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冊
一 位置、地圖與座標系統
編輯• 位置的表達
○ 絕對位置:利用座標系統來表示目標物。
§ 地圖網格或經緯線。
§ 教室第二列第三排。第二橫列、第三直排。
○ 相對位置:利用目標物與某個明顯地標的方位關係,來表示目標物的所在。
§ 例如:講桌的東南方。
• 位置與地圖
○ 地圖
§ 定義:地圖是將地表上各種現象依比例縮小,繪製在平面上的圖像。
§ 地圖要素:圖名、比例尺、方向標、圖例。
□ 圖名:描述地圖的主要內容。
□ 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地表實際距離的長度比例。
® 大比例尺:比例尺的比值較大,涵蓋範圍較小、較詳盡。
® 小比例尺:比例尺的比值較小,涵蓋範圍較大,較簡略。
□ 方向標:標示方向的指標。無方向標則以地圖上方為北方。
□ 圖例:利用符號代表地形、地物。
○ 位置的判讀
§ 相對位置:利用方位關係,在地圖中描述目標物的位置。
§ 絕對位置:利用網格座標來判斷目標物的位置。
• 經緯線座標系統:經由經線與緯線所構成的地表網格座標系統來表達絕對位置。
○ 經線:又稱子午線。
§ 定義:連接南北兩極的半圓弧線。
§ 方向:南北向。
§ 長度:赤道的一半。
§ 度數:東西各180度。
□ 東半球:往東經度越高。
□ 西半球:往西經度越高。
§ 0度經線:本初經線(本初子午線),通過格林威治天文臺,劃分東西半球。
§ 180度經線:國際換日線。
§ 計算時差:
□ 地球由西往東轉,越往東時間越早。
□ 360度=24小時,每15度相差1小時。
□ 中央經線:時區中央的經線稱為中央經線,往東西各7.5度的範圍為同一時區。格林威治天文臺為0度,東經7.5度至西經7.5度為同一個時區。
□ 由東向西計算經度差/360*24。
□ 中央經線:
○ 緯線:
§ 定義:與赤道平行的圓圈。
§ 赤道:與南北極距離相等的各點連線。為最長的緯線。
§ 方向:東西向、相互平行。
§ 長度:赤道為最長的緯線,緯度越高緯線越短,南北極爲一點。
§ 度數:南北極各90度。
□ 北半球:往北緯度越高。
□ 南半球:往南緯度越高。
□ 0度緯度:赤道,為劃分南北半球的依據。
□ 北回歸線:北緯23.5度。
□ 北極圈:北緯66.5度。90-23.5=66.5。
□ 北極:北緯90度。
□ 南回歸線:南緯23.5度。
□ 南極圈:南緯66.5度。
□ 南極:南緯90度。
○ 尋找另一端點
§ 經度:東經-180度。
§ 緯度:度數相同,分別在南北緯。
○ 氣候與緯度
§ 氣候帶:由於不同緯度太陽照射角度不同
□ 角度:陽光射線與地平面的夾角,地球是圓的,使得高緯度的地平面與陽光的夾角很小(斜射)。
□ 高緯度:太陽斜射地平面,單位面積獲得熱量低,溫度較低。
□ 低緯度:太陽直射地平面,單位面積獲得熱量高,溫度較高。
§ 季節差異:因為地軸傾斜,太陽會輪流在南北半球直射,形成四季變化,且南北半球季節相反。
□ 3-9月:直射北半球。北回歸線為直射北半球的界線,夏至(6/21或6/22)那天北半球白天最長、晚上最短。
□ 10-2月:直射南半球。南回歸線為直射南半球的界線,冬至(12/21或12/22)那天南半球白天最長、晚上最短。
二 台灣的位置
編輯三 地形
編輯四 海岸與島嶼
編輯五 天氣與氣候
編輯1.天氣
編輯定義:短期內的大氣狀態,通常短於一周。
組成要素:
1.氣溫:大氣的溫度,單位為攝氏(C)跟華氏(F),其變化是與緯度成反趨勢,和海拔成正趨勢,隨着季節改變(氣流隨海拔上升每100米下降0.6攝氏度,到了背風坡每下降100米上升1度)
2.降水:有雨.雪.冰雹等形式,降水量是降水的多寡(單位mm),其中降雨分為四種型態:
地形雨:潮濕空氣爬上迎風坡,水蒸氣凝結後降水,背風坡雨量小於迎風坡,背風坡氣流可能形成焚風。
對流雨:雨時短,雨區小。日照強烈,蒸發量大,上升氣流旺盛,水蒸氣在氣流中凝結成雨,常見於夏季午後。
鋒面雨:雨時長,雨區大。由冷暖氣團相遇,碰撞成滯留鋒,暖空氣沿鋒面上升凝結降水。又稱梅雨,在台灣好發於5-6月。
颱風雨:雨時長,雨區大。氣旋中心附近氣流上升,引起水氣凝結而形成降水 。
3.氣壓:定義為每單位面積承載之空氣重量,單位百帕hPa,與海拔上升成反趨勢
高氣壓(H):空氣溫度低,收縮密度較大,氣流下沉,氣壓較高,天氣通常晴朗。
低氣壓(L):空氣溫度高,膨脹密度較小,氣流上升,氣壓較低,容易下雨及鋒.氣旋。
4.風與風向:空氣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的現象。
風向:風的來向
風速:風的流動速度
這兩者都會被地形.日夜.季節所影響
2.氣候
編輯定義:某地區長時間的大氣平均狀態。
日均溫:每六個小時測量一次,把每天四次的總和平均。
月均溫:一個月中每日的日均溫總和除以該月的天數。
年均溫:十二個月月均溫的總和除以12。
年溫差:最暖月均溫-最冷月均溫。
3.台的氣候特徵
編輯1.南北氣溫差異
平地冬季南暖北冷,夏季普遍高溫。
2.氣溫垂直變化
山區終年較平地低溫,原因:海拔高。
3.降水分佈不均
降水時間不均:台灣夏季西南季風,冬天東北季風。北部為東北季風迎風坡,冬雨較多,降水四季平均。其他地區夏雨冬乾
(會造成荒溪型河川的現象:水量在不同季節流量不穩定的河川)。
降水空間不均:地形抬升易凝結致雨,山地多於平地與離島,迎風坡多於背風坡,北部多於南部。
4.台灣的氣象災害
編輯寒害:西伯利亞及蒙古之冷氣團南下造成'寒流',影響:魚類凍死及農業損失。
旱災:台灣降水季節不均,落降水不足或乾季過長,導致旱災好發於西南部,影響:民生用水及農業生產。
水災:雨季時短期間降雨過多造成水災,好發於五六月的梅雨及夏秋颱風,可能造成災害但是台灣水資源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