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技術/攝影構圖
攝影構圖的概念
編輯攝影構圖就是指運用攝影的手段,在畫面中經營位置,進行結構和布局,把各種造型元素、畫面元素,有效地組織成一個整體,以最佳的形式表現主題思想和審美情感。
構圖的一般規律
編輯構圖是形式因素的綜合運用,因此,它也是形式美體現的焦點。形式美是指從構成美的內容的物質材料的運用,從自然對象、社會事物,從人的觀賞習慣中總結、推演出來的形式法則。它是客觀存在,不可不予分析,同時,它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又不可過於墨守成規。
形式美的規律是客觀世界的現實存在與人的美感滿足相統一的結果。藝術形象的塑造、視覺因素的組合,越是與人對周圍環境視覺習慣概念、經驗感受相一致,越是符合人的審美意識,越能激起人們的直覺審美認同,就越能產生審美快感。在長期的實踐當中,人們大體上總結出了以下這些規律:對稱、平衡、黃金分割、對比、多樣統一、變化和諧及節奏等。
對稱
編輯在現實生活當中,對稱的事物很多,如人體。其他動物的身體結構往往也是對稱的。自然界中植物的枝、葉等也是對稱的。人往往又將自身對稱外化,所以,對稱在人化自然中最為明顯,如人們居住的房屋、宮殿、寺廟,人們發明的汽車、飛機、輪船等多是對稱體。
對稱從形式上看,大致有幾種:一是左右對稱,即被拍攝事物是左右對稱體,事物的中軸線與畫面的中軸線相重合,軸線左右兩邊完全對等;二是兩側對稱,即以畫面的中軸線為基準,軸線兩邊的事物外部形狀完全一樣,左右對稱;三是寬泛的對稱,即以畫面的中軸線為基準,軸線兩邊的事物外部形狀不完全一樣,左右兩邊的事物不是完全對等的,而是具有某種相似性,或者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明確的相對性,我們仍然可以將其看成較寬鬆的對稱;四是上下對稱,以畫面的橫向中軸線為基準,或者以畫面的中軸線為基準,畫面上下部分完全對等;五是輻射對稱,即以一點為中心,對應點可以在任何角度上構成對稱關係。
對稱結構的特點是整齊一律、均勻劃一、排列相等。因此可以使觀看者身體兩部分的神經作用處於平衡狀態,滿足眼運動及注意活動對平衡的需要。對稱可以產生一種極為穩定、牢固的心理反應,構成平穩、安寧、和諧、莊重感。
對稱也有不足之處,絕對的對等往往對人視覺刺激不強烈,往往會產生呆板、單調、缺少變化之感。對稱在古代建築、雕刻及繪畫中應用最廣、最普遍,在近代只在少數建築和裝飾藝術中才採用,而在其他造型藝術中,打破對稱幾乎成為一種傾向。
均衡
編輯均衡是由對稱變形演變過來的。對稱的同形、同質、同量、同價可以造成絕對均衡感,但均衡感並非全然由對稱分布產生。對稱是一種物理性的等量排列;均衡則是一種心理性的體驗。在攝影構圖當中,均衡的畫面不一定是兩邊的景物形狀、數量、大小、排列的一一對應,不一定是絕對的對等,而是被攝景物以形狀、數量、大小等不同方式排列,給人以視覺上的穩定,是一種異形、異量的呼應均衡,是一種藝術均衡。當然,均衡也包括對稱式的均衡。在均衡感的構成中,有兩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重量和體積。在同類物中,重量取決於體積大小,體積大的比體積小的重。而在非同類物中,體積不是決定重量的主要因素。在欣賞中,決定均衡感的因素除重量和體積外,還有人的感知經驗和心理體驗。人們把重量感分成以下幾種:
- 人比物重;
- 動物比植物重;
- 運動的物體比靜止的物體重;
- 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重(背景為淺色時),淺色物體比深色物體重(背景為深色時);
- 體積大的物體比體積小的物體重;
- 顏色鮮艷的物體比顏色灰暗的物體重;
- 距離近的物體比距離遠的物體重;
