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皮肤性病的治疗

内用药物疗法 编辑

抗组胺药物(antihistaminic) 编辑

此类药物能与组胺竞争性争夺效应细胞上的组胺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由于作用的受体不同,抗组胺药分为H₁受体阻断药和H₂受体阻断药两大类。

H₁受体阻断药 编辑

该类药物与组胺均有相同的乙基胺结构,因而可与组胺争夺效应细胞上的H₁受体,使组胺不能与后者相结合,从而拮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和血压下降等作用。此外,此类药物还有镇静、止痒作用。常用于超敏反应性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和瘙痒性皮肤病等。常见的副作用有嗜睡、头晕、口干等。高空作业人员、驾驶员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H₂受体阻断药 编辑

此类药物与H₂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使组胺不能与该受体结合,从而对抗了组胺的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胃液分泌增加等作用。H₂受体阻断药与H1受体阻断药合用治疗人工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效果较好。但长期、大量应用H₂受体阻断药可引起阳萎、精子减少(如西咪替丁)、血压轻度升高、ALT上升、白细胞减少等,停药后可恢复。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编辑

  • 药理作用: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复杂,主要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药理作用。
  • 适应证:重型药疹、过敏性休克、重型多形红斑、急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伴喉头水肿、严重泛发性湿疹、麻风反应、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急性放射性皮炎、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疱疹样脓疱病及淋巴瘤等。
  • 副作用: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并发或加重感染(病毒、细菌、结核、真菌等),诱发糖尿病、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高血压、白内障、精神障碍、月经不调、电解质紊乱及出现满月脸、痤疮、多毛和萎缩纹等。
  • 禁忌证:消化性溃疡、糖尿病、活动性结核、骨质疏松、严重高血压病和心肾功能不全等。根据药物作用时间的长短,将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分为短效、中效、长效3类。
  • 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应选用足够的剂量控制病情,然后酌情减量或停药。短期应用者快速减量或停药,长期应用者应缓慢减量,而后给予适当的维持量治疗。

抗生素(antibiotic) 编辑

抗生素的种类很多,选用抗生素的原则主要根据所感染的病原体及其药物的敏感性而定。使用抗生素时,应正确掌握用量和疗程,密切观察疗效、副作用及其毒性作用。青霉素、链霉素等须做皮试的抗生素,应按常规进行皮试。最常用的抗生素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类。

抗真菌药物 编辑

灰黄霉素(griseofulvin) 编辑

 是一种窄谱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对深部真菌无效。口服吸收后,在皮肤角质层、毛发和指(趾)甲等处保持较高浓度并与新生角蛋白结合,发挥其抑菌作用。灰黄霉素与鸟嘌呤结构相似,能竞争性抑制鸟嘌呤进入DNA分子中,干扰真菌DNA的合成而抑制真菌的生长。主要用于治疗头癣和泛发性体癣,对花斑糠疹及深部真菌病无效,成人口服0.6~0.8g/d,小儿为15~20mg/(kg·d),分2~4次口服,微粒灰黄霉素用量酌减。副作用可有胃肠道反应、头晕、光敏感、药疹、粒细胞减少及肝损害等。

制霉菌素(nystatin) 编辑

 口服治疗消化道念珠菌病,成人200万U/d,儿童5万~10万U/(kg·d)。分3~4次服用,副作用有轻微胃肠道反应。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编辑

 是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深部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皮炎芽生菌、着色真菌、组织胞质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皮肤癣菌几乎无效。该药副作用大,可有寒战、发热、胃肠道反应、眩晕、肾脏损害和低血钾等,最大剂量为0.1~1mg/(kg·d),应用时宜从小剂量开始,如无反应可逐渐加量。由于刺激性大,使用时应配成低浓度(<0.1mg/ml),缓慢静滴。6~8h滴完。

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 编辑

 该药能选择性进入真菌细胞内,在胞核嘧啶脱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氟尿嘧啶(5-FU),干扰真菌DNA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常用剂量为50~150mg/(kg·d),分3次口服,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着色真菌病和曲霉菌病等,副作用有恶心、食欲减退、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肾损害。肾功能不良者慎用。孕妇忌用。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性,与两性霉素B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

唑类(azole) 编辑

 是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物,对酵母菌、丝状真菌、双相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克霉唑、益康唑等主要外用治疗各种浅部真菌感染。内服药主要有:

酮康唑(ketoconazole) 编辑

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用于浅部和深部真菌病,成人口服200~400mg/d。副作用可有恶心、眩晕及肝功能异常。2%霜剂外用治疗皮肤癣菌病和念珠菌病。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编辑

为合成的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可治疗浅部和深部真菌病,副作用轻微,少数可有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偶有过敏性反应等,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氟康唑(fluconazole) 编辑

为新合成的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作用同伊曲康唑,但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病,副作用轻微,少数有胃肠道反应、皮疹、肝功能异常、低钾及白细胞减少等。

特比萘芬(terbinafine) 编辑

为丙烯胺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杀伤力强,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癣病,口服250mg/d,副作用轻微,少数可有胃肠道反应及皮疹,1%霜剂外用治疗浅部真菌和皮肤念珠菌病。

抗病毒药物 编辑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ACV) 编辑

 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能选择性地抑制DNA病毒聚合酶,干扰病毒DNA的合成,而对正常细胞几乎无影响,主要用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也可用于人类乳头瘤病毒和EB病毒感染,成人口服每次200mg,5/d,静脉点滴5mg/(kg·次),每8小时1次,不良反应有注射处静脉炎和暂时性血清肌酐升高。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ribavirin,RBV) 编辑

 又称病毒唑,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如: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口服剂量0.1~0.2g,3/d,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10~15mg/(kg·d),分2次用,不良反应可有口渴、粒细胞减少等,孕妇忌用。

干扰素(interferon,IFN) 编辑

 是病毒或其他诱导剂进入宿主细胞内并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作用,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还有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用于病毒性皮肤病及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干扰素具有种属特异性,目前用于临床的人干扰素有3种:α干扰素由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由成纤维细胞产生;γ干扰素是淋巴细胞对抗原反应后产生的淋巴因子。用法:成人106 U~107 U,肌内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用局部病灶注射或外搽。不良反应有发热和肾损害。

维生素类 编辑

维A(甲)酸类药物 编辑

 是一组与天然维生素A结构类似的药物,是近年来皮肤病治疗中的一大进展,第一代维A酸属非芳香维A酸,如全反维A酸(all-transretinoic acid)、异维A酸(13-顺维A酸,13-cis-retinoic acid)等,口服主要用于治疗囊肿性痤疮及酒渣鼻等。第二代维A酸为单芳香维A酸,如阿维A酯(依曲替酯,etretinate),其半衰期为80~100d,完全排除要1~2年。口服主要用于治疗银屑病、鱼鳞病、毛发红糠疹、掌跖角化病等。妇女服药期及停药后,前者1个月内应避孕,后者2年内要避孕。副作用主要有畸胎、脱发、唇炎、面部皮炎、黏膜干燥、鼻炎等。第三代维A酸为多芳香维A酸,如芳香维A酸乙酯,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

维生素E(vitamin E) 编辑

 有抗氧化作用,可使维生素A不被氧化破坏,还可抑制生物膜中脂质氧化过程而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大剂量可抑制胶原酶的活性,用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治疗。能改善结缔组织的代谢,可作为皮肌炎、红斑狼疮及硬皮病的辅助治疗药物;可减轻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渗出,改善微循环而用于冻疮、多形红斑、紫癜、血管炎及雷诺现象。常采用大剂量治疗,100~200mg,3/d,口服。副作用可有轻度恶心、头痛、眩晕、疲乏及口腔炎,大量长期应用可致血脂升高、月经失调。

免疫抑制药 编辑

此类药物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非特异性抑制作用,它们既可抑制免疫反应,又多是细胞毒性药物。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大疱性疾病等的治疗,可单独应用或与糖皮质激素合用,此类药物毒副作用大,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肝损害,可诱发感染和肿瘤,并可引起不育和畸胎。故应慎重选择病例,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等。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 编辑

 化学结构与叶酸相似,为叶酸拮抗剂,能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抑制二氢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干扰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使DNA合成受到影响,从而抑制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增生。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蕈样肉芽肿、顽固且其他治疗无效的银屑病及毛发红糠疹等,还用于治疗天疱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用法为每12小时口服2.5mg,1周只连服3次;7~10d后重复此法,至皮损改善,适当调整剂量,肌内注射7.5~25mg,7~10d1次。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脱发、皮炎及色素沉着。年老体弱、孕妇及哺乳妇女、有感染病灶、粒细胞降低及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P) 编辑

