遷都姑蘇。被太子諸咎殺死,他被殺害後,越國陷入內亂外患的動盪歲月)
越王諸咎 姒諸咎 (前375年在位,不光之太子。越王的弟弟豫謀奪王位,連續謀害翳的三個王子。豫鼓動哥哥除掉太子諸咎,越王未聽。七月,諸咎擔心自己被害,率領軍隊趕走了豫,又包圍王宮,殺害越王翳。越王翳臨死竟說後悔不聽豫的話殺死諸咎,渾然不知因何而亡。十月,越國人殺死太子諸咎,越國陷入內亂,在吳地的越國人擁立錯枝為王)
越王錯枝 姒錯枝[姒孚錯枝、姒子搜] (前374年—前373年在位,諸咎死後由吳地的越國人立為君主。因為越國內亂,三度弒其國君,王子搜害怕,逃到丹地的洞穴躲藏。卿大夫寺區平定內亂,而越國沒有國君,大臣們請求王子搜即位)
越王無餘 姒無餘[姒初無余之、姒莽安、姒之侯] (前372年—前361年在位,卿大夫寺區平定內亂,因為越王錯枝力求逃離此王位,所以翌年大夫寺區立無余之為越王)
越王無顓 姒無顓[姒菼蠋卯] (前360年—前355年在位,無餘死後繼承為君主。為了擺脫頹勢,重新將國都遷回故都會稽,依然不能阻擋越國衰落的命運)
越王無彊 姒無彊[姒無強] (前354年—前334年在位,無顓之弟。無彊為楚國所敗,自殺殉國。導致他的長子次子各以正統自居,紛紛建國.自此越國從此分為閩越、甌越.直到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前,諸侯國不能制服)
閩越
編輯閩越王玉 姒玉(前333年—前306年在位,南退閩江)
閩越王尊 姒尊(前305年—前267年在位)
閩越王親 姒親(前266年—前259年在位)
閩越王恆 姒恆(前258年—前251年在位)
閩越王朝 姒朝(前250年—前243年在位)
閩越王睦 姒睦(前242年—前232年在位)
富義王/閩越王無諸 姒無諸(前231年—前214年在位,被秦始皇所滅,廢除王號,降為君長,並在閩越故地設立閩中郡。後復國仿效中原,稱為「冶城」,直到前110年時被漢武帝最終滅亡)
甌越
編輯甌越王宰勛 姒宰勛[歐陽宰勛、歐陽蹄] (前333—前316年在位,無疆次子,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邊,為歐陽亭侯。越國為楚國所滅,南退甌江,甌越國又稱東甌國、東越國。生三子:長子偉,承父基為二世甌越王。次子仲余,被王兄偉封於歐地,為歐氏得姓始祖。三子句余,被王兄偉封于越陽之地,為後世陽姓越國支脈一派得姓始祖)
甌越王偉 歐陽偉 (前315年—前301年在位,稱帝)
甌越王鴻業 歐陽鴻業 (前300年—前291年在位)
甌越王海宇 歐陽海宇 (前290年—前261年在位)
甌越王伯歷 歐陽伯歷 (前260年—前246年在位)
甌越王安朱 歐陽安朱 (前245年—前232年在位)
甌越王搖 歐陽搖 (前231年—前214年在位,被秦始皇所滅,後復國定都東甌,直到前110年時被漢武帝最終滅亡)
巴國/大蛇國
編輯- 咸鳥(太皞伏羲氏的兒子)
- 乘厘
- 始祖 後照(伏羲氏分封降居於長江之北的丹山、巫山和巴一帶)
- 顧相 (降處於巴,是生巴人)
- 廩君 (巴國五個氏族來源的武落鍾離山)
- 姬 ? (夏王朝的鄰國之一,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
- 姬 ? (前2061帝啟八年,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
- 姬 ? (夏末商初,參與了夏與殷的鬥爭,起碼在夏滅亡的時候,巴並沒有成為商的同盟。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巴國收留了夏亡國後的遺民。巴奠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
- 姬 ? (殷武丁時期,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武丁令婦好從沚盾戈伐巴方)
- 姬 ? (巴的軍隊作為前鋒加入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也因此在周滅商後,正式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併入周王朝的疆,以其宗姬封於巴)
- 姬 ? (楚國強大,驅趕巴國的疆域不斷向西遷移)
- 姬 ? (巴國竭力擴張其勢力範圍,東渡漢水,與鄧國相爭,又同楚國締結軍事聯盟,掃蕩江漢小國,北進中原)
- 姬 ? (前703年,楚王派大將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鄾國。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前後夾擊,打敗了鄧國,滅了鄾國)
- 姬 ? (前688年,巴與楚在出兵伐申國,巴國轉而出兵伐楚,巴軍一舉攻取了兩國邊境地區的楚國那處城)
- 姬 ? (前676年,巴伐楚,克之)
- 姬 ? (前632年,晉秦聯軍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後,巴國向秦國致貢,後又和楚修好)
- 姬 ? (前611年,巴與秦、楚共滅庸)
- 姬 ? (巴王在征討楚國的戰爭中俘虜了一名楚國女子而分裂出充國)
- 姬 ? (前477年,巴再次伐楚,包圍了楚國的鄾邑。楚國派出了三位能幹的將領公孫寧、吳由於、薳固在鄾地擊敗了巴國軍隊。巴國損失慘重而國力大衰,退出漢水流域)
巴王 姬 ? (戰國時期,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其疆域是「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
巴王 姬 ? (前377年,巴國內亂。將軍有巴蔓子請師於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國既寧,楚使請城。蔓子曰:『藉楚之靈,克彌禍難。誠許楚王城,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頭授使)
巴王 姬 ? (前361年,巴國南部江山黔中之地被楚國攻佔。楚師進攻方向很明確,就是衝著巴國第二大鹽泉來的,因此,攻佔巴國黔中之地,也就意味著完全佔有伏牛山鹽泉)
巴王 姬 ? (前339年,楚威王把兵鋒指向巴國最後一道鹽泉,很快攻佔今重慶巫溪縣、巫山、重慶奉節縣一帶,置為巫郡。至此,巴國三大鹽泉已盡失於楚)
巴王 姬 ? (前316年,秦惠文王派著名謀臣張儀、大夫司馬錯、都尉墨獾等領三十萬大軍入川援助苴國,掉了苴、蜀兩國,同年,秦順手滅掉了巴國,統一了四川盆地)
充國 (前588—前318年)
編輯- 太公/千秋王 姬 ?(前588——公元前563年在位,巴王小王子,避國中陷害向北出走,到達了嘉陵江上游的一處小平原,視為風水寶地,於是定都於此命國號為充)
- 衛公/義豐王 姬 ?(前562——公元前534年在位)
- 恆公/太華王 姬 ?(前534——公元前521年在位)
- 莊公/太慶王 姬 ?(前520——公元前498年在位)
- 糾公/永梁王 姬 ?(前498——公元前477年在位)
- 惠公/江陵王 姬 ?(前477——公元前474年在位)
萬安王 姬 ?(前473——公元前456年在位,自稱王,前六代稱公,王號為萬安王追封)
群德王 姬 ?(前456——公元前445年在位)
平裕王 姬 ?(前444——公元前422年在位)
天寶王 姬 ?(前422——公元前420年在位)
文興王 姬 ?(前419——公元前401年在位)
保寧王 姬 ?(前401——公元前365年在位)
武鎮王 姬 ?(前364——公元前334年在位)
合定王/憒公 姬 ?(前334——公元前318年在位,被滅國後秦國降其王爵,改稱公)
齊國 (前1046年--前221年)
編輯羌齊
編輯四岳氏
編輯- 羌器 (帝榆罔之子)
- 高陽 羌縉雲[羌比時] (姜器之子。初為黃帝夏官,後為黃帝巫師,佐帝有大功封許,建立高陽許國。生五子:長子許寬、次子談基、三子譚遲、四子謝巨、五子阮季)
- 高原 許寬[羌元、羌慶甲、羌節莖] (羌縉雲之長子。初為黃帝木正,將有巢氏樹上架木為巢,改為地上架木為屋,有大功封為高侯,為高姓始祖。生子六,長子祝庸、次子封鉅、三子伯陵、四子大敖、五子隱休、六子季升)
- 祝融氏一世 夷父 許祝庸 (許寬之長子,官名祝融,史稱伯夷父。初為黃帝火正司徒,用為火正,掌管火種,稱火神)
- 祝融氏二世 許 ?
- 祝融氏三世 許 ?
- 祝融氏四世 許 ?
- 祝融氏五世 許 ?
- 祝融氏六世 許 ?
- 祝融氏七世 許 ?
- 祝融氏八世 許 ?
- 祝融氏九世 許 ?
- 祝融氏十世 許 ?
- 共工氏一世 許術囂[許共、羌共鼓] (初為木正,佐少昊為司徒,掌管木正,與貨狐共同制船。後改管水利,為水師)
- 共工氏二世 許 ?
- 共工氏三世 許 ?
- 共工氏四世 許 ?
- 共工氏五世 許 ?
- 共工氏六世 許 ?
- 共工氏七世 許 ?
- 共工氏八世 許 ?
- 共工氏九世 許 ?
- 共工氏十世 許 ?
- 共工氏十一世 許 ?
- 共工氏十二世 許 ?
- 共工氏十三世 許驤[羌共工] (初為少昊司徒官,掌管水利,善於以石砌壩攔水,號稱水師。曾佔據黃河中游的九州之地中原,以伊水和海里水為中心,擁有九州統治權,實行土地改革,化荒山為良田)
- 共工氏十四世 許童[羌若白] (許驤之子,佐顓頊為共工官,掌管水利。生子四:長子許共谷,次子許共龍、三子許共水、四子許共條)
- 共工氏十五世 許霸[羌原谷、羌共谷] (許童之長子,襲父職為共工官。掌管水利,善種五穀)
- 共工氏十六世 許 ?
- 共工氏十七世 許 ?
- 共工氏十八世 許 ?
- 共工氏十九世 許 ?
- 共工氏二十世 許 ?
- 共工氏二十一世 許 ?
- 共工氏二十二世 許 ?
- 共工氏二十三世 許 ?
- 共工氏二十四世 許 ?
- 共工氏二十五世 許 ?
- 共工氏二十六世 許 ?
- 共工氏二十七世 許 ?
- 共工氏二十八世 許 ?
- 共工氏二十九世 許 ?
- 共工氏三十世 許 ?
- 共工氏三十一世 許岳[羌立明] (佐帝嚳為司空官,掌管水利。生二子:長子許有賢、次子許有能)
- 后土一世 高陽 許賢[羌勾龍] (許岳之長子,曾任帝嚳后土之官,繼承父志,平九州相土有功於百姓,帝堯時封於社神,百姓世代祭祀,稱其於孕育萬物大地的母親)
- 后土二世 許 ?
