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性病學/細菌性皮膚病
< 皮肤性病学
細菌性皮膚病是常見病,其致病菌有化膿球菌、結核桿菌、麻風桿菌等。化膿球菌主要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葡萄球菌易引起膿疱瘡、毛囊炎、癤、癰等皮膚病;鏈球菌易引起丹毒、蜂窩織炎,誘發腎炎及關節炎等;麻風桿菌引起麻風;結核桿菌引起皮膚結核。正常皮膚表面有許多細菌,其數目和分布隨氣候、年齡、衛生狀況、不同部位等而有差異,大多數為腐物寄生菌,僅少數毒力強的細菌才能致病。然而正常皮膚對多種細菌有較強的抵抗力,如較乾燥的皮膚表面、皮脂的分解產物——不飽和脂肪酸、皮膚表面的酸性反應、細菌之間的相互制約等,均不利於細菌的生長;正常的角質層可防止細菌的侵入,故一般不引起發病,但當皮膚上毒力強的細菌大量繁殖時,由於瘙癢而反覆搔抓使表層上皮受到破壞,或代謝失調、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使機體抵抗力下降,皮膚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時,可引起細菌感染性疾病。所以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保護皮膚的完整性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對控制細菌性皮膚病的發生和發展有着重要意義。細菌性皮膚病主要通過接觸方式傳染,感染後的症狀與細菌的數量、毒力、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