 是一种抗代谢药物,在体内代谢后形成6-巯基嘌呤而发挥作用,对T、B淋巴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但对T细胞作用较大。可用于大疱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及其不良反应。副作用有骨髓抑制、中毒性肝炎、胰腺炎、脱发、黏膜溃疡及胃肠不适。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toxan,CTX) 编辑

 是一种烷化剂,抑制DNA的合成,对过速的细胞生长、成熟和分化有抑制作用,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B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兼有抗炎作用。用于天疱疮、红斑狼疮、坏死性血管炎、坏疽性脓皮病等。口服剂量,成人100~150mg/d,静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用药后4~6周才发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脱发较多见,出血性膀胱炎为其特有的毒性反应。此外,尚有骨髓抑制和肝损伤等。

环孢素(cyclosporin) 编辑

 为一种新的高效免疫抑制药,选择性作用于增殖期T淋巴细胞,皮肤科用于严重难治的银屑病、天疱疮、结节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有牙龈增生、多毛、震颤、厌食、恶心、呕吐、听力障碍、头疼、高血压及一过性肝酶异常,严重的毒性反应为肾毒性。

免疫调节药 编辑

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常用的有左旋咪唑、卡介苗、干扰素等。

其他药物 编辑

钙剂 编辑

 钙离子有增强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的功能,从而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有消炎、消肿作用。对中枢神经有轻度抑制作用,能减轻瘙痒。可用于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及药疹等。

硫代硫酸钠(sodium thiosulfate) 编辑

 硫代硫酸钠中的硫有还原作用,有轻度解毒功效和抗过敏作用。适用于多形性红斑、慢性荨麻疹及某些金属中毒等。常用10%硫代硫酸钠液10ml,缓慢静脉注射。注射过快,可引起血压下降。

普鲁卡因(procaine) 编辑

 可阻断神经传导的恶性刺激,恢复机体的防御和调节功能。适用于银屑病、湿疹及神经性皮炎等。局部封闭,可用0.25%~0.5%普鲁卡因10~20ml,在病灶处做皮下浸润注射,每周1~2次,6~10次为1个疗程。静脉滴注,用0.25%普鲁卡因100~200ml,加5%葡萄糖液50ml,缓慢静脉滴注,也可加入维生素C 1~3g同时滴入,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应先做皮肤试验,对磺胺过敏者慎用,有严重肝、肾疾患者禁用。

甲硝唑(metronidazole) 编辑

 为抗滴虫药,现用于治疗阿米巴病、毛囊蠕形螨和厌氧菌感染,如痤疮、酒渣鼻、毛囊虫皮炎等。每次200mg,2/d,口服,10~15d为1个疗程。副作用有恶心、口干,偶有粒细胞减少。也可配制成1%霜剂或软膏外用。

氯喹(chloroquine) 编辑

 能降低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并有免疫抑制作用,也有一定的抗组胺、5-羟色胺和前列腺素的作用。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多形性日光疹、扁平苔藓、卟啉症等。口服,0.25~0.5g/d。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和眼损害。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象和眼底。

氨苯砜(dapsone,DDS) 编辑

 为抗麻风药,近来用于治疗疱疹样皮炎、类天疱疮、血管炎等,能抑制白细胞的趋化因子及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而具有抗炎作用。口服,50~150mg/d。不良反应有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损害。大量服用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发绀。用药期间应检查血象及肝功能,长期应用需补充维生素B12及铁剂。

沙利度胺(反应停,thalidomide) 编辑

 原为镇静药,用于治疗麻风反应、多形性日光疹、结节性痒疹、盘状红斑狼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Behcet综合征、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等。成人用量100~300mg/d。不良反应有皮疹、瘙痒、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及嗜睡、怠倦、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和恶心、呕吐、便秘等胃肠道反应。有致畸作用,孕妇忌用,育龄妇女在用药期间避孕。

硫酸锌(zinc sulfate) 编辑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多种酶及蛋白质、脂肪和糖代谢,维持上皮细胞和各处屏障的正常功能。常用于治疗肠病性肢端皮炎和痤疮等。

外用药物疗法 编辑

外用药物疗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掌握常用外用药物的性能和熟悉各种剂型的作用,并根据病情正确选用。

