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本草學書目

本草學書目

編輯

《本草備要》

編輯

藥學著作。八卷。清·汪昂撰。刊於1694年。首載藥性總義,次將藥物分為草、水、果、谷菜、金石水土、禽獸、鱗介魚蟲及人等八部,共470餘種藥物。對各藥的性味及用途等作了概括性綜述,附圖400餘幅,本書主要取材於《本草綱目》和《神農本草經疏》,在近代本草學著作中流傳較廣。現存初刻本、清刻本、石印本近百種。1949年後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本草便讀》

編輯

藥學著作。四卷。清·張秉成撰。刊於1887年。本書將常用藥物580種,參照《本草綱目》分為山草、隰草……等24類。每藥之性味功治皆編成一、二聯或三、四聯語以為概括,然後附註文進一步闡解。全書內容簡要,便於誦讀。現存1936年山東省政府印刷局鉛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草乘雅半偈》

編輯

藥學著作。十卷。明·盧之頤撰。作者在其父盧復《本草綱目博議》一書的基礎上,增補撰成《本草乘雅》。後書稿散佚,經追憶重寫,僅得其半,故取名「半偈」。本書取《神農本草經》中的藥物222種,後世收載的藥物143種,共365種。每藥在引錄古說之後,均注以核、參及先人云等項目,廣泛討論了藥物的性味、功效、主治、臨床應用及炮製等藥學理論,頗有創見。現存清初刻本及抄本。

《本草崇原》

編輯

藥學著作。三卷。清·張志聰撰。高世栻編訂。刊於1767年。本書以五運六氣學說注釋《神農本草經》。全書收錄《本經》藥247種,其他藥物52種,共299種。仍《本經》舊制,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每藥先錄《本經》(或其他古籍)原文,然後加以注釋,高氏在編輯時亦增加了某些注文。現有《醫林指月》本,及其他兩種清刻本。

《本草崇原集說》

編輯

藥學著作。三卷。清·仲學輅撰。章炳森補正,刊於1909年。本書是在《本草崇原》一書基礎上增補了《本草經讀》、《本草經解》、《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以及《醫學真傳》、《侶山堂類辨》等書的有關內容,故稱「集說」,凡所新增,均標明出處,附加按語。還對《本草崇原》一書的某些文字進行了刪定。現存1910的錢塘仲氏刻本及1927年石印本。

《本草從新》

編輯

藥學著作。十八卷。清·吳儀洛撰。刊於1757年。作者認為汪昂「不臨症而專信前人,雜揉諸說,無所折衷,未免有承誤之失」,故將汪氏《本草備要》重新修訂,保留其合理部分,增改其不足。並補充了一些《本草綱目》所未收載的藥物,故名《本草從新》。全書分類法參照《本草綱目》,共收藥物720種。較為簡明實用。現存幾十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草待詔

編輯

古代醫官名。係指不在宮中專門任職,當宮中需要時應詔進宮處理有關本草事宜者。見《漢書·郊祀志第五下》。

《本草發揮》

編輯

藥學著作。四卷。明·徐彥純撰。首刊於1368年。卷一-三將藥物分為金石、草、木、人、獸、蟲、魚、果、米谷和菜共10類,收藥720種;卷四為藥物總論,內容多錄自金、元諸醫家著述中對藥物的闡析與經驗,頗有參考價值。現存兩種明刻本及《薛氏醫案二十四種》本。

《本草發明》

編輯

藥學著作。六卷。明·皇甫嵩撰。刊於1578年。卷一-二總論藥性及制方之義;卷三-六按草、木、果、菜等部,分論各藥。論述中多參考金元以來各家之說並結合作者心得,因此切於臨床實用。現存明刻本。

《本草分經》

編輯

藥學著作。四卷。清·姚瀾(又名維摩和尚)撰。刊於1840年。本書按藥物歸經理論進行編寫。將藥物分成通經絡的藥物(即按照十二經及奇經循行的藥物)與不循經絡的雜品。並用簡明的注文形式闡述藥性、主治等內容。書中附臟腑內景圖、十四經穴歌及經脈穴圖、總類便覽(依據草類、木類等藥物分類法排列的藥性索引)、同名附考(即藥的別名)。現存多種清刻本,及1921年、1923年、1925年鉛印本等。

《本草綱目》

編輯

藥學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時珍撰。刊於1590年。本書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明代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並廣泛地向藥農、民間醫生、獵人、漁人等勞動人民學習與採訪所積累的大量藥物學知識,共參考各類典籍八百餘種,經過長期的刻苦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藥物學巨著。卷一-二集錄各家本草學序例。卷三-四以證候為綱,分述各種病證所用藥物。卷五以後,將藥物分為天水類、地水類、火類、土類等62類,收載藥物1892種(其中新增374種),收載方劑一萬多首,插圖一千多幅。每種藥物分列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項。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的科學資料,也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具有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李氏論述藥物,在很多方面體現了人定勝天的唯物主義思想。本書不僅是一部中藥學著作,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舉凡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以至於歷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就。所以也可以說,本書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對科研、臨床、教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部巨著受到國內外科學界的重視,據考證,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曾提到過「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可能就包括《本草綱目》在內。此書在科學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已被部分或全部譯成多種外國文字。現存數十種明清刻本及石印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和校勘排印本。

《本草綱目必讀》

編輯

藥學著作。二十四冊,不分卷。清·林起龍撰。刊於1667年。本書取材於《本草綱目》。選出「日用切要,求而可得」的藥物600餘種,去其釋名、集解諸例並重出之內容,只存氣味、主治、發明、附方四項,因此文字較為簡要,切於實用。現存清康熙朱楊武三奇齋補修刻本。

《本草綱目拾遺》

編輯

藥學著作。十卷。清·趙學敏撰。刊於1765年。本書收錄《本草綱目》一書所未載,或已載而未備,或雖備而有誤的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諸谷、諸蔬、器用、禽、獸、鱗、介、蟲等18類共921種(包括附記藥品205種)。其中新增716種為《本草綱目》所未載;161種屬於對《本草綱目》已收藥物的補訂內容。作者廣泛參考了多種文獻資料,結合個人採集種植草藥的實踐知識和臨床經驗,對921種藥物進行系統考證和論述,並對《本草綱目》中的一些錯誤作了訂正。此外還收集了較多的民間驗方、治法和當時傳入的西醫藥資料。現存幾種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及影印本。

《本草綱目萬方類編》

編輯

方劑工具書。又名《萬方類編》。三十二卷。清·曹繩彥輯。刊於1800年。輯者以《本草萬方針線》對《本草綱目》中附方的分類及次序為基礎,逐條將原文抄錄匯編而成。共分107門,11713方。本書將《本草綱目》所附單方、驗方,按照不同疾病加以分類,便於讀者檢索。此後又有名《古今名醫萬方類編》及《萬方類纂》者,均為本書的改名或改編本。現存初刻本、石印本和鉛印本。

《本草匯》

編輯

藥學著作。十八卷。清·郭佩蘭撰。刊於1655年。卷一為十四經經脈圖、臟腑圖及引經藥物、面部望診圖等;卷二雜論三部九候、脈法、經絡、運氣等;卷三介紹用藥式、引經報使及禁忌藥;卷四論述各種病症宜忌藥;卷五-六為雜證、傷寒、婦、外、幼各科病機及用藥法式;卷七-八列百病主治藥;卷九-十八分記草木谷菜等470餘種藥物,編成韻語,便於記誦,並收藏有關驗方。本書主要內容多采自《本草綱目》、《本草經疏》等書,作者本人的發揮不多。現存初刊本等。