- 離支點或畫面中心遠的物體比距離近的物體重;
- 物體位於畫面上部比位於下部顯得重;
- 物體位於畫面右部比位於左部顯得重。
造型藝術中的均衡,給人以安靜和平穩感,但又沒有絕對對稱的那種呆板無生氣,所以成為人們進行藝術創作時的常用形式,均衡也成為藝術創作的基本要求之一。
影視攝影構圖中獲得畫面均衡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被攝對象位置安排:影視主體幅面位置安排自由度是最大的,主要視表現什麼和如何表現而定。它既可能被安排在畫面的幾何中心,也可能被安排在畫面的黃金分割線位置,也可能被安排在畫面的邊角位置,在不同的位置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主體位置確定之後,根據主體位置再相應處理陪體、前景、背景等其他被攝對象的位置,最終求得畫面的均衡。
- 視線方向、線條走向、運動方向:影視中的人物不可能全然不動,視線方向更不可能不發生變化,視線的左右上下向度變化,也是影響畫面均衡感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視線投向空白較大的方向,畫面一般顯得均衡;視線投向畫面空白較小的方向,畫面一般顯得失重,失去均衡感。所以,在影視攝影構圖中,視線方向對畫面均衡與否影響很大,有時會有「一瞥重千斤」的效果。同樣道理,線條走向、運動指向也會對人的視覺心理造成影響。一般來說,其指向方會給人以較重的量感。在攝影構圖中,必須考慮這些因素對畫面均衡感的影響。
- 光影配置:攝影是「光和影的藝術」,沒有光就沒有影,沒有影也就沒有較強的光感。在攝影構圖中,儘管陰影不是實際存在的實體,但是它卻有實際存在的形象。在對視覺的影響上,陰影的作用並不比實體的作用小。在畫面中,它同樣佔有一定的空間,具有一定的面積,具有一定的量感,它的位置、大小處理對畫面均衡有很大影響。
- 前景運用:前景作用很多,在靜態構圖中,調整畫面平衡,只要配置得當,它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主體被安排在幅面的一邊或一角,可運用適當的前景來達到均衡。
- 色彩、影調運用:利用色彩搭配、影調調整可以起到均衡畫面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可以給人帶來不同的輕重、大小感覺,明暗不同的事物也會給人帶來輕重不同的感覺。將事物的色彩、明暗與事物的位置、大小進行合理的搭配,可以形成畫面的均衡感。
黃金分割
編輯黃金分割是一個數學比例關係。它是古希臘數學家在進行線段分割時,發現的一條具有美的價值的規律。它是將一段直線分成長短兩段,使小段與大段之比等於大段與全段之比,比值約為1:1.618。這種比例自古希臘至19世紀一直被認為是最佳比例。它被歐洲中世紀的建築師和畫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廣泛應用於其創作中,被認為是最合適的分割比例,在造型上具有審美價值。
黃金分割運用於攝影畫面構圖,首先表現在畫幅比例中,如135膠片的邊比就是2:3的比例,電影、電視的畫幅比例也是接近黃金分割的比例。黃金分割更主要地體現在畫面內部結構的處理上,如畫面的分割、主體形象所處的位置、地平線、水平線、天際線所處的位置等。
黃金分割是人們習慣的形式法則,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常以此進行構圖,但是客觀事物是有豐富變化的,創作意圖也是各不相同的,黃金分割不應成為拘泥大家創作的規律,大家應努力以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攝影創作。
對比
