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集思廣憶賽事特刊/記憶故事1/交通/上頁

 思:記憶故事 2019年集思廣憶賽事特刊
記憶故事1/交通 (上)
記憶故事1/交通 (下) 
台灣從清朝到日治時期,鐵路作為台灣交通重要的一環,帶動臺灣各城鄉發展的繁榮。早期清朝、日治時代從運送水道的木材和山脈的煤炭,至中華民國時期的十大建設,資材南北運輸、國防部隊的移遷和演習的機動性、學生就學和遊子返鄉的交通運輸,皆透過鐵道乘載著。現有的捷運延線也有延續原本鐵道路的路線興建,讓原本鐵道路線的居民繼續享有交通的便利性。

從鐵道記憶論臺灣鐵路產業發展-

鐵路被稱為「文明的先驅」,是帶領臺灣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動力之一。鐵路建設上非常重要的一點即是路線的選定,不僅要考量到技術層面、政治意圖外,還必須以最少的經費獲致最大功效,線路連接地區的取捨,是決定臺灣將來發展的發達與否。

1895年8月,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國防與統治考量上,向日本政府表達縱貫鐵路的興築為一大急務,同時參謀本部亦向陸軍表達同樣的希望。日本政府遂於1896年3月進行調查,1899年致1901年動員龐大技術官僚進行調查。北部改良線、北部新線、南部線、中部支線、宜蘭縣等相繼完成調查。結果,基隆-台北間、台北-新竹間、新竹-造橋間、苗栗-台中間、台中-林內庄間、新市街-阿公店間、打狗(高雄)-楠仔坑(楠仔)間等路線皆採重新調查後的新路線,以往線路多近山的缺點也大為改善。

台北-新竹間、新竹-造橋間、苗栗-台中間、台南-嘉義間之所以採新線就是為了通過重要市街、貨物集散地,以及物產豐饒之地。台中-嘉義間的新線為了通過台中縣內屈指之沃野,甚至不惜迂迴彰化、員林等地。這也是縱貫鐵路開通後為西部帶來躍進的要因。

在縱貫鐵路幹線上,常會看見在車站附近,另有車站和較狹的軌道,上面停著小型的鐵道車輛,這就是臺灣糖業公司所屬各糖廠的鐵路。只有豐原站是八仙山林場的鐵路,嘉義站則除糖鐵外,另有阿里山林場鐵路。

阿里山森林鐵路、基隆是臺灣國內數一數二的知名觀光景點,擁有壯闊的森林自然風景,以及許多過去林業發展的人文景觀,而在 2019 年 7 月,阿里山森林鐵路以「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之名成為全臺第一個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不過阿里山森林鐵路起初是作為日本統治下的林業殖民產業設施,何以在一百多年後其身分價值有如此之大的改變?

經過相關文獻與田野調查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後,建構了阿里山森林鐵路一百多年來的身分價值的歷史發展脈絡。日治時期由於十九世紀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影響,日本在殖民台灣後為了取得阿里山森林資源,先是建立臺灣第一個現代林業機關,並引進歐美等國之林業與鐵路技術,建造阿里山森林鐵路,也因此形成阿里山林業產業鏈,塑造嘉義與阿里山與林木相關的社會文化。戰後中華民國接收臺灣林業體制後,隨著美國冷戰戰略推動美援以扶持臺灣經濟發展,臺灣林業逐漸朝向森林保育與觀光休憩,阿里山林業產業鏈也在 1960 年代後逐漸衰退,林場與森林鐵路也轉型森林遊樂區與觀光鐵路。1982 年《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對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保存逐步推動,加上 1970 年代起的世界遺產制度,阿里山森林鐵路成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與其相關的文創產業與政府民間之文化推動也持續進行。

最後透過林業體制、森林鐵路與文化遺產三個層面在世界歷史的發展與變遷,與阿里山森林鐵路身分價值之變遷脈絡進行連結,確認該變遷脈絡代表了世界史與臺灣地方史的緊密關係,阿里山森林鐵路也確實具有受世界關注的文化遺產潛力。

另三義木雕自日治時期興起,歷經全盛、沒落與轉型,至今,木雕仍是三義重要特色產業。1998年舊山線停駛,因沿途景色優美,勝興車站、龍騰斷橋、連續隧道群等鐵道文化,吸引遊客前來。130縣道沿途、鯉魚潭水庫也憑藉優美的風景,景觀餐廳、民宿等休閒產業蓬勃發展。除了木雕、鐵道、休閒產業外,有油桐花、客家文化與美食等,也成為遊客前來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