《本草匯言》

編輯

藥學著作。二十卷。明·倪朱謨撰。刊於1619年。收載藥物約670餘種。匯集引錄《神農本草經》以降所有本草著作以及當時各家的本草文獻,進行了歸納補正,刪去繁複,存其精要,附以驗方。並於卷首繪製較精細的本草圖,是一部圖文並茂的本草文獻。現存明清多種刻本。

《本草彙纂》

編輯

藥學著作。三卷。清·屠道和撰於1863年。本書根據藥性及功用將500餘種藥物分為平補、溫補、補火、滋水、溫腎、濕澀等31類,又續增二品(類)。附錄以日食菜物及臟腑主治藥品。本書參考多種本草文獻,加以融匯摘要,內容既系統全面,又比較精煉。現存初刻本、光緒年間刻本及鉛印本等。

《本草集要》

編輯

藥學著作。八卷。明·王綸撰。約刊於1500年。本書將明以前醫藥典籍中所載藥物及藥學理論加以集要整理,共分三部。第一部(卷一)總論藥性,多引用《神農本草經》、《內經》之說;第二部(卷二-六)為主體,將藥物分為草、木、菜、果、谷、石、獸、禽、蟲魚和人10類,共545種。每種分記其七情、性味、升降、有毒無毒、分經、主治功用、附方等內容;第三部(卷七-八)藥性分類,分為氣、寒、血、熱、痰、濕、風、燥、瘡、毒、婦人及小兒共12門。每門又分若干類。每類記述各種藥物的具體用途及配伍等。現存四種明刻本。

《本草經集注》

編輯

藥學著作。七卷。梁弘景約撰於五世紀末。本書是《神農本草經》現存最早注本。其內容除《神農本經》365種藥物之外,又增入了《名醫別錄》所載藥物365種,共730種。書中補充了原書「序例」部分,並創用了「諸病通用藥」的體例,便於藥物檢索。在三品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末用七類。書中對藥物的產地、採用、炮製以及具體臨床應用等,均有較多補充和說明。原書早佚,其主要內容仍保存於《證類本草》等書。此外又有在敦煌出土的唐以前,寫本殘卷1種,但僅存其序例部分。1955年群聯出版社曾據此出版影印本。

《本草經解要》

編輯

藥學著作。一名《本草經解》。四卷。原題清·葉桂撰。據曹禾《醫學讀書志》卷下陳念祖條謂本書為「姚球撰」,後為書商易以葉桂之名。1724年(雍正2年)刊行。本書選錄《神農本草經》的藥物117種,其他本草書中的藥物57種,共174種常用藥物。對《本經》等書的原文作了必要的註解。各藥之後有制方一項,介紹了一些常用的臨床處方。現存多種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草經疏》

編輯

藥學著作。又名《神農本草經疏》。三十卷。明·繆希雍撰。刊於1625年。本書系將《神農本草經》藥物和部分《證類本草》中藥物共490種,分別用註疏的形式,加以發揮。並各附有主治參互及簡誤二項,考證藥效及處方、宜忌等。卷一-二為續序例上、下;卷三以下為玉石部上品,其後各卷的編排次序與《證類本草》同;卷三十為補遺藥品27種。本書徵引本草文獻十分廣博,其中包括《名醫別錄》、《唐本草》、《開寶本草》、《嘉佑本草》以及陳藏器《本草拾遺》等書。現存初刻本,周氏醫學叢書本等。

《本草經疏輯要》

編輯

藥學著作。八卷。清·吳世鎧撰。刊於1809年。本書系將繆仲醇《本草經疏》擷其精要,並作了適當的調整和增補而成。現存的清刊本附有朱紫垣《痘疹》一卷,吳氏自撰《集效方》一卷,共十卷。卷一為治療序例,總論病理與用藥宜忌之法甚詳;卷二石金、土、水部。卷三-四草部;卷五木部;卷六人獸部;卷七禽蟲介魚部;卷八果部。現存三種清刻本。

《本草類方》

編輯

方劑著作。十卷。清·年希堯撰於1735年。本書系將《本草綱目》中的附方分類編輯而成。分為諸風、痙風、項強、癲癇、卒厥等113類,每類均分列病症及其所用的方藥。現存多種清刻本。

《本草蒙筌》

編輯

藥學著作。十二卷。明·陳嘉謨撰。刊於1525年。卷首有歷代名醫圖,並總論藥性。卷一-十二分為草、木、谷、菜、果、石、獸、禽、蟲魚及人部等10部,載藥742種。每種藥所論內容有氣味升降、有毒無毒、產地、優劣、採集、所行諸經、七情所具、制度、藏留、治療之宜,應驗諸方及藥圖等,末附按語,以抒己見。對於各種藥物的特徵和用途辨析較詳,論述藥物炮灸,有其獨到之處,現存多種明刻本,1991年出排印本。

《本草品匯精要》

編輯

藥學著作。四十二卷。明太醫院劉文泰等集體編撰於1505年。本書主要是在《證類本草》一書基礎上改編修補而成。共收藥物1815種。1700年清太醫院王道純等又補撰續集10卷。又從《本草綱目》等書中增補990種。每種藥物按名、苗、地、時、收、用、質、色、味、性、氣、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贗等24例予以記述。雖然分類較為細緻,彩色藥圖也較逼真,但其文字部分,多抄錄古書,缺乏編者的實際經驗與新的補充。且着成後又深藏內府,故其影響有限。現存清抄本、1936年、1937、1956年商務印書館鉛印本,1964年、198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

《本草求真》

編輯

藥學著作。十卷。清黃宮繡撰。刊於1769年。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卷一-七,將藥物分為補劑、收澀、散劑、瀉劑、血劑、雜劑和食物七類。每類又據不同藥性分為若干節。下篇為卷八-九,分論臟腑病用藥及六淫病用藥。卷十為藥性總論及藥物自然分類法目錄。全書共收載藥物436種,卷首附有藥圖。作者既反對「泥古以薄今」,也不同意「厚今以廢古」。書中對於每種藥物均以氣味形質結合醫方應用作了較深入的探討,每能將藥物進行相互比較而提出一些個人見解。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草權度》

編輯

綜合性醫書。三卷。明·黃濟之撰。刊於1535年。本書並非本草著作,實際上以介紹臨床各科常見病脈、因、證、治為主,然治病的圓機活法必由藥物巧妙組合來實現,故名《本草權度》。書中還有五臟虛實、脈法、脈體升降圖、經絡圖、十四經穴等內容。編次不同於一般臨床綜合性醫着,辨證頗多心得,治法亦較簡要。現存二種明刻本。

《本草三家合注》

編輯

藥學著作。又名《神農本草經三家注》、《本草三注》。六卷。清·郭汝聰集注。刊於1803年。本書系將張志聰《本草崇原》、葉桂(一作姚球)《本草經輯要》及陳念祖《本草經讀》三書的注釋予以合編。內容雖無新的補充,卻有較大影響。現存十多種清刻本和多種石印本。