外用药物的性能 编辑

在外用药物治疗中起主要药理作用的药物按其不同的性能可分为以下几种。

  • 清洁剂:用于清除皮损的浆液、脓液、鳞屑、痂皮或残留药物等。常用的有2%~4%硼酸溶液、生理盐水、植物油和液状石蜡等。
  • 保护剂:有保护皮肤、减少摩擦和防止外来刺激的作用。常用的有植物油、氧化锌和滑石粉等。
  • 止痒药(antipruritics):止痒药主要对感觉神经末梢起麻醉作用,或对皮肤表面起清凉作用而减轻痒感。常用的有5%苯佐卡因、1%盐酸达克罗宁、0.5%~1%薄荷脑、2%樟脑及1%苯酚等。
  • 抗菌药(antiseptics):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常用的有3%硼酸溶液、0.1%依沙吖啶(雷夫奴尔)、1%~2%甲紫、1∶5 000高锰酸钾、0.5%~1%新霉素、5%~10%过氧苯甲酰等。
  • 抗真菌药(antimycotics):具有杀灭、抑制真菌的作用。常用的有5%~10%水杨酸、10%~30%冰醋酸、6%~12%硫碘、2%~3%克霉唑、1%益康唑和2.5%硫化硒等。
  • 杀虫药(scabicides and pediculicides):具有杀灭疥螨、虱、蠕形螨等寄生虫的作用。常用的有5%~10%硫磺、2%甲硝唑、25%苯甲酸苄酯、5%百部酊及丙体六六六等。
  • 角质促成剂(keratoplastics):对皮肤有轻度兴奋和刺激作用,促进局部小血管收缩、减轻炎症渗出和浸润,使表皮恢复正常角化。常用的有2%~5%焦油类药物、1%~3%水杨酸、0.1%~0.5%地蒽芬等。
  • 角质剥脱药(keratolytics):能使过度角化的角质层细胞松解脱落。常用的有5%~10%水杨酸、10%间苯二酚(雷琐辛)、10%硫磺、20%~40%尿素、10%~30%冰醋酸和0.1%~0.2%维A酸等。
  • 腐蚀药(caustics):有腐蚀作用,用于去除肉芽组织及赘生物。常用的有30%~50%三氯醋酸、纯苯酚、硝酸银棒等。
  • 收剑药(astringents):对蛋白质有凝固和沉淀作用,能使渗液减少,促进炎症消退,抑制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常用的有0.2%~0.5%醋酸铅、3%~5%醋酸铝、2%明矾、5%甲醛等。
  • 抗炎药(anti-inflammatory agents):糖皮质激素外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和细胞浸润而具有抗超敏反应性炎症和止痒作用。常用的有1%氢化可的松、0.03%地塞米松、0.1%曲安西龙(去炎松)、0.05%氟轻松、0.1%哈西奈德(氯氟舒松)等。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可引起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尤其含氟的糖皮质激素药物,不宜于面部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还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而引起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可诱发或加重感染。
  • 遮光剂(sunscreen agents):通过吸收部分紫外线或阻止光线穿透而起到遮光作用。如5%~10%对氨苯甲酸、5%二氧化钛、1%氧化锌及5%奎宁等。
  • 脱色剂(depigment agents):可使色素斑减退,如3%氢醌和20%壬二酸等。

