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疾病文學/內容/翁台生《痲瘋病院的世界》

翁台生,《痲瘋病院的世界》,台北:皇冠。(1979 第一屆時報 報導文學獎優等獎)

基本資訊 编辑

學經歷 编辑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系碩士。曾任《綜合》月刊編輯,《中央日報》、《民生報》、《聯合報》記者,《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副主任。現任《北美世界日報》紐約總社總編輯。

文學風格 编辑

翁台生創作文類以報導文學為主。藉其對環境保育多年的深入研究及報導經驗,以專業、嚴肅的態度,提出世界各地所面臨的環境現象及問題。創作選材精準,以旁觀者的角度,挖掘社會的真實面貌。

故事梗概 编辑

記者翁台生進入樂生療養院實地探訪,透過側寫痲瘋病人的病況、患病經歷、生活生計、宗教信仰與情感發展,描繪出療養院內漫長而遲緩的痛苦。然而生活雖如此,翁台生也將患者們自身的堅強、院方和學生志工及宗教服務者的付出,將病患帶有希望的一面呈現出來。

藉由書寫痲瘋病人的生命史,傳達出作者希望台灣社會能更加具有對痲瘋病患的理解與包容,並將這份理解與包容擴及其他弱勢族群身上。

出場人物 编辑

黃西泉 编辑

父母為痲瘋病人,未與親生父母見過面,在基督教會創辦的孤兒院度過童年。

高平益 编辑

因得到痲瘋病被親友疏遠、妻子要求離婚,後來搬進痲瘋病院。

王知義 编辑

嘉義布袋人,38歲時住進樂生療養院,在院內製作衣服賺取零用錢,家人很少來探望,曾服用了DDS特效藥,導致皮膚萎縮、鬆散、出現黑白斑紋。

鄭必信 编辑

旗津人,居住在王知義斜對面的房舍。搬進樂生療養院後僅回家一次,參加他兒子的婚禮,但因染病只在遠處觀望。

吳金福 编辑

從事院內傳達工作,喜歡與各院舍病患聊天。言談中帶有宿命色彩。

趙英 编辑

一位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人員之一,在澎湖發現自己身上被驗出漢生病毒過後,人生便陷入了巨大的轉捩點。他先是住進痲瘋病院,並開始投入藥物進行治療,在此期間他不斷的透過書本充實自己,只希望在出院時能有一技之長且可以順利適應社會,然而社會卻不這麼想。

他原先想要報考教師資格考,卻因為曾經待過痲瘋病院而被認定「健康不符」,進而被政府機關列為永不錄用的人員之一。他對此心灰意冷,並從此不出痲瘋病院一步,轉而遁入佛門尋求心靈上的解脫.

丁士祺 编辑

抗日戰爭期間在滇緬地區感染痲瘋病,民國四十八年進入療養院,他個性正直,對機械很在行,他在療養院中創立了一隻鼓樂隊,而後口琴隊、國樂隊、籃球隊、排球隊也跟著成立。與太太育有一女,太太因為他的疾病與其離婚,而女兒在與女婿新婚不久即因腦癌過世,悲痛之下,丁士祺選擇信奉了院內的基督教。

張啓平與張太太 编辑

二十四歲出現病徵,並發現患有痲瘋病。雖然病況受到控制,仍在職場上被排斥,只好回痲瘋病院內辦理消費合作社;擔任合作社理事後,邂逅了自己的愛人(張太太)並在交往六年後結婚。

張太太為高雄人,起初因為罹患漢生病被家人送進了痲瘋病院,不過由於病情輕微再加上耐心的調養,終於在兩年後出院回到家鄉。後來在承受不了親戚及左鄰右舍的精神壓力後,仍舊選擇回到療養院中生活,並與同為病院患者的張啟平先生結為連理。

文本描寫疾病的摘句 编辑

  • 大部份病人無顯著病癥 , 只是眉毛脫落,有的身上只有一塊塊白皮 , 禿斑 ; 但有的人卻有生動的病苦模樣。他們的手足收縮只剩一截肉椿 , 指趾捲曲如爪 , 潰爛的腳上包著崩帶,撐著拐杖 , 行走艱難 ; 有的抬起傷殘的臉 , 塌鼻眼盲 , 獅面肥耳 , 眼球突出。對初進入這個世界的人來說 , 病人友好的笑容也會變成可怕的睨視。
  • 以四人合作的電燈開關組件來說,在平常人看來組合四項小零件稀鬆平常,他們卻做得很帶勁。手指微微彎曲無法用力的人,只能用手肘夾住開關元件的在一起,另一個十指腫脹,指甲烏黑,拼合組件也不容易。有的手已經由手腕關節處切除,腳背、腳趾還纏著紗布,真正能用得上力的把守最後一關,用鐵鉗子把四個組件鉗緊。
  • 部隊內的痲瘋病患發現得早,四肢受到的戕害較輕,等進院四、五個月,麻病桿菌壓制以後,除了皮膚顏色稍微變黑、結疤以外,通常與常人無異,卻過著比軍隊還不自由的隔離生活。許多人按捺不住,常鬧情緒,打架、滋事,院方迫不得已,增加了一些輔導人員,並蓋了一座『反省室』,等於把那些控制不住情緒的人關禁閉。
  • 痲瘋病人不自覺的傷殘過程中,肢體受到痲瘋桿菌侵蝕過後,四肢似乎一點一點地短下去,直到剩下一截肉樁,甚至全部喪失為止。這個銷蝕的過程實際與病毒沒有直接關係。有的病人痲瘋桿菌已經壓制了七、八年,然而手指腳趾仍持續潰爛。
  • 在院內四處走一遭看不到一雙皮鞋,每一個走過的病人腳底下不是塑膠拖鞋,就是黑布鞋。痲瘋病人最常發生而又最嚴重的就是外周末神經被侵犯造成合併症,病人手足受侵蝕毫無知覺,穿上硬底皮鞋、膠鞋,腳很容易受損傷,病人又無感覺,時日一久就會起水泡、化膿、潰瘍。痲瘋的腳需要的是柔軟、舒適的鞋子,價廉的黑布鞋成了院內的註冊商標。

相關研究 编辑

〈邊緣之外的「天棄之民」:漢生病與樂生療養院〉,《看不見的殖民邊緣》 编辑

該研究探討的內容為日治時期起痲瘋病人的安置與治療變化,藉由對待病人的名稱不同能夠理解從業人員的觀點以及統治者對於這些病人的政策態度改變。

作者指出這些病患因為在醫療隔離及社會的忽視下而長久位於社會族群的邊緣上,因此希望透過此研究以及統計資料的分析將大眾目光重新注視在這群「天棄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