《本草詩箋》

編輯

藥學著作。十卷。清·朱鑰撰。刊於1739年。全書將872種藥物分為諸水、諸火、諸土、諸金、諸石、鹵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諸米、諸菜、諸果、水果、諸味、香木、喬木、灌木、寓木、苞木、藏器、諸蟲、龍蛇諸介、諸禽、諸獸、人等部。又將每種藥物的性味、功效和臨床應用編為七言詩,以便習誦。現存幾種清刻本和一種石印本。

《本草實錄》

編輯

藥學著作。一卷。元·王好古撰。撰年不詳。本書重點論述五臟苦欲補瀉藥味、臟腑瀉火藥、藥象法類、用藥心法、制方之法,用藥分兩及炮灸、湯藥煎造、服藥活法,湯液本草等藥性理論。文字簡要,切於臨床實用。

《本草拾遺》

編輯

藥學著作。十卷。唐·陳藏器撰。據《嘉佑本草》所引書傳稱:陳氏「以《神農本經》雖有陶(弘景)蘇(敬)補集之說,然遺逸尚多,故別為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總曰《本草拾遺》」。《本草綱目》評價此書「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誤謬,搜羅幽隱……」原書雖佚,但佚文可見於《證類本草》等書中。

《本草述》

編輯

藥學著作。三十二卷。清·劉若金撰。刊於1700年。作者依《本草綱目》的分類次序,編集691種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等30部。精選每種藥的傳統論述並各家學說,尤其重視用陰陽升降的理論與臟腑經絡的關係解釋藥性,而且注重前人臨床實踐的總結,在歷代本草理論著作中具有一定的影響。文字簡練,且多駢語,讀之朗朗上口,頗益後學。現存多種清刻本和石印本。

《本草述鈎元》

編輯

藥學著作。三十二卷。清·楊時泰重輯,刊於1842年。本書系《本草述》一書的摘要改編本。作者在不變更其藥數、次序、分類的基礎上,刪去約十分之四的次要內容,提要鈎玄而成此書。現存幾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草思辨錄》

編輯

藥學著作。四卷。清·周岩撰。刊於1904年。本書主要根據張仲景立方之義,就《傷寒雜病論》所涉128種藥物的藥性進行了討論。認為仲景用藥皆本《神農本草經》,故《神農本草經》等書是經典,不能輕易改動。卻對李時珍、劉若金、鄒潤安、徐大椿、陳念祖等醫藥學家所述藥性理論提出了某些不同的見解。現有初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1960人民衛生出版社出鉛印本。

《本草通玄》

編輯

藥學著作。二卷。明·李中梓撰。約刊於明末。本書將藥物分為草、谷、木、菜、果、寓木、苞木、蟲、鱗、介、禽、獸、人及金石等14部,共收藥物341種。重點敘述了每種藥物的臨床應用。末附用藥機要及引經報使、針灸要穴圖等。1667年又經尤乘增訂,收入《土材三書》中。現存幾種清刻本及《土材三書》本。

《本草圖經》

編輯

藥學著作。簡稱《圖經》。

①宋蘇頌等編撰。一名《圖經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成書於1061年。本書搜集全國各郡縣的草藥圖,參考各家學說整理而成。《本草綱目》評價此書「考證詳明,頗有發揮。但圖與說異,兩不相應,或有圖無說,或有物失圖,或說是圖非,……」。原書已佚,佚文及圖見於《證類本草》。現有福建科技出版社排印輯複本。

②指《新修本草》的《圖經》部分。詳新修本草條。

《本草萬方針線》

編輯

方劑工具書。八卷。清·蔡烈先輯於1712年。本書將《本草綱目》中所附的單方(包括全部附方以及發明項下的個別處方)15000餘首,按病證分類編成索引。分為通治部、外科、女科、兒科、上部、中部、下部共七部,105門。每一病證均記明該書的卷、頁數。是《本草綱目》有關病證治療方劑的一種檢索工具書。現存多種清刻本和石印本。

《本草問答》

編輯

藥學著作。二卷。清·唐宗海撰。刊於1893年。本書記述唐氏和他的學生張士讓就本草學中的一些問答。書中對於中西醫藥的不同理論觀點,以及中藥藥性對人體醫療的相互關係等,均作了探討。在中西匯通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現有初刻本和大量石印本以及《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本。

《本草選》

編輯

藥學著作。一名《本草發明切要》。明·張三錫撰,王肯堂校。本書選《本草綱目》中藥物600餘種,參照原書分類方法,分為山草、水草、毒草等27類。每種均記其地道、修治、氣味、主治及發明等項。很少個人見解,實為《本草綱目》的一種節錄本。現有明《醫學六要》刊本,及其他三種明刻本。

《本草衍義》

編輯

藥學著作。二十卷。宋·寇宗奭撰。刊於1116年。本書根據作者在藥材鑑別和藥物應用方面的多年實踐經驗,將《(嘉佑)補註神農本草》中的470種釋義未盡的藥物,詳加辨析論述。書中不僅提出了許多鑑別藥物真偽優劣的方法,而且也通過一些實際病例推廣了藥物應用的範疇。特別是作者反對迷信的服食丹藥,提倡正確使用人工化學藥品的思想在本書中有較明確的反映。現存宋、元、清多種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草醫方合編》

編輯

方藥著作。清·汪昂撰。刊於1694年。系《本草備要》與《醫方集解》的合刊本。各見本條。現存數十種清刻本及多種石印本。

《本草飲食譜》

編輯

食療本草著作。一卷。清·文晟輯,費伯雄鑑定。刊於1850年。本書將可以療病的食物本草分為谷、豆、菜、瓜、果、味、禽、獸、魚、蟲等10部,共約200種,每種列述性味、採用、主治及宜忌等,內容簡要。現存清刻本。

《本草用法研究》

編輯

藥學著作。周志林編。本書按藥物功用分為22類,共收藥物800餘種。對各種藥物分別記述其品狀、成分、性味、歸經、功效、配合、研究等項,既引錄古人學說,又闡發作者的見解。是一部較有新意而又切合實用的藥學參考書。194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本草原始》

編輯

藥學著作。十二卷。明·李中立撰。刊於1612年。又名《本草原始合雷公炮製》。本書將藥物分為草、木、谷、菜、果、石、獸、禽、蟲、人10部,收集藥物約近500種。首載《神農本草經》原文,次引《名醫別錄》,又次綜述各家之說。每種先以小字記其產地、形態、氣味。次以大字記其主治,所繪藥圖,多為作者根據實物繪製,形象逼真,並附有說明。現存明、清多種刻本及石印本。

《本草韻語》

編輯

藥學著作。

①清·何夢瑤撰。二卷。刊於1872年。作者將藥物分為草、木、果、谷、菜、金石、蟲介等類,並以韻語的形式介紹316種常用藥,內容比較簡要。

②清·陳明曦撰。二卷。約刊於1895年。全書共載藥物273種,分別編成七言歌訣,並附以注釋及按語,供初學之用。現存光緒年間作者自刻本。

《本草征要》

編輯

藥學著作。二卷。明·李中梓撰。刊於1673年。本書系《醫宗必讀》卷三-四。方中將藥物分為草、木、果、谷、菜、金石、人獸、禽、蟲、魚等10類,共352種藥物,每藥編成對偶聯句,以便初學誦習,並附加按語說明。現存《醫宗必讀》本及1917年排印本等。