外用药物的剂型 编辑

外用药物可配制成各种不同的剂型,以更好地发挥主要的作用。常用剂型有以下几种。

  • 溶液(solutions):是药物的水溶液,主要用于湿敷。开放性冷湿敷有散热、消炎、止痒、清洁作用。常用的有3%硼酸溶液、0.2%~0.5%醋酸铅液、1∶5 000高锰酸钾溶液等。
  • 粉剂(powders):为干燥粉末状药物,有干燥、保护、散热和减少摩擦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皮炎和湿疹等无糜烂渗液时。常用的有滑石粉、炉甘石粉、氧化锌粉和淀粉等。
  • 水粉剂(lotions):又称洗剂、振荡剂,为不溶于水的粉剂(30%~50%)与水混合而成,其作用及适应证与粉剂相似。常用的有炉甘石洗剂、硫磺洗剂等。使用时应充分摇匀。有毛发部位不宜使用。
  • 油剂(oils):一般用植物油溶解药物或混入固体药物,有清洁、保护和润滑作用。适用于亚急性皮炎和湿疹,常用的有40%锌氧油等。
  • 乳剂(emulsion:为油和水经乳化而成,分为水包油型乳剂(霜)和油包水型乳剂(脂)。有保护、润滑皮肤的作用,适用于亚急性和慢性皮炎。常用的有糖皮质激素乳剂。
  • 软膏(ointment):由药物与油脂基质混合而成,其中药物成分占25%以下,常用基质有凡士林、动物脂肪、植物油、蜂蜡等。有保护、润滑和软化痂皮的作用,渗透性强。适用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 糊膏(pastes):为含有25%~50%粉末成分的膏剂,有保护创面、吸收水分和收敛等作用,适用于有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和湿疹。常用的有氧化锌糊膏。有毛发处不宜使用。
  • 硬膏(plasters):药物溶于或混合于黏着性基质中并涂布于布料、纸或高分子膜等材料上而形成的剂型。常用的有氧化锌橡皮硬膏、药物硬膏、中药硬膏等,可用于慢性肥厚性局限性皮损。糜烂渗出性损害禁用。
  • 酊剂和醑剂(tinctures and spiritus):不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或浸出液称为酊剂,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称为醑剂。适用于慢性皮炎、瘙痒性皮肤病和皮肤癣菌病等。常用的有碘酊、樟脑醑、百部酊等。皮肤破损处及腔口周围忌用。
  • 皮肤渗透促进剂:如40%~60%二甲基亚砜、1%~5%月桂氮酮,其穿透力强,可溶解多种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能使药物较快、较深地进入皮肤。
  • 涂膜剂(plastics):为高分子化合物成膜材料溶于有机溶剂或水中,再加入作用药物而成,涂于皮肤可形成薄膜,使药物与皮肤密切接触,充分透入,适用于慢性无渗出的皮损及某些职业性皮肤病的预防。
  • 气雾剂(aerosol):是在特制的容器中注入药液和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当掀动阀门时,药液借助容器内压力呈雾状喷出。此种药液喷射均匀,可代替涂布。一般使用含有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溶液作气雾剂,治疗感染性和过敏性皮肤病。

外用药物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 编辑

剂型选择 编辑

 根据临床症状及皮损特点选择剂型。如对急性炎症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糜烂渗出时,可选用洗剂或粉剂,有糜烂渗出时用冷湿敷;亚急性炎症性皮损,选用油剂、糊剂、乳剂;慢性炎症性皮损,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等;单纯瘙痒而无皮损者,可用酊剂、醑剂或乳剂。

药物选择 编辑

 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自觉症状等选择药物,如真菌性皮肤病选择抗真菌剂,化脓性皮肤病用抗菌药;瘙痒性皮肤病用止痒药;角化不全性皮肤病选用角质促成剂。

注意事项 编辑

  • 外用药的用法应向患者交待清楚,如用药次数、用量、方法及用药的部位,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就诊。
  • 外用药的浓度要适当,特别是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先从低浓度开始,然后根据病情及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浓度。
  • 要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部位,如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用于婴幼儿、妇女、面部、口腔周围和黏膜。
  • 注意用药方法,如渗出性皮损可做湿敷;表浅皮损可单纯涂搽;对肥厚性皮损应加封包;皮损广泛者,应分批治疗或选用浓度低的药物,以避免刺激和吸收中毒。
  • 用药过程中随时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有刺激、过敏或中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做适当处理。

物理疗法 编辑

电疗法 编辑

  • 电解法(electrolysis):是利用直流电在人体局部组织内引起化学变化,即在电解针尖端(阴极)附近组织中产生氢氧化钠而破坏病变组织的一种疗法。治疗时常规皮肤消毒。本法一般疼痛较轻,对敏感者可给予局麻。适用于较小赘生物、毛细血管扩张及多毛症等。
  • 电灼法和电干燥法(electrofulguration and electrodesissation):是用电压较高、电流强度较小的高频电破坏病变组织的疗法,电灼法治疗时电极不接触皮肤,针状治疗电极距皮损2~3mm时放电,发出电火花,烧灼的组织比较表浅;若电极接触或插入损害内放电,烧灼较深,即为电干燥法,治疗时均应在局麻下进行。适用于寻常疣、化脓性肉芽肿、光线性角化病等皮肤病的治疗。
  • 电凝固法(electrocoagulation):为一种电压比电干燥法低,而电流强度较大的高频电疗。治疗时较大的电流通过组织产生大量的热能,使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适用于稍大的皮肤肿瘤,应在局麻后进行治疗。使用心脏起搏器者忌用电灼及凝固术。
  • 电烙法(electrocautery):是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直接破坏或去除病变组织的一种电疗法。适用于各种疣、化脓性肉芽肿、较小的良性皮肤肿瘤及皮角等。术后应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防止感染。

