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集思广忆赛事特刊/记忆故事5/水/上页

 记忆故事4/山 (下) 2019年集思广忆赛事特刊
记忆故事5/水 (上)
记忆故事5/水 (下) 
台湾年降水量约为两千五百公釐,形成河川、湖泊及地下水等水资源。因台湾地形高耸崎岖,降水季节变化明显,使河川洪枯流量差距大,致水资源供需失衡,需仰赖人工建设维持平衡。 水利建设一向与经贸及农业发展密不可分,以水圳为例,在早期农业社会扮演重要角色。从清朝起建设灌溉系统,随著工业化发展,人们对水圳从农业依赖到工业化发展及环保教育有不同的看法。

台湾平均年降水量约为2500公釐,大致是世界陆地平均年降水量的3.5倍;并形成地面水(河川、湖泊)及地下水等台湾重要的水资源。因受到台湾地形南北狭长、东西较短的限制,台湾本岛的河川以中央山脉为主要分水岭,东西分流入海。又因中央山脉偏东,故大多数河川均由东向西注入台湾海峡。

台湾地区共有河川131水系,依流域形势、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区分为主要河川21水系、次要河川29水系及普通河川81水系。由于受到气候与地形的影响,大部分河川短小、坡度大、水流湍急,且呈现旺盛的侵蚀与堆积现象。

在台湾地形高耸崎岖,降水季节变化明显的影响下,台湾河川洪枯流量差距甚大,以致于常出现季节性缺水现象,并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

从1630-1960间水利设施和台湾经贸发展与农业经济密不可分,从荷兰时期凿井储水,称之陂(埤),清朝埤圳、日本时期桃园大圳、嘉南大圳,至二战后石门水库、曾文水库的兴建,都和台湾水文东西狭长、坡度短有极大关系,这些水利设施也带动了台湾农业发展。

水圳在早期的台湾农业社会扮演著重要角色。从清朝开始建设许多重要灌溉系统建设,如琉公圳、龙泉圳、八堡圳、嘉南大圳等。随著工业革命发展,农业水圳地位也有所改变,灌溉功能逐渐丧失。因家庭废水、工业废水的排入变得污秽不堪,或者因土地开发需求而地下化。

为解决水圳环境污染问题,除了重现既有灌溉功能外,另开创“美化环境景观”的功能。人们生活对水圳的态度,从一开始的生活过度依赖,一度因为工业发展导致污染,而转变成人人避而远之的生活空间,现今,环境保育意识抬头,人们开始复育水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