《本草正義》

編輯

藥學著作。二卷。清·張德裕撰。刊於1828年。本書將361種藥物分成甘溫、甘涼、發散、氣品、血品、苦涼、苦溫、苦寒、辛熱、毒攻、固澀、雜列共12類,並簡要敘述其功用主治,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初刻本。

《本經便讀》

編輯

藥學著作。四卷。清·黃鈺撰。刊於1869年。作者因陳修圓《本草經讀》一書所輯《本經》的原文詞旨簡奧,語句參差,難於誦記,乃據此編成對偶諧韻的聯句,刪去原注,以便初學之用。便於誦讀,故名「便讀」。於韻語中已能提綱挈領,雖刪去原注,亦足資三反。

《本經逢原》

編輯

藥學著作。四卷。清·張璐撰。刊於1695年。參照《本草綱目》將藥物分水、火、土、金、石、鹵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谷、菜、果、水果、味、香木、喬木、灌木、寓木、苞木、藏器、蟲、龍蛇、魚、介、禽、獸、人32部,收集藥物約700餘種。每種先記其性味、產地、炮製,然後記述《本經》原文,非《本經》藥物則直接闡述其功治,即所謂發明。且雜引各家之說及附方。論述中頗多個人見解與經驗心得。現存多種清刻本、日本刻本及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經疏證》

編輯

藥學著作。十二卷。附《本草續疏》六卷,《本經序疏要》八卷。清·鄒澍撰。刊於1832年。本書以《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醫方中藥物配伍的理論來註疏《神農本草經》。從而注釋並論證《神農本草經》所載藥物的功治。其中《疏證》載藥物173種,《續疏》載藥142種,共315種。而《本經序疏要》系將《神農本草經》等書中的「序例」文字,參照古醫方的具體應用,以註解、說明的方式編寫而成。現存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補註神農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二十卷。目錄一卷。宋·嘉佑年間掌禹錫等撰,又名《嘉佑補註本草》。本書以《開寶本草》為基礎,參考諸家學說,由掌禹錫、林億、蘇頌等加以補充修訂,共收集藥物1082種,原書已佚。其中部分內容,賴《證類本草》引錄得以保存。

《大觀本草》

編輯

本草著作。即《經史證類大觀本草》的簡稱。系大觀2年(1108年)重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後所改的書名。其後的刊本也有改稱《經史證類大全本草》者。

《得配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十卷。清·嚴潔、施雯、洪煒全撰。刊於1761年。本書選用《本草綱目》中的藥物647種加以論述。除記明各藥性味、歸經、功用和主治外,詳述各種不同藥物之間相互配合應用,為本書的一大特色。作者訂出了藥物的得、配、佐、和,並取前二字作為書名。現有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得宜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又名《得意本草》、《絳雪園得宜本草》。一卷。清·王子接撰。刊於1732年。本書收錄古今常用藥物362種,按《神農本草經》舊制,分上、中、下三品,記述扼要。現有抄本《四庫全書》本等。

《滇南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三卷。明·蘭茂撰。約撰於15世紀中期。系論述雲南地方草藥的專着。原書初刊本已佚,現存清代務本堂刊本及《雲南叢書》本二種,藥物及內容均有不少改動。其中《雲南叢書》本共收藥物279種,大致屬於我國亞熱帶地區的特產藥品,多為一般本草著作所未收載者,並附治療驗案和經驗方。為研究我國滇南地方藥和民間驗方的重要參考文獻。1973年起,《滇南本草》整理組將本書重新整理,作了必要的校勘,並對每種藥物的科屬、植物形態、生長環境、藥用部分、附註等內容作了補充。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現存清刻本、1959、1975、1978年雲南人民出版社鉛印本。

《滇南本草圖譜(第一集)》

編輯

藥學著作。經利彬等編。本書共選《滇南本草》中的藥物26種,繪出原植物線條圖26幅(每幅包括該植物各部解剖圖)。皆有圖說,包括釋名、原文(根據兩種《滇南本草》及其他各種文獻校勘)、形態(根據現代植物解剖學)、考證、分布、藥理、圖版說明等項。這種對藥進行科學考察和科學繪圖的方法,有助於更好地研究雲南地方藥材。本書僅見第一集,現有1945年昆明市石印本。

《二如亭群芳譜·藥譜》

編輯

藥物學著作。又名《群芳譜·藥譜》。三卷。明·王象晉約撰於17世紀初。實為《二如亭群芳譜》之「利部」第3-5冊。卷首載夏良心、董思白二篇序文《本草綱目》及張鼎思之「論藥」、「本草源流」等論述。本書總收藥物54種,附15種。每種藥物皆記其別名、產地、形態、功用和主治疾病,其中又每每述及藥物的栽培、修治、考辨、單方和典故等。雖說內容多摘自現存多種明、清刻本,取材於《本草綱目》,但也不無新意。

《海藥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見《通志·藝文略》。五卷(一說二卷)。唐·李珣撰。本書雜記南海郡縣藥物的產地及功能主治,原書已佚。

《救荒本草》

編輯

本草著作。明·朱棣(周定王)等原撰。四卷(又有二卷本、十四卷本)。本書論述如何利用自然界的植物代替食品,以度荒年。作者通過調查訪問將民間可供食用的各種草木(包括根、苗、花、實等)逐一描繪原植物圖像,記明出產環境,外形物征,性味及食用的方法。原書共收載138種植物。後經增補,共414種(又有112種本及434種本)。全書所載植物雖未涉及醫療主治,但卻收載了若干不見於一般本草著作中的野生草藥。現存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等。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編輯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宋·唐慎微撰。其初稿完成於1082年,最後定稿時間約在1098年。

《證類本草》是在掌禹錫《嘉佑本草》和蘇頌《本草圖經》基礎上,收集民間驗方,各家醫藥名著以及經史傳記、佛書道藏中的有關本草學記載,整理編着而成的。全書共31卷。第1、2卷為序例,以後各卷,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谷、菜(以上又各分為上、中、下三品),有名未用、圖經外草類、圖經外木蔓類,凡13類,敘述藥物別名、藥性、主治、產地、採集、炮炙、辨析、附方等。本書內容豐富,收載藥物1746種,其中增加藥物660種,有藥圖294幅,分類較有系統,論述也較周詳。書中引述了大量文獻資料,據統計,共引經史方書240餘家,一些重要本草著作如《開寶本草》、《日華子本草》、《嘉祐本草》等早已散佚,其內容幸賴《證類本草》保存下來,這是唐慎微的一大功績。本書增加方論1000餘條,各藥之後共附古今單方3000餘首。總之,《證類本草》對宋以前的本草學成就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在《本草綱目》問世之前流行500餘年,一直是本草學研究的範本,在本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是集北宋以前本草學之大成的本草學著作,代表了宋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該書雖為民間醫家個人著作,但由於它的高水平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流傳甫始,就引起朝野各方面的重視,宋政府後據依校刊增訂為《大觀本草》、《政和本草》、《紹興本草》等作為國家藥典頒行全國。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歷代刊本中,有將書名「備急」改作「備用」者,但其內容並無差異。將寇宗奭《本草衍義》中的藥物內容逐條鄧以合編,改稱《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此後各種《政和本草》刊本都是該本的復刻。明代萬曆年間,開始出現《大觀本草》與《本草衍義》合編的刊本,稱為《重刊經史證類大全本草》。

