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Ⅰ型超敏反應

超敏反應 - Ⅰ型超敏反應 - Ⅱ型超敏反應 - Ⅲ型超敏反應 - Ⅳ型超敏反應
Ⅰ型超敏反應又稱變態反應(allergy)或過敏反應(anaphylaxis),主要由特異性IgE抗體介導產生。

參與Ⅰ型超敏反應的主要成分

編輯

變應原(Allergen)

編輯

凡進入機體能誘導產生特異性 IgE 類抗體,導致超敏反應的抗原稱為變應原。有些變應原為完全抗原,也有些為半抗原。 一般變應原均屬外源性抗原。
臨床上常見的變應原有:藥物、異種動物血清、植物花粉、塵蟎、真菌孢子、動物皮屑或羽毛、昆蟲或其毒液以及魚、蝦、蛋、乳、蟹、貝等食物和某些酶類如枯草菌溶素、蜂毒中的磷脂酶A2等。
各種來源不同的變應原的化學本質都是小分子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在(10~40)×10³之間,溶解性強。由於這些物理特性,所以進入呼吸道或消化道後能迅速彌散。

IgE抗體

編輯

針對某種應變原的特異性IgE類抗體是引發Ⅰ型超敏反應的主要因素。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很低,一般為0.1~0,4μg/mL,發生Ⅰ型超敏反應的血清IgE抗體含量明顯升高,有時可高達1000μg/mL。
IgE 主要在鼻咽、扁桃體、氣管、支氣管和胃腸道等處的粘膜下固有層淋巴組織中產生,這些部位也是變應原易於侵入和超敏反應常見的發生部位。
IgE為親細胞抗體,能通過Fc段與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表面的FcεR結合。

效應細胞

編輯

Ⅰ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

編輯

致敏階段

編輯

變應原進入機體後,可選擇誘導變應原特異性B細胞產生IgE類抗體應答。

激發階段

編輯

當變應原原再次進入機體,依入侵途徑而異,與局部或全身致敏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表面的IgE抗體特異性結合,使細胞活化釋放生物活性介質。

效應階段

編輯

此階段是效應細胞釋放的生物活性介質作用於效應組織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過敏反應。

速發相反應

編輯

在接觸變應原後幾秒鐘至幾分鐘內迅速發生,可持續數小時。該反應主要由預存生物活性介質組胺介導。

遲發相反應

編輯

在接觸變應原4~6h後發生,可持續1~2天或更長時間。該反應主要有效應細胞新合成的脂類介質(如白三烯和PAF等)引起,此外,炎症局部浸潤的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MΦ、T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所釋放的Th2型細胞因子、趨化性細胞因子、酶類物質和脂類介質亦參與遲發相反應的發生。

臨床常見的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

編輯

呼吸道過敏反應

編輯

多因吸入植物花粉、塵蟎、真菌孢子等變應原引起,常見疾病有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過敏性哮喘可表現有早期相反應和晚期相反應兩種類型。

皮膚過敏反應

編輯

消化道超敏反應

編輯

少數人在食入魚、蝦、蛋、乳、蟹、貝等食物後可發生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症狀為主的過敏性胃腸炎。嚴重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

全身過敏反應

編輯

Ⅰ型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

編輯

應變原檢測

編輯

脫敏治療

編輯

異種免疫血清脫敏療法

編輯

特異性變應原脫敏療法

編輯

藥物治療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