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普通心理学/性格/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

  • 人格障碍类型通常可分为A、B、C型人格及其他,而每个人格又分有不同的属性。

A型人格(奇怪型或异常型)

编辑

可分为偏执型人格、孤僻型人格以及思觉失调人格

偏执型人格(妄想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编辑
  • 不相信任何人、揣测他人意图对自己图谋不轨、质疑他人甚至亲近之人的忠诚,经常心怀忌妒。
  • 总是处于防备状态,从不吐露心声,满腹怀疑。
  • 固执己见,表现出理性、冷静、富有逻辑,坚决抵制他人的误解。
  • 时常觉得别人对他不忠。
  • 难以表现出温暖或正向情绪,缺乏幽默感。
  • 对谁都不信任、对谁也不同情。
  • 听不进任何意见、总觉得被别人欺负。
  • 对拒绝与挫折过分敏感
  • 将自己看得过分重要
  • 常毫无根据地将事情解释为阴谋

偏执型人格者就像是一辆预警系统运作不良的车子,再小的摩擦都会触发警报,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充满危险,自己又脆弱不堪,因此需要保护。某种程度而言,偏执性人格患者需要为自己树立敌人,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以及证实自己的不信任是合理的。依据自身挑选的敌人而定,偏执型人格者可能是英雄,也可能是罪犯──证明他们无法回避基于人类社会中的道德选择。

在偏执性人格底下,分为攻击型偏执人格敏感型偏执人格

  • 攻击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在行为上和情绪上有明显冲动性的人格障碍,患者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也叫做冲动型人格障碍
  • 敏感型偏执人格会表现得较多疑{对于自身和他人),对于自我是否定的、带有负面印象的。借助抗忧郁药物,辅以心理治疗,敏感型人格通常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偏执型人格很少会主动就医,因为他们多半不会认为自己有病,然而,不断和人发生冲突而感到被抛弃,会让他们陷入忧郁,想找人一吐为快时,才去找精神科医师求助。有两种药物在病症发作期间具有一定疗效:神经镇静剂和抗忧郁药,神经镇静剂是最早使用的药物,又名抗妄想药物,缓解或消除受迫害的想法和某些攻击性症状,抗忧郁药则可以帮助敏感型偏执性人格患者的情绪变得更加乐观。现在除了药物治疗以外,亦有透过心理治疗师所进行的心理治疗,主要可以分成两类:认知提高法需先跟患者建立起信任关系,之后透过帮助患者全面性的理解偏执性人格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并且让其自动自发的希望可以改变其人格。交友训练法则透过鼓励患者积极从事交友活动,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信任他人以及消除患者自身因为人格所导致的不安全感。

情爱妄想症

情爱妄想症的患者会陷入和他人谈恋爱的妄想之中,这些人通常有较高的社经地位,甚至可能是公众人物等和患者从未或极少有过接触的人。患者会将对方的一些言行举止解读为对自己爱意的表达。另外,在某些网恋诈骗案也可看见受害者有类似的症状。诈骗者时常会伪造的自己高社会地位以对受害人骗取金钱,而当这样的诈骗持续一段时间后,多数人都能看出不对劲,但患有情爱妄想症的受害者却会坚信对方的爱是真的。例如在2011年的台湾,一名在台积电任职、拥有博士学历的女性就被谎称自己是中情局局长的网恋对象诈骗数万美元,但却仍对这份爱情信誓旦旦,即使被警方直接指出自己受到诈骗依然深信不疑。[1]从这样的案例也能看出妄想症和人的智力、学历无关。

成因

编辑
  • 基因遗传
  • 大脑发育迟缓
  • 早期失爱: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
  • 后天受挫: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例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 自我苛求:拥有偏执型人格的人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 
  • 处境异常: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如何相处

编辑
  • 明确表达动机与意图:偏执型人格会一直抱有怀疑他人图谋不轨的倾向,因此,不要对他表露出能证实其猜测的迹象,交流时态度坚定、明确、清晰,提供的资讯不应模棱两可,留有被曲解的余地。
  • 遵守游戏规则:互动中不经意的小举动,都有可能被对方解读成嘲笑或轻视的表现。所以,如果合作伙伴是一位偏执性人格者,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尽可能不让对方等待,迅速回复邮件,注意礼貌,避免打断他说话等。
  • 不要使用情绪化字眼指责:使用情绪化的字眼指责或羞辱偏执性人格患者,可能造成对方将你视为敌人,并进一步证实他对你的怀疑。

孤僻型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SzPD或ScPD)

编辑

孤僻型人格障碍症(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SzPD或ScPD,中国大陆译为分裂样人格障碍,或简称分裂样人格,又译类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俗称“孤独性格”,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中译为“分裂型人格障碍”,但该名称多指另一种表现出轻度思觉失调症症状的“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本条目不采用。这两种疾病中文译名混乱,原文名称也相近,阅读文献时需留意英文名和具体症状,以免混淆。-- 以上文字引述自维基百科 孤僻型人格障碍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8%A3%82%E6%A0%B7%E4%BA%BA%E6%A0%BC%E9%9A%9C%E7%A2%8D

特点

编辑
  • 经常表现的面无表情、心不在焉,令人难以揣测。
  • 情绪较不稳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常常大发雷霆或抑郁寡欢。
  • 受别人的夸奖与批评时显得无动于衷。
  • 喜欢独处,偏好一个人的活动,不会主动要求别人陪伴,却时常感到孤单、寂寞。。
  • 亲密朋友不多,而且往往是家庭成员,不容易结交朋友。
  • 通常不能对自己的状况做出判断,需要别人告诉他要做什么它才会去做。
  • 严重者可能会有自残倾向。

成因

编辑

一些证据显示,A类人格障碍(奇怪型或异常型疾患受一些相同的基因、环境因素影响。如果人有精神分裂症话,他们有分裂人格障碍的危险也会增加。双生子研究表明,分裂人格障碍是遗传性的。除了这个直接证据,研究表明,分裂人格的遗传率大约在50%-59%。参与这项研究的Sula Wolff表示,“人格分裂”是与生俱来的,很有可能是由基因控制的 ”。人格分裂和体重不足也有可能有基因上的联系。

一般来说,产前孕妇营养不良, 早产以及出生时体重低下都有可能使新生儿遭受精神病的影响,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发展成为分裂人格障碍者。那些遭遇过创伤性脑损伤的人也有这种危险。 其他研究发现,极度完美主义、充满负能量的父母也可能会使孩子有分裂人格障碍。


孤僻型人格,在医学上也称作“类精神分裂型人格”,但是,这不等同于精神分裂症,孤僻型人格绝没有精神分裂症的意思,精神分裂症不是一种人格障碍,而是一种疾病,患有精神裂症的患者会出现精神错乱的症状,但孤僻型人格者不会。孤僻型人格者无法像一般人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对他们而言,他人反应像是难解的谜题,于是,和他人交流时,孤僻型人格者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就像是跟自己语言不通的外国人聊天一样,这种感觉和某些孤僻型人格者的感受同,事需要格外费力的事情。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孤僻型人格者对于人际关系不敢兴趣,跟一般人相比,他们不在意他人的想法,包括别人的欣赏和称赞,比起其他竭尽所能,想要获得欣赏和称赞的人格障碍者(表演型人格者、自恋型人格者)相比,孤僻型人格者更加自给自足,他们可以在内心世界和自己擅长的领域中获得满足,孤僻型人格者喜欢幻想、独自工作、创造属于自己的环境,而不是从他人身上取得认同。

