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疾病文學/內容/吳妮民《私房藥》

作者簡介 编辑

吳妮民,成大醫學系畢業,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碩士,為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曾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等。現任醫療法人好心肝基金會好心肝診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故事梗概 编辑

〈私房藥〉故事梗概

吳妮民以自身視角出發,描繪了醫學生至醫師生涯中面對的生、病、死。對生活的體悟、工作的感受,輔以描述病患的病因、症狀與治療手段,交織成吳妮民對自身經歷的一種見證。

出場人物 编辑

吳妮民 编辑

從醫學生成長至專科醫師,在學醫初期曾因用手為左撇子而感到格格不入,也無法以平穩心態面對離世病患,只能透過積累的經驗逐漸克服對死亡的無助與茫然。在面對阿嬤患病時,知道阿嬤病況已無可挽救卻無法說服抱有希望的母親放棄治療而深感無力。

编辑

二十歲出頭便遭高壓電擊,自電線杆頂墜落進而導致重聽、癱瘓的年輕工人,居住於安養機構內,因機構人手不足使其身上長出褥瘡。在病床上已度過二十餘年的楊,因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娛樂,讓他重新找回與世界的聯繫與希望。

编辑

老兵,中風後全癱,居住於護理之家,女兒未嫁,每日都前往照顧。

金花 编辑

八旬老太太,插尿管,兒女皆與她斷了聯繫,剩相近歲數的老友照顧其起居。

阿悌 编辑

來自印尼的看護,因照顧的年長者住院被放鬆出門限制而感到開心,時隔六年回印尼探望丈夫與兒子,仍選擇繼續來臺工作賺取薪資。

朱瓦莉 编辑

來自菲律賓的看護,曾在照護過程中遭遇性騷擾,後因被調離工作環境得以改善。

编辑

酗酒,不付住院費、亂按病床呼叫鈕等惡行使得他不受醫護人員待見,說自身曾擔任過工地工頭,最後生死未卜,無人知曉其下落。

作者阿嬤 编辑

罹患淋巴癌,惡化後無法治癒,最終過世。

作者母親 编辑

因沒能及時發現阿嬤患病深感自責,對於阿嬤病癒抱有一線希望,病希望她能在多陪伴自己一段時日,因此不願簽下放棄急救書,最終被吳妮民說服簽下放棄急救。

作者父親 编辑

與吳妮民母親因為阿嬤生病而不斷在工作、照護之間輪轉,對於阿嬤吐血、排出混血糞便情景心有餘悸,希望阿嬤能夠早日解脫。

本文描寫疾病的摘句 编辑

  • 「阿嬤的淋巴癌,在腹內形成大大小小的淋巴結腫,壓住她的下肢靜脈,且擴散侵穿了他的胃壁。父親事後向我回憶起阿嬤某日在家中吐血送急診的景況——那在醫院已目睹了許多次,絲毫未能使我慌亂的大出血,為何在阿嬤身上聽來如此驚心動魄?」——第231頁(編者選擇理由:除了描述病人的病況以外,也可看出作者無法平靜面對親人生病一事。)
  • 「腎臟科老師得了肺癌。轉述的細節縹渺模糊,傳言中老師跌了一跤——一個平日無甚大病痛或慢性疾患之人,突然摔落,指涉的或許是神經中樞的重大端倪——那後來證明是腦部的轉移腫瘤作祟。」——第73頁(編者選擇原因:即使醫生身為治病的角色,他們仍有得病的風險。)
  • 「我看著孱弱的阿嬤,為了這些注定無法根治她的癌源的多次化療受嘔吐苦、無食慾苦、感染苦。翻過身去,一條經皮穿刺的導尿管從她的脅側伸出,連接床側懸垂的尿袋。」——第241頁(編者選擇原因:因為作者身為醫生的角色,比起其他沒有醫學背景的家人,更能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及自身的無能為力。)
  • 「男人的膀胱內裡蔓生惡性細胞,病灶流出的大量鮮血混著尿液,凝結堵塞了唯一的出口,不斷蓄積的血尿撐大了膀胱,男人的小腹鼓漲如球。」——第54頁(編者選擇原因:詳細描述病人的症狀。)

相關研究 编辑

陳鈺婷,〈臺灣最新世付女性散文記憶書寫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 编辑

研究臺灣1981-1989出生的女性作者,從其文章中探討作家們在臺灣文壇的地位,其中吳妮民便是此論文探討的作家之一。

參考資料 编辑

吳妮民,《私房藥》,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