- 后土三世 許 ?
- 后土四世 許 ?
- 后土五世 許 ?
- 后土六世 許 ?
- 后土七世 許 ?
- 后土八世 許 ?
- 后土九世 許 ?
- 后土十世 許 ?
- 后土十一世 許 ?
- 后土十二世 許 ?
- 后土十三世 許 ?
- 后土十四世 許 ?
- 后土十五世 許 ?
- 后土十六世 許 ?
- 后土十七世 許 ?
- 后土十八世 許 ?
- 后土十九世 許 ?
- 后土二十世 許 ?
- 許垂[羌伯高] (帝堯時為治水官,人稱共工官。生三子:長子許羲仲、次子許羲叔、三子許羲和)
姜姓呂氏先祖
編輯- 太岳伯侯 呂伯夷[許羲和](許垂之三子。著名賢人,佐堯帝掌四岳典三禮,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為呂侯,是即呂氏得姓之始。生八子:長子許昱、次子許暹、三子許日升、四日我、五子許朂、六日正、七顯、八子許曇)
- 邑侯/呂伯子 呂宣[呂先龍、呂明子、呂昱](伯夷之長子,生二子:長子玄氐、次子玄英。佐禹平九州開九河封侯爵世襲九代居烈山為四岳之長)
- 呂定[呂玄氐、呂壤]
- 玄侯/呂候玄英 呂恆[呂玄英](前2046年--前2016年在位,先龍之次子,襲父侯爵。娶方氏,生子呂梁)
- 宣侯/呂候葛耶 呂宇[呂葛耶、呂岳、呂梁、呂以禹](前2015年--前1984年在位,玄侯之子。官為呂邑宰,襲父侯爵。娶任氏,生子呂相)
- 定侯/呂候甫聰 呂高[呂甫聰、呂懷岳、呂相](前1983年--前1939年在位,宣侯之子。官為郘邑令,襲父侯爵。娶虞氏,生子呂監)
- 懷侯/呂候監 呂宰[呂監、呂發](前1938年--前1903年在位,定侯之子。襲父侯爵,娶卜氏,生子呂望)
- 桓侯/呂子侯/呂候兜耨 呂禪[呂兜耨、呂望](前1902年--前1859年在位,懷侯之子。襲父侯爵,生子呂允)
- 宙侯/呂候允 呂啟[呂允、呂允啟](前1958年--前1821年在位,桓侯之子。官為郘邑宰,襲父侯爵。娶方氏,生子呂輅)
- 宇侯/呂候輅 呂蒯[呂輅、呂駱](前1820年--前1789年在位,宙侯之子。襲父侯爵,娶虞氏,生子呂墨)
- 高侯/呂候墨台 呂正[呂墨台、呂祖榮](前1788年--前1746年在位,宇侯之子。襲父侯爵,娶糾氏,生子二:長子呂駿、次子呂英)
- 許侯/呂候志道 呂志道[呂衍志、呂英、呂禹宣](前1745年--前1718年在位,高侯之次子。襲父侯爵,娶張氏,生子呂如)
- 宰侯/呂候於鬲 呂於鬲[呂發杜、呂於甫、呂於副、呂如](前1717年--前1676年在位,許侯之子。襲父侯爵,娶任氏,生二子:長子呂前、次子呂龍)
- 禪侯/呂候列木 呂杜[呂龍、呂列木](前1675年--前1641年在位,宰侯之次子。官為郘邑宰,襲父侯爵。娶方氏,生子呂清)
- 啟侯/呂侯伯/呂候含 呂濟[呂含、呂濟永、呂衡居、呂清](前1640年--前1635年在位,禪侯之子,襲父侯爵。娶卜氏,生子呂荊)
- 蒯侯/郘蒯侯/呂候大巫 呂林一[呂大巫、呂承遠、呂荊](啟侯之子,襲父侯爵。娶韋氏,生子呂克)
- 正侯/呂候胡 呂承先[呂胡、呂胡光、呂克](蒯侯子,襲父侯爵。在位六年,隨湯誅桀,被桀所殺)
- 呂候並斤 呂榮[呂並斤](襲父侯爵)
- 呂候燧 呂永和[呂燧](襲父侯爵)
- 呂候木 呂嘉禹[呂木、呂木含](襲父侯爵)
- 呂候石人 呂衡車[呂石人](襲父侯爵)
- 呂海復[呂亦山] (石人的庶子。從呂亦山後,呂尚一支的祖先就不在候位了,候位由旁支繼承。呂尚一支逐步淪為平民。不知從何時起,呂尚這支離開霍縣呂國而遷播各地,到周初,呂尚變成窮困潦倒的庶民)
- 呂祖甲[呂柴風]
- 呂二樊[呂子辛]
- 呂正二[呂通]
- 呂心成[呂小甲]
- 呂元一[呂如甲、呂元]
- 呂仲調[呂發、呂土黃]
- 呂訓元[呂順力、呂金元]
- 呂先二[呂事天]
- 呂司會[呂大玄、呂文曲]
- 呂輝前[呂澶生、呂伯陵]
- 呂公倫[呂筠生、呂食我](為殷舊臣)
- 呂豫仲
姜姓呂氏君主
編輯- 太公/太公望/昭烈武成王 姜尚[姜子牙、呂望、單呼牙、飛熊] (前1046年--前1026年在位,豫仲之子。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俗稱姜太公。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智囊、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周公命令姜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有了征伐權,成為周王朝東方大國)
- 丁公 姜伋[姜及] (前1026年—前975年在位,太公望之子)
- 乙公/隱公 姜得[呂得、呂德立] (前975年—前933年在位,丁公之子)
- 癸公 姜慈母[呂慈母] (前933年—前902年在位,隱公之子。生三子: 長靜、二不辰 、三山)
- 哀公 姜不辰[呂不辰、呂不臣] (前933年—前890年在位,癸公之長子。周夷王時,紀侯在周王前進讒言,說了不少齊哀公的壞話,哀公被周夷王烹殺)
- 胡公 姜靜[呂靜] (前890年--前859年在位,癸公之二子,哀公異母弟。因齊哀公含冤而死,使得齊胡公十分害怕自己遭紀國暗算,於是從營丘遷都薄姑。後被齊哀公的同母弟弟、也就是自己的異母弟弟呂山與私黨率營丘人殺死,他的兒子也被驅逐出境)
- 獻公 姜山[呂山、呂幼山] (前859年--前850年在位,癸公之三子。姜山怨恨齊胡公,便與自己的黨徒率領營丘人襲擊攻殺齊胡公,自立為君。將齊胡公諸子盡數驅逐出齊國,就此將都城由薄姑遷回營丘)
- 武公 姜壽[呂壽] (前850年--前825年在位,獻公之子)
- 厲公 姜無忌[呂無忌] (前824年--前816年在位,武公之子。齊厲公昏憒暴虐,齊人痛恨之,聯絡齊胡公呂靜之子殺死厲公。胡公之子皆戰死,齊人擁立厲公之子赤即位,是為齊文公。齊文公把參與殺厲公的七十人全部處死)
- 文公 姜赤[呂赤] (前816年--前804年在位,厲公之子。文公當上國君之後,接受他父親的教訓,小心謹慎地處理國政,齊國政局漸趨平穩)
- 成公 姜脫[呂脫、呂說] (前804年--前795年在位,文公之子)
- 莊公 姜購[呂購] (前795年--前731年在位,成公之子。莊公繼位之彰,齊國內廷動盪不安,曾兩度遷都,使得齊國元氣大傷。由於他在位時間很長,使得剛剛經歷了長達70年內亂的齊國,得以在長時間穩定的情況下恢復元氣,晚年基本使齊國處於小霸的地位)
- 僖公/禧公 姜祿甫[呂祿甫、呂祿父] (前731年--前698年在位,莊公之子。僖公在位時期,多次主持多國會盟;平息宋國與衛國之間的爭端;以宋國、郕國不向周天子朝覲而出兵討伐;平定許國、宋國內亂;與鄭國擊敗狄戎;使齊國形成小霸局面)
- 襄公 姜諸兒[呂諸兒] (前698年--前686年在位,禧公之長子。襄公在位期間,荒淫無道,昏庸無能,與其異母妹文姜0,派彭生殺害妹夫魯桓公,而後再殺彭生以向魯國交代。當時齊國國力漸強,齊襄公曾出兵攻打衛國、魯國、鄭國。前686年,齊襄公遭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等人所殺)
- 前廢公/齊君無知 姜無知[呂無知、公孫無知] (前686年在位2月,莊公之孫,夷仲年之子,僖公的侄子,襄公和齊桓公的堂兄弟。公孫無知聯合連稱、管至父弒殺齊襄公,自立為君。起初,公孫無知對大夫雍廩無禮,因此雍廩怨恨他。前685年,公孫無知到雍林遊玩,雍廩趁機襲殺公孫無知)
- 桓公 姜小白[呂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在位,僖公的第三個也是最小的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成為霸主)
- 釐公/齊君無詭 姜無詭[呂無詭、呂無虧] (前643年在位3月,桓公之長子。桓公死後,諸公子爭奪君位。在易牙、豎刁的支持下,殺群吏,逐走諸公子,無詭於此年十二月即位為國君。即位三月後,易牙、豎刁等人因臭名昭著,無詭亦不得人心,皆被大夫高子,國子殺死)
- 孝公 姜昭[呂昭] (前642年--前633年在位,桓公之三子,母鄭姬。桓公卒,另外五子爭奪君位,原桓公寵臣易牙與豎貂擁立公子無虧為君,呂昭逃奔宋國。前642年春,宋襄公聯合曹國、衛國、邾國領兵攻齊,以助呂昭歸國爭位。但其餘四公子的追隨者興兵攻打已入齊境的太子昭,迫使其逃回宋國。五月,宋襄公再度發兵,擊敗齊眾公子於甗,太子昭遂得以入齊都臨淄即位)
- 昭公 姜潘[呂潘、呂番] (前633年--前613年在位,桓公之四子,母葛嬴,孝公異母弟。孝公死後,其子被衛開方殺死,公子潘奪位)
- 後廢公/齊君舍 姜舍[呂舍] (前613年在位5月,昭公之子。舍之母無寵於昭公,國人莫畏。昭公之弟商人以桓公死爭立而不得,陰交賢士,附愛百姓,百姓說。子舍立,孤弱,即與眾十月即墓上弒齊君舍)
- 懿公 姜商人[呂商人] (前613年--前609年在位,桓公之二子,母為密姬。在桓公死後與公子無詭等人爭奪君位失敗逃-外。齊昭公死後,回到齊國,殺死齊昭公之子呂舍,立為國君是為齊懿公。懿公即位之後因荒淫無道,被其車夫所殺,其子為國人所廢,不得即位)
- 惠公 姜元[呂元] (前609年--前599年在位,桓公之五子。懿公被殺,公子元自衛反齊,即位為君)
- 頃公 姜無野[呂無野] (前599年--前582年在位,惠公之子)
- 孝武靈公 姜環[呂環] (前582年--前554年在位,頃公之子。靈公即位之初,尊晉為霸主,後來漸漸脫離晉國擺布,欲爭霸於天下。自齊靈公二十四年起五次伐魯,均無戰果。齊靈公二十七年,晉國以齊國叛晉伐魯為由,帥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諸侯興師伐齊:齊靈公親自率師禦敵,大敗而歸)