在现代社会,人们必须懂得如何和不同人打交道、如何留下好印象,若想吸引合作伙伴、说服雇主、领导团队,许多职业以及感情都维系在与他人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因此,孤僻型人格患者很可能在情感上和人际交往中陷入孤立。

如何相处

编辑
  • 尊重他的独处需求:对于孤僻型人格者而言,他人的陪伴不是温暖的,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独处能让他们更加专注于自己让工作效率提升。
  • 给予适合其天赋的工作:孤僻型人格者喜欢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专长领域中,因此通常较偏爱可以长时间独处的职业,像是程序员、研究工程师或是手工艺者,或是从事学术研究。
  • 用心倾听他的内心世界:孤僻型人格者往往拥有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独特的思维,这种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解释了许多创作家、艺术家、研究员或作家都有孤僻型人格者的特征。
  • 不要求他表达强烈情感,或是在他面前滔滔不绝:就像是不能要求一台家用汽车展现出跑车的技能,我们也不能期待孤僻型人格者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孤僻型人格者话不多,往往会被误认为是良好的听众,也因为如此,在孤僻型人格者非自愿的情况下,渴望滔滔不绝向人倾诉的人会对他们不停分享,此时孤僻型人格者常会感到疲惫及厌烦。

思觉失调人格 ( 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编辑

思觉失调人格障碍症( 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StPD或SPD ) ,中国大陆译作分裂型人格障碍,简称分裂型人格,此译名易与孤僻型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SzPD或ScPD,中国大陆译作类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或简称分裂样人格)混淆,原文名称易高度相似,故需注意避免误用。

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思觉失调障碍症属于精神病性障碍;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最新版(DSM-5-TR,2022)中,“分裂型(人格)障碍”在思觉失调症谱系障碍中列出了条头,但主体介绍仍在A类群人格障碍症的“思觉失调人格障碍症”部分。DSM-5-TR的诊断标准与ICD-11类似,主要差异在于没有ICD-11的最后一条“反刍观念”,且多了“牵连观念”(如认为自己前一天去的商店发生火灾与自己有关)与“社交焦虑”两条内容,个体需符合共9条标准的至少5条或以上。

分裂障碍患者难以理解如目光接触之类的社交线索,也难以管理自己的感受,看上去显得“僵硬”或“尴尬”;因感到“与众不同”或不合群,他们更喜欢独处;他们社交焦虑的重要原因还包括怀疑他人的动机(即偏执);除了一级亲属外,他们基本没有知己,对亲密关系也感到强烈不适。患者常认为自己具有特有功能,如可预感未来事件的发生,可读出他人的思想,可通过魔力控制他人等;他们常有不同寻常的兴趣,如超自然、灵异世界、传心术等等。

一些思觉失调障碍症症状可能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初次显现,常影响同伴关系与学业成绩。一般来说,思觉失调障碍症起病时间为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不过并没有明显的正常与发病之间的界限。

尽管这些症状与思觉失调症相似,但严重程度不如思觉失调症,且患者始终维持着与现实的基本接触。思觉失调障碍症患者出现忧郁障碍、思觉失调症,或单次精神病发作的风险较常人高;30%~50%患者同时患有重度忧郁症;共病率较高的人格障碍症有分裂样、偏执型、回避型和边缘型。以上文句引述自维基百科 思觉失调人格障碍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8%A3%82%E5%9E%8B%E4%BA%BA%E6%A0%BC%E9%9A%9C%E7%A2%8D

症状与诊断标准

编辑
  • 对社会联系缺乏兴趣
  • 倾向于独立生活、沉默寡言和感情淡漠
  • 受影响者可能无法和他人形成健康的依赖关系,也可能会描绘出丰富的幻想世界。
  • 古怪信念、魔幻思维,使个体的行为不符合文化规范,但达不到妄想障碍的诊断要求
  • 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错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幻觉等
  • 含糊的、随境而转的、隐喻的、赘述的,或刻板的思维方式,表现于没有总体连贯性的古怪言语
  • 持续地执著于一些观念且并非认为这种观念是外来的或不想要的,通常涉及身体扭曲、性或攻击性内容

思觉失调人格者常常会在各处看到“异象”(例如:一辆运送啤酒的卡车从分裂型人格者身边驶过,这个人马上就会看到母亲想让自己打电话给她的异象,因为她母亲喝的就是这个牌子的啤酒)。此外,分裂型人格者往往还会对转世,像是感觉到去世的亲人通过自己的身体和人对话、或是对特异的现象、外星生物深信不疑。这些事物对于他们而言,并非只是有趣的话题,而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感觉得到”的深层信念。

以戏剧角色举例,大卫·林区(David Lynch)执导的美国电视剧《双峰》(Twin Peaks)中,“圆木女士”就具有思觉失调人格的特征。她总是怀抱一根木柴,温柔地跟它说话,并不断收到电话留言。这部电视剧始终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诡异气息:奇异人物的出场、超自然异象、印第安巫术、身体变形、骇人的幻觉,而角色联邦探员戴尔·库珀,也有怪诞的信念和离奇的行为,例如对着自己并不存在的秘书戴安娜,用答录机录下自己的想法等等。

思觉失调人格者通常较难以适应社会生活,除非能找到一份不会因为他们古怪的性情而成为与人接触的绊脚石(与世隔绝的职业);或者身边之人能够接受他们,不会使他们产生遭受迫害的感觉的工作。比如说:艺术家,天才与疯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患有人格分裂或躁郁症,例如梵高、托尔斯泰等。在艺术创作上,这些精神疾病反而会在有些时候成为助力,他们得以以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并记录、描绘、创作。

思觉失调人格如何改善?——催眠治疗

编辑

有一种相似的人格障碍叫做“解离性神游症(Dissociative Fugue)”: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平日里整洁乖巧的女孩,会阶段性地离家出走,跟偶遇的同伴漫无目的地游荡好几天,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诸如酗酒、吸毒等,然后回到家中又恢复了往日的人格,并对自己之前的行为毫无记忆。

此外,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经历创伤后发展出多重人格,而是一些更容易将意识“解离”为不同状态的人,似乎更容易发展出多重人格。解离性障碍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短暂的人格解体(在几秒钟内感觉自己是另一个人)、乩童附身的感觉、灵魂出窍的感觉、自己看自己就像在看另一个人的感觉,以及催眠状态,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会进入一种有别于清醒和睡眠的状态。治疗者在多重人格中找出一位熟悉所有人格的内在人格,通常为“内在自助者”(Inter Self Helper,ISH),让其成为核心人格,且让各种内在人格互相对谈而认识其他人格,然后找出性格上相似的人格率先整合,从而逐步减少内在人格后整合为一。但即使治疗成功,也可能因外在压力,造成人格再次解离。

