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的文字,一般稱作漢字,或稱作中文字,你現在所觀看的維基教科書即是以漢字寫成的。漢字相當的多,光正體文字就有數萬字,再加上簡體中文和許多的異體字,就連以中文為母語的教授都不一定能將所有漢字一個一個背出解釋和讀音。漢字是目前全世界最廣為通行的表意文字(漢字已非象形文字,詳見w:象形文字),不論是繁體字、簡體字、日文漢字或韓文漢字,都是從漢字來的,其中繁體字即為舊漢字書法體中楷書,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說法,漢字有六義,分敘如下:
Hànyǔ de wénzì, yībān chēng zuò hànzì, huò chēng zuò zhōngwénzì, nǐ xiànzài suǒ guānkàn de wéijī jiàokēshū jí shì yǐ hànzì xiěchéng de. Hànzì xiàng dāng de duō, guāng zhèngtǐ wénzì jiù yǒu shù wàn zì, zài jiā shàng jiǎntǐ zhōngwén hé xǔduō de yìtǐzì, jiù lián yǐ zhōngwén wèi mǔyǔ de jiàoshòu dōu bù yīdìng néng jiāng suǒyǒu hànzì yīgè yīgè bèi chū jiěshì hé dúyīn. Hànzì shì mùqián quán shìjiè zuì guǎng wèi tōngxíng de biǎoyì wénzì (hànzì yǐ fēi xiàngxíng wénzì, xiáng jiàn w: Xiàngxíng wén zì), bùlùn shì fántǐ zì, jiǎntǐzì, rìwén hànzì huò hánwén hànzì, dōu shì cóng hànzì lái de, qízhōng fántǐ zì jí wèi jiù hànzì shūfǎ tǐ zhōng kǎishū, gēnjù dōnghàn xǔshèn 「shuō wén jiě zì」 de shuōfǎ, hànzì yǒu liù yì, fēn xù rúxià:

中文字六義

編輯

根據許慎《說文解字》,漢字有六義,然而今日的漢字,不論繁體字或簡體字,都已經很難看出當年的造字法則了,但是猶將六義解說如下:
Gēnjù Xǔ shèn 「shuō wén jiě zì」, hànzì yǒu liù yì, rán'ér jīnrì de hànzì, búlùn fántǐzì huò jiǎntǐzì, dōu yǐjīng hěn nánkàn chū dāngnián de zào zì fǎzéle, dànshì yóu jiāng liù yì jiěshuō rúxià:


前面四種稱為造字法,為造出文字的方法。
Qiánmiàn sì zhǒng chēngwéi zào zì fǎ, wéi zào chū wénzì de fāngfǎ.

象形

編輯

即字的形狀是仿照事物的形體而成的。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書寫並逐漸演化而來的。保留着原始的繪畫特徵,並反映自然界的真實形象。
Jí zì de xíngzhuàng shì fǎngzhào shìwù de xíngtǐ érchéng de. Rú 「Rì」 「Yuè」 「Shān」 「Shuǐ」 děng sì ge zì, jiùshì mófǎng rì, yuè, shān, shuǐ zhī xíng shūxiě bìng zhújiàn yǎnhuà érlái de. Bǎoliú zhe yuánshǐ de huìhuà tèzhēng, bìng fǎnyìng zìránjiè de zhēnshí xíngxiàng.

《說文解字敘》:「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詰,音ㄐ丨ㄝˊ、jié。詘:音ㄑㄩ、qū。)
「Shuō wén jiě zì xù」: 「Xiàngxíng zhě, huà chéng qí wù, suí tǐ jié qū, rì yuè shì yě.」

指事

編輯

在象形文字上加一些標記之類的符號以表明此文字的意思。例如「刀」字在鋒利的地方加上一點「丶」成為「刃」,即是指刀的鋒利部分。

《說文解字敘》:「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會意

編輯

將指事或象形文字合成一個字來表示其意義。例如:「人」站在「木」旁邊,就是「休」,即指一個人在樹木旁休息。

《說文解字敘》:「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比,音ㄅ丨ˋ、bì,並列。誼,音丨ˋ、yì,即「意」。見,音ㄒ丨ㄢˋ、xiàn,即「現」。撝,音ㄏㄨㄟ、huī,一作𪴗(木爲),即「揮」。)比類: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合在一起。合誼:會合其意。指撝:所指向之事物。

形聲

編輯

以部首為有意義之部分,部件為表音部分,將兩字和為一個字。例如:「銅」一字,部首為「金」表示這是一種金屬類的東西,部件「同」表示這個字與「同」的發音相同或者是相當相近,由於這種造字方法相當快速,漢字約有80%都是以這種造字法所造出來的。

《說文解字敘》:「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以事為名:依事物的共同特性為類別,即形符。 取譬相成:與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為新字的讀音,即聲符。)

後兩種稱為用字法,本身沒有再造出文字,只是文字的意義有所變化。

假借

編輯

比如說古文中用「說」來表示「悅」的意思(因為當時沒有「悅」字)