現在存《政和本草》主要版本有:蒙古定宗四年(1249)平陽張存惠晦明軒刊本,明成化四年(1468)原傑氏刊本,明萬曆九年(1582)富春堂刊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縮印本,196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原大線裝本。

現存《大觀本草》主要版本有:元大德六年(1302)崇文書院刊本,明嘉靖間刊本,明萬曆五年(1577)陳瑛刊本,日安永四年(1755)望草玄刻本。

現存《重刊經史證類大全本草》主要版本有:明萬曆五年(1577)宣郡王大獻尚義堂刊本,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籍山書院重刊王大獻本,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山西官刻本。

《紹興本草》在國內早已失傳,但很早就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現有若干種手抄本尚存。

《開元寫本草經集注序例殘卷》

編輯

書名。本書是根據敦煌出土唐人抄錄的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序例部分的影印本。參見本草經集注條。

《開寶新詳定本草》

編輯

本草著作。一名《開寶詳定本草》。二十卷,目一卷。公元973年(開寶6年)由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等9人,取《唐本草》、《蜀本草》等詳較,並參以《本草拾遺》等書,重新整理補充修訂而成。較《新修本草》增藥物計133種,馬志為之註解,翰林學士盧多遜等予以刊定。次年(開寶7年)李昉等又以《開寶詳定本草》「所釋藥類,或有未允」,故又命劉翰、馬志重新較訂,命李昉、王佑等審較,改名《開寶復位本草》,據序言稱:鏤版時「以白字為『神農』(指《神農本草經》)所說,黑字為『名醫』(指《名醫別錄》)所傳,唐(指《唐本草》)附,今附(本書所增),各加顯注,詳其解釋,審其形性。證謬誤而辨之者,署為今注;考文記而述之者,又為今按」。全書收集新舊藥物983種。二書已佚,佚文見於《證類本草》等書中。

《開寶本草》

編輯

書名。統指《開寶新詳定本草》及《開寶復位本草》。詳開寶新詳定本草條。

《履巉岩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三卷。宋·王介編撰並手繪。書成於1220年。作者根據他在山中採藥和臨床用藥的實踐與見聞,選出206種有效的地方草藥,按照實物形態生動地繪成彩色圖譜,並記述了別名、性味、功效主治及附方等。書中藥物彩繪逼真,易於識別。且大多數曾經作者臨床試用。現存明抄本。

《李當之本草經》

編輯

藥學著作。見《隋書·經籍志》。一卷,三國時李當之撰,已佚。

《雷公藥對》

編輯

藥學著作。四卷(一作二卷)。作者不詳。託名雷公。約成書於公元二世紀初。陶弘景認為本書在藥物功用、主治及品種方面較《神農本草經》有所補充。原書已佚。

《雷公炮炙藥性解》

編輯

藥學著作。六卷。原題明·李中梓輯注。約撰於1629年前後。內容分金石、果谷、草、木、菜、人、禽獸、蟲魚共8部。載藥332種,每種記述其性味、主治,並加按語。現存清刻本、石印本、鉛印本數十種。

《名醫別錄》

編輯

藥學著作。

①簡稱《別錄》,輯者佚名(一作陶氏)。約成書於漢末。是秦漢醫家在《神農本草經》一書藥物的藥性功用主治等內容有所補充之外,又補記365種新藥物,分別記述其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七情忌宜、產地等。由於本書系歷代醫家陸續匯集,故稱為《名醫別錄》。原書早佚。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經集注》時,在收載《神農本草經》365種藥物的同時,又輯入本書的365種藥物,使本書的基本內容保存下來。其佚文主要見《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書。

②清·黃鈺編。一卷。是選要編集常用藥物主治的一種小冊子。被收入《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中。

《佩文齋廣群芳譜·藥譜》

編輯

藥學著作。又名《廣群芳譜·藥譜》。八卷。清·劉灝着。刊於1708年。本書為《佩文齋廣群芳譜》卷九十三-一百,共收藥物720餘種,系在《二如亭群芳譜·藥譜》的基礎上增補而成。每種藥物標記的「原」字下,均為《群芳譜》原文,「增」字下,為新增加的內容,特別是新增的「匯考」及「集藻」二項,補充各種文史資料尤為豐富。此外還新增補了一些新藥。但卻刪去了原書中種植、修治、服食、療治等內容。現存三種清刻本,及商務印局館鉛印本。

《全國中草藥匯編》

編輯

藥學著作。《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編。分上、下二冊,共收中草藥2200種左右。各藥均按名稱、來源、形態、生境、栽培、採制、化學、藥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附方製劑等順序編寫,並附以墨線或彩色圖。全書內容豐富,資料較準確可靠,可在一定程度上結合現代醫學科學知識,繪圖精緻,可供科研和臨床的參考。

《食物本草會纂》

編輯

藥學著作。八卷(又有十二卷本,內容相同)。清·沈李龍撰。刊於1691年。卷首為本草圖。沈氏將藥物分為水、火、谷、菜、果、鱗、介、禽獸等10部,收集食物藥220種,采輯《本草綱目》及有關食療本草類之論述。記其性味、主治及附方等。另附二卷,其一為《日月家鈔》,載有救荒方、食物宜忌、有毒及解毒、食物調攝、病機賦、藥性賦等內容。其二為論述脈法的《脈訣秘傳》。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

《生草藥性備要》

編輯

藥學著作。二卷。清·何諫撰。刊於1711年。本書收載《本草綱目》未載之藥315種(這些藥多產於我國東南數省)。每藥分別記述藥名、別名、產地、性味和主治等內容。其中從草藥形態推斷藥性,頗具特色。如藥草之莖成四棱形而葉對生者其性多溫,莖梗圓者其性多寒,便是首創之說。書末附雜症驗方8首。為記述地方草藥的一部重要著作。現存清刊本、民國刻本及石印本。

《神農本草經贊》

編輯

藥學著作。三卷。清·葉志詵撰。刊於1850年。本書以孫星衍所輯《神農本草經》為依據,將每種藥物編成四言贊語,並加以簡要的注釋。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神農本草經通俗講義》

編輯

藥學著作。一冊。安徽省中醫進修學校編。本書以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為藍本,除注釋原文外,增加了一些內容,而使每種藥物從科屬、形態、產地、性味、歸經、用量、禁忌、貯藏、炮製、參考等項加以認識,並附藥物圖。1959年由安徽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神農本草經讀》

編輯

藥學著作。簡稱《本草經讀》。四卷。清·陳念祖撰。刊於1803年。本書輯錄《本經》藥物100餘種,分上、中、下三品。並附錄《本經》以外的藥品46種,分別作注文詮釋。除作者本人的注語之外,包括了《本草崇原》及《本草經解》的內容。現有多種近代刊本。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編輯

