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220年 - 280年)

編輯

公元二二零年,曹丕逼漢獻帝退位,建立魏國,之後,割據四川和陝西、雲南等地的劉備和割據江東的孫權相繼稱帝,建立蜀國和吳國。

曹魏(220年 - 265年)

編輯

蜀漢(221年 - 263年)

編輯

孫吳(229年 - 280年)

編輯

晉朝(265年 - 420年)

編輯

晉朝又可依首都之方位分為西晉和東晉。

西晉(265年 - 316年)

編輯

西晉建國

編輯

西晉的開國皇帝是司馬炎(236年-290年),泰始二年(266年,即吳甘露二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定有天下之號曰晉。

西晉行政區劃

編輯

西晉的首都位於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並將天下分為20個行政區

1. 司州(州府:洛陽)

2. 雍州(州府:京兆)

3. 兗州(州府:濮陽)

4. 并州(州府:太原)

5. 冀州(州府:安平)

6. 青州(州府:齊國)

7. 徐州(州府:彭城)

8. 豫州(州府:梁國)

9. 揚州(州府:丹陽)

10. 荊州(州府:南郡)

11. 梁州(州府:漢中)

12. 秦州(州府:天水)

13. 益州(州府:蜀郡)

14. 幽州(州府:范陽)

15. 寧州(州府:建寧)

16. 廣州(州府:南海)

17. 交州(州府:交趾)

18. 平州(州府:遼東)

19. 涼州(州府:武威)

20. 西域長史府

八王之亂

編輯

時間: 晉惠帝年間

持續:16年

原因:賈后亂政,諸王野心大

影響:政治混亂,間接導致西晉滅亡

永嘉之禍

編輯

時間: 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

經過:匈奴攻入洛陽,晉懷帝被俘

影響: 愍帝西遷長安

西晉滅亡

編輯

時間: 愍帝建興四年(316年)

原因: 匈奴攻入長安,晉愍帝被俘

結果:西晉滅亡

東晉(317年 - 420年)

編輯

東晉建國

編輯

永嘉之禍後,晉室南渡,晉元帝司馬睿於建武元年(317年)即位,首都位於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史稱東晉

淝水之戰

編輯

時間: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

將帥檔案:

苻堅(338-385):字永固,氐族,前秦皇帝

謝玄:謝安之姪,晉軍統帥

謝安(320-385):字安石,東晉丞相

兵力:前秦90萬人,東晉8萬人

經過: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沖傾十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秦軍,減輕對下游的壓力,苻堅派苻睿、慕容垂、姚萇和慕容暐等人迎戰,自己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以弟苻融為先鋒,於八月大舉南侵。謝安臨危受命,以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並謝琰、桓伊等人,領八萬兵馬,分三路迎擊前秦軍。十一月,謝玄遣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秦軍折損十名大將及五萬主力。十二月,雙方決戰於淝水,晉朝派出的朱序在秦軍陣中大叫:「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 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

影響:原本統一的北方再度分裂,南方政權得以偏安

桓玄篡位

編輯

晉元興二年(403年),桓玄逼迫晉安帝司馬德宗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楚,史稱桓楚

劉裕復國

編輯

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起兵伐桓玄,桓玄兵敗,於四月被斬首

劉裕北伐

編輯
滅南燕
編輯

晉義熙五年(409年)三月,劉裕上表請求伐南燕

四月十一,晉軍自建康出發,從淮河進入泗水

五月,晉軍到達下邳

南燕太上帝慕容超十分輕敵,打算放晉軍入大峴山再迎敵

劉裕經過大峴山,南燕軍隊沒有出擊

六月十二,晉軍打敗南燕臨朐守軍,臨朐城淪陷

六月十九,晉軍攻下了南燕首都廣固城的外城

義熙六年(410年)二月初五,晉軍攻破廣固城,南燕滅亡

十六國(304年 - 439年)

編輯

十六國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諸國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成漢、胡夏為十六」),共有: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國。實際上,北方諸國還包括冉魏、翟魏、西燕等等國家。十六國只是北方諸國的概稱,並不是只存在十六個國家。

成漢(303年 - 349年)

編輯

前趙(304年 - 329年)

編輯

後趙(319年 - 351年)

編輯

前涼(320年 - 379年)

編輯

前燕(337年 - 370年)

編輯

前秦(350年 - 394年)

編輯

冉魏(350年 - 352年)

編輯

西燕(384年 - 394年)

編輯

後燕(384年 - 407年)

編輯

後秦(384年 - 417年)

編輯

西秦(385年 - 400年,409年 - 431年)

編輯

後涼(386年 - 403年)

編輯

翟魏(388年 - 392年)

編輯

南涼(397年 - 414年)

編輯

西涼(400年 - 421年)

編輯

北涼 (397年 - 439年)

編輯

南燕(398年 - 401年)

編輯

北燕(407年 - 436年)

編輯

胡夏(407年 - 431年)

編輯

南朝(420年 - 589年)

編輯

劉宋(420年 - 479年)

編輯

蕭齊(479年 - 501年)

編輯

南梁(502年 - 557年)與後梁(555年 - 587年)

編輯

陳(557年 - 589年)

編輯

北朝(386年 - 581年)

編輯

北魏(386年 - 534年)

編輯

東魏(534年 - 550年)

編輯

西魏(535年 - 557年)

編輯

北齊(550年 - 577年)

編輯

北周(557年 - 581年)

編輯

北方的民族交融

編輯

北方少數民族內遷

編輯

自東漢末年以來,游牧在北方的少數民族開始內遷,到西晉達到最大規模。如,原游牧在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遷到山西一帶;原游牧在西北地區的氐族和羌族,遷到陝西關中一帶;發源於東北地區的鮮卑族則分佈範圍較廣,一部分遷入遼寧一帶,另一部分遷入陝西、甘肅和河套地區。北方遷入中原的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人數最多,統稱五胡。此外,還有丁零、盧水胡等內遷的北方少數民族。遷入內地的游牧民族人數眾多,在山西、陝西等地甚至佔到了人口的一半左右。

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快了民族交融;但內遷各族的反叛也造成了西晉滅亡和此後五胡十六國的混戰局面,對北方的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從而也間接導致了人口南遷。

北方少數民族的漢化

編輯

人口南遷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維基百科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