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WaveWSBS/Draft/2019版思想政治必修1
請注意,此書由2019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1》改寫而來,並不是原書內容,如果學習的時候遇見偏差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為準
教材編寫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突出思想政治課程的關鍵作用,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引導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堅定「四個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一課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
編輯我們之所以堅信科學社會主義,是因為它能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社會發展的總規律。例如,階級和國家是怎麼產生的?不同的社會形態是怎麼形成和發展的?為什麼資本主義必將失敗,而社會主義必將成功?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可以深入了解這些問題,從而增強我們對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心。
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
編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
編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和最低的階段是原始社會。這個階段持續了二三百萬年,可以說就跟人類的童年一樣。其中大部分時間是舊石器時代。在那個時代,人們靠收集自然界的食物為生。大約一萬年前,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開始有了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人們從收集食物變成了生產食物。在那些因為農牧業而實現了人類定居的地方,往往孕育了人類文明的起源。
達爾文在環球考察期間,曾經記述過這樣一件事:一位歐洲人來到美洲的火地島,贈送給島上的居民一條被子。然而,接受贈物的居民將被子撕成了一塊塊的布片,分發給了當地的每一個人。完好無損的被子 轉眼間變成了無用的碎布片,這令來訪的歐洲人感到非常困惑。其實,這樣的行為反映了當地居民仍然保持着平均分配的原始習俗。
聯繫上述故事,查閱相關資料,說明原始人平均分配勞動產品的原因。
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必須合作勞動,共享生產資料,建立起平等互助的生產關係,勞動成果也要平均分配。這是原始社會生產關係的特徵。 在原始社會,人們以血緣為紐帶組成氏族,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單位。在氏族制度下,人們通過氏族議事會來處理集體事務,所有重要的事情都要由全氏族成年人一起討論決定。到了原始社會末期,一些有近親關係的氏族形成部落,有的部落還聯合成為部落聯盟。
在氏族制度下,氏族內部不存在人對人的壓迫現象。氏族議事會是氏族全體成年人行使平等表決權的民主機構。氏族長和軍事首領是由氏族議事會選舉產生的。氏族長負責處理氏族日常內部事務,他沒有強制手段,僅依靠風俗習慣和自己的威望解決氏族內部的問題。軍事首領負責對外作戰。他們同大家一起勞動,沒有任何特權。
原始社會快要結束的時候,生產工具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從事個體勞動。原來以氏族為單位進行的共同勞動,逐漸被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個體勞動取代,生產資料也相應地從氏族公有變成了家庭私有。最先變成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產工具和牲畜,後來土地也成了私有財產,這意味着私有制的建立。氏族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加大,導致他們的地位越來越不平等,漫長的原始社會逐漸瓦解了。
觀點一,私有制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
觀點二,私有觀念的存在,是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
觀點三,私有觀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會永遠存在。
你如何看待上述觀點?闡明你的理由。
原始社會結束後,形成了兩個地位相反的集團——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前者是剝削者,後者是被剝削者。所謂階級,就是在一定生產關係中有着不同地位的集團。 奴隸制生產關係的特點是:奴隸主控制生產資料並完全控制奴隸;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奴隸勞動的所有產品都被奴隸主佔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 據《史記·夏本紀》等古籍載,禹之子啟平定有扈氏之亂後,將有扈氏一族俘虜,使其為牧畜之奴役,名曰「牧豎」。
- 根據歷史文獻,古希臘阿提卡半島上曾遍佈各式各樣的債務石碑。石碑上刻着某年某月這片土地被抵押給某人的情況,以及債務金額和償還期限。土地被抵押後,如果仍然無法償還債務,債務人就不得不將自己和家屬一併作為抵押品。結果,到了償還期限,債務仍未清償,不僅土地被貴族佔有,而且債務人及其家庭都淪為奴隸了。
1.運用上述材料,說明奴隸主與奴隸產生的過程。
2.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論證「只有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現階級;只要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然產生階級」。
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是人類社會最早形成的兩大對立階級。 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之間的矛盾。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激起了奴隸的反抗。奴隸主為了維持本階級的利益,建立了軍隊、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這樣,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奴隸制國家出現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表現,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古代亞非大陸,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誕生的地方。在北非的尼羅河、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 格里斯河、南亞的印度河和恆河、中國的黃河和長江等大河流域,建立了古埃及、古巴比倫、 古印度、古代中國四大聞名的古代奴隸制國家。恩格斯說:「新建的有防禦設施的城市周圍高聳着 厚重的城牆,這並非偶然:它們的壕溝成了氏族制度的墳墓,而它們的城樓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
原始社會被奴隸社會取代後,人類開始廣泛使用金屬工具,建立城市,發明和應用文字,以及分化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這些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讓人類從蒙昧野蠻的狀態走向文明時代。這是歷史的進步。
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
編輯
- 在古羅馬,奴隸主將生產工具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能言的工具」,即奴隸;第二類是 「有聲的工具」或「哞哞之工具」,指牛等牲畜;第三類是「無聲的工具」,如車輛等。在奴隸 主看來,奴隸與畜類、器物無異,是可以隨意轉讓、租賃、贈送、買賣甚至殺害的。
- 我國兩漢時期,承租豪強地主土地的佃農和為豪強地主耕作的僱農數量顯著增加。從 東漢晚期到魏晉,戰亂導致更多的農民受到豪強地主的控制,他們不僅要為地主耕種土地,交納地租, 還要服役,戰亂時則被武裝為私兵。他們不獨立戶口,而隸屬於主家戶籍,世代相傳,非自贖或 主人釋放不得離籍。但是,他們又都擁有自己的財產,並且不像奴婢那樣可以被買賣。
比較上述兩段材料,說說封建制生產關係與奴隸制生產關係有什麼異同。
達爾文在環球考察期間,曾經記述過這樣一件事:一位歐洲人來到美洲的火地島,贈送給島上的居民一條被子。然而,接受贈物的居民將被子撕成了一塊塊的布片,分發給了當地的每一個人。完好無損的被子 轉眼間變成了無用的碎布片,這令來訪的歐洲人感到非常困惑。其實,這樣的行為反映了當地居民仍然保持着平均分配的原始習俗。
聯繫上述故事,查閱相關資料,說明原始人平均分配勞動產品的原因。
