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藥物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主要指發生於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俗稱潰瘍病。

抗酸藥

編輯
  • 抗酸藥為弱鹼性物質,作用主要有兩方面:
    • 口服後在胃內直接中和胃酸,升高胃內容物pH;
    • 降低胃蛋白酶活性。
  • 因此,抗酸藥可解除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黏膜和十二指腸粘膜的消化侵蝕和刺激作用,緩解潰瘍病的疼痛。此外,有些抗酸藥如氫氧化鋁、三矽酸鎂等還能形成膠狀保護膜,覆蓋於潰瘍面和胃黏膜起保護作用。
  • 抗酸藥主要用於消化性潰瘍和反流性食管炎,常用的抗酸藥及其作用特點如下:
    • 碳酸鈣中和胃酸作用較強、作用快而持久。
    • 三矽酸鎂抗酸作用較弱、作用慢而持久,在胃內生成膠狀二氧化矽對潰瘍面有保護作用。
    • 氫氧化鋁中和胃酸作用較強、起效緩慢、作用持久。作用後產生的氧化鋁具有收斂、止血和致便秘作用。長期服用可影響腸道對磷酸鹽的吸收。

抑制胃酸分泌藥

編輯

H2受體阻斷藥

編輯

西咪替丁(cime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法莫替丁(famotidine)和尼扎替丁(nizatidine)為臨床常用的H2受體阻斷藥。

體內過程

編輯

口服吸引迅速,1~3小時後達到血藥濃度峰值。與血漿蛋白結合率較低。

藥理作用及機制

編輯

臨床應用

編輯

不良反應

編輯

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3%)。以輕微的腹瀉、便秘、眩暈、乏力、肌肉痛、皮疹、皮膚乾燥、脫髮為主。

  • 西咪替丁:
    • 長期大劑量使用有抗雄激素作用(與雄激素受體結合),促進男性乳腺發育。

藥物相互作用

編輯

H+-K+-ATP酶抑制藥(質子泵抑制藥)

編輯

藥理作用與作用機制

編輯

臨床應用

編輯

不良反應

編輯

注意事項

編輯

常用藥物

編輯

奧美拉唑

編輯
體內過程
編輯
藥理作用
編輯

蘭索拉唑

編輯

蘭索拉唑(landoprazole)為第二代質子泵抑制藥。

泮多拉唑

編輯
  • 泮托拉唑(pantoprazole)與雷貝拉唑(rebeprazole)屬於第三代質子泵抑制藥。口服後吸收迅速,半衰期較短。
  • 兩藥的抗潰瘍病作用與奧美拉唑相似,但泮托拉唑在pH3.5~7的條件下較穩定。
  • 雷貝拉唑在抗胃酸分泌能力和緩解症狀、治癒黏膜損害等方面遠優於其他抗酸藥。

M膽鹼受體阻斷藥和胃泌素受體阻斷藥

編輯
  • M膽鹼受體阻斷藥抑制胃酸分泌的機制有三:
    • 阻斷壁細胞上的M受體,抑制胃酸分泌;
    • 阻斷胃黏膜中嗜鉻細胞上的M受體,減少組胺釋放;
    • 阻斷胃竇G細胞上的M受體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而間接減少胃酸分泌。
  • 此外,M受體阻斷藥還有解痙作用。
  • 胃泌素受體阻斷藥丙谷胺(proglumide)抗潰瘍病作用有二:
    • 與胃泌素競爭胃泌素受體,抑制胃酸分泌;
    • 促進胃黏膜粘液合成,增強胃黏膜的粘液-HCO3-保護屏障。

胃黏膜保護藥

編輯

米索前列醇

編輯

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為人工合成的PGE1衍生物。進入血液後與壁細胞和胃黏膜淺表細胞基底側的前列腺素受體結合。

恩前列素

編輯

硫糖鋁

編輯

硫糖鋁為蔗糖硫酸酯的鹼式鋁鹽,是一種胃黏膜保護劑,具有保護潰瘍面,促進潰瘍癒合的作用。硫糖鋁在酸性環境下,可離解為帶負電荷的八硫酸蔗糖,並聚合不溶性膠體,保護胃黏膜;能與潰瘍或炎症處的帶正電荷的滲出蛋白質結合,在潰瘍面或炎症處形成一層薄膜,保護潰瘍或炎症黏膜抵禦胃酸的侵襲,促進潰瘍癒合。與潰瘍病灶的親和力約為正常黏膜的6~7倍。同時,硫糖鋁能吸附胃蛋白酶,抑制該酶分解蛋白質。治療劑量時,胃蛋白酶活性可下降約30%。硫糖鋁也可中和胃酸,但作用弱,1g硫糖鋁只能中和2.5mmol/L鹽酸。此外,硫糖鋁還能吸附唾液中的表皮生長因子,並將其濃聚於潰瘍處,促進潰瘍癒合;也能刺激內源性前列腺素E的合成,刺激表面上皮分泌碳酸氫根,從而起到細胞保護作用。硫糖鋁用於治療消化性潰瘍時,與H2受體拮抗劑相比,兩者療效無顯著性差異。但硫糖鋁可降低潰瘍病的復發率。同時,硫糖鋁和H2受體拮抗劑均可有效地預防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且效果相當。另有學者報道,硫糖鋁對食管黏膜亦有保護作用,故也可用於反流性食管炎。

注意事項

編輯

其他具有胃、十二指腸黏膜保護作用的藥物

編輯

抗幽門螺桿菌感染藥

編輯

消化性潰瘍病的復發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抑制胃酸藥物雖然能促進潰瘍癒合,但消化性潰瘍病的復發率高達80%。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從人的胃黏膜中分離出幽門螺桿菌(H.pylori)。幽門螺桿菌為革蘭陰性厭氧菌,成長在胃、十二指腸的粘液層與黏膜細胞之間,可產生多種可致黏膜損傷的酶及細胞毒素。已證明幽門螺桿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病、胃癌和胃黏膜相關性淋巴樣組織樣(MALT)惡性淋巴瘤4種胃腸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
在體外實驗中,幽門螺桿菌對多種抗生素都非常敏感,但實際上使用單一抗生素很難在體內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且易產生抗藥性。殺滅幽門螺桿菌效果較好的抗菌藥有克林黴素、阿莫西林、四環素和甲硝唑。其中克林黴素、阿莫西林、四環素不能被其各自同類的抗生素所替代。如不能用多西環素代替四環素,不能用其他半合成青黴素代替阿莫西林,也不能用紅黴素、阿奇黴素代替克拉黴素。
根治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潰瘍病臨床常採用的聯合用藥有:抑制胃酸分泌藥+2個抗菌藥、抑制胃酸分泌藥+2個抗菌藥+鉍製劑。臨床常用的具體藥物搭配方案有:質子泵抑制劑+克拉黴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枸櫞酸鉍鉀+四環素(或阿莫西林)+甲硝唑。療程一般為14日。合理的聯合用藥對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潰瘍病的根治率可達80%~90%。抗胃酸分泌藥可增加抗菌藥的穩定性或活性。

消化性潰瘍藥物治療

編輯

消化性潰瘍臨床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