轉注

編輯

在漢語文字的使用過程中,常有古書破缺、使用假借字或字體抄錯的現象,而造成後人使用文字意義完全改變,使文字原意幾乎接近消失,迫使原意必須額外造出新字,此種字則稱為轉注字。例如「北」字,原是指背對背的意思,為象形字,但因後人使用不知為何讓原意完全改變,變成現今使用的意思,即北方,則此字變成象形轉注字;原本的意思已完全消失,後人為了要表示出具意思未改變前的字,只好再另行創造出「背」字。另一例「西」字,音ㄑㄧ、qī,原本指的是鳥棲息在樹上,但後人使用後變成了「西方」的意思,音也變成ㄒㄧ、xī;為了表示原意,只好再創出「栖」字,音ㄑㄧ、qī,但這個字最後也變了意思,音改為ㄒㄧ、xī;最終只好再創「棲」字,為現今使用的字。

文字演變

編輯

甲骨文

編輯

甲骨文是古人早期刻劃於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出現於商代,甲骨文所記的多是祭祀、征戰、田獵、風雨及疾病等事情,當時的人常用龜甲獸骨來占卜吉凶,一般在上面刻上占卜時間、占卜者名稱、占卜的事情及結果等。所以甲骨文又稱卜辭。又因它用契刀刻的,所以又叫契文。這些字雖然接近圖畫,但已經不算是圖畫,在書寫的形式上已經基本固定化了,它被用作詞語表達。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就是在這個基礎演變下來的。又稱:契文、卜詞、殷墟文字。

金文

編輯

金文是周代刻在鐘(樂器)、鼓(樂器)、鼎(禮器)等銅器上的文字,因此又稱鐘鼓文、鐘鼎文或銘文。金文跟甲骨文非常接近,只是在寫的方法上變得更方正、筆畫更簡化。

孔壁古文(蝌蚪文)

編輯

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壞孔子宅,由壞壁之中發現古書,有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等,都以古文字書寫。其文字當時人多不能識,其筆畫尾部纖細,狀似蝌蚪,故稱為蝌蚪文。

篆書

編輯

篆書是周代後期形成的書體,分為大篆和小篆兩種,大篆又叫籀文或石鼓文,字體很像金文,但結構較繁複,筆劃圓勻,字體狹長。周代後期秦國一帶應用的文字就是大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書同文」,將大篆加以整理和簡化於是形成了小篆,也因此又稱秦篆。小篆比大篆更加簡省,而且還要求寫法劃一,形成漢字方塊狀的雛型。

隸書

編輯

隸書是由篆書簡化的一種書體,此過程稱為「隸變」漢字在此時期經過了相當大的簡化。起初跟篆書的區別不大,後來才發展成兩種不同的書體。初期的隸書在辦普通文書的官吏階層使用,後來擴闊至社會的上層。到了漢代,隸書成為正式的書體了。早期隸書具承上起下的作用,是古今文字的過渡。即「古隸」或「秦隸」。後期的「今隸」(漢隸),為今所用之文字的開端。帶有圖畫性的符號逐漸消失。

草書

編輯

廣義地說,自有漢字以來,各種字體都有草率的寫法,到了漢代,草書已成為一種字體的專稱,它已發展成一種具有特色的字體了。草書共有三種,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是隸書加以變化的,今草是章草的繼續,是楷書的快寫體,從漢代末年流傳至今。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只是任意刪增筆劃,恣意連寫,興於唐代。

行書

編輯

自楷書通行後,又有一種調和草書與楷書的字體,叫做行書。它以楷書為基礎,加入一些草書的寫法,既工整也不潦草,所以從魏晉以降就成為了日常應用的字體。

楷書(正書、真書)

編輯

楷書又叫「真書」或「正書」,它改變了隸書的筆勢,又適當地加以簡化而成的。跟隸書比較,楷書的筆劃平直一些,結構更方正,既沒有隸書那樣費事;又沒有草書那樣難辨。楷書由漢代末年應用至今。

異體字與俗體字

編輯

除了通用的字體外,一個字或許有多種外形與寫法,此種就稱為異體字。但若異體字已用到多數人都能接受並使用,就可稱為俗體字。

現代文字系統(楷書)

編輯

正體字

編輯

歷經多年流傳下來的通用字體,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用簡化字,現在只在中華民國實際治理地區(即臺灣、澎湖、金門、馬祖)、香港、澳門及部分地區(北美)通用。(各地標準中,也有採用了俗體的情況)

因與簡化字相對,故中國大陸稱為繁體字。

簡體字

編輯

簡體字可以指漢字眾多異體字中筆畫較少的字。

自清代末期,漢字簡化或以拉丁文書寫的呼聲出現,最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一些歷代俗字、書法作品字形中字數比較少,但不一定能解釋得通的字形作爲官方字體,也通過自行改變字形、合併漢字、借用日本新字體等方式,最終成爲現今中國大陸推行的簡化字系統。但簡化字的合理性一直有爭議。政府並不推薦並限制在一般場合下使用繁體字。此外,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採用了簡體字。

其他漢字

編輯

朝鮮人民共和國(北韓)最近也宣佈採用了部分簡體漢字與諺文合用,大韓民國(南韓)近期有有恢復使用漢字的呼聲竄起。而日本則是長久以來都廣泛的使用漢字,現今採用簡化過的新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