藥學著作。一卷。清·徐大椿撰。刊於1736年。本書選輯《神農本草經》中主要藥物100種,結合臨床加以簡要的注釋。現有《徐靈胎醫學全書》等刊本。

《神農本草經》

編輯

藥學著作。簡稱《本草經》或《本經》。約成書於秦漢時期(一說戰國時期,一說成於漢代)。本書總結了古代醫療實踐所得藥學成就。是我國最早的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形成了我國藥學理論體系,奠定了我國藥學基礎,後世大量本草著作皆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原書早已失傳,其主要文字則經輾轉引錄,仍保存於《證類本草》等書中。明以後刊印的多種題名《神農本草經》的書,都是後代的輯佚本。書中除包括了藥物總論的序例外,收載藥物365種,分為上、中、下三品(類)。其中上品、中品各120種,下品125種。在藥物理論方面,書中提出了藥有君臣佐使,陰陽配合,四氣五味,七情和合等藥物學理論。並介紹了每種藥物的別名、性味、生長環境及主治功用和宜忌等。本書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和醫學科學價值。《神農本草經》所載藥物的功用和主治絕大多數都能驗之於臨床,一直沿用至今。其中有些為世界最早之發現,但其內容也摻雜一些糟粕。現存最早的輯本是明·盧復輯本。而流傳較廣的為清·孫星衍等氏輯本、清·顧觀光輯本及日本·森立之輯本(後三种輯本1949年後均予重印)。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簡稱《紹興本草》。系紹興29年(1159年)南宋政府修訂刊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時所用的書名。其內容全與《證類本草》同。只是作了部分改訂,即「考證名方五百(或作三百)余首,證舛錯八千餘字。」現此書僅存各種舊鈔的殘卷。有1933年日本春陽堂的影印本(殘存圖卷一-五卷)。

《刪繁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五卷。唐·楊損之撰。見《通志·藝文略》。楊氏「以用本草諸書所載,藥類頗繁,難於尋檢。刪去其不急並有名未用之類」(《補註神農本草》),遂成此書。已佚。

《日華子諸家本草》

編輯

本草著作。二十卷。通稱《日華子本草》,古文獻中亦有簡稱《日華子》者。日華子撰。掌禹錫稱此書「開寶中四明人撰,不着姓氏」。原書已佚,部分佚文見於《證類本草》等書中。

《圖經衍義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又名《新編證類圖注本草》。四十二卷。題名宋·許洪校。這是將唐慎微《證類本草》和寇宗奭《本草衍義》加以合纂的一種改編本。現存元刻本、《道藏》本。

《桐君藥錄》

編輯

藥學著作。見《隋·經籍志》。三卷(《通志藝文略》作二卷)。又名《桐君採藥錄》,已佚。

《湯液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三卷。元·王好古撰。刊於1289年。卷上為藥性總論部分,選輯李杲《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的部分內容並作了若干補充。卷中、下分論藥物,分草、木、果、菜、米谷、玉石、禽、獸、蟲等九部,共收238種藥物。書中所論藥性,均根據各藥所入三陰經、三陽經的特點,結合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等性能予以發揮,並附引了有關的各家論述。本書的特點是強調藥物的歸經、藥物的氣味的陰陽所屬及昇陽浮沉,並從此出發徵引前代各名家的有關論述,對所載藥物的藥性與功治作了詳盡的發揮。現有元、明、清多種刻本、《四庫全書》本、《醫統正脈》本及《東垣十書》本。

《務中藥性》

編輯

藥學著作。十八卷,另附卷首及卷末各一卷。清·何本立撰。刊於1845年。作者字務中,因此為名。本書自《本草綱目》中選出藥物約560餘種。將每種藥物的功用主治和臨床應用均編成七言歌訣,附加註解說明,並校注音釋。是為該本主體。首卷為臟腑用藥式、引經報使,及十四經脈圖、臟腑圖、十四動脈圖、五臟之俞皆繫於背圖、內景真傳圖等圖說;卷末為四言脈訣及運氣圖說部分。現存1845年刻本。

《吳普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六卷。魏·吳普撰。見《隋書·經籍志》。原書已佚,但清·焦理堂有輯本,系從《證類本草》、《太平御覽》等書中輯出。

《握靈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一名《東皋握靈本草》。十卷,又補遺一卷。清·王翃撰於1683年。據作者自序提到,喻嘉言曾見本書,並有「君其手握靈珠以燭照千古乎」一語,遂名其書為《握靈本草》。卷首載《神農本草經·序例》及注文。卷一——十共收藥物400餘種,每種藥分主治、發明及選方三項,內容集自《神農本草經》及以後各家本草文獻。其發明與選方項下除輯錄前賢論述外,尚有作者的創見與發揮。其分類次序大致以《本草綱目》為依據。附補遺一卷,補錄藥品約190餘種。現有康熙刻本、乾隆刻本。

《偽藥條辨》

編輯

藥學著作。四卷。清·鄭奮楊撰。刊於1901年。本書是鑑定藥物真偽的專着。內容主要對於110種藥物的名稱、形、色、氣味,進行了較詳細的辨析,1930年曹炳章又在本書基礎上通過實地調查和對勘,進行了整理和補註,改名《增訂偽藥條辨》,內容更加充實。現存1928、1959年鉛印本。

《天寶本草》

編輯

民間草藥近代著作。一卷。書的名稱是因治病草藥有如天寶之義,撰人不詳。本書將藥物按藥物四氣分為寒、熱、溫、平四大類。以歌賦的形式介紹149種草藥的臨床功用和所主疾病等。

《袖珍本草雋》

編輯

藥學著作。又名《本草雋》一卷。日本·伊豫平住撰。刊於1755年。本書共載常用藥151種,不分類。每種均有釋名、集解、選用、修治、氣味、良毒及主治各項,內容簡要。現存日刻本及《皇漢醫學叢書》本。

《新修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簡稱《唐本草》。五十四卷。唐·蘇敬等撰於659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分為正文、圖和圖經三部分。《新修本草》正文二十卷,目錄一卷,是在《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和《本草經集注》等書基礎上進一步增補了隋、唐以來的一些新藥品種,並重加修訂改編而成。分為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等9類。共收藥850種。其《本經》藥物365種仍按上中下三品之制,並朱書其文。《新修本草圖經》二十五卷,目錄一卷和《新修本草圖》七卷,是在編寫本書時廣泛徵集來自全國各地所產藥物繪製的形態及文字說明。本書正文記述各藥性味、主治及用法;圖經部分則是藥物的形態、採集及炮炙。本書不唯保存了一些古本草著作的原文,而且還系統總結了唐以前的藥物學成就。唐代以後,本書正文收錄於《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等書中,本草圖及圖經部分則早已亡佚。後代所發現的本書較古的傳抄卷子本,主要有日本仁寺藏本(十三、四世紀抄卷子本)的殘卷共十卷,又補輯一卷(人民衛生出版社有影印本)以及敦煌出土的兩種殘卷斷片。

《用藥禁忌書》

編輯

藥學著作。二卷。陸晉笙撰。作者以中醫病證列目,敘述藥物使用及生活、調攝、宜忌事項。可供中醫護理的參考。本書有《(魚孚)溪醫述十五種》本。1921年紹興醫藥學社出版單行本。

《用藥法象》

編輯

藥學著作。一卷。金·李杲撰。據《本草綱目序例》稱,此書在《珍珠囊》的基礎上,增加了用藥凡例,諸經響導及綱要治法等內容。原書已佚。但其內容保留於《湯液本草》上卷中。

