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

病因 編輯

發生機制 編輯

急性肺損傷(肺泡-毛細血管膜損傷)的機制 編輯

急性肺損傷致呼吸衰竭的機制 編輯

彌散障礙 編輯

由於肺泡-毛細血管膜受損,微血管內皮與肺泡上皮的通透性增高,引起肺間質和肺泡水腫(非心源性肺水腫)及肺透明膜形成,導致氣體彌散障礙。

通氣血流比值失調 編輯

無效腔樣通氣 編輯

肺微血管的栓塞或DIC、肺微血管的收縮使部分肺泡有通氣而無血流灌注或少灌注。

功能性分流 編輯

炎性分泌物和水腫液堵塞小氣道,以及炎症介質(如白三烯)使支氣管痙攣,致通氣阻力增加。肺泡Ⅱ型上皮的損傷、水腫液的稀釋以及肺泡過度通氣消耗過多,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減少,造成肺萎陷、肺不張,從而導致肺泡通氣量減少。由於部分肺泡通氣不足,流經這些肺泡的靜脈血未能充分氧合,功能性分流增加。

肺內解剖分流 編輯

肺小血管的收縮與栓塞,使肺循環阻力增大,在某些活性物質的作用下,肺內動靜脈吻合支大量開放,從而使解剖分流明顯增加。
ARDS時,由於肺不張與肺內解剖分流的明顯增加,造成了頑固性的低氧血症,即使吸入純氧也難以奏效。

通氣障礙 編輯

主要為限制性通氣障礙,由於肺順應性降低所致。機制為:

  • 肺間質與肺泡水腫,使肺泡壁增厚,肺的擴張受限;
  •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減少,使表面張力增加,肺泡萎陷;
  • ARDS後期的肺泡上皮增生和纖維化。

ARDS時的血氣變化:早期因過度通氣,主要表現為PaO2的降低與PaCO2的下降,出現呼吸性鹼中毒;重度ARDS的晚期,因廣泛的肺部病變,肺總通氣量降低,可出現PaO2的降低和PaCO2的升高。

呼吸窘迫的機制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