似乎那些最容易陷入催眠状态的人,恰好就是在经历创伤之后最容易出现解离性障碍的人。另外,催眠还是一种治疗手法,既被用来治疗多重人格障碍,也被用来治疗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在针对这两种病症的治疗中,催眠需在能让患者感到安心的氛围下进行,目的在于让主体重新意识到被自己以解离机制“驱散”,从意识中剥离出来的那些令人难以承受的记忆和情绪。解离性障碍及其最为可怕的一面—多重人格—是个极为宽泛而复杂的主题,堪称专业中的专业,在此只是做出了概述而已。

诱发催眠的方法各异,命名繁多,根据不同的方式、时间和对象加以划分:

  • 依施术者区分:
    • 自我催眠:自己为自己催眠的方法。
    • 他人催眠:催眠师进行催眠的方法。
  • 依暗示条件区分:
    • 言语催眠:运用语言进行暗示的催眠法。
    • 操作催眠:非语言性催眠法,运用行为、动作、音乐或电流等作为暗示性刺激,达到催眠状态。
  • 依意识状态区分:
    • 觉醒时催眠:在意识清晰时进行暗示性催眠。
    • 睡眠时催眠:在睡眠状态进行催眠。
  • 配合情况区分:
    • 合作者催眠:对自愿合作者进行催眠。
    • 反抗性催眠:对不愿意配合者进行催眠。
  • 依进入催眠速度区分:
    • 快速催眠:瞬间进入催眠状态得分法。
    • 慢速催眠:逐渐使受试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

药物治疗

编辑

除了催眠治疗外,也可以进行药物治疗,有数种不同的药,可以是口服也可以是注射,药物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在病发时减少病症,另一个是当病症好转时避免再次发作。因此这样当患者主动停药时,复发的风险会倍增。而随然药物有效但也会带来副作用,一般常见的副作用为困倦、手脚颤抖、坐立不安、手脚僵硬、皮肤对阳光敏感、食欲大增及晕眩等。

B型人格 (戏剧型或情感型)

编辑

可分为反社会人格、边缘型人格、戏剧化人格以及自恋型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

编辑

反社会人格大多发病原因与遗传、大脑发育不良、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患有此人格者往往看起来与一般人无异。必须超过18岁才能够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特征是长期无视或侵犯他人,常表现为道德意识或良心低落。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公认的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之一

特点

编辑

这种人格的最大特点,就是不遵守社会中的规范和法律,并伴随着情绪冲动,难以坚持长期的活动和缺乏,甚至完全没有罪恶感。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男性人数是女性的三倍,在社区的盛行率,男性约占3%,女性约占1%,在监狱中的盛行率约为75%。这种人通常不会考虑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缺乏为他人着想的感情,待人冷酷无情。反社会人格大多具有下列“七无”特征:

  1. 无社会责任感
  2. 无道德观念
  3. 无恐惧心理
  4. 无罪恶感
  5. 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
  6. 无真实或真正感情
  7. 无悔改之心


根据DSM-5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症的诊断标准,15岁以上者若对他人权益表现出不尊重或是侵犯,且呈现在下列症状,符合三项以上,即有可能是反社会人格

  1. 无法符合社会规范对守法的要求,而呈现一再导致逮捕的行为
  2. 欺骗虚伪,呈现一再说谎、使用化名、或为自己利益或享乐而愚弄他人
  3. 办事冲动或无法事先计划
  4. 易怒且具攻击性,呈现一再打架或攻击别人身体
  5. 做事鲁莽,不考虑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6. 长久的无责任感,呈现一再无法维持经久工作或信守金钱上的义务
  7. 缺乏懊悔心,呈现出对伤害、虐待他人或窃取别人财物觉得无所谓或将其合理化
  8. 患者目前年龄至少十八岁

例子

编辑

2006年发生的“内湖虐猫事件”,化名catkiller飞天猫的男子在网络上细述自己凌虐1只幼猫的过程,包括吊挂起来、剪胡须、强灌洗发精和胡椒水等;而2014年两名少年在新北市中和区四号公园,手持棍棒及安全帽痛殴73岁街友,均属于直接伤害、攻击的表现。另外,美国纳斯达克证交所前主席伯纳.马多夫(Bernard Madoff)所犯下的诈骗案,则是以侵犯、剥削他人权利为乐,透过不正常的高额报酬这种投资诈欺的形式诱骗受害者,使自己从中获得利益。

成因

编辑

遗传

编辑

在可能涉及的特定基因中,MAO-A基因被关注,其可分解单胺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各种研究基因与行为关系的研究表明,导致产生较少MAO-A的基因变异,例如启动子区域的2R和3R等位基因,与男性的攻击行为有关。这种联系还受到早期生活中负面经历的影响,有低活动性变体(MAOA-L)的儿童比受到高活动性变体(MAOA-H)的儿童遭受虐待的可能性更大。

SLC6A4的基因,是另一个与反社会行为和人格特质有关的基因。

通过2016年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确定了ASPD的其他多种基因候选物。

生理学

编辑
激素和神经递质
编辑

大脑受伤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标准发育受到破坏,从而导致激素释放,从而改变正常发育模式。睾丸激素是一种激素,在大脑的侵略性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引用)。

虽然较低的血清素水平可能与ASPD相关,但也有证据表明,在许多实验中,血清素功能下降与冲动和攻击性高度相关。冲动与血清素代谢异常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在受虐待儿童中,单胺氧化酶A与反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包括行为障碍和成人反社会人格障碍。

神经学

编辑

反社会行为可能与头部创伤有关。反社会行为与右半形核,左岛和额极皮层的灰质减少有关。

表现出反社会行为的人表现出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少。前额叶皮层参与许多执行功能,包括行为抑制,提前计划,确定行动后果以及区分是非。

CSP(Cavum septi pellucidi)是边缘神经发育不良的标志,它的存在与某些精神障碍(例如精神分裂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存在松散的联系。一项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有CSP者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水平明显更高。

环境

编辑

有人猜测他们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某些原因导致他们对社会失去信任,例如:家暴、偏误教导、家庭背景等等;进而影响到思想上的异常。

另一种看法是,他们生理上的缺陷使得他们难以学得制约反应,也有人认为他们只是善于逃避心中不舒服的感受而已,但是这些揣测不仅缺乏理论依据,也显然与反社会人格的特征有所矛盾而不知所云,尤其反社会人格者遭证实的无情感反应、无良心制约、无道德意识及无罪恶感的事实,突显出"逃避心中不舒服感受"的说法非常荒谬无稽。

跟所有的人格障碍一样,反社会型人格在青春期就会有所表现。具有反社会型人格的青少年会透过一连串与众不同的行为引起师长父母的注意:翘课、打架斗殴、偷窃、酗酒或吸毒、滥交、一时兴起的离家出走、漫无目的的远行等。这些行为在青少年中并不罕见,若在未来发展成反社会型人格则会更频繁出现。若在青少年时期处理得当,大部分的人都会变得比较安分,并能在未来长大成人之后,重新适应社会生活,但他们通常还是会选择具有冒险性质或居无定所的职业。

