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性病學/表皮的基本病理變化

表皮各層組織因各種不同的病變過程而出現各種不同的病理變化。這些變化可單獨發生於表皮各層,也可受真皮病變的影響而繼發於表皮。

角化過度(hyperkeratosis)

編輯

指角質層比同一部位正常角質層異常增厚的現象。這種變化如果是角質形成過多所造成,其顆粒層、棘層也相應增厚,稱為「絕對性」角化過度,常見於扁平苔蘚、尋常疣、慢性皮炎等;如系角質貯留堆積所致,則其顆粒層、棘層並不增厚,稱為「相對性」角化過度,見於尋常型魚鱗病等。

角質栓(horn plug)

編輯

指在擴大的毛囊和汗管開口處角質顯著增多,形成栓塞。見於盤狀紅斑狼瘡、硬化萎縮性苔蘚、毛囊角化病及汗孔角化症等。

角化不全(parakeratosis)

編輯

指角質層細胞殘留固縮細胞核的現象。由角化過程不完全所引起,其下方的顆粒層往往減少或消失。這種變化通常與表皮棘層水腫及真皮上部的炎症有關,常見於銀屑病、脂溢性皮炎及亞急性濕疹等。

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編輯

指個別或小群角質形成細胞在未達角質層而已顯示過早或異常角化,表現為胞核濃縮深染,胞質呈紅色,棘突消失,與鄰近細胞失去聯繫。分良性及惡性兩種類型,前者多見於毛囊角化病、疣狀角化不良瘤及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瘡等;後者見於某些皮膚腫瘤,如皮膚原位癌、日光性角化病及鱗狀細胞癌等。

顆粒層增厚(hypergranulosis)

編輯

特點為顆粒層厚度增加,胞質內透明角質顆粒粗大色深,常伴有角化過度。見於扁平苔蘚、尋常疣及神經性皮炎等。

顆粒層減少(hypogranulosis)

編輯

指顆粒層細胞減少,常伴有角化不全。見於尋常型魚鱗病及銀屑病。

棘層肥厚(acanthosis)

編輯

指表皮棘細胞層增厚,通常是由於棘細胞層數目增多和(或)細胞肥大所致,常伴有表皮嵴延長或增寬。見於銀屑病、神經性皮炎及慢性濕疹等。

棘層松解(acantholysis)

編輯

由於棘細胞層的橋粒或細胞間黏合物變性或消失,使相鄰細胞互相分離,形成表皮內裂隙、水疱或大疱。松解分離後的棘層細胞棘突消失,胞體增大,胞核腫脹,核染色較深,核周呈淡色暈狀,稱為棘層松解細胞。見於天疱瘡、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瘡及毛囊角化病等。

疣狀增生(verrucous hyperplasia)

編輯

  指表皮角化過度、顆粒層及棘層增厚、真皮乳頭呈乳頭瘤樣增生四種病變同時存在時,表皮呈山峰狀突起,似疣狀表現。多見於疣狀痣、尋常疣及疣狀皮膚結核等。

假性上皮瘤樣增生或假癌性增生(pseudoepitheliomatous hyperplasia or pseudocarcinomatous hyperplasia)

編輯

這是一種高度棘層肥厚與表皮不規則增生的現象。增生的表皮可深達真皮內汗腺的水平,鏡下頗似鱗狀細胞癌,但細胞分化良好,無異型性。主要見於慢性肉芽腫性疾病,如着色真菌病、尋常狼瘡及慢性潰瘍的邊緣等。

乳頭瘤樣增生(papillomatous hyperplasia)

編輯

主要指真皮乳頭不規則向上增生,同時伴表皮角化過度及不規則增生肥厚,使表皮面呈不規則的波浪起伏。見於老年疣、黑棘皮病及疣狀痣等。

表皮萎縮(epidermal atrophy)

編輯

係指表皮變薄,主要是棘細胞層萎縮所致,表現為表皮嵴短小或消失,表皮呈扁平帶狀,可伴真皮萎縮。見於正常老年皮膚,也可見於萎縮性扁平苔蘚、紅斑狼瘡及硬化萎縮性苔蘚等。

表皮水腫(edema of epidermis)

編輯

根據水腫發生的部位及嚴重程度分為:

細胞內水腫(intracellular edema)

編輯

主要指表皮棘層細胞內發生嚴重水腫,表現為棘細胞體積增大、胞質變淡或出現空泡,核固縮並偏向一側,多見於濕疹、皮炎類疾病。

細胞間水腫(intercellular edema)

編輯

由於表皮細胞間液體增多,使細胞間隙增寬,細胞間橋被拉長或斷裂,類似海綿,故又名海綿形成(spongiosis)。常見於炎症性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

氣球狀變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

編輯

由於表皮細胞內高度水腫,胞體膨大變圓,似氣球狀,同時變性細胞失去細胞間橋,導致細胞松解而形成表皮內水疱。多見於水痘、單純疱疹及帶狀疱疹等。

網狀變性(reticular degeneration)

編輯

指嚴重的細胞內水腫,致使細胞膨脹及破裂,鄰近殘留的胞膜相互連結成網狀,最後形成多房性水疱。常見於病毒性水疱性疾病、急性皮炎及汗疱疹等。

表皮微膿腫(microabscess of epidermis)

編輯

指表皮或表皮附屬器內白細胞聚集而形成的小團塊。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Pautrier微膿腫

編輯

主要發生於棘層,也可見於表皮下部,表皮真皮交界處及外毛根鞘,由單核細胞或蕈樣肉芽腫細胞組成,周圍有透亮區。見於蕈樣肉芽腫。

Munro微膿腫

編輯

發生於角質層的角化不全處或角層下,由破碎的中性粒細胞聚集而成。常見於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等。

kogoj海綿狀膿疱

編輯

指在顆粒層和棘層上部變性角質形成細胞引起的海綿形成基礎上,由中性粒細胞聚集而成的多房性膿疱。多見於膿疱型銀屑病、疱疹樣膿疱病及連續性肢端皮炎等。

嗜酸性微膿腫

編輯

指位於表皮各層或乳頭頂端,由嗜酸性粒細胞聚集而成的微膿腫。多見於增殖型天疱瘡及新生兒中毒性紅斑。

基底細胞液化變性(liquefaction degeneration of basal cells)

編輯

指基底細胞空泡化或崩解的一種變性。表現為基底細胞排列紊亂,甚至基層消失,真皮與表皮界限模糊不清。常見於扁平苔蘚、紅斑狼瘡及黑變病等。

表皮的色素變化

編輯

色素增多(hyperpigmentation)

編輯

指表皮基底層及真皮上部黑素顆粒增多。多見於固定型藥疹、黑變病、黃褐斑及炎症後色素沉着等。

色素減少(hypopigmentation)

編輯

指表皮基底層內黑素減少或消失。見於白癜風、白化病及炎症後的色素脫失等。

色素失禁(incontinence of pigmen)

編輯

基底細胞及黑素細胞受損後,黑素從這些細胞中脫落到真皮上部,被吞噬細胞吞噬或游離在組織間隙中。這種色素脫落的現象稱為色素失禁。多見於扁平苔蘚、血管性萎縮性皮膚異色症、紅斑狼瘡及色素失禁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