- 莊公 姜光[呂光] (前554年--前548年在位,靈公之子。莊公本為靈公的太子,但靈公卻為立寵姬所生的公子牙而派他出守即墨,並改立公子牙為太子,還為了除掉他而攻打魯國。後來靈公病重,大夫崔杼、慶封等從即墨將他迎回,殺死公子牙母子,齊靈公聞變吐血而亡,太子光即位。前548年,莊公因與崔杼之妻東郭姜私通,而遭崔杼等人殺害)
- 景公 姜杵臼[呂杵臼] (前548年--前490年在位,靈公之子,莊公之弟。運用如此的治國用人之道,國內治安相對穩定,然因無有嫡子,身後諸子展開了激烈的王位之爭)
- 晏孺子/安孺子 姜荼[呂荼] (前489年在位10月,景公之子,母芮姬。景公病重,因愛荼母芮姬,命國惠子、高昭子立少子公子荼為太子,逐群公子,遷之東萊。前488年,田乞發動宮廷政變,追國惠子,殺高昭子,將安孺子安置於駘,隨後將其弒殺,逐安孺子母芮子,與諸大夫另立年齡較長的公子陽生為新君)
- 悼公 姜陽生[呂陽生] (前488年--前485年在位,景公之子,安孺子之異母兄。前485年,吳、魯攻打齊國南方時,齊大夫鮑牧與悼公有矛盾,田乞乘機殺死悼公,立其子壬,從此田氏成國的最大專權世家)
- 簡公 姜壬[呂壬] (前485年--前481年在位,悼公之子。簡公分別任用田成子田恆和闞止為左、右相。闞止得寵於簡公,田成子嫉妒。大夫御鞅見狀,於是建議簡公擇用一人,藉此排擠田成子。闞止懼怕田氏勢力,在簡公支持下,準備驅逐田氏。田恆先發制人,率車入公宮,劫持簡公。簡公與夫人在倉皇逃往徐州的路上,被田恆的追兵殺死。宰予支持田恆,在政變中被殺。事後田恆立簡公弟驁為君)
- 平公 姜驁[呂驁] (前481年--前456年在位,簡公之弟)
- 宣公 姜驁[呂積] (前456年--前405年在位,平公之子)
- 康公 姜貸[呂貸] (前405年--前386年在位,宣公之子。被田和放逐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後來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鈄坡上挖洞為灶,田和自立為國君。前379年,康公卒,姜齊絕祀)
田齊
編輯媯姓田氏領袖
編輯- 新統祖 田敬仲/陳胡王 陳完/田完/媯完 (前682年--前649年在位,陳厲公之子,當時太子禦寇被陳宣公所殺,敬仲畏懼禍及自身,遂逃奔到齊國為大夫,食采於田,改稱田氏)
- 孟夷/田稚孟夷 田穉[夷孟思、田稚] (前648年--前607年在位,陳完之子)
- 孟莊/田孟芷/閩孟克 田湣 (前606年--前581年在位,田穉之子)
- 文子 田須無 (前580年--前558年在位,田湣之子)
- 田桓子/陳桓子 田無宇 (前557年--前502年在位,田須無之子。生五子:武子開、僖子乞、昭子昭、田書、子亶)
- 武子 田開 (前501年--前473年在位,田無宇之子)
- 僖子/釐子/陳僖子/陳釐子 田乞 (前472年--前460年在位,田無宇之子,田開之弟。生九子:陳瓘、成子恆、子士、簡子、宣子、穆子、廩邱子、芒子、惠子)
- 成子/陳成子/陳子 田恆[田常] (前459年--前450年在位,田乞之子,《史記》避諱漢文帝改作田常)
- 襄子 田盤[田塈、田班] (前449年--前441年在位,田恆之子)
- 莊子 田白[田伯] (前440年--前411年在位,田盤之子。生二子:長利、次和)
- 悼子 田利 (前410年--前405年在位,田白之長子)
媯姓田氏君主
編輯- 太公 田和[子禾子] (前404年--前384年在位,田白之次子。生二子:長剡、次午。前391年,遷齊康公於海濱,自立為國君。前386年,通過魏文侯的幫助,得到周天子承認,列為諸侯)
- 廢公/田侯剡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在位,太公的長子,被其弟田午所弒)
- 孺子喜 田喜 (田剡之子,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
- 桓公/孝武桓公/陳侯午(上陳下土)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在位,太公和與孝太妃之子。殺了兄長田剡而自立。在位時曾創建稷下學宮,招攬天下賢士,聚徒講學,著書立說)
陳侯因齊(上次下月)/威王 田因齊[田嬰齊] (前356年--前320年在位,桓公之子。生三子:長子宣王辟疆、次子郊師、三子靖郭君田嬰。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宣王 田辟彊[田辟強] (前319年--前301年在位,威王之子。前314年,乘燕國大亂,派匡章率軍攻破燕國,燕王噲被殺,宰相子之逃亡,後被齊人抓住做成肉醬。不久齊軍就在趙、魏、韓、楚、秦等國的壓力下被迫撤軍,而燕人則共立公子職,是為燕昭王。前312年,宣王殺王后,後娶鍾離春為後。相傳鍾離春是一位樣貌奇醜的女子)
愍王/閔王/湣王/東帝 田地[田遂] (前300年--前284年在位,宣王之子。在位時期,屢建武功,破秦、燕諸國,制楚,滅宋。前288年,稱東帝,不久去帝號。前284年,燕國上將軍樂毅以五國聯軍攻齊,大敗齊軍;燕軍又於臨淄城西之秦周大敗齊軍,達子戰死,燕軍攻入臨淄,湣王出逃至莒,但被名義上協防的楚國將軍淖齒所殺)
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在位,湣王之子。前284年,燕國、秦國、趙國、魏國、韓國五國攻打齊國,齊湣王被殺。田法章改名換姓在莒城太史敫家做傭人,太史敫的女兒認為他狀貌奇偉,絕非平常之人,便與他私通。莒城百姓與齊國逃亡大臣想擁立田法章為君。田法章害怕他們誅殺自己,很久才敢承認自己就是齊湣王的兒子。於是莒人立他為君。繼位後,襄王立太史敫之女為王后,生二子:長建、次假。前279年,齊將田單攻破燕軍,到莒城迎接齊襄王回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齊國之前失去的土地全部收復。之後數年趙、秦等國多次派兵攻打齊國)
世祖 敬王/共王/齊王建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在位,襄王的長子。生三子:長子升、次子桓、三子田珍。升之子名安,為西楚王朝的濟北王。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在齊地設置齊郡和琅邪郡。前208年,秦末民變中,田儋復興齊國,都城在臨淄,後為田假、田市。滅秦之後,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以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田市為膠東王。田榮一統三齊,傳田廣、田橫。前203年,韓信擅自攻齊,劉邦為顧全大局派多員援軍助滅齊以韓信為齊王)
晉國
編輯唐晉 (前1033年——前679年)
編輯- 唐叔虞 姬虞[姬叔夨、姬子於] (周武王之子。前1033年周成王時,唐人作亂,周公滅唐。成王封叔虞於唐。生二子:燮、賈伯公明)
- 晉侯燮 姬燮[姬燮父] (唐叔虞之子,在位期間改國號唐為晉。晉侯燮和齊丁公、衛康伯以及魯公伯禽共事周康王,周康王分此三位諸侯以珍寶之器)
- 武侯 姬寧族 (晉侯燮之子)
- 成侯 姬服人 (武侯之子)
- 厲侯 姬福[姬僰馬] (成侯之子)
- 靖侯 姬宜臼[姬喜父] (前858年—前841年在位,厲侯之子)
- 釐侯/僖侯 姬司徒 (前840年—前823年在位,靖侯之子)
- 獻侯 姬籍[姬蘇] (前822年—前812年在位,釐侯之子)
- 穆侯 姬費王[姬弗生、姬晞王、姬費壬] (前811年—前785年在位,獻侯之子。穆侯四年,取齊女姜氏為夫人。七年,伐條。生太子仇。十年,伐千畝,有功。生少子成師。晉人師服認為嫡長子與庶子取的名字正相反,晉國遲早會出大亂)
- 晉殤叔 姬 ? (前784年—前781年在位,穆侯之弟。殤叔在穆侯去世後自立,穆侯的太子仇出奔。殤叔四年,太子仇率領其追隨者襲殤叔而立,是為文侯)
- 文侯 姬仇 (前780年—前746年在位,穆侯的太子。前771年,周幽王死。平王宜臼和攜王余臣各自稱王,文侯擁立平王。協助東遷的功德予以褒揚。對晉文侯如此大功,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
- 昭侯 姬伯 (前745年—前740年在位,文侯之子。前745年,把曲沃一地封給他的叔叔成師,即曲沃桓叔,埋下了日後曲沃與翼對立的伏線。昭侯六年,晉大臣潘父弒殺了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晉,晉人發兵攻桓叔,桓叔敗退,返回曲沃。晉人共立昭侯子公子平為君,誅殺潘父)
- 孝侯 姬平 (前739年—前724年在位,昭侯之子。前724年,曲沃桓叔之子莊伯在國都翼城弒殺了孝侯,晉人攻曲沃莊伯,莊伯退回曲沃。晉人立孝侯之弟公子郄為君)
- 鄂侯 姬卻[姬都] (前723年—前718年在位,孝侯之弟。曲沃莊伯聯合鄭、邢伐翼,周桓王派兵支援曲沃,鄂侯逃到隨。後來曲沃叛周,周王在秋天命虢公伐曲沃,立哀侯於翼。晉國大夫嘉父將鄂侯從隨迎接到「鄂」這個地方,人稱「鄂侯」)
- 哀侯 姬光 (前717年—前709年在位,鄂侯之子。晉入侵其都城以南的小邑陘廷,陘廷與曲沃武公在次年聯兵伐晉,哀侯被俘。晉人立哀侯之子小子為君,是為晉小子侯。小子元年,曲沃武公派自己的叔父韓萬殺了晉哀侯)
