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集思广忆赛事特刊/记忆故事5/水/下页
记忆故事5/水 (上) | ◄ | 2019年集思广忆赛事特刊 记忆故事5/水 (下) |
► | 记忆故事6/都会 (上) |
赤崁文史工作室西城故事手册
水的记忆故事
编辑台南的海安路曾是因清代台江内海浮覆所形成五条港的区块,日本时代成为热闹的商业区,是台南人记忆的“沙卡里巴”一部分,但可惜于1992年时任台南市长施治明将海安路进行拓宽,结果导致台南市海安路周边商业迅速衰退,造成台南市西区发展整整没落了十年,直至2002年许添财市长将海安路通车,并将因拓宽形成的畸零地规划成“海安路街道美术馆”。
在府城历史空间发展架构中,历史的条件可说是台南市西区发展是重要的组成,清代它是府城的西郊,从清初开始发展,中期繁盛至清末、日本时代走向衰落与隐没的过程;西城的五条港区形成当时三郊贸易转运总集散地,连接府城十字大街是台湾府城重要的商业地区,曾是台湾对外的重要商贸枢纽。由北而南分别是新港墘港、佛头港、南势港、南河港与安海港。各式贸易活动与依此维生的人们促成了五条港的繁华。虽五条港已不再,但今日庙宇的兴建与联境组织的形成、端午节划龙舟的兴盛、日常制品及工艺技术的精致化等港商文化,却深刻影响了后代台南民众的日常生活。 | |
早期居住在沿海居民大多从事捕鱼相关工作,因工具尚未完备,大多仰赖人力方式来捕捉,大多以鱼网、石沪等简易工具捕捉。
石沪是早期居住在沿海地区居民利用来捕鱼的一种方式,利用涨潮时,海水淹过石头堆砌的堤岸将鱼虾带入,在于退潮时,大量海水退去,将鱼虾困于其中,使居民可以在水位较低情况下捕抓鱼虾,且它不容易损坏,可重复使用。 石沪因可使用年限较久,现今大多为以前居民所留下的,在社会中大多为体验生活的工具,当在涨潮前可以清楚看见石沪所在地,涨潮时慢慢被海水淹没,退潮时又慢慢浮现出石沪且将鱼虾困在其中,让人们可以了解到以前渔夫是如何观察潮汐来借由潮汐的力量及他们的智慧捕捉鱼虾,了解到利用石沪捕捉鱼虾是须要配合时间来工作。 | |
海牛犁蚵田是彰化县芳苑乡相当特殊的渔业景象,在彰化乡亲的奔走之下,2016年由彰化县文化局审核通过为无形文化资产。继新北市金山磺火捕鱼之后,芳苑潮间带牛车采蚵文化是第二个以渔业方式登录为无形文化资产的地方特殊活动。
牛只一向是属于农村的耕作动物,少与海洋有关,海牛犁蚵田顾名思义就是让牛只走进海里,在蚵农的驱使之下,牛只前往潮间带采蚵,再将采集的蚵仔运送到岸上。由于沿海风大、海水温度低,蚵农与牛只必须拥有强健的体魄及耐力才能负荷。随着时代变迁、工业进步,原有的蚵农逐渐老去,地方青年外出谋职,少见返乡,养蚵业逐渐萧条,海牛也几乎被机械化的牡蛎搬运机取代了。 近年来,地方人士肯定海牛犁蚵田是难得一见的渔村文化,却有断绝之虞,因此大力推行,以地方观光、走读旅行等方式,让更多人亲近芳苑,借由实际坐在海牛车上到潮间带体验生态的方式,认识海牛犁蚵田,并举办一年一度国际海牛文化节,让这项无形文化资产更活络。 | |
台湾制盐的发展历史已不可考,最初是居民各自煮海水为盐,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曾想要引入晒盐技术并在台产盐,但因品质欠佳,故此时期仍需从中国进口。直到明郑时期的陈永华采用“改煎为晒”的方式,改善了台湾制盐的技术。此后,经历清领、日治时期到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在制盐技术上皆不断的更新,并有计划地开辟盐田。直到2002年为止,因受到气候变迁的影响及生产成本提高的影响,停止晒盐生产,改采国外进口方式。
“井仔脚瓦盘盐田”是台南北门区的第一座盐田,也是台湾最古老的现址盐田。至2002年时因人工成本过高的原因,结束了长达338年的晒盐业,使原来遍布于此处的盐田,渐渐荒废弃置。后由云嘉南滨海国家风景区管理处为延续其晒盐产业文化的精神,将盐场复育,让“井仔脚”特殊的晒盐景观依然保留在北门永华村的海岸边,现已成为该国家风景区内最具特色的观光盐田,更恢复了居民共有的生活回忆,游客在此可体验传统晒盐、挑盐、收盐的乐趣,是一处适合亲子同游学习的深度景点。 | |
台湾拥有河川、湖泊及地下水等水资源,且因地形高耸崎岖,降水季节变化明显,使河川洪枯流量差距大,致水资源供需失衡,需仰赖人工建设维持平衡。
以台湾饮用水来说,原台南水道为日治时期兴建的自来水供应设施,为台湾卫生工程的一部分,其水道位分为“水源地区”与“净水池区”两区域,经过沉淀、过滤与净水后,由管线输送至台南市区,解决当地饮水需求。 在2005年内政部将原台南水道公告为国定古迹,因其历经台湾卫生工程现代化的发展,亦见证自来水的演进过程,富有丰富的文化历史意义,且因其建筑与规模颇具特色,现已成为台南环境教育的场域之一,亦为国家保存并延续重要的历史记忆。 | |
台湾养蚵产业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彰化王功、云林台西、嘉义东石与台南七股等4大区域。养殖区域因温度、潮流、海深大不相同,又各自养殖别具特色的蚵仔,肥美软嫩的蚵仔,或是娇小脆口的蚵仔。
蚵仔煎是将蚵仔或地瓜粉油煎而来,是台湾人推从的传统美食之一。养蚵产业在清领时期由中国引进西部沿海地区,蚵仔煎则据说是郑成功攻占台湾而发展出来。当时荷军攻占鹿耳门时遭台湾人民顽劣抵抗,长期军粮不足的情况下,只好就地取材或粉油煎来吃,想不到这克难研发出来的食物深受台人喜爱而发扬光大。 从小生长在彰化沿海乡镇的我,天天走经蚵仔煎香味的街头,下课来片咸咸甜甜的蚵仔煎,多么美好的生活。近年来,沿海地区的工业开发、火力发电厂的设立,以及河川上游水坝的兴建,在在破坏了蚵仔的生活环境,餐桌上的蚵仔越来越少。养蚵产业代表着经济、是环境,也是饮食文化,养蚵产业的消逝需要大家一起来关注! |
参考文献
编辑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西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