反社会型人格者的感情和职业生活大多动荡不安,而其中更有一些人在生活中,不断地经历著变化无常和情感冲动,这些人鲜少在意自己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而且不会产生罪恶感,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他们总是会做出违法行为。另外,许多研究也显示,反社会型人格在因违反法律而入狱的受刑者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当然,导致犯罪行为的原因并不都是人格的问题,而是涉及各式各样的社会因素。)

事实上某些特殊时期,反而特别适合反社会型人格者生存—战争、革命、探索新大陆;在这些时期,钟爱冒险、容易冲动和鲜有罪恶感的人就会感到“如鱼得水”。换言之,如果时空背景转移,今天被关在狱中的受刑人当中,有些人很可能在另一番情景之下会成为胆大妄为的海盗、探险家或士兵。但是,某些反社会型人格者在同样热衷冒险行为的团体中,对团体的规则亦表现得不大安分,情绪太过冲动。于是,会遭到同样具有反社会型人格的同伴排斥,只不过后者的适应能力更强。简而言之,不论善或恶,就算是黑社会,也会要求组织成员遵守某些规则。

治疗

编辑

因为反社会性人格的成因十分复杂,因此对于其治疗亦缺乏一个确定有效的方式。其中针对生理上所导致的反社会性人格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对其帮助不大;而对于环境所导致的反社会性人格,心理治疗亦可形成一定作用。

心理治疗

编辑

在住院治疗时,组成同质性的自助团体,透过其身处的环境改变其偏差行为。或是透过实施认知领悟疗法,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责任感、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让反社会人格者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然而尚须注意的是,心理治疗仅对环境形成或是症状较轻的反社会型人格较才有疗效。

药物治疗

编辑

出现焦虑、忧郁症状时,可使用抗焦虑、抗忧郁剂,但需小心药物滥用问题。同时目前药物治疗的疗效并不显著。

特点

编辑
  • 费尽心机想要引起他人注意,难以忍受自己不是众人焦点。
  • 以自我为中心,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顾、注意和赞扬。
  • 表面上显得热情而讨人喜欢,但情感肤浅、缺乏真诚、易变而幼稚。
  • 说话的方式激情洋溢,情绪化且变化无常。
  • 有时候对于小事情反应十分强烈。
  • 具有将周围的人理想化或肆意贬低的倾向。
  • 容易感情用事。
  • 偏好新奇穿搭以吸引他人目光
  • 受挫或应机情况下可能会有表演性的自残举动

在表演型人格一词出现之前,这类型的人被称为“歇斯底里人格”,歇斯底里源自于希腊语hystéra──是对女性特有器官──子宫的称呼,古希腊人认为女性的吵闹与歇斯底里是来自于子宫的躁动不安,后来医学界弃用歇斯底里来为表演型人格患者命名,因为男性也会出现相同的症状。

流行病学家对于表演型人格者进行研究发现,拥有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的女性是男性的两倍,男性表演型人格者的行为举止也会因为现存的男女社会角色而有所不同。男性表演型人格患者多半会表现得非常有自信,发表热情洋溢的表白,像是戏剧中追逐女人的角色一般,渴望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表演型人格者在不同地区国家会有不同的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对于人格的定义以应做区别。

事实上,演员、律师、政客或公关人员往往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表演型人格,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负责吸引公众的关注,让观众为之倾倒而操纵他们的情绪,表演型人格者常被此种职业吸引,是因为能在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舞台”,也能帮助他们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但有时极端的表现、善变的情绪和对关注的渴望,最终会使身边的人感到疲惫不堪,最终离去,此时,表演型人格者更加确信应该不停诱惑讨好新结识的人,以免对方离开他,而后再次遭受到挫折,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治疗方面上,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目的要让患者先对自己的人格特质有所察觉,减低焦虑与空虚感,提升自信,发挥所长,进而建立较有效率的人际沟通技巧,减少肤浅、虚伪、过度情绪化等不适切的言行。若患者因为不适切行为而产生身体上的症状,诸如沮丧、焦虑等,则可以考虑合并药物治疗,以减轻这些症状的痛苦。但是单靠药物,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同时表演型人格障碍较难治疗且患者多呈现出高自杀率,故国外经常采用住院治疗以避免患者自伤,心理疗法方面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目前临床上主要是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

如何相处

编辑
  • 把抓狂行为当成他们的正常行为:过分的戏剧化行为并非“任性”而为,而是一种人格的存在方式,对于表演型人格者而言,这不是在胡闹,而是他的正常行为,是一种从他人身上获取自信、将某些太过沮丧的情绪扼杀在闹举的方式。
  • 给予“确立原则”的表演舞台:在工作场合,尤其是在开会于,会使表演型人格者感到特别不自在,他们多半只能发表含糊而高谈阔论的发言,但是,若能先为他们指派工作、表明规则,就能引导表演型人格者做出更恰当是一的举动。
  • 不要嘲笑表演型人格者:表演型人格者往往容易激动,对他人的看法极为在意,所以,因为他夸张行为所招致的嘲笑对于表演型人格者的伤害更大,而且可能迫使他以更加激烈的手段取得对方的关注,例如出现痛哭流涕、自杀、罢工等行为。
  • 不要施舍过多的同情:表演型人格者多愁善感、内心深处脆弱不堪以及孩子气的行为可能会让人心生同情,想要去保护他们,但若是无法与表演型人格者保持适当距离,可能容易陷入他阴晴不定的情绪漩涡中,将自己卷入夸张的表演而受伤。

边缘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编辑

特点

编辑

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可能会经历剧烈的情绪波动,并对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感到不确定。他们对他人的感情可能会迅速改变,从极度亲密转变为极度厌恶。这些不断变化的感觉可能会导致不稳定的关系和情绪痛苦。倾向于以极端的方式看待事物,例如全是好或全是坏。他们的兴趣和价值观可能会迅速改变,他们可能会冲动或鲁莽行事。

  • 努力避免真正的或感知到的遗弃,例如一头扎进一段关系——或者尽快结束它们。
  • 与家人、朋友和亲人之间紧张而不稳定的关系模式。
  • 扭曲且不稳定的自我形像或自我意识。
  • 冲动且往往是危险的行为,例如疯狂消费、不安全性行为、滥用药物、鲁莽驾驶和暴饮暴食。然而,如果这些行为主要发生在情绪高涨或精力充沛的时候,它们可能是情绪障碍的症状,而不是边缘性人格障碍。
  • 自残行为,例如切割。
  • 反复出现自杀行为或威胁的想法。
  • 情绪强烈且高度多变,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 长期的空虚感。
  • 不恰当的、强烈的愤怒或控制愤怒的问题。
  • 分离感,例如感觉与自己隔绝,从身体之外观察自己,或不真实的感觉。