- 小子侯 姬 ? (前708年—前705年在位,哀侯之子。當時曲沃日益強大,曲沃武公於前705年小子四年誘殺了晉小子侯,周桓王派兵伐曲沃武公,武公退回曲沃,周立晉哀侯之弟公子緡為晉侯)
- 晉侯緡 姬緡 (前704年—前679年在位,鄂侯之子、哀侯之弟,小子侯之叔。前679年,曲沃武公出兵滅晉,並向周僖王賄賂,僖王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是為曲沃克晉)
曲沃晉 (前745年——前349年)
編輯- 曲沃桓叔/曲沃恆叔 姬成師 (前744年—前731年在位,穆侯少子,文侯弟,昭侯之叔。生二子:姬鱓、韓萬。前745年,昭侯把曲沃封給其叔成師,時年58歲,因「好德」而得民心。前739年,晉大臣潘父弒殺了晉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晉,晉人發兵攻桓叔,桓叔退回曲沃)
- 曲沃莊伯 姬鱓 (前730年—前716年在位,桓叔之子。前724年,曲沃莊伯攻打晉國都城翼城,殺死晉孝侯。前718年,曲沃莊伯趁晉鄂侯去世之際,興兵攻打晉國。周桓王派兵討伐曲沃莊伯,曲沃莊伯兵敗,逃回曲沃防守。此戰曲沃雖敗,但卻大大摧殘晉君勢力)
- 曲沃武公 姬稱 (前715年—前677年在位,莊伯之子。前679年,晉侯緡被曲沃武公所殺。曲沃武公將晉侯公室的寶器,盡數賄賂了周厘王,周厘王任命他為晉君,被列為諸侯。曲沃武公由此繼晉)
- 獻公 姬詭諸 (前676年—前651年在位,武公之子。獻公與戎族通婚,娶狐姬,生下重耳。獻公二代人的大力經營擴張,晉國先後滅掉了耿、霍、魏、虢、虞、焦、楊、韓、陽、肥、陸、渾、鼓等十二個小國,並戰勝了驪戎、赤狄,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晉國強盛時疆土有今山西大部、陝西東南部、河南北部及河北西南部)
- 太子申生 姬申生 (獻公與夫人齊姜所生之子。齊姜死後,晉獻公在眾妾之中提拔自己喜歡的驪姬為夫人,並生下兒子奚齊。驪姬為使其子奚齊成為繼承人,隨後開始詆毀太子申生。前656年,最終在驪姬的多次陰謀陷害之下,太子申生在新城曲沃自縊而死)
- 奚齊 姬奚齊 (獻公之子,驪姬所生。驪姬有意廢嫡立庶,迫走重耳、夷吾,設計陷害太子申生,策劃立奚齊為國君,之後晉獻公又聽進驪姬的讒言,廢殺太子申生,又盡逐群公子,欲立其為嗣。獻公病危,囑託大夫荀息攝政,助奚其繼位。獻公死後,十四歲的奚齊成為國君,但才沒幾天,奚齊就被大臣里克殺死)
- 晉侯卓子 姬卓子[姬悼子] (獻公之子,驪姬的妹妹少姬所生。前651年,獻公臨終之前,托大夫荀息輔助驪姬的兒子奚齊繼位。當年十月,晉國內亂,奚齊被大夫里克所殺。荀息安葬獻公之後,卓子被姨母驪姬立為國君。十一月,里克殺死卓子、荀息、優施,又將驪姬活活鞭死,迎立夷吾為國君)
- 惠公 姬夷吾 (前650年—前637年在位,獻公之子,文公之弟,母親名叫小戎子,是翟國狐氏之女。前651年,在秦國的幫助下繼位。惠公繼位後,背信棄義,誅殺大臣,國人都很不順服他)
- 懷公 姬圉 (前637年—前637年在位,惠公之子,母親是梁伯的女兒。惠公逝世,太子圉做了君主。但不久,懷公的伯父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國,晉懷公的心腹呂省和郤芮都臨陣倒戈,懷公被迫出奔高梁,很快被即位為文公的重耳派人殺死)
- 文公 姬重耳 (前636年—前628年在位,獻公之子,懷公伯父。生六子:伯鯈"母季隗"、叔劉"母季隗"、公子驩"母偪姞"、公子雍"母杜祁"、公子樂"辰嬴所生"公子黑臀"母周女"。在位期間,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輔佐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開創了晉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原霸權)
- 襄公 姬歡 (前627年—前621年在位,文公之子,為偪姞所生。前627年,襄公以先軫為帥,於殽山大敗秦軍,生俘秦軍白乙丙、孟明視、西乞術「三帥」。襄公嫡母文嬴請放「三帥」歸秦,襄公從之。先軫因之大怒,「不顧而唾」,襄公以袖掩面稱謝,未治其罪。後先軫在與狄人作戰時孤身「免胄」直入狄人陣中,戰死謝罪。在位期間執政為:先且居、趙衰、趙盾、欒枝、胥臣、箕鄭、先都、狐射姑、陽處父、賈佗)
- 靈公 姬夷皋 (前620年—前607年在位,即位時年幼,由趙盾輔政。長大後,不行君道,荒淫無道,以重稅來滿足奢侈的生活襄公之子、母親為穆嬴。前607年,趙穿攻靈公於桃園,趙盾派趙穿往周迎公子黑臀,是為成公。在位期間執政為:趙盾、先克、郤缺、荀林父、先蔑、先都、箕鄭、欒盾、胥甲、臾駢)
- 成公 姬黑臀 (前606年—前600年在位,文公之子,襄公之弟,靈公的叔叔,母周女。前606年,賜給趙氏爲公族大夫。晉國討伐鄭國,因爲鄭國背叛了晉國。前604年,鄭伯剛剛即位,鄭國歸附晉國卻背棄了楚國。楚王生氣了,討伐鄭國,晉國前往援救。前601年,晉國攻打秦國,俘虜了秦國將軍赤。前600年,成公與楚莊王爭霸權,在扈邑會見諸侯。陳國畏懼楚國,未去赴會。晉國派中行桓子討伐陳國,因而救援鄭國,與楚國交戰,打敗了楚軍。在位期間執政為:趙盾、郤缺、荀林父、胥克、士會、趙朔)
- 景公 姬獳[姬據] (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成公之子。在位期間曾被楚國打敗,使楚莊王成為霸主,不過晉景公亦曾攻敗齊國。晉景公在晚年將國都由絳遷往新田,並改稱新絳。之後又發兵消除專政的趙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對卿族的第一次勝利)
- 厲公 姬州蒲[姬壽曼] (前580年—前574年在位,景公之子。前578年,晉率諸侯伐秦,秦軍大敗,退至涇。前575年,晉國又與楚國爭霸,晉厲公率兵與楚在鄢陵大戰。是役,晉軍善察戰機,巧妙指揮,擊敗同自己爭霸中原的老對手楚國,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這場戰爭後,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中原戰場開始沉寂下來。這也是晉楚爭霸的最後一幕。在位期間執政為:欒書、韓厥、荀庚、士燮、趙旃、郤犨、郤至、郤錡、知罃、荀偃)
- 悼公 姬周[姬糾、姬周子、姬孫周] (前573年—前558年在位,惠伯談次子,其祖父桓叔捷為襄公的小兒子。在堂叔晉厲公被弒後,被迎立為君。在位時重用呂相、士魴、魏頡、趙武等人,懲亂任賢,整頓內政。前569年,魏絳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處融洽。聯宋納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將晉國霸業推至巔峰)
- 平公/莊平公 姬彪 (前557年—前532年在位,悼公之子。前557年,與楚國發生湛阪之戰,獲得勝利。在位期間執政大夫為:荀偃、士匄、趙武、韓起、魏絳、欒盈、荀吳、荀盈、程鄭、范鞅、魏舒、趙成、荀躒)
- 昭公 姬夷 (前531年—前526年在位,平公之子。前529年,昭公為恢復霸業,與齊國爭奪霸主,召開平丘之會,會見劉子、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等十多國代表。會中齊、晉二國有衝突,齊國宰相晏嬰提出「盟無常主,惟有德者居焉」。晉將羊舌肸說:「德雖不足,而眾可用也」,後來晉國漸漸失去霸主地位,晉昭公時,韓起為正卿,專管國事政務)
- 頃公 姬棄疾 (前525年—前512年在位,昭公之子。在位時期,六卿逐漸壯大,積極向公室奪權。頃公十二年,趙簡子聯合晉國的知氏、韓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消滅了公族祁氏、羊舌氏。頃公十三年,收全國生鐵四百八十斤,把范宣子制定的「刑書」,銘鑄於大鐵鼎上,成為晉國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史稱「鑄刑鼎」)
- 定公 姬午 (前511年—前475年在位,頃公之子。定公十五年,趙鞅使邯鄲大夫午,不信,欲殺午,午與中行寅、范吉射親攻趙鞅,鞅走保晉陽。定公圍晉陽。荀櫟、韓不信、魏侈與范、中行為仇,乃移兵伐范、中行。范、中行反,晉君擊之,敗范、中行。范、中行走朝歌,保之。韓、魏為趙鞅謝晉君,乃赦趙鞅,復位。定公二十二年,晉敗范、中行氏,二子奔齊。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會黃池,爭長,趙鞅時從,卒長吳)
- 出公 姬鑿 (前474年—前452年在位,定公之子。在位期間,國內韓、趙、魏三卿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國君之位完全被韓趙魏架空。最後因不滿三卿過度僭越,被迫流亡於齊國,客死他鄉)
- 哀公/懿公/敬公 姬驕 (前451年—前434年在位,出公堂兄弟,昭公的曾孫。晉昭公生戴子雍,戴子雍生忌,忌生哀公。前453年,韓、趙、魏共滅智伯瑤,三分其地,並於次年趕走晉出公,立晉哀公。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韓、趙、魏掌權)
- 幽公 姬柳 (前433年—前416年在位,哀公之子。幽公時,趙烈侯、韓景侯、魏文侯瓜分晉國的一些領地,但三家當時是晉國的臣屬,不是諸侯國。晉幽公恐懼三家權力,反而要見趙、韓、魏三家之主。前416年,幽公則是被夫人秦嬴殺死於床上)
