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皇帝全表
中國皇帝全表
說明:以下凡加*號的,為追諡;凡帶( )號的,後廢除
秦朝
編輯秦王政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秦朝。秦王政自認其功業「功過三皇,德兼五帝」,自號『始皇帝』,史稱秦始皇
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莊襄王 (諡號)/太上皇 (秦始皇追尊) | 子楚[子異、異人] | 戰國末期秦國君主、秦始皇之父 |
始皇帝 | 嬴政 | 進行第五次巡遊,抵逹黃河下游的平原津時突發重病倒下,令趙高寫了一封蓋上御印的信賜正在上郡監督蒙恬部隊的長子扶蘇,令扶蘇主持葬禮,意即使之返都即位,秋七月丙寅崩於沙丘平台。 |
二世皇帝 | 胡亥 | 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兼符璽令趙高合謀更改秦始皇的遺詔,改立其次子胡亥為太子,隱瞞秦始皇死訊,又派使者矯詔以戍邊無功和誹謗不孝的罪名賜死扶蘇,以為臣不忠的罪名賜死蒙恬,巡遊部隊回到咸陽後為秦始皇發喪,胡亥正式登基為帝,為秦二世。 |
殤皇帝/降王 | 子嬰 | 秦二世派使者責問趙高關東盜賊的事情(秦末民變),趙高心中大為恐懼,於是暗中聯絡女婿咸陽令閻樂和弟弟郎中令趙成合謀發動政變,殺入望夷宮,歷數秦二世驕橫縱恣,屠殺吏民,眾叛親離的罪狀,責令秦二世立即自殺。秦二世意識到末日來臨,在閻樂的威逼下被迫自殺;趙高召集秦朝群臣和諸公子,立公子子嬰為王。趙高認為山東六國都已經復國,秦朝疆域日益縮小,稱帝徒有虛名,應像過去一樣稱王,子嬰於是在趙高和群臣的迎立下登基,為秦王子嬰。 |
秦王子嬰誅殺趙高;楚軍劉邦在經過連續機動後,攻破秦國的東南門戶,位於丹水河谷的險要武關,率軍西進,子嬰發動關中所有軍隊並派大軍據守蟯關。楚軍再在嶢下擊敗秦軍,進至秦都咸陽附近的藍田。秦廷組織了最後的力量與劉邦軍大戰於藍田,大敗,失去了所有的抵抗力量。劉邦入秦,一直打到了灞上,兵臨咸陽,秦王子嬰於軹道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楚國
編輯前楚
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前楚王 | 襄彊 |
張楚
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隱王 | 陳勝 |
後楚
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假王 | 景駒 |
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後懷王/ 義帝 | 熊心 |
西楚
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西楚霸王 | 項羽 [項籍] |
西漢
編輯劉邦在垓下之戰擊敗項羽,獲勝後建立漢朝
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始祖 大皇帝/太上皇 | 劉太公[劉煓、劉湍、劉昂、劉執嘉、劉顯初、劉太平] | |
太祖 高皇帝 | 劉邦[劉季] | 惠帝劉盈上廟號 |
孝惠皇帝 | 劉盈 | |
前少帝 | 劉恭 | |
後少帝 | 劉弘 | |
太宗 孝文皇帝 | 劉恆 | 景帝劉啟上廟號 |
孝景皇帝 | 劉啟 | |
世宗 孝武皇帝 | 劉徹 | 宣帝劉詢上廟號 |
孝昭皇帝 | 劉弗陵 | |
海昏侯/廢帝 | 劉賀 | |
*史皇孫/悼皇考(宣帝劉詢追諡) | 劉進 | |
中宗 孝宣皇帝 | 劉詢 | 平帝時王莽上廟號 |
(高宗) 孝元皇帝 | 劉奭 | 王莽上廟號,東漢光武帝時被取消 |
(統宗) 孝成皇帝 | 劉驁 | 王莽上廟號,東漢光武帝時被取消 |
*定陶共王(漢成帝諡) 恭皇(漢哀帝追諡) |
劉康 | |
孝哀皇帝 | 劉欣 | |
(元宗) 孝平皇帝 | 劉衎 | 王莽上廟號,東漢光武帝時被取消 |
孺子 | 劉嬰 | 王莽攝政;劉嬰未稱帝,僅為傀儡皇太子 |
王莽篡位,建立新朝
南越
編輯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南海老夫/武王/武帝/聖武神哲皇帝 | 趙佗 | |
*陀公/世子 | 趙仲始[趙堯] | |
文王/文帝 | 趙眜[趙胡] | |
明王 | 趙嬰齊 | |
哀王 | 趙興 | |
陽王/衛陽王/術陽王/高昌侯/術陽侯 | 趙建德 |
東越
編輯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閩越王 | 騶無諸 | |
*閩越王 | 騶謨 | |
*閩越王 | 騶甲 | |
*閩越王 | 騶郢 | |
*繇王 | 騶丑 | |
東越王/東越武帝 | 騶余善 | |
*繇王/東成侯 | 騶居股 |
新朝
編輯王莽篡位,建立新朝
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太初祖 有熊氏 | 公孫軒轅(黃帝) | |
*始祖 | 虞舜[姚重華] | |
*統祖 陳胡王/田敬仲 | 媯完[田完、陳完] | |
*世祖 齊敬王 | 田建 | |
*王祖 濟北愍王 | 田安 | |
*濟南伯王 | 王遂 | |
*元城孺王 | 王賀 | |
*陽平頃王 | 王禁 | |
*新都顯王 | 王曼 | |
太祖 高皇帝 | 王莽 |
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殺死於未央宮的漸臺,新朝亡
玄漢
編輯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延宗 更始帝/淮陽武順王 | 劉玄 |
東漢
編輯新朝末年王莽改制失敗,並引發內戰,其時身為漢朝宗室的漢景帝後裔劉秀乘勢而起,在綠林軍的協助下推翻新莽而即位,是為光武帝。劉秀復國號漢,史稱東漢
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世祖 光武皇帝 | 劉秀 | 明帝劉莊上廟號 |
顯宗 孝明皇帝 | 劉莊 | 章帝劉炟上廟號 |
肅宗 孝章皇帝 | 劉炟 | 和帝劉肇上廟號 |
(穆宗) 孝和皇帝 | 劉肇 | 其廟號於獻帝時廢 |
孝殤皇帝 | 劉隆 | |
*清河孝王(漢安帝諡) 孝德皇(漢安帝追諡) |
劉慶 | |
(恭宗) 孝安皇帝 | 劉祜 | 其廟號於獻帝時廢 |
前少帝/北鄉侯 | 劉懿 | |
(敬宗) 孝順皇帝 | 劉保 | 其廟號於獻帝時廢 |
孝沖皇帝 | 劉炳 | |
孝質皇帝 | 劉纘 | |
*河間孝王(漢順帝諡) 孝穆皇(漢桓帝追諡) |
劉開 | |
*蠡吾先侯(漢順帝諡) 孝崇皇(漢桓帝追諡) |
劉翼 | |
(威宗) 劉志 | 劉隆 | 其廟號於獻帝時廢 |
*解瀆亭侯/孝元皇(漢靈帝追諡) | 劉淑 | |
*解瀆亭侯/孝仁皇(漢靈帝追諡) | 劉萇 | |
孝靈皇帝 | 劉宏 | |
弘農懷王(獻帝劉協諡)/後少帝 | 劉辯 | 廢為弘農王 |
孝愍皇帝(蜀漢昭烈帝劉備諡) 孝獻皇帝(魏明帝曹叡諡) |
劉協 | 魏文帝曹丕降封山陽公 |
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而篡位,東漢結束
三國
編輯曹魏
編輯曹丕篡漢
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高皇帝(明帝曹叡追諡) | 曹騰 | 西漢丞相曹參之後 |
*太王(漢獻帝劉協追諡) 太皇帝(文帝曹丕追諡) |
曹嵩[曹忠、夏侯嵩] | 曹騰的養子 |
*武王(漢獻帝劉協諡) 武皇帝(文帝曹丕追諡) 太祖(明帝曹叡追尊) |
曹操[曹吉利、曹阿瞞] | |
高祖/世祖 文皇帝 | 曹丕 | |
烈祖 明皇帝 | 曹睿 | |
邵陵厲公(晉武帝司馬炎諡) 哀皇帝/齊王 |
曹芳 | |
廢帝/高貴鄉公 | 曹髦 | |
元皇帝(晉惠帝司馬衷諡) 陳留王(晉武帝司馬炎降封) |
曹奐 |
司馬炎篡魏,魏滅亡
蜀漢
編輯劉備於成都稱帝,漢復國,史稱「蜀漢」
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太宗[1] 烈祖(前趙光文帝劉淵追諡) 昭烈皇帝 先主(明帝曹叡追諡) |
劉備 | |
仁宗 孝懷皇帝(前趙光文帝劉淵追諡) 晉朝安樂思公(晉武帝司馬炎諡) 後主 |
劉禪 |
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東吳
編輯曹丕稱魏帝,孫權受封吳王,年號黃武。七年後,孫權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是為吳大帝
廟號/謚號/其他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孝懿王(大帝孫權追諡) | 孫鍾 | |
*始祖 武烈皇帝(大帝孫權追諡) | 孫堅 | 東漢烏程侯 |
*長沙桓王(大帝孫權追諡)/小霸王 | 孫策 | 東漢吳侯 |
太祖 大皇帝 | 孫權 | |
廢帝/會稽王 | 孫亮 | |
太宗 景皇帝 | 孫休 | |
*昭獻皇帝→文皇帝(末帝孫皓追諡) | 孫和 | |
末帝/烏程侯 | 孫晧 | 晉武帝司馬炎降封歸命侯 |
晉滅吳之戰,吳滅亡
西晉
編輯(司馬炎篡魏,西晉建立)
- 聖祖 高皇帝 程伯符
- 始祖 元武皇帝 程伯休父
- 舞陽文侯(魏朝初諡)→舞陽宣文侯(魏朝改諡)→晉宣王(魏元帝曹奐追諡)→高祖 宣皇帝(晉武帝司馬炎追諡)司馬懿
- 舞陽武侯(魏朝初諡)→舞陽忠武侯(魏朝改諡)→晉景王(魏元帝曹奐追諡)→世宗 景皇帝(晉武帝司馬炎追諡)司馬師
- 晉文王(魏元帝曹奐追諡)→太祖 文皇帝(晉武帝司馬炎追諡)司馬昭
世祖 武皇帝 司馬炎
孝惠皇帝/太上皇 司馬衷
趙王 司馬倫[篡位]
孝懷皇帝 司馬熾(漢趙昭武帝劉聰降封會稽公,後被殺)
孝愍皇帝 司馬鄴(漢趙昭武帝劉聰降封懷平侯,後被殺)
東晉
編輯(漢趙昭文帝劉曜陷長安,西晉滅亡。半年後皇族司馬睿在建康城稱晉王,史稱「東晉」。司馬睿一年後稱帝,是為晉元帝)
中宗 元皇帝 司馬睿
肅宗/肅祖 明皇帝 司馬紹
顯宗 成皇帝 司馬衍
康皇帝 司馬岳
孝宗 穆皇帝 司馬聃
哀皇帝 司馬丕
廢帝/海西公 司馬奕(後被廢,降封東海王、海西縣公)
太宗 簡文皇帝 司馬昱
烈宗 孝武皇帝 司馬曜
安皇帝 司馬德宗
恭皇帝 司馬德文(宋武帝劉裕降封零陵王)
(劉裕篡晉,是為宋武帝)
十六國
編輯前仇池
編輯輔國將軍/右賢王 楊茂搜
前趙武都王 楊難敵
龍驤將軍/左賢王/下辨公楊毅
東晉仇池公/天水公 楊初
楊國
東晉仇池公 楊俊
楊世
楊統
楊纂
(秦王苻堅遣將楊安攻仇池,城破之後,將氐族人遷徙到關中一帶,前仇池國滅亡)
後仇池
編輯昭武王 楊定
惠文王/前宋武都王 楊盛
孝昭王 楊玄
桓惠王/北魏武都王 楊保宗
孝成王/武都王 楊難當
哀閔王 楊保熾
(443年,後仇池國爲北魏所滅)
前涼
編輯(自晉朝涼州刺史,西平郡公張軌始,世代據守涼州,逐步建立涼國)
- 西晉西平郡武公(晉愍帝司馬鄴諡)/太祖 武王/武穆王(威王追諡)張軌
西晉西平郡元公(晉元帝司馬睿諡)/高祖 明王/昭王(威王追諡)張寔
(張茂稱藩於前趙,封涼王)
前趙涼成烈王(前趙昭文帝劉曜諡)/太宗 成王(威王追諡)張茂
(張駿稱藩於後趙,封涼王)
東晉西平郡忠成公(東晉賜諡)/世祖 文王(威王追諡)張駿
東晉西平郡敬烈公(東晉賜諡)/世宗 恆王(威王追諡)張重華
東晉西平郡哀公(東晉賜諡)/英宗 哀王(威王追諡)張曜靈(廢為涼寧侯)
(張祚稱帝)
高宗 威王(悼王追諡)張祚
(張玄靚去帝號,稱藩於前秦、東晉)
東晉西平郡敬悼公(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諡)/烈宗 沖王(前涼私諡)張玄靚
東晉西平郡悼公(東晉賜諡)/神宗 悼王(前涼私諡)張天錫(前秦降封歸義侯,東晉復封西平郡公)
(前涼亡後,原世子張大豫稱涼州牧,改元鳳凰)
- 閔宗 平王 張大豫
後涼
編輯- 齊太公/武成王/昭烈武成王/始祖 太武皇帝(呂光追諡)呂望[姜子牙、姜太公、姜尚、呂牙、呂尚、尚父、師尚父]
- 敬公/敬皇帝(呂光追諡)呂?(呂光高祖)
- 恭公/恭皇帝(呂光追諡)呂?(呂光曾祖)
- 宣公/宣皇帝(呂光追諡)呂?(呂光祖父)
- 景昭王/景昭皇帝(呂光追諡)呂婆樓(呂光之父,司隸校尉,尚書,太尉)
太祖 懿武帝/酒泉公/三河王 呂光
顯文帝/隱王 呂紹
英宗 靈帝 呂纂
- 文皇帝(呂隆追諡)呂寶(呂隆之父)
末主/平帝 呂隆
(呂隆因後秦、南涼、北涼交相攻逼,降於後秦,後涼亡)
南涼
編輯(河西鮮卑禿髮氏是塞北拓跋氏鮮卑之一支,漢魏時徙至河西,聚族而居。至十六國時,禿髮烏孤繼位,務農桑,修鄰好,境內安定。東晉隆安元年,禿髮烏孤據廉川堡稱西平王,後改稱武威王,徙都樂都,建立南涼政權)
- 禿髮匹孤[禿髮疋孤](東漢末年河西鮮卑部的首領)
- 禿髮壽闐(三國時期河西禿髮鮮卑部的首領)
- 禿髮樹機能(西晉早期河西禿髮鮮卑部的首領)
- 禿髮務丸(西晉末期河西禿髮鮮卑部的首領)
- 禿髮推斤[禿髮椎斤](十六國早期河西禿髮鮮卑的首領)
- 禿髮思復鞬(十六國中期河西禿髮鮮卑的首領)
烈祖 西平王/武威武王 禿髮烏孤
武威王/河西康王 禿髮利鹿孤
景王/西秦左南公 禿髮傉檀
(404年,禿髮傉檀稱臣後秦,此後復稱涼王。414年,禿髮傉檀降西秦,西秦降封左南公,南涼亡)
西涼 → 後西涼
編輯- 景公/景王(李暠追諡)/安世亭侯 李弇
- 簡公/簡王(李暠追諡)李昶
太祖 武昭王/酒泉公/唐朝興聖皇帝 李暠[李皓]
廢王 李歆
宣王 李恂
- 伊吾王 唐契
- 敦煌宣公 李寶
- 恭侯/敦煌公 李茂
(北涼軍圍敦煌,李恂戰敗,乞降不成後自殺,西涼因此亡於北涼。二十餘年之後,李恂的侄子李寶趁北魏攻滅北涼之際,一度恢復先人的基業,同年向北魏投誠,該政權被稱為後西涼)
北涼 → 高昌北涼(前高昌)
編輯文王 段業
太祖 武宣王 沮渠蒙遜
哀王 沮渠牧犍[沮渠茂虔]
- 高昌太守 闞爽
拓王/酒泉王 沮渠無諱
武拓王/河西王 沮渠安周
(460年高昌北涼為柔然所攻滅,無諱弟沮渠安周被殺,高昌北涼亦亡)
前趙
編輯高祖 光文帝 → 太祖 光文帝(劉曜改上廟號)劉淵
廢帝 劉和
烈宗 昭武帝 劉聰
隱帝 劉璨
和武帝 靳准
(319年,劉曜改國號「漢」為「趙」,史稱「前趙」或「漢趙」。同年,石勒在襄國自稱趙王,從前趙中分離出來,史稱「後趙」,雙方決裂)
- 景帝(劉曜追諡)劉亮
- 獻帝(劉曜追諡)劉廣
- 懿帝(劉曜追諡)劉防
- 宣成帝(劉曜追諡)劉綠
襄宗 昭文帝 劉曜
- 末主/攝政太子 劉熙
後趙
編輯(在晉懷帝末年反晉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貴族劉淵為部將,屢立戰功,勢力強盛。308年10月,劉淵正式稱帝,建國號「漢」,建都平陽,年號為永鳳。318年,國丈靳準殺死隱帝劉粲奪權,自立為漢天王。鎮守長安的劉粲叔父劉曜得知平陽有變,自立為皇帝,派遣軍隊至平陽,族滅靳氏,遷都到長安。與此同時,石勒亦參與討伐靳準,後來試圖挑起城中變亂促其投降的計劃失敗,導致靳明掌權並倒向劉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陽城。319年,劉曜在長安改國號「漢」為「趙」,史稱前趙。同年,石勒在襄國自稱大單于、趙王,與前趙決裂,史稱後趙。329年石勒滅前趙,次年稱帝)
- 順皇帝 石?
