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展
多媒體及多媒體技術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形成商品化的產品和一定的市場規模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隨後得到飛速的發展和普及。多媒體計算機是應社會的需要而誕生的,多媒體計算機的發展也隨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而不斷取得進展。
1984年,Apple公司在蘋果機Macintosh上引入了位映射(Bitmap)的概念來進行圖形處理,並使用窗口(Window)和圖標(Icon)作為用戶界面,這標誌着多媒體及多媒體技術的產生和應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增加了語音壓縮和真彩色圖形系統等,使蘋果機成為當時最好的多媒體計算機,如Macromedia公司著名的多媒體創作系統Director最早的版本只支持蘋果機。
1985年,Commodore公司推出了Amiga系統,它可以稱為世界上第一個多媒體計算機系統。
1986年,Philips公司和Sony公司聯合推出了交互式緊湊光盤系統(Compact Disc Interactive,CD-I),能夠將聲音、文字、圖形、圖像等多媒體信息數字化並存儲到光盤上。同時它們還公布了CD-ROM文件格式,得到了同行的承認,並成為ISO國際標準。
1987年3月,在第二次Microsoft CD-ROM會議上,RCA公司首次公布了交互式數字視頻系統DVI(Digital Video Interactive)技術的研究成果。1989年Intel和IBM公司在國際市場上推出了DVI技術第一代產品Action Media 750。
隨着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了搶佔多媒體市場,1990年11月,Microsoft和Philips等十多家廠商召開了多媒體開發者會議,會議成立了多媒體計算機市場協會,並制定了多媒體計算機MPC的市場標準MPC-1。
MPC-1標準規定多媒體計算機包括5個基本的部件:個人計算機(PC)、只讀光盤驅動器(CD-ROM)、聲卡、Windows 3.1操作系統和一組音箱或耳機,並對CPU、存儲器容量和屏幕顯示功能等有最低的規格標準。
1990年,MPC-1標準誕生,硬件廠商發展了多媒體系統的標準操作平台。
1993年5月,MPC聯盟又制定了第二代多媒體計算機標準MPC-2,提高了基本部件的性能指標。
1995年6月,第三代標準MPC-3出台。在進一步提高對基本部件要求的基礎上,增加了全屏幕、全動態(30幀/秒)視頻及增強版CD音質的視頻和音頻硬件標準。
後來又推出了MPC-4標準。MPC-4在普通微機的基礎上增加了以下4類設備:
- 聲/像輸入設備——如普通光驅、音效卡、麥克風、掃描儀、錄音機、錄像機等。
- 聲/像輸出設備——如刻錄光驅、音效卡、錄音機、錄像機、打印機等。
- 功能卡——如電視卡、視頻採集卡、視頻輸出卡、網卡、VCD壓縮卡等。
- 軟件支持——音響信息、視頻信息和通信信息以及實時、多任務處理軟件。
由於多媒體市場潛力巨大,參與競爭的多媒體廠商越來越多,各廠商形成了各自的多媒體技術標準,要求有關的國際標準化委員會制定多媒體技術標準。例如,擴展結構體系標準CD-ROM/XA填補了原有音頻標準的漏洞,增加了靜止圖像數據壓縮編碼標準(JPEG)、運動圖像數據壓縮編碼標準(MPEG)、電視編碼標準、視頻編碼標準(H.261和H.263)等。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多媒體技術由單機系統向網絡系統發展,使多媒體的普及應用成為可能。
從市場驅動背景來看,有兩大方面的原因在推動多媒體與通信技術結合產品的迅速發展:一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絡建設的快速推進,二是企業、家庭及個人對多媒體信息的需求。從技術背景看,通信是傳輸信息的工具,無論是從本地還是從遠程獲取信息,必須使用通信手段,多媒體計算機與通信本來就是一個信息系統中的兩個部分。多媒體計算機的核心任務是獲取、處理、轉發或分發多媒體信息,使多種媒體信息(本地或遠程)之間建立邏輯鏈接,消除空間和時間的障礙,為人類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務,如電子郵件、Web瀏覽、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視頻點播(VOD)、交互式電視、電視會議、網絡購物和電子貿易等。未來的多媒體計算機將集成和控制錄音、錄像、電視、電話等各種設備,構成新型辦公室信息中心和家庭信息中心,高速網絡將提供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信息的通信服務。這樣,多媒體技術可提供全方位、全球性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