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编辑吴妮民,成大医学系毕业,台湾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为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曾获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道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时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台北文学奖等。现任医疗法人好心肝基金会好心肝诊所家庭医学科主治医师。
故事梗概
编辑吴妮民以自身视角出发,描绘了医学生至医师生涯中面对的生、病、死。对生活的体悟、工作的感受,辅以描述病患的病因、症状与治疗手段,交织成吴妮民对自身经历的一种见证。
出场人物
编辑吴妮民
编辑从医学生成长至专科医师,在学医初期曾因用手为左撇子而感到格格不入,也无法以平稳心态面对离世病患,只能透过积累的经验逐渐克服对死亡的无助与茫然。在面对阿嬷患病时,知道阿嬷病况已无可挽救却无法说服抱有希望的母亲放弃治疗而深感无力。
杨
编辑二十岁出头便遭高压电击,自电线杆顶坠落进而导致重听、瘫痪的年轻工人,居住于安养机构内,因机构人手不足使其身上长出褥疮。在病床上已度过二十余年的杨,因可以透过智能手机娱乐,让他重新找回与世界的联系与希望。
王
编辑老兵,中风后全瘫,居住于护理之家,女儿未嫁,每日都前往照顾。
金花
编辑八旬老太太,插尿管,儿女皆与她断了联系,剩相近岁数的老友照顾其起居。
阿悌
编辑来自印尼的看护,因照顾的年长者住院被放松出门限制而感到开心,时隔六年回印尼探望丈夫与儿子,仍选择继续来台工作赚取薪资。
朱瓦莉
编辑来自菲律宾的看护,曾在照护过程中遭遇性骚扰,后因被调离工作环境得以改善。
黄
编辑酗酒,不付住院费、乱按病床呼叫钮等恶行使得他不受医护人员待见,说自身曾担任过工地工头,最后生死未卜,无人知晓其下落。
作者阿嬷
编辑罹患淋巴癌,恶化后无法治愈,最终过世。
作者母亲
编辑因没能及时发现阿嬷患病深感自责,对于阿嬷病愈抱有一线希望,病希望她能在多陪伴自己一段时日,因此不愿签下放弃急救书,最终被吴妮民说服签下放弃急救。
作者父亲
编辑与吴妮民母亲因为阿嬷生病而不断在工作、照护之间轮转,对于阿嬷吐血、排出混血粪便情景心有余悸,希望阿嬷能够早日解脱。
本文描写疾病的摘句
编辑- “阿嬷的淋巴癌,在腹内形成大大小小的淋巴结肿,压住她的下肢静脉,且扩散侵穿了他的胃壁。父亲事后向我回忆起阿嬷某日在家中吐血送急诊的景况——那在医院已目睹了许多次,丝毫未能使我慌乱的大出血,为何在阿嬷身上听来如此惊心动魄?”——第231页(编者选择理由:除了描述病人的病况以外,也可看出作者无法平静面对亲人生病一事。)
- “肾脏科老师得了肺癌。转述的细节缥渺模糊,传言中老师跌了一跤——一个平日无甚大病痛或慢性疾患之人,突然摔落,指涉的或许是神经中枢的重大端倪——那后来证明是脑部的转移肿瘤作祟。”——第73页(编者选择原因:即使医生身为治病的角色,他们仍有得病的风险。)
- “我看着孱弱的阿嬷,为了这些注定无法根治她的癌源的多次化疗受呕吐苦、无食欲苦、感染苦。翻过身去,一条经皮穿刺的导尿管从她的胁侧伸出,连接床侧悬垂的尿袋。”——第241页(编者选择原因:因为作者身为医生的角色,比起其他没有医学背景的家人,更能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及自身的无能为力。)
- “男人的膀胱内里蔓生恶性细胞,病灶流出的大量鲜血混着尿液,凝结堵塞了唯一的出口,不断蓄积的血尿撑大了膀胱,男人的小腹鼓涨如球。”——第54页(编者选择原因:详细描述病人的症状。)
相关研究
编辑陈钰婷,〈台湾最新世付女性散文记忆书写之研究〉,桃园: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6。
编辑研究台湾1981-1989出生的女性作者,从其文章中探讨作家们在台湾文坛的地位,其中吴妮民便是此论文探讨的作家之一。
参考资料
编辑吴妮民,《私房药》,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