- 威皇帝 石?
- 宣王→宣皇帝(明帝石勒追諡)石邪弈於[石耶奕於]
- 世宗 元皇帝(明帝石勒追諡)石周曷朱
- 武皇帝(武帝石虎追諡)石㔨邪
高祖 明皇帝 石勒
文皇帝/閔皇帝 石弘(廢為海陽王)
- 太宗 孝皇帝(武帝石虎追諡)石寇覓
(石虎奪位稱天王,後稱帝)
太祖 武皇帝/中山王 石虎
少帝/正皇帝 石世
高宗 成皇帝/彭城王 石遵
哀皇帝/仁武皇帝/義陽王 石鑒
(冉閔在鄴廢殺衛主石鑒;石祗在故都襄國繼立)
莊皇帝/興武皇帝/新興王 石祗
末帝/廢帝 劉顯
(349年石虎卒,眾子為爭帝位互相殘殺。石虎養孫冉閔大殺石氏子孫及羯胡,次年自立為帝,改國號魏,史稱冉魏。石虎子新興王石祗在襄國稱帝,與冉魏對抗。其後石祗為得前燕相助,降稱趙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劉顯所殺,後趙亡)
前秦
編輯(西晉末年,西晉政權顛覆之際,略陽氐族推出貴族苻洪為首領。前趙劉曜在長安稱帝,以苻洪為氐王。後石勒滅前趙,苻洪降於石勒。333年,石虎徙關中豪傑及羌戎至關東,以苻洪為流民都督,居於枋頭。苻洪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不久為石虎舊將麻秋所毒死,其第三子苻健代統其眾。苻健自枋頭而西,關中氐人紛起響應,苻健乘機進佔關中,據有關隴。351年建都長安,苻健自稱大秦天王、大單于。352年,改稱皇帝,國號秦,史稱前秦)
- 太祖 惠武皇帝(高祖苻健追諡)/三秦王 苻洪[蒲洪]
世宗 明皇帝 → 高祖 景明皇帝 苻健[苻羆]
廢帝/越厲王(世祖追諡) 苻生
(起初苻健知道中原「民心思晉」,在枋頭時,打着晉征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雍州刺史來作號召;抵達關中之後,遣使向東晉稱臣,以緩和關中地區的矛盾,直到他稱帝後,才和東晉斷絕關係。354年,東晉大將桓溫親率大軍四萬攻秦,因苻健採清野政策,晉軍在給養問題遇到困難,只好撤退。355年苻健死,子苻生繼位,因淫殺過度,357年,苻健弟苻雄之子苻堅殺死苻生自立)
- 東海敬武王/烈祖 文桓皇帝(世祖追諡)苻雄
文昭皇帝(後涼懿武帝呂光追諡)/世祖 宣昭皇帝(烈宗追諡)/壯烈天王(後秦武昭帝姚萇追諡)苻堅
烈宗 哀平皇帝 苻丕
太宗 高皇帝 苻登
高宗 宣文皇帝 苻崇
- 太子 苻宣
後秦
編輯(姚萇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滅前秦後稱帝。)
- 始祖 景元皇帝(武昭帝姚萇追諡)姚弋仲
- 魏武王(武昭帝姚萇追諡)/德陽皇帝 姚襄
太祖 武昭皇帝 姚萇
高祖 文桓皇帝 姚興
末帝 姚泓
(姚興於394年連同西秦帝乞伏乾歸滅前秦。六年後後秦攻滅西秦,乞伏乾歸投降,受姚興重用。而匈奴鐵弗部族長劉衛辰因攻北魏戰敗而亡,其子劉勃勃(後改姓赫連)投奔後秦。在後涼投降後秦後,關中暫時為後秦盤據。407年赫連勃勃叛秦,於統萬建國胡夏,並屢次攻擊後秦。後秦國勢大衰,乞伏乾歸趁機光復西秦。其子乞伏熾磐繼立後攻滅南涼,據有隴西。416年12月後秦幼主姚泓初立,東晉劉裕發動第二次北伐,率王鎮惡等將伐後秦。晉軍連克許昌、洛陽。隔年攻破長安,後秦亡)
- 洮陽公 彭利和
西秦
編輯- 乞伏祐鄰(西晉時期隴西部鮮卑首領)
- 乞伏結權(西晉時期隴西部鮮卑首領)
- 乞伏利那(西晉時期隴西部鮮卑首領)
- 乞伏祁埿(西晉時期隴西部鮮卑首領)
- 乞伏述延(西晉時期隴西部鮮卑首領)
- 乞伏傉大寒(東晉十六國初期隴西部鮮卑首領)
- 乞伏司繁(東晉十六國中期隴西部鮮卑首領)
烈祖 武宣王/宣烈王 乞伏國仁
高祖 武元王/大單于/梁王/河南王/前秦金城王 乞伏乾歸
太祖 文昭王 乞伏熾磐
厲武王 乞伏暮末[乞伏慕末]
南秦
編輯秦王/西戎公 虛除權渠
前燕
編輯- 東晉遼東郡襄公/東晉燕武宣王(東晉賜諡)/高祖 武宣皇帝(烈祖追諡)慕容廆
東晉燕文明王(東晉賜諡)/太祖 文明帝(烈祖追諡)慕容皝
烈祖/烈宗 景昭帝 慕容雋[慕容俊、慕容儁、賀賴跋]
隱宗 幽帝(南燕獻武帝慕容德追諡)慕容暐(前秦降封新興侯)
遼東公國
編輯平州刺史/遼東公 慕容仁
後燕
編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五子慕容垂於淝水之戰後與前秦決裂,復燕國,史稱「後燕」)
世祖 成武皇帝/武成皇帝 慕容垂[慕容霸、慕容垂夬]
烈宗 惠愍皇帝 慕容寶
(宗室慕容詳、慕容麟,外戚蘭汗相繼篡位)
靈皇帝/開封公 慕容詳(太祖燕文明帝慕容皝曾孫)
僖皇帝/趙王 慕容麟(獻莊太子慕容令、惠愍帝慕容寶之弟,昭文帝慕容熙之兄)
廢帝/昌黎王/頓丘王 蘭汗(成武帝慕容垂堂舅)
- 獻莊太子(世祖慕容垂追諡)/獻莊皇帝(中宗慕容盛追諡)慕容令/慕容全
(慕容寶之子慕容盛即位;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子范陽王慕容德分後燕,稱燕王、皇帝,即南燕獻武帝)
中宗 昭武皇帝 慕容盛(惠愍帝慕容寶之子)
高宗 昭文皇帝 慕容熙(惠愍帝慕容寶之弟)
(後燕將領馮跋起兵,擁立燕帝慕容寶養子高雲為天王,史稱「北燕」)
景宗(南燕末主慕容超追尊)惠懿皇帝(北燕文成帝馮跋諡) 高雲 [後燕賜姓慕容]
南燕
編輯世宗 獻武皇帝/范陽王 慕容德
- 穆皇帝/北海王(末主慕容超追諡)慕容納
文皇帝/末主 慕容超
(410年,東晉將領劉裕領兵進攻南燕,慕容超堅守廣固七個月後城破被誅。南燕歷兩代而滅亡)
北燕
編輯(409年,高雲被部下離班、桃仁所殺,馮跋平定政變後即天王位於昌黎)
- 元皇帝(文成帝馮跋追諡)馮和
- 宣皇帝(文成帝馮跋追諡)馮安
太祖 文成皇帝 馮跋
昭成皇帝 馮弘
(南燕在慕容超繼任後屢次攻伐東晉,最後於隔年被東晉的劉裕討伐而亡,此時關東僅北魏、北燕兩國。436年北燕被北魏所滅、439年北魏大軍圍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涼亡。至此,北魏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
西燕
編輯(淝水之戰後,前燕皇族慕容泓與慕容沖於山西建國西燕)
肅宗 烈文帝/歸帝/濟北王 慕容泓
太宗/高宗 威帝 慕容沖
成祖 廢帝/昌平帝 段隨
中帝/建明帝 慕容顗[慕容凱]
文帝/建平帝 慕容瑤[慕容望]
安帝/代帝/建武帝 慕容忠
康宗/恭宗 武桓帝 慕容永
(394年,後燕發兵先勝於臺壁、再陷長子,殺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將三十多人,西燕亡)
成漢
編輯(晉惠帝時,益州內亂,巴氐勢力擴大。之後益州刺史羅尚擊殺巴氐領袖李特。304年,李特子李雄繼立後擊敗羅尚,攻入成都,自稱「成都王」,又於306年稱帝,國號「大成」,338年昭文帝李壽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
- 巴郡桓公(成武帝李雄追諡)李虎
- 隴西襄王(成武帝李雄追諡)李慕
- 成都景王→始祖 景皇帝(成武帝李雄追諡)李特
- 秦文王(成武帝李雄追諡)李流
太宗 武皇帝 李雄
哀皇帝 李班
順皇帝/廢帝/邛都縣幽公 李期
- 獻王/獻皇帝(昭文帝李壽追諡)李驤
(昭文帝李壽改國號曰漢)
中宗 昭文皇帝 李壽
文皇帝/末主/後主 李勢(東晉降封歸義侯)
末帝 范賁
(338年,李驤之子李壽又殺了李期自立為帝,將國號改為「漢」。大修宮殿,生活奢侈荒淫,人民受到嚴酷的徭役壓迫。李壽死後,其子李勢繼位,大肆殺伐,國勢更加衰弱。347年,東晉桓溫率兵入蜀,李勢投降,成漢滅亡,立國共44年。成漢亡於東晉後,原成漢將領推范賁為帝,兩年後也被東晉消滅。)
北夏
編輯(407年赫連勃勃叛後秦,於統萬建國胡夏)
- 右賢王/左賢王/正皇帝(武烈帝赫連勃勃追諡)劉去卑 (東漢末年歷經三國時代為西晉初期南匈奴首領)
- 元皇帝(武烈帝赫連勃勃追諡)劉誥升爰[劉訓兜]
- 景皇帝(武烈帝赫連勃勃追諡)劉虎[劉烏路孤]
- 宣皇帝(武烈帝赫連勃勃追諡)劉務桓[劉豹子]
- 殤皇帝(武烈帝赫連勃勃追諡)劉閼陋頭[劉閼頭]
- 悼皇帝(武烈帝赫連勃勃追諡)劉悉勿祈
- 太祖 桓皇帝(武烈帝赫連勃勃追諡)劉衛辰
世祖 武烈皇帝 赫連勃勃[劉勃勃]
廢帝/德武皇帝(北魏太武帝降封為秦王) 赫連昌
末帝/平武皇帝 赫連定
(430年西秦為北涼所逼,意圖投降北魏,但隔年為夏帝赫連定所滅。赫連定意圖再滅北涼以維持胡夏,但卻被吐谷渾君主慕容慕璝襲擊而俘虜,最後斬於北魏,胡夏亡)
北代
編輯(魏晉時期鮮卑拓跋部原遊牧於雲中一帶。曹魏甘露三年拓跋力微徙居盛樂,召集諸部,確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長地位。力微卒,諸部離叛。晉元康五年力微子祿官統部,分國人為中、東、西三部,自領東部。永嘉元年(307年)祿官卒,其侄猗盧總領三部,有騎士40餘萬。永嘉之亂後,中原紛擾,晉并州刺史劉琨表請封猗盧為代公,後進封代王。以後數傳至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曾為質子在後趙都襄國生活多年,深受漢文化影響。咸康四年即代王位,置百官,製法律,由部落聯盟最終轉變為國家形式)
(代王,拓跋珪追尊北魏皇帝)
- 成皇帝 拓跋毛
- 節皇帝 拓跋貸
- 莊皇帝 拓跋觀
- 明皇帝 拓跋樓
- 安皇帝 拓跋越
- 宣皇帝 拓跋推寅
- 景皇帝 拓跋利
- 元皇帝 拓跋俟
- 和皇帝 拓跋肆
- 定皇帝 拓跋機
- 僖皇帝 拓跋蓋
- 威皇帝 拓跋儈
- 獻皇帝 拓跋鄰
- 聖武皇帝 拓跋詰汾
- 始祖 神元皇帝 拓跋力微
- 文皇帝 拓跋沙漠汗
- 章皇帝 拓跋悉鹿[拓跋悉祿]
- 平皇帝 拓跋綽
- 思皇帝 拓跋弗
- 昭皇帝 拓跋祿官
- 桓皇帝 拓跋猗迤
- 穆皇帝/大單于/代王 拓跋猗盧
- 文平皇帝 拓跋普根
- 哀皇帝 拓跋始生
- 太祖 平文皇帝 拓跋鬱律
- 惠皇帝 拓跋賀傉
- 煬皇帝 拓跋紇那
- 烈皇帝 拓跋翳槐
- 高祖 昭成皇帝 拓跋什翼犍
(建國三十九年前秦苻堅發兵擊代,什翼犍兵敗奔逃後被殺,代亡)
(386年拓跋鮮卑拓跋珪於代地復國,國號「魏」,臣服於後燕,史稱北魏)
翟魏
編輯(祖居貝加爾湖附近的敕勒人南遷入中原的被稱為丁零人。383年淝水之戰後,黃河流域的丁零人翟斌在新安起兵反抗前秦。太元十三年丁零人首領翟遼在黃河南岸滑台自稱魏天王,建立魏國,史稱翟魏)
- 太祖 翟斌
- 世祖 翟真
- 趙王 鮮于乞 (殺翟真及其親屬,自立為趙王,後被丁零部眾所殺)
- 明帝 翟成
威宗 武元帝/河南公 翟遼
威烈帝/定鼎帝/末帝/東郡王 翟釗
(390年東晉大將劉牢之敗於翟遼之子翟釗,八月劉牢之奔襲攻克鄄城,翟釗逃奔黎陽。之後劉牢之與東晉另一大將朱序夾攻滑台,翟遼大敗,渡河北逃。392年後燕慕容垂分兵二路渡過黃河,滅翟魏)
冉魏
編輯(350年後趙石虎部下冉閔篡奪後趙石氏政權,稱皇帝,國號「魏」,建都鄴,史稱冉魏)
- 元皇帝(冉閔追諡)冉隆
- 烈祖 高皇帝(冉閔追諡)冉良[石瞻]
武悼天王(前燕景昭帝慕容俊追諡)/平帝/修成侯/蘭陵公/武德王 冉閔[石閔]
惠帝/海賓侯 冉智
(352年前燕殺冉閔,攻破鄴都,冉魏滅亡)
陳涼
編輯涼王 陳安
段齊
編輯- 段日陸眷[段就陸眷](西晉早期段部鮮卑首位首領)
- 段乞珍(西晉末期段部鮮卑首位首領)
- 遼西公 段務目塵[段務勿塵]
- 遼西公 段就六眷[段疾陸眷]
- 遼西公 段涉復辰
- 遼西公 段末波[段末杯、段末柸]
- 遼西公 段牙
- 遼西公 段遼[段護遼]
- 遼西公 段蘭[段鬱蘭]
齊王/東晉齊公 段龕
孝神
編輯孝神皇帝 黃韜
李漢
編輯聖王 李弘
段趙
編輯趙帝 段勤
安國
編輯前安國王 王午
後安國王 呂護
張秦
編輯秦王/建昌王 張琚
劉晉
編輯晉王/皇帝 劉康
匈奴
編輯匈奴王 康寧
沖天
編輯沖天王 魏揭飛
竇秦
編輯秦王/元光王 竇沖
張蜀
編輯黑龍王/雷澤龍王 張育
譙蜀
編輯成都王/蜀王 譙縱
烏桓
編輯烏桓王 張超
率善
編輯率善王 劉虎
南朝
編輯南朝宋
編輯(402年,東晉大將桓玄乘朝廷實力虛弱,起兵篡位,國號「楚」。劉裕與劉毅等起兵勤王,並最終消滅了桓玄的力量。此後,劉裕率軍南征北伐,其勢力不斷得到穩固壯大,並先後攻滅劉毅、司馬休之等實力派,最終迫使晉恭帝將帝位禪讓給他)
- 孝皇帝/孝穆皇帝(武帝劉裕追諡)劉翹
高祖 武皇帝 劉裕
少帝 劉義符(廢為營陽王)
中宗 景皇帝(元帝劉劭追諡) → 太祖 文皇帝(孝武帝劉駿改上廟號並改諡)劉義隆
元帝 劉劭
世祖 孝武皇帝 劉駿
前廢帝 劉子業
太宗 明皇帝 劉彧
後廢帝 劉昱(廢為蒼梧王)
順皇帝(南齊高帝蕭道成諡)劉准(齊高帝蕭道成降封汝陰王)
南朝齊
編輯(南齊的開國之君蕭道成是劉宋將領,在宋明帝在位期間擔任右軍將軍。宋明帝去世後,他與尚書令袁粲共同掌管朝政。474年,蕭道成平定江州刺史桂陽王劉休范的反叛,進爵為公,遷中領軍將軍,掌握了禁衛軍,督五州軍事。此時劉宋政權內鬥激烈,蕭道成逐漸掌握大權。477年,後廢帝劉昱在睡夢中被自己衛士所殺。蕭道成立劉準繼位。蕭道成被封齊王。在這之後,蕭道成剷除了忠於劉宋的袁粲、沈攸之等人。479年,蕭道成迫使宋順帝禪讓,劉宋滅亡,南齊建立)
- 宣皇帝(高帝蕭道成追諡)蕭承之
太祖 高皇帝 蕭道成
世祖 武皇帝 蕭賾
- 文惠太子(武帝蕭賾諡)/世宗 文皇帝(前廢帝蕭昭業追諡)蕭長懋
前廢帝/鬱林王 蕭昭業(廢為鬱林王)
後廢帝/海陵恭王 蕭昭文(廢為海陵王)
- 始安貞王(高帝蕭道成追諡)/景皇帝(明帝蕭鸞追諡)蕭道生