边缘型人格与遗传、环境和社会等因素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通常在青春期末或成年早期被诊断出来。有时,18 岁以下的人如果症状明显且持续至少一年,可能会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通常与其他精神疾病一起发生,例如创伤后压力综合症(PTSD)。这些同时发生的疾病会使正确诊断和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变得更加困难,特别是当这些疾病有重叠症状时。例如,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也可能更有可能出现重度 忧郁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躁郁症、焦虑症、药物滥用障碍或饮食失调的症状。

治疗

编辑

心理治疗

编辑

心理治疗 (有时称为谈话治疗)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大多数心理治疗都是由有执照、训练有素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士进行一对一的治疗,或与其他人进行团体治疗。小组课程可以帮助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并有效表达自己。

  • 辩证行为疗法(DBT)是专门为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开发的。 DBT 使用正念或对个人当前状况和情绪状态的意识的概念。 DBT 也教导帮助人们管理强烈情绪、减少自毁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技能。
  • 认知行为疗法 (CBT)可以帮助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识别和改变因不准确的认知和与他人互动的问题而产生的核心信念和行为。 CBT 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情绪波动和焦虑症状,并可以减少自残或自杀行为的数量。

药物治疗

编辑

心理健康药物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益处尚不清楚,且药物通常不用作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因为可能对病患带来重大的副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精神科医生可能会建议药物来治疗特定症状或同时发生的精神障碍,例如情绪波动或忧郁。

自恋型人格

编辑

对自己:

  • 觉得异己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应该比别人得到的更多。
  • 总想着如何在职场和爱情中,取得辉煌的成功。
  • 多半极为在意意自己的外表和衣着。
  • 时常只关心自己的权利而不愿意尽自己的义务。

对他人:

  • 期望获得关注和礼遇,若无,则容易生气或大怒。
  • 利用、摆布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 鲜少表达出同理心,也很少被他人的情绪触动。
  • 通常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只会要求别人按照他们的意志来做,不择手段也要占别人的便宜。
  • 贬低或看不起自己认为劣等的人


常见原因

  • 幼年被忽视或者虐待:

被忽视或受虐待的儿童往往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种生存本能。他们觉得自己需要照顾好自己,因为没有人会照顾他们。

  • 父母养育方式不当:

婴儿从出生成长到 6 岁左右,在生理上有了独立发展生活技能的条件,这个阶段在心理上也有了自主的要求,如果此时父母能够有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及时帮助孩子发展独立生活的能力,平等对待家里的每一个孩子,指导他们明辨是非,就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自强型人格。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父母视孩子为天才,或是上天送给自己或者人类的礼物,继续沿用 6 岁以前无微不至的养育方式,甚至溺爱或者超值评价,就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负面、消极影响。临床观察发现,由于这个时期的过度溺爱,父母不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和承担责任,又由于超值评价,父母也不会批评孩子,错过了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的时期。这样的养育方式,不仅阻碍孩子发展其独立生活能力,还会使孩子更加自我中心,甚至出现“我是天才”“我有特权”这样错误的认知。

  • 患者的自我塑造:

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根深蒂固、功能失调的思维、行为以及与他人相关的模式,最早可能在孩子 8 岁时出现,那时,孩子们会开始意识到人们对他们的反应。带着这样的错误认知慢慢成长,步入社会之后,他们的自恋型人格必然会在现实中受到挑战、打击。而患者本身是不愿意修正自我意识的,也不愿反思内在的认知错误,而是会用习惯性行为模式来保护自己。例如,在遭受挫折时,依然自我强化自己的能力;人际交往中,缺乏对他人基本的信任与尊重;病理性利用他人等。

自恋型人格者缺乏同理心,自命不凡,他们自视甚高,而且坚持认为别人也应该知道这点,他们会主动提起自己的成功,并展现许多证据(照片、奖杯等),同时,也不在意自己造成他人的痛苦感受(恐惧、羞辱、羡慕等)。一般来说,自命不凡不只包含自恋,同时也包括一种提升自身形象的需要,例如:热衷结交身份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以获得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又或是极度在意外表跟穿着。此外,在开车时也能反映出许多自恋型人格者的特征,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相信自己可以违反交通规则,因为自认为可以掌控风险,这些人往往会跟他人解释自己反应力够快,因此超速行驶是安全的。

但是,在竞争的环境中,适度的自恋可能成为一种绝对性的优势,常常在电视上看见的名人会展现出对自特别自满且自信,经常使用溢美之词描述自己,认为别人的称赞是理所当然,这些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夸张的炫耀多为自恋型人格的特征,或是正是让他们成功的因素,换言之,在实力势均力敌的情境底下,或许自恋的人比谦逊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自恋型人格者较不会瞻前顾后,因为他觉得第一名的位置是自己应得的,在面对挑战时,他也不畏惧挫败,因为他自认自己是最有能力的,他们的自恋,很可能助长了他们获得成功的野心,并且能让他们能静轻易地面对看起来令人十分沮丧的困境。

如何相处

编辑
  • 真诚的表达赞许:自恋型人格者认为自己应当得到赞赏,为此,如果想和自恋型人格者打好关系,不要吝啬于赞许他的成功,因此,自恋型人格者会将你视为懂得欣赏他的价值的明眼人,这样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想让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较不容易发生争执。
  • 说明自己的想法:自恋型人格者常常抱怨周遭的人一无是处、愚不可及、忘恩负义,而言下之意则是,这些人没有表现出他认为应该得到的尊敬及重视,此时可以想他解释,自己对别人这种反应的看法,并且让他了解这并不是告诉他是错的,而是向他解释每个人看待事情的方法都有所不同。
  • 指责时,对事不对人:在有必要的时候再提出批评,批评不应该以改变对方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为目的,而是促使对方改变自己的某些行为,真诚的态度对自恋型人格者相对较容易接受,而且较不容易引起对方的报复行为。

C型人格(焦虑型或恐惧型)

编辑

可分为回避型人格、依赖型人格以及强迫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

编辑

特点

编辑
  • 泛化的紧张感与忧虑
  • 相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拙,没有吸引力或不如别人
  • 在社交场合过分担心会被人指责或拒绝
  • 除非肯定受人欢迎否则不肯与他人打交道
  • 出于维护躯体安全感的需要,在生活风格上有许多限制
  • 由于担心批评、指责或拒绝,回避那些与人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职业活动。

因为害怕在别人面前丢脸,此类患者经常选择可独立完成工作的职业,以降低与人社交的机会。有些患者会幻想与他人拥有完美、被爱和被别人接受的关系,不过因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这些关系,所以并不主动去追求。他们只有在确信不会被拒绝的情况下才愿意与人建立关系,并只关注自己的缺点,经常贬低自我。

回避型人格障碍在患者的努力和治疗手段的帮助下,可以得到显著改善,通常使用社交技能训练、认知疗法,以及逐渐增加社会接触的曝露疗法,参与社会实践及提高其技能的团体治疗疗法。有时,也使用如药物治疗等各种技术。鉴于回避性人格障碍患者在不信任医师的情况下往往会逃避治疗过程,治疗的关键之处在于获取并保持患者的信任。无论个人治疗还是团体疗法,其主要目的都是促使他们开始挑战自己内心过度的负面自我评价。