《要藥分劑》

編輯

藥學著作。十卷。清·沈金鰲撰。刊於1773年。本書為《沈氏尊生書》的組成部分。作者根據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等十劑予以分類,共選藥420種,分別對各藥的性味、七情、主治、歸經及禁忌等方面予以詳細論述。書中還記述了前賢的有關論述間附作者按語。現存乾隆刻本,1949年後有單行本。

《藥總訣》

編輯

藥學著作。見《通志·藝文略》。一卷(《嘉佑本草》作二卷)。梁·陶弘景撰。劉禹錫謂:「《藥總訣》……論夫藥品五味寒熱之性,主療疾病及采蓄時月之法,凡二卷。一本題雲《藥象口訣》,不着撰人名氏,文字並相類。」

《藥要便蒙新編》

編輯

藥學著作。二卷。又名《藥要便蒙》。清·談鴻鋆撰。刊於1881年。本書將常用藥物365種(其中《神農本草經》143種,後世本草著作222種),分為補益、宣通、祛寒、瀉熱、驅風、除痰、潤燥、利濕、收澀、消散等七門。每門列若干藥物,每藥撰四言詩四句,並附加眉注,以供初學入門之用。現存清刻本。

《藥性纂要》

編輯

藥學著作。四卷。清·王遜撰。刊於1694年。本書論述606種藥物的性味功治。其中選取《本草綱目》中藥物597種,另新增9種,敘述簡要,並附評註。現存稿本及康熙刻本。

《藥性通考》

編輯

藥學著作。八卷。原題太醫院手着,實為清·劉漢基所撰。約成書於19世紀中期。卷一-六藥性考,介紹415種不分類別的藥物性味主治,頗多作者的經驗與見解;卷七-八集錄神效單方,列述黃疸、鼓脹、六郁、痹症等各種疾病的證治。現存清刻本。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

編輯

藥學著作。北京中醫學院中藥方劑教研組編。本書對明·龔廷賢所撰《藥性歌訣四百味》(又名《藥性歌》)的原文(四言歌訣)進行了必要的修改,並刪去了不切實用的內容,增入了語譯註解,同時對不常見的難字,加注漢語拼音,便於讀者學習。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藥味別名錄及續錄》

編輯

藥學著作。共二冊。高潔編。刊於1919年。本書是北京藥行商會為藥業人員查驗常用商品藥材的別名而編印的一種工具書。全書收載500餘種藥物的別名。分正、續兩冊。書中所用檢索方法也是根據藥業人員的習慣而制定,與一般按筆劃、部首者不同。是研究地方藥店常用藥物別名的參考書。

《藥譜》

編輯

藥學著作。一卷。唐·侯寧極撰。撰年不詳。本書為唐代文人利用藥物的某些記載。這些人「盡出新意,考立別名」對數百種藥物(現有195種)的名稱盡加改換,變成鮮為人知的文字隱語。如將牽牛稱為「假君子」,川烏頭稱為「昌明童子」之類,可供研究古代藥物名稱和別名的參考。見《說郛》及《唐代叢書》。

《藥品化義》

編輯

藥學著作。十三卷。明·賈九如撰,李延昰補論。約刊於1644年。卷首諸論系李延昰所補,計有本草論(簡史)、君臣佐使論、藥有真偽論及藥論。卷一為藥母及辨藥入法;卷二-十三將148種藥物分為氣、血、肝、心、脾、肺、腎、痰、火、燥、風、濕、寒十三類,對其性味功治等加以論述。每種藥物根據辨證八法說明。每卷之末綜括該卷之要點。現有多種清刻本及排印本。

《藥鑒》

編輯

藥學著作。二卷。明·杜文燮撰。刊於1598年。卷一藥性總論,首載寒、熱、溫、平四賦,較之《藥性賦》有所增補,次記用藥、制方、禁忌、主病、運氣等內容;卷二分別論述173種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和臨床應用,其中對於各藥的氣味、陰陽、升降、分經及配伍應用,論述較詳。現有明刻本及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本。

《藥材資料匯編》

編輯

藥材專着。上、下二集。中國藥學會上海分會、上海市藥材公司合編。本書收集西懷類、川漢類、南廣類、山浙類、草藥類、附錄等全國各類中藥材。對於產地、產季、產況、產作的藥性知識予以詳細介紹。本書總結了上海老藥工的經驗,歸納有關文獻及外地資料,系統整理了五十餘次座談討論的成果。對於掌握地道藥材等知識頗有參考價值。1959年由上海科技衛生出版社出版。

《藥材學》

編輯

藥材專着。南京藥學院藥材學教研組編。本書系統地整理了有關藥材的產地、產季、產況、產作等藥材學的總論及700餘種藥材的生產、鑑定和應用知識。並附有藥用動植物、藥材外形、飲片及組織粉末等圖共1300餘幅。是一部較大型的藥材參考書。196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研藥指南》

編輯

藥學著作。五卷。何舒撰於1948年。本書系在鄒澍《本經疏證》基礎上進一步整理總括而成。摘取《本經疏證》之精要予以發揮。共收藥物223種,每種又分經文便讀、氣味功能、特效、用藥舉例、維摩法語以及古方示範、宜忌、比較、物理、經旨等項。可供研究《本經疏證》的參考。現存1948年石印本。

《藥治通義》

編輯

治療學專着。十二卷。日本·丹波元堅撰。約成書於19世紀中期。本書論述用藥的方法和原則,方劑的配伍與組成,汗、吐、下、清、溫、補等治法要旨,以及各種劑型,藥物分量、藥物的服用、藥物貯藏和外治法等方面內容。全書百餘篇文章,每篇均首引歷代醫家的原文,附以作者的按語,是一部有關藥物治療理論的專着。現存1935年鉛印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藥症忌宜》

編輯

內科著作。二冊。清·陳澈撰。刊於1872年。本書根據不同的病理情況,將病症分為風、寒、暑、濕、燥、火、陽虛、陰虛、表虛、里虛、陽實、陰實、陽厥、陰厥、上盛下虛、心虛、肝虛、脾虛等五十門。每門中又分列多種病證,每種病證均選列應用藥物,並對這些藥物的藥性、功效及藥物的宜忌作相應的論述,末附諸病應忌藥總例,綜述各類藥性。現存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現代實用中藥》

編輯

醫學著作。一冊。葉橘泉主編。本書分為二篇。第一篇概說,為中藥學總論;第二篇各論,按筆劃順序選錄常用中藥500餘種,打破傳統藥學著作的藥物分類法和以每味藥物的性味功治為主的敘述方法,增加了現代科學的內容。分別記述各藥的異名、學名、科屬、形態、產地、性味、品質、成分、藥理、效用、用量、附方、製劑等。末附索引。是結合現代科學知識整理中藥的一種較實用的參考書。195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增訂本。

《玉楸藥解》

編輯

藥物學著作。八卷。清·黃元御撰。刊於1754年。本書分草、木、金石、果、禽獸、及鱗介魚蟲六部,共收藥290種。內容論述簡要,不尚旁徵博引,頗多個人見解。黃元御自號玉楸子,故以為書名。現有《黃氏醫學八種》本。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簡稱《政和本草》。本書是在1116年(政和6年)由北宋政府重新修訂刊行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自1249年張存惠重刊此書後又增附《本草衍義》一書的內容。

