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民族學及其理論

民族學的概念和研究對象

編輯

民族學,又稱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是一門社會科學。民族學的英文是「ethnology」,這一詞源於希臘文,由ethnos(民族、群體)和logia(科學)組合而成。從中不難看出,民族學是以民族、群體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人類學類似,都是研究人群或群體的學科。人群是民族學的研究單位。這裡的「人群」含義廣泛,可以是民族,也可以是按地域、年齡、性別、職業、階級、宗教信仰等社會和文化因素劃分的人群。與這些學科不同的是,民族學的研究偏重於不同人群當代的社會和文化。

民族學各學派的理論

編輯

理論是從實踐中概括出的系統結論,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民族學的研究的重要目標就是創建理論。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些學派的理論。

古典進化論學派

編輯

19世紀中期,西方的社會科學研究者受達爾文為代表的生物進化理論指導,提出了人類社會也像生物進化一樣,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逐漸發展的進化論思想。這一學派認為不同民族、社會和文化的進化,都經歷了大致相同的過程,因為人類的心理具有一致性。古典進化論學派的代表有英國的泰勒,美國的摩爾根等。

傳播學派

編輯

傳播學派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這一理論認為,人類的創造能力十分有限,文化先產生於一些中心地區,然後再傳播開來。他們認為,不同民族的人們並沒有自己創造自己的文化,而只是學習和借用了其他民族現成的文化特質。傳播學派分為德奧學派、英國學派和美國學派。德奧學派的代表有德國民族學家格雷布納和奧地利神父施密特,英國學派的代表有史密斯、佩里、里弗斯,美國學派的代表有威斯勒、克羅伯等。

美國歷史學派

編輯

美國歷史學派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生於美國。這一學派反對進化論,反對摩爾根「思辨的方法」。認為每個文明都自成一體,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內在邏輯。這一學派基本接受了傳播學派的觀點,因此與傳播學派並稱「文化歷史學派」。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博爾厄等。

社會學年刊學派

編輯

這一學派產生於法國,與傳播學派大致同時出現。因以《社會學年刊》為主要陣地而得名。這一學派的哲學基礎是孔德的實證主義。他們反對進化論的心理學說,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為社會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有自己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代表是法國的涂爾幹。

功能學派

編輯

功能學派於20世紀20年代興起於英國。功能學派強調文化的功能,認為文化現象都有滿足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作用,都有一定的功能,每個現象都與其他現象相互聯繫、相互作用,都是整體不可分的一部分。功能學派認為對當代的研究是最重要的,追溯歷史和起源沒有實際意義。代表人物有英國的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

新進化論學派

編輯

新進化論學派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這一學派堅持了進化論的思想,但與19世紀的古典進化論學派有一定的不同。代表有美國的懷特,他認為人類進化是普遍的,文化由技術決定,文化的發展動力是「能量」。

文化相對論學派

編輯

文化相對論學派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創性和自身的價值,反對西方中心主義,主張尊重每一種文化。這一學派認為不同文化的表現形式不同,但是本質都是相同的,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代表有美國的赫斯科維茨。

心理學派

編輯

心理學派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影響下,一些人類學家開始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人類學,從心理層面解釋文化差異和人格差異。代表有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

結構主義人類學派

編輯

結構主義人類學派興起於20世紀40年代。這一學派運用結構分析法研究社會現象,將文化的基本結構理解為符號的交流體系。代表有法國的萊維-斯特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