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渔业生产上,人们常常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惑:不捕捞或者捕捞很少,鱼类资源可能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老过多,又会导致鱼类资源枯竭。那么,对某个水体中的某种鱼来说,每年应当捕捞多少才合适呢?
在农业生产上,农业害虫常常会造成很大的危害。那么,害虫的大发生有没有规律呢?怎样才能控制害虫的数量呢?
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研究生物的个体是不够的,仅仅研究生物的个体是不够的,还必须将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种群的概念
编辑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例如,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也是一个种群。但是猕猴和金丝猴不是一个物种。
生物个体具有这些特征吗?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种群内的个体数)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这些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密度
编辑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例如,在一块草地中每平方米的面积内某种草本植物的数量,每平方千米农天内蝗虫的数量等。
2.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雨夜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例如,我国某地的野驴,平均每100平方千米还不足两头,但是在相同的面积内,灰仓鼠则有数十万只。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一脸农行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秋末天气较冷时则种群密度较低。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编辑为什么东北虎、大熊猫等动物在人为保护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而田鼠、蝗虫等动物,尽管人们采取各种防除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屡屡为害?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繁殖能力的差别是重要原因。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例如,1983年,中国平均10万人生出1862人,我国人口在这一年的出生率就是1.862%。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例如,某个有200个个体的种群,在一年中有40个个体死亡,这个种群的年死亡率就是20%。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因而人口的增长很快。人口的过度增长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关键是要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因此,中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迁入率和迁出率
编辑如果观察城市中的乌鸦种群,就会发现,每年总有一些乌鸦从外地飞到这个城市生活,又有一些乌鸦飞离这座城市。许多生物的种群都存在着个体迁入和迁出的现象。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如果你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年龄组成
编辑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略来越大;
-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 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由此可见,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比例
编辑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例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比例明显降低。
种群的空间特征
编辑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随机分布指的是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容易产生。例如,森林地被层中一些蜘蛛的分布与面粉中黄粉虫的分布,以种子繁殖的植物在自然散布于新的地区时也经常体现为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的特征是,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距离。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种群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集群分布的特征是,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的距离、群内个体的密度等都不相等,但各群大都是随机分布。其形成原因是: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集群分布是最广泛存在的一种分布格局,在大多数自然情况下,种群个体常是成群分布,如放牧中的羊群,培养基上微生物菌落的分布,另外,人类的分布也符合这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