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条 | ◄ | 中华民国刑法 第五十七条 |
► | 第58条 |
1934年10月31日制定1935年1月1日公布
编辑1935年7月1日施行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 条文 科刑时应审酌一切情状,尤应注意左列事项,为科刑轻重之标准:
- 一、犯罪之动机。
- 二、犯罪之目的。
- 三、犯罪时所受之刺激。
- 四、犯罪之手段。
- 五、犯人之生活状况。
- 六、犯人之品行。
- 七、犯人之智识程度。
- 八、犯人与被害人平日之关系。
- 九、犯罪所生之危险或损害。
- 十、犯罪后之态度。
2005年1月7日修正2月2日公布
编辑2006年7月1日施行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 条文 科刑时应以行为人之责任为基础,并审酌一切情状,尤应注意下列事项,为科刑轻重之标准:
- 一、犯罪之动机、目的。
- 二、犯罪时所受之刺激。
- 三、犯罪之手段。
- 四、犯罪行为人之生活状况。
- 五、犯罪行为人之品行。
- 六、犯罪行为人之智识程度。
- 七、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之关系。
- 八、犯罪行为人违反义务之程度。
- 九、犯罪所生之危险或损害。
- 十、犯罪后之态度。
- 理由 一、原法仅就科刑之标准予以规定,并未对科刑之基础设有规范。为使法院于科刑时,严守责任原则,爰参考国外之立法例,明定以行为人之责任为科刑之基础;并将序文“左列”一语,修正为“下列”。
- 二、配合第三十八条第二项、第三项将“犯人”修正为“犯罪行为人”,本条第四款至第八款亦配合修正用语。
- 三、本条所定刑罚酌科之一般标准中第一款“犯罪之动机”与第二款“犯罪之目的”乃故意犯专设之事项,予以合并改订于第一款。
- 四、原第三款至第八款内容未修正,款次循序改为第二款至第七款。
- 五、原第八款之科刑标准,范围较狭,仅包括犯人与被害人平日有无恩怨、口角,或其他生活上之关系;爰将“平日”一语删除,使其文义范围,亦得包含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在犯罪行为上之关系;并将其款次改列为第七款。
- 六、增订第八款规定“犯罪行为人违反义务之程度”,以利具体案件量刑时审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