光疗法 编辑

  • 红外线(infrared rays):为波长范围在760~1 500nm的热辐射线,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有改善组织营养、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和消炎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毛囊炎、疖肿、慢性皮肤溃疡等。
  • 紫外线(ultraviolet rays):常用的紫外线疗法的波长为200~400nm,有消炎、杀菌、镇痛、促进血液循环、上皮新生和色素形成等作用。用于治疗玫瑰糠疹、银屑病、疖肿、慢性溃疡、斑秃等。
  • 激光(laser):其光谱在红外线与可见光之间。目前皮肤科应用的激光治疗机有大功率(数瓦至数百瓦)激光机和小功率(毫瓦级)激光机。前者常用的有二氧化碳激光器(波长10.6μm,功率3~300W)、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器(波长10.6μm,功率1~100W)。其治疗作用主要是热效应。在数秒钟内可使被照射组织的温度升高达数百度,再加上激光的压力效应,使组织凝固性坏死、炭化、气化。适用于血管瘤、疣及皮肤癌的治疗。后者常用的有氦-氖(He-Ni)激光器(功率3~25mW),具有兴奋和刺激作用,可改变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提高酶的功能,促进组织再生,适用于慢性溃疡和斑秃等。在进行激光治疗时,要戴防护眼镜,以防受到伤害。
  • 光化学疗法(photochemotherapy):是一种内服或外涂光敏药物结合长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疾病的方法。皮肤科常用的光敏剂是甲氧沙林(8-methoxypsoralen,8-MOP),口服或外用后照射长波紫外线(UVA),又称补骨脂素-黑光疗法(PUVA),用于治疗银屑病、白癜风等。其机制可能是补骨脂素在长波紫外线的作用下,干扰表皮细胞核DNA复制,从而抑制细胞分裂;还可刺激黑色素细胞,使之功能增强而合成大量黑色素。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皮疹、瘙痒、白内障、皮肤老化,甚至诱发皮肤癌。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对紫外线敏感、白内障、黑素瘤患者禁用。孕妇及儿童不宜使用本法。

药浴 编辑

用不同温度和含有不同药物的水做全身或局部浸浴,以治疗某些皮肤病的方法。适合于银屑病、瘙痒症、异位性皮炎、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剥脱性皮炎及脓皮病等。常用的有温泉浴(含有硫磺及其他物质),各种药物浸液,如碳酸氢钠浴、淀粉浴、高锰酸钾浴和中药浴等。

冷冻疗法 编辑

冷冻疗法是利用致冷剂产生深低湿作用于病变组织使之变性、坏死,以达治疗目的的方法。常用的制冷剂为液氮(-196℃),可根据皮损情况采用接触法、喷射法或棉签法进行冷冻治疗,冷冻后局部肿胀,发生水疱或大疱,数日后干燥、结痂,1~2周脱痂,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斑。适用于各种皮肤肿瘤、疣、结节性痒疹、瘢痕疙瘩等疾病的治疗。

放射疗法 编辑

X线 编辑

 对增生或未成熟的细胞有抑制和破坏作用,能抑制皮脂腺分泌,脱毛及闭塞血管,并有一定的镇痛、止痒作用。适用于皮肤癌、血管瘤、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等。常用于皮肤病治疗的浅部X线治疗机有4种。

  • 超软X线治疗机(境界线治疗机):电压8~20kV,作用表浅,仅达表皮和真皮上部。
  • 软X线治疗机:电压29~50kV,适用于较大皮损的治疗。
  • 低电压近距离X线治疗机(接触治疗机):电压30~60kV。适用于较小的血管瘤、皮肤癌等。
  • 浅层X线治疗机:电压60~140kV,用于治疗较深的皮损。

放射性同位素 编辑

 用于治疗皮肤病的同位素有32磷(32P)和90锶(90Sr)两种,均为β射线,作用与X线相同,但对深部不产生损伤,因而用于治疗浅在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毛细血管瘤等。32P的半衰期为14.3d,90Sr的半衰期为20年,不需经常更换敷贴器。
放射治疗应慎重选择适应证,凡有感染性皮肤病、皮肤萎缩、粒细胞减少、孕妇及以往有超量放射治疗史者均禁用。

皮肤外科治疗 编辑

可用于皮肤肿瘤切除、皮肤创伤清理、活体组织取材、改善或恢复皮肤异常功能及美容整形。
常用的皮肤外科手术方法如下:

  • 切割术;
  • 皮肤移植术;
  • 毛发移植术;
  • 腋臭手术;
  • 磨削术;
  • 体表外科手术;
  • Mohs外科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