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調是一種由音高構成的超音段成分。[1]現代漢語等語言通過聲調來區別意義,是有聲調的語言。
調值
編輯調值是音節的實際讀音,指音節音高變化的固定形式。調值的特點是:
- 由相對音高決定。
- 讀音連續而且漸變,沒有停頓和跳躍。
國際音標提供了兩種描寫調值的方式,其中一種是趙元任的五度標記法。五度標記法有幾種不同的表達方法,詳述如下:
漢語言學界常用的一種方法是「數字法」。我們將說話的音高分為五度,從低到高分別用1、2、3、4、5表示。描述語音時,我們用數字記錄下開始、結束和轉折(如有)時的音高,數字的變化反映了音調的走向。譬如,調值15表示聲音從最低音(1)升到最高音(5);調值451表示從較高(4)升到最高(5),再下降到最低音(1)。請注意,漢學界1至5表示低至高,其他語言的學界可能並不按此表記。
國際音標則使用「曲線法」,與「數字法」大致相同。先在右側畫一條豎線作標尺,將標尺分為四段,各端點從低到高分別表示音值的最低、次低、中、次高、最高。豎線左邊對照着標尺從左到右繪製線條(同樣地,也只需要記錄開始、結束和轉折,各節點之間用線段連接即可),線條的高低走向反映了音調的走向。譬如,數字法的調值15即可用˩˥表示。常用的五個聲調符號(1-5)位於Unicode的U+02E5至U+02E9,折線則通過聲調符號的組合來顯示;您使用的字體可能不支持曲線法的符號,導致這類符號(如前面的˩˥)不能正確顯示甚至完全不能顯示。[註 1]
為了易於閱讀,本書將使用數字法標註調值。譬如從中間音高(3)升到最高(5)的[ma]音,標記為[ma35]。
調類
編輯我們現在可以把不同的調值排列起來,組成不同的音調了!譬如11、12、13、14……這樣能排列出來的音調有很多。但是,一種語言的音調種類是有限的,並不會分出那麼多。把一種方言[註 2]的所有音節按不同的音調來分類,就形成了「調類」。調類是聲調的種類。[註 3]漢語有四種調類:
- 陰平聲調值為55,簡稱陰平,也稱「第一聲」。音調最高,而且沒有升降變化,因此是「高平調」。
- 陽平聲調值為35,簡稱陽平,也稱「第二聲」。音調從中間向高處升,因此是「中升調」。[註 4]
- 上聲調值為214,也稱「第三聲」。音調先降後升,因此是「降升調」。「上」字在「上聲」一詞中一般讀shǎng ㄕㄤˇ(上聲)而非shàng ㄕㄤˋ(去聲)。
- 去聲調值為51,也稱「第四聲」。音調從最高降到最低,因此是「全降調」。
上面說的「高平」「中升」等描述的是調類的調型,調型粗略地描述了聲調的高低、升降的變化模式,而沒有指出準確的音值。常見的調型有平、升、降、升降、降升(後兩種也叫曲折調)。由於普通話的各調型有明顯差異(平、升、降升、降),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都使用調型的輪廓來給音節標註聲調。
名稱 | 陰平聲 | 陽平聲 | 上聲 | 去聲 |
---|---|---|---|---|
符號 | ˉ | ˊ | ˇ | ˋ |
普通話的調類系統來自古代漢語。[2]古代漢語曾經有過平、上、去、入四個調類,這個調類系統後來經過不同的變化,形成現今漢語方言的聲調。因此,現代的漢語方言的命名也都去追溯古代漢語的聲調名稱。我們又知道,聲調是很不穩定的超音段成分,極容易發生變化。因此,調類的名稱只與這種聲調的歷史有關,和調值、調型完全沒有可見的聯繫。我們知道北京方言的陰平調值是55,但不能說對於任何方言,陰平就是55,55就是陰平。譬如,濟南方言陰平的調值是213,煙臺方言中調值為55的調類是去聲。官話區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其它方言區的語言了。
最後以陰平舉例梳理本節已學的名詞:
- 陰平是調類的名稱。調類是聲調的種類。
- 陰平的調值是55。調值是音高的變化形式。
- 陰平的調型是(高)平調。調型能粗略描述調值。
輕聲
編輯漢語還有一個「聲調」叫輕聲,其實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聲調,而是前述四種聲調在一定條件下的變體。
關於輕聲的具體內容請參閱本章「語調」一節。
變調
編輯在口語中,一些音節受到其它音節的影響,可能會發生變化,這叫語流音變。漢語中最明顯的語流音變即發生在聲調中,這種調值的變化叫作變調。[3]
通常,一個音節單獨發音時的調值叫本調,變化後的調值叫作變調。[4]
漢語中明顯的音變包括上聲的變調和特殊字的變調。
上聲的變調