- 烈公 姬止 (前415年—前389年在位,幽公之子。前403年,發生三家分晉:從此魏國、韓國、趙國成為諸侯國。魏國控制晉國)
- 太子喜 姬喜 (烈公之太子。前393年,太子喜出奔外國)
- 孝公/桓公 姬頎 (前388年—前357年在位,烈公之子,太子喜的弟弟。孝公時,晉國的大多數領土已大多落入韓、魏、趙三家之手,屢被遷移。前369孝公二十年,趙遷晉君於屯留,後封晉君於端氏)
- 靜公/悼公 姬俱酒[姬俱] (前356年—前349年在位,孝公之子。靜公繼位第二年,韓國,趙國就派人廢除晉國的尊號,將晉靜公廢為庶人,而且韓國直接將晉靜公遷移到了端氏這個地方。趙國奪取殘餘的食邑端氏,靜公又被送回了屯留。而這還沒完,成為老百姓,生活陷入絕境的晉靜公並沒有換來安全。前349年,韓國仍對其不放心,於是派靜公妃子韓妃將其毒死,死時七竅流血,晉國徹底滅亡)
三家分晉
編輯魏國
編輯姬姓畢氏先祖
編輯- 畢公 姬高 (周文王之十五子,先後輔佐周武王、成王、康王。賜封到畢地,故稱為畢公高,並建立畢國。生三子:長曄、次魴、三曉)
- 畢曉 (畢公高之三子,生一子運。畢公高有三子:長楷伯曄另封至楷國,次畢仲魴繼承畢國,三曉為畢國的大夫)
- 畢運 (畢曉之子,生二子:長成璜、次菜)
- 畢菜 (畢運之次子,生二子:長熊、次霸)
- 畢熊 (畢菜之長子,生一子閼)
- 畢閼 (畢熊之子,生三子:長祥為十師、次肇居鎬、三峰為將軍)
- 畢峰 (畢閼之三子,生三子:長有聲、次考、三肅)
- 畢肅 (畢峰之三子,生一子密)
- 畢密 (畢肅之子,生一子通)
- 畢通 (畢密之子,生一子墩)
- 畢墩 (畢通之子,生四子:長留、次澈、三襄、四倫)
- 畢留 (畢墩之長子,生一子鎮)
- 畢鎮 (畢留之子,生二子:長顯、次皇。在此畢國被西戎所滅,由於犬戎攻破鎬京,畢位於鎬京近畿,亦遭毀滅,子孫散居各地)
- 畢顯 (畢鎮之長子,生二子:長畢萬、次畢晉)
晉國姬姓魏氏宗主
編輯- 畢萬[姬萬] (畢顯之長子,在亡國後投奔到晉國,跟隨晉獻公討伐霍、耿、魏三個小國有功,晉獻公就把原是姬姓國的魏賜給畢萬做封邑,並封為大夫,畢萬的子孫以封邑為氏,稱魏氏。娶劉氏生一子芒季)
- 芒季[范秀] (娶張氏生二子:長犫、次鏧)
- 武子 魏犨 (娶孫氏生三子:長顆、次絳、三錡。從晉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公返國、犫舉戎右。重耳立為晉文公,武子封為大夫,治於魏。生悼子)
- 悼子 ? (魏武子犨長子,承上啟下徙居於霍,生一子絳)
- 昭子/莊子 魏絳 (娶鄭氏生一子贏。事晉悼公,前562年徒至安邑)
- 貞子 魏贏[魏靈] (娶周氏、寧氏生一子舒)
- 獻子 魏舒[魏荼、魏伯、魏奇] (娶高氏生二子:長取、次戌。晉平公時為正卿,昭公時為司馬,賞舉彌牟、賈辛、趙朝韓固、知除吾、司馬巫、孟丙、樂宵、僚安九人為大夫,並舉戌為梗陽大夫,共舉十人,仲尼聞魏子之舉也,以為義曰: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又文其命賈辛也,以為忠,宜其長有後於晉乎。戌字宣子,晉平公時為大夫)
- 簡子 魏取 (娶張氏生一子曼多)
- 襄子/康子 魏侈[魏曼多、魏哆] (娶陳氏生一子須。周敬王卅二年時,帥晉師侵衛,敬王卅九年再帥師侵衛)
- 文子/稱子 魏須[魏桓] (娶宋氏生一子駒。威烈王待為諸侯,任章為賢相共政,國為之大矣)
- 桓子/恆子/宣子 魏駒 (娶孔氏生二子:長汝模、次汝謙。與韓虎、趙無恤共滅知伯,分其地)
- 儒子 魏汝模[魏其] (娶何氏生四子:長斯、次侑、三成、四後)
魏國君主
編輯- 文子/文侯 魏斯[魏都] (前445年—前396年在位,娶曾氏生二子:長擊、次攀。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
- 武侯 魏擊 (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娶趙氏生一子罃)
文惠君/惠侯/惠王/惠成王/文惠王 魏罃[魏嬰] (前369年—前319年在位,娶袁周楊氏生二子長申、次赫。前361年遷都大梁,魏國亦稱梁國,尊孟子為上賓而願安承教。前334年正式稱王,並於當年更元年)
- 魏申 (周顯王十七年,太子申同龐涓伐韓馬陵之戰亡)
襄王 魏嗣[魏赫] (前318年—前296年在位,娶羅氏)
- 哀王 魏政[魏讓、魏孝] (娶馮氏生子魏遫)
昭王 魏遫[魏法儀、魏速] (前295年—前277年在位,娶陳孔氏生二子:長圉、次無忌。無忌周赧王廿年封信寧君、食客三千,大破秦軍至於邯鄲至函谷關,威振天下)
安釐王/安禧王/安僖王 魏圉 (前276年—前243年在位,生三子:長增、次經、三綸)
景湣王/景愍王/景王/湣王/愍王 魏增[魏午] (前242年—前228年在位,生一子假)
魏王假 魏假 (前227年—前225年在位,被秦將王賁引水灌大梁國都,國既滅,子孫投奔鉅鹿,淪為庶民)
趙國
編輯趙氏先祖
編輯- 嬴季勝 (蜚廉少子,商朝紂王時人)
- 宅皋狼 嬴孟增 (幸於周成王,居皋狼而生衡父)
- 嬴衡父 (生造父)
- 嬴造父 (擅長駕馬車,幫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亂有功,於公元前950年左右,賜封邑趙城。從此,造父及子孫,以封邑為趙氏,生琴台)
- 嬴琴台[趙叔觀、嬴宜父] (娶陶氏生子原鄂)
- 嬴原鄂[趙璋、嬴仲父] (娶熊氏生子應庭)
- 嬴應庭[趙登、嬴季父] (娶嬴氏、芋氏生三子:長善述、次政、三成)
- 嬴善述[趙興] (娶杜氏生子憲章)
- 嬴憲章[趙高] (娶任氏生二子,長奄父;次仲容)
- 嬴奄父[嬴公仲] (娶祁氏生子叔帶。前789周宣王三十九年,宣王下令代姜戎,奄父認為條件不成熟,勸阻宣王出兵,宣王不聽。結果戰於千畝,王師大敗,宣王聖駕亦被打翻,在千鈞一髮之際,奄父之子叔帶護駕突圍。宣王為感謝叔帶的救命之恩,任其為執政)
- 嬴叔帶 (娶姬氏生子可立。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侍晉文侯)
- 嬴可立[趙麟、嬴守仁] (娶邢氏生二子:長駢原、次益)
- 嬴駢原[趙豐、嬴知義] (娶周氏生子伯仲)
- 嬴伯仲[趙射、嬴慧明] (娶任氏生子公明)
- 嬴公明 (娶曹氏生子趙夙)
- 嬴趙夙 (在晉獻公時為將,晉獻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趙夙為將伐霍。霍公求奔齊。晉大旱,卜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夙召霍君於齊,復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晉復穰。晉獻公賜趙夙耿。夙生共孟,當魯閔公之元年也)
- 嬴共孟 (生趙衰)
晉國嬴姓趙氏宗主
編輯- 成子/成季/孟子余 趙衰[趙崔、趙子余](前636年─前622年在位,隨從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並助重耳回國即位,成為春秋時晉國的卿。由於擁立晉文公有功,賜封地原。後任新上軍之將和中軍之佐。曾推薦先軫、欒枝等人,幫助文公創建霸業。生趙盾)
- 宣子/宣孟 趙盾[趙孟](前621年─前601年在位,前621晉襄公七年,任中軍元帥,獨攬朝政十多年。前607年晉靈公十四年避靈公殺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趙穿殺死靈公。他回來擁立晉成公繼續執政。生趙朔)
- 莊子 趙朔(前600年—597年在位,為下軍元帥,娶妻莊姬。因晉權臣屠賈之謀,趙盾全家被殺。得韓厥庇護,門客孫杵臼舍死,程嬰舍子相救,將趙朔遺腹子,隱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撫養成人,名叫趙武,報仇誅屠族。這就是歷史上「趙氏孤兒」的悲慘故事)
- 文子/獻文子/趙孟/趙氏孤兒 趙武[嬴武](前583年—前541年在位,歷任新軍,上軍之將。前546晉平公十二年,任晉國卿,代屠岸賈職,拜為司寇。生趙成)
- 景子/景叔 趙成(前540年─前527年在位,生趙鞅)
- 簡子 趙鞅[趙志父、趙孟](前526年—前476年在位,娶妻徐氏,生趙伯魯、趙毋恤、趙桓子。在晉卿內訌中,打敗范氏、中行氏。前493晉定公十九年,襲擊護送糧餉給范氏的鄭兵,擴大封地,奠定了此後建立趙國的基礎)
- 襄子 趙毋恤[趙無恤](前475年—前425年在位,趙襄子封於邢臺,故改邢臺為襄國。前453年聯合韓、魏,消滅了智伯)
- 桓子/恆子 趙伯魯[趙嘉] (前424年在位)
- 代成君 趙周 (伯魯之子。趙周之父趙伯魯就沒能當上繼承人,趙襄子一直耿耿於懷,所以他在選擇自己的繼承時,並不考慮自己的兒子,而選伯魯的兒子趙周為自己的繼承人,並有意栽培趙周。趙襄子在滅掉代國以後,立即任命趙周為代君。生趙浣)
- 獻子/獻侯 趙浣(前423年—前409年在位,但他的兒子趙趙烈候被周王封為諸候以後,追尊趙獻子為趙獻候。趙浣生趙籍、趙公)
趙國君主
編輯- 烈侯 趙籍(前408年—前400年在位,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趙侯。建都晉陽,後遷邯鄲與韓、魏三分晉地,生生敬侯趙章)
- 武侯/武公 趙武工(前399年—前387年在位,並未真正稱侯,亦未更元)
- 敬侯 趙章(前386年—前375年在位,生成侯趙種)
- 成侯 趙種(前374年—前350年在位,趙成侯立邢臺為信都,為趙國別都,生肅侯趙語)