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必須合作勞動,共享生產資料,建立起平等互助的生產關係,勞動成果也要平均分配。這是原始社會生產關係的特徵。 在原始社會,人們以血緣為紐帶組成氏族,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單位。在氏族制度下,人們通過氏族議事會來處理集體事務,所有重要的事情都要由全氏族成年人一起討論決定。到了原始社會末期,一些有近親關係的氏族形成部落,有的部落還聯合成為部落聯盟。
在氏族制度下,氏族內部不存在人對人的壓迫現象。氏族議事會是氏族全體成年人行使平等表決權的民主機構。氏族長和軍事首領是由氏族議事會選舉產生的。氏族長負責處理氏族日常內部事務,他沒有強制手段,僅依靠風俗習慣和自己的威望解決氏族內部的問題。軍事首領負責對外作戰。他們同大家一起勞動,沒有任何特權。
原始社會快要結束的時候,生產工具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從事個體勞動。原來以氏族為單位進行的共同勞動,逐漸被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個體勞動取代,生產資料也相應地從氏族公有變成了家庭私有。最先變成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產工具和牲畜,後來土地也成了私有財產,這意味着私有制的建立。氏族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加大,導致他們的地位越來越不平等,漫長的原始社會逐漸瓦解了。 在奴隸社會結束時,生產力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催生了封建制生產關係的出現。封建制生產關係的特點是:地主佔據大部分土地,通過索取地租等 方式,奪走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農民跟奴隸不同,有一定的人身自 由,有自己的勞動工具和少量土地,勞動成果除了繳納地租外,還能 留下一部分自己支配。這樣,農民能夠比較自由地勞動,有了生產積 極性,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當奴隸制阻礙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時 ,就被封建制所替代,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
封建社會中,地主階級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為基礎,對農民進行剝削。地主階級正是靠着對土地的佔有,使農民不得不依賴於地主,服從於地主階級的壓迫。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地租有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除此之外,地主階級還利用高利貸,迫使農民交納重稅雜費、做各種苦役來剝削農民。
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兩個基本的階級,它們之間 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農民階級面對地主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一直在進行反抗鬥爭。這種鬥爭,往往從小規模的抗租抗稅運動開始,逐漸發展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或農民戰爭。封建社會末期,隨着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社會內部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特點是:資本家擁有所有的生產資料,沒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成為資本家的僱員,成為僱傭工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奪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為了建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首先,要存在大量被剝奪了生產資料、享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出售勞動力的人群;其次,要擁有 足夠的貨幣作為資本,用於開設資本主義企業。歷史上,西方資產階級通過暴力手段、通過掠奪方式 促成了這兩個條件的形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絕非一個和平演變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斥着侵略、征服、掠奪、殘殺和奴役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刻入 人類編年史的」。馬克思指出:「資本降臨人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淌着血和骯髒的東西。」
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使新興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具有了巨大的優勢。然而,封建制度的存在阻礙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這種優勢的充 分發揮,只有推翻封建政權,才能為資本主義發展剷除障礙。因 此,新興資產階級和他們的思想家提倡了「自由、平等、博愛」等 原則,動員了勞動人民的力量,發起了針對封建地主階級奪取政權的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標誌着資本主義社會的誕生,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發生和完成,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空前飛躍,促進了人類思想的解放,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爆發以生產過剩為基本特徵的 經濟危機。生產過剩是相對過剩,即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而言,社會生產的商品呈現出過剩的狀態,而非與勞動人民的實際需 求相對比的絕對過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克服的頑症。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是:商品大量積壓,生產資料大量閒置,生產企業、銀行大量破產,工人大量失業,生產急劇下降,信用關係遭到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 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生產無限擴張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萎縮之間的矛盾,以及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序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序性之間的矛盾。當矛盾激化時,社會生產結構會嚴重失衡,一方面社會生產規模擴大,另一方面工人階級因資本家的剝削日益貧困化,從而導致社會生產嚴重過剩。 經濟危機難以根治,根本原因在於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階級關係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並僱傭工人進行生產,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斷加劇對工人的剝削;廣大工人失去生產資料,在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成為最苦難的階級。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採取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但這些措施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剝削關係。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 社會的具體表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衝突的總源頭。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貫穿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過程,決定着資本主義的 命運。生產社會化的程度越高,資本、生產資料、勞動產品就越集 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激化就越不可避免。資本主義終將被社會主義所替代,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