編輯對比又稱對照,是把對象各種形式要素間不同的質和量進行對照,可使其各自的特質更加明顯、突出,對人的感官有較大的刺激強度,易於使感官興奮,造成醒目的效果。所以,對比就是有效地運用異質、異形、異量等差異的對列。
對比是造型藝術中最富有活力、最有效的法則,對比法則運用於藝術中,至少可以有如下幾種作用:使原已存在但不鮮明的外形和內涵,在對比中更加突出、強烈對比帶來變化;對比可產生第三種含義。對比有同時對比和相繼對比兩種。
具體到攝影畫面,對比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在攝影創作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對比關係:明暗的對比、虛實的對比、疏密的對比、大小的對比、點線面的對比、形狀的對比、色彩的對比、動靜的對比等等。在攝影創作中,結合創作主題可以有非常好的體現。
多樣統一與變化和諧
編輯多樣統一又稱「雜多統一」、「對立統一」,它是「寓變化於整齊」,是形式美中對稱、平衡、比例、變化、參差、虛實、節奏、韻律等規律的集中概括。它在組織、結構、安排對象時,要求多樣、有差異,但又不是絕對對立,而是渾然融為一體。造型藝術總是運用各種不同的手段進行表現,總是表現事物各種不同的存在形式,總是在空間位置、空間關係上對事物進行組織。如果這些複雜紛紜的視覺因素只有多樣變化,沒有和諧統一,就會顯得紛繁雜亂;如果只有和諧統一,沒有多樣變化,就顯得呆板單調。只有各自獨立的差異因素在藝術組合建構中,不僅有外在關係的差異,而且有一定內在聯繫,構成統一整體,才能具有「賞心悅目」、「意悅情抒」的審美效果。
「多樣統一」是在多樣和差異中求得的,它表現在形狀的方圓、長短、曲直,方向的正側、上下、前後,質地的剛柔、粗細、平皺,量的輕重、大小、多少,勢的動靜、聚散、正斜,色的深淺、濃淡、明晦、冷暖,光的強弱、明暗,韻的強弱、緩急,境的疏密、虛實、隱顯、揚抑等多方面。多樣統一就是各個方面的有機組合。
變化和諧又稱和諧,這是借用音樂的概念,是形式美的最高級。異形、異質、異量的事物在組合中相成相濟就是和諧。在變化中,對象各要素由形、質、量的差異、對立、衝突轉化為和諧一致。它不是不同事物整齊排列而形成的外在統一,而是經過「中和」達到內在統一,這就是形式美的最高級—「變化和諧」。「變化和諧」在影視構圖中最宜體現。
中外的古典藝術都追求和諧,嚴格遵循形式美的規律。近代的美學觀念則追求對立、複雜、動盪,具有雙重性,要求對立趨向統一。它不完全遵循形式美的規律,並力圖衝破規律。強化矛盾,突出對立而後達到統一是近代文藝的特點。現代藝術追求獨特的情感表現,推崇強烈刺激,在打破平衡、和諧中求得新異和變形。以非理性主義為指導的現代派藝術追求的是荒誕、怪異和神秘莫測,它既不遵循形式美的規律—變化和諧,也不追求多樣統一,而是對一切進行反抗、互換,希望的是不和諧、不穩定、不對稱、不合比例,希望的是畸形、醜陋。不管美學觀念如何變遷,真正的現實主義藝術必須表現出豐富的情感,把美和崇高合為一體,表現事物的多層性、深刻性,以多樣變化、對立統一的形式美來滿足現代人多層次的審美要求。
評價畫面優劣的標準
編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評價一幅圖片或一個影視節目的畫面拍攝的好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價標準,這種標準往往有較大的差異,但是無論人們的評價標準差異有多大,總會有些評價標準是相同的,這種相同的評價標準往往就是大家取得共識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在討論畫面構成和畫面創作規律之前,我們先來確定一些簡單的、具有共性的評價畫面優劣的標準,以便我們在學習後面的內容時有一個共同的語言基礎。