《重廣英公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一名《蜀本草》。二十卷。後蜀·韓保升等撰。為《新修本草》的又一傳本系統。據《嘉佑補註本草》所引書傳稱:「韓保升等與諸醫工,取《唐本草》並《圖經》(指《新修本草》中圖經部分)相參校正,更加刪定」。已佚。

《中藥志》

編輯

藥學著作。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編着。本書對全國常用的500餘種中藥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編為4冊。第一冊根與根莖類,第二冊種子果實類,第三冊花、葉、皮、藤木、全草類及其他,第四冊動物與礦物類。每種藥物均分別記述原植物、藥材、效用及附註四項。並附有全部原植物的墨線圖(少數彩色圖)。書中將原植物與藥材緊密結合,對藥材的混雜品種也試作了初步澄清。是結合現代藥學成就整理中藥材的一部著作。1959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藥藥理學》

編輯

藥學著作。王筠默編。本書試用以現代藥理學的方法整理中藥學,所介紹的中藥,以過去有藥化及藥理學研究報告者為限,而對於中醫臨床常用有效但尚無實驗研究的中藥則均未列入,故有其一定的局限性。1954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

編輯

書名。劉壽山主編。本書收摘1820-1961年間國內外390餘種醫學期刊中中藥研究論文約4000篇左右,共論述了約500種中藥,按藥名筆劃排列寫成摘要。對各藥的學名、生藥、化學、藥理、臨床等都作了簡述,書末附錄5種索引,便於讀者查閱。197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中藥材手冊》

編輯

藥學著作。一冊。衛生部藥政管理局編。本書對常用藥材517種分別介紹其生藥、別名、產地、加工、性狀、鑑別、品質優劣、效用及貯藏等藥材知識、附有照片插圖200餘幅及索引。1959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質問本草》

編輯

藥學著作。九卷。清·吳繼光撰。刊於1782年。本書所載是作者採集琉球群島的各種草木藥物。吳氏親自寫生繪圖甚至攜帶實物數百種到福建、北京等地,廣泛諮詢老藥工、藥農、並經反覆鑑定後方始入編。其中內篇四卷,收藥41種,以常用的內治藥物為主;外篇四卷,收藥96種,多屬用於外治的民間藥;附錄一卷,收載22種,屬於不能移植或「不知其狀」的藥物。書中插圖比較精緻。所作按語,多系諮詢鑑定之所得,頗多可取。現存日刻本及1984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編輯

藥學著作。浙江省衛生廳主編。本書是在天目山地區藥物普查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民間的醫療經驗、中藥生產和利用等進行系統整理而成。書中除介紹天目山地區自然植物分布外,按植物學科對1184年草藥分別作了介紹,所繪生物圖亦較逼真。1965年由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上集。

《增廣和劑局方用藥總論》

編輯

藥學著作。三卷。北宋·陳師文等編。後經多次修訂。約刊於12世紀初(北宋末)。本書原為《和劑局方》(後改稱《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書的附錄部分,後抽出印單行本。內容系選錄《證類本草》中的常用藥(也是《和劑局方》中的常用藥物)432種,刪去序例,分類法不變,內容作了適當刪節。是《證類本草》的一種節要著作。現有《學津討源》本。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

編輯

藥物圖譜類著作。第二軍醫大學藥學系生藥學教研組編。本書收錄全國常用藥用植物947種,包括1958年以來各地發現的部分新品種,按植物學分類的科屬排列,每種除繪有原植物線條圖外,並對其別名、產地、形態、藥用部分、採收、成分及應用等作了簡要的敘述。196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子儀本草經》

編輯

本草著作。見荀(日^助)《中經薄》。一卷。子儀系扁鵲弟子。原書已佚。

炮炙類書目

編輯

《雷公炮炙論》

編輯

藥物炮炙專書。三卷。南北朝時劉宋·雷斅撰,胡洽重訂。約成書於5世紀。本書記述了製藥學的基本知識,收載約300種藥物的炮炙加工方法。原書早佚,其內容散見於《證類本草》、《雷公炮炙藥性賦解》、《本草綱目》等書中。1932年張驥根據上述各書重予補輯,得藥180餘種,分原敘及上、中、下三卷予以論述,並加入其他古本草書中有關炮炙經驗,末有附卷,另記70餘種藥物的炮炙方法。現存1932年成都益生堂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炮炙大法》

編輯

炮炙專書。一卷。明·繆希雍撰,莊繼光整理。刊於1622年。本書在《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經驗、分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谷、菜、人、獸、蟲角等14類,記述了439種藥物的炮炙方法。末附用藥凡例,系製藥學的一些基本知識。現存明刻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修事指南》

編輯

炮炙專書。一卷。清·張叡撰。撰年不詳。首為炮炙論,總論製藥之法;其次分論232種藥物具體的炮炙方法。本書主要參考了雷斅的《雷公炮炙論》並廣泛吸取了各家本草著作中有關炮製的文獻資料。是非常切於實用的炮炙專書。1928年以後,本書又先後被改名為《製藥指南》或《國醫製藥學》印行,內容未變。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

《中藥炮炙經驗介紹》

編輯

藥學著作。一冊。張炳鑫、朱晟編。本書簡要介紹了中藥炮炙加工的基本知識和266種中藥炮炙工藝。1957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藥炮製學》

編輯

藥學著作。南京中醫學院中藥方劑教研組等編。本書較系統地介紹了中藥炮製總論及752種中藥材的炮製加工及貯藏方法。1961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編輯

藥學著作。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北京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編。本書總結歷代藥物炮製資料和經驗,結合全國28個大中城市有關中藥炮製法,予以綜合整理編成。共收錄常用中藥501種。於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73年又將本書進行了修訂,刪去古代資料部分,改寫了其中的部分內容,共錄中藥482種,重印出版。

《中國製藥學》

編輯

炮製學著作。二卷。楊叔澄編。上編為製藥學總論及丸、散、膏、丹、酒、露、膠、錠的製法和成藥貯藏等;下編為生藥製法,包括火制、水制、水火合制、酒制、藥制、自然制等各法。書中除舉例說明外,還附入作者的一些按語。1938年北京中藥講習所印行。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編輯

藥學著作。三冊。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編。第一分冊為提取、分離、鑑定和含量測定;第二分冊為藥物篩選方法;第三分冊為新技術的應用。197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單味藥書目

編輯

《人參考》

編輯

書名。一卷。清·唐秉鈞撰。撰年不詳。1916年紹興醫藥報社據日刻本重刊,名《重刻人參考》。本書對人參的商品、產地、真偽以及採集、收藏等,均作了較詳細的考察。現有紹興醫藥學報《醫藥叢書》本。

綜合類藥學

編輯

《中藥學》

編輯

藥學著作。南京中醫學院、江蘇中醫研究所編。這是一部較系統整理古代中藥學的教材。共分三篇。上篇總論中藥簡史及炮製、製劑等基本知識。中篇各論部分收錄藥約560種,分別介紹其產地、科屬、藥材、性味、歸經、主治、功用、古人論述等,並各附有生藥形態圖。下篇附錄古代文獻資料作為參考。1959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