成因

编辑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自卑感被心理学家认为起源于人在幼年期的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感、痛苦感,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据精神分析,主要表现是不愿意与人接触,事实上,并不是由于自卑,一部分甚至非常自信,然而仍然会出现接触障碍,根本原因是,在自我形成以前,受到监护人或者亲近的人的精神或者躯体伤害,然而这种伤害虽然通常来源于孩子的父母或者教师以及一小部分是来自于同学和朋友,但造成的根本原因是家庭阶层和经济状态或者其父母孩童时期的缺乏关爱导致的意识形态遗传。这部分人试图自己搞定大部分的事情,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潜意识里避免使自己受到儿时类似的痛苦经历。然而一部分人成年后同样会出现接触恐惧类似症状,成因可能是与异性性接触时受到挫折。

如何相处

编辑
  • 使用社交技能训练、认知疗法,逐渐增加社会接触的曝露疗法。
  • 主要目的都是促使他们开始挑战自己内心过度的负面自我评价
  • 热情主动地回应他们,他们在你的热情感化下也会变得开朗主动。
  • 对他的情绪有更多的接纳,使其感到安全,从而能够克服焦虑情绪。

依赖型人格

编辑

特点

编辑

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支持,否则很难做决定:

  • 在没有得到他人的肯定时,难以做出决定。
  • 总是让别人为自己做出重大的决定。
  • 鲜少提出想法意见,喜欢随波逐流。
  • 不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或是独自做事情。
  • 通常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心,需要依赖别人,生活中的任何大事都要依靠别人作出决定。

害怕失去关系,因此会不惜一切手段去维护这段关系:

  • 总是点头称是,以免使他人不悦。
  • 在别人提出反对意见或批评时,会感到不安和焦虑。
  • 接受没有什么价值的辛苦工作,好让对方或团队中的其他人感到舒服。
  • 关系中断时会惶恐不安。
  • 对长者和上级唯命是从,对配偶也是驯如绵羊。

依赖型人格者不仅仅是他想和他人建立联系的渴望,还有他害怕落单的恐惧。对他们而言,“孤独”就是脆弱的代名词,依赖型人格者害怕的是无法独自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所以在做出任何决定前都会找人进行确认。追根究柢,就是为了尽量避免主动采取行动,他坚信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和特质。

依赖型人格者在和他人或团体互动时,很可能惯性的经历三个阶段:

  1. 攀附阶段:竭尽所能的去确认自己会被接受。
  2. 依赖阶段: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人或团体,通过别人的认可让自己安心,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在此其中,依赖型人格者与周围的共生环境令他满足。
  3. 脆弱阶段:意识到自己对于别人的过度依赖,并开始担心在关心中断或疏远时,可能发生的后果,在这阶段,主体会很快表现出具有病理性依赖的人格特征。

依赖型人格者具有两个典型的根本信念:第一,独自一人是无法完成任何一件事情的;第二,别人比自己强,如果对他们和蔼可亲就能帮助自己,所以必须不停的寻求他们的支持,并尽可能跟他们保持紧密的联系。依赖是人的本性,人类很早就懂得一定程度的依赖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一般人能依据不同的情况表现出独立和依赖,然而,依赖型人格者却无法表现出独立的部分,而精神病学家将之称为“退化”,其可能源自于分离焦虑,父母的行为、教育方式、生活事件,可能诱发依赖型人格核定特征的形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由于他们坚信自己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往往也会没有自信、自卑、做事的时候不积极(如果依赖型人格是因为过多的失败经验所导致,往往也伴随习得幸无助,而外显上做事不积极),也可能伴随着自我挫败的防卫机制。(备注:自我挫败是描述一个人明明知道完成目标需要努力,却不去努力,如此这样就可以把失败归类为指是自己没尽力或其他的外在因素,而不是自己无能)

如何相处

编辑
  • 告诉他,凡事乐在其中就好:对失败及其后果的恐惧,是阻碍许多依赖型人格者采取行动的关键。依赖型人格者认为身边的人都比自己强,因此害怕采取行动。
  • 给他鱼吃,不如教他如何钓鱼:依赖型人格者总怀有诱使你替他做决定的心思,而对方也常为了要帮他、为了节省时间,会觉得帮他做决定是一件明智的决定,但只会让他更加依赖而已。
  • 不要严厉批评他主动行动却失败的事:鼓励依赖型人格者不要依赖他人需要极大的耐性,虽然他可能做的不尽理想,但是对他的每一次尝试都表示支持,并且做出客观、具体评价,而非情绪化批评是重要的。

强迫型人格

编辑

特点

编辑
  • 完美主义,对于细节、程序和合理安排过于专注。
  • 固执,顽固的坚持应该要按照自己的看法和规则做事。
  • 人际关系不佳,难以表达热烈的情感,往往表现出冷漠和距离感。
  • 犹豫不决,因为和怕犯错而难以做出决定,过分犹豫、喜好辩论。
  • 严守道德规范,责任感高,一丝不苟,没有通融可能性。
  • 处事死板,过分谨慎。有自己一定要遵守的标准。凡事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会标新立异。
  • 而且因为他们事事都要追求尽善尽美和完整精确,不能够出一点差错,因此不论做什么都要反复地检查核对,直到确定已经完全正确。

强迫型人格患者特别担心不完美(在意细节)和不确定性(遵守流程和查验),因为他们认为有责任保持周围环境的井然有序。他们的根本信念可能是“如果遵守规则,一切都会更好”和“如果事情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那就是彻底的失败”,对于强迫型人格者而言,这种规则不仅套用在自己身上,也适用于他人,因为这个社会就应该要维持一定的秩序。相对的,强迫型人格者往往会觉得它人做事欠缺调理及责任感,所以常常会不相信他人,凡事都要自己检查一遍,这些信念以及完美的典范常常会使他们无法将事情完成。

拥有强迫型人格并不等同于强迫症,强迫型人格并不是一种病。患有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人,会持续不断的重复一种想法,强迫自己去不停重复做一些动作或心理行为,像是不断洗手或是默念某些词汇,通过这些来达到防止或减少他的焦虑或压力,但这些行为并不会与现实生活有关联。最大的不同,就是强迫型人格者会坚信自己做的是正确及理性的,是会对身边的人事物直接造成影响的,相对而言,强迫症是一个比较个人的病,患者只会不停折磨自己来达到舒缓焦虑的状况。

如何相处

编辑
  • 试着去欣赏严谨的态度:强迫型人格者得出发点通常是好的,太过粗暴地反驳反而会造成他认定你为不做事、不细心的,进而失去信任,反之,若是能表达出对于他精益求精的欣赏,强迫型人格者就会比较重视对于他的指教和批评。
  • 尊重凡是预先规划的处世原则:强迫型人格者不喜欢惊喜,也不喜欢见机行事,避免让他们感到意外以及要求完成紧急任务,会减轻他们许多压力。
  • 树立可靠,未雨绸缪的形象:迟到、无法兑现的诺言,容易让你失去强迫型人格者的信任,因此,不要对强迫型人格者许下无法达成的诺言,并竖立可靠的形象,是让他们放松并信任你的最佳方法。