- 肅侯 趙語(前349年—前326年在位,生武靈王趙雍)
武靈王 趙雍(前325年—前298年在位,前323年稱王,不久去王號,一生不再稱王。改革軍制,實行胡服騎射,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隊伍,擴大疆界,國力大增。子惠文王趙何、平原君趙勝、趙奢)
惠文王 趙何(前298年—前266年在位,即位當年改元。前299年,武靈王在東宮大會群臣,舉行傳王位禮儀,立趙何為王,是為趙惠文王,其父武靈王自號主父。前288年聯合齊、燕、韓、魏五國攻秦,迫使秦國「完璧歸趙」)
孝成王 趙丹(前265年—前245年在位,前260年趙國和秦國進行了戰國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爭—長平之戰,趙國為秦所大敗)
悼襄王 趙偃(前244年—前236年在位,生趙嘉、趙遷)
幽繆王/趙王遷 趙遷(前235年—前228年在位,秦軍長軀直入,破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流放到河南房縣。娶妻姜氏、何氏生子趙佗,其子趙佗奔粵為龍川令。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任命任囂為主將,並和趙佗一起率領大軍經過四年努力,於前214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秦朝滅亡後,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自稱「南越武王」。從開國君主趙佗至亡國君主趙建德,享國九十三年。前112年,漢朝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爭,並於公元前111年滅亡南越國)
趙代王/代王嘉 趙嘉(前227年—前222年在位,趙遷被流放後,趙國大臣又擁立趙嘉為代王,都於代城。前222年,秦軍繼續大舉攻趙國亡。趙嘉之子公輔主西戌,號曰趙王,世居隴川西天水郡。我趙氏六國之後,奔粵南海諸邑,走至西戎是矣,天各一方,裔孫繁衍,遍及中華海內外)
韓國
編輯韓侯 (前1039年--前757年)
編輯- 韓侯一世 (周武王的小兒子,疆域在今陝西韓城市和山西河津縣東北一帶。周武王除繼承其王位的長子姬誦周成王外,還有邘叔、叔虞、應侯、韓侯四個兒子)
- 韓侯 ? 世 (因為厲王奔彘,他反對諸侯不貢朝廷之事,共和末年他統御北方諸侯向朝廷朝貢,是一位具有大局觀的愛國君主,也是武王血脈支系鼎力支持朝廷復興的中流砥柱的典型代表。前824周宣王四年,宣王派太傅蹶父出使韓國。韓侯到京城朝拜周宣王,受到周宣王的賞賜,又娶妻回到韓國,並被任命為統率北方諸侯的方伯。韓侯受命討伐北部諸侯不貢不朝,立下汗馬功勞,宣王為了繼續捍衛管控北方諸侯,決定任命韓侯為北方伯,統管北部諸侯,肅慎、北狄以及追、貊兩族等等北方諸侯)
- 韓侯 ? 世 (韓國國土面積較小,東北方向卻有個巨無霸晉國。為了防止晉國的侵擾,韓侯在王師和燕師的幫助下,建築了韓城作為韓侯國的都城)
- 韓侯 ? 世 (前757周平王十四年,為晉國所滅。前678年,晉武公取代晉侯緡後,以韓地賜給韓萬作為采邑,這是晉國韓氏的由來)
晉國姬姓韓氏宗主
編輯- 武子 姬萬[韓萬] (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莊伯的弟弟。前709年,曲沃武公進攻晉國翼城,軍隊駐紮在陘庭。韓萬為武公駕車,梁弘作為車右。在汾水邊的低洼地追趕晉哀侯,由於驂馬被絆住才停下來。夜裡,俘獲了晉哀侯和欒共叔。前708年,曲沃武公派韓萬殺死了虜獲的晉哀侯。前679年,曲沃武公殺死晉侯緡,即位為晉侯。叔叔姬萬成為大夫,獲封韓地為食邑)
- 賕伯 韓勝 (姬萬的兒子,生活於晉獻公時代)
- 定伯 韓簡 (賕伯的兒子。晉獻公死後,晉國出現動盪:此前太子申生被逼自殺,公子重耳、夷吾逃往國外。姬簡按照家族傳統,對晉惠公政權也是堅決擁護,由此成為晉惠公的重臣,曾跟從晉惠公迎戰秦軍)
- 韓子輿 韓輿 (韓簡之子。前589年的鞍之戰中,韓厥擔任晉軍司馬,作戰前一天,韓厥夢見父親韓輿告訴自己,作戰時不要站在戰車上的左右兩邊。這樣在戰鬥韓厥免於被齊頃公射殺)
- 獻子 韓厥 (子輿之子,始為晉國趙氏家臣,後位列八卿之一,至晉悼公時,升任晉國執政。晉悼公破格提拔鐵面無私的韓厥為執政大夫兼中軍元帥。韓厥迎來人生事業的巔峰,成為晉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正卿,在政壇混跡近40年之久的韓厥印證趙盾昔日的預言。一生侍奉晉靈公、晉成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五朝,是位優秀而穩健的政治家,公忠體國的賢臣,英勇善戰的驍將)
- 穆子 韓無忌 (韓厥長子,前566年韓厥深感荀罃的雄才大略,宣布告老,便不再過問朝政。韓無忌當立為卿,韓無忌自稱有疾,便將卿位讓予其弟韓起)
- 宣子 韓起 (韓厥之庶子,前563年協助晉悼公復興晉國霸業)
- 貞子/平子 韓須 (韓起之子,承襲父親韓宣子擔任韓氏的領袖,仕晉定公,率領韓氏遷居平陽)
- 簡子 韓不信[韓不佞] (韓須之子)
- 莊子 韓庚 (韓不信之子)
- 康子 韓虎 (韓庚之子,曾與魏桓子、趙襄子合滅了晉國執政智伯,瓜分了智伯的食邑)
- 武子 韓啟章(前424年—前409年在位,韓虎之子)
韓國君主
編輯- 景子/景侯 韓虔[韓處] (前408年—前400年在位,韓武子之子。前408年攻打鄭國,奪取雍丘。之後,韓景侯將韓都由平陽遷至陽翟。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正式建立韓國)
- 烈侯/武侯 韓取[韓宗徹] (前399年—前387年在位,韓景侯之子。前393年至前389年,三晉集團與齊、楚、秦、鄭集團之間進行了大戰)
- 文侯 韓猷 (前386年—前377年在位,韓烈侯之子。前385年,韓國進攻鄭國,佔領陽城。同年,又進攻宋國,打到彭城,俘虜宋國國君。前380年,三晉進攻齊國,打到桑丘)
- 哀侯 韓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在位,韓文侯之子。前376年哀侯元年,韓、魏、趙共廢晉靜公而分其地,晉國滅亡。次年韓滅鄭,遷都於鄭都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哀侯以韓廆為相而愛嚴遂,二人水火不容,前374年嚴遂指使殺手在朝中刺殺韓廆,韓廆走到哀侯處,哀侯抱之,結果殺手刺中韓廆時也連帶殺了哀侯)
- 共侯/懿侯/莊侯 韓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在位,韓哀侯之子,將國都遷回陽翟)
- 釐侯/昭侯/昭僖侯/昭釐侯 韓武 (前362年—前333年在位,韓懿侯之子。前355年,韓昭侯任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進行變法,主張以"術"治國。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韓國國勢最強)
威侯/宣王/鄭宣王/宣惠王 韓康 (前332年—前312年在位,韓昭侯之子。前323年,韓、趙、魏、燕、中山五國相王,韓君正式稱王)
襄王/襄哀王/悼襄王 韓倉 (前311年—前296年在位,韓宣惠王之子。前300年,太子嬰死。公子咎、公子蟣虱爭為太子,韓咎取勝成為太子)
釐王 韓咎 (前295年—前273年在位,韓襄王之子。前291年,秦國攻打韓國,奪取韓國的宛地。前290年,韓將武遂一帶二百里的土地割讓給秦國。前286年,秦軍在夏山打敗韓軍)
惠王/桓惠王/悼惠王 韓然 (前272年—前239年在位,韓厘王之子。前262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韓桓惠王割上黨給秦國求和)
廢王/韓王安 韓安 (前238年—前230年在位,韓桓惠王之子。韓王安即位時,韓國大部分土地已喪失,危如累卵,處於滅亡邊緣。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率十萬大軍渡過黃河攻韓,一路幾無抵抗,韓將申犰全力湊集了五萬軍隊抗秦,但無濟於事,很快秦軍攻破韓都,俘虜韓王安,以韓地建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韓國滅亡,韓王安被軟禁於陳縣。前226年,在新鄭的前韓國貴族起兵反秦,後被平定,韓王安也在這年被處)
召燕 (前1046年--前222年)
編輯- 燕召公/周召公/召康公/召公奭/邵公/召伯 姬奭(前1046年--前969年在位,周文王二十一子。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因封地在燕山,故國名為燕)
- 燕侯克 姬克(召公奭在周輔政,其子姬克被封於燕,都城在薊。西周初年周成王冊封燕侯克,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實。是當時裝酒用的)
- 燕侯旨 姬旨 (召公的三子,燕侯克的三弟)
- 燕侯舞 姬舞 (燕侯旨的兒子)
- 燕侯憲 姬憲 (燕侯旨的兒子,燕侯舞的弟弟,也有學者認為他是召伯)
- 燕侯和 姬和 (燕侯憲的兒子)
- 燕侯 姬 ?
- 燕伯聖/匽伯聖 姬聖(西周晚期的燕國國君,其餘事跡不明)
- 燕侯 姬 ?