一幅好的畫面首先要有一個好的主題,並且這個主題還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為影視是一種大眾傳播媒介,它的首要任務是傳播信息,個性化的純藝術實驗在這裡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影視畫面所表現的主題必須是大多數人能夠認同和理解的。影視畫面的認知還具有時限性和線性傳播的特點,影視畫面往往是一閃而過,它不可能給觀眾充足的時間反覆進行研究、品味,這也要求影視畫面必須用大眾的形象傳遞大眾的信息。
攝影畫面應該追求畫面形象自身具有較強的表現力。我們應當把畫面當成一種視覺語言,它和文字語言、口頭語言一樣重要,並且在某些方面它還具有優勢,因為它是跨國界、跨文化的,要學會運用視覺語言表情達意。人們常說「一圖勝千言」,好的畫面形象可以直接影響人的直覺和情感。
攝影畫面通常應簡潔明了,一幅畫面只有一個主要的表現對象,整個畫面的中心只能有一個,應儘量運用各種手段突出它,否則就會引起歧義和誤解。只有簡潔明了,主題才會突出,才能充分顯現。應該堅持這樣的原則:畫面中與主題無關的景物要全部捨棄。攝影畫面的簡化與繪畫畫面的簡化不同,它面對的是紛繁複雜的現實景物,只能採用避開、捨去、隱沒、遮擋等手段,通過景深控制、角度選擇、光線處理、景別調整等方法來實現。繪畫則是藝術家將對事物的觀察內化以後,面對空白的畫布添加畫面形象。所以,有人說「繪畫是加法,攝影是減法」。
攝影畫面必須重視形式美的追求。形式和內容是不可分割的,對於一名優秀的攝影師而言,觀察力和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首先要有很好的觀察力,只有「眼到」,才有可能「心到」、「手到」。很好的觀察力不僅包括能夠觀察到日常生活中不同尋常、富有內涵的情節、細節,能夠透過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還包括能夠觀察到事物之中包含的攝影造型的元素,能夠以「攝影眼」觀察。想象力是指在觀察的基礎上,在實際拍攝之前,可以根據自己的拍攝經驗設想不同的拍攝方法,廣開思路,將技術操作與藝術構思進行各種組合,並能夠設想最終的畫面效果。對於新聞攝影、紀實攝影而言,攝影師在拍攝現場發現細節、捕捉細節的能力重於其畫面造型能力。在許多情況下,為了快速拍攝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細節,對於畫面的光影、色彩、構圖等形式美的追求會被置於較次要的位置,這也是新聞攝影、紀實攝影與藝術攝影的重要區別之一。
邊框與畫幅
編輯邊框對於畫面構成具有重要的意義,邊框是畫面的分界線,它可以排除次要的、沒有價值的內容,使得主要的、有價值的內容顯得更鮮明、更集中、更精練、更典型。從某種意義上說,邊框之外的世界被捨棄,出現了一個新的畫面世界,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新系統。構圖諸元素的組織安排、位置確定都是相對於邊框而言,沒有邊框就沒有構圖。從形式來看,邊框是兩對橫平豎直的直線,它成為畫面構成的參照物,並與畫面諸元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邊框是一個重要的視覺要素,應根據不同的需要確定邊框的形式。確定邊框形式的基本原則是根據景物線性結構的骨架來確定。當然,在特殊情況下,也可打破常規,選擇特殊的邊框。
橫畫幅
編輯橫畫幅是看上去最自然、用得最多的一種畫幅形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為人的生理特點,人的兩眼是水平的,眼睛的橫視場角遠大於縱視場角;其次,因為地平線是水平的,大多數事物都是在水平面上延伸,人們沿水平高度觀察事物要比沿垂直高度觀察事物更自然、更舒服。在橫畫幅中,水平線被強調,使畫面有一種內在的穩定性,事物之間的橫向聯繫、事物的橫向排列、運動體的水平運動可以得到突出體現,如寬闊的地平線、平靜的海面、人物之間的交流等。橫畫幅還有利於表現高低起伏的節奏感,如桂林山水等。如果橫畫幅被加寬,則水平線的造型力將更加被強化。