其他型人格

编辑

焦虑型人格

编辑

特点

编辑
  • 预期焦虑,且对于自己、亲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风险过度专注,表现出强烈或过度的担心。
  • 肢体经常感到过度紧张,出现抖脚、咬指甲等行为。
  • 对于风险的高度关注,戒备所有潜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以掌握状况,即便是风险极低或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件也高度关注。

焦虑型人格和非焦虑型人格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于焦虑的“频率”以及“强度”,虽然生活中处处有危险,但是大多数人都能将之忽视,得以继续生活,并不妨碍人们对于可控制的风险采取预防措施,例如:开车时会系上安全带,但不会担心在每个十字路口都发生意外事故;相反地,焦虑型人格会担忧每个路口是否发生意外。由此可知,焦虑型人格对于人体的“预警系统”(early warning system:是指所有在自然界中部署的生物性或技术性系统,若未来可能发生危险,会透过个体或群体发布消息。其目的是让接收消息者可对即将发生的危险作出相应的准备与行动,以减轻或避开其带来的伤害。)过于敏感,比起一般人,其焦虑的思维、肢体的紧张、控制的举动都会显得更频繁和强烈。然而,焦虑型人格并非仅有缺点,虽然可能因为投入大量的心思警惕,导致生活品质不佳、精疲力竭,但也往往尽职尽责、能够预见风险。

成因

编辑

焦虑的来源主要是遗传因素、教育与生活环境。多项研究证实,不论是任何形式的焦虑症,患者的一等亲中有四分之一的几率也患有焦虑症,而环境因素中“童年时期遭遇丧亲或分离”等因素可能是导致日后出现焦虑等症状的最主要原因。对于精神分析师而言,神经质焦虑是因童年时未能解决无意识冲突,而产生的症状,因此日常生活的种种焦虑,其实是为了对抗一种更深层的无意识焦虑,而此焦虑即与早年经历的生活事件相关。

广泛性焦虑症

编辑

约有四分之一的焦虑症患者为广泛性焦虑症,其主要症状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身体、情绪和行为层面,这些症状不仅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品质,还可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以下为主要的症状:

  • 自主神经系统过于活跃:心悸、流汗、发热、尿意频繁、喉咙发紧、呼吸急促、肠胃不适等症状。这些生理反应反映了患者的身体处于持续的应激反应状态,即使在没有明显危险或威胁的情况下也会出现。
  • 肌肉紧张:背部和肩膀疼痛、肌肉痉挛,甚至是全身疲劳感。种肌肉的持续紧张可能与身体的过度激活和持续性的焦虑状态有关,对身体健康和舒适感造成明显的影响。
  • 对周遭环境高度警觉:感觉被窥伺、极度兴奋、因焦虑而无法集中精神、易怒、睡眠障碍。

特定型焦虑症

编辑

焦虑症的最大分支是特殊恐惧症,又称特殊恐惧症,是由特定的刺激、情境导致恐惧和焦虑的病症。当患者遇上特定的对象,便会有恐惧的预期,而这些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包含动物、场所、流体、特定情境等。常见的恐惧症如:恐惧飞行、血液、水、高速公路和通道等,而病症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颤抖、气短、心跳加快等症状。

此外,焦虑症的种类还有分离型焦虑症、特定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恐慌症等。

如何相处

编辑
  • 展现自己是可靠的人:对于焦虑型人格而言,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机械,当中的每个零件都有可能随时“脱节”,引起故障,因此,若能让焦虑型人格者觉得你并非故障的原因,他对你的焦虑便会减少,彼此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善。
  • 引导其想像问题发生后的处理方法:引导他想像自己焦虑的情境之结果,如果习惯在脑中假设场景,便能减少对这一事件的焦虑程度,此即脱敏治疗(desensitization)。
  • 鼓励他们主动就医:现已有许多疗法能够帮助焦虑型人格者,包含服用抗焦虑药、瑜珈的腹式呼吸、舒尔兹的密集自我松弛法、雅各布松的渐进放松法等;其中,定期和心理治疗师约谈,采用认知疗法对于焦虑性人格尤其有效。

忧郁型人格

编辑

特点

编辑
  • 悲观:总是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可能存在的风险,高估负面影响而低估正面影响。
  • 性情忧郁:习惯性忧郁、闷闷不乐,即使没有发生不好的事情依然如此。
  • 失乐症(Anhedonia):鲜少感觉到快乐,即使正在从事休闲娱乐或碰到好事。
  • 自我贬低:自我感觉能力不足,即使得到他人的好评,依然会有无能感和罪恶感产生。
  • 整天愁眉不展,精神萎靡,情绪总处于低谷状态,总是想些不高兴的事情。

忧郁型人格者很难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从不主动做令人惬意的事情,这种无法感觉到快乐的状态,被精神病学家称做“失乐症”,性情孤僻、对家人的陪伴感到身心疲惫,或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社交能力,若是长时间表达出这样的特质,就不是暂时性的忧郁情绪,而是忧郁型人格。对于自己、世界、和未来的三种负面看法称为“认知三元素”(cognitive triad),忧郁型人格者有可能是在最初的常识使他们感到灰心丧气,或可能是长期感觉不到快乐,已经让他们不再心怀期待,不知道快乐的感觉是什么。

忧郁型人格经证实,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虽然症状没有忧郁症强烈,但具有恒定特质的忧郁型人格会受到遗传影响,在忧郁型人格者的家庭中,有相当高的比例的近亲和远亲,都曾在某时期罹患忧郁症。此外,也不能忽视成长及教育背景的影响,让孩子型塑负面的自我印象的成长背景,很有可能增加其日后长大以后,成为忧郁型人格的风险,若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孩子属于易感个体,更是印证了上述影响的可能性,传统教育中,某些观念会强加孩子无法达到的完美典范,这会是他们对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感到负罪感,从而增加成为忧郁型人格的机会。

而忧郁型人格的治疗方始分为心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两种。心理治疗包括精神分析导向的心理疗法、认知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等,药物治疗则是服用抗忧郁药,抗忧郁药的效果最少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发挥,此外,目前还没有实验结果可以预知哪种药物对患者最有效。

如何相处

编辑
  • 用提问的方式唤醒他的正向思考:尽量不要以斥责的方式来谴责忧郁型人格者,在认可他看法的同时,试着以提问的方式,将他的注意力吸引至正面的地方。像是:“为什么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呢?你每次都习惯这么说,但最后都还是将事情完美达成了啊!”
  • 以同理的方式表达你的期望:避免用放弃的心态,以及强加的态度对待忧郁型人格者,试着同理他们的感受,以同理的请求表达自记的期望,而不是命令。
  • 用具体的话语,表达你对他的重视:忧郁型人格者往往自视甚低,对他们而言,最好的良药就是你的关怀和重视,并且一定要真诚,赞赏十分明确,针对事件而非个人。