- 惠侯 姬 ?(前864年――前827年在位)
- 厘侯 姬莊(前826年――前791年在位,惠侯之子)
- 頃侯 姬 ?(前790年――前767年在位,厘侯之子)
- 哀侯 姬 ?(前766年――前765年在位,頃侯之子)
- 鄭侯 姬鄭(前764年――前729年在位,哀侯之子)
- 穆侯/繆侯 姬 ?(前728年――前711年在位,鄭侯之子)
- 宣侯 姬 ?(前710年――前698年在位,繆侯之子)
- 桓侯 姬 ?(前697年――前691年在位,宣侯之子)
- 莊公 姬 ?(前690年――前658年在位,桓侯之子。前675年,燕與衛、宋伐周惠王。前664年,山戎侵燕,求救於齊。前663年,齊桓公親征山戎救燕)
- 襄公 姬 ?(前657年――前618年在位,莊公之子)
- 桓公 姬 ?(前617年――前602年在位)
- 宣公 姬 ?(前601年――前587年在位)
- 昭公 姬 ?(前586年――前574年在位,宣公之子。在位時國勢由弱轉強,東擊東胡,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築燕長城,西起造陽,東經遼東,又東至滿潘汗)
- 武公 姬 ?(前573年――前555年在位)
- 文公 姬 ?(前554年――前549年在位,在位時北方戎狄各部強大,燕被迫遷都至易)
- 懿公 姬 ?(前548年――前545年在位)
- 惠公/簡公 姬款(前544年――前536年在位,懿公之子。前541年,惠公寵臣姬宋欲盡除諸大夫,諸大夫先發共誅姬宋,惠公奔齊。前536年,齊、晉送惠公還國)
- 悼公 姬 ?(前535年――前529年在位。前539年,悼公欲誅殺諸臣而以幸臣輔政,諸臣殺其幸臣,悼公懼而奔齊)
- 共公 姬 ?(前528年――前524年在位)
- 平公 姬 ?(前523年――前493年在位)
- 孝公/考公 姬桓(前492年――前455年在位)
- 成公 姬戴(前454年――前439年在位)
- 閔公/湣公/文公 姬 ?(前438年――前415年在位,成公之子)
- 簡公/釐公/僖公 姬載[姬款](前414年――前373年在位,閔公之子。前373年,燕敗齊於林營)
- 桓公 姬 ?(前372年――前362年在位)
- 文公/文侯 姬 ?(前361年――前333年在位。前334年,蘇秦至燕,說以合縱之謀。文公遂以車馬金帛以資蘇秦,使其遊說諸侯。前333年,齊乘喪伐燕,取十城。後蘇秦說齊而還城。蘇秦與文公夫人有私,懼而拖身入齊)
匽侯脮/易公/易王 姬脮(前332年――前321年在位,文公之太子。前323年開始稱王)
燕王噲 姬噲(前320年――前317年在位,易王之子。以子之為相執政。子之與蘇秦為兒女親家。前318年,燕與楚、三晉伐攻秦,不勝)
燕王子之 子之(前316年—前314年在位,燕王噲的宰相,燕王又聽信鹿毛壽的建議,效法堯以天下禪讓予許由的故事,把燕國政權都交給子之。前314年,燕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謀攻子之。齊愍王揚言出兵助太子平。太子平遂與市被圍子之行宮,不克。市被及國人反攻太子平。市被戰死,死者數萬,百姓離志,齊人乘機攻燕,燕王噲在亂軍中殉國,子之不知所終)
昭王/襄王/昭襄王/匽王職 姬職[姬平](前313年――前279年在位,燕王噲之太子。昭王拜郭隗為師,卑身厚幣招賢納士,樂毅、鄒衍、劇辛等入燕。前295年,燕佐趙滅中山。前284年,燕國國富民強,遂使樂毅為將、合秦、楚、三晉伐齊,敗之濟西,齊緡王出逃,燕獨軍攻入臨淄)
惠王/匽王戎人 姬戎人(前278年――前272年在位,昭王之子。惠王先前與樂毅不合,遂使騎劫代其位。樂毅奔趙。齊田單反攻燕軍,被迫歸國。前272年,安成君弒惠王,韓、魏、楚伐燕)
武成王 姬 ?(前271年――前258年在位,惠王之子。前265年,齊田單伐燕,取中陽)
孝王 姬 ?(前257年――前255年在位,武成王之子)
燕王喜 姬喜(前254年――前222年在位,孝王之子。前251年,燕王喜得使臣栗腹之言,以趙國兵力大衰,可乘機伐趙,燕王喜則不故群臣之諫發兵攻趙,大敗。趙反圍燕,燕王求和。前243年,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燕使劇辛攻趙,被趙將龐暖反敗,劇辛被殺。前227年,秦兵臨易水,威脅燕國,太子丹陰使刺客荊軻以獻地圖為由乘機刺殺秦王,不幸失敗。秦遂發兵擊燕。前226年,秦拔薊,燕王喜被迫遷至遼東,斬太子丹謝罪。前222年,秦拔遼東,燕王喜被俘,燕國滅亡)
中山國
編輯有易氏/有狄氏
編輯- 綿臣[緜臣] (相傳有易氏首領綿臣殺了商族首領王亥後,強行奪去馴養的牛羊。後來王亥之弟王恆做上了商族首領,又從有易氏首領綿臣手中奪回了牛羊。王恆之子上甲微當了商首領後,聯合河伯氏部落討伐有易氏,在戰中殺死有易氏首領綿臣)
鮮虞/白狄
編輯- 釐 ?(綿臣死後,有易氏北逃回古易水區域,後改名鮮虞。春秋時被稱為白狄,易水仍為其本部,部分已遷雍州)
- 釐 ?(春秋早期,中山人生活在秦晉兩國的北鄰,作為晉國的附屬,依附於晉)
- 釐 ?(前662年—前659年,中山人配合晉獻公攻郉國、衛國)
- 釐 ?(前655年,晉公子重耳避難於中山,歷時12年,在中山國娶妻生子)
- 釐 ?(前628年,中山國發生內亂,衛國乘機引兵西向攻中山,中山被迫與衛國訂立城下之盟,元氣大傷)
- 釐 ?(前540年,建都於鮮虞城。前530年和前527年,晉國將軍荀吳曾兩次率軍攻打鮮虞)
- 釐 ?(前507年,鮮虞軍大敗晉軍於平中,俘虜晉將觀虎。前505年,鮮虞軍再次擊敗晉將士鞅之軍)
- 釐 ?(前494年,中山與齊、魯、衛共同伐晉,取得晉國的棘蒲。前491年, 楚國進攻中山。中山君用羊羹招待士大夫,在座的司馬子期沒有得到羊羹,一怒之下回到楚國,遊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逃亡)
中山
編輯- 鮮虞文侯/文公 姬 ?(前459年--前415年在位,以黃帝后裔自居,改姓為姬,改國號為中山,立都於中人城。前457年,晉國知瑤為了向北擴張,伐中山,中山為晉知氏控制。前453年,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家共滅知氏,中山為趙氏控制)
- 武公 姬窟 (前414年--前406年在位,前408年魏文侯派將軍樂羊領兵攻打中山國,苦戰三年擊敗中山,殺中山武公,中山國亡)
- 桓公/桓王 姬恆 (前378年--前340年在位,領導中山族人復國,擊敗魏國駐紮在中山國的軍隊,攻佔顧城,旋即即位稱王)
- 成公/成王 姬 ?(前340年--前328年在位)
釁王 姬厝[姬錯] (前328年-前307年在位,前323年魏國公孫衍為了對抗齊、秦、楚三大強國,發起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互相稱王,並互相承認雙方王號。北攻燕國,南侵趙國,國勢大為強盛)
姿王 姬姿[姬妾雌] (前307年--前299年在位)
中山王尚 姬尚[姬勝] (前298年--前296年在位,前305年趙武靈王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經過多年征戰。前296年,中山國都靈壽陷落,趙國吞併中山之初,為了安撫當地軍民,扶持了傀儡中山王勝。前295年,趙國把他廢掉,遷到膚施,最後不知所終。中山國也徹底滅亡)
秦朝
編輯秦氏先祖
編輯- 妘氏一世 帝儒 妘大臨[妘儒] (帝顓頊之四子,娶姜氏)
- 妘氏二世 妘 ?
- 妘氏三世 妘 ?
- 妘氏四世 妘 ?
- 妘氏五世 妘 ?
- 妘氏六世 妘 ?
- 妘氏七世 妘 ?
- 妘氏八世 妘 ?
- 妘氏九世 妘 ?
- 妘氏十世 妘 ?
- 妘氏十一世 妘仲容[妘岩] (娶張氏)
- 妘氏十二世 妘 ?
- 妘氏十三世 妘 ?
- 妘氏十四世 妘 ?
- 妘氏十五世 妘 ?
- 妘氏十六世 妘 ?
- 妘氏十七世 妘 ?
- 妘氏十八世 妘 ?
- 妘氏十九世 妘 ?
- 妘氏二十世 妘 ?
- 妘氏二十一世 妘大夷[妘員融] (娶虞氏)
- 妘氏二十二世 妘 ?
- 妘氏二十三世 妘 ?
- 妘氏二十四世 妘 ?
- 妘氏二十五世 妘 ?
- 妘氏二十六世 妘 ?
- 妘氏二十七世 妘 ?
- 妘氏二十八世 妘 ?
- 妘氏二十九世 妘 ?
- 妘氏三十世 妘 ?
- 妘氏三十一世 妘武恆 (娶有窮氏)
- 妘氏三十二世 妘 ?
- 妘氏三十三世 妘 ?
- 妘氏三十四世 妘 ?
- 妘氏三十五世 妘 ?
- 妘氏三十六世 妘 ?
- 妘氏三十七世 妘 ?
- 妘氏三十八世 妘 ?
- 妘氏三十九世 妘 ?
- 妘氏四十世 妘 ?