豎畫幅
編輯豎畫幅也是一種常用的畫幅形式,它有利於表現垂直線特徵明顯的景物,往往顯得高大、挺拔、莊嚴等。在豎畫幅中,欣賞者的視線可以上下巡視,可以把畫面中上下部分的內容聯繫起來。豎畫幅還有利於表現平遠的事物,它往往結合俯拍角度,展現事物在一個平面上的延伸,突出遠近層次。如果豎畫幅被加長,則可以增強其畫面力度。
方畫幅
編輯方畫幅四邊等長,四角相等,屬於中性畫面,它往往顯得均衡、穩定、靜止、嚴肅,有利於表現對象的穩定狀態,有利於表現莊重的主題。方畫幅既照顧了水平線,又照顧了垂直線,嚴謹是方畫幅的主要特徵。另一方面,方畫幅容易讓人產生單調的感覺,有時會顯得呆板和缺乏生氣。
除了以上三種基本的畫幅形式之外,我們還常常見到傾斜畫幅,它可以帶來特殊的視覺效果,可以充分地運用畫面的對角線的長度,同時會給畫面帶來強烈的不穩定感,還可以起到增強畫面動感的作用。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畫幅形式,如圓形畫幅、橢圓形畫幅、扇形畫幅等等。
幅面劃分
編輯我們一般將攝影畫面分成四個部分,即畫面幾何中心、畫面趣味中心、畫面意味中心、畫面的邊角,這四個部分對於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和處理畫面主題具有不同的意義。
畫面幾何中心
編輯在一幅畫面中,畫面的兩條對角線的交點就是畫面的幾何中心點,它位於畫面最居中的位置,比較容易集中觀眾的注意力。 將被攝事物處理在畫面幾何中心的位置,容易形成對稱式構圖,表現安靜、穩定、嚴肅、莊重的主題。
將被攝事物處理在畫面幾何中心的位置,也容易造成另外一種感覺,就是容易使畫面顯得呆板、單調,缺少變化和動感。
在實際拍攝中,要注意結合主題運用畫面幾何中心位置,或有意運用,或有意迴避,或加強其特定效果,或避免其與藝術效果不符。
畫面趣味中心
編輯在一幅畫面中,將橫豎邊線各自分成三等份,將相對的分割點相連接,就會在畫面中出現四條分割線以及四個相交的點。四個相交點的連線形成了一個四邊形,這個四邊形所包含的範圍就是畫面的趣味中心。
畫面的趣味中心是根據人的眼睛的生理特點來劃分的,在人的正常看視過程中,畫面趣味中心的部分是最清晰的部分,往往也是人的注意力集中的部分。
畫面趣味中心包括畫面幾何中心,同時又大於畫面幾何中心。在這個範圍內處理被攝對象,不僅容易集中觀眾的注意力,還比較靈活、多變,可以產生多種畫面效果。趣味中心在生理上是最佳的視野範圍,在藝術上也是最佳的表現幅面。
畫面意味中心
編輯在一幅畫面中,處於畫面趣味中心範圍和邊框之間的幅面空間被稱做畫面意味中心。一般情況下,這個範圍不是觀眾注意力最集中的地方,在這個部分安排被攝的主體對象,往往是為了表現一種特殊的意味,更多是一種心理反應、一種主觀態度。將被攝主體處理在畫面意味中心的位置,要注意通過各種手段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上,這其中包括光線明暗處理、色彩對比處理、虛實處理、線條指向處理等等。
畫面邊角
編輯畫面的邊角位置一般不是表現主要被攝對象的區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畫面邊角是處理陪體、前景、背景景物的位置,主要起着保證畫面和諧、突出主要對象的作用。如果將主要被攝對象處理在畫面邊角的位置,一般是為了表現反常的視覺效果,帶有強烈的主觀審美態度和評價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