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疾病文学/内容/陈宗晖《我所去过最远的地方》

基本资讯 编辑

陈宗晖著,于 2020 年 9 月 29 号,由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作者陈宗晖出生于1983年,毕业于东华大学中文所硕士班(现为华文文学系),三十岁时被诊断出类似淋巴癌的不明病症。此书为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纪录作者如何与病共存、带病旅行与病后的时光。其诗作曾获花莲文学奖、时报文学奖。

故事梗概 编辑

Main idea - 我所去过最远的地方

本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辑一:共病生活、辑二:带病旅行;以及辑三:病后时光。以作者第一视角出发,从作者母亲三十岁时因血癌逝世后的童年时光,到自己三十岁时被诊断出类淋巴癌之不明疾病的心路历程与生活记事。透过细腻的文字,书写自己患病后的感受以及在内心与自我喊话的心境。

作者曾在一次访谈中[1]表示:“受苦的时候一定有人比你苦,我反而不想描写‘我好痛苦’,我想表达发生过后,比方手术或完成疗程后的感受,以及通过病长出来的新生力量。”

故事内容包含作者在童年丧母时所受到的霸凌、长大后定期回诊、锻链身体的过程,以及病后再访兰屿,与当地居民互动、生活的时光。

出场人物 编辑

作者 编辑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撰写与疾病共存的生活。

母亲 编辑

作者的母亲,三十岁时因血癌逝世。

父亲 编辑

作者的父亲。自从妻子因血癌去世后,非常担心儿女的身体健康,会定期带孩子去做相关检查。

VuVu 编辑

作者在当寄读生时,寄宿家庭的家人。

阿文 编辑

作者在兰屿时遇见的杂货店老板,陪伴作者在兰屿一起体验了许多事情。

文本描写疾病的摘句 编辑

  • 敬告我体内那些激动的B细胞,今天可不可以收敛一点。你们这样年少得志、听命于谁到处挥霍抗体,救我救到敌我不分,记忆细胞到底想起了什么? — 页40
  • 想起还住在子宫的时候,只有IgG抗体可以穿透胚盘给予被动免疫。脱离子宫很久,怎么IgG依然母爱般的增生暴涨。保护的抗体失控,保护成为伤害。— 页40
  • 这样跑,这样喘,就可以不必喝红色汤汁补血,不必喝绿色的汤汁补气。看看我这样一直停绕圈也不觉得晕。如果我总算安静下来,不是为了原地拍打身体促进什么血液循不循环、躺着按压身体促进什么畅通不畅通。静静躺成一株波士顿肾蕨也滤不掉的小镇坏空气。— 页40
  • 每日的潮汐没有固定周期。我的昨天只有三小时,今天六小时。白日是压缩,夜间是膨胀。渐进式停药以后,不该醒来的时候醒来,应该清醒的时候觉得困。— 页45
  • 耳朵的发炎是一个起点,多年以后,不知不觉引燃了全身。...这个疾病是液态的,威胁也是时而液态时而气态的,我们就像害怕遇到鬼一样的担心下一个就轮到自己。— 页61
  • 开始吃药以后,特别容易觉得晕。最初我还以为是贫血的关系,后来觉得那是类固醇在跟我交谈。愈晕我就越是稳稳站好。衣服里的小伤口,尽管因为血块滋生而隆起,我也成功地把他埋藏了起来。埋藏起来,收好。我又多了一个神气的秘密。— 页200
  • 长期处于慢性发炎的燃烧,轻微贫血毋须意外。愈跑愈远、愈跑反而愈不容易喘的时候,血色素其实默默地愈跌愈低,但我始终没有成功晕倒、顶着疯狂的太阳变成陈宗晕。穿鞋跑去医院,心跳常常破百,可能我一直都是维持在走路也是跑步的状态。— 页200
  • “为什么血色素那么低却还能自己走进急诊室?”护理人员试图搀扶明明就站得好好的我,“你说你没有发烧、没有上呼吸道症状也没有激烈的咳嗽,为什么却在影像学上显现肺部侵润的迹象?”我只是第一次觉得贫血严厉到必须赶来急诊而已,我想先打个电话通知一下谁。— 页250

相关研究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陈宗晖,柯若竹,陈怡絜〈“我真的没想过文学会这么有用。”──专访陈宗晖《我所去过最远的地方》〉,博客来阅读生活志(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014),最後檢索日期: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