編輯上聲的變調變化較大,調型會改變;而且實際應用中,變調更常出現,本調反而不常見。甚至可以說,上聲可以認為是一個低平調[5],調值大約為21或是11[6],也可以讀成213或者212[7]。
傳統上認為,上聲的本調是214。上聲的音調在語流末尾不變;但當上聲音節後還連着其它音節時,這個上聲的調值會發生變化。
- 一、總體規則
- 當下一個音節是上聲時,上聲改讀35,與陽平相同。如「洗臉」「彩筆」「老虎」「領導」。
- 當下一個音節不是上聲(是陰平、陽平或去聲,下稱「非上聲」)時,上聲改讀21,這個調也叫半上聲,因為是完整上聲的前半段。例如:
- 在陰平前:火車、小心、水杯。
- 在陽平前:旅行、語言、海洋。
- 在去聲前:鼓勵、鞏固、禮物。
- 二、上聲+輕聲
上聲+輕聲比較特殊。
- 如果輕聲來自「非上聲」,都能按照「總體規則」處理,即變為「21+輕聲」。
- 但是當這個輕聲字源自一個上聲字時,有兩種變調方式:
- 35+輕聲,如:等等、哪裡、想起、講講。
- 21+輕聲:如:奶奶、姐姐、嫂子、耳朵。
- 三、多個上聲相連
- 如果三個上聲相連,前兩個上聲應根據詞語的結構來變調。
- 雙音節+單音節的結構(也叫「雙單格」),前兩個音節連接緊密,語義停頓在第二個音節後。此時前兩個上聲都變調為35,即「35+35+214」。如:展覽館、水彩筆、洗臉水。
- 單音節+雙音節的結構(也叫「單雙格」),後兩個音節連接緊密,語義停頓在第一個音節後。此時第一個上聲變為半上(21),第二個上聲變為35,即「21+35+214」。如:小展覽、紙老虎、小兩口。
- 如果多個上聲相連,也要類似地分析結構,根據語義和停頓來變調。
但是,這種情況也受個人習慣的影響。《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認為,開頭音節不是邏輯重音時,開頭和當中的上聲也可變為35。[8]
此外,不容易確定格式的(比如音譯的)詞語,也不能強行規定一個讀音,譬如「索馬里」「卡塔爾」等。[8]
「一」的變調
編輯一[yī ㄧˉ]是陰平字,它的變調遵循以下規律:
- 在陰平、陽平、上聲前,調值變為51。如:一般、一瓶、一晚。
- 在去聲前,調值變為35。如:一樣、一定。
需要注意的是「一」字變調的特殊情況:
- 作為序數詞時不變調。如:第一、一中、五一。這樣,是否變調就有了辨義作用。譬如不變調的「一樓」表示「第一層樓」,而變調的「一樓」表示「一整層樓」。
- 注意,副詞「一連」的「一」不是序數詞,要變調。如,「一連下了三天雨」。
- 「一」在數詞中的變調規則為:
- 「一」(1)參照上述變調規則;
- 「一」作個位數時,不論是序數詞還是基數詞,都不變調。如「十一」;
- 「一」作十位數,可以不變調,仍讀55。[9]
「不」的變調
編輯不[bù ㄅㄨˋ]是去聲字,調值51。但在去聲前,調值變為35。如:不要、不夠。[10]
「七」、「八」的變調
編輯以往要求「七」、「八」二字在去聲前調值改為35,但目前這種變調已經罕見。《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也已刪去這種要求。
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黃廖本p.64
- ↑ 黃廖本p.66
- ↑ 黃廖本p.83
- ↑ 北大本p.112
- ↑ 王力《現代漢語語音分析中的幾個問題》,《中國語文》第4期,1979。編者獲取該文獻自:王力《龍蟲並雕齋文集補編》p.322,2015。原文為:「北京話的上聲,基本上是一個低平調……」(後略)
- ↑ 石鋒,冉啟斌.普通話上聲的本質是低平調——對《漢語平調的聲調感知研究》的再分析[J].中國語文,2011(6):550-555576 引「趙元任1932;1933」
- ↑ 《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2021年版)p.26
- ↑ 8.0 8.1 《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2021版)p.31
- ↑ 《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2021版)p.31-32
- ↑ 《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2021版)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