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肿瘤 -
肿瘤的概念 -
肿瘤的形态 -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
常见肿瘤举例 -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
环境致瘤因素 -
肿瘤与遗传 -
肿瘤免疫
某些疾病(或病变)虽然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能,患者发生相应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这些疾病或病变称为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或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应当注意,癌前疾病(或病变)并不是一定会发展为恶性肿瘤。
从癌前状态发展为癌,可以经过很长时间。在上皮组织,有时可以观察到先出现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或异型增生(dysplasia), 再发展为局限于上皮内的原位癌(carcinomain situ, CIS), 再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癌。
癌前疾病(或病变)
编辑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 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
癌前疾病(或病变)可以是获得性的或遗传性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inherited cancer syndorme)患者具有一些染色体和基因异常,使得他们患某些肿瘤的机会增加。获得性癌前病变则可能与某些生活习惯、感染或一些慢性炎性疾病有关。
以下为一些常见例子:
- 大肠腺瘤(adenoma of large intestines) 常见,可单发或多发,有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等类型。绒毛状腺瘤(villous adenoma)发生癌变的机会更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几乎均会发生癌变。
- 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 ADH) 常见于40岁左右的妇女。其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为普通女性的4~5倍。
- 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 胃的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慢性幽门螺杆菌性胃炎与胃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发生的B细胞淋巴瘤及胃腺癌有关。
- 溃疡性结肠炎 是一种炎性肠病。在反复发生溃疡和黏膜增生的基础上可发生结肠腺癌。
- 皮肤慢性溃疡 由于长期慢性刺激,鳞状上皮增生和非典型增生,可进一步发展为癌。
- 黏膜白斑 常发生在口腔、外阴等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过度角化,可出现异型性。大体观呈白色斑块。长期不愈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癌。
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编辑过去的文献常使用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这一术语来描述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多用于上皮的病变,包括被覆上皮(如鳞状上皮和尿路上皮)和腺上皮(如乳腺导管上皮、宫内膜腺上皮)。由于非典型增生既可见于肿瘤性病变,也可见于修复、炎症等情况(所谓反应性非典型增生),近年来,学术界倾向使用异型增生(dysplasia)这一术语来描述与肿瘤形成相关的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上皮具有细胞和结构异型性,但其并非总是进展为癌。当致病因素去除时,某些未累及上皮全层的异型增生可能会逆转消退。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CIS)一词通常用于上皮的病变,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与癌细胞相同,常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有时也称为上皮内癌(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原位癌常见于鳞状上皮或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如子宫颈、食管、皮肤、膀胱等处;也可见于发生鳞状化生的黏膜表面,如鳞化的支气管黏膜。乳腺导管上皮发生癌变而未侵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者,称为导管原位癌或导管内癌。如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原位癌,可防止其发展为浸润性癌。肿瘤防治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建立早期发现原位癌的技术方法。
目前,较多使用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这一术语来描述上皮的异型增生、原位癌,且多采用两级分类法。如胃肠道黏膜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轻度异型增生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新近分类将不同级别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重新命名为子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