高宗 明皇帝 蕭鸞
東昏煬侯(梁武帝蕭衍追諡)/煬皇帝 蕭寶卷(和帝蕭寶融廢為庶人,後追封涪陵王,南梁武帝蕭衍追降東昏侯)
和皇帝 蕭寶融(禪位於南梁武帝蕭衍,降封巴陵王)
南朝梁、後梁、東梁
編輯- 臨湘縣懿侯(南齊武帝蕭賾諡)/太祖 文皇帝(武帝蕭衍追諡)蕭順之(南齊鎮北懿將軍)
高祖 武皇帝 蕭衍
前廢帝/岷皇帝/臨賀王 蕭正德(原為臨賀王)
高宗 明皇帝(侯景諡) → 太宗 簡文皇帝(孝元帝蕭繹追諡)蕭綱
- 昭明太子(武帝蕭衍諡)/昭明皇帝(興文帝蕭棟諡)→ 高宗 昭明皇帝(西梁宣帝蕭詧追諡)蕭統
- 豫章安王(武帝蕭衍諡)→安皇帝(興文帝蕭棟諡)蕭歡
興文皇帝/豫章王 蕭棟(原為豫章王,侯景篡位後降封淮陰王)
後廢帝/仁皇帝/武陵貞獻王 蕭紀(為梁武帝蕭衍第八子,母葛修容,梁簡文帝蕭綱、梁孝元帝蕭繹之弟。侯景之亂時,蕭紀坐擁益州軍政資源,不前往平亂;梁武帝死後,蕭紀在世子蕭圓照的提議下,於西元552年四月於成都即帝位,年號天正。蕭紀稱帝之後就面臨西魏的進攻與梁元帝的討伐,最後蕭紀被被梁元帝的部將樊猛圍困,與第三子蕭圓滿都於硤口被殺,蕭紀得年四十六歲,蕭紀之女蕭妙瑜墓誌中稱其為「丞相武陵貞獻王」)
世祖 孝元皇帝 蕭繹
肅宗 閔皇帝(興正帝蕭莊追諡)/貞陽侯 蕭淵明(廢為建安公)
穆宗 孝敬皇帝(南陳武帝陳霸先諡)蕭方智(禪位於陳武帝陳霸先,降封江陰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南梁末年的侯景之亂中,梁武帝孫、昭明太子蕭統子岳陽王蕭詧為叔父湘東王蕭繹所迫投降西魏,封梁王;蕭繹後來登基,史稱梁元帝。554年西魏攻陷江陵後,梁元帝投降,被蕭詧殺死。蕭詧於555年稱帝,史稱「後梁」,並且對西魏稱臣;但是後梁由於國土狹小,屬地僅有江陵附近數縣八百里地,先後是西魏、北周和隋朝的附庸。但後梁也一直自居為南朝正統而與陳朝對立。而後梁也由於承續南梁的文化,而成為具有高度文化的國家。後梁共傳中宗蕭詧、世宗蕭巋、惠宗蕭琮三世。587年九月,隋文帝廢除後梁,改蕭琮為莒國公,後梁因此滅亡,存在共三十三年。然而由於蕭氏歷代事奉北周、對隋朝甚為恭謹,蕭巋之女還被隋文帝選為晉王妃即後來隋煬帝楊廣之皇后(煬愍皇后),因此在後梁廢除後,蕭氏在隋朝中央朝廷與江陵仍保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隋末群雄之一的蕭銑即為世宗蕭巋之弟蕭巖之孫)
中宗 宣皇帝 蕭詧
世宗 孝明皇帝 蕭巋
惠宗 孝靖皇帝(蕭銑追諡)蕭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齊文宣帝高洋則扶植梁元帝孫蕭莊繼承梁朝,史稱「東梁」,對抗陳霸先的篡奪,根據地郢州,據有長江中上游地區,主事者為王琳。557年起蕭莊稱帝至560年被陳朝擊敗投奔北齊。後王琳又再據壽陽抵抗至573年勢力方被陳朝消滅,前後共16年)
烈宗 思皇帝/興正皇帝 蕭莊
南朝陳
編輯- 太祖 景皇帝(武帝陳霸先追諡)陳文讚
- 長城縣昭烈公(南梁敬帝蕭方智諡)/始興昭烈王(武帝陳霸先追諡)
高祖 武皇帝 陳霸先
世祖 文皇帝 陳蒨
廢帝 陳伯宗(廢為臨海王)
高宗 孝宣皇帝 陳頊
後主/隋朝長城煬公(隋文帝楊堅諡)陳叔寶(隋文帝楊堅追贈長城縣公)
(隋滅陳之戰,陳滅亡)
北朝
編輯北朝北魏
編輯(在公元四世紀初,拓跋鮮卑在今山西北部和今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376年被前秦所滅。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拓跋珪即代王位,重建代國。同年四月,改國號為魏。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稱帝。396年道武帝改元皇興,率40萬大軍征討後燕,一舉攻下中山、信度、鄴城,平定中原。經過明元帝時代的承平歲月,到北魏太武帝時,於427年攻破夏國首都統萬城,428年佔領安定,逐走赫連夏後主赫連定。436年攻破和龍,滅亡北燕。太延五年吞併北涼。442年西涼殘餘勢力李寶投降北魏。443年仇池楊保熾投降北魏。至此北魏完成了兼併華北地區和北方,這時華南地區和南方早已是劉宋,南北各自為政,形成互不隸屬的對峙之局)
獻明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追諡)拓跋寔
烈祖 宣武皇帝→太祖 道武皇帝(明元帝拓跋嗣追諡)→烈祖 道武皇帝(西魏文帝元寶炬追改廟號)拓跋珪 [拓跋開、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
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拓跋木末]
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燾 [拓跋佛狸伐]
吳王/南安隱王/敬壽皇帝 拓跋余 [拓跋可博真]
- 景穆太子(太武帝拓跋燾諡)/恭宗 景穆皇帝(文成帝拓跋濬追諡)拓跋晃 [拓跋天真]
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濬 [拓跋烏雷]
顯祖 獻文皇帝/太上皇 拓跋弘 [拓跋第豆胤]
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原名拓跋宏)
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
- 文景皇帝(西魏文帝元寶炬追諡)元愉
肅宗 孝明皇帝 元詡
- 隱皇帝/天啟帝/梁朝始安郡襄厲公 元法僧 (國號為「宋」)
女帝/敬哀公主/殤皇帝 元姑娘
(武泰元年二月廿五癸丑日,孝明帝元詡突然駕崩,是被胡太后暗中串通近臣用毒酒毒死的。第二天,胡太后偽稱皇女元氏為皇太子,擁立元氏登基為皇帝,胡太后繼續臨朝稱制,再次大赦天下。當時的元氏出生剛滿50天。由於沒有跨年,未改元,仍然沿用「武泰」年號。這樣,元氏成為名義上的北魏皇帝。當然,由於這位女嬰皇帝才出生一個多月,不可能真正地行使皇帝權力,實權仍然掌握在她的祖母、臨朝稱制的胡太后手中,元氏只不過是胡太后的傀儡)
少帝/少恭皇帝/幼主 元釗(元釗即位當年才虛齡三歲,胡太后希望長久的獨攬大權,所以貪圖元釗年幼而冊立他為皇帝)
- 彭城武宣王(宣武帝元恪諡) → 肅祖 文穆皇帝(孝莊帝元子攸追諡)
→ 彭城武宣王(節閔帝元恭追廢帝號,復諡)元勰(魏節閔帝時廟號和諡號被廢除)
- 宣宗 孝宣皇帝(孝莊帝元子攸追諡)元劭
武懷皇帝(順文帝元朗諡)→敬宗 孝莊皇帝(孝武帝元修改諡)元子攸
(魏宣武帝元恪立他的兒子元詡當太子時,沒有按舊制子貴母死處死太子的母親胡貴嬪,導致外戚及士族掌權。孝明帝元詡即位後,胡貴嬪為皇太后,後六鎮之亂爆發。胡黨毒死元詡,立元釗,大將尒朱榮趁勢討伐,殺死胡太后、幼主元釗,立孝文帝侄長樂王元子攸為帝,在大殺宗室的河陰之變後掌控朝政,孝文帝侄元顥、孝文帝子元悅等宗室都因河陰之變而南下投靠梁朝。529年,梁武帝派陳慶之攻陷洛陽,立元顥為帝。陳慶之目睹洛陽的衣冠、禮儀、人才不輸南朝,心生感慨。元顥御下無方失去人心,又急於脫離陳慶之掌控而請求梁武帝不再增援,不久為尒朱榮所敗被殺)
- 北海王/順皇帝 元顥
(孝莊帝元子攸不能容忍尒朱榮跋扈,在尒朱榮回朝後設計剷除之,梁武帝亦於530年趁機派兵擁立元悅為帝。但不久後尒朱氏就立尒朱榮內侄長廣王元曄為帝,孝莊帝也被尒朱家族所殺害,元悅見狀亦放棄稱帝而南歸。尒朱氏覺得惠哀帝元曄世系疏遠,又廢元曄改立孝文帝侄元恭)
孝宗 惠哀皇帝/敬帝/長廣敬王 元曄(廢為東海王)
- 廣陵惠王 元羽(節閔帝元恭追尊皇帝,稱「先帝」)
烈宗 節閔皇帝(西魏追諡)/廣陵王/前廢帝 元恭
(尒朱家族大將高歡倒戈,立轄區內的宗室勃海太守元朗為帝以號令天下,討伐尒朱家族,並取得勝利。532年,高歡以節閔帝元恭為尒朱氏所立、順文帝元朗世系疏遠為由,皆廢黜,有意立元悅,元悅於是北返,但因德行有失,高歡沒有立他,而是立孝文帝孫平陽王元修為帝,是為孝武帝。節閔帝元恭、元悅、惠哀帝元曄、順文帝元朗皆被孝武帝所殺)
明宗 順文皇帝/安定王/後廢帝 元朗(廢為安定王)
- 穆宗 廣平武穆王(孝明帝元詡諡)/武穆皇帝(孝武帝元修追諡)元懷
顯宗 孝武皇帝(西魏諡)/出皇帝(高歡稱) 元修
(孝武帝不能容忍高歡掌握朝政,在534年投奔長安的宇文泰。高歡寫信讓孝武帝迴鑾未果,於是另立孝文帝曾孫元善見為帝,建都鄴城,史稱「東魏」,稱孝武帝為「出帝」,北魏就此分裂。一年後宇文泰弒孝武帝,另立孝文帝孫南陽王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史稱「西魏」)
北朝東魏
編輯(北魏孝武帝為對抗權臣高歡逃奔關中後,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
- 清河文獻王 元懌
- 清河文宣王 元亶
昭宗 孝靜皇帝(北齊文宣帝高洋諡)元善見(禪位於齊文宣帝高洋,降封中山王)
(東魏自始,便是霸府政治權臣高歡架空皇帝掌控整個政局。高歡於公元547年病死,其權勢由長子高澄所繼承。隨即發生大將侯景叛投西魏的事件,但被高澄所平定。高澄權傾人主,曾命手下崔季舒打孝靜帝三拳。後來孝靜帝君臣圖謀高澄,事泄,高澄指責身為皇帝的孝靜帝要造反,雖然當時與孝靜帝和解,但隨即幽禁孝靜帝並誅殺參與圖謀的大臣。公元550年,當二十七歲的孝靜帝以為高澄遇刺身亡、自己可以親政時,隨即被高澄之弟高洋所廢,禪位於北齊文宣帝高洋,東魏亡)
北朝西魏
編輯(大統元年春正月戊申,北魏權臣鮮卑人宇文泰弒北魏孝武帝,擁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另一個孫子南陽王元寶炬為帝)
- 文景皇帝 元愉(自立為帝,後被殺,魏孝明帝元詡追封臨洮王)
德宗 文皇帝/文昭皇帝 元寶炬
閩宗 廢帝 元欽
恭皇帝 元廓 [拓跋廓(復元氏為拓跋氏)](禪位於北周孝閔帝宇文覺,降封宋公)
(在整個西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宇文泰以霸府的形態控制著政權,在他努力下,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屢勝東魏。556年,宇文泰病死,由宇文泰的嫡長子宇文覺承襲為安定郡公、太師、大冢宰。557年,宇文泰之侄宇文護迫西魏恭帝禪讓,由宇文覺即位天王,建立北周)
北朝齊
編輯(高洋是東魏權臣高歡次子、高澄同母弟。幼時其貌不揚,沉默寡言,其實大智若愚,聰慧過人,雖偶然被兄弟嘲笑或玩弄,但其才能甚得父親欣賞。東魏武定七年,高澄被蘭京刺殺以後,高洋便牢牢地掌握了大權。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只好封他為丞相、齊王。次年五月,高洋禪魏稱帝,國號齊,改元天保,史稱北齊)
- 文穆皇帝(文宣帝高洋追諡)高樹生
- 渤海獻武王(東魏孝靜帝元善見諡)/太祖 獻武皇帝(文宣帝高洋追諡) → 高祖 神武皇帝(後主高緯改諡)高歡
- 世宗 文襄皇帝(文宣帝高洋追諡)高澄
威宗 文宣皇帝(廢帝高殷諡)→ 威宗 景烈皇帝(後主高緯改諡) → 顯祖 文宣皇帝(後主高緯復諡並改上廟號)/天保帝 高洋
恭宗 廢帝/濟南愍悼王/閔悼皇帝/乾明帝 高殷(廢為濟南王)
肅宗 孝昭皇帝/皇建帝 高演
世祖 武成皇帝 高湛
- 東平王/瑯邪王/楚恭哀帝(後主高緯追諡)高儼
靈煬皇帝/安皇帝/後主 高緯(北周武帝宇文邕降封溫國公)
殤皇帝/順皇帝/承光帝/幼主/守國天王 高恆
- 末主/任城王 高湝(幼主高恆禪位於其,但未正式即位)
元成皇帝/德昌帝/安德王 高延宗
(578年,北齊滅亡,高紹義逃往突厥,因突厥他缽可汗認為高洋是英雄天子,高紹義受到愛重,北齊被滅後逃到北邊者,都歸高紹義管轄。578年,高保寧在營州奉高紹義為北齊皇帝,用武平年號,作武平九年。580年,北周派賀若誼勸他缽可汗交出高紹義,他缽可汗同意了,高紹義在和他缽可汗打獵的時候,被賀若誼所擒,帶回中原,流放蜀地)
末帝/忠皇帝/武平帝/范陽王 高紹義
北朝周
編輯- 德皇帝(明帝宇文毓追諡)宇文肱
- 安定郡文公(西魏恭帝拓跋廓諡)/太祖 文王(孝閔帝宇文覺追諡)→文皇帝(明帝宇文毓追諡)宇文泰
孝閔皇帝(武帝宇文邕追諡)宇文覺(周天王)
世宗 明皇帝 宇文毓(周天王→周皇帝)
高祖 武皇帝 宇文邕
高宗 宣皇帝 宇文贇
靜皇帝(隋文帝楊堅諡)宇文闡(禪位於隋文帝楊堅,降封介國公)
隋朝
編輯- 隨國康公(北周靜帝宇文闡追諡)→皇曾祖隨康王(文帝楊堅追諡)楊烈(北魏龍驤將軍、太原郡守)
- 隨國獻公(北周靜帝宇文闡追諡)→皇祖隨獻王(文帝楊堅追諡)楊禎(北魏建遠將軍)
- 隨國桓公(北周武帝宇文邕諡)→隨桓王(北周靜帝宇文闡追諡)/太祖 武元皇帝(文帝楊堅追諡)楊忠
高祖 文皇帝 楊堅
煬皇帝(唐高祖李淵諡)/閔皇帝(竇建德諡)/世祖 明皇帝(皇泰主諡)/太上皇 楊廣[楊英]
- 元德太子(煬帝楊廣諡)/世宗 孝成皇帝(皇泰主楊侗追諡) 楊昭
恭皇帝(唐高祖李淵諡)/義寧帝 楊侑(李淵立)(原為代王,李淵稱帝後降封酅國公)
恭皇帝(王世充諡)/哀皇帝/皇泰主/越王 楊侗(王世充立)(原為越王,王世充稱帝後降封潞國公,後被殺)
隆皇帝/天泰帝/秦王 楊浩(宇文化及立)(原為秦王,宇文化及稱帝後被殺)
麴氏高昌
編輯昭武王/承平義熙王 麴嘉
甘露王 麴光
河西郡開國公/章和王 麴子堅[麴堅]
永平王 麴玄喜[麴玄嘉]
和平王 麴?