- 妘氏四十一世 妘伯辛[妘伯莘]
- 妘女修 (伯辛之子,堯初時扶佐大臣,主祀大理寺值。生九子:長子許夸父、次子意而、三子紀後、四子冀後、五子信氏、六子大業、七子修明、八子順環、九子榮昌)
- 妘大業[妘孝祖] (許由女修之六子。堯後銘文作為期、舜時為大理寺值。公訓養了一隻神鷲,破案神速,為堯舜兩朝大理寺值。娶有莘氏女莘為妻,生子皋陶,封許,繼承雙重高陽之血脈,即父系承炎帝派下縉雲高陽氏,母系承黃帝派下顓頊高陽氏。顓頊高陽氏,源於縉雲高陽氏,因拜其子高陽伯夷父為師,故亦稱高陽氏)
- 許皋陶[許咎陶、許皋繇、許咎繇] (大業之子,曾任腕帝大理之職,繼高陽許的榮耀,制定了五刑之法律,使天下無冤獄,有大功,帝舜封其於許國,號稱許陶。娶譚震之女,生六子:長皋鼬、次伯翳、三伯益、四伯繄、五伯偃,六仲甄)
- 伯益[嬴大費、嬴賾凱] (皋陶之三子,公精通鳥語,常與鳥對話。初任舜畜牧,能訓鳥獸,知其言語。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張水利地圖禹火干九州島島圖。治水成功後,被帝舜賜封為贏姓。後佐禹治理部落聯盟,獻計獻策和治水有功,在百姓中威望極高。禹存有私心,很想讓兒子啟繼承王位,可規矩不好破,決定給伯益一個虛名,真正實權交給兒子啟。大禹死後,百姓要求伯益繼承王位,但沒被接受,隱居深山,意將王位讓給啟。啟當即接受,登上王位三年,將伯益殺死。娶姚玄玉之女,繼娶塗山氏,生四子:長贏大廉、次徐若木、三葛伯、四理恩成)
- 嬴大廉 (伯益之長子,號東方。公從小喜鳥,精鳥語,為鳥實氏。夏帝啟在殺害伯益之後,為籠絡、安撫伯益部落及其後人,遂封伯益兩子——大廉、若木。娶三苗之女,生三子:長子廉翼、次懷文、三隱)
- 嬴武[嬴懷文、嬴紀] (大廉之次子,娶塗山氏,生四子:長峴、次臠、三曄、四博採)
- 嬴琪[嬴季費、嬴曄、嬴漢柏] (懷文之三子。娶金天氏,生子二:長荷、次上啟)
- 嬴上啟 (嬴曄之次子)
- 嬴弘
- 嬴奎
- 嬴遷
- 嬴宣
- 嬴永通
- 嬴彥騰[嬴彥翔]
- 嬴商初
- 嬴子能
- 嬴玉珍
- 嬴昌
- 嬴孟虧[嬴輩] (能述伯益之業,封於蕭,是為蕭孟虧。夏衰,孟虧去而鳳島隨焉)
- 嬴捷
- 嬴大順(嬴捷之子)
- 嬴茂榮
- 嬴中衍 (為帝大戊御,中衍受知遇之恩,屢建功勳。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 嬴堃艟
- 嬴戎胥軒 (娶酈山之女生中潏,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 嬴中潏 (在西戎,保西垂」。時間大約在帝乙和帝辛時。中潏有子蜚廉)
- 嬴蜚廉[嬴飛廉] (別號處父。善走,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蜚廉為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生二子:惡來,季勝)
- 嬴惡來[嬴惡來革] (飛廉之子。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子曰女防)
- 嬴女防 (生旁皋)
- 嬴旁皋 (生太幾)
- 嬴太幾 (生大駱)
- 嬴大駱 (生非子)
秦邑領袖
編輯- 秦嬴 嬴非子(前891年--前858年在位,大駱之子。周孝王召非子負責主理馬匹於汧河及渭河之閒,一年下來,馬的匹數增加了一倍多。孝王十分滿意,就將秦地幾十里的土地封給他,做了附庸於鄰近大諸侯的小國國君)
- 秦侯 嬴 ? (前857年--前848年在位,秦嬴之子)
- 秦公伯 嬴 ? (前847年--前845年在位,秦侯之子)
- 秦仲 嬴 ? (前844年--前822年在位,公伯之子。秦仲在位時,秦人得到了車馬、禮樂和服侍的臣子,秦人開始強大起來。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令其率軍進攻西戎。秦仲在與西戎交戰中,戰敗陣亡。周平王時追念秦仲之功,封秦仲少子公子康於夏陽,建立梁國)
- 莊公 嬴其[嬴祺](前821年--前778年在位,秦仲長子。秦仲戰死於西戎,周宣王召見秦莊公兄弟五人,給他們7000兵卒,命令他們討伐西戎。莊公擊敗西戎,周宣王封為西垂大夫,加封大駱一族西犬丘的土地。莊公後居住於故地西犬丘,生子三人。長子嬴世父因討伐西戎,讓太子之位於弟嬴開)
秦國君主
編輯- 襄公 嬴開(前777年--前766年在位,莊公次子。莊公為犬戎所殺,他的長子世父率軍與犬戎作戰,而把國君位置讓給襄公。襄公將其妹繆嬴嫁給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前776年,遷都汧邑,向東進逼。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襄公出兵護送,以功正式封其為諸候,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前766年,襄公在討伐西戎的途中去世)
- 文公 嬴 ? (前765年--前716年在位,襄公之子,建立新都。文公在位時期,設史官以紀事;擊敗西戎,收編周朝遺民,擴地至岐以西;制定罪誅三族的刑法。當時秦人已完全定居、從事農業)
- 靜公/竫公 嬴 ? (為秦文公之長子,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在文公四十八年時去逝)
- 憲公/寧公 嬴立 (前715年--前704年在位,文公之孫,靜公之子。前714年,自郿邑遷都平陽,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蕩社部落)
- 出子 嬴曼 (前703年--前698年在位,憲公的幼子。憲公死後,秦國陷入動盪,時年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身為太子的長子嬴說,而立秦憲公的幼子嬴曼繼承秦國王位。前698年,弗忌、威累、三父派刺客在鄙衍殺害出子,三庶長擁立原太子嬴說繼位)
- 武公 嬴說 (前697年--前678年在位,憲公之長子,德公、出子之兄)
- 德公 嬴嘉 (前677年--前676年在位,憲公之子,武公弟,母魯姬子。將國都遷至今天的陝西省鳳翔縣,自此後數百年秦穩定地以此為都。秦國的各項制度在武公、德公在位時期大體有了雛形,其國力也開始迅猛發展。這為秦穆公時期秦國的興盛並進而與中原各國爭霸奠定了堅實基礎)
- 宣公 嬴恬 (前675年--前664年在位,德公之長子,成公及穆公之長兄。有子九人未立,傳位於其弟成公)
- 成公 嬴載 (前663年--前660年在位,德公之次子,宣公之弟。有子七人皆未立,傳位於其弟穆公)
- 穆公/繆公 嬴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德公之少子。胸懷大志,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 康公 嬴罃[嬴英] (前620年--前609年在位,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晉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國,送到渭陽,作詩:「我送舅氏,日到渭陽」,後人以渭陽喻甥舅關係)
- 共公 嬴稻[嬴貑、嬴和] (前608年--前604年在位,康公之子)
- 桓公 嬴榮 (前603年--前577年在位,共公之子。前594年,桓公出兵伐晉,兩軍在晉地輔氏惡戰。晉將魏顆與秦師杜回交手,突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俘,魏顆大勝。後來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老人,老人說,我是那位嫁人未殉葬婦人的父親。我今夭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這是「結草銜環」中結草的典故)
- 景公 嬴石 (前576年—前537年在位,桓公之子。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他的墓地公然採用了天子葬儀,面積達5334平方米)
- 哀公/畢公/㻫公/作公/柏公 嬴籍 (前536年—前501年在位,景公之子。前505年,吳國攻陷楚國國都,申包晉向秦國求救,哀公不理;包晉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競哭了七夭七夜。秦哀公動容道:「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千是發兵救楚,擊敗了吳軍)
- 夷公 嬴? (哀公之子,被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早死,不得立)
- 惠公 嬴寧 (前500年--前491年在位,夷公之子)
- 悼公 嬴盤 (前490年--前477年在位,惠公之子。時值秦國大亂,後來大將伍封大敗秦、巴、蜀三國聯軍,平定秦國之亂,立厲公贏利)
- 厲公/厲共公/剌龔公/利龔公 嬴刺[嬴利] (前476年--前443年在位,悼公之子。厲共公在位期間,蜀人、楚人、義渠之戎都曾朝貢獻禮。前476年,派兵拔魏城。前461年,沿黃河修築防禦濠溝。同年,以兵2萬伐大荔之戎,取其城。前457年,他率師與綿竹之戎戰。前451年,築南鄭城,置縣。前444年,他派兵攻義渠之戎,執義渠王)
- 躁公/趮公 嬴欣 (前442年--前429年在位,厲公之子。西戎民族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軍擊退)
- 懷公 嬴封 (前428年--前425年在位,厲公之子,躁公之弟。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前425年,秦庶長晁聯合其它貴族逼懷公自殺。 由於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嬴肅為君)
- 太子嬴昭 (懷公之子,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 靈公/肅靈公 嬴肅 (前424年--前415年在位,懷公孫、昭太子之子)
- 簡公 嬴悼子 (前414年--前400年在位,懷公之子。靈公逝世時,嫡子嬴師隰只有五歲。靈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嬴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在位期間曾在洛水西岸修築長城,用以自守,史稱「塹洛長城」)
- 惠公 嬴仁 (前399年--前387年在位,簡公之子。對蜀國發動進攻,攻佔了南鄭)
- 出公/少主/小主 嬴昌 (前386年--前385年在位,惠公之子。即位時兩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動政變,將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贏悼放逐的嬴師隰回國都雍城。是為獻公)
- 獻公/元獻公/元王 嬴師隰[嬴連] (前384年--前362年在位,靈公之子。靈公死後,沒有即成位,君位被他的叔叔秦簡公搶去了。十歲的嬴師隰為防不測,逃到東邊的鄰國魏國,開始了長達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前383年,獻公將都城從位於秦國西部的雍城遷到了秦國東部、地近河西地的櫟陽。前362年,秦國在少梁大敗魏軍,俘虜魏相公叔痤,攻取了龐城。公叔痤早年在魏國對秦獻公不薄,獻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後,將公叔痤放回魏國)
- 孝公/平王 嬴渠梁 (前361年--前338年在位,獻公之子。這時,秦不為各國重視,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願意搭理秦國。於是,他憤然喊出:「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這一年,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在這種背景下,就有了後來的商鞅變法,以法治國)
秦伯駰/秦伯駟/惠文君/惠文王/惠王 嬴駟[嬴駰] (前337年--前311年在位,孝公之子。任用賢能,推行法制,並不斷向外拓展領土。前325年,惠文君稱王。前316年,惠文王採用大將司馬錯的建議,出兵滅蜀,隨後又滅掉苴和巴,使得秦「擅巴蜀之饒」,為秦以後發展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武王/悼武王/元武王/武烈王 嬴蕩 (前310年--前307年在位,惠王之子。最大的願望就是見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徵。於是發兵進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陽。 在周室太廟,武王舉周鼎,受傷而死)
昭襄王/昭王/西帝 嬴則[嬴稷] (前306年--前251年在位,惠王之子、武王之異母弟。在位時,幾乎連連對外用兵,先後大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前288年,自稱西帝,尊齊為東帝,後取消。前266年,昭王拜范睢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前262年,以白起為將,發動長平之戰。前255年秦滅東周,取九鼎、周王朝亡)
安國君/孝文王 嬴柱[趙柱、嬴式] (前250年在位,昭王之子。有傳說在位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進美酒後猝死)
莊襄王/莊王/太上皇帝 嬴異人[嬴子楚、嬴子異、嬴楚、趙楚] (前249年--前247年在位,孝文王之子。前249年,東周君聯絡諸侯,謀劃伐秦。異人獲悉,立即派呂不韋統領10萬大軍,一舉攻滅了東周7邑,遷東周公於陽人聚。東周王朝的最後殘餘被剷除。接著,秦軍繼續蠶食三晉,又攻佔了大片土地)
秦朝皇帝
編輯秦王政/始皇帝 嬴政[嬴正、趙正、趙政、秦政、祖龍] (前246年--前210年在位,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21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即他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給自己起名「皇帝」。滅六國後,北驅匈奴;南征百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廢分封制,改行郡縣制;修長城;建直道。他所制定的政策,有些沿用千年。其功堪稱「千古一帝」)
二世皇帝 嬴胡亥 (前209年--前207年在位,始皇帝第十八子,扶蘇之弟。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台,秘不發喪,在趙高、李斯的幫助下,逼死扶蘇,繼而又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二世即位後,趙高掌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復國運動。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於望夷宮)
三世皇帝/殤皇帝/降王子嬰 嬴子嬰[嬴嬰] (前206年在位, 公子扶蘇之子、秦始皇嫡長孫。二世胡亥被弒後,趙高迎立始皇帝嫡長孫子嬰即皇帝位。其後不久,子嬰依趙高建議,廢帝號,稱秦王。楚懷王派劉邦西入關中。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攻佔咸陽,秦亡。一個多月後,項羽率軍進入咸陽,屠城縱火,殺害子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