被动攻击型人格

编辑

特点

编辑
  • 在职业或个人领域中,对他人要求会做出习惯性的反抗。
  • 只要是“指令”都会夸大质疑,并惯于指责权威人物。
  • 采取迂回式反抗:工作拖延、故意降低工作效率、生闷气、故意忘记、抱怨不被理解、不受信任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 习惯在内心隐藏忿怨和仇恨。对分配给他们的事情,当面答应,点头如捣蒜;心里却在想方设法拖拉敷衍或假装忘记,常常找借口故意把事情搞糟。

在工作上,被动攻击型人格的角色似乎就只知道和人起冲突、唱反调,将所有来自上级的指令,都当作对自己的冒犯,这很有可能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权威”的代表。在工作之外,被动攻击型人格者可以是一位讨人欢喜的朋友,他的问题主要来自与权威有关的现象,无法忍受被人差遣,被动反抗,这些都是被动攻击型人格者的特质。

被动型人格者的信念是:“顺从即是失败。”有时甚至连简单的要求,都会触发被动型人格者的反抗,然而,他们很难以真诚的方式表达对于权威的反抗,因为他们的另一个信念可能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太危险了。”

也许,我们都有面对权威者提出的不友善要求,遍不想做那件事的想法,但这些想法或行动为偶然出现的,若是个体一生中都以几近恒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时,我们才将他定义为人格障碍。例如,青少年在叛逆时期,在家里或学校做出被动攻击行为:赌气、不做功课、惹父母生气等,但在他们的心理发展形成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是正常发展阶段,若是个体终其一生都出现被动攻击型人格者的症状,才可称之为被动攻击型人格者,也因如此,诊断被动攻击型人格者是不容易的。

如何相处

编辑
  • 友善的对待他:被动攻击型人格者,对于他人的轻视非常敏感,为此,如果粗暴或高傲的提出要求,马上就会激起对方的敌意,另外,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下,没有人会喜欢被强硬的提出要求,也很不愿意去执行。
  • 主动询问他的意见:很多人都希望能遇到这样的上司──事前会三思,而非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下属,如果让对方感觉到能餐与和自己有关的决定,不仅是被动攻击型人格者,大部分的人的工作态度以及效率都会有更好的展现。
  • 不要假装没看见他的反抗行为:一旦发现对方出现类似故意捣乱、赌气、暗中报复的行为时,立即以“提问”的方式做出回应,透过理性提问了解被动攻击型人格者,能使对方更快、更坦率的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逃避型人格

编辑

特点

编辑
  • 极度敏感,非常害怕别人的批评和嘲笑,总是担心自己闹笑话。
  • 只要无法确定对方怀有无条件的好意,就会避免与对方建立关系。
  • 避免可能令自己受到伤害或感到尴尬的情形,诸如结识陌生人或发展一段亲密关系。
  • 自我贬低,经常低估自己的能力或贬低自己的成功。
  • 因为害怕而始终保持谦逊和退让的工作,或是从事大材小用的工作。
  • 缺乏自尊心与自信心,总是看不到自己的强项和好处,一直夸大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担心被人奚落嘲弄因此不愿与人来往。

研究者发现,逃避型人格具有两种不同的面相:

  • 典型逃避型人格:虽然是焦虑多疑的人,但依然能和特定人建立积极且持久的关系。
  • 孤独型逃避型人格:这些人既焦虑又多疑,无法相信他人,进而无法和他人建立关系,只能痛苦的活在孤独中。

这两种逃避型人格者之所以不同,很可能是童年时期与父母关系的好坏有关。

社交恐惧症

编辑

指的就是一种对他人批评的恐惧,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走进一间有好几个人在等待自己的房间、跟陌生人攀谈等,这些情况多少会造成人的恐惧,对于某些人而言,这种焦虑过于强烈,从而演变成一种真正的恐惧症,他们竭力避免一切存在风险的情形。我们可以将这种面对别人时的焦虑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 正常的焦虑:一般人面对许多人的社交场合会出现的“正常焦虑”
  • 社交恐惧症:指更为强烈的焦虑,并习惯性的逃避某些令人担忧的情形。
  • 逃避型人格的焦虑:隐藏的更深,并伴随对他人的评价和拒绝几乎等于的恐惧。
  • 社交恐惧症主要有两大类
 * 廣泛社交恐懼症

你会:

  • 担心其他人看着你或注意你的一举一动
  • 不喜欢被介绍给他人认识
  • 不敢进入商店或食肆
  • 担心在公众场合饮食
  • 对于在公众场合更衣感到尴尬而不能接受到海滩游泳, 即使有需要,你亦不敢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意见
  • 特定性社交恐惧症

这种病症会影响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成为他人焦点的人士,例 如售货员、演员、音乐家、老师或工会代表等都有可能受到这方 面的困扰。如果你有特定性社交恐惧症,一般来说你与他人相处 或社交方面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当你需要在人前演讲或表演 的时候,你会感到非常焦虑,甚至会出现口吃或“哑口无言”的 情况。一些有丰富的公开演讲经验或经常演讲的人士亦有可能受 到影响。最坏的情况是患者完全不能够面对公众说话,甚至连提 问也感到困难。
研究显示社交恐惧症好发于青少年时期,在现今的社会,光是美国就有超过1900万的人声称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2]。近年社交恐惧症盛行的原因众说纷纭,不能以一言蔽之,然而许多论者皆将矛头指向社交媒体的普及化。因为社交媒体提供了许多不需要面对面互动的联系方式,人们对它的过度依赖让人每年都变得更加社交焦虑。而这在年轻一代中尤其显著,便是因为他们在更小的年纪就开始自由使用社交媒体,而未花更多时间在练习进行实体的人际互动上[3]

如何相处

编辑
  • 帮助他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逃避型人格者自觉低人一等,害怕遭到他人的拒绝和耻笑,然而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善的,减轻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当事人面对自身的害怕,并让他们意识到实际情形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糟。
  • 明确表达你对他的想法很在意:逃避型人格往往认为自身的想法没有太大的价值,而且,他会认为如果反驳了对方,会造成对方对他采取拒绝的态度,因此要让他明白你想要知道他的观点,而非单纯的附和。
  • 用始终如一的态度对待他:逃避型人格者需要“安心”的感觉,这样他们才能取得进步,所以,就算结果不尽人意,也应该向逃避型人格者表明你对他们的欣赏态度,一切如往,不会因为某次的小犯错而改变。
  • 不要任由他去承担所有苦差事:逃避型人格者在工作中常常让步,为了不要遭人否定,他们往愿意替别人办事,确保不被排挤,这时应该表达对逃避型人格者的尊重及关注,不要让他默默做了所有苦差事。
  1. 冒牌CIA头子 骗倒女博士
  2. SOCIAL ANXIETY IN TEENS: SIGNS, SYMPTOMS, AND HOW TO HELP, Polaris teen center,https://polaristeen.com/articles/social-anxiety-in-teens/
  3. EXPLORING THE RECENT RISE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2023),Seattle Anxiety Specialists - Psychiatry,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https://seattleanxiety.com/psychiatrist/2023/2/24/exploring-the-recent-rise-of-social-anxiety-dis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