田地公/建昌王 麴寶茂
延昌王 麴乾固
弁國公/獻文王/延和重光王 麴伯雅
義和王 麴?
光武王/延壽王 麴文泰
金城郡公 麴智盛
唐朝
編輯隴西李氏先祖世系表:
李氏得姓始祖 李利貞
陳國大夫 李昌祖
周成王大夫 李彤德
李慶
李丞
李碩宗(周康王賜邑於苦縣)
李顯
李爽
李環鼎
李爵
李寅龍
李熙宏
李堯性
李輝
李連順
周朝御史大夫 李乾
李耳(即老子,字伯陽,亦字聃。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家奉為太上老君。為周朝守藏之史(主管王室藏書的史官),亦稱柱下史。因其任職緣故,對典章制度及歷代興亡治亂多有研究,是一位知識淵博,見識高遠的偉大思想家,現有《道德經》傳世。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說:「我見到老子,就象見到了乘風而上青天的龍一樣。」足見孔子對老子的讚賞。)
魏國將軍 李宗(受封於段干邑)
趙國大將軍 李同
趙國相國 李兌
趙國陽安君 李躋
李恪
趙國太子太傅 李洪
秦國將軍 李興族
秦國御史大夫 李曇
隴西侯 李崇
狄道侯(即隴西侯) 李瑤(因當時隴西郡之治所在狄道,故稱狄道侯)
秦國大將軍,隴西侯 李信
漢朝大將軍 李超
河東太守,征西將軍 李仲翔
隴西太守 李伯考
隴西成紀令 李尚
漢朝名將 「飛將軍」李廣
侍中、郎中令、關內侯 李敢
侍中李禹
李承
蜀郡太守李先
李長宗
博士 李況
孝廉 李本
巴郡太守 李次
臨淮太守 李軌
積弩將軍 李隆
李艾
尚書郎、濟北、東莞二郡太守 李雍
相國從事中郎、北地太守 李柔
李弇(字秀子,高亮果毅,有智局。晉末大亂,與從兄李卓居相國晉王保下。李卓位相國從事中郎,保政刑不修,李卓率宗族奔於張寔,李弇亦隨焉。因仕於張氏,為驍騎左監。李弇本名李良,妻姓梁氏。張駿謂弇曰:"卿名良,妻又姓梁,令子孫何以目其舅氏?昔耿弇以弱年立功,啟中興之業,吾方賴卿,有同耿氏。"乃使名李弇。歷天水太守、衛將軍,封安西亭侯。卒,年五十六,贈武衛將軍,建初中,西涼太祖李暠追諡景王)
李昶(建初中,西涼太祖李暠追諡簡王)
西涼太祖李暠(玄宗李隆基追尊諡為興聖皇帝)
西涼廢王李歆
李重耳(李歆三子。字景順,隴西成紀人。北魏大臣,歷任恆農太守、安南將軍、豫州刺史。)
唐獻祖李熙(字孟良,趙郡昭慶人,唐高祖李淵的高祖父、高宗李治追諡唐獻祖。北魏時任金門鎮將,鎮守武川鎮,護衛北魏舊都平城。)
唐懿祖李天錫(字德真,隴西成紀人,唐高祖李淵的曾祖父、高宗李治追諡唐懿祖。北魏時期大臣,曾任邢州任縣新市疃主,遷家於此)
南北朝時期西魏八大柱國之一 唐太祖李虎
唐世祖李昞(字明澤,隴西成紀人。初仕西魏,封汝陽縣開國伯,拜通直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迎娶大司馬獨孤信之女,襲封隴西郡公,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北周建立後,冊封唐國公,授禦正中大夫,出任柱國大將軍、少保、都督八州諸軍事、安州總管。北周建德元年,去世,葬於咸陽,追贈太保,諡號為仁。其子唐高祖李淵即位後,追謚為元皇帝,廟號世祖,葬於興寧陵。)
- 德明皇帝(玄宗李隆基追諡) 皋陶
- 先天太上皇(玄宗李隆基追諡) 李敬
- 太上玄元皇帝(高宗李治追諡) → 大聖祖 玄元皇帝(玄宗李隆基追諡) → 聖祖 大道玄元皇帝(玄宗李隆基改諡)
→ 大聖祖 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玄宗李隆基改諡)李耳
- 興聖皇帝(西涼太祖武昭王)李暠(玄宗李隆基追尊諡為興聖皇帝)
- 宣簡公(高祖李淵追諡) → 獻祖 宣皇帝(高宗李治追諡) 李熙
- 懿王(高祖李淵追諡) → 懿祖 光皇帝(高宗李治追諡) 李天錫
- 北周唐國襄公(北周追諡)/唐景王(隋恭帝楊侑追諡)/太祖 景皇帝(高祖李淵追諡) 李虎
- 北周唐國仁公(北周追諡)/唐元王(隋恭帝楊侑追諡)/世祖 元皇帝(高祖李淵追諡) 李昞
高祖 太武皇帝(太宗李世民諡) → 神堯皇帝(高宗李治改諡) → 神堯大聖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諡)
→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諡) 李淵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太子李建成與弟弟齊王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於是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唐太宗)
太宗 文皇帝(高宗李治初諡) → 文武聖皇帝(高宗李治加諡) → 文武大聖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諡)
→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諡) 李世民
- 義宗(中宗李顯追尊,718年玄宗李隆基停廟號)孝敬皇帝(高宗李治諡) 李弘
高宗 天皇大帝(睿宗李旦初諡) → 天皇大聖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諡) →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諡) 李治
中宗 孝和皇帝(睿宗李旦初諡) → 孝和大聖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諡) →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諡) 李顯
睿宗 大聖真皇帝(玄宗李隆基初諡) → 玄真大聖皇帝(玄宗李隆基改諡) →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諡) 李旦
(高宗中期以後,任命皇后武氏協助理政。武則天原為太宗時期的才人,太宗死後被高宗招入宮中。她在權力鬥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后,史稱「素多智計,兼涉文史」。656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許多政事都逐漸交給武后處理,武后成為最高統治者之一,與高宗並稱「二聖」(天皇與天后)。高宗去世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因為與中宗不合,武太后不久將中宗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后平定徐敬業的反叛後,於690年廢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即武周)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宗 孝和皇帝(睿宗李旦初諡) → 孝和大聖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諡) →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諡) 李顯(復位)
尊號:
神龍元年,「應天皇帝」
神龍三年八月,「應天神龍皇帝」
恭宗 殤皇帝(玄宗李隆基諡)/少帝 李重茂
睿宗 大聖真皇帝(玄宗李隆基初諡) → 玄真大聖皇帝(玄宗李隆基改諡) →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諡) 李旦(復位)
- 唐昌王/平恩王/譙王/中元克復帝 李重福
- 讓皇帝(玄宗李隆基追諡) 李憲[李成器]
玄宗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代宗李豫追諡)李隆基[李三郎]
尊號:
開元元年,「開元神武皇帝」
開元二十七年二月,「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天寶元年二月,「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
天寶七載五月,「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
天寶八載四月,「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
天寶十二載十二月,「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
(天寶年間,「聖賜靈府天寶皇帝」)
天寶十五載七月,改至德元載,「上皇天帝」
至德三載二月,「太上至道聖皇天帝」
- 靖德太子(玄宗李隆基諡)/奉天皇帝(肅宗李亨追諡) 李琮[李嗣直、李潭]
肅宗 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代宗李豫諡)李亨
尊號:
至德三載正月,「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
乾元二年正月,「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
(上元二年九月下詔省尊號,只稱皇帝,去年號,只稱元年)
(762年太上皇與唐肅宗相繼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繼位,即唐代宗。)
- 承天皇帝 李倓(代宗李豫諡)
代宗(其廟號原議定為世宗,但為避太宗李世民諱,最終定為代宗意為世代)睿文孝武皇帝(德宗李适諡)李豫[李俶]
尊號:
寶應二年七月,「寶應元聖文武皇帝」
- 廣武王/大龍帝 李承宏
(779年唐代宗去世,長子李适繼位,即唐德宗)
德宗 神武聖文皇帝(憲宗李純諡)李适
尊號:
建中元年正月,「聖神文武皇帝」
(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
順宗 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憲宗李純初諡) → 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宣宗李忱加諡) 李誦
尊號:
元和元年正月,「應乾壽聖太上皇」
(唐順宗中風,宦官俱文珍利用太子李純想做皇帝的心理,聯合韋皋等等藩鎮迫使唐順宗讓位,藉此扳倒改革派,史稱永貞內禪。太子李純繼位,即唐憲宗。)
憲宗 聖神章武孝皇帝(穆宗李恆初諡) → 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宣宗李忱加諡) 李純
尊號:
元和三年正月,「睿聖文武皇帝」
元和十四年七月,「元和聖文神武法天應道皇帝」
穆宗 睿聖文惠孝皇帝(敬宗李湛諡)李恆
尊號:
長慶元年七月,「文武孝德皇帝」
敬宗 睿武昭湣孝皇帝(文宗李昂諡)李湛
尊號:
寶曆元年四月,「文武大聖廣孝皇帝」
(820年唐憲宗被宦官陳弘志毒死,這個事件背後是宦官王守澄指使。王守澄扶持太子李桓繼位,即唐穆宗。他即位後遊樂無度,河北三鎮復叛,宦官背後掌控的牛李黨爭亦愈演愈烈。唐穆宗即位三年就去世,其子李湛繼位,即唐敬宗,大權仍由王守澄掌控。唐敬宗同樣不理朝政,專好遊樂擊球擺宴。826年唐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宮後大擺宴席,被宦官劉克明所殺。劉克明有意奪王守澄權,擁立絳王李悟。王守澄得知後以兵迎立唐穆宗之子江王李函,並且殺死政敵。李函繼位,即唐文宗。當時王守澄權勢最大,其次為陳弘志、仇士良等)
- 文安郡王/絳親王 李悟[李寮]
文宗 元聖昭獻孝皇帝(武宗李炎諡)李昂
(沒有尊號)
武宗 至道昭肅孝皇帝(宣宗李忱諡)李炎
尊號:
會昌二年四月,「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
會昌五年正月,「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
(840年唐文宗去世,其弟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繼位,即唐武宗。由於當時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只好讓唐武宗親自處理朝政。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以削減仇士良權力,也提出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他大力推行滅佛,史稱會昌滅佛。唐武宗推行道教,希望長生不老,最後因為服金藥去世)
宣宗 聖武獻文孝皇帝(懿宗李漼初諡) → 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懿宗李漼加諡) 李忱
尊號:
大中二年正月,「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們發生權力鬥爭,其叔李忱在宦官馬元贄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夠通過服用丹藥來長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藥過度而去世。)
懿宗 昭聖恭惠孝皇帝/睿文昭聖恭惠孝皇帝(僖宗李儇諡)李漼
尊號:
咸通三年正月,「睿文明聖孝德皇帝」
咸通十一年正月/十二年正月,「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
僖宗 惠聖恭定孝皇帝(昭宗李曄諡)李儇
尊號:
乾符元年十一月上、二年正月受冊,「聖神聰睿仁哲明孝皇帝」
光啟元年五月,「至德光烈皇帝」
光啟二年十月襄王李熅上,「太上元皇聖帝」
(唐宣宗去世後,相繼為帝的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道昏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859年唐懿宗繼位,他為人驕奢淫逸,寵信宦官;並且篤信佛教。873年唐僖宗繼位,為人專好鬥雞打毬,寡顧朝政,更大的叛亂在北方誕生。)
- 襄王 李熅
昭宗 聖穆景文孝皇帝(哀帝李柷初諡) → 襄宗 恭靈莊閔孝皇帝(哀帝李柷改諡)
→ 昭宗 聖穆景文孝皇帝(後唐莊宗李存勖追復諡)李曄[李傑、李敏]
尊號:
大順元年正月,「聖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
- 廢帝/德王/濮王 李祐[李縝、李𥙿]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後唐明宗李嗣源追諡,後罷用「景宗」廟號)/哀宗/哀皇帝(後梁太祖朱晃諡)李祚[李柷]
武周
編輯- 齊德尊聖皇帝(武則天追諡)姒啟(夏朝第二任君主)
- 始祖 文皇帝(武則天追諡)/商朝西伯侯/周文王 姬昌(商朝末期諸侯國周國君主)
- 睿祖 康皇帝(武則天追諡)姬?
- 嚴祖 成皇帝(武則天追諡)武克已
- 肅祖 章敬皇帝(武則天追諡)武居常
- 烈祖 渾元昭安皇帝(武則天追諡)武儉
- 顯祖 立極文穆皇帝(武則天追諡)武華
- 太祖 無上孝明高皇帝(武則天追諡)武士彠
武曌[武珝、武則天]
尊號:
聖母神皇(唐睿宗垂拱四年五月)
聖神皇帝(天授元年九月)
金輪聖神皇帝(長壽二年九月)
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延載元年五月)
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証聖元年一月)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天冊萬歲元年九月)
則天大聖皇帝(唐中宗神龍元年正月)
諡號:
則天大聖皇后(初諡)
天后(唐殤帝唐隆元年改諡)
大聖天后(唐睿宗景雲元年加諡)
天后聖帝(唐睿宗延和元年改諡)
聖后(唐睿宗延和元年改諡)
則天皇后(唐玄宗開元四年改諡)
則天順聖皇后(唐玄宗天寶元年加諡)
渤海
編輯- 蓍國公 突地稽[李地稽]
- 燕國公 李謹行
- 許國公 乞四比羽
- 世祖 震國公/烈王/振國烈皇帝 乞乞仲象[大仲象、太仲象]
太祖 高王/震國王 大祚榮
光宗 武王 大武藝
世宗 文王 大欽茂
- 王儲 大宏臨
廢王 大元義
仁宗 成王 大華璵[大華嶼]
穆宗 康王 大嵩璘
毅宗 定王 大元瑜
康宗 僖王 大言義
哲宗 簡王 大明忠
聖宗 宣王 大仁秀
- 王儲 大新德
莊宗 和王 大彝震
順宗 安王 大虔晃[大處晃]
明宗 景王 大玄錫
正王 大瑋瑎
哀王/襄王 大諲譔
後渤海
編輯渤海國王 大光顯[王継]
渤海國王 大?(渤海王大諲撰之弟、名不詳)
五代十國
編輯五代後梁
編輯(朱全忠原為唐僖宗在位時代爆發的黃巢之亂將領,原名朱溫。降唐後賜名全忠,任宣武軍節度使,據汴州,漸漸成為唐末最強大的藩鎮,並受封為梁王。天祐元年閏四月,自西京長安劫持唐昭宗李曄至東都洛陽,又於八月加害,並另立年僅13歲的李祝為帝,即唐哀帝,並發起白馬驛之禍清洗官僚及殺害皇室成員,準備篡位。唐天祐四年四月十八日(907年6月1日),朱全忠迫使哀帝禪位,以其封爵「梁王」改國號為梁,建元開平,都汴,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
- 肅祖 宣元皇帝(太祖朱溫追諡)朱黯
- 敬祖 光獻皇帝(太祖朱溫追諡)朱茂琳
- 憲祖 昭武皇帝(太祖朱溫追諡)朱信
- 烈祖 文穆皇帝(太祖朱溫追諡)朱誠
太祖 神武元聖孝皇帝 朱溫(原名溫,唐僖宗李儇賜名全忠,稱帝後改名晃)[朱全忠、朱晃]
尊號:
開平三年正月,「睿文聖武廣孝皇帝」
廢帝/承帝/郢王 朱友圭(原為郢王,後追廢庶人)
隱宗 末帝/均王 朱友貞[朱友瑱、朱瑱、朱友鍠]
五代後唐
編輯- 朱邪金山(唐朝金滿州都督/張掖郡公)
- 朱邪輔國(唐朝永壽郡王)
- 朱邪骨咄支(唐朝金滿州都督/張掖郡公)
- 李思葛[朱邪盡忠](沙陀酋長,率全體部眾投奔唐朝)
- 懿祖 昭烈皇帝(莊宗李存勗追諡)朱邪執宜(唐朝張掖郡公)
- 獻祖 文景皇帝(莊宗李存勗追諡)李國昌[朱邪赤心、赤衷](原名朱邪赤心,唐懿宗李漼賜名李國昌)
- 太祖 武皇帝(莊宗李存勗追諡)李克用(唐昭宗李曄乾寧二年臘月封為晉王)
莊宗 光聖神閔孝皇帝 李存勖
尊號:
同光二年二月上、四月受冊,「昭文睿武至德光孝皇帝」
(後唐莊宗定都洛陽後,力圖恢復大唐的榮光。他見前蜀王氏無道,925年派郭崇韜攻入成都,不出七十日就滅了前蜀。至此,漢地諸藩國臣服,後唐莊宗成為長城以南整個漢地公認的唯一皇帝。當時南方諸藩國深感恐慌,認為中原很快就會派大軍來削平南方的割據。但另一方面,後唐莊宗漸自大貪逸,寵信宦官、伶人,疏遠舊將,內部矛盾激化。皇后劉氏和宦官與郭崇韜不和,向莊宗進讒言,結果郭崇韜被誤殺,引來政局動盪和軍人反叛。一個半月內,各地起兵反叛,後唐大亂。莊宗不得已,派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往河北討伐反叛,在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的策動下,河北軍立嗣源為帝,反攻洛陽。莊宗被伶人郭從謙所殺,史稱興教門之變,以後,李嗣源即皇帝位,是為後唐明宗)
- 惠祖 孝恭皇帝(明宗李亶追諡)李聿
- 毅祖 孝質皇帝(明宗李亶追諡)李教
- 烈祖 孝靖皇帝(明宗李亶追諡)李琰
- 德祖 孝成皇帝(明宗李亶追諡)李霓
明宗 聖德和武欽孝皇帝 李亶[李嗣源]
尊號:
長興元年三月上、四月受冊,「聖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
長興四年六月上、八月受冊,「聖明神武廣運法天文德恭孝皇帝」
(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後,也有相當治績,朝政漸為安定。但軍人安重誨專權,未能處理好與孟知祥、董璋的關係,兩人發生內鬥,孟知祥取勝,結果為後來後蜀脫離後唐獨立埋下了禍根。明宗晚年病倒在床時,秦王李從榮以為明宗已死,起兵企圖攻入皇宮,結果事敗被殺。明宗得知秦王被殺,震驚之下駕崩,大臣妃子擁立宋王李從厚,是為後唐閔帝)
閔皇帝(後晉高祖石敬瑭諡)李從厚
(閔帝即位後,採用削藩政策,引起潞王李從珂的叛亂,叛軍攻入京師,而閔帝夫婦逃往河北,被姐夫石敬瑭設計除去其手下將士,為從珂軍士擒殺,從珂即帝位,是為後唐末帝)
末帝/潞王 李從珂[本名王從珂]
(末帝與鎮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不和,936年末帝下詔把石敬瑭調任,引來石敬瑭的叛亂。末帝發兵攻太原,石敬瑭向契丹借兵,遼太宗耶律德光親率大軍南下,唐軍大敗,937年,契丹與石敬瑭的大軍攻入洛陽,1月11日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五代後晉
編輯- 靖祖 孝安皇帝(高祖石敬瑭追諡)石璟
- 肅祖 孝簡皇帝(高祖石敬瑭追諡)石彬
- 睿祖 孝平皇帝(高祖石敬瑭追諡)石昱
- 獻祖/憲祖 孝元皇帝(高祖石敬瑭追諡)石紹雍
高祖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尊號:
天福三年十月契丹上,「英武明義皇帝」
出皇帝/少帝 石重貴(遼太宗耶律德光降封負義侯)
五代後漢
編輯- 文祖 明元皇帝(高祖劉暠追諡)劉湍
- 德祖 恭僖皇帝(高祖劉暠追諡)劉昂
- 翼祖 昭憲皇帝(高祖劉暠追諡)劉僎
- 顯祖 章聖皇帝(高祖劉暠追諡)劉琠
高祖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劉暠[劉知遠]
惠祖 隱皇帝 劉承佑
- 末帝/湘陰公 劉贇(後周太祖郭威降封湘陰公)
五代後周
編輯- 信祖 睿和皇帝(太祖郭威追諡)郭璟
- 僖祖 明憲皇帝(太祖郭威追諡)郭諶
- 義祖 翼順皇帝(太祖郭威追諡)郭蘊
- 慶祖 章肅皇帝(太祖郭威追諡)郭簡
太祖 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郭威
尊號:
廣順三年十月上、顯德元年正月受冊,「聖明文武仁德皇帝」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榮
恭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諡)/宋朝鄭王 柴宗訓(宋太祖趙匡胤降封鄭王)
(柴榮死後,其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登基。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謊稱遼國和北漢進犯,藉口率兵到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帝位建立北宋)
前蜀
編輯- 聖祖 至道玉宸皇帝(後主王衍追諡) 姬晉(周靈王的太子,不幸早逝,而無緣王位)[王子喬]
太祖/高祖 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 王建
穆宗 聖德明孝皇帝/順正公/後主 王衍(後唐明宗李嗣源追封順正公)
後蜀
編輯- 太祖 孝元皇帝(高祖孟知祥追諡)孟佚
- 世祖 孝景皇帝(高祖孟知祥追諡)孟察
- 顯宗/顯祖 孝武皇帝(高祖孟知祥追諡)孟道
高祖 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 孟知祥
後主/楚恭孝王(宋太祖趙匡胤諡)/隱帝/睿文英武仁聖明孝皇帝 孟昶(北宋降封秦國公,追封楚王)
末帝 全師雄
吳越
編輯- 洪勝王/弘聖王(梁太祖朱溫追諡)錢沛
- 建初王(梁太祖朱溫追諡)錢宙
- 英顯王(梁太祖朱溫追諡)錢寬
太祖(吳越尊上廟號)武肅王(後唐明宗李嗣源諡)錢鏐
世宗(吳越尊上廟號)莊穆王→文穆王(後晉高祖石敬瑭諡)錢元瓘
成宗(吳越尊上廟號)忠獻王(後漢高祖劉暠諡)錢弘佐
忠遜王(宋太祖趙匡胤諡)錢弘倧
(開運四年八月,後漢任命錢倧為東南兵馬都元帥,鎮海、鎮東節度使兼任中書令、吳越王。十二月,李孺贇謀反,錢倧派東南面安撫使鮑修讓等人攻打李孺贇,將其擒穫後誅殺。當時內衙統軍使胡進思跋扈,干預政事,錢倧深感厭惡,內衙指揮使何承訓建議誅殺胡進思,錢倧猶豫不決。何承訓怕事情洩露,向胡進思告密。胡進思先發製人,和指揮使諸溫等以內衙兵發難,將錢倧軟禁在義和院,假傳命令,說錢倧因突然中風,傳位給其弟錢俶)
忠懿王(宋太宗趙炅諡)錢弘俶
南吳
編輯武忠王(唐哀帝李柷諡)/太祖 孝武王(高祖楊隆演改諡)/太祖 武皇帝(睿帝楊溥追尊)楊行密(唐封吳王)
弘農威王(高祖楊隆演諡)/烈祖 景王(高祖楊隆演改諡)/烈祖 景皇帝(睿帝楊溥追諡)楊渥(弘農郡王)
宣王(睿帝楊溥諡)/高祖 宣皇帝(睿帝楊溥改諡)楊渭(弘農郡王→吳王→吳國王)
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睿皇帝(南唐烈祖李昪諡)楊溥(吳國王→吳皇帝)
南齊 → 南唐
編輯- 齊忠武王(吳睿帝楊溥諡)/太祖 武皇帝(徐知誥追諡)徐溫
徐知誥(齊皇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升元三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為唐高祖、唐太宗立廟,追尊父祖四代為皇帝,改奉徐溫為義祖,並對徐氏子弟大加封賞。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以金陵為國都,以原來的楊吳都城揚州為東都。南唐是十國裏面積最大的政權,此時的南唐北面、西北面與中原政權以淮河至大別山一線為界;西面與楚相隔,長江沿岸有蘄州、黃州和鄂州;南面隔南嶺與南漢分界,東南面,早期的南唐隔武夷山與閩國為鄰;東面與東北面,在蘇州、無錫一帶與吳越國相望)
- 定宗 孝靜皇帝(烈祖李昪追諡)李恪
- 成宗 孝平皇帝(烈祖李昪追諡)李超
- 惠宗 孝安皇帝(烈祖李昪追諡)李志
- 慶宗 孝德皇帝(烈祖李昪追諡)李榮
- 義祖 武皇帝(烈祖李昪追改廟號)徐溫
烈祖 先主/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徐知誥(改名李昪)(唐皇帝)
元宗 中主/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唐皇帝→唐國主)[徐景通、李瑤]
後主/文憲昭懷孝愍皇帝/文盛皇帝/千古詞帝/蓮峰居士 李煜(唐國主→江南國主)(北宋降封違命侯、隴國公)[李從嘉]
北漢
編輯(乾祐三年,後漢隱帝劉承佑猜忌大將郭威,竟將郭威留在開封的家人滅門,又派人刺殺在外帶兵作戰的郭威,哪知刺客是郭威的親信,將事情經過全部透露給郭威,沒有任何政治野心和思想準備的郭威被逼反叛,在鄴都起兵。十一月二十一日,隱帝被殺。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劉崇也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仍用後漢的乾祐年號,史稱北漢。北漢是十國里唯一在北方的政權)
世祖 神武皇帝 劉旻[劉崇]
睿宗 孝和皇帝 劉鈞
少平皇帝/廢帝 劉繼恩
恭宗 英武皇帝/末帝 劉繼元(北宋降封彭城郡公,追封彭城郡王)
南漢
編輯- 太祖 文皇帝(高祖劉龑追諡)劉安仁
- 世祖(為避李世民的諱寫成代祖)聖武皇帝(高祖劉龑追諡)劉謙
- 南海襄王(後梁太祖朱晃諡)/烈宗 襄皇帝(高祖劉龑追諡)劉隱
高祖 天皇大帝 劉龑[劉巖、劉龑、劉陟]
賓王/殤皇帝 劉玢
(劉玢繼位後驕傲奢侈,荒淫無度、政事廢弛。其弟晉王劉弘熙頓生政變之心,光天二年,劉玢與諸王舉行宴會,期間劉弘熙讓指揮使陳道庠帶劉思潮等幾個力士過來表演角力,劉玢在宴會上喝的爛醉,宴會結束後劉弘熙乘機派陳道庠、劉思潮等人將劉玢殺死)
中宗 文武光聖明孝帝 劉晟
(劉弘熙奪位稱帝,改名劉晟。劉晟比父親和兄長還要殘暴。在位期間,屢誅大臣、兄弟,數年之間,諸弟被他誅殺殆盡。又任用宦官、宮女為政,使南漢國力日益衰弱。乾和十六年,劉晟去世,終年三十九歲)
惠帝/南越王/後主 劉鋹(北宋降封恩赦侯,進彭城郡公,改封衛國公,追封南越王)
閩
編輯(唐昭宗景福二年,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兄弟攻佔福州,並逐漸據有福建全地。王潮被唐朝廷授職為福建觀察使,不久升為威武軍節度使。乾寧四年十二月,王潮卒,遺命以王審知繼位)
忠懿王(後唐莊宗李存勗諡)/昭武王(嗣王王延翰諡)/太祖 昭武孝皇帝(惠宗王鏻追諡)王審知(閩國王)
嗣王/廢帝 王延翰(閩國王)
(後唐同光三年,王審知病故,長子王延翰繼位。王延翰身材高大,美皙如玉,通經史,但為人卻驕淫殘暴。王審知在世時,他以長子任威武軍節度副使、管內都指揮使、特進檢校太傅、江州刺史,封瑯琊郡開國公。王審知去世後,他稟遺命充任節度觀察三司發運使留後,同光四年,後唐政權正式任命他為節度使。不久王延翰趁中原混亂正式建立閩國,自稱閩王,但仍奉後唐正朔。王延翰自先便與義弟王延稟、二弟王延鈞不和,王延翰繼位稱王后,封二弟王延鈞為泉州刺史,以致兄弟矛盾激化。王延稟又從中挑撥,王延鈞遂與王延稟勾結髮動政變,攻入王府,捕殺長兄王延翰,由三弟王延鈞繼立為王,改名王鏻)
太宗/惠宗 惠帝/齊肅明孝皇帝 王延鈞(琅琊郡王 → 閩皇帝)[王鏻]
(王鏻原任節度行軍司馬、檢校太傅、舒州刺史、封瑯琊郡開國伯。弒兄之後,被後唐任命為威武軍節度使、累加檢校太師、中書令,封閩王。王延鈞繼位不久又遇義兄王延稟兵變。但這次王延稟兵變失敗,反被王延鈞執殺。長興四年,王延鈞正式稱帝,改元龍啟,定國號閩,立五廟,置百官,以福州為都,名長樂府。王延鈞是開閩王氏第一個正式稱帝者。王延鈞荒淫殘暴於乃兄,又迷信鬼神佛道之說。他在位期間重用奸臣薛文傑,殘害賢良,極不得民心。龍啟三年,王延鈞被長子王繼鵬和皇城使李仿謀殺)
康宗 聖神英睿文明廣武應道大弘孝皇帝 王繼鵬[王昶]
景宗 睿文廣武明聖元德隆道大孝皇帝 王延羲[王曦]
(王延曦即位後改名王曦,原任右散騎常侍,饒州司馬。連重遇政變後被迎立為建州節度使,封富沙王。王曦即位後同樣暴虐無道,甚至腐敗至賣官鬻爵,又對宗室族人大肆誅殺。其弟王延政多次進諫未果,反遭王曦斥罵,遂於永隆四年以自己控制建州一地建國稱帝,改元天德,國號大殷,內亂再起。永隆五年,連重遇與朱文進再次發動兵變,殺王曦並對王氏家族展開大清洗,凡留在福州的王氏無論老幼均屠殺殆盡。朱文進篡位自稱閩主,去閩帝號)
昭宗 武皇帝 朱文進(閩國王)
天德帝 王延政(殷皇帝)
南唐福恭懿王(南唐元宗李璟諡)/恭宗/世宗 和皇帝 王延政(閩皇帝)
- 太上皇 卓?(卓儼明之父)
末帝 卓岩明[卓儼明、卓偃巳、體明]
- 威武留後權知閩國事 李仁達[李弘義、李弘達、李達、李孺贇]
南楚
編輯- 文肅王(後唐明宗李嗣源追諡)馬筠
- 莊穆王(後唐明宗李嗣源追諡)馬禎
- 景莊王(後唐明宗李嗣源追諡)馬元
高祖 武穆王(後唐明宗李嗣源追諡)馬殷
(907年,後梁封馬殷為楚王,楚國正式成立。馬殷仿效朝廷體制,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國都,並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獨立王國,成為五代時期10個封建割據國家之一)
- 衡陽王 馬希聲 (不稱王,只稱藩鎮)
太宗 文昭王(後漢高祖劉暠諡)馬希范
廢王 馬希廣
恭孝王(南唐元宗李璟諡)馬希萼
留王/後主/武安留後 馬希崇
南平
編輯武信王(後唐明宗李嗣源追諡)高季興(後梁封渤海王,後唐封南平王、追封楚王)
文獻王(後漢隱帝劉承祐諡)高從誨(後唐封渤海王、南平王)
貞懿王(宋太祖趙匡胤諡)高保融(後周封渤海王、南平王)
貞安王 高保勖
德仁王 高繼沖(南平亡後,北宋封武寧節度使)
岐秦
編輯隴西郡王/幻音坊女帝/秦忠敬王 李茂貞[宋文通、水雲姬]
岐王/秦王 李從曮
成德趙
編輯- 常山忠穆王/趙國公 王景崇
趙王 王鎔[王矪]
- 成德軍留後 王德明[張文禮](王鎔之義子)
- 成德節度使留後 張處瑾
北平
編輯北平王/太原王 王處直
- 義武節度使 王都[劉雲郎](王處直義子)
桀燕
編輯- 太皇帝/昭王 劉仁恭
末帝/桀王 劉守光
西漢白衣
編輯- 歸義軍節度使/河西萬戶侯 張議潮[張義潮、張義朝]
- 歸義軍節度使 張淮深(張議潮哥哥張議潭的兒子)
- 歸義軍節度使 張淮鼎(張議潮的兒子)
- 歸義軍節度使 索勛(張議潮的女婿)
歸義軍節度使/西漢白衣天子 張承奉(張淮鼎的兒子)
拓西
編輯令公/拓西大王 曹議金
- 河西歸義等軍節度 曹元德
- 沙州歸義軍節度使 曹元深
- 沙州留後/歸義軍節度使/譙郡開國侯/沙州節度觀察留後/瓜沙歸義節度使/西平王 曹元忠
- 歸義軍節度使/譙郡開國公 曹延恭
- 歸義軍節度使/譙郡開國公 曹延祿
- 歸義軍節度使/封譙郡開國侯 曹宗壽
- 歸義軍節度使/燉煌郡王 曹賢順
大蒙國 → 南詔國 → 大禮國 → 大封民 → 大長和 → 大天興 → 大義寧
編輯大蒙國
(唐時西洱河地區,居住着烏蠻,共分6大部落,號稱「六詔」,即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及蒙舍詔。當中蒙舍詔因地處南方,稱為南詔,亦為各部落中最強,家族姓蒙氏。(「詔」解作酋長)649年,蒙舍詔首領細奴邏建號大蒙國,稱奇嘉王(雖然稱國,但還只是個部落)。細奴邏遣子入唐,求唐保護。自唐高宗儀鳳三年起,吐蕃先後征服五詔,獨蒙舍詔始終附唐。開元元年,玄宗封南詔皮羅閣為台登郡王,賜名「歸義」。729年2月,唐打敗吐蕃,攻下昆明鹽源。六詔中的邆賧詔、浪穹詔、施浪詔及河蠻依附於吐蕃,而越析詔、蒙巂詔及蒙舍詔(南詔)歸附唐王朝)
高祖 奇嘉王 細奴邏
(貞觀二十三年,舍龍之子細奴邏繼承蒙舍詔(王)。永徽四年,為獲得唐帝國的支持,細奴邏派子邏盛炎出使唐帝國,唐高宗封細奴邏為巍州刺史。其他五詔與河蠻部落,受吐蕃威脅,常棄唐歸附吐蕃。南詔始終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永徽四年,細奴邏向唐朝進貢。高宗欽封巍州刺史)
世宗 興宗王 邏盛
(674年,細奴邏去世,邏盛繼位。邏盛多次入唐朝見,712年,邏盛朝見在長安病逝)
太宗 威成王 盛邏皮
南詔國
(655年,武則天被立為皇后,邏盛炎攜有孕的妻子入長安朝賀,路途中生下盛邏皮。712年,邏盛炎入唐朝見在長安病逝,邏盛炎長子炎閣繼位,當年去世,其弟盛邏皮繼位。728年,盛邏皮病逝,其子皮邏閣繼位)
歸義王 皮邏閣
神武王 閣羅鳳
- 悼惠王 鳳伽異
孝桓王 異牟尋
孝惠王 尋閣勸
幽王 勸龍晟
(勸龍晟年少即位,荒淫無道,南詔王權開始衰落。816年,弄棟節度使王嵯巔殺死勸龍晟,其弟勸利晟即位)
靖王 勸利晟
(816年,弄棟節度使王嵯巔殺死勸龍晟,擁立勸利晟即位。大權掌握在王嵯巔手中,823年,22歲的勸利晟去世,其弟勸豐祐即位)
昭成王/保和昭德皇帝 勸豐祐
(823年,年僅22歲的勸利晟去世,權臣王嵯巔擁立勸豐祐即位。唐朝劍南節度使杜元穎不曉軍事,武備廢弛,且苛待士卒,導致士卒引南詔入寇,南詔趁機於830年在王嵯巔的主持下進攻,攻入成都外城,掠走數萬人。南詔軍撤退時經過大渡河,不願去南詔的唐人跳河自殺的達十分之三。勸豐祐時期修建了崇聖寺三塔的主塔千尋塔。李德裕擔任劍南節度使後,蜀地遂安,唐詔之間再立盟約,南詔上表請罪,比年使者來朝。859年,勸豐祐去世,其子世隆即位)
大禮國
景莊皇帝 世隆
大封民
(建極十八年,世隆在越嶲郡的景淨寺去世,隆舜繼承帝位,時年十七歲。次年隆舜改年號為貞明,國號為大封民國)
武宣皇帝/宣武皇帝/聖明文武皇帝 隆舜
孝哀皇帝 舜化貞
(嵯耶九年清平官鄭買嗣指使南詔皇帝隆舜的近臣楊登在善闡城殺了隆舜,鄭買嗣接着擁立舜化貞為傀儡皇帝,同年立年號中興。舜化貞登基後遣使去長安求婚欲藉唐朝之力以牽制鄭買嗣,唐朝的攝政王朱溫認為鄭買嗣勢必廢主自立,遂一口回絕。中興五年,舜化貞遣心腹侍從攜密信至緬甸搬兵以求攘除奸兇,緬王為報隆舜復國大恩遂調集三萬勝兵,連日操練,準備討伐鄭買嗣。越明年,緬軍尚未出境,舜化貞即暴病而亡,年二十五。舜化貞死後,鄭買嗣將南詔宗室共計八百人統統殺掉,南詔遂亡)
大長和
(南詔中興元年,南詔權臣清平官鄭買嗣指使近臣楊登殺了南詔皇帝隆舜,立其子舜化貞為傀儡君主,中興三年,鄭買嗣又殺了楊登,獨攬朝政。鄭買嗣是南詔前任清平官鄭回的七世孫。中興五年,鄭買嗣殺舜化貞及南詔宗室800餘人,滅南詔,改國號為大長和,次年改元安國,定都羊苴咩城,其疆域大體與南詔同)
聖祖 聖明文武威德桓皇帝 鄭買嗣
(因國內很多人不服鄭買嗣的篡位,導致他的政權一直不穩。安國五年,鄭買嗣為懺悔殺人罪過,敕建普明寺。安國七年,又下令鑄鐵佛萬尊,供於普明寺中祈福,同年8月鄭買嗣病死)
肅文太上皇帝 鄭仁旻
恭惠皇帝 鄭隆亶
(鄭仁旻之子鄭隆亶繼位,次年改年號「天應」。由於當時鄭隆亶年幼,大長和朝政掌握於清平官趙善政以及東川節度使楊乾貞手中,他本人僅是傀儡。天應二年鄭隆亶被楊乾貞殺死,楊乾貞諡其為恭惠皇帝,葬處不明。之後楊乾貞立趙善政為傀儡皇帝)
大天興
悼康皇帝 趙善政
(928年,東川節度使楊乾貞和趙善政殺死鄭隆亶,趙善政自立為大天興(興源國)皇帝,改元尊聖。大天興國歷時十月,次年,楊乾貞殺趙善政自立,建大義寧國。趙善政諡號悼康皇帝)
大義寧
- 宣德大王 楊和豐
肅恭皇帝 楊干貞
末帝/大明帝 楊詔
(大義寧的建立者是楊乾貞,曾是大長和的東川節度使。天應二年,楊乾貞殺大長和皇帝鄭隆亶,滅大長和,擁清平官趙善政為傀儡君主。次年楊乾貞廢趙善政稱帝,改國號大義寧,年號興聖。但楊乾貞也只當了一年皇帝就被弟弟楊詔廢黜,大明七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起兵反叛,楊詔自殺,大義寧滅亡)
前理國 → 大中國 → 後理國
編輯前理國
太祖 神聖文武帝 段思平
(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着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元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
文經帝 段思英
太宗 聖慈文武帝 段思良
至道廣慈帝 段思聰
應道帝 段素順
昭明帝 段素英
宣肅帝 段素廉
秉義帝 段素隆
聖德帝 段素真
天明帝 段素興
興宗 孝德帝 段思廉
上德帝 段廉義
廣安帝 楊義貞
上明帝 段壽輝
保定帝 段正明
(段廉義無子,因此高氏擁立其侄段壽輝。1080年段壽輝即位後,竟因疑懼高氏,常心神恍惚、忐忑不安。該年,「日月交晦,星辰晝見」,段壽輝更以為「天變」,故在位僅一年,就出家為僧,禪位給堂弟、段思廉之孫段正明。段壽輝因逼於高氏的權勢而不自安,遂出家為僧。宋神宗元豐四年時,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接着便擁立段正明繼位。十三年以後的宋哲宗紹聖元年,一直以來都在專權的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王。段正明帝號為保定帝)
大中國
- 太祖/文戎天佑安邦皇帝/賢皇帝 高智升
正德皇帝/富有聖德表正皇帝 高升泰
- 忠節克明果行義帝 高生福
- 義地威天聰明仁帝 高貞明
(高升泰是北宋年間雲南大中國皇帝,大理點蒼山蓮花峰芒湧溪人氏。1080年,楊義貞弒大理皇帝段廉義,自立為帝。時為清平官(即宰相)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升之命率東方兵馬攻滅楊義貞,擁立段壽輝為大理皇帝。1081年,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接着便擁立段正明繼位。高升泰封為善闡侯。宋哲宗紹聖元年,一直以來都在專權的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帝。1096年,高升泰病逝。由於雲南諸部的反對,高升泰臨終囑咐其子高泰明還政段氏,於是高泰明擁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為大理皇帝,但其後大理國柄掌握在高氏(中國公)手中,世稱高國主)
後理國
中宗/文安帝 段正淳
(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高升泰兩年後病卒,臨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將政權還給段氏,於是段正淳承接皇位。由於段氏政權中斷過,故從段正淳起的大理國史稱「 後理國 」。段正淳雖然是後大理國的皇帝,接受高氏歸還的政權,然而高氏(中國公)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勢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門,最後在1108年時讓位給其子段正嚴,出家為僧。死後諡號為文安帝,廟號中宗)
憲宗/宣仁帝 段正嚴
景宗/正康帝 段正興
(段正興得到相國中國公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爭中最終勝出。段正興在位24年,禪位為僧,其子段智興嗣位)
宣宗/功極帝 段智興
英宗/享天帝 段智廉
(段智興極其崇佛,「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朝夕焚咒,不理國事」。段智興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大理是小國,消耗不起,國力有所衰落。段智興在位時,加修龍首關、龍尾關,加強羊苴咩都城的防禦。此間,大理國內高氏子弟多次混戰。段智興死,子段智廉立。段智廉對佛教也感興趣,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1465部,放置在都城內五華樓。在位僅4年就去世,其弟段智祥繼位)
神宗/天開帝 段智祥
(段智祥在位期間廣納賢才,發展農業,治國有方。他篤信佛法,後也禪位為僧,位傳其子段祥興)
孝義帝 段祥興
(段祥興繼位於多事之秋,宋淳佑四年,大蒙古國出兵臨關,遠征大理,段祥興派大將高禾出戰,戰死九河,南宋還專派使節到大理憑弔。段祥興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來攻打大理,大理的軍隊打了敗仗。而他這不幸中又有萬幸,大理沒有因為失敗而立即滅亡,蒙古軍因大汗窩闊台的死而退兵)
天定賢王/末帝 段興智
遼朝
編輯- 肅祖 昭烈皇帝(天祚帝追諡)耶律耨里思
- 懿祖 莊敬皇帝(天祚帝追諡)耶律薩剌德
- 玄祖 簡獻皇帝(興宗追諡)耶律勻德寔
- 德祖 宣簡皇帝(興宗追諡)耶律撒剌的
太祖 升天皇帝(太宗初諡)/大聖大明天皇帝(聖宗加諡)/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興宗加諡)耶律億[耶律阿保機]
尊號:
開平元年正月,「天皇帝」
神冊元年二月,「大聖大明天皇帝」
- 貞烈皇后(953年穆宗初諡)/淳欽皇后(1052年興宗改諡)述律平
尊號:
開平元年正月,「地皇后」
神冊元年二月,「應天大明地皇后」
天顯二年十二月,「應天皇太后」
天顯十三年九月上,會同元年受冊,「廣德至仁昭烈崇簡應天皇太后」
太宗(世宗上廟號)孝武皇帝(聖宗加諡)/孝武惠文皇帝(興宗增諡)耶律德光[耶律堯骨]
尊號:
天顯二年十一月,「嗣聖皇帝」
天顯十三年五、九月上,十一月受冊,「睿文神武法天啟運明德章信至道廣敬昭孝嗣聖皇帝」
- 文武元皇王(太宗諡)/讓國皇帝(世宗追諡)/文獻皇帝(聖宗改諡)/義宗 文獻欽義皇帝(興宗增諡)/東丹國王 耶律倍[耶律突欲]
- 欽順皇帝(聖宗追諡)→章肅皇帝(興宗加諡)耶律洪古[耶律李胡]
世宗 孝和皇帝(穆宗初諡)/孝和莊憲皇帝(聖宗增諡)耶律阮[耶律兀欲]
尊號:
大同元年九月,「天授皇帝」
- 泰寧王[僭稱帝號] 耶律察割[耶律歐辛]
穆宗(景宗上廟號)孝安敬正皇帝(興宗增諡)耶律璟[耶律述律]
尊號:
天祿五年九月,「天順皇帝」
景宗 孝成皇帝(聖宗初諡)/孝成康靖皇帝(興宗加諡)/天贊皇帝(景宗去世後未有諡號,以生前尊號「天贊」二字稱呼)耶律賢[耶律明扆]
尊號:
應歷十九年二月,「天贊皇帝」
聖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興宗諡)耶律隆緒[耶律文殊奴]
尊號:
乾亨四年十月,「昭聖皇帝」
乾亨五年六月,「天輔皇帝」
統和五年四月,「至德廣孝昭聖天輔皇帝」
統和二十四年十月,「至德廣孝昭聖天輔皇帝」
統和三十年十一月,「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廣孝聰睿昭聖神贊天輔皇帝」
開泰十年十一月,「睿文英武遵道至德崇仁廣孝功成治定昭聖神贊天輔皇帝」
興宗 神聖孝章皇帝(道宗諡)耶律宗真[耶律只骨]
尊號:
景福二年十一月,「文武仁聖昭孝皇帝」
重熙十一年十一月,「聰文聖武英略神功睿哲仁孝皇帝」
重熙二十三年十一月,「欽天奉道祐世興歷武定文成聖神仁孝皇帝」
道宗 仁聖大孝文皇帝(天祚帝諡)耶律洪基[耶律查剌]
尊號:
清寧二年十一月,「天佑皇帝」
咸雍元年正月,「聖文神武全功大略廣智聰仁睿孝天佑皇帝」
- 昭懷太子(道宗諡)/順宗 大孝順聖皇帝(天祚帝追諡)耶律浚[耶律耶魯斡]
恭宗 恭懷皇帝(遼仁宗追尊)/天祚帝 耶律延禧[耶律阿果]
尊號:
壽昌七年正月,「天祚皇帝」
乾統三年十一月,「惠文智武聖孝天祚皇帝」
定安
編輯定安國王 烈萬華
元興王 烏玄明[烏元明]
興遼
編輯天興皇帝 大延琳
北遼
編輯宣宗 孝章皇帝/天錫帝/建福帝 耶律淳[耶律涅里]
尊號:
保大二年三月,「天錫皇帝」
秦王 耶律定(未即位,被蕭普賢女遙奉為帝)
- 德妃/皇太后 蕭普賢女(為皇太后,稱制;期間遙奉秦王耶律定為帝)
神宗 神歷帝/梁王 耶律雅里
英宗 耶律朮烈
西遼
編輯- 嗣元皇帝 耶律?
德宗 天佑帝 耶律大石[耶律重德]
尊號:
保大四年二月,「天祐皇帝」
- 感天皇后 蕭塔不煙
仁宗 正德皇帝/紹興帝 耶律夷列
- 承天皇后 耶律普速完
平宗/懷宗/襄宗 末主/天禧帝/太上皇/古兒汗/菊兒汗 耶律直魯古
恭皇帝/湣皇帝 屈出律
東遼
編輯元帝/元統王 耶律留哥
元後/元統王后 姚黎克特制(大蒙古國遼國王太后監國)
- 世祖 大蒙古國行廣寧路都元帥府事 耶律薛闍
- 嗣宗 大蒙古國行廣寧府路總管軍民萬戶府事 耶律收國奴[耶律石剌]
- 末主 大蒙古國行廣寧府路總管軍民萬戶府事 耶律古乃
後遼
編輯安皇帝/天威帝 耶律廝不
恭皇帝/天佑帝 耶律乞奴
釐皇帝/天德帝 耶律金山
順皇帝/收國王 耶律統古與
章皇帝/末主 耶律喊舍
大元
編輯大渤海皇帝 高永昌
奚國
編輯奚國皇帝/天復帝 回離保[和勒博、夔離不、蕭幹、古爾班]
北宋
編輯- 聖祖 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真宗趙恆追諡)趙玄朗
- 僖祖 文獻皇帝(太祖趙匡胤追諡)→文獻睿和皇帝(真宗趙恆累諡)→立道肇基積德起功懿文憲武睿和至孝皇帝(徽宗趙佶累諡)趙朓
- 順祖 惠元皇帝(太祖趙匡胤追諡)→惠元睿明皇帝(真宗趙恆累諡)趙珽
- 翼祖 惠元皇帝(太祖趙匡胤追諡)→簡恭睿德皇帝(真宗趙恆累諡)趙敬
- 宣祖 昭武皇帝(太祖趙匡胤追諡)→昭武睿聖皇帝(真宗趙恆累諡)趙弘殷
太祖 英武聖文神德皇帝(真宗趙恆初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真宗趙恆累諡)趙匡胤
尊號:
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建隆四年八月上,不許
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建隆四年九月三上,允,乾德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崇政殿受冊
應天廣運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乾德六年九月三上,允,開寶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乾元殿受冊
應天廣運興化成功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開寶四年八月三上,不許
應天廣運一統太平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開寶九年正月一上,不許
應天廣運一統太平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開寶九年二月二上,不許
應天廣運立極居尊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開寶九年二月三上,允
太宗 神功聖德文武皇帝(真宗趙恆初諡)→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真宗趙恆累諡)趙炅[趙匡義、趙光義]
尊號:
應運統天聖明文武皇帝:太平興國三年八月三上,允,十一月十五日乾元殿受冊
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太平興國六年十月三上,允,十一月十七日乾元殿受冊
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仁明德廣孝皇帝:太平興國九年九月三上,不許
(端拱二年十二月下詔省尊號,只稱皇帝,群臣請複尊號,不許)
法天崇道文武皇帝:端拱二年十二月上,去「文武」二字,淳化元年正月初一日朝元殿受冊
法天崇道明聖仁孝文武皇帝:淳化三年九月五上,不許
法天崇道上聖至仁皇帝:至道元年十二月五上,不許
真宗 文明章聖元孝皇帝(仁宗趙禎初諡)→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仁宗趙禎累諡)
→贗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仁宗趙禎累諡)趙恆
尊號:
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咸平二年八月五上,允,十一月初七日朝元殿受冊
崇文廣武應道章德聖明仁孝皇帝:咸平五年八月三上,不許
咸平五年十二月京城百歲老人祝道嵒上尊號,不許
崇文廣武應乾尊道聖明仁孝皇帝:景德二年九月三上,不許
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大中祥符元年六月五上,允,十二月初五日朝元殿受冊
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欽明上聖至德仁孝皇帝:大中祥符三年八月五上,不許
崇文廣武感天尊道應真佑德上聖欽明仁孝皇帝:大中祥符五年閏十月五上,允,不受冊
崇文廣武感天尊道應真佑德上聖欽明仁孝皇帝:大中祥符九年八月五請受冊,允,天禧元年正月十一日天安殿受冊
體元禦極感天尊道應真寶運文德武功上聖欽明仁孝皇帝:天禧三年七月五上,允,十一月二十五日天安殿受冊
(乾興元年二月下詔省尊號,群臣請複尊號,不許)
應天尊道欽明仁孝皇帝:乾興元年二月一上,允,不受冊
仁宗 神文聖武明孝皇帝(神宗趙頊初諡)→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神宗趙頊累諡)趙禎
尊號:
聖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天聖二年七月三上,允,天聖二年十一月十三天安殿受冊
天聖五年七月下詔拒尊號
聖文睿武體天欽道仁明孝德皇帝:天聖八年七月三上,不許
睿聖文武體天法道仁明孝德皇帝:明道元年臘月五上,允,明道二年二月十一日天安殿受冊
(明道二年七月二十五日下詔去「睿聖文武」四字)
景祐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孝德皇帝;景祐二年七月五上,允,十一月十五日大慶殿受冊
寶元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英睿孝德皇帝:景祐五年七月五上,去「英睿二字」,寶元元年十一月十八日大慶殿受冊
(康定元年二月二十一日下詔去「寶元」二字)
慶曆元年七月下詔拒尊號
慶曆四年七月下詔拒尊號
慶曆七年三月下詔拒尊號
皇祐二年三月下詔拒尊號,請上尊號,不許
皇祐五年七月下詔拒尊號
體天法道欽文聰武大仁至治聖神孝德皇帝:嘉祐四年六月五上,不許
嘉祐七年七月下詔拒尊號
英宗 憲文肅武宣孝皇帝(神宗趙頊初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神宗趙頊累諡)趙曙
尊號:
體乾膺歷文武睿孝皇帝:治平二年七月五上,不許
體乾膺歷文武聖孝皇帝:治平三年十月五上,允,治平四年正月初一日大慶殿受冊
神宗 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哲宗趙煦初諡)→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哲宗趙煦累諡)
→體元顯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徽宗趙佶改諡)→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徽宗趙佶累諡)趙頊
尊號:
奉元憲道文武仁孝皇帝:熙寧元年七月三上,不許
奉天憲道文武仁孝皇帝:熙寧二年四月上,不許
紹天法古文武仁孝皇帝:熙寧四年六月三上,不許
紹天憲古文武仁孝皇帝:熙寧七年七月五上,不許
奉天憲古文武仁孝皇帝:熙寧十年七月五上,不許
元豐三年七月下詔拒尊號
哲宗 欽文睿武昭孝皇帝(徽宗趙佶初諡)→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徽宗趙佶累諡)
→憲元繼道世德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徽宗趙佶改諡)趙煦
元祐元年十二月下詔拒尊號
元祐四年三月下詔拒尊號
徽宗(高宗趙構尊上廟號) 聖文仁德顯孝皇帝(高宗趙構諡)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高宗趙構累諡)趙佶(金太宗完顏晟降封昏德公,金熙宗完顏亶追封天水郡王)
尊號:
崇寧三年七月下詔拒尊號
大觀元年六月上,不許
繼天興道敷文成武睿明皇帝:宣和五年七月上,不許
宣和六年七月下詔拒尊號
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宣和七年臘月二十九日上,靖康元年正月初一日龍德宮受冊
欽宗(高宗趙構尊上廟號)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高宗趙構諡)趙桓(金太宗完顏晟降封重昏侯,金熙宗完顏亶封天水郡公)
尊號:
孝慈淵聖皇帝:建炎元年五月初二
大曆國 → 南天國 → 大南國
編輯長生國南衙王/大曆國王/南天景瑞帝/大南仁惠帝 儂智高
南宋
編輯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
尊號:
光堯壽聖太上皇帝:紹興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上,八月十四日德壽宮受冊
光堯壽聖憲天體道太上皇帝:乾道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上,乾道七年正月初一日德壽宮受冊
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文緯武太上皇帝:淳熙二年十月初五日上,十二月初一德壽宮受冊
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二年十月初二日上
- 元懿太子/簡宗 靖文元懿殤孝皇帝(韓林兒追諡)趙旉
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聖武明聖成孝皇帝 趙昚
尊號:
至尊壽皇聖帝:淳熙十六年二月十一日上,紹熙元年正月初一日重華宮受冊
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惇
尊號:
聖安壽仁太上皇帝:慶元元年十一月十七日上,慶元二年十月初三日壽康宮受冊
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趙擴
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趙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趙禥
恭宗 孝恭懿聖皇帝(韓林兒追諡) 趙顯(元世祖忽必烈降封瀛國公)
端宗 裕文昭武湣孝皇帝/孝恭仁裕懿聖濬文英武勤政皇帝 趙昰
懷宗 恭文寧武哀孝皇帝(韓林兒追諡)趙昺
西夏
編輯- 西平王/夏王/定難節度使 李彝殷[李彝興]
- 權知夏州事/定難節度使 李克睿[李光睿]
- 權知夏州事/定難節度使 李繼筠
- 宥罪侯/定難節度使 李繼捧[趙保忠]
武宗 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孝光皇帝(太宗李德明追諡)/太祖 神武皇帝(景宗李元昊追諡)/夏國王 李繼遷[趙保吉]
太宗 光聖皇帝(景宗李元昊追諡)/夏國王 李德明[拓跋德明、李德昭、阿移]
景宗 武烈皇帝/鳳角城皇帝 李元昊
毅宗 昭英皇帝/平城皇帝 李諒祚
惠宗 康靖皇帝/面壁城皇帝 李秉常
崇宗 聖文皇帝/明城皇帝 李乾順
仁宗 聖德皇帝/珠城皇帝 李仁孝
(乾祐元年,西平公、國相任得敬分夏疆土之半建國曰「楚」,同年被殺)
桓宗 昭簡皇帝/護城皇帝 李純佑
襄宗 敬穆皇帝 李安全
神宗 英文皇帝 李遵頊
獻宗 孝哀皇帝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金朝
編輯- 始祖 景元皇帝(熙宗完顏亶追諡)→懿憲景元皇帝(熙宗完顏亶累諡)完顏函普
- 德皇帝(熙宗完顏亶追諡)→淵穆玄德皇帝(熙宗完顏亶累諡)完顏烏魯
- 安皇帝(熙宗完顏亶追諡)→和靖慶安皇帝(熙宗完顏亶累諡)完顏跋海
- 獻祖 定昭皇帝(熙宗完顏亶追諡)→純烈定昭皇帝(熙宗完顏亶累諡)完顏綏可
- 昭祖 成襄皇帝(熙宗完顏亶追諡)→武惠成襄皇帝(熙宗完顏亶累諡)完顏石魯
- 景祖 惠桓皇帝(熙宗完顏亶追諡)→英烈惠桓皇帝(熙宗完顏亶累諡)完顏烏古迺
- 世祖 聖肅皇帝(熙宗完顏亶追諡)→神武聖肅皇帝(熙宗完顏亶累諡)完顏劾里鉢
- 肅宗 穆憲皇帝(熙宗完顏亶追諡)→明睿穆憲皇帝(熙宗完顏亶累諡)完顏頗剌淑
- 穆宗 孝平皇帝(熙宗完顏亶追諡)→章順孝平皇帝(熙宗完顏亶累諡)完顏盈歌
- 康宗 恭簡皇帝(熙宗完顏亶追諡)→獻敏恭簡皇帝(熙宗完顏亶累諡)完顏烏雅束
太祖 大聖皇帝(太宗完顏晟初諡)→大聖武元皇帝(太宗完顏晟累諡)
→應乾興運昭德定功仁明莊孝大聖武元皇帝(熙宗完顏亶累諡)完顏旻[完顏阿骨打]
尊號:
收國二年十二月,「大聖皇帝」
太宗 文烈皇帝(熙宗完顏亶初諡)→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熙宗完顏亶累諡)完顏晟[完顏吳乞買]
(天會四年十一月宋帝尊皇叔,上尊號十八字)
- 徽宗 允恭克讓孝德玄功佑聖景宣皇帝(熙宗完顏亶追諡)完顏宗峻[完顏繩果]
閔宗 武靈皇帝(世宗完顏雍追諡)→ 熙宗 弘基纘武莊靖孝成皇帝(世宗完顏雍改諡)完顏亶[完顏合剌]
尊號:
天眷三年正月,「崇天體道欽明文武聖德皇帝」
- 德宗 憲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皇帝(廢帝完顏亮追諡)→明肅皇帝(世宗完顏雍改諡並追廢廟號)
→遼忠烈王(世宗完顏雍追廢帝號,降封遼王)完顏宗幹[完顏幹本]
海陵煬王(世宗完顏雍追廢帝號,降封海陵王)→(世宗完顏雍追降庶人,削諡)/廢帝/天德帝/聖文神武皇帝 完顏亮[完顏迪古乃]
尊號:
天德二年二月,「法天膺運睿武宣文大明聖孝皇帝」
(天德二年十二月去尊號)
貞元四年正月,「聖文神武皇帝」
- 睿宗 立德顯仁啟聖廣運文武簡肅皇帝(世宗完顏雍追諡)完顏宗堯[完顏訛里朵]
世宗 光天興運文德武功聖明仁孝皇帝(章宗完顏璟追諡)完顏雍[完顏烏祿]
尊號:
大定三年十一月上,不許
大定四年正月再上,不許
大定四年三月在上,不許
大定五年三月上、七年正月受冊,「應天興祚仁德聖孝皇帝」
大定十一年十一月,「應天興祚欽文廣武仁德聖孝皇帝」
- 顯宗 體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章宗完顏璟追諡)完顏允恭[完顏胡土瓦]
章宗 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英孝皇帝(宣宗完顏珣追諡)完顏璟[完顏麻達葛]
衛紹王(宣宗完顏珣追諡)/武平皇帝 完顏允濟[完顏允濟、完顏興勝](宣宗完顏珣降封東海郡侯、衛王)
宣宗 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聖孝皇帝(哀宗完顏守緒追諡)完顏珣[完顏吾睹補]
哀宗 閔皇帝/敬天德運忠文靖武天聖烈孝莊皇帝(昭宗完顏承麟追諡)/義宗(金朝遺民上廟號)/順靖皇帝 完顏守緒[完顏守禮、完顏寧甲速]
昭宗 定文匡武閔懷皇帝/盛昌帝/末帝/後主 完顏承麟[完顏呼敦]
蒙古帝國 → 元朝 → 北元
編輯- 烈祖 神元皇帝(元世祖追尊)孛兒只斤•也速該
太祖 聖武皇帝(元世祖追尊)→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元武宗追尊)/成吉思皇帝/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
- 睿宗[監國] 仁聖景襄皇帝(元憲宗追尊)/也可那顏 孛兒只斤•拖雷
太宗 英文皇帝/木亦堅汗(元世祖追尊)孛兒只斤•窩闊台
- 昭慈皇后[稱制] 乃馬真脫列哥那
定宗 簡平皇帝/庫裕克汗(元世祖追尊)孛兒只斤•貴由
- 欽淑皇后[稱制] 斡兀立海迷失
憲宗 桓肅皇帝(元世祖追尊)孛兒只斤•蒙哥
- 廢帝 孛兒只斤•阿里不哥
{ 世祖忽必烈於大都公佈《建國號詔》,將國號改為"大元" }
世祖 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禪汗 孛兒只斤•忽必烈
尊號:
至元十二年十二月上尊號「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不許
至元十三年正月,「仁明聖武皇帝」
至元二十一年正月受冊,「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
- 裕宗 文惠明孝皇帝(元成宗追尊)/明孝太子 孛兒只斤•真金
- 顯宗 光聖仁孝皇帝(元泰定帝追尊)孛兒只斤•甘麻剌
成宗 欽明廣孝皇帝/完澤篤汗 孛兒只斤•鐵穆耳
- 順宗 昭聖衍孝皇帝(元武宗追尊)孛兒只斤•答剌麻八剌
武宗 統天繼聖欽文英武大章孝皇帝/仁惠宣孝皇帝/曲律汗 孛兒只斤•海山
尊號:
至大二年正月,「統天繼聖欽文英武大章孝皇帝」
仁宗 聖文欽孝皇帝/普顏篤汗 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 繼天體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睿聖文孝皇帝/格堅汗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尊號:
至治元年十一月,「繼天體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晉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其子元興宗阿剌吉八上廟號晉宗、諡號為致孝皇帝,但元文宗打敗元興宗後剝奪其廟號及諡號。)
興宗 德孝皇帝/天順帝/少帝 孛兒只斤•阿刺吉八
文宗 欽天統聖至德誠功大文孝皇帝/聖明元孝皇帝/札牙篤汗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尊號:
至順元年五月,「欽天統聖至德誠功大仁孝皇帝」
明宗 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翼獻景孝皇帝/忽都篤汗 孛兒只斤•和世瓎
尊號:
至元六年十月追,「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
寧宗 沖聖嗣孝皇帝 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惠宗 宣仁普孝皇帝(北元諡)/順皇帝(明太祖追諡)/烏哈噶圖汗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 1368年元廷退回蒙古草原,元惠宗退至上都,隔年又至應昌。他繼續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 }
昭宗 武承和孝皇帝/必里克圖汗 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
無 益聖寧孝皇帝/天元帝/後主/烏薩哈爾汗 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
{ 1388年明朝藍玉擊破北元汗廷,卓里克圖汗也速迭兒殺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篡位後廢大元國號、去帝號、稱可汗,北元止。 }
明朝
編輯- 德祖 玄皇帝(太祖朱元璋追諡)朱百六
- 懿祖 恆皇帝(太祖朱元璋追諡)朱四九
- 熙祖 裕皇帝(太祖朱元璋追諡)朱初一
- 仁祖 淳皇帝(太祖朱元璋追諡)朱世珍
太祖 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惠宗朱允炆諡)→聖神文武欽明啓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成祖朱棣累諡)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世宗朱厚熜累諡)/洪武帝 朱元璋[朱重八、朱興宗]
- 懿文皇太子(太祖朱元璋諡)/興宗 孝康皇帝(惠宗朱允炆追諡)
→懿文皇太子(成祖朱棣去廟號,復諡)→孝康皇帝(安宗朱由崧追復諡、廟號)朱標
神宗 孝愍皇帝(梅殷諡)/惠宗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安宗朱由崧追諡)/恭閔惠皇帝(乾隆元年追諡)/建文帝 朱允炆
太宗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 成祖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世宗朱厚熜改諡)/永樂帝 朱棣
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洪熙帝 朱高熾
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宣德帝 朱瞻基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正統帝/天順帝 朱祁鎮
郕戾王(英宗朱祁鎮諡)→恭仁康定景皇帝(憲宗朱見深追諡)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安宗朱由崧追諡)/景泰帝 朱祁鈺
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成化帝 朱見深
孝宗 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弘治帝 朱祐樘
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正德帝 朱厚照
- 興獻王(武宗朱厚照諡)→恭睿淵仁寬穆純聖獻皇帝(世宗朱厚熜追諡)
→睿宗 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世宗朱厚熜累諡)朱祐杬
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圓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
/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寶境萬壽帝君
/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嘉靖帝 朱厚熜
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隆慶帝 朱載垕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萬曆帝 朱翊鈞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泰昌帝 朱常洛
熹宗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天啟帝 朱由校
乾宗(顧錫疇議)/正宗(顧錫疇議)/敬宗(管紹寧擬)/欽宗
/懷宗 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端皇帝(順治元年清朝尊)
/思宗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弘光帝朱由崧諡)
/毅宗(弘光帝朱由崧改上廟號)/威宗(隆武帝朱聿鍵改上廟號)
/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果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莊烈愍皇帝(清世祖福臨諡)
/烈宗 敏皇帝(張慎言初議)/正皇帝/崇禎帝 朱由檢
(崇禎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多爾袞以李明睿為禮部侍郎,負責大行皇帝的諡號祭葬事宜,李擬上先帝諡號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端皇帝,廟號懷宗,並建議改葬梓宮。後因崇禎帝梓宮已入葬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的園寢,便不再遷葬,改田貴妃園寢為思陵。順治十六年十一月,以「興朝諡前代之君禮,不稱數、不稱宗」為由,去懷宗廟號,改諡莊烈愍皇帝,因而清代史書多簡稱為莊烈帝或明愍帝。《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順天府部雜錄十一》、《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三十七》、《讀禮通考·卷九十三》三書均引《肅松錄》和《北游紀方》,稱思陵神牌題為「大明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又引《北游紀方》稱思陵神主題為「大明懷宗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端皇帝」,又引《肅松錄》稱思陵立有「莊烈愍皇帝之陵」的石碑。《明詩綜·卷一》則稱神牌是由順治初年定的「一十六字」加上改書的「莊烈愍皇帝」組合而成。神主甚至又改「愍」字為「端」,並仍題廟號「懷宗」二字,可見康熙年間的思陵神牌和神主是由順治年間兩次加諡崇禎帝的廟諡號混雜而成。《崇禎長編·卷一》作「果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當是清廷所給諡號在傳抄中產生了訛誤。弘光帝朱由崧之大臣張慎言初議崇禎帝之廟諡號為「烈宗敏皇帝」,高弘圖擬廟號「思宗」,顧錫疇議廟號「乾宗」。趙之龍上疏彈劾高弘圖議廟號之失,稱「思為下諡」。顧錫疇又擬廟號正宗,但未被採用。最終在崇禎十七年六月定先帝諡號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 按《逸周書·諡法解》:「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弘光元年李清上疏請改思宗廟號,多次上疏皆被駁回。管紹寧擬「敬宗」和「毅宗」兩號備選,同時又有人上疏請求改為「烈宗正皇帝」。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上廟號毅宗,諡號未改。唐王朱聿鍵(後為隆武帝)監國,諡思宗為威宗)
- 獻愍太子(安宗朱由崧追諡)
/順宗(元宗朱慈璊追諡)/同天合道承明純靖康文懿武神仁獻孝悼皇帝(魯王朱以海監國時追諡)/義興帝 朱慈烺
南明
編輯(福王政權)
- 福忠王/福恭王(崇禎帝朱由檢諡)
/貞純肅哲聖敬仁毅恭皇帝(弘光帝朱由崧追諡)→貞純肅哲聖敬仁毅孝皇帝(弘光帝朱由崧改諡)
→恭宗 慕天敷道貞純肅哲修文顯武聖敬仁毅孝皇帝(永曆帝朱由榔累諡)朱常洵
續天繼道莊愍敬肅昭文康武惠悼懿孝赧皇帝(監國魯王朱以海諡)→質宗 聖安皇帝(監國魯王朱以海尊上廟號並改諡)
/安宗 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永曆帝朱由榔諡)/弘光帝 朱由崧
- 潞閔王(隆武帝朱聿鍵諡)[潞王臨國] 朱常淓
(靖江王監國政權)
元宗 [靖江王監國] 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平皇帝/興業帝 朱亨嘉
(魯王監國政權)
義宗 [魯王監國] 侍天制道恭和襄定獻文敬武明德肅仁成皇帝(德宗朱一貴追諡)朱以海
(唐王政權)
- 唐敬王(嘉靖帝朱厚熜諡)/哲宗 協天安道敬正恭聖熙文淵武戴仁恪孝惠皇帝(隆武帝朱聿鍵追諡)朱宇溫
- 唐順王(嘉靖帝朱厚熜諡)/純宗 篤天成道欽昭獻穆理文定武居仁體孝順皇帝(隆武帝朱聿鍵追諡)朱宙栐
- 唐端王(崇禎帝朱由檢諡)/定宗 象天統道莊敏睿質長文信武齊仁顯孝端皇帝(隆武帝朱聿鍵追諡)朱碩熿
- 唐裕王(朱聿鍵繼承唐王時追諡)/裕宗 禮天格道慎德崇靜順文平武濟仁懷孝宣皇帝(隆武帝朱聿鍵追諡)朱器墭
上皇思文皇帝(永曆帝朱由榔遙尊)→紹宗 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永曆帝朱由榔追諡)/隆武帝 朱聿鍵
(1646年,清軍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擄殺,享年44歲。同年,永曆帝朱由榔即位後,認為其未死而尊為上皇,尊號「思文皇帝」。永曆十一年,確信隆武帝早已駕崩後,上廟號「紹宗」,上諡號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文宗 貞天應道昭崇德毅寧文宏武達仁閔孝節皇帝(東武帝朱常清追諡)/紹武帝 朱聿鐭
敬宗 忠天隆道昭義欽成靖文襄武奮仁睿孝和皇帝(潮武王鄭成功追諡)/東武帝 朱常清
(韓王政權)
平宗 揆天顯道知仁貞信德文奮武靖肅敦康元皇帝/定武帝 朱本鉉[朱亶塉]
(桂王政權)
- 桂端王(永曆帝朱由榔初諡)→禮宗 體天昌道莊毅溫弘興文宣武仁智誠孝端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尊諡)朱常瀛
昭宗 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潮文王鄭經諡)/永曆帝 朱由榔
(延平王監軍)
- 懿宗 秉天正道元睿良敏敦文簡武思仁貞孝考皇帝 朱術桂
(應天監國)
- 威宗太子 [應天監國] 王之明(偽裝崇禎帝太子朱慈烺)
(益王監國政權)
- 益先王/益素王 [益王監國] 朱慈炲
(龍游監國)
- 益陽王 [龍游監國] 朱術雅
(揭陽監國)
- 益王 [揭陽監國] 朱由榛
(楚王監國)
- 鎮國將軍監督楚營/楚王世子 [楚王監國] 朱容藩
東寧
編輯潮武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延平王 鄭成功[鄭森、鄭福松、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國姓爺]
- 延平王[監國] 鄭世襲
潮文王/延平王/台灣國王/招討大將軍世子 鄭經[鄭錦]
- 延平王[監國世孫] 鄭克臧[鄭欽舍]
延平王/海澄公 鄭克塽[鄭秦舍]
後金 → 清朝
編輯- 始祖 愛新覺羅·布庫里雍順
- 肇祖 原皇帝(順治帝福臨追諡)愛新覺羅·猛哥帖木兒[猛哥帖木耳、猛加帖木兒、孟特穆]
- 純皇帝(順治帝福臨追諡)愛新覺羅·充善
- 興皇帝(順治帝福臨追諡)愛新覺羅·妥羅[脫羅、土老]
- 正皇帝(順治帝福臨追諡)愛新覺羅·錫寶齊篇古
- 興祖 直皇帝(順治帝福臨追諡)/慶王(皇太極追尊)愛新覺羅·福滿
- 景祖 翼皇帝(順治帝福臨追諡)愛新覺羅·覺昌安
- 顯祖 宣皇帝(順治帝福臨追諡)愛新覺羅·塔克世
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皇太極追諡)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康熙帝玄燁改諡「高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累諡)
/天命汗/覆育列國英明可汗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奴兒哈赤、佟奴兒哈赤、老乙可赤、努爾哈奇、努爾哈齊、努爾合赤]
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順治帝福臨初諡)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累諡)
/天聰汗/崇德帝/博格達徹辰汗 愛新覺羅•皇太極[洪太極、黃台吉、喝竿、黑還勃烈]
{ 太宗皇太極稱帝,建立清朝 }
- 成宗[大清皇父攝政王] 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順治帝福臨諡,後被剝奪)
/和碩睿忠親王(乾隆帝弘曆追諡)愛新覺羅•多爾袞
世祖 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康熙帝玄燁初諡)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雍正、乾隆兩朝累諡)/順治帝/額耶爾札薩克汗 愛新覺羅•福臨
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雍正帝胤禛初諡)
→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乾隆朝累諡)/康熙帝/恩赫阿木古朗汗 愛新覺羅•玄燁
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初諡)
→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仁宗嘉慶帝加諡)/雍正帝/納伊拉爾圖托布汗 愛新覺羅•胤禛
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初諡)
→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仁宗嘉慶帝加諡)/乾隆帝/騰格里特古格奇汗 愛新覺羅•弘曆
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初諡)
→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宣宗道光帝加諡)/嘉慶帝/薩伊什雅爾圖伊魯格爾圖汗 愛新覺羅•顒琰
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成皇帝(初諡)
→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文宗咸豐帝加諡)/道光帝/托爾格勒特汗 愛新覺羅•旻寧
文宗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初諡)
→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穆宗同治帝加諡)/咸豐帝/圖格莫爾額爾伯特汗 愛新覺羅•奕詝
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初諡)
→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德宗光緒帝加諡)/同治帝/布倫札薩克汗 愛新覺羅•載淳
德宗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宣統帝追諡)/光緒帝/巴達古爾特托爾汗 愛新覺羅•載湉
憲宗 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孚敬寬睿正穆體仁立孝襄皇帝(台灣清宗室後人追諡)
恭宗 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愍皇帝(大陸清宗室後人追諡)
遜皇帝(指自動下台或退位的皇帝)/廢帝/宣統皇帝/滿洲康德皇帝/哈瓦圖猷斯汗 愛新覺羅•溥儀
中華